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养蟹的好处
- 格式:pdf
- 大小:47.35 KB
- 文档页数:1
(3)稻田养蟹模式:该模式利用生态学原理,用人工诱导方法将稻、蟹联系在一起,互惠共生。
蟹食害虫,蟹粪肥田,并疏通稻田土壤。
稻为蟹提供了杂草与害虫饵料,节约了外部投入,促使稻、蟹双丰收。
同时,该模式要求增施以农家肥为主的基肥,少施化肥,不施农药和其他化学制剂,既保护了农田生态环境,又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还大幅度降低了农产品中农药等有害物质的残留量。
因此,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稻田养蟹的主要技术措施:一是选择抗病虫、抗倒伏的水稻品种,稻秧栽插密度一般为27cm×13cm;二是选择规格在140—240只/kg的蟹苗,先寄养在寄养池内;三是秧苗栽插7天成活后,将蟹苗从寄养池内转移到稻田里;四是蟹苗投入密度一般在4500—7500只/hm2;五是水稻收割后,蟹寄养在稻田里,也可以转移到寄养池内,直到蟹肥收获时。
全椒县南临滁河,地势低洼、易涝,圩区面积大,水资源丰富,10多万亩大片低洼水稻田常年只能种一季水稻,经济结构单一,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同时,长期以来由于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破坏了农田生态环境,生态失衡现象日趋严重。
为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经济收入,圩区农民自发地选择了稻田养蟹模式。
1992年,全椒县赤镇乡农民季海进行稻田养蟹,当年获纯收入1000多元。
1995年发展到7个村、44户,稻田养蟹面积达到44hm2,当年产蟹3.97吨,产稻320吨。
1996年稻田养蟹面积发展到84hm2,产成蟹10吨,稻谷523吨。
1997年发展到134hm2,养蟹面积在3.5hm2以上的养殖大户12户。
该模式水稻和河蟹养殖互惠共生。
河蟹是杂食性动物,能够捕食一定量的农业害虫和田间杂草,保护农田生态平衡。
同时,河蟹养殖属次生级生产,增加了食物链中营养级,促进了物质循环,生产动物蛋白质食品。
稻田养蟹在不减少粮食生产的情况下,高效利用农田,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又能实现农业环境自净,是圩区立体开发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蟹稻共养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当前,农业生产面临诸多问题,包括生产成本高、土壤质量下降、生态环境污染等。
蟹稻共养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护生态环境。
因此,研究蟹稻共养的可行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蟹稻共养的现状蟹稻共养的模式起源于中国南方地区,被广泛推广应用。
蟹稻共养将传统的水稻种植和螃蟹养殖相结合,形成一种全新的生产模式。
在蟹稻共养模式下,螃蟹可以食用稻田中的害虫、杂草等,同时通过排泄物为水稻提供有机养分,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
水稻的根系也可以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来源,使螃蟹得到良好生长。
在实际应用中,螃蟹的养殖密度、饲料种类、水质管理等方面的技术都会影响到蟹稻共养的效果。
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蟹稻共养的技术细节,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二、蟹稻共养的优势和挑战1. 优势(1)减少农药使用:蟹可以消灭田间的害虫和杂草,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生产成本,保存生态环境。
(2)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螃蟹通过排泄物提供有机养分,促进水稻生长,增加产量和改善品质。
(3)增加经济收入:螃蟹可以作为另一种生产收入来源,增加家庭的经济收益。
2. 挑战(1)技术问题:蟹稻共养的技术要求较高,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方法和操作要领。
