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个体量词语义泛化的认知机制
- 格式:pdf
- 大小:300.09 KB
- 文档页数:4
解读汉英量词的认知模式本文通过对汉英量词认知主体视角的转换分析,发现了汉英量词在把名词范畴化的同时,自身也被视角的聚焦方式所范畴化为完形计量、侧面描绘和选择凸显。
这三个范畴由共性到个性,分别对应了认知的四种模式:命题模式和意象图式模式、隐喻模式、转喻模式。
由于认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这些范畴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人类认知的需求发展变化的。
标签:汉英量词完形计量侧面描绘选择凸显一、引言人类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人类对世界的经验,人类理念上普遍认识的事物的机制和方式就是认知模式,认知模式是人们组织其经验的方式。
认知的主体是具有客观能动性的人,人看事物的角度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也会有所不同。
量词和其他词类一样,都是人们在漫长的认知过程中对世界经验的储存。
语言学的兴起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汉英量词的视角。
王文斌(2009、2008)对汉英中“一物多量”“一量多物”和“表量结构中的异常搭配”等问题在认知缘由、意象图式、隐喻构建机制等方面做了详尽的阐释,他在《论汉英形状量词“一物多量”的认知缘由及意象图式的不定性》中说,人们可以通过“局部放大”“侧面延伸”“整体把握”等不同,撷取有形事物的不同侧面或全部,删除事物的其他细节,形成不同的意象图式。
这也是本文写作的出发点。
祖林(2009)研究了汉英量词的概念意义形成的认知机制。
我们认为,量词的选择反映了认知视角的选择:从整体上描绘事物的数量、种类、属性、此事物和彼事物之间的关系等,这是完形(gestalt: the idea of“perceives whole”)计量(E.Ungerer,2008);认知主体从事物的一个方面描述事物,这是侧面描绘;认知主体聚焦于事物的一个特征,借他物来达到凸显此特征的效果,这是选择凸显。
本文论证汉英量词自身被认知主体视角范畴化,而且这三个范畴是理想化认知模式的产物。
二、量词的范畴化莱考夫的理想化认知模式(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s)表现为四种子模式:命题模式、意象图式模式、隐喻模式和转喻模式。
个体量词的语义特征和对外汉语教学一、本文概述量词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词类,它在句子中起着计算、度量、修饰名词的作用。
个体量词是量词的一个重要子类,专门用于计数个体事物,如“个、只、张、本”等。
这些量词不仅具有计数功能,还常常带有特定的语义特征,如形象性、情感色彩、文化内涵等。
这些语义特征对汉语学习者来说,既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
因此,对个体量词的语义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对于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将对个体量词的定义、分类及其基本功能进行概述,明确研究范围和对象。
然后,重点分析个体量词的语义特征,包括其形象性、情感色彩、文化内涵等方面的表现。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探讨个体量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分析学习者在个体量词使用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和偏误,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和建议。
本文还将对个体量词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趋势。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个体量词的语义特征,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我们也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激发更多学者和教师对个体量词研究的兴趣,推动汉语量词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个体量词的定义与分类个体量词是汉语量词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类别,用于计量单个的名词性实体。
这些实体通常具有离散、独立且可数的特征。
在语义上,个体量词为名词提供了一种计数的方式,使其能够在语言交流中被准确、清晰地表达。
从定义上看,个体量词主要用于修饰名词,表示名词所指对象的数量。
例如,“一只猫”“一本书”中的“只”和“本”就是典型的个体量词,它们分别表示猫的数量和书的数量。
这些量词与名词的结合,使得原本抽象的数量概念变得具体可感。
在分类上,个体量词可以根据其语义特征和用法进行划分。
