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教育心理学关键术语

当代教育心理学关键术语

当代教育心理学关键术语
当代教育心理学关键术语

[关键术语]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定量研究:又称“量化研究”,它重在对事物可以量化的特性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的理论假设。3.质性研究:又称为“质的研究”,是指研究者参与到自然情境之中,采用观察、访谈、实物分析等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采用归纳而非演绎的思路来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实际互动来理解和解释他们行为。

4.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器官或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的、有计划地记录、描述客观对象的表现来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

5.调查法: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间接地搜集研究对象有关的现状及历史材料,从而弄清事实,通过分析、概括等方法,发现问题,探索教育规律的研究方法。

6.实验法:是指研究者创设一定的情境,对某些变量进行操纵或控制以揭示教育、心理现象的原因和发展规律,这种研究的基本目的是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7.教育经验总结法:是依据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和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为教育理论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

8.行动研究法:是指在教育情境中由教育情境的参与者(包括教师及其同事、学生、专业研究者)单独或者共同进行的以提高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和教学质量为目的的反省研究。

9.设计型研究:旨在通过形成性研究过程来检验和改进根据有关原理和先期研究而做出的教育设计,它采用“逐步改进”的设计方法,把最初的设计付诸实施,看其效果如何,根据来自实践的反馈不断改进,直到排除所有缺陷,形成一种更为可靠而有效的设计。设计型研究承担着改进实践和完善理论的双重使命。

第二章学生心理☆

10.心理发展:个体或种系从产生到死亡的持续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11.准备性原则:根据学生原有的准备状态进行新的教学。

12.图式: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支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重复而引起迁移或概括。

13.同化:个体在反映和作用于环境过程中,使客体纳入已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中的过程。

14.顺应:个体在其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已不能使新的经验同化时,便调整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

15.平衡:指一切心理的成长向着更加复杂和更为稳定的组织水平前进的过程。

16.客体永恒性:当客体从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这客体并非不存在了。

17.自我中心:皮亚杰儿童心理研究中的用语。是指儿童在前运算阶段(2~7岁)倾向于从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在语言上表现为自我中心言语,常常忽略他人的反应和意见。18.集体的独白:儿童由于扑克我中心主义表现出来的相互表面上的热情谈论,没有任何真实的相互作用或者交谈。19.不可逆性:儿童在前运算阶段表现出来的受到单一方向思维的限制,或者说是运用“一维逻辑”。

20.物体守恒:儿童认识到物体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时,它的物质含量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

21.分类:根据事物的特点分别进行归类。

22.排序:按照事物固有的或者相关规则进行排列。

23.成熟:指个体生理和心理上的成熟,包括身体器官、结构、机能以及智能、情绪、社会性的成熟。

24.练习和经验: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的交互活动及获得的体验。

25.社会性经验: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

26.平衡化:指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自我调节。

27.新皮亚杰理论:在皮亚杰提出认知发展理论之后,对该理论进行整合、修正或扩展的理论的总称。

28.最近发展区:指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与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

29.内化:指外部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东西,把客体的东西转化为主体的东西。维果茨基认为,高级的心理机能来

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

30.自我中心言语:维果茨基认为的由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转化中的一种过渡形式,是由言语的交际机能向言语的自我调节机能转化的一种过渡形式。

31.搭建支架: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下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32.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埃里克森提出的一种理论,认为人格发展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

33.自我意识:意识的一种形式,指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自我意识是人的个性结构的重发组成部分,是个性结构中的自我调节系统,也是区别于动物的心理的重要标志之一。

34.自我概念:社会评价与个人的自尊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受社会文化条件的影响。

35.自尊:社会评价与个人的自尊需要之间的反应,受社会文化条件的影响。

36.重要感:指个人觉得自己的存在是重要的和有意义的。

37.成就感:批个人能在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中表现出成就,而且能达到自己预期目标时产生的一种完美感受。38.力量感:指个人感觉到自己有处理事物和适应困境的能力。

39.发展任务:在个体发展的某一特写时期为达到相应发展水平所应实现的内容。

40.发展危机:个体发展过程的各个时期面临的需解决的发展任务和冲突,这些危机可能来自于先前阶段。41.智力:一种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

42.流体智力:指基本与文化无关的、非言语的心智能力,如空间关系认知、反应速度、记忆力以及计算能力等。43.晶体智力:指应用从社会文化中习得的解决总是的方法的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能力。

44.多元智能理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提出的一种智能理论。他认为,传统的智能理论过于狭窄,局限于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方面,忽略了对人的发展具有同等重要性的其他方面,因此,他提出人至少具有八项智能,即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反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45.语言智能:运用语言达到的各种目的的能力,以及对声音、韵律、语意、语序的敏感和灵活操纵语言的能力,包括听、说、读和写的能力。

46.逻辑—数学智能:运算和推理等科学或数学的一般能力,以及处理较长推理、识别秩序、发现模型和建立因果模型的能力。

47.空间智能:准确感受视觉—空间世界的能力。包括感受、辨别、记忆、再造、转换以及修改物体的空间关系,并借此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

48.肢体——动觉智能:控制自己身体运动和技术性地处理目标能力。

49.音乐智能:感受、辨别、记忆、理解、评价、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

50.人际智能: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表现为觉察体验他人情绪、情感、气质、意图和需求的能力,以及据此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

51.内省智能: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并在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形成自尊、自律和自制的能力。

52.自然观察智能:认识物质世界的相似和相异,及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中其他事物(如云,岩石等)的能力。53.学习风格: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一贯的、典型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