(2)生态环境:螃蟹在水稻田中生活,可能会对水稻的生长和发育产生一定的影响,需要进行合理的管理和控制。
(3)市场需求:蟹稻共养的产品以天然无污染、绿色环保为卖点,市场需求与消费观念的改变对产品销售产生影响。
三、蟹稻共养的发展前景蟹稻共养模式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未来,蟹稻共养模式不仅可以在中国南方地区推广,还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同时,蟹稻共养模式也可以与其他种植业相结合,形成多元化的生产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四、可行性研究方案1. 调查研究:对蟹稻共养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技术细节和效果,为后续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2. 试验示范:选择一定规模的试验田进行蟹稻共养的试验示范,探究最佳的养殖密度、水质管理等技术细节。
稻田养蟹的生产增效原理
1. 生态循环利用,稻田养蟹可以实现稻田与养殖螃蟹的生态循
环利用。
螃蟹可以吃掉稻田中的杂草、残稻秆和腐败有机物,将这
些有机物转化为螃蟹的生长所需的蛋白质和脂肪,同时也将粪便排
泄到稻田中,为稻田提供养分。
这种生态循环利用可以减少农药和
化肥的使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田的生产力。
2. 多样化农田生态系统,稻田养蟹可以增加农田的生态多样性,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
螃蟹在稻田中生长繁殖,为稻田生态系
统增添了新的生物种类,丰富了农田的生物多样性。
这些生物之间
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有利于农田的生产和
生态环境的改善。
3. 提高农田产出,稻田养蟹可以提高农田的产出。
螃蟹在稻田
中生长繁殖,可以增加农田的生产价值。
螃蟹可以作为一种副产品,可以用于食品加工、饲料加工等领域,增加农田的经济效益。
同时,螃蟹的活动也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促进稻田的生长,提高稻田的
产量。
4. 降低农田生产风险,稻田养蟹可以降低农田生产的风险。
螃
蟹可以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病原体,减少农田的病虫害发生,降低农田生产的风险。
同时,螃蟹的活动也有助于稻田的水质净化,改善稻田的生长环境,提高稻田的抗逆性,减少自然灾害对农田的影响。
总之,稻田养蟹的生产增效原理是通过生态循环利用、多样化农田生态系统、提高农田产出和降低农田生产风险等方式,实现农业生产的增效。
稻田养蟹不仅可以提高农田的生产力,还可以改善农田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因此,稻田养蟹是一种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农业生产方式。
稻田养蟹技术要点归纳如何在稻田里养螃蟹?稻田养蟹技术要点归纳如何在稻田里养螃蟹?【常见问题】如何在稻田里养螃蟹?【专家解答】稻田养蟹,稻蟹共生,好处很多。
蟹能清除稻田杂草,吃掉部分害虫,促进水稻生长;而稻田又为河蟹生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河蟹牛长稻田养蟹可提高种稻的经济效益,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我国稻田面积广阔,发展稻田养蟹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稻田养蟹的主要技术要点有:1、选好田块,搞好养蟹配套设施建设养蟹的稻田要求选择靠近水源、水质良好、底质为黏土、保水性能较好的田块,面积以3-4亩为宜。
稻田养蟹蟹沟的开挖可参照稻田养鱼,沟宽1.5-2m,沟深lm,呈田字形。
稻田四周用钙塑板或其他材料建好防逃墙,建好进、排水系统,进、排水口要用聚乙烯网布密封,冉建.道竹栅,并加盖网,防止河蟹从进、排水口逃跑。
所有这些设施建设都要在幼蟹放养前搞好。
2.栽好水稻,适时放养蟹种养蟹的稻田,宜选用耐肥力强、秸秆坚硬、不易倒伏、抗病害的丰产水稻品种,采用宽行密株栽插,并适当增加田边栽插密度,发挥边际优势,增加水稻产量。
蟹种的放养规格以每千克40-60只的为好,亩放20-30kg,也可放规格为每千克lOO-200只的,亩放10-15kg,要求当年都能达到上市规格:幼蟹要求规格整齐,肢体齐全,体质健壮,以提高放养的成活率。
