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怡园园林布局流线建筑布景特色进行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4.78 MB
- 文档页数:14
苏州园林鉴赏摘要:古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州,作为一座有着千年文化底蕴的历史古城,有着它特有的美。
而这座古城美的展现形式之一就是苏州的园林及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艺术。
苏州园林作为中国园林艺术中的一部分,与其它地方的园林一样有着自己独特的特色。
苏州园林的特色,其总体上来说就可以代表了南方的园林特色,因此苏州的园林具有巧妙、精致、朴素、淡雅等特点。
然而这只是在广义上对于苏州园林艺术特点的概括。
真正对于苏州园林艺术的理解我个人认为还是得去从苏州园林的构成的基础要素、园林所体现出来的哲学和美学思想等方面对其进行解构、剖析。
关键词:苏州园林、布局一、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苏州的园林一般情况下不是严格的像北方皇家园林的那种中轴线布局,更多的是强调一种曲折变化的美。
例如有时候为了适应山水地形的高低曲折,园中亭榭的建造及为随意,甚至可以置使传统建筑的奇数开间而不顾,突出半间的小筑来。
再者,造园过程中造园者注重建筑的曲线美和韵律没。
通常情况下房屋建筑的屋顶采用举折和房角起翘、出翘,形成如鸟翼舒展般飘逸的檐角。
屋顶各部分的曲线生动流畅,轻巧自在,呈现出一种动态美。
园中的曲桥、拱桥、曲径等,处处展现出优美的曲线。
有些园林虽然不大,但是有核心部分,主次分明,照应齐全。
如同一篇优美的散文,行文流畅,过渡自然。
一个园林从正门走到最后一座庭院,会感觉园子像一首曲子,有序曲、高潮和尾声。
一一关照,气韵生动,韵律和谐。
最后因为苏州的园林大部分的建筑都是木架构,内外墙可有可无,空间可虚可实。
因此建筑充分利用这种灵活性和随意性创造出千姿百态,生动活泼的外观形象获得与自然环境的山、水、花、木密切嵌合的多样性。
苏州园林的亭台轩榭等建筑是人为的,是古人的人造景观,但是他它的造型、色彩、质感又分明和自然十分贴切。
它不生硬、不突兀。
建筑分散但又不缺乏联系。
二、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苏州园林假山的堆叠有自然之趣,让人忘却其为假山。
造园者通过叠山置石来搭起园林的骨架。
苏州园林结构介绍1. 概述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园林城市,以精巧细致的园林结构而著称于世。
苏州园林结构包括建筑、水池、假山、花木等元素,每个园林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构造。
本文将详细介绍苏州园林中常见的结构类型及其特点。
2. 结构类型2.1 轴线布局轴线布局是苏州园林中最常见的结构类型之一。
园林以一条直线作为主轴线,沿着主轴线上设置一系列建筑、假山和花木等元素,形成园林的主要构造。
这些元素通常都会呈现对称的布局,给人以整齐、规则的感觉。
2.2 围合式布局围合式布局是指在园林中设置一个或多个庭院,以建筑物、墙壁或其他构造将其围合起来。
围合式布局在苏州园林中被广泛应用,不仅能给人营造出安静、私密的空间,还能够创造出多个景观节点,增加游览的趣味性。
2.3 水景布局水景布局是苏州园林中的重要构造之一。
园林中常见的水池、小溪和湖泊等都属于水景布局的一部分。
水景不仅起到美化园林的作用,还能够调节气温、增加湿度,给人一种清凉、舒适的感觉。
2.4 路径布局路径布局是指在园林中设置一条或多条通道,用来引导游客游览整个园林。
路径可以是曲线的、直线的,也可以是纵向的、横向的,它们通过连接园林中的不同景点,提供了游览的方向和节奏。
3. 结构特点3.1 精致细腻苏州园林的结构特点之一就是精致细腻。
无论是建筑、假山还是花木,都体现了苏州园林追求完美细节的精神。
建筑的檐口、栏板常常都有精美的雕刻;假山的形状婉约而流畅;花木的种植布局考虑了不同的季节变化。
3.2 融合自然苏州园林注重与自然的融合。
园林中的假山、水池和花木等元素都力求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融合,使人感觉仿佛走进了大自然。