54.策略和学习倾向。

55.认知风格:指个体感知、记忆、思维、问题解决、决策以及住处加工的典型方式。

56.场依存性:基本上倾向于依赖外在的参照的一种认知风格。

57.场独立性:基本上倾向于依赖内在的参照的一种认知风格。

58.反思型:能够做出缓慢仔细而准确反应的一种认知风格。

59.冲动型:能够做出快速但不准确反应的一种认知风格。

60.系列性策略:从一个到下一个假设是呈直线的方式进展的。

61.整体性策略:指从全盘上考虑如何解决问题。

62.文化:指人们花雕的规范、传统、行为、语言以及集体感。

63.刻板印象威胁:学生因对自己在学业情境下的表现可能会证实人们对他所持有的刻板印象而怀有的额外的情绪和认知负担。

64.多元文化教育:教授文化多样性之价值的教育。所有撑生,不论他们属于哪一类群体,诸如性别、民族、种族、

文化、社会阶层、宗教信仰等方面各部相同或属于某种特殊群体,他们在学校中都应该有平等的教育。

65.性别角色认同:个体对自己做为男性或女性所具我特征和行为的信念,是个体的性别特征自我形象,属于个体自我概念的一部分。

66.双性化:同一个体具有某些明显的、典型的男性和女性心理特征。

67.性别图式:有关何谓男性或何谓女性的有组织的知识吊网络。

68.性别偏向:对男性和女性的不同观点,经常偏向某一种性别。

第三章教师心理☆

69.角色:原为戏剧用语,主要指演员在戏剧舞台上依据剧本所扮演的某一特定人物。心理学中的角色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特定的身份和行为模式。

70.皮格利翁效应:又称教师期望效应或罗森塔乐效应,指人们基于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71.自我应验效应:即原先错误的期望引起把这个错误的期望变成现实的行为。

72.维持期望效应:老师认为学生将维持以前的发展模式,而对学生特别是差生的改变视而不见,甚至否认的现象。73.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74.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

75.教师控制点:是指教师将学生好的或坏的学业表现归为教师的外部或内部原因的倾向。所倡导的理论:是教师容易意识到、容易报告出来的知识,它更容易受到外界新信息的影响而产生变化,但它并不能对教学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向。

76.所采用的理论:这类知识直接对教学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但却不容易被意识到,而且不容易受新信息的影响而产生变化,而是更多地受文化和习惯的影响。

77.微格教学:即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的小型课堂教学。

78.职业倦怠: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登伯格于1974年首次提出的,指工作强度过高并且无视个人需要所引起的疲惫不甚的状态。

79.反思:是教师着眼于自己的活动过程来分析自己做出某种行为、决策以所产生的结果的过程,它包括对于活动的反思、活动中的反思和为活动反思三种成分。

80.情绪衰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维度,也是阳明显的症状表现,特指丧失工作热情、情绪波动大,容易迁怒他人,感到自己的感情处于极度疲劳状态。

81.去人格化:指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用冷漠、忽视的态度。

82.低个人成就感:指倾向于消极地评价自己,个人成就感降低,自我效能感下降,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下降,工作变得机械化且效率低下,缺乏适应性。

83.新手型教师:主要指刚走上工作岗位1~2年的新教师或是在中小学实习的师范大学毕业生,他们的关注点更多地放在自我的生存方面。

84.专家型教师:指从教15年以上,具有教学专长的教师,他们具在丰富合理的知识结构、高效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

第四章学习心理导论☆

85.学习: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86.言语信息:有关事物的名称、时间、地点、定义以及特征等方面的事实性信息。智力技能:运用符号或概念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能力。

87.智力技能:运用符号或概念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能力。

88.认知策略:调控自己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等内部心理过程的技能。态度:影响个人对人、事和物采取行动的内部状态。

89.态度:影响个人对人、事和物采取行动的内部状态。

90.动作技能:通过身体动作的质量不断改善而形成的整体动作模式。

91.学习层级说:认为智力技能包括五种子技能,这些子技能按学习水平由低到高排列依次为:辨别—具体概念——规则—高级规则等智慧技能。

92.内隐学习:指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一些经验并因之改变其后某些行为的学习。93.外显学习:类似于有意识的问题解决,是有意识的、作出努力的和清晰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按照规则作出反应的学习。

94.机器学习: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从研究人类学习行为出发,研究一些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方法,获取各种知识和技能,以对人类的认识规律进行探索,深入了解人类的各种学习过程,借助于计算机科学和技术原理建立各种学习模型,从而为计算机系统赋予学习能力。

95.真实的智力活动:指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技能,而不浊常规地运用事实和程序,对具体问题、学习结果或陈述的细节进行探究。

96.学习科学:一个综合性研究领域,主要研究如何支持和促进人在整个生命历程中的学习活动,通过教学的、技术的和社会政策方面的创新来促进教育的改善。

97.大脑特异化:不同脑区执行特定的功能的性质。

98.关键期:只在此期间,脑对某种类型的信息输入会产生反应,即在该时期,容易出现和培养儿童的某种能力,过了这个时期不难以形成。

99.可塑性:大脑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系统,受学习训练以及各种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其结构和功能都会出现动态的修复或重组。

第五章行为学习理论☆

100.刺激:激活行为的事件。

101.反应:可以观察的对刺激的的回应行为。

102.经典性条件作用:一个新刺激替代另一个刺激与一个自发的生理或情绪反应建立联系。

103.无条件刺激:能够自动引起生理或情境反应的刺激。

104.无条件反应:无需任何训练和经验而自动出现的生理或情绪反应。

105.中性刺激:不会自动引起生理或情境的刺激。

106.条件刺激:条件作用形成后能够引起生理或情绪反应的刺激。

107.条件反应:条件作用形成后形成的对条件刺激作出的反应。

108.消退:条件作用形成后,由于没有无条件刺激的结合,机体对条件刺激的反应逐渐消失。

109.泛化:条件作用形成后,机体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作出条件反应。

110.分化:只对条件刺激作出反应,而对其他相似的刺激不作出条件反应。

111.高级条件作用:条件作用形成后,另一个中性刺激与条件刺激反复结合形成新的条件作用。

112.(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裨上通过尝试与错误的过程而自动形成刺激—反应联结,这种联结不需要以观念作中介。

