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学导论
- 格式:pdf
- 大小:690.75 KB
- 文档页数:3
《生物资源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TT2018-330课程名称:生物资源学总学时数:36学分:2学分一、说明(一)《生物资源学》课程的性质:《生物资源学》就是生物技术专业生物资源利用方向的专业拓展课程。
本课程就是介绍人类对生物资源的认识及其开发利用的理论与方法。
生物资源就是生物圈中对人类具有一定价值的生物以及由它们组成的生物群落,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
(二)教材及授课对象:教材:《生物资源学导论》(第一版)编者:陈集双,欧江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
授课对象:生物技术专业(三)《生物资源学》的课程目标(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获得以下知识与能力:1、掌握生物资源的概念及其多样性;2、理解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3、了解生物资源上的研究与开发。
4、初步具备辨证地观察、分析与解决生物资源有关问题的能力;该课程充分体现专业选修课的基础性与通用性。
并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对内容作适当取舍或补充。
该课程内容相对复杂,一部分较难懂,要求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四)《生物资源学导论》课程授课计划(包括学时分配):本课程讲授总学时为36学时。
(五) 教学建议:明确教学目的,理论联系实际,循序渐进,打好基础并注重综合提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科研思维能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除用常规的教学方式以外,对部分章节引入多媒体教学。
课堂教学采取启发式、探究式的方法。
(六)考核要求:本大纲根据《生物资源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按照本学科的理论知识体系,提出考核的内容与考核要求。
考核要求分三个层次:了解、理解与掌握。
采用期末考核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
按平时占30%(包括学习态度与平时作业等),期终成绩占70%。
试卷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利用试题库对学生进行考试。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主要教学目标:掌握生物资源与生物资源学的概念;掌握生物资源的属性;了解生物资源学的发展概况。
2016年东北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公开招考)
1 / 8
2 / 8
3 / 8
4 / 8
5 / 8
6 / 8
7 / 8
▲
过“申请-考核”制完成本年招生计划,2016年不再招收公开招考考生;④已通过“申请-考核”制完成本年招生计划的学科,其导师名单不在本目录体现,获得我校“申请-考核”攻读博士学位资格的考生在网上报名时,须按我校公示的名单信息填报学科、考试科目、报考类别及报考导师等信息;⑤因国家2016年博士招生计划尚未下达,招生人数按去年实际完成计划计算,该列为预计招生数,我校有权根据当年国家计划等在合理范围内进行调整。
8 / 8。
作业名称:资源学导论第一次作业作业总分:100 通过分数:60:■时间:2016-4-21 至2016-5-20 23:59:00标准题总分:100详细信息:题号:1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内容:土地连续投资效果的差异性表现在初期投资总会带来递增的效果,但超过一定的()后再投资的效果就会下降;如果超过了()后就会带来负面效益。
A、利用最佳点、生态最佳点B、经济最佳点、生态最佳点C、技术最佳点、经济最佳点D、经济最佳点、技术最佳点正确答案:D题号:2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内容:对太阳辐射能的描述和评价应包括光量、()和光时三部分。
A、光强B、光质C、光照D、光热正确答案:B题号:3 题型:判断题本题分数:3内容:资源科学是在当今以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PRED)为核心的全球性问题”促发下, 许多学科彼此交叉形成的以资源和资源利用为核心的横向发展的综合性学科领域。
1、错2、对正确答案:2题号:4 题型:判断题本题分数:3内容:在人类-资源生态系统”中,人类已成为最活跃和最重要的动因,系统的变动性就更为明显,但其动态平衡也逐渐依靠人类干扰,或趋于脆弱。
1、错2、对正确答案:2题号:5 题型:判断题本题分数:3内容:土地规划只能在一定时期内保证土地的合理利用,土地利用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发生偏差时,应及时调整措施或修编规划。
1、错2、对正确答案:2题号:6 题型:判断题本题分数:3内容:发达国家人均消耗资源的数量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因此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压力不仅来自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奢侈浪费也是原因之一。
1、错2、对正确答案:2题号:7 题型:判断题本题分数:3内容:生物多样性所提供的一些利益往往不能就地实现,可能会通过某种空间流动,到达一个具备适当外部条件的地区,实现其使用价值。