园林中的水景设计尤为出色,巧妙地利用水的流动、声音和倒影来创造出独特的氛围。
3.3 平衡对称苏州园林的结构追求平衡和对称。
不论是轴线布局还是围合式布局,都注重左右平衡。
园林中的建筑和花木通常是成对出现的,给人一种整齐划一的印象。
这种对称的结构构造营造出了一种宁静、稳定的氛围。
苏州园林艺圃赏析艺圃,承载着丰厚的文史积淀,穿越几个朝代,以它独特的迭山理水风格,屹立在世界文化遗产之列。
那么你知道苏州园林艺圃吗?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苏州园林艺圃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苏州园林艺圃赏析一、深巷通幽比起那些人满为患的景点,艺圃更像是一个江南的小家碧玉,需要游人经过一番悉心寻找才能见到其真面目。
于是,去园林的过程也就成了欣赏园景之外的另一种乐趣。
周末,就和几个朋友结伴去体验了一番。
从山塘街开始寻找,被询问的路人大多是一脸迷茫,少数听过这名字的人也只能道出个大概。
于是我们就沿着桥走到了古城门,终于我们看到了写着这座世界文化遗产大名的唯一“路标”——旧墙上若隐若现的两个红漆字以及箭头。
(如图)顺着箭头方向前行已经是另一番景象了,外面仍在堵着长长的车队,里面却是连黄包车都很难通过的乡间小弄堂了。
这才开始有了古城的味道。
或许是因为大意错过了一块标识,我们又绕了出来,只得往回走。
终于在一个路口,几个正在井边洗菜的妇女见到我们就很自然地问:“是找艺圃吧?往里边走!”看来她们对于我们这种初次探访的游人已经屡见不鲜了。
乍眼望过去,艺圃不象其它名园显示出一副鹤立鸡群的模样,它看上去更加亲切。
还能见到隔壁人家的晾衣棒有意无意的伸进园中,这样才让它看上去更像一个民宅,而并非单纯的文物。
二、文史积淀苏州园林不下数百,各有亭台泉石之胜,而只有艺圃因园主而称著。
(张苇《艺圃的人文意趣》)那就让我们从它的历史说起,看看它到底邂逅了多少儒雅的主人吧。
此园为明代学宪袁祖庚所建,初名“醉颖堂”,后归文徵明曾孙文震孟为住宅。
清初,归进士姜采所有,扩建为“敬亭山房”,后其子姜实节更名为“艺圃”。
袁祖庚的激流勇退,受到当时人的赞赏;文震孟的不媚权阉,更是难能可贵;莱阳姜氏卜居此园,一门直节,与文氏先后辉映。
而他们又都以文学传世。
因此,只有了解园主的史迹,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与造园意图,才能深刻意识到园景的情趣。
清代诗人袁枚有这样两句诗:“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图画”,伟人的事迹与精神能够化为图画,因此自然风景因人而名,因人而重。
说园道林(19)——怡园
怡园坐落于苏州观前街,占地约9亩,东西狭长,园景以复廊相隔,廊东以建筑为主,廊西为园林,集住宅、祠堂、花园于一体。
怡
园最为显著的特色,当属博采众长的园林设计,以及闻名天下的怡园雅集。
清同治年间,在宁波为官的顾文彬深感仕途无望,渐起辞官还乡之念。
他在苏州古城区最繁华的观前街买下一块地,由儿子顾承负责营建园林。
怡园东西花园以复廊相隔,吸取苏州各园之长,巧置山水,自成一格。
东部以庭院分割空间,“玉延亭”、“四时潇洒亭”、“石听琴室”、“拜石轩”等建筑精巧玲珑,缀以奇峰异石,颇得自然之趣;西部以水池为中心展开布局,假山洞壑,重峦叠嶂,幽雅窈窕,为全园精华所在。
镇园之宝“屏风三叠”,由三块片状如屏、并排竖立的太湖石组成,简洁大气,不输留园叠石之法,“拜石轩”由此得名。
主体建筑藕香榭以拙政园的卅六鸳鸯馆为范本。
苏州园林景观设计案例分析苏州,被誉为“人间天堂”,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的美誉。
苏州园林以其极高的园林艺术价值和独特的江南文化风情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园林爱好者。
在这个充满古典园林氛围的城市中,许多园林景观设计成为了独具特色的代表作品。
本文将围绕苏州园林景观设计进行案例分析,深入探讨其中的设计理念和艺术价值。
简介苏州园林历史悠久,起源于春秋时期,兴盛于明清时期。
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融合了江南文化的精髓,注重山、水、建筑、植物等元素的有机结合,营造出独特的意境和品位。
园林主要表现为私家园林和寺庙园林两大类型,以及其各具特色的设计风格。