113.效果律:在一定情境下产生满意效果的行为倾向于在这一情境中重复出现。

114.操作性条件作用:有意行为因其后果而增强或减弱的学习。

115.(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消退:消除强化从强化降低某一行为。

116.(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维持:减弱甚至停止强化后对行为的保持。

117.(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泛化:将所习得的行为、技能或概念从一个情境移到另一个情境中。

118.(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分化:知觉到先前刺激的差异并对这种差异做出反应。

119.先前刺激:行为之前的事件。

120.线索:建立所需行为的刺激。

121.提示:紧跟线索之后线索对线索作出反应的提醒。

122.(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强化:能够增强反应率的后果。

123.后果:行为之后的事件。

124.强化物:跟随在行为之后能够增强行为再次发生的频率的事件。

教育学基础311重点总结

一. 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预期的教育结果,是国家,家长,教育机构,教师对培育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还包括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教育目的是教学的总方向,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育评价的根本标准。教学目标是在某一阶段(如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教学过程中预期达到的具体结果,是教学工作的依据和评价标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是确保教学有效的基本条件,但是今年仅有具体的教学目标,没有总的教育目的作为指导,教学工作就会失去意义和方向。二.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建构主义的区别 两者都认为知识是个体对经验的建构,但是在知识的实质以及知识的建构过程方面,两人仍存在明显的理论上的差异。皮亚杰的将建构观称为认知或个体的建构主义。认知建构者认为,知识以心理结构的形势存在在学生的头脑之中,这种知识是通过同化,顺华等过程为个体所建构起来的。维果茨基的知识建构则成为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在得以内化之前,以各种社会化工具的形式存在于社会之中,而知识的内化则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互动的结果。 三. 什么是道德体谅模式 体谅模式是英国学者麦克费尔等人创建的一种侧重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德育模式。该模式强调德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引导学生学会体谅,学会关心。该模式通过使用一套包含大量社会情境问题的教材《生命线》,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道德学习。 四. 简要比较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的异同点 共同点:三者都是以学科为中心的综合课程 不同点:三者对学科之间的知识的综合程度不同。相关课程吧两门以上学科知识综合在一门课程中,但不打破原来的学科界限,融合课程打破了学科界限,把有着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知识合并成一门课程,广域课程将各科教材依性质归到各个领域,再将同一领域的各科教材加以组织和排列,进行系统的教学,与相关课程,融合课程相比,其综合范围更加广泛。 五. 美国进步教育运动衰落的原因 1.美国进步教育运动未能与美国社会的持续变化始终保持同步,未能较好的适应美国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2.进步教育理论和实践存在局限性,如:过分强调儿童自由,忽视社会和文化发展对教育的决定与制约作用。 3. 改造主义教育和一些保守主义教育流派的抨击与批判,加速了进步教育的衰落。 六. 参与式观察的优缺点 优:便于了解到真实的信息。便于获得较为完整的资料。便于进行多次观察 缺:易受观察者的主观影响。观察的样本数小,观察结果的代表性不强。 七. 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和影响因素 基本过程: 理解与表征阶段:将问题的情境转化为某种内部的心理结构,或者说形成某种问题空间寻求解答阶段:在问题的表征阶段,个体有可能凭借与之熟悉的问题直接提取相应的策略来解决现有的问题,若无这种经验,个体便不得不制定计划,如建立解决问题的子目标层级,或选择相应的解决策略。 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答阶段:在对问题作出表征并选择好某种解决方案后,个体要执行这一计划,尝试解答。 评价结果阶段:在选择并运用某种解题策略之后,个体应对这一策略运用的结果作出评价,这一过程包括检查与答案相一致或相矛盾的地方。

当代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当代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教师心理。(P4) 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P6) (1)理论意义:探索人类心理和意识奥秘的心理学已经成为当今重要的学科之一。教育心理学从教育过程这一侧面对一些心理规律进行探索,为心理学理论研究做出贡献。教育心理学中也同样存在大量的未知领域。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教育学的理论发展起重要作用。对人类学习过程的了解还将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 (2)教学实践意义:提供学与教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成果,帮助教师指导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帮助教师解决实际的课堂问题。 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P9) 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发展时期(20世纪20-50年代末) 成熟时期(20世纪60-70年代末) 深化拓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四、教育心理学采用的研究方法(P14) (1)观察法:指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 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 发展的规律性。 (2)调查法: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间接的搜集研究对 象有关的现状及历史资料,从而弄清事实,通过分析, 概括等方法发现问题,探索教育规律。 (3)教育经验总结法:是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 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和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 系和规律,使之上升为教育理论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 五、什么时候成为独立学科 1903年 第二章学生心理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P31)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人) 二、影响发展的因素(P34) (1)成熟 (2)练习和经验 (3)社会性经验 (4)平衡化 三、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P38) 在他看来,心理发展是人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

当代教育心理学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与学情境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 2、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西方: 冯特桑代克 美国的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于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一书。1913—1914年发展成为三大卷《教育心理学大纲》 俄国:乌申斯基于1868年出版《人是教育的对象》,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卡普杰列夫于1877年出版《教育心理学》一书。 这一时期的教育心理学并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 西方:①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不断扩大②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③没有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 前苏联:①注重理论观点的探讨维果茨基《教育心理学》、布隆斯基、鲁宾斯坦②重视结合教学与教育实际进行综合性研究③对西方教育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进行全面否定我国:20世纪初,出现第一本《教育实用心理学》,房东岳翻译的日本小原又一著。1924 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50年代学习和介绍苏联 三.成熟时期(60年代—70年代) 西方:①内容日趋集中,初步形成理论体系②注重为学校教育实践服务 前苏联:①对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态度发生变化,由排斥到亲近②日趋与发展心理学相结合③注重理论方面的探讨,发展了自己的学习理论④没有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 我国:("文革")中断 四.深化拓展时期(20C80年代以后) ①各理论派别分歧越来越小,东西方相互融合 ②更加注重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我国:复苏繁荣1980年,潘菽《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1、什么是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期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过程。 2、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1、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2、教育必须以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为依据 3、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有哪些?基本观点是什么?对学前教育有何启示?