一种常见的分类方式是根据量词所修饰名词的性质,将个体量词分为几大类,如动物量词(如“只”“头”等)、植物量词(如“棵”“株”等)、人体量词(如“个”“位”等)、器物量词(如“件”“张”等)等。
杨朝春(清华大学外文系,北京 100084)[摘要] 汉语量词虽然有表量、分类等功能,但作为语法标记更多的情况下没有明显的语义表达功能,学界对于它存在意义的讨论缺乏普适性或有说服力的解释。
本文根据本体相对性理论分析了量词和名词的内在关系,认为相对于英语人群的本体观突显“物体”概念,汉语名词语义蕴涵的本体观则突出“物质”概念,反映了汉语人群的一种认知习惯。
由于名词指称物质概念,不可计数,需要借助量词对名词实现个体化,赋予物质概念一个便于计数的单位。
[关键词] 量词;个体化;不可数;本体相对性中图分类号: H 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3)7-0003-03在现代汉语里,名词之前一般不能直接加数字,即便指称物是可数的名词,前面也必须加上一个量词才能表达数概念。
度量衡和集体量词在世界语言里普遍存在,显然来自生活需要,具有表量功能,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个体量词则是汉语区别于印欧语言的特色,它不起表量的作用,虽然有时具有区分类别、凑足音节等功能,但是量词的语法化和“个”化趋势显示,其语义表达功能在衰减,无明显语义的使用情况普遍存在,而作为语法标记又不可缺少,在“数+量+名”结构里它似乎起着某种不为人知的作用。
有关汉语个体量词存在的原因,学界从语言发展历史、语音、词汇和句法角度的解释较多,也有从认知视角的说明,各家说法不一。
一、量词的形成及其功能汉语量词的使用历史久远,根据甲骨文的记载(见胡竹安、余志红1981),殷代已经出现了有关度量衡、容器和货币的单位词。
学界一般认为,汉语量词来源于具有指称意义的实词,后来逐渐虚化为量词。
在先秦汉语中,集体量词、容量词构成的数量结构,以及单用时的数词,都可以出现在名词之前,但表示事物个体的量词只能用于“名+数+量”结构(见王力1990)。
汉代已有“数+量+名”的用法,到了南北朝以后,这一格式变成了正常的语序。
李讷、石毓智(1998)考察历代文献得出更加准确的结论:数量结构移到名词之前是从汉魏开始的,经历了唐、宋,直到元代才最后建立起来。
中文系专业毕业论文集合名词与个体量词搭配现象的认知考察中文系专业毕业论文集合名词与个体量词搭配现象的认知考察摘要:本研究旨在考察集合名词与个体量词搭配现象在中文语境中的认知过程。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验数据的分析,揭示了集合名词与个体量词搭配的一些普遍规律,并深入探讨了这一搭配现象背后的认知机制。
研究结果表明,性别、年龄和句法结构等因素对于搭配选择起到了重要影响。
这一研究对于中文语言学研究的深入理解和教学实践的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集合名词、个体量词、搭配、认知过程、中文语境1. 引言集合名词与个体量词搭配是中文语境中常见的语言现象。
例如,“一杯水”、“一本书”等,在日常交流中被广泛使用。
这些搭配在表达数量、容量和集合等概念时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人们使用这些搭配是否基于固定的认知机制,这一问题尚未得到完全的解答。
本研究旨在探讨集合名词与个体量词搭配现象的认知过程,为中文语言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2. 相关理论探讨在语言学研究中,集合名词与个体量词搭配现象被广泛注意。
根据语言描述和认知理论,搭配选择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语境、语言知识和个体认知等。
先前的研究指出,性别、年龄以及句法结构等因素在搭配选择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然而,对于这些因素在中文语境中的具体影响机制,仍然存在许多争议。
3.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实验数据收集的方法来分析集合名词与个体量词搭配现象的认知过程。
首先,我们设计了一份涵盖多个方面的问卷,以了解被试对于不同集合名词与个体量词搭配的习惯和偏好。
然后,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通过句法分析和语料库分析来探索不同因素对于搭配选择的影响。
4. 结果与讨论通过问卷调查和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性别、年龄和句法结构等因素对于集合名词与个体量词搭配选择有显著影响。
在性别方面,男性更倾向于选择具有更大数量的个体量词,而女性则更偏好选择较小的个体量词。
在年龄方面,年长者更倾向于选择具有更具体概念的集合名词和个体量词。
个体量词“个”和“条”的历时发展及表量泛化原因研究量词丰富是汉语的特色之一,其中的个体量词是汉语中尤为重要和独特的一种词类,对汉语个体量词进行历时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普通话及北方方言中的个体量词“个”和“条”使用频率高,泛化程度高。
本文从历时的角度,采用排比分析语料的方法,厘清个体量词“个”和“条”的发展脉络,分析它们语义泛化的途径及原因,并尝试探索汉语量词发展的一般规律。
标签:个体量词“个” “条” 泛化一、引言(一)研究意义现代汉语的名量词通常可以分为个体量词、集体量词、度量衡量词、不定量词以及临时量词。