案例分析拙政园拙政园是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建于清乾隆年间,原名“东园”。
拙政园以“四大奇”——石、竹、布、草著称,园内山水相映,错落有致,形成了独特的景观。
设计师在布局上讲究曲径通幽,力求营造出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的江南水乡氛围,是世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留园留园是扬州四大名园之一,始建于明代,园内景观繁多,有山、水、亭、阁、曲桥等元素。
留园以借景手法见长,将外部景观纳入园中,巧妙地利用自然和人工元素相结合,展现出了优美的园林景观。
设计师注重在有限的园地中创造出最大的观赏效果,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
拙政园拙政园是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建于清乾隆年间,原名“东园”,后由清嘉庆年间的太监王若葩重新设计扩建,改名为拙政园。
拙政园整体造园风格秀丽清新,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山水错落有致,曲径通幽,是江南园林的典范之一。
设计师在布局上巧妙运用天然山石、水池、建筑等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园林景观,展现了中国传统造园的精湛技艺。
总结苏州园林景观设计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游客和建筑设计师的关注。
通过对苏州园林景观设计的案例分析可以看出,每一个园林都有着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风格特点,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深厚底蕴。
期望未来越来越多的园林景观设计能够传承创新,为城市增添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景观价值。
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苏州园林作为中国古代园林的代表,以其独特的布局特点而闻名于世。
以下是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的详细介绍。
1.背靠山势,注重山水结合:苏州园林往往选择在具有优美山势的地方建造,背靠青山,面向水域。
园林中水面较大,山石也常被巧妙应用,形成了山水相依的景观效果。
这种布局使得园林的景观更加具有层次感和深度,营造出一种自然的和谐氛围。
2.高低错落的布局,注重空间变化:苏州园林常常利用地势起伏来创造出不同高度的空间。
园林的布局往往呈现出错落有致的特点。
高低起伏的设计不仅增加了园林的视觉变化,还为游人提供了多样的空间体验。
同时,这种布局还能引导人们的视线和步伐,使得整个园林的景观更加有趣。
3.曲径通幽,游览顺序合理:苏州园林往往修建曲径通幽的景观,道路蜿蜒曲折,使得游人在园林中有一种穿越迷宫般的感觉。
园林的布局往往依据园林的主题和景点的特点,合理安排游览的顺序,使得游人可以一步步地领略园林的美景,仿佛进入了一个幽静的世界。
4.志在极致,做工精湛: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在于追求极致的精湛工艺。
从建筑到园林景观,每个细节都经过精心打磨和考虑。
苏州园林注重细节的处理和工艺的突出,使得园林在整体布局的基础上更加完美。
园林中的建筑、花园、小品等都是精心设计和装饰的,展示了苏州园林的独特魅力。
5.人文交融,注重意境和文化内涵:苏州园林是中国古代园林的代表,注重将人文和自然景观相结合,追求一种具有文化内涵和精神意境的空间。
在布局中,苏州园林往往通过建筑、雕塑、廊榭等手法,表达主题和氛围,让游人在园林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增加了园林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总结起来,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体现了山水结合、高低错落、曲径通幽、做工精湛、人文交融等特点。
