2019-2020年高中政治 《哲学与生活》 第三单元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4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学案一、高考考点1、发展的概念2、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3、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二、知识结构三、易混易错1、新出现的事物要比旧事物优越2、新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因而新事物永远不会消亡3、发展是新事物全盘否定旧事物4、发展就是曲折的运动5、发展具有曲折性,事物的发展是循环往复的6、事物只有通过质变才能实现发展,因此,只有质变才有实际意义/质变比量变更重要。
7、数量变化的运动就是发展8、量变到质变的运动就是发展9、量变是质变的必然结果,质变是量变的必要准备10、量变阶段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11、事物总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之中12、只要有量变就会有质变13、量变是辩证的否定,既是事物联系的环节,又是发展的环节14、量变阶段事物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四、练习1、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统筹谋划深化改革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注重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同时要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牵引和推动全面改革。
这一思路和方法所依据的哲学原理有:①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②发展的实质是新出现的事物战胜旧事物③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④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从“法律体系”向“法治体系”的迈进,一字之差,标志着党治国理政理念的重大飞跃和治国理政方式的重大转型,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大跨越。
从“法律体系”到“法治体系”告诉我们①实践具有能动性,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②发展具有普遍性,要坚持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是不断推翻已有真理的过程④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反映时代特征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一国两制”在香港和澳门的成功实践,得到了港澳同胞的广泛认同,印证了其强大的生命力。
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一国两制”①符合了人民的根本利益②改变了落后的生产关系③显示了新事物不可战胜④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4、医学研究表明,大多数成年人的身体健康与其血液PH值有关,如图9所示。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第一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一、选择题1.“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下列诗句与材料所体现的哲理不相同的是( )A.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B.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C.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D.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解析:C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体现了社会的变化发展,A、B、D三项哲学寓意与之相同,不符合题意;C体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符合题意要求。
A.事物的联系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B.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与发展的C.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D.客观与主观要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解析:B 本题考查发展的普遍性。
上表体现随着年代发展,看时间不断变化,说明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与发展的,B符合题意;只有人为事物的联系才具有实践性,A说法错误;表格体现不出规律性,C不符合题意;D说法错误,应是主观与客观要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自辛亥革命爆发的100多年以来,中国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成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正在进行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表明( )A.社会变化总是循环往复的B.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C.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D.变化就是发展解析:C 本题考查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性。
材料体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与发展,没有体现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故选C项,排除B项。
A、D两项表述错误。
4.“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这一说法形象地指出了( )A.客观事物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B.运动中有静止,静止中有运动C.万事万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D.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是不存在的解析:C A、B材料未体现;D错误,静止是存在的;C正确且符合题意。
5.最初人们把文盲定义为“不识字的人”,后来又把文盲确定为“看不懂现代信息符号、图表的人”;而现在联合国把文盲确定为“不能用计算机交流的人”。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一、选择题1.在“互联网+”时代,推进互联网与农业农村发展深度融合,对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村三大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创业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A.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B.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联系C.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建立有利于实践的具体联系D.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促进认识发展的动力[解析]推进互联网与农业农村发展深度融合,对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这表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A正确;联系是普遍的,但又是客观的,有条件的,B表述错误;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有利于实践的具体联系,C表述错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表述错误。
2.3.0版“高铁动力”—高速列车永磁同步牵引系统成功通过国家铁道检测试验中心的地面试验考核,这标志着我国继德、日、法等国之后,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高铁永磁牵引系统技术的国家之一。
这表明( D )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②认识具有反复性③世界是永恒发展的④科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源泉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解析]在继德、日、法等国之后我国也掌握了高铁永磁牵引系统技术,说明了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①③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认识的多次反复,②排除;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源泉,④错误。
故选D。
3.在井冈山斗争特定的条件下,毛泽东根据井冈山地区的地形特点和群众条件等,制定了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
通过抗美援朝战争的实践,毛泽东军事思想中又增添了进行现代化战争的内容。