3.稻田养蟹的饲养管理,调控好水质稻田养蟹的饵料投喂方法、全年投饵量、每天投饵量、投喂次数,均可参照池塘养蟹的办法进行规划布局和组织实施。
要在稻田中增放~些绿萍、浮萍等,7-9月份,除投喂南瓜、小麦、黄豆等植物性饵料外,还要有计划地投喂一些小鱼小虾、猪血、蚕蛹、螺蚬、蚌肉等动物性饵料,以满足河蟹生长的需要。
稻田养蟹的稻田应保持水深20-30cm,蟹沟水深1m,要求水质清新,溶氧丰富。
高温季节要坚持勤换水,一般每2-3天换1次,每次换水20cm左右。
稻田水浅埂薄,河蟹打洞常会造成田埂漏水,容易引起逃蟹。
稻田养蟹技术河蟹是特种水产养殖中的一个珍品,养殖河蟹能充分利用各类水域资源,且具有投资少、见效快、不毁田、无污染、千家万户都能养等优势。
稻田养蟹能充分利用和发挥稻田的特点,节水节地进行水产养殖,不仅提高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而且还稳定了水稻产量,增加了养殖河蟹收入。
为了推广稻田养蟹,2005年在福建省政和县星溪、石屯两乡镇分别选择1000亩稻田进行河蟹放养试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试验目的以县畜牧水产局的东和蟹业有限公司基地为主,开展稻田养蟹,成功地利用稻蟹共生互利关系,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在”稻蟹共生体系”中有效地减轻了水稻病虫害的发生率,减少了农药、化肥用量,并通过河蟹的活动,觅食杂草,松动土壤,增加土壤透气性,从而达到改善天然环境、增加土壤肥力、减少田问污染和产品污染的良性生态农业。
二、稻田选择各选择石屯镇、星溪乡适合养蟹的稻田1000亩,要求为排灌方便、水源丰富、阳光充足、交通方便、平坦连片、稻产稳定、无污染、水质清、耐肥力强的优质稻田。
三、主要技术措施1.养蟹稻田建造在稻田四周挖环形沟,挖出的泥土做田埂,保证环形沟水深到1.2m,田面平均水深0.2m,大块田地中间还应挖”十”或”井”字形水沟。
进、排水口可用水泥管或塑料管,管口用尼龙筛绢包扎,防止有害杂质进入池中及河蟹逃跑。
田埂四周用水泥瓦、石棉瓦或塑料薄膜做成50cm高的防逃墙。
养蟹稻田建好后进行消毒,2月底前用生石灰100kg/亩化浆全池均匀泼洒,经10天毒性消失后在池中深水沟种植适量的轮叶黑藻、苦草,以保证池中水沟水草覆盖率达30%左右,满足河蟹生长发育的环境需求,然后即可投苗入田。
2.苗种投放稻田养蟹以选择3月~4月投苗为宜,此时稻田已耕种,有利于河蟹适应环境,可避免耕地时损害苗种,提高蟹种的成活率。
最适的苗种规格为80只/kg~120只/kg,放养密度为500只/亩~600只/亩,每块田放养规格尽量一致的苗种,以利于河蟹群体蜕壳同步,便于管理和投喂。
稻蟹共生养殖技术稻蟹共生养殖技术是一种将稻田与螃蟹养殖相结合的创新养殖方式。
稻田提供了螃蟹生长所需的良好生态环境,而螃蟹则在稻田中起到了除草和杂质清理的作用,从而实现了互利共生的效果。
这种养殖方式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提高农田的综合效益,还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
稻蟹共生养殖技术的核心是稻蟹共生系统的构建。
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稻种和螃蟹品种。
稻种宜选择耐淹、抗倒性好的品种,同时也要考虑稻谷的品质和产量。
螃蟹品种应选择耐淹、抗病性强的品种,以保证在稻田中能够顺利生长。
其次,需要合理规划稻田和螃蟹塘的布局。
稻田和螃蟹塘之间应设置合适的水道,以便螃蟹可以自由进出。
另外,还需注意稻田和螃蟹塘的水质管理,保持适宜的水质条件。
稻蟹共生养殖的关键是合理控制水位。
稻田和螃蟹塘的水位应根据螃蟹的生长和稻谷的需水量进行调控。
在螃蟹生长的初期,水位应保持较高,以提供足够的生长空间;而在稻谷的生长期,水位应适当下降,以利于稻谷根系的通气和养分吸收。
通过合理调控水位,可以使螃蟹和稻谷实现最佳生长状态,从而提高养殖效益。
稻蟹共生养殖技术还需要注意螃蟹的饲养管理。
螃蟹的饲料主要以稻谷和蔬菜为主,可以适量添加一些动物性饲料,以提高螃蟹的生长速度和养殖效益。
此外,还需定期清理螃蟹塘中的杂草和残饵,保持水质清洁。
同时,还需要注意螃蟹的疾病防治,及时发现和处理病害,避免蔓延。
稻蟹共生养殖技术的优点有很多。
首先,它能够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充分发挥稻田的生态功能,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其次,螃蟹的活动可以改善稻田的土壤条件,促进稻谷的生长和产量的提高。