当代教育心理学课后简答题

1.当代教育学的研究的新趋势表现在那几个方面? ○1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 ○2研究学习者的能动性。 ○3研究学习的内在过程和机制。 ○4研究社会环境的影响。 ○5研究实际情境的影响。 ○6研究文化背景的影响。 ○7研究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学习模式。 ○8研究信息技术的利用。 2.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谈谈教育心理学的体系结构? 答: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以及学与教的相互作用,其中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内容。因此围绕学习过程的内容有: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心理发展与教育、个体差异与教育和学习动机,各种流派的学习理论以及各类学习如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品德的学习等。教学心理的发展要晚于学习心理。 3.比较维果茨基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答;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就是同化和顺应不断平衡的过程,个体在不平衡中不断建构和完善其认知结构,从而实现认知发展。 维果斯基认为心理发展是个体心理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样,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皮亚杰认为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有: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平衡化。 维果斯基认为发展原因: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是物质生产过程中人际交往和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 皮亚杰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影响: ○1不主张教给儿童那些明显超出他们发展水平的材料,既不在主张毫无根据的或人为地加速儿童的发展。 ○2保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使他们积极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3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差异。 维果茨基发展理论对几教育的影响:维果茨基的思想体系是当今建构主义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他的思想强烈地影响到建构主义者对教学和学习的看法。建构主义者们不再局限于仅仅强调教学的结果和处外部变量,开始注重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内部变量,如一些变量性和过程性变量。在维果茨基思想的启发下,教育研究者对学习和教学进行了大量理论建设和实际探索。 ○1研究者在维果茨基搭建支架的基础上,提出了支架式教学。 ○2教学是交互作用的动力系统。按照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观点,教师必须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处于其最近发展区内的并且难度适当的学习材料。而最近发展区是个动态的区域,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地获得有关学生发展的反馈。 ○3维果茨基的理论对于合作学习也有一定指导作用。 ○4维果茨基的理论在情境认知理论及其教学模式中也有一定的作用。 4.简要的叙述常见的学生学习风格差异,这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有何影响? 常见的学习风格差异有 (1)感觉通道 ○1视觉型学习者。 ○2听觉型学习者。

当代教育心理学考试核心

当代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定量研究:又称为“量化研究”“量的研究”,它重在对事物可以量化的特性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的理论假设。 质性研究:又称为“质的研究”,是指研究者参与到自然情境之中,采用观察、访谈、实物分析等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采用归纳而非演绎的思路来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实际互动来理解和解释他们的行为。 行动研究方法:是指在教育情境中由教育情境的参与者(包括教师及其同事、学生、专业研究者)单独或者共同进行的以提高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和教学质量为目的的反省研究。 简要叙述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包括包括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四大部分容。 说说学与教过程的模式 学与教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在这一模式中,学生、教师、教学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方面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学习与教学及其评价/反思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第二章 图式: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重复而引起的迁移或概括。顺应:个体在其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以不能使新的经验同化时,便调整原有认知结构或行

为模式,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 最近发展区:指一定的已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与即将到达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 化:指外部的东西转化为部的东西,把客体的东西转化为主体的东西。维果茨基认为,高级的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化。 场依存性:基本上倾向于依赖外在的参照(身外客观事物)的一种认知风格。 场独立性:基本上倾向于依赖在的参照(主体感觉)的一种认知风格。 反思型:能够做出缓慢但仔细而准确反应的一种认知风格。 冲动型:能够做出快速但不准确反应的一种认知风格。 说说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观。他的理论对教育有何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任务;强调社会协商和相互作用;主用多种方式表述教学容;主理解知识建构过程;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强调学习者的自主性、能动性,强调学习者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收集、分析、梳理有关资料,主动进行意义的建构。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与以往的学习理论相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体现出来三个重要倾向,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2021年心理学统考312考研参考书单及各科目解读

2021年心理学统考312考研参考书单及各科目解读书目作者出版社版次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5 版 《心理学导论》梁宁建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2 版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3 版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3 版 《社会心理学》侯玉波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3 版 《实验心理学》郭秀艳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实验心理学》朱滢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4 版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 学》张厚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第4年 版 《心理与教育测量》戴海崎等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 版 各科目详细解读: 1.心理学学硕统考312只有“全国统考大纲”,没有指定参考书目。此参考书目是比邻教研组综合全国统考大纲、历年真题以及历届比邻学员成功经验整理而成。 2.科目解读 (1)《普通心理学》这门科目,彭聃龄老师的版本是必读的基础课本;同时要结合梁宁建的《心理学导论》补充相应的知识点,如“荣格的集体潜意识”、“阿德勒的人格理论”等,更全面深入的理解科目内容。 (2)《发展心理学》采用林崇德老师第3版教材。 第3版教材更新了一些知识点的表述,如“弗洛伊德心理发展阶段的表述”,这些内容也是历年统考312命题考察的重点内容。此外,推荐同学们结合《心理学考研知识精

