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绕口令、谜语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指导教学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80.50 KB
- 文档页数:28
教学课件——绕口令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汉语口语表达训练》教材第四单元“趣味语言游戏”章节,主要详细内容为绕口令的学习与实践。
绕口令作为一种传统的语言游戏,旨在锻炼学生的发音准确度、语速和语言节奏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至少三个绕口令,并能流畅地朗读。
2. 培养学生快速而准确发音的能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 增进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绕口令的快速、准确朗读。
教学重点:发音的准确性和语言的节奏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绕口令音频、卡片。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趣味绕口令视频,引发学生对绕口令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理论讲解:介绍绕口令的定义、起源及作用,让学生了解绕口令的相关知识。
3. 例题讲解:讲解三个典型的绕口令,分析其发音特点和节奏感,引导学生正确朗读。
4.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每组挑选一个绕口令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并纠正发音错误。
5. 小组竞赛:组织绕口令朗读竞赛,评选出“最佳发音奖”、“最快速度奖”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继续练习绕口令。
六、板书设计1. 绕口令的定义、起源及作用2. 三个典型绕口令及发音特点3. 学生分组练习及竞赛结果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熟读并背诵三个绕口令,下周课堂上进行展示。
2. 答案:课后提供绕口令文字资料,学生自行练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关注学生的发音准确性、语言节奏感等方面,不断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搜集更多有趣的绕口令,并在课堂上分享,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同时,引入其他趣味语言游戏,如成语接龙、谜语等,丰富学生的语言学习内容。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绕口令的快速、准确朗读。
2. 例题讲解:发音特点和节奏感的分析。
3. 小组竞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式。
大班语言猜谜编谜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使用教材第四章《趣味语言游戏》中的“猜谜编谜”部分。
具体内容包括:认识谜语的结构和特点,学习如何编写简单的谜语,通过猜谜语的活动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谜语的基本结构和编写技巧。
2. 培养学生通过猜谜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激发学生对语言游戏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谜语的编写技巧,猜谜语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谜语的结构认识,通过实践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谜语卡片、挂图等。
学具:练习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谜语卡片,引导学生猜谜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谜语的魅力。
2. 知识讲解(10分钟)介绍谜语的基本结构,讲解谜语的编写技巧,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猜谜的方法。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PPT展示例题,讲解谜语的解法,引导学生分析谜底与谜面的联系。
4. 随堂练习(10分钟)发放谜语卡片,让学生分组进行猜谜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5. 互动环节(10分钟)学生自主编写谜语,与其他同学互相猜谜,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六、板书设计1. 谜语的基本结构2. 谜语的编写技巧3. 谜语的解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编写三个谜语,至少包含一个动植物类谜语、一个物品类谜语和一个数字类谜语。
2. 答案:教师批改作业后,给出答案和解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程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谜语比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语言游戏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谜语的编写技巧2. 猜谜语的思维方式3.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4. 互动环节的组织5. 作业设计及答案解析一、谜语的编写技巧1. 谜语的构成:谜面、谜底、谜眼。
2. 谜语的修辞手法:拟人、比喻、夸张等。
绕口令(4—6年级课件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绕口令的基本特点,能熟练地朗读和背诵绕口令。
2.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反应速度和口齿清晰度。
3. 增进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他们对语言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绕口令的快速、准确地朗读和背诵。
重点:绕口令的特点分析及其在日常口语表达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绕口令PPT课件、经典绕口令案例、教学录音机。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组有趣的绕口令动画,让学生感受到绕口令的魅力,从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理论知识讲解(10分钟)介绍绕口令的定义、起源、特点等基本知识,让学生对绕口令有更深入的了解。
3. 例题讲解(10分钟)挑选几个经典的绕口令进行讲解,分析其发音、节奏、韵律等特点,引导学生正确朗读。
4. 随堂练习(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绕口令朗读比赛,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指导他们改进发音和语速。
5. 绕口令展示(5分钟)邀请部分学生上台展示自己最擅长的绕口令,其他学生给予掌声鼓励。
6. 日常应用讨论(10分钟)讨论绕口令在日常口语表达中的应用,如:如何用绕口令调节气氛、锻炼口才等。
六、板书设计1. 绕口令2. 内容:绕口令的定义与起源绕口令的特点经典绕口令案例绕口令在日常口语表达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每组编写一个有趣的绕口令,并录制视频,至班级群。
2. 答案:视频作业:教师观看学生的视频,对绕口令的创意、发音、语速等方面进行评价。
短文作业:教师阅读学生的短文,对其内容、结构、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评价。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学生拓展:鼓励学生在课后多练习绕口令,参加各类语言表演活动,提高自己的口才水平。
同时,关注绕口令在生活中的应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绕口令的特点分析2.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3. 绕口令在日常口语表达中的应用讨论4. 作业设计一、绕口令的特点分析1. 发音相近:绕口令中的词语或句子往往具有相似的发音,容易造成混淆,读起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教学课件——绕口令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汉语口语教程》第四章“趣味语言——绕口令”,具体内容包括了绕口令的定义、特点以及常见的绕口令练习。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绕口令的艺术魅力,掌握基本的绕口令技巧。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绕口令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认识到绕口令在汉语口语表达中的重要性。
2. 掌握至少五个常见绕口令,并能流畅地朗读和背诵。
3.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锻炼口腔肌肉,增强语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绕口令的快速、准确地朗读和背诵。
教学重点:绕口令的基本概念、特点以及朗读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绕口令录音、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绕口令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组有趣的绕口令,引发学生对绕口令的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理论讲解(10分钟)介绍绕口令的定义、特点,讲解绕口令的基本技巧,如声母、韵母、声调的把握等。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选取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绕口令,进行详细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掌握绕口令的朗读技巧。
4. 随堂练习(10分钟)5. 课堂游戏(10分钟)开展绕口令接力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增强课堂氛围。
7.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课后自行练习绕口令,并进行背诵。
六、板书设计1. 绕口令定义2. 绕口令特点3. 常见绕口令示例4. 绕口令朗读技巧七、作业设计(1)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
(2)红鲤鱼与绿鲤鱼与驴。
(3)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
(4)四是四,十是十,四十四只石狮子是死的。
(5)小兔子,拔萝卜,拔不动,叫妈妈。
2. 答案:见教材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绕口令的兴趣较高,课堂氛围活跃。
但在绕口令的快速、准确地朗读方面,部分学生仍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搜集更多的绕口令,进行练习和分享,提高口语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