此外,螃蟹的养殖也为农民增加了一项经济收入,提高了农田的综合效益。
稻蟹共生养殖技术在我国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江南地区,许多农民将稻蟹共生养殖作为一种传统的养殖方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同时,稻蟹共生养殖技术也受到了农业专家和学者的重视,他们通过研究和实践,不断改进和创新这一技术,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稻田养蟹技术摘要:稻田养殖利用稻田浅水环境辅以人工措施,既种稻又养殖,将种植与养殖有机结合,种养共生互利,本文介绍了稻田养蟹技术。
2000 年洮北区开始稻田养蟹,稻田养蟹具有以下优点:促进水稻增产,河蟹田中活动减少漏水,提高水温,促进水 稻生长;收获河蟹,稻田水层浅,水温较高,天然饵料较 富,适合发展稻田养蟹;除草防病、生物防虫、培肥地力。
1 稻田养蟹对水稻栽培技术要求1.1 合理选择品种选择合适熟期、叶片直立、茎秆粗壮、耐肥抗倒的水稻1.2 培育壮秧 适时早育苗,加强苗期管理,预防立枯病,培育水稻壮秧。
盐碱地育苗土要求调酸后 pH 值稳定在 4.5~5.0,机插播种量为芽种 450g/m2 。
1.3 插前封闭,适时早插 本田耙地基本平整后,进行常规药剂封闭除草。
要适时早插,促进水稻早生快发,早放河蟹入田,增加水稻和河蟹 的共生期,在此期间尽量减少农事活动。
在水稻返青后,结 合施返青肥,还要用 1 次除草剂,这样的稻田只有在除草剂 安全间隔期后才能放河蟹。
1.4 科学施肥中图分类 t=r. 号: S966 文献标识码: A口 号、 高优品种,如白粳 1 号、长白 9 口 号。
1hm2施25t农家肥、过磷酸钙600kg,尿素100kg,硫酸钾100kg ,硫酸锌25kg作底肥。
其余氮肥要在水稻返青见蘖时及早追入。
河蟹放入稻田后原则上不再施化肥,必须追肥时可用尿素,少量多次,要先溶于水,然后全田泼施,每次1hm2 用量不超过40kg。
1.5 水稻病虫害防治水稻病虫害防治以生态防治为主,施用农药应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品种,忌用高毒剧毒农药,严格掌握药物浓度,切忌加大剂量。
2稻田养蟹田间工程2.1 暂养池工程般1hm2养蟹水田暂养池面积在1000m2,暂养池要平整,进排水要自成体系,暂养池深度 1.5m,保持水位30~50cm。
2.2 田间工程田间整地时要挖环形、田字或井字形沟,一般沟距埝埂1m,沟深0.5m,宽0.5〜1m,面积占稻田的5%〜10%。
稻田养蟹能挣多少钱?稻田养蟹技术要点稻田养殖是一种新型种养模式,这种木事不但改变的传统的农田种植方式,还大大提高的农民的收入,实现一亩稻田两份收入的目标,那么一亩稻田养殖一共能有多少收入呢?农民又如何在稻田里养殖呢?一、稻田养蟹的经济效益这种稻蟹混养模式,螃蟹亩产量25公斤亩产稻谷550公斤,按照出米率70%计算平均每亩出米350公斤,市场价每公斤10元种植水稻的亩收入能达到3500元;螃蟹的价格每公斤100元亩产值2500元共计亩利润为6000元,除去种养殖成本2000元亩平均利润可达4000元。
二、稻田养蟹的技术要点是什么?1、田块的选择与改造养蟹的稻田要求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保水力强、土质肥沃的中熟晚粳或杂粳田块或者常年不脱水的沤田。
2、防逃设施建设围栏防逃设施:围栏防逃设施需要选用抗氧化能力较强的材料,沿田块四周围栏板块埋入土下10-20厘米、高出地面50厘米左右。
抗氧化能力较强的材料的防逃墙具有运输安装方便、造价低、效果好、使用寿命长等特点。
进排水口防逃设施:进水口和排水口的防逃设施要根据的洄游习性建设,为便于捕蟹进水口最好设在田块的西北方或西方而排水口设在东南方或东方。
进排水口地基要夯实铺上一层扁砖后,上置直径40厘米的水泥管用水泥砂石砌成其间衔接要无间隙,进水口最好做成弯曲状而且要用聚乙烯网片密封,再建一道竹栅并加盖网片可以预防从进排水口逃跑。
3、苗种放养在放养之前要用石灰水进行消毒,一般情况下稻田养殖成蟹需要在2-4月份水温达到5-10℃时,选择晴天将蟹种放入复堆河内;而稻田养殖幼蟹通常需要在5-6月份将蟹苗放入复堆河内。
4、日常管理(1)水质调控:每次脱壳施用生石灰5千克/亩,在48小时后泼洒活化光合细菌0.6~0.8千克/亩并且在水稻允许情况下尽量加深水层。
(2)饵料投喂:暂养池撒开扣蟹苗至7月上旬投喂优质全价饲料、小鱼虾为主;7月中至8月中投喂以青饲料为主还有小鱼、虾、田螺、等高蛋白质食物促进生长;8月中旬后改投高蛋白精饲料为主同时搭配新玉米、新高粱等促进发育。
2.稻田养鱼、蟹、蛙一亩田,如何种出两亩地、甚至更多的效益?这几乎是每一个农户的期盼。