这一变化体现( A )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②任何真理都是错误的因素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④随着时间的推移任何正确的认识都会成为谬误A.①③B.②③C.①④D.③④[解析]毛泽东思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发展,这体现了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①正确;“任何真理都是错误的因素”说法错误,②不选;抗美援朝实践的需要,推动了毛泽东思想的发展,这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正确;④中“任何正确的认识都会成为谬误”说法错误,不选;故选A。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学案1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课标要求学习目标剖析自然界与社会生活中的实例,领会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1.通过事例,理解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
2.培养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能力,理解发展的实质。
(重点)3.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树立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难点)一、发展的普遍性1.自然界是发展的(1)自然界总是处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中。
整个自然界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前进和上升过程。
(2)自然界的发展是由物质世界的相互作用引起的。
正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表明,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每个人的认识都经历着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对各种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整个人类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
试判断:认识有终点,科学有顶峰。
( )提示错误。
人的认识是发展的,认识没有终点,科学没有顶峰。
4.总之,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不断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
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温馨提示发展是运动变化,运动变化不一定是发展,只有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
二、发展的实质1.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唯物辩证法的发展概念揭示了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总趋势是前进和上升的。
请思考:世界永恒发展是不是意味着任何事物在任何时候都处于发展之中?提示不是。
世界永恒发展是指事物运动变化所包含的趋势,而并非指任何事物在任何时候都处于发展之中。
探究点一发展的普遍性议题:把握发展规律,促进治国理政方略完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开拓。
从确立“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提出“中国梦”,从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到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党中央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开辟了中国道路的新境界。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第一框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一、发展的普遍性 1.发展的普遍性原理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2.方法论要求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3.发展的原因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二、发展的实质 1.发展的实质(1)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方法论: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2.运动、变化与发展的关系一、判断题1.发展的实质是新出现的事物战胜旧事物。
(×)提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任何变化都是发展。
(×)提示:任何发展都是变化,但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
3.事物的发展是周而复始的循环。
(×)提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事物的前进与上升。
二、选择题4.经过扎实谋划、积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实现良好开局。
规划建设雄安新区,是党中央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燕赵大地上,又一个春天的故事正在拉开帷幕。
从唯物辩证法看,材料强调了( )①矛盾的主次方面是辩证统一的②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③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④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信前途是光明的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选B “京津冀协同发展”体现的是联系的观点,③正确。
“燕赵大地上,又一个春天的故事正在拉开帷幕”强调的是发展的观点,④正确。
①②说法正确,但是与题意无关。
5.(2019·武汉期中)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担当,闯出了一条新路、好路。
今天,我们要继续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拓精神,书写13亿多中国人民伟大奋斗的历史新篇章!下列词句与这段话蕴含的哲理一致的是( )①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②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③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④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选C 我们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担当,闯出了一条新路、好路,表明发展的实质,②符合题意,入选;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拓精神,书写13亿多中国人民伟大奋斗的历史新篇章,体现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③强调立志,与题意相符合;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表明物品千差万别,这是客观情形,自然规律,故①不符题意;④强调量的积累,排除。
生活与哲学 复习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导学案【复习目标】1、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发展的实质2、发展的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3、发展的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4、发展的原因【预习案】一、发展的普遍性1、 是发展的(低级高级;简单 复杂)2、 是发展的(原始 奴隶 封建 资本 社会主义社会……)3、 是发展的(无 有;少 多;浅显 深刻;错误 正确)4、方法论: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树立创新意识。
(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二、发展的实质事物的 和 ,是 的产生和 的灭亡。
Ps: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应该为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否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其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几个错误观点:①以出现的时间早晚为标准来判断新旧事物。
②以一时力量的强弱、发展速度快慢、是否成熟和完善来判定新旧事物。
③仅从事物的名称、旗号等表面形式判断新旧事物。
三、事物发展的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1、量变与质变的区别(1)事物的发展总是从 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 ;量变 必然引起 ,质变是量变的 。
Ps: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情形:①事物在数量(大小、速度、程度)的增减;ex:谷堆论证、秃头论证、吹气球、积小流成江海等。
②事物的数量不变,但是场所发生变更(结构发生变化)ex:dog 和god ;田忌赛马、文字游戏等。
(2)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Ps: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3)方法论①做任何事情都要从 做起, 、埋头苦干,为实现事物质变创造条件;②在量变 时,要果断地 , ,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③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当我们要保持事物性质不变时,必须坚持 。
五、事物发展的原因:内因与外因【探究案】三、体现量变与质变原理的有:1、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二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学习任务核心素养,量变和质变四个概念。