这些特点不仅让园林具有独特的美感和观赏性,也展示了中国古代园林的精髓和富有创意的设计理念。
作为一种建筑艺术形式,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对于现代园林设计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苏州园林建筑有哪些独特之处苏州园林,这一江南文化的瑰宝,以其精湛的建筑艺术闻名于世。
其独特之处不仅体现在巧妙的布局和精美的装饰上,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苏州园林建筑的独特首先在于其布局的精巧。
园林的布局并非随意为之,而是经过精心设计,追求一种自然与人工的完美融合。
园林中的建筑往往依水而建,或傍山而立,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互映衬,形成一幅幅优美的画卷。
例如拙政园,以水为中心,建筑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水边,水的灵动与建筑的沉稳相得益彰。
又如留园,通过巧妙的空间划分,使得建筑与假山、水池、花木等元素相互渗透,营造出一种曲折幽深、移步换景的效果。
在建筑形式上,苏州园林也有其独到之处。
亭、台、楼、阁、轩、榭等各种建筑类型一应俱全,每一种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功能。
亭子通常建在园林的高处或水边,供人休憩和观赏风景,其造型简洁而优美,如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
楼阁则多为两层或三层,高耸挺立,视野开阔,如留园的“明瑟楼”。
轩和榭则更加轻盈通透,常常与水相邻,让人能够亲近自然,如网师园的“濯缨水阁”。
苏州园林建筑的屋顶也颇具特色。
屋顶的形式多样,有歇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等。
这些屋顶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能够防雨遮阳,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其屋脊线条流畅,檐角翘起,犹如飞鸟展翅,给人一种轻盈灵动的感觉。
同时,屋顶上还常常装饰有精美的瓦片和脊兽,增添了建筑的华丽与庄重。
门窗的设计也是苏州园林建筑的一大亮点。
门窗的形状各异,有圆形、方形、扇形、海棠形等,图案丰富多样,有花卉、人物、动物、几何图形等。
这些门窗不仅起到了通风采光的作用,更是园林中的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
透过门窗,可以看到园林中不同的景致,框景、漏景的手法运用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受到一种含蓄而富有诗意的美。
园林建筑的色彩搭配也别有一番韵味。
苏州园林建筑大多以白墙、黑瓦、栗色的门窗和梁柱为主色调,色彩素雅清新,与江南的自然风光相得益彰。
在一些重要的建筑或部位,会施以少量的彩色装饰,如红色的栏杆、绿色的植物等,起到点缀和提亮的作用,使整个园林建筑显得既素雅又不失活泼。
一篇文章带你看懂苏州园林造园的格局苏派传统民居是苏南地区明清时期流行的民居,是南方建筑风格的代表之一,园林式布局是其显著的特征。
苏派民居以南向为主,这样可以冬季背风朝阳,夏季迎风纳凉,充满了江南水乡古老文化的韵味。
古人云“造园有法而无式”。
那么,千姿百态的苏州园林究竟有没有法度可循呢?苏州园林的布局和设计有什么方法和技巧呢?园林叠山理水的手法又有哪些呢?园林的布局苏州地区的建筑可以概括为三落五进式,即除了通过基本单元的纵向串联以外,还可以向横向方向发展。
中间一落称为正落,两边称为边落。
边落与正落之间以“弄”相联系。
门厅门厅,是第一进院的主要建筑,中间为过厅,两旁设有门房和服务用房。
门厅之后是轿厅,轿厅之后是正厅,最后设有楼厅。
轿厅轿厅,一般位于第二进,是用于上下轿用的建筑空间。
第三进为大厅(正厅),是最主要的礼仪、接待用房。
第四为花厅是主人和内眷生活起居的地方。
第五进楼厅常常建为楼房,供家中的小姐居住,又称绣楼,下层是供起居之用,上层为卧室。
正厅花厅,边落中第一进院,也就是横向对应正厅的位置布置为花厅,花厅前面的院落是前花园,这里围合了相对隐私和幽静的空间。