为了实现这一愿望,青山农场场长外出考察,学习成功经验,带动一方农民积极发展现代农业,采取水稻和鱼、蟹、蛙混养立体稻田生态循环和池塘养殖两种模式,为广大农户和养殖户铺平致富道路。
我国稻田养鱼、蟹、蛙有2000多年历史。
原来主要集中在四川、贵州、湖南、江西、广西等省自治区的丘陵、山区。
稻田养鱼地区也由传统的省(区)发展到全国许多地区,养殖技术与方法有了很大改进和提高,同时又使稻米每亩增产20%左右,发展稻田养鱼、蟹、蛙潜力巨大。
这对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意义和作用很大。
从科学上讲,鱼、蟹、蛙可吃掉田水中浮游生物和水生昆虫,其中包括水稻害虫和蚊子的幼虫,可减轻水稻害虫危害和预防人类传染病。
鱼、蟹、蛙的活动疏松了土壤,排泄的粪便又可作为水稻的肥料。
稻田养鱼、蟹、蛙,前景广阔,我们地处青山绿水,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稻田养鱼、蟹、蛙投资小、花工少、见效快、效益好、方法简易、养殖技术容易掌握,不但取得稻谷增产,而且还能通过养鱼、养蟹、养蛙增加农民收入,一举几得,着实做到了双丰收,真正做到了农业有机生态平衡。
水稻种植采用大垄双行、边行加密、测土施肥、生物防虫害等技术方法,稻田养鱼、蟹、蛙可以减少稻田的病害,减少了农药化肥使用,既保证了水稻产量,又生产出优质水稻;稻田养鱼、蟹、蛙不仅能清除稻田杂草,预防水稻虫害,同时粪便又能提高土壤肥力。
通过加大田间工程、稀放精养、测水调控、生态防病等技术措施,不仅提高了鱼、蟹、蛙养殖规格,又保证了质量安全。
稻田埝埂上再种上大豆,稻、鱼、蟹、蛙、豆三位一体,并存共生,组成了一个多元化的复合生态系统,使土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总之,鱼、蟹、蛙稻共生,互惠互利,各得其所,生态循环,良性发展,不但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综上所述,我国稻田养鱼、蟹、蛙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技术提高,理论发展,潜力巨大,意义深远,作用不小,是我国广大农村增加收入比较灵活、易行的养殖方式。
稻蟹共生种养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养蟹方式,是养殖业和种植业在人为条件下科学地结合起来,达到互利共生、高产、高效、无公害,立体开发利用的理想模式。
一一、、稻稻蟹蟹共共生生种种养养的的特特点点
1、种养结合,提高稻田利用率。
有利于水稻生长,河蟹摄食稻田中的杂草、绿萍、底栖生
物、水草,并
大量消灭稻
叶蝉、螟虫等
害虫,其排泄
物可肥田。
据
测定,连续3
年养蟹的稻
田,耕作层的
土壤有机质
提高了1倍左
右。
这就促进
了水稻生长,
提高了水稻
产量。
实践证
明,种养结合,可降低稻禾的发病率。
2、天然饵料多,降低养蟹成本。
稻田为河蟹提供了丰富的天然饵料和良好的栖息环境。
稻田水浅、遮光,有利于河蟹隐蔽和蜕壳,浅水饵料生物多,有利于河蟹生长,因此在养蟹过程中,可减少投饵量,降低投入成本。
稻田养蟹,稻蟹共生互利,投资少,管理方便,经济效益高。
一般生产上稻蟹共生,当年蟹种亩产可达100~125公斤。
稻谷亩产400~550公斤。
因此,稻蟹共生的生产结构,可将养殖业引进种植区,改变了单一的种植结构,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是广大农村发展创汇农业,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稻田养蟹技术稻田养蟹是一种古老的农业技术,它的兴起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中国是稻田养蟹技术的发源地。
在中国,稻田养蟹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人们可以在不同的地区看到它的踪影,比如江南地区,早在春秋时期就有稻田养蟹技术。
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在江南,人们将淡水蟹育在稻田里,用以保护河岸和河道,以防止一些植物的残饰。
据说,这种古老的养殖方式在当时得到了普遍的认可,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农业技术。
时至今日,稻田养蟹技术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现代性的养殖方式,在适宜的地区,人们仍然在使用它。