讲》进行复习,补充312考纲中明确列出但是在林老师的书中没有涉及的知识点,如“生态系统理论”、“心理发展的4个基本问题”等,这也是历年考试中着重考察过的内容。 (3)《当代教育心理学》采用陈琦老师的第3版。 2019年统考312简答题“自我决定理论关于外部动机内化的观点”,在第3版教材中有详细讲解;2020年的统考312中教育心理学涉及的考点,如“桑代克提出的尝试-错误学习”采用第3版《当代教育心理学》也更有利于准确快速地选出答案。此外,推荐同学们结合《心理学考研知识精讲》补充相关知识点,如“迁移的理论”在陈琦老师的书中介绍的较少,但是往年考题中多次涉及。 (4)《实验心理学》需要结合郭秀艳老师和朱滢老师的版本相互补充。 郭老师书对基础知识讲解得更为通俗易懂,并且对于常见的实验范式介绍得也更详细,如“注意研究的提示范式、搜索范式、过滤范式”等,在历年考研中也是较为重要的内容,如2020年统考312实验心理学就考察了“注意的过滤范式”。朱滢老师的版本在实验设计部分,如“非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等,讲解得更为透彻,帮助同学们理解。如果觉得同时复习两本书难度较大,可以参考《心理学考研知识精讲》中关于实验心理学部分的梳理和讲解。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第二版)章节总结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应用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的模式 在宏观上,学与教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室内容、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交织在一起。 2、学习与教学因素 教学五要素:a..学生一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 b.教师一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c.教学内容一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d.教学媒体一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 e.教学环境一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 3、学习与教学过程 三过程:a.学习过程一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b.教学过程一教师组织教学 c.评价/反思过程一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 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学习、教学、评价/反思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学习过程受教学过程影响;教学过程要围绕学习过程进行,并通过学习过程起作用;评价/反思过程随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而变化,反过来又促进学习和教 学过程。同时,这三种过程都受学习和教学因素的共同影响。 二、教育心理学的应用 (一)教学:科学,还是艺术 教师必须既能运用技能,又能在不同环境下进行思考。 (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1、理论意义:a.为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研究和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 b.对人类学习过程的了解还将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 2、教育实践意义:a.提供学与教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成果,帮助教师指导和评价自己的教学。 b.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帮 助教师解决实际的课堂问题。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1、初创时期一一多以普通心理学的原理解决实际教育问题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人是一个生物的存在”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总结了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他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 基人” 卡普杰列夫俄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但未自成体系 2、发展时期一一汲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领域的研究成果 行为主义:强调客观性,重视实验研究 实用主义:杜威“从做中学” 维果茨基主张把教育心理学作为独立的分支学科来研究,“文化发展论” “内化说” 3、成熟时期一一正在形成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当代教育心理学》读后感#(精选.)

读《当代教育心理学》有感 第一次接触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是在准备研究生考试的时候,当时市面上有关教育的心理学教材有很多,比如张大均的《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张春兴、林清山的《教育心理学》(东华书局)、张春兴、林清山的《教育心理学》(东华书局)、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王健敏的《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等等。最后,权衡再三,选择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二版),主编为陈琦和刘儒德。 陈琦、刘儒德著《当代教育心理学》是我国高校采用较多的教育心理学权威教材。自从1997年第一版问世之后,于2007年再版,此次修订对教材的内容、结构、体例以及文字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动。该书属于心理学基础课系列教材,并被评为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二版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和教学需要,在每章之前设立内容提要;每章之中突出重点概念;每章之后罗列关键术语界定与思考问题等;在全书后面还罗列了参考文献。文字上力求文字简练,概念明确,举例精当,引文翔实,新增许多图片、图解和表格。本书可用作高等师范大学的教育学院和心理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可作为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学校、研究生课程班的教学材料,可作为各种教育科研人员的参考资料,还可用作各种考试(如研究生入学考试、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参考用书。时隔一年之后再看此书,其主要知识点依然历历在目,深感此书体系之科学、逻辑之严谨,语言之简练,内容之翔实。 《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二版)一共分为五个部分,共十六章。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应用、发展概况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学生与教师心理,着重介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个体差异,教师的角色与特征、成长与倦怠;第三部分是一般学习心理,包括学习心理导论,行为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学习动机,这部分是学习的重点与难点;第四部分是分类学习心理,涵盖了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学习策略与品德的形成;第五部分为教学心理,有教学设计,课堂管理,学习评定。最后是参考文献与英文文献。从总体上看,本书的逻辑体系十分明晰,最开始介绍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定义以及发展历史,让初学者了解有关这一学科最基本的知识点,很容易上手,并将教育心理学归纳为“一门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解释‘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基本规律的科学”,简洁的语言中突出了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紧接着,就“学”与“教”展开了对教学活动中学生心理以及教师心理的研究。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实际上都是介绍学习心理,只不过第三部分是从总体上对学习心理这一教育心理学从始至终的研究重点作详细介绍,包括学习的有关知识,三大理论流派的大概发

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真题精选2

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真题精选2 (总分:171.00,做题时间:6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总题数:14,分数:14.00) 1.在皮亚杰提出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分期中具体运算阶段指()。 (分数:1.00) A.0?2岁 B.2?7岁 C.7?12岁√ D.12?15岁 解析: 2.不属于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阶段的是()。 (分数:1.00) A.感知运动阶段 B.自我中心阶段√ C.前运演阶段 D.具体运演阶段 解析: 3.提出“发展性教学”的心理学家是()。 (分数:1.00) A.奥苏伯尔 B.皮亚杰 C.维果斯基√ D.乌申斯基 解析: 4.小学儿童的思维的基本特点是()。 (分数:1.00) A.以直观行动思维为主要形式 B.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 C.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D.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解析: 5.小学儿童的思维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在过渡中存在着 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一般认为大约在()。 (分数:1.00) A.三年级上学期 B.三年级左右 C.四年级上学期 D.四年级左右√ 解析: 6.提出“最近发展区”思想的心理学家是()。