后四种类型的量词在其他语言中也广泛存在,而个体量词却为汉藏语系所独有,地位独特,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因此,对现代汉语个体量词的历时发展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具有一定的语言学意义。
普通话及北方方言中的个体量词“个”和“条”使用频率高,泛化程度高。
因此我们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厘清个体量词“个”和“条”在汉语中的发展脉络,促进相关问题研究。
对“个”和“条”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整个量词系统的发展规律有更好的认识。
通过厘清个体量词系统从萌芽至发展成熟的演变脉络,我们可以探索现代汉语个体量词系统的来源,进而尝试总结个体量词的发展规律,对将来构建完整的量词发展史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汉语个体量词研究现状从先秦开始出现的量词,至今已经存在了三千多年。
《马氏文通》①中在讨论名词的时候,提出了“记数之别称”的概念,开量词研究之先河。
上个世纪中期,量词被正式定名并分类,老一辈学者们在这一阶段为个体量词的研究做出了很多贡献。
然而,个体量词的研究进入全面化、深入化的发展阶段却是近三十年的事,这期间,对汉语个体量词的研究在专书量词的研究、量词断代研究、贯通性研究和新材料新方法的创新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但总体看来,关于个体量词的研究,多停留在共时平面的一些用法的描写上。
对单个个体量词的研究,特别是历时发展演变角度的研究以及语法化过程的具体细节研究还不足,以代表性的个体量词为中心,探索整个量词范畴在泛化过程中的一般规律方面,还有值得研究的地方。
认知角度下汉语个体量词及其它类型量词差异及原因认知角度下汉语个体量词及其它类型量词差异及原因摘要,从十九世纪末汉语研究者们意识到汉语量词的存在开始,汉语量词的研究已收获颇丰。
在对汉语量词进行分类以及与其它语言量词比较的过程中,有一类汉语量,~很是特殊,即个体量词。
与英语等其它印欧语系的语言相比,丰富的个体量词是汉语所特有的一个现象。
本文将从认知角度下分析汉语中个体量词的特殊性以及特殊性形成的原因关键词,个体量词,认知,差异【中图分类号】H1951. 引言虽然量词是汉语十一大词类之一,但是由于受到印欧语系语法体系的影响,中国语言学家们对汉语量词的研究一直到十九世纪末才开始。
尽管很多研究者对量词的分类有着不同的意见,但是他们都意识到了汉语量词中一类特殊量词的存在,那就是“个体量词”。
相对于印欧语系中的语言而言,个体量词是汉语的一个特有现象。
本文主要从认知的角度分析个体量词与其它类型量词的差异,以及差异产生的原因12. 个体量词的特殊性个体量词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产生与发展方式的不同和其它类型的量词相比,个体量词在产生之初就是建立在转喻的基础之上的,而所谓的转喻,无非是在已有的认知经验上进行延生,既以一个认知域中的原型概念为中心不断拓展。
而其它类型的量词却不一定经历这种不断延生的过程,比如度量词“斤”,其含义从兵刃到称量器具再到计量单位,虽然有一定的延生,但是都相对比较固定,而且在延生的过程中,其发展相对单一也就是说,个体量词在发展过程中,是始终围绕着原型进行拓展的,且在拓展的过程中,新的范围之间有密切联系,如“头”从作为牲畜的量词到形容“蒜”,都是围绕原型“首”――圆而结实的东西展开的,而且它所能结合的名词与初期促使它形成的名词原型密切相关。
但是其它类型量词则不同,它们的拓展过程是根据新事物,新概念的产生而扩展的,且展开之后相对稳定,而且之后它所能结合的名词与初期促使它形成的名词原型关系不大。
浅析词汇的泛化现象摘要:现代汉语词汇是古代、近代汉语词汇的继续与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随着人们实践领域的不断扩展,词汇在不断的变化发展。
近年来,随着国际往来、文化交流以及网络时代的到来,书籍报刊上新词和译词不断涌现,令人目不暇接。
这些词语逐渐被人们接受、使用。
从陌生到熟悉,一些词语也在人们的广泛使用中,也由最初被限定使用的区域中走出来,跨行业、跨区域,其意义也逐渐泛化了。
本文就某些词汇的泛化现象、原因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词汇发展泛化原因【1】现代汉语词汇由基本词汇、一般词汇、古词语、方言词、外来词、行业语、隐语等词汇构成。
语言变异现象是语言发展的必然,词汇的泛化想象就是语言变异现象的一个突出表现。
例如:“包装”属于一个行业用语,原义是指出于保护和美化的目的,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将商品捆扎包裹起来。
《现代汉语词典》(1978年版)这样解释:“在商品外面用纸包裹或把商品装进纸盒、瓶子等。
”可如今,“包装”却并不仅仅这样使用,例如:(1)F4也好,S.H.E也罢,也许真的不是什么歌星、影星,在他们身上也许你根本感受不到任何的文化内涵,但他们绝对是“偶像”,作为包装的结果,他们一年就有上亿的港币收入,并以高于各国经济增长水平的速度递增,可谓“钱”程似锦,不知风靡了多少人。
(《新民晚报》2002年5月23日)(2)事实上,这一切都归结为中国流行音乐界的运作还不发达,远未达到“文化产业”的程度。
不像港台地区、欧美国家,包装歌手已经形成了一个体系。