现在,稻田养蟹不仅仅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技术,它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科学合理的、环境友好的、高效的农业技术。
稻田养蟹技术在农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二、稻田养蟹技术的优势稻田养蟹技术的优势之一是它比传统的养殖方式更具有环境友好性。
稻田养蟹使用的技术和方法都非常节能,可以有效地减少能源的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另外,稻田养蟹技术还具有有利的病虫害控制效果,有助于增加产量、提高品质。
稻田养蟹技术的另一个优势是,它可以有效地增加稻田的产出,提高稻田的收益。
由于稻田养蟹技术可以产生双份收入,即稻子收入和蟹肉收入,因此稻田的产出和收益都会有所提高。
此外,稻田养蟹技术还能够有效保护农业生态,起到促进农作物生长的作用,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稻田养蟹技术的实施情况稻田养蟹技术已经在全国各地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根据有关部门最新公布的报告,截至2020年2月,中国稻田养蟹技术已经在55个省份使用,其中前20名排名有江苏、浙江、安徽、湖南、江西、四川、湖北、广东、贵州、山东、河南、海南、广西、福建、云南、河北、辽宁、黑龙江、吉林和宁夏。
实施稻田养蟹技术的推动因素非常多,其中最主要的有政府的支持、企业的投资、农民的参与等。
各级政府都在大力支持稻田养蟹技术的实施,并加强相关的政策和技术支持。
企业和农民也都在积极参与其中,企业投资了大量的资源来推动稻田养蟹技术的发展,而农民们也在积极实施稻田养蟹技术,以获得更多的收益。
稻田养蟹的可行性分析报告1. 引言稻田养蟹是一种将养殖蟹与稻田种植相结合的农业模式,可以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本文将对稻田养蟹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探讨其在农业领域中的潜力和优势。
2. 稻田养蟹的优势2.1 资源利用的最大化稻田养蟹将稻田和养殖蟹的两种农业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一方面,稻田提供了蟹的天然栖息地,为蟹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生长环境;另一方面,蟹的排泄物可以为稻田提供有机肥料,促进稻米的生长。
这种循环利用的方式不仅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还减少了对外部资源的依赖。
2.2 经济效益的提高稻田养蟹可以有效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一方面,通过稻田养蟹可以增加农田的产值,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
蟹在稻田中寻找食物,同时也起到了除草和杀虫的作用,减少了农药的使用。
另一方面,蟹的养殖和销售也可以成为农民的增收项目,为他们带来额外的收入。
2.3 环境友好的农业模式稻田养蟹采用了一种环境友好的农业模式。
首先,通过养殖蟹可以减少对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
其次,蟹的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有机废物可以为稻田提供养分,降低了对化肥的需求。
这种循环利用的方式对土地和水资源的保护具有积极意义。
3. 稻田养蟹的挑战3.1 技术难题稻田养蟹需要掌握一定的养殖技术,包括蟹苗选育、养殖管理、疾病防控等方面的知识。
农民需要具备相关的技术能力,才能够有效地开展稻田养蟹的工作。
3.2 管理难题稻田养蟹需要进行科学的管理和运营,包括合理的饲养和管理措施、疾病防控、市场销售等方面。
对于一些小规模的农户来说,可能面临管理能力不足的问题,需要加强培训和指导。
3.3 市场需求稻田养蟹的发展也面临着市场需求的挑战。
稻田养蟹的产品需要找到合适的销售渠道和市场,以保证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效益。
4. 可行性分析4.1 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稻田养蟹在我国得到了政策支持,相关部门鼓励农民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循环经济,稻田养蟹符合这一发展方向。