1、错2、对正确答案:2题号:8 题型:判断题本题分数:3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规定,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同时说明在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水塘、水库中的水,也属于国家所有。
第一章人口与人力资源科学导论一、名词解释:1、人口:是指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
2、人力资源: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的总称。
二、简答题:1、人口与人力资源科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人口与人力资源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具有复杂内容的人口与人力资源现象,即要联系生产关系,又要联系生产力以及社会其他方面。
但其研究的根本任务,在于通过研究各种纷纭复杂的人口与人力资源现象,揭示各种人口与人力资源现象的本质特征和发展客观必然性,也就是揭示人口与人力资源发展规律。
第二章人口的基本概述一、简答题:1、如何理解人口的两重属性:①人口的生物属性,也称为人口的自然属性;人口现象首先表现为一种生物现象,人口的生物属性是人类社会生存的自然基础。
因此,人口从自然属性来看,人类增殖和其他动物一样,是一种生物现象。
②人口的社会属性。
人类是社会化动物,人类一切生物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影响下进行的,因此人口更重要的是社会属性。
2、马尔萨斯人口理论有哪些主要内容:①构成其人口理论的两个原理;一是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二是人类两性间的性欲是必然的。
②两个级数的论断。
;认为人口是以几何级数增长的,而生活资料生产是以算术级数增长的。
③减少人口的两种途径;一种是“积极抑制”,另一种是“预防性抑制”。
④人口波动规律的理论。
这一理论是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核心内容。
二、论述题:1、分析人类增殖与动物增殖的根本区别:①两者与自然界的关系不同;动物是消极地适应自然界,靠自然界提供天然食物,以维持生命和繁殖后代,自然界支配着动物。
而人类不同,人类是通过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运用劳动工具积极地、主动改造自然。
②两者个体间的关系不同;动物的个体相互关系纯粹是生物性的,动物之间雌雄结合与交配、生殖与养育下一代,仅仅是为了生存和延续后代。
而人类个体间的相互关系已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制度,人类增殖过程建立了夫妻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即家庭,是与家庭这种社会制度分不开的。
资源科学导论第一章资源概念资源的广义理解:人类在生产、生活和精神上所需求的物质、能量、信息、劳力、资金和技术等“初始投入”均可称为资源。
资源的狭义理解:“自然资源”-天然存在的自然物,不包括人类加工制造的原料。
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海洋资源、矿产资源等。
是生产的原料来源和布局的场所(辞海)指一定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物,以及生成这些成分的环境功能。
前者包括土地、水、大气、岩石、矿物及其林木、草地、矿产和海洋等,后者则指太阳能、生态系统的环境机能、地球物理化学循环机能等(英国大百科全书)自然资源是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能够产生生态价值或经济效益,以提高人类当前或可预见未来生存质量的自然物质和自然能量的总和。
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的区别自然资源是针对人类利用而言的;自然环境属于环境的范畴,它是针对人类社会与经济系统作为中心而言的外部自然要素的总和。
资源的属性:空间与时间属性、数量与质量的差别(绝对、相对)、权属与流转的特性环境的属性:空间与时间属性、利与害的差别、公益与转移的特性第二章资源科学发展简史资源科学产生的根源:资源短缺;世界人口增长对地球资源产生的压力。
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资源利用的不合理性;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具有全球性。
世界人口增长对地球资源产生的压力:水分过少和土壤贫瘠成为影响农业土地资源利用的主要环境限制因素生活水平提高对自然资源产生了更大的压力:资源的消耗与生活质量密切相关,高收入国家对资源的人均消费量远远大于中、低收入水平的国家。
汽车的发明显著地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但同时也显著地增加了人类对资源的消耗与对环境的破坏。
资源利用的不合理性导致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矿产资源开发导致环境破坏;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导致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植被的破坏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干旱区土地严重退化;化肥的广泛使用,在导致全球粮食产量显著增加的同时,其导致的污染也越严重;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