花厅后面可布置次要房间和服务用房,最后面的房屋作为厨房,可通过后门或备弄通往街市或河道。
花厅边落没有直接对外的入口,前后也不相贯通。
想进入边落,必须首先通过正落的入口,然后由备弄和天井进入房间。
楼厅这种布局形式界定了各个房屋对外的联系,使得进行礼仪活动的厅必须布置在正落上,反映了内外有别,主次有序的传统。
仅在正落上设置入口和走廊也体现了敬宗收族,不能另立门户的传统思想。
庭院的改建与造景在院内有了基本的楼阁布局后,就要进行移山凿水的造园工程了。
古代园林之所以引人入胜,就是因为采用“咫尺山林,多方胜景”的手法造园。
镜清斋改造前镜清斋改造后北海公园镜清斋(静心斋)是在北方移建江南园林的典范。
慈禧太后用苏州香山帮工匠大肆造园,在镜清斋中挖渠、造山,并修了回廊和最高处的叠翠楼。
怡园:一墙之隔喧嚣宁静
熟悉的景致别样的视角
怡园:一墙之隔喧嚣宁静
123456
苏州老城区观前街附近有四座私家园林:曲园、听枫园、鹤园、怡园,前面写过曲园,这篇文章来写怡园。
怡园因建园较晚,它吸收了诸园所长,如复廊、鸳鸯厅、假山、石舫等,景虽多,但并不大。
也是因为空间范围的局限和隐逸意识相联系,怡园并没有强烈彩饰的建筑,各建筑雕饰上的搭配却是相得益彰,小巧的造型格局及自由的构图格局,使得怡园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出了恬淡清新的朴实之美。
如果你恰巧看到这篇文章,提醒你们一定先做攻略,不少景点取名都是文人墨士的诗句,所以在怡园中游览一周,不仅有清雅的视觉享受,还能了解到不少历史典故和文学知识。
门外喧闹一片,门内则怡然宁静,避免了喧嚣与繁杂,能让人在恬静之中,用心体会怡园的粉墙黛瓦、绿树浓荫和假山奇石,来细细品味苏州园林真正的魅力。
(陶源文/摄)
如果你也热爱旅行,如果你也喜欢用笔或者镜头记录旅行中的点点滴滴,请将你的故事和旅途中的所见所闻告诉我们,文字或是照片的形式都可以。
重点是,我们想要的是独特的视角,另类的语言,是带着你那份小心情小情绪的旅行感受。
如果是“度娘”上抄下来的景点介绍,就不用再发给我们了;如果是那些已经有无数人拍过的毫无特色的景点照片,我们也就不要了。
我们将从投稿中选出一些,晒在这个栏目里,让所有的读者分享你旅游中的感受。
我们的邮箱:*******************。
浅析苏州园林的布局设计苏州园林作为私家园林,是与住宅共同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部分,功能上是住宅的持续和扩大,园内经常有宴会客人聚集朋友用的大厅,住在小居住用的别院,读书作用的斋馆,坐着休息观察的亭台楼阁是必不可少的。
由于大园林有观剧使用的舞台,园内建筑物很多。
由于历史的变迁,苏州保存宅基地的园林已经不多了,现有的网师园、艺园、退思园、枫树园、曲园等。
有些住宅只存在一部分,如拙政园。
公园里只保存了祠堂。
现在柴园和可园正在修复中,很快就能恢复住宅的一体面貌。
宅与园的两种组合形式住宅和园林的位置如何组合?大致有两种形式。
一是前后布局形式,前宅后园。
这种园林大多是大型住宅,前后深度大,占地面积广,形成后花园。
像拙政园和留园一样,怡园也以这种形式,城市建设,住宅部分不存在。
二是平行布局形式,多为东宅西园。
此类园林多是中型宅园,前后进深较小,占地面积也不大,如网师园、艺圃等。
耦园的布局较为特殊,由于地形东西宽,南北较浅,采用了住宅居中,东、西花园分别布置在两侧的形式,这也是园主夫妻隐逸归田、情真意笃的心态表现。
由于耦合和偶的谐音,指夫妻的耦合意味着偶然耕作,因此命名耦合园。
住宅布局与中国古代建筑-宫殿、跑道署、寺庙、宗祠布局形式相同,有明确的中轴线,建筑以院为中心。
这种布局方式有利于安全、防风、防沙,更重要的是适合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
建筑均匀对称布置,给人以平稳、齐整的感觉,反映了封建社会大家庭的生活方式、儒家的伦理道德和审美意趣。
典型的实例为网师园的住宅部分,住宅坐北朝南,前有东、西两侧巷门,并和南面的照壁围合成广场,照壁前东、西种植两株象征门第高贵的盘槐,气势非凡。
在广场上停车,停马,两侧的墙壁上嵌有链环。
住宅一共四进,依次是大厅、轿厢、大厅、花厅(女厅)。
从大厅到花厅,室内陆地逐渐上升,屋顶也逐渐上升,反映了世俗追求的逐步上升心情。
封建士大夫认为天地是万物之本,追求“天人合一”,与自然山水景色共生共息。
【苏州园林】怡园苏州园林中,位于古城区的有很多处,但像怡园这样,入口就正对着这座城市主干路和繁华商业中心的,却为数不多。