稻田养蟹可行性研究报告一、前言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和对水产养殖的需求增加,稻田养蟹作为一种新兴的养殖模式逐渐被人们所重视。
稻田养蟹具有资源利用效益高、生态环境友好等优点,因此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对稻田养蟹的可行性进行深入研究,为稻田养蟹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稻田养蟹的现状1. 稻田养蟹的基本概念稻田养蟹是指在水稻田中同步种植水稻和养殖螃蟹的农业生产模式。
它充分利用了稻田的生态环境,实现了水稻和螃蟹的良性循环,具有高效节约、环境友好、资源循环等优点。
2. 稻田养蟹的发展现状稻田养蟹兴起于近十年,目前在江苏、湖北、安徽等地已经有相当规模的稻田养蟹基地。
虽然养殖规模尚不大,但其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然而,由于其技术和生产体系尚不够完备,稻田养蟹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制约。
三、稻田养蟹的优势1. 螃蟹的生长环境稻田提供了适宜螃蟹生长的环境,水田里的新鲜水源、丰富的水体中的微生物和藻类等,是螃蟹生长的绝佳环境。
螃蟹利用均匀分布的水稻梗、稻草等为藏身之处,为螃蟹的生长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栖息场所。
2. 提高养殖效益稻田养蟹不仅可以种植水稻,还能养活大量的螃蟹,充分利用了稻田的资源,提高了稻田的综合效益。
稻田养蟹还可以增加农户收入,提高农业产值,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3. 生态环境友好稻田养蟹带动了水利设施的完善,提高了稻田的水域环境质量,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螃蟹可以起到清理水体的作用,改善水域生态环境。
四、稻田养蟹的技术难点1. 稻田养蟹技术体系尚不完备目前稻田养蟹的技术体系尚不够完备,养殖技术、病虫害防控、产品加工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
需要进一步完善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
2. 稻田养蟹的生态系统协调稻田养蟹是一种复合的农业生产系统,需要对水稻和螃蟹的生长环境和生物习性进行深入研究,以实现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
3. 稻田养蟹的产品加工和销售螃蟹作为一种优质水产产品,如何进行加工、销售,以及市场的开拓和营销渠道的建立等,是稻田养蟹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稻田养蟹技术简介种养结合,是提高稻田利用率的好方法。
我国在稻田中实行种养结合,有着悠久的历史。
稻田养蟹既可使稻田少施肥、节肥、增产、省工、而且并不妨碍河蟹生长。
稻田养蟹,所养品种为河蟹,学名中华绒螫蟹,俗称毛蟹或螃蟹。
1、稻田的选择与整理稻田养蟹要选择水源充足,排水通畅、地势平坦、无污染的稻地。
养蟹稻田用排毛埝、中间埂埝及稻田周围埝,一要宽,一般在0.5m左右;二要坚固、牢实无漏洞;三要高,一般在0.6m左右。
2、防逃设施防逃设施是稻田养蟹成败的关键措施,也是投资重点,一般是周围田埂用水泥板或砖块砌成两面光滑的防逃墙,墙高0.5m左右,墙基入土0.2m左右,注意墙体两侧脱空,使内防蟹逃,外御敌害进田。
3、河蟹放养稻田在放蟹苗一周前,必须停止施用农药和化肥,并将稻田水排干、晾晒一天左右,以达消毒洁田之作用。
并用生石灰乳液全田泼洒,杀灭病菌和敌害生物,稻田消毒后,在放养前可先施腐熟的人粪尿,以培肥水质。
然后,在直播三叶期或移栽定植7~1o天后,选择大小规格一致,个体重30g以上的小蟹,每亩放养3000~3500只,若放蟹苗或幼蟹一般每亩可放1.5~3.5万只,放养时要注意均匀分散投放,以避免过于集中,而引起自相残杀,降低成活率。
4、饲养方法河蟹为杂食性动物,既喜食动物性饵料,又爱吃植物性饵料,因此,稻田自然饵料资源对河蟹生长壤为重要。
因为稻田中的底栖生物和浮游物均可被河蟹食用,所以,稻田养蟹投饵量要适宜,如果投喂太少,河蟹饿而不长或自相残杀;投喂太多,既加大成本,又污染水质。
蟹苗期投喂蛋黄、蚕蛹粉、蟹种期后,则以米糠、稻谷、浮萍、谷粉,还有鱼粉、豆类、动物内脏等均可作为河蟹饲料,投料应做到定时、定位,一般一天投喂两次,投喂量每天应掌握在河蟹总体重的3%~5%左右。
还应根据稻田水质好坏、天气情况、剩饵多少灵活掌握确定。