(《新民晚报》2002年11月5日)从以上的用例中可以看出:“包装”一词已经在人们的使用之中语义发生了泛化。
下面即从生活词汇“美女”与外来词“OK”的滥用为例,具体分析该现象及引起该现象的原因。
一、“美女”泛用现象1、古今“美女”之别“美女”作为现代汉语词汇中的一般词,一般解释为容貌美丽的女子。
从词汇色彩上划分应属褒义词一类。
古代关于美女的形容词和诗词歌赋众多,形成了丰富的美学资料。
汉语数量结构演变及量词产生的语言认知机制安丰存;程工【摘要】量词是汉语名词数量结构中的必需成分.以往的研究过于关注量词的属性和功能以及语法化等问题,对于量词的产生及数量结构变化关注不够.量词的产生与发展需要有内在的语言基础以及外在的认知条件.研究表明量词是在受不可数名词表量结构的类推作用下产生与发展的.可数名词数量结构首先受到不可数名词表量结构“名词-数词-单位词”序列的类推作用产生了“名词-数词-名词”的序列构造,进而右侧名词逐渐由左侧名词同范畴的名词取代.由于不可数名词表量结构“名词-数词-单位词”序列变为“数词-单位词-名词”,在类推作用下,可数名词数量结构也演变为“数词-名词1-名词2”序列构造.在新的序列构造中,中间的名词经过语义虚化后,最终发展成为量词.【期刊名称】《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48)001【总页数】8页(P103-110)【关键词】数量结构;量词;语言;认知【作者】安丰存;程工【作者单位】延边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延吉133002;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5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46汉语量词一直是语言学界备受关注的语言现象之一。
汉语言学界针对量词的属性及功能,量词与名词的搭配规律,量词的语法化等问题展开了大量的探讨。
[1][2][3][4][5][6][7][8]同时,很多汉语学者还对汉语不同历史文献中的量词进行了不同方面的研究。
[9][10][11]根据汉语历史文献中呈现出的具体的量词使用情况,汉语量词是汉语语言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类词,但是,对于汉语中为什么会发展出量词系统,学界很少论述。
本文将在考察汉语数量结构发展演变的基础上,从语言及认知的角度来发掘语言结构自身的特点及变化为汉语量词产生和变化所提供的语言内在基础。
一、汉语数量结构的历时演变数量结构是语言的基本结构之一,是名词量化意义的表达手段。
无论是可数名词还是不可数名词均可以借助语言表达手段来体现其数量意义。
82odern ChineseMXIANDAI YUWEN 一、引言(一)研究意义现代汉语的名量词通常可以分为个体量词、集体量词、度量衡量词、不定量词以及临时量词。
后四种类型的量词在其他语言中也广泛存在,而个体量词却为汉藏语系所独有,地位独特,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因此,对现代汉语个体量词的历时发展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具有一定的语言学意义。
普通话及北方方言中的个体量词“个”和“条”使用频率高,泛化程度高。
因此我们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厘清个体量词“个”和“条”在汉语中的发展脉络,促进相关问题研究。
对“个”和“条”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整个量词系统的发展规律有更好的认识。
通过厘清个体量词系统从萌芽至发展成熟的演变脉络,我们可以探索现代汉语个体量词系统的来源,进而尝试总结个体量词的发展规律,对将来构建完整的量词发展史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汉语个体量词研究现状从先秦开始出现的量词,至今已经存在了三千多年。
《马氏文通》①中在讨论名词的时候,提出了“记数之别称”的概念,开量词研究之先河。
上个世纪中期,量词被正式定名并分类,老一辈学者们在这一阶段为个体量词的研究做出了很多贡献。
然而,个体量词的研究进入全面化、深入化的发展阶段却是近三十年的事,这期间,对汉语个体量词的研究在专书量词的研究、量词断代研究、贯通性研究和新材料新方法的创新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但总体看来,关于个体量词的研究,多停留在共时平面的一些用法的描写上。
对单个个体量词的研究,特别是历时发展演变角度的研究以及语法化过程的具体细节研究还不足,以代表性的个体量词为中心,探索整个量词范畴在泛化过程中的一般规律方面,还有值得研究的地方。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介绍汉语名量词中的个体量词多数是从名词虚化演变而来的,所以研究量词必须从历史的角度入手,通过排比语料,细致描写“个”和“条”的产生发展及语法化过程并分析它们泛化的原因,个体量词“个”和“条”的历时发展及表量泛化原因研究高佳琪(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北京 100089)摘 要:量词丰富是汉语的特色之一,其中的个体量词是汉语中尤为重要和独特的一种词类,对汉语个体量词进行历时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