(分数:1.00) A.巴甫洛夫 B.列昂节夫 C.维果斯基√ D.鲁利亚 解析: 7.小张是一个多愁善感、孤僻内向的人,即使遇到一些小事情,也会产生深刻的情绪体验。他的气质类型是()。 (分数:1.00) A.多血质 B.胆汁质 C.抑郁质√ D.黏液质 解析: 8.按照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以建立自我同一性作为主要发展任务的年龄阶 段是()。 (分数:1.00) A.6?12岁 B.12?18岁 C.18?25岁√ D.25?50岁 解析: 9.下列哪项不属于智力群体差异的表现()。 (分数:1.00) A.水平差异√ B.年龄差异 C.种族差异 D.性别差异 解析: 10.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前运算阶段思维的主要特点是()。 (分数:1.00) A.可逆性 B.守恒性 C.形象性√ D.互反性 解析: 11.皮亚杰用来说明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概念是()。 (分数:1.00) A.图式、运算、同化、顺应 B.图式、成熟、同化、平衡 C.图式、成熟、同化、平衡 D.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当代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当代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教师心理。( ) 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理论意义:探索人类心理和意识奥秘的心理学已经成为当今重要的学科之一。教育心理学从教育过程这一侧面对一些心理规律进行探索,为心理学理论研究做出贡献。教育心理学中也同样存在大量的未知领域。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教育学的理论发展起重要作用。对人类学习过程的了解还将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 教学实践意义:提供学与教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成果,帮助教师指导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帮助教师解决实际的课堂问题。 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初创时期( 世纪 年代以前) 发展时期( 世纪 年代末) 成熟时期( 世纪 年代末) 深化拓展时期( 世纪 年代以后) 四、教育心理学采用的研究方法 ( )观察法:指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 )调查法: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间接的搜集研究对象有关的现状及历史资料,从而弄清事实,通过分析,概括等方法发现问题, 探索教育规律。 ( )教育经验总结法:是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和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为 教育理论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 五、什么时候成为独立学科 年 第二章 学生心理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感知运动阶段( 岁) 前运算阶段( 岁) 具体运算阶段( 岁) 形式运算阶段( 岁至成人) 二、影响发展的因素 ( )成熟 ( )练习和经验 ( )社会性经验

当代教育心理学

1、简要叙述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 答:是要研究的是教与学,包括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 2、说说学与教过程的模式。 答:学与教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年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在这一模式中,学生、教学、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方面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学习与教学及其评价/反思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3、当今教育心理研究的新趋势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1)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2)研究学习者的能动性。(3)研究学习的内在过程和机制。(4)研究社会环境的影响。(5)研究实际情境的影响。(6)研究文化背景的影响。(7)研究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教学模式。(8)研究信息技术的利用。 4、定量研究与质性研究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定量研究又称为“量化研究”“量的研究”,它重在对事物可以量化的特性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的理论假设。它有一套完备的操作技术,包括抽样方法、资料收集方法、数据统计方法等。其基本过程是:假设—抽样—资料收集—统计检验。研究者首先明确分析志研究的问题,确定其中的重要变量对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或者

相关关系做出理论假设,然后通过概率抽样的方式选择研究样本,使用可靠而有效的工具和程序来采集数据,进而通过数据统计分析来检验所假设的变量关系。 质性研究又称为“质的研究”是指研究者参与到自然情境之中,采用观察、访谈、实物分析等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采用归纳而非演绎的思路来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实际互动来理解和解释他们的行为。这种研究一般不使用量表或其他测量工具,而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 质性研究不像定量研究那样通过收集事实资料来检验已有的理论假设,而是采用自下而上的思路,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寻找其中的核心维度,“扎要”于经验资料来建立理论。质性方法强调从被研究者的角度来真实地反映他们的做法、看法和体验,强调事件的整体性和情境性,强调随着资料的积累动态地主事研究问题和资料收集方法。值得注意的是,质性研究并不是理论思辨、个人见解或经验总结,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都坚守实证主义的立场,都强调以“事实资料”为基础。 5、行动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过程是怎样的? 答:行动研究是在教育情境中进行的,与特定问题相联系的一种方法它旨在对现实世界进行功能性的干预,并检验这种干预的效果。它体现出从行动出发、通过行动进行、并着眼于改进行动的研究思路。 行动研究大致可分为如下环节:(1)从日常教学情境中确定、评价和形成有意义的问题。(2)与有关人士初步讨论和协商,形成初步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完整版-大将军

《当代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道小题,每题1分,共20分) ★第一章★ 2.教育心理学中各家各派学习理论之争也都集中体现在对(A)的不同解释上。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3.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D)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杜威 B.加涅 C.乌申斯基 D.桑代克 4.(C)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从做中学”为信条,进行改革教学的实践活动,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A.罗杰斯 B.鲁宾斯坦 C.杜威 D.布鲁纳 ★第二章★ 1.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可以同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是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到达哪个阶段的重要标志?(C)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2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C) A.自主感对羞耻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勤奋感对自卑感 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4.有的人判断客观事物时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属于(A) A.场依存性 B.场独立性 C.冲动型 D.反思性 ★第三章★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提供学习策略的指导,并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这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何种角色(D) A.平等中的首席 B.管理者 C.反思者 D.促进者