5、水质管理养蟹稻田应始终保持水质清新,并经常维持畦面有5~6cm深的水体,不能任意变化水位或脱水烤田。
稻田养蟹的可行性分析报告稻田养蟹是一种将稻田与蟹养殖结合起来的经营方式。
它的理论基础是,在稻田中养殖一些耐浸水、经济价值高的淡水蟹类,如红蟹、杂色蟹等。
这种经营方式可以同时收到稻田和养殖蟹的双重效益,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首先,稻田养蟹可以充分利用稻田的生态环境,提供蟹类养殖所需的生长条件。
稻田稻谷生长过程中,会形成大量的沉积物和有机质,这些有机质可以作为蟹类的食物和栖息环境。
同时,稻田水质相对稳定,温度适宜,有利于蟹类的生长和繁殖。
因此,将稻田用于养殖蟹类是合理的选择。
其次,稻田养蟹的周转周期较短,可以获得较快的经济效益。
蟹类在稻田中生长周期通常为2-3个月,相对较短。
在这个周期内,可以进行多次养殖,增加产量和收益。
而且,蟹类的市场需求量大,价格相对较高,可以获得较好的销售收入。
因此,稻田养蟹具有较快的投资回报周期和潜在的经济利益。
第三,稻田养蟹可以提高稻田的综合效益。
传统的稻田种植方式中,常常会因为病虫害和水产养殖的不利因素导致产量下降。
而稻田养蟹可以将这些不利因素转化为有益因素。
蟹类可以帮助稻田控制害虫,减少农药的使用,提高稻田的产量和品质。
同时,蟹类的粪便也可以作为肥料为稻田提供养分,增强土壤肥力。
这样一来,稻田不仅可以获得水稻收入,还可以通过养蟹获得额外的经济效益,实现稻田的综合利用。
然而,稻田养蟹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稻田养蟹对于稻田生态系统的影响需要加以控制。
蟹类的养殖可能改变稻田的水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需要对其进行科学管理。
其次,稻田养蟹需要专业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蟹类的饲养、水质控制、病害防治等方面都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术支持。
此外,市场的需求和价格也是稻田养蟹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在进行稻田养蟹之前,需要进行市场调研和销售渠道的规划,以确保产品的畅销和利润的最大化。
总的来说,稻田养蟹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经济效益。
通过充分利用稻田的生态环境,兼顾稻田和蟹类的双重利益,可以实现稻田的综合利用和增加收益。
稻田养殖河蟹技术作者:暂无来源:《渔业致富指南》 2019年第1期有些土地地势低洼,土质较差,种植农作物产量很低。
但是因为其土地性质被确认为基本农田,不能开挖成鱼塘进行水产养殖。
为了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效益,可以开挖成水稻田,在稻田中养殖河蟹、小龙虾或其他适宜的水产品,这样既不违背土地性质,又提高了产量,增加了收益,改善了环境。
稻田养殖河蟹,河蟹不但能将稻田中的野杂草、沟中的水生植物和蚊子等害虫的幼虫吃掉,节省种植者的劳动力,减少农药用量,而且河蟹不停穿梭于稻田间,能起到松土、活水、通气和增氧的作用,河蟹的自身排泄物起到保肥、增肥的作用,有利于水稻增产、增收。
水稻可以为河蟹提供良好的生长、生活、栖息、防暑、蜕壳的环境。
因而可互利互补,达到增产、增收、增效的效果。
现将河蟹稻田养殖技术简介如下:一、养蟹稻田选择稻田面积以3~10亩为宜,选择的田块应水源充足,注排水方便,不漏水,保水性能好。
二、田间工程1.稻田开发开挖稻田并整平,稻田平面平均低于地平面约60cm。
2.加高加固田埂田埂加高至50~60cm,高度应稍微低于地平面,顶宽50~60cm,底宽80~100cm。
田埂应夯实,以防河蟹挖洞逃跑。
3.开挖蟹沟在距田埂内侧1~2m处挖环形沟,沟深100~150cm,坡度1∶1.2。
沟的宽度可以根据情况确定,如果以种植水稻为主,沟宽应小些,一般50~100cm;如果以养殖河蟹为主,沟宽应大些,可以100~300cm。
面积大的,也可在环形蟹沟的基础上挖成“田”“目”“日”字形蟹沟。
田间工程应在泡田耙地前完成,耙地后再修整一次。
4.防逃设施在稻田插完秧后、蟹种放养之前设置防逃墙。
防逃墙材料宜采用防老化塑料薄膜。
将塑料薄膜折成双层,下端埋入泥土中15~25cm,出土部分高50~60cm,将塑料薄膜拉直,与池内地面呈80~90°角。
紧贴塑料薄膜的外侧,每隔50~90cm插一根木棍、竹竿或粗竹片作桩,用细铁丝或线绳将塑料薄膜固定于木桩的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