2.理解事物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原因。
3.掌握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坚持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
2.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积极投身实践,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1)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2)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最终会走向灭亡。
(3)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因①新事物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②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判一判] 新事物发展必须彻底抛弃旧事物中的因素。
( )提示:错误。
新事物不是对旧事物的彻底抛弃或完全否定。
新事物既要对旧事物进行克服,又是对旧事物进行汲取,还要增添旧事物所没有的新内容。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1)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2)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
(3)旧事物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3.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1)原理: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2)方法论要求①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
②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二、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1.量变(1)含义: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2)表现:人们在生活中看到的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等。
2.质变(1)含义: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整体设计教材分析在本课中,第一课时侧重于从世界观的角度分析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点,即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原理;第二课时则侧重于从方法论的角度讲发展,即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又要知道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既要懂得踏踏实实做好量变的准备工作,又要在适当的时机促成事物的质变,推进事物的发展。
这两课时内容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遵循一个严密的逻辑顺序。
教学重点1.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教学难点1.发展的实质。
2.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3.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发展的实质,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基本含义,量变和质变的基本含义,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2.理解发展的普遍性。
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方向,事物发展的形式。
3.运用相关原理说明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都是永恒发展的;理解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说明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分析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关系对于我们生活和实践的意义。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事物的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和发展形式,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2.运用科学发展观观察、分析和处理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能力。
3.使学生树立发展的意识和观点,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失败与成功、困难挫折与理想目标之间的关系,既要看到事物变化发展的光明前景,同时又要看到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艰难曲折性,使学生具备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还要拥有一份平和的处世态度,提高自己应对社会、承认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2.增强学生对社会发展的信心,树立为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
3.培养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的精神,让学生切实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既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又要不失时第一课时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学过程导入设计导入一(多媒体课件展示)2006年8月24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5号决议,部分通过新的行星定义,冥王星被排除在行星行列之外,而将其列入“矮行星”。
哲学与生活: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导学案学习目标: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从整体上把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构建知识网络,以实现灵活运用。
2.发展的概念,辨析新旧事物的判断标准。
3.发展的总趋势,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胜信念。
4.发展的状态,树立从点滴小事做起的生活理念。
学习重点: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学习难点: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课前预习学案】(要求:利用课前25分钟,完成下列学案内容,并熟记、理解课本重点知识,找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便于课堂上针对性强化学习。
)教材疏理:【读教材、明任务】1、了解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总特征2、理解发展的实质,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3、理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4、了解量变、质变的含义5、说明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课内探究学案】(探究交流要求:1、小组内讨论交流预习成果,互相解疑答惑,完善问题答案,并标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准备展示。
2、思考、讨论、展示以下活动。
)习题演练:【合作探究、展示与点评】1、庞加莱猜想是国际数学界长期关注的一个重大难题,被列为七大“数学世纪难题”。
一百多年来,许多杰出的数学家都在致力于这个猜想的研究工作。
2020年两位中国学者在《亚洲数学期刊》2020年6月号上发表了题为“庞加莱猜想和几何化猜想的完全证明:汉密尔顿一佩雷尔曼关于RICCI流理论的应用”的论文。
论文的发表宣告了这一世界难题的破解。
上述材料蕴涵了哪些哲学道理?2、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从每一个人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鸡毛蒜皮”抓起,逐步培养自己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
同时,各级各部门、各级领导要从“鸡毛蒜皮”的小事抓起。
小家庭不悦,邻里间争吵,误解引起的口角,无理挑起的“战火”等每一件小事都要管,而且要管到底。
只有这样,才能约束人们的行为,逐步提高人们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形成大家共同维护社会秩序的良好风气,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2019-2020年高中政治 《哲学与生活》 第三单元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导学案 新
人教版必修4
一、高考考点
1、 了解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总特征
2、 理解发展的实质,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 理解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4、 了解量变、质变的含义
5、 说明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二、知识梳理
1、发展的普遍性
(1)
(2)
(3)
所以,世界是 ,要求我们 。
2、发展的实质是
思考: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吗?