3.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足够的关注和期望,学生在得到激励和赏识后常常表现出学习行为。这种心理效应是我们所说的(C) A.扇贝效应 B.南风效应 C.罗森塔尔效应 D.巴纳姆效应 4.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定期进行梳理,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经验,同时不断听取学生、同事、专家的反馈,这种反思方法属于(A) A.行动研究 B.撰写日记 C.观摩讨论 D.案例分析 5.某教师认为学校管理混乱,与领导沟通不畅通,自己疲于应付教学活动,常常心情烦躁、易怒、情绪紧张。按照他的说法,造成这种压力的原因是(B) A.社会对教师群体重视不够 B.学校管理体制不健全 C.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D.自身的心理素质问题 ★第四章★ 1.下面哪种情况发生了学习?(D) A.小李从亮处走进暗室,视力显著提高 B.小明喝酒后脾气变得暴躁 C.小张服用兴奋剂后百米赛跑夺冠 D.大猩猩模仿游人吃饼干 2.下面哪种学习不属于学习的主体分类?(C) A.人类学习 B.机器学习 C.网络学习 D.动物学习 4.下列哪种学习不属于加涅所划分的学习结果类型?(B) A.态度 B.习惯 C.言语信息 D.运动技能 5.下面哪种学习属于有意义的接受?(C) A.科学家探索新材料 B.小学生通过编打油诗背诵圆周率的小数点后十位 C.中学生听讲座,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 D.儿童尝试错误走迷宫 ★第五章★ 1.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迷箱”实验,证明了学习是(A) A.建立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 B.认知同化过程 C.产生顿悟的过程

2019苏州大学333教育综合与864语文教学论考研复习全析(含真题答案)

2019苏州大学333教育综合与864语文教学论考研复 习全析(含真题答案) 《2019苏州大学333教育综合考研复习全析(含真题答案)》分为八册,由东吴苏大考研网依托多年丰富的教学与辅导经验,组织官方教学研发团队与苏州大学教育学院的优秀研究生共同合作编写而成。全书内容紧凑权威细致,编排结构科学合理,为参加2019苏州大学考研的考生量身定做的必备专业课资料。2019苏州大学333教育综合考研复习全析(含真题答案)全书编排根据参考书目: 《教育学(王道俊)》 《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陈琦、刘儒德)》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 《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 《外国教育史(张斌贤)》 《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 《教育心理学(张大均)》 结合往年苏州大学考研真题内容,帮助报考苏州大学考研的同学通过苏大教材章节框架分解、配套的课后习题讲解及相关985、211名校考研真题与解答,帮助考生梳理指定教材的各章节内容,深入理解核心重难点知识,把握考试要求与考题命题特征。 通过研读演练本书,达到把握教材重点知识点、适应多样化的专业课考研命题方式、提高备考针对性、提升复习效率与答题技巧的目的。同时,透过测试演练,

以便查缺补漏,为初试高分奠定坚实基础。 适用院系: 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教学(思政)(专业学位) 教育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职业技术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学位) 社会学院:学科教学(历史)(专业学位) 数学科学学院:学科教学(数学)(专业学位) 物理与光电·能源学部:学科教学(物理)(专业学位) 医学部:学科教学(生物)(专业学位) 外国语学院:学科教学(英语)(专业学位) 材化部:学科教学(化学)(专业学位) 适用科目: 333教育综合 内容详情 本书包括了以下几个部分内容: 一、考试重难点(复习笔记): 通过总结和梳理《教育学》、《当代教育心理学》、《中国教育史》、《简明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程》、《教育心理学》七本教材各章节复习和考试的重难点,浓缩精华内容,令考生对各章节内容考察情况一目了然,从而明确复习方向,提高复习效率。

当代教育心理学资料

选择题:(答案在课本上每章练习之后,请同学们自行翻阅。) P25 1.学与教的过程从宏观上说包括五个要素,下面选项中不属于其中的是()。 A.学生与教师 B.教育行政部门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 2.教育心理学中各家各派学习理论之争也都集中体现在对()的不同解释上。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3.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 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杜威 B.加涅 C.乌申斯基 D.桑代克 4.()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从做中学”为信条,进行改革教学的实践活动, 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A.罗杰斯 B.鲁宾斯坦 C.杜威 D.布鲁纳 5.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间接地搜集研究对象有关的现状及历史材料,从而 弄清事实,通过分析、概括等方法,发现问题,探索教育规律的研究方法是()。 A.实验法 B.调查法 C.观察法 D.教育经验总结法 P75 6.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可以同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是 儿童认知发展水平达到哪个阶段的重要标志?()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7.自我中心是哪一个阶段的主要成就?()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8.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2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A.自主感对羞耻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勤奋感对自卑感 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9.有点人判断客观事物时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属于 ()。 A.场依存型 B.场独立型 C.冲动型 D.反思型 10.个体能正确建构自我的能力,知道如何用这些意识察觉来做出适当的行为, 并规划、引导自己的人生。这种能力属于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中的()。 A.语言智能 B.逻辑-数学智能 C.空间智能 D.内省智能 P104 1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提供学习策略的指导,并

当代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精选.)