出门咫尺是著名的观前街,转身却又可见山林野趣,所谓“小隐于山林,大隐于市朝”,都融合在怡园了。
怡园所在之处,原是明代尚书吴宽的宅第。
吴宽也是了不得的人物,明代状元、诗人、收藏家、书法家,还是两朝帝师。
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在任浙江宁绍台道的顾文彬,开始在吴宅北边、吴宽复园旧址陆续购地、筑宅、建园。
顾文彬是做官的好手,造园艺术上也有造诣,关键是亲力亲为,对怡园倾注了心血。
从1874年至1882年,前后共花了9年时间,耗银20万两,怡园才全部落成。
怡园怡园是清代画家任薰起的画稿,又请了顾沄、王云、范印泉等画家参与设计。
这座晚清名园,博取苏州众园之精华,造园中,沧浪亭、网师园、拙政园、狮子林等等都是参照,亭榭、复廊、假山等园景也都有所体现,但又融会贯通,呈现出自己独有的特色。
整座园林总体布局呈东西狭长凸字形,园分为东西两部分,以复廊相隔,廊东是几个小院,廊西为山水园,廊壁漏窗沟通视线、图样各异。
凸字形体现在从入口至园中的井深感,从车水马龙的人民路进去,一入园,便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庭院,庭院不大却雅致、精巧,迎面粉墙上刻有“怡园”二字。
这里是从闹市入山林的过渡,好像在提醒着游人,卸下喧嚣带给你的疲惫吧,怡园到了。
怡园的景,从东到西,移步即见,从造园艺术上来讲,是集锦式的,每一步都可停留。
怡园落成时,顾文彬请俞樾作《怡园记》,写下造园的来龙去脉和园景园貌,俞樾写道:“兹园东南多水,西北多山。
为池者四,皆曲折可通。
山多奇峰,极湖嵌之胜。
方伯手治此园,园成,遂甲吴下。
”园景园貌如今依然可丈量、可走读、可远观与近玩,但最令人神往的不止如此,它不仅是苏州园林的集锦,还是传统文化荟萃之地。
顾氏是收藏大家,金石书画古籍,名驰江南,一时文人雅士汇集。
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顾文彬与听枫园园主吴云、耦园园主沈秉成等人在怡园办真率会;光绪十年(1889年),顾承之子顾鹤逸与吴大澂、吴昌硕等人创画社于怡园,同时组织琴会、曲会;1928年,苏州第一个太极拳社在怡园集会;同年,女子昆曲社在怡园创立……怡园,集百园之锦,留下的都是自己的故事。
怡园——云过山间,怡然自得和小型园林或庭院相比较,我个人不太热衷于怡园这种中等规模的园林。
但是鉴于它的文化底蕴和经历,还有一些价值可谈的。
第一代园主顾文彬跟着胡林翼、李鸿章等人经历了多年的战乱,从中积攒了雄厚的资金,光绪年间在苏州城乐桥附近建造了怡园。
取义“颐性养寿”。
园以复廊(即两边走廊合用一墙,墙内花窗中两边风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将全园分为两个东西两部分,东部为顾文彬购买这块地宅时原来就有的旧宅,西部则是扩建的。
怡园的西部为主景区,以南部的鸳鸯厅为基点,厅外建池,并向另三个方向呈扇形发散,或建亭,或筑山,或修舫,站鸳鸯厅平台前基本可以将西部景区饱收眼底。
图为全园主厅——藕香榭。
藕香榭是典型的鸳鸯厅,南对水,北对梅山。
夏冬各居其所,冷暖自得。
藕香榭内匾额由园主顾文彬书写。
这是藕香榭的另一半,叫锄月轩,又名梅花厅。
对着南面的小山,冬天可以赏梅。
真是佩服建造者的心意,夏天可以乘着凉风习习,欣赏着湖中的荷花,冬天可以反过来晒着暖暖的太阳,看着刚开出来的梅花。
站在厅前平台,右侧过曲桥可以到达一四角亭,曰“金粟亭”。
亭旁假山矗立,桂树幽香。
紧贴藕香榭西侧为碧梧栖凤馆。
沿着曲廊和水池可以到达面壁亭。
面壁亭侧为水门一座。
池水过水门聚成小溪,汇入一舫,叫做画舫斋。
我认为这个是全园最美的地方,以精美程度比较,苏州各园的船舫无一可及。
舫内景。
舫西还有单独一厅“湛露堂”,比较隐蔽。
站在舫北,望池景。
绕过此处往东有一山,有假山石洞,从洞中穿过走上石阶可到全园最高点“螺髻亭”,可俯览全园山池亭馆。
亭下的假山群。
从外观来看很难发觉内有比较复杂的迂回山洞。
怡园的假山洞设计的很精巧的,这在俞樾的“怡园记”中也有记载。
过山北的“小沧浪亭”下山,穿过一月门,就是图中的“锁竹轩”,顾名思义,旁边遍种绿竹。
“锁竹轩”即复廊尽头,沿着复廊可以到南雪亭。
复廊另一侧园东以馆厅为主,有拜石轩、琴馆等。
这是园东南的拜石轩。
顾文彬收集了大量奇石,放在了拜石轩的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