3、判断新事物与旧事物的标准是:
思考:新事物产生就完全抛弃旧事物?
4、发展的趋势:前途是 ,道路是
要求我们:
(1)
(2)
5、发展的状态:
(1)量变的含义:
(2)质变的含义:
(3)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4)要求我们:
思考:
(1)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2)质变就是发展?
(3)质变比量变更重要,因此只有质变才有意义?
三、巩固练习
1. “5.12”汶川大地震后,温家宝总理在看望北川中学高三学生时,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多难兴邦”四个
大字。“多难兴邦”一词蕴含的哲理是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 ②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 2009年3月28日20时30分到21时30分,全球24个时区的xx余座城镇以熄灯一小时的方式“接力”参
加了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的旨在节能减排保护人类地球家园的“地球一小时”活动,我国从东到西众多城市的
公众积极参与了这一活动,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增强,人类对地球家园造成的破坏性影响也越来越严
重,人们通过“地球日”“地球一小时”等活动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是因为
①环境的人为恶化有一个从逐渐量变到根本质变的演变过程
②环境的人为恶化是一个不可逆的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③环境的改变是人类不断征服自然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④环境的改变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3. xx年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150周年。下列与《物种起源》中“物种变异、逐步进化”蕴涵的哲理
不一致的是
A.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B.肯定与否定的辩证关系
C.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D.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4.长期以来,农业生产中施肥浇水凭经验和感觉。某教授对传统经验进行系统分析,去伪存真、总结概括,研
究、开发出“基于模型的精确作物管理技术”,指导农民定时定量科学种田,取得了少施氮肥、增产增收的显
著成效。定时定量科学种田取得显著成效,说明
①量的积累必然推动事物的发展②量的积累不一定引起质的变化
③适度量变才能推动事物发展④量变和质变辩证统一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中国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下列组合选项中,两者都蕴含量变引起质变哲理的是( )
A.干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C.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6.下列诗句中蕴含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一哲学道理的是
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②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A .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7. “大部制”改革是1982年以来我国第6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我国的行政机构改革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能一
蹴而就。这体现了( )
A.发展是循环往复的过程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D.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8.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央就曾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的一些文件有类似提法。
xx年,中央又一次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过程说明
A.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总是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
C.新事物最终必定要战胜旧事物
D.旧事物还有可能重新压倒新事物
9. “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这。”(《史记·货殖列传》)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双方必然相互转化 B.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C.事物发展是内因与外因的统一 D.事物是在曲折中发展的
10.在下列成语中,能够体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是
A.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B.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C.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D.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11.(06文综全国卷I)29、“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下列与水有关的名句中蕴涵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哲理的是
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②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2.“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这体现了
A.社会变化总是循环往复的 B.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
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
13.《孙子兵法》曰:“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制胜者,谓之神。”
这段话表明的哲理是
①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是联系的,认识了前者就认识了后者 ②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
③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 ④事物变化无常,人的认识能力无限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④ D.②③
14.xx年全球媒体短信收入将达到425亿美元,与xx年相比增长100%。由于短信在传递信息、沟通感情、增
进人际交往等方面给人们带来了快捷和便利,深受人们青睐。这反映了
A.新出现的事物都是符合人们利益的 B.量变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发生质变
C.事物在变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必然联系 D.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15.胡锦涛指出:“要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
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栓桔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
创造、有所前进。”这段话主要体现了
A.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B.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C.与时俱进的发展观 D.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6.犹太人有句名言:没有卖不出去的豆子。卖豆子的农民如果没卖出豆子,可以加水让它发芽,几天后就可以
卖豆芽;如果豆芽卖不动,干脆让它长大些卖豆苗;如果豆苗卖不动,可以移植到花盒卖盆景;如果盆景卖不
动,那么就把它移植到泥土里,几个月后,它就会站出许多豆子。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A.遭遇人生挫折是偶然的 B.要正视前进道路的曲折性
C.把握人生机遇是必然的 D.要正视社会环境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