《当代教育心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定量研究:又称为“量化研究”“量的研究”,它重在对事物可以量化的特征进行测量和 分析,以检验研究者的理论假设。 3.质性研究:又称为“质的研究”,是指研究者参与到自然情境之中,采用观察,访谈, 实物分析等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采用归纳而非演绎的思路来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实际互动来理解和解释他们的行为。 4.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记 录,描述客观对象的表现来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 5.心理发展:个体或种系从产生到死亡的持续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6.图式: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重复而引起的迁移或 概括。 7.社会性经验: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 8.人际智能: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表现为觉察体验他人情绪,情感,气质,意图和需 求的能力,以及据此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 9.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 10.职业倦怠: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登伯格与1974年首次提出,指工作强度过高并且无视 个人需要所引起的疲惫不堪的状态。 11.情绪衰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维度,也是最明显的症状表现,特指丧失工作热情,情绪 波动大,容易迁怒他人,感到自己的感情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 12.专家型教师:指从教15年以上,具有教学专长的教师,他们具有丰富合理的知识结构、 高效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 13.学习: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14.态度:影响个人对人、事和物采取行动的内部状态。 15.内隐学习:指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一些经验并因之改变其事 后某些行为的学习。 16.关键期:只在此期间,脑对某种类型的信息输入会产生反应,即在该时期,容易出现和 培养儿童的某种能力,过了这个时期就难以形成。 17.经典性条件作用:一个新刺激替代另一个刺激与一个自发的生理或情绪反应建立联系。 18.操作性条件作用:有意行为因其后果而增强或减弱的学习。 19.强化物:跟随在行为之后能够增强行为再次发生的频率的事件。 20.正强化:通过呈现的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21.编码系统:是指一组相互关联的、非具体性的类别。 22.认知结构:是指人关于现实世界的内在的编码系统,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非具体性的 类目,它是人用以感知、加工外界信息以及进行推理活动的参照框架。 23.有意义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能够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 适当观念(如表象、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等)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24.先行组织者:先于某种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用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同 化、理解新的学习内容。 25.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 26.认知内驱力:指要求了解、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需要。 27.成就需要:希望出类拔萃的内部驱使力。 28.自我效能感:对自己完成某件事情的能力的信念。

当代教育心理学考试题

) 技能是通过练习能提升的 C. 技能就是潜能 D. 技能一下子就能学会 B. 系鞋带 打电话 当代教育心理学考试题 一、 单选题 (本题共 15 道题,每道题有四个选项,其中有且只有一个选项 为正确 答案,每道题 1 分,共 15 分 ) 1. 教育心理学中各家各派学习理论之争集中体现在对( )的不同解释上 A. 学习过程 B. 教学过程 C. 评价过程 D. 反思过程 2. 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儿童在( )阶段会出现“集体的独白”这一现象 A. 感知运动阶段 B. 前运算阶段 C. 具体运算阶段 D. 形式运算阶段 3. 个体能正确建构自我的能力,知道如何用这些意识察觉来做出适当的行为, 并规 划、引到自己的人生,这种能力属于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中的( ) A. 语言智能 B. 逻辑 - 数学智能 C. 空间智能 D. 内省智能 4. 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足够的关注和期望,学生在得到激励和赏识后表 现出 积极学习的行为,这种心理效应是我们所说的( ) A. 扇贝效应 B. 罗森塔尔效应 C. 巴纳姆效应 D. 天花板效应 5. 下面哪种学习不属于主题分类( ) A. 人类学习 B. 网络学习 C. 机器学习 D. 动物学习 6. 人走迷宫时是通过下列哪种学习过程而完成的( ) A. 顿悟 B. 形式条件作用 C. 尝试 -错误 D. 模仿 7. 幼儿在没有家长的教导下,也会自发的学会爬行,这种现象叫做( ) A. 试误学习 B. 创造性能力 C. 潜伏学习 D. 客体永恒 8.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 实事件或真题问题上的教学称为( ) A. 支架式教学 B. 情境教学 C. 探索学习 D. 合作学习 9. 随机通达教学是由谁提出的( ) A. 斯波罗 B. 马斯洛 C. 维特罗克 D. 列昂节夫 10. 根据耶克斯 -多德森定律,当学生完成较容易的作业时, 教师应使其紧张程度 控 制在( ) A. 较高的水平 B. 较低的水 C. 非常低的水平 D. 中等水平 11. 学习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关系,这种学习属于( ) A. 符号学习 B. 词汇学习 C. 概念学习 D. 原理学习 12. 下列对技能描述正确的是( A. 技能就是活动程序 B. 13. 下列任务属于问题解决的是( ) A. 熟练背诵乘法口诀表后,计算 3*5= ? C. 写创造性思维的论文 D. 14. 以下哪种学习策略属于精细加工策略( ) A. 分散学习 B. 谐音联想法 C. 画出系统结构图 D. 多种感官参与 15. 品德心理的核心成分是( ) A. 道德认识 B. 道德意志 C. 道德情感 D. 道德行为 二、 多选题 (本题共 6 道题,每道题有四个选项,其中有一个或多个选项为 正确答 案,每道题 2分,共 12 分) 1. 以下哪几个不属于埃里克森提出的心理发展 8 阶段论( ) A. 主动感对自卑感 B. 自主对羞怯 C. 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 D. 友爱亲密对寂寞孤独

(完整版)当代教育心理学打印版笔记

《当代教育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 (7)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应用 (7)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7) 二、教育心理学的应用 (7)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7) 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7)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P12) (8) 1、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 (8)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8) 一、研究的方法★ (8) 二、研究的步骤 (9) 三、研究的有效性 (9) 第二章学生心理(重点章) (9) 第一节学生的认知发展★ (9)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9) 二、维果茨基的发展观 (10) 第二节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发展★ (11) 一、个性和社会化发展 (11) 二、自我意识、自我概念与自尊 (11) 第三节学生的个体差异 (12) 一、个体的智力差异 (12) 二、个体的学习风格差异★ (12) 三、社会文化背景及性别差异 (13) 第三章教师心理(重点章) (13) 第一节教师的角色与特征 (13) 一、教师的角色★P77 (13) 二、教师的特征 (13) 第二节教师的专业品质 (13) 一、教师的基本信念系统 (13) 二、教师的教学与沟通能力 (14) 三、教师的情感与个性品质 (14) 第三节师生互动 (14) 一、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14) 二、学生对教师的影响 (14) 三、师生的相互作用 (14) 第四节教师的成长与培养 (14) 一、教师的专业发展 (14) 二、教师成长和培养的途径 (15) 第五节教师职业倦怠 (15)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界定 (15)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P101) (16) 第四章学习心理导论 (1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