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动机电动机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76.00 KB
- 文档页数:3
电动机教学设计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电》的第二课时。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电动机的工作原理,以及电动机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2. 学生能够说出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了解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动机、电池、导线、小车、风扇等。
学具:记录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电动机图片,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电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教师通过讲解电动机的工作原理,让学生了解电动机是如何工作的。
3. 实验操作: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5. 课堂练习:教师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小结,引导学生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电动机的工作原理: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转动。
电动机的应用:生活中的各种电器。
七、作业设计1. 请列举你生活中见过的电动机,并描述其工作原理。
答案:略。
2. 请设计一个简单的电动机模型,并说明其工作原理。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电动机的工作原理,以及电动机在现代科技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电》的第二课时。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电动机的工作原理,以及电动机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2. 学生能够说出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
起动机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起动机的基本原理和功能。
2. 掌握起动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3. 学会起动机的故障排除和常见维护方法。
二、教学内容:1. 起动机的基本原理和功能1.1 什么是起动机起动机是一种用来启动内燃机的设备,通过电力驱动旋转发动机的曲轴,使其能够正常工作。
1.2 起动机的主要功能- 提供足够的启动力矩,克服内燃机的惯性阻力。
- 保证发动机能够快速、平稳地启动。
2. 起动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2.1 起动机的结构- 电动机:主要由电枢、线圈、电刷和电刷架等组成,通过电流控制电动机的转速。
- 飞轮:连接在曲轴上,负责储存和释放机械能,提供启动力矩。
- 齿轮减速器:将电动机的高速转动转变为飞轮的低速高力矩转动。
2.2 起动机的工作原理- 按下起动开关,电流通过线圈,产生电磁力使电枢旋转。
- 电枢与飞轮通过齿轮减速器相连,将电动机的高速低力矩转动转变为飞轮的低速高力矩转动。
- 飞轮带动曲轴旋转,使内燃机开始工作。
3. 起动机的故障排除和常见维护方法3.1 起动机故障的常见原因- 电源故障:如电池电力不足、蓄电池线路短路等。
- 电动机故障:如电动机烧毁、电装线路断路等。
- 减速器故障:如减速器齿轮损坏、润滑油不足等。
3.2 起动机故障的排除方法- 检查电源:确认电池是否正常、线路是否短路。
- 检查电动机:检查电刷、线圈和电枢是否正常。
- 检查减速器:检查齿轮是否破损、润滑油是否充足。
3.3 起动机的常见维护方法- 定期检查:定期检查起动机的电路连接、齿轮和润滑油等,及时发现问题并修复。
- 清洁保养:保持起动机的清洁,特别是电刷和电枢,以免积灰影响工作。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起动机的概念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
2. 介绍起动机的结构,向学生展示各个部件的作用和连接关系。
3. 讲解起动机的工作原理,通过动画或实物演示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
4. 分析起动机可能出现的故障原因和排除方法,并提供案例让学生参与讨论。
起动机实训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汽车维修技术》教材第十章“起动机的检修与调试”。
具体内容包括:起动机的结构与原理、起动机的拆装与检测、起动机常见故障分析及排除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起动机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组成,掌握起动机的拆装、检测及调试方法。
2. 能够分析起动机常见故障,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起动机的拆装与检测、故障分析及排除。
教学重点:起动机的工作原理、结构组成、检修及调试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起动机实物、拆装工具、检测仪器、教学PPT等。
学具:起动机拆装工具、检测仪器、实训报告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辆无法启动的汽车,引导学生思考可能的原因,进而引出起动机的作用和重要性。
2. 理论知识讲解(15分钟)利用PPT讲解起动机的工作原理、结构组成、拆装与检测方法等。
3. 例题讲解(10分钟)结合教材例题,讲解起动机拆装与检测的具体步骤,强调注意事项。
4. 实训操作演示(20分钟)分组进行起动机拆装与检测的实训操作,教师现场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实训操作步骤,独立完成起动机拆装与检测的练习。
6. 故障分析及排除(10分钟)教师提出起动机常见故障,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
六、板书设计1. 起动机工作原理2. 起动机结构组成3. 拆装与检测步骤4. 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起动机实训报告。
内容包括:实训目的、实训步骤、实训心得、故障分析及排除方法。
2. 答案:参照实训操作过程及教材内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起动机的相关知识,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训操作演示2. 故障分析及排除3. 作业设计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实训操作演示实训操作是本节课的核心环节,教师在此过程中的演示和指导至关重要。
发动机起动系统教案(五篇)第一篇:发动机起动系统教案发动机起动系统一、复习提问1、电子点火系统由哪几个部分组成?2、微机控制点火系统由哪几个部分组成?3、微机控制点火系统工作原理?二、导入新课上一章我们学习发动机点火系统,这一章继续学习发动机五大系统之一发动机起动系统。
三、讲授新课11.1 概述(一)基本概念1、发动机的曲轴在外力作用下开始转动到发动机自动怠速运转的全过程,称为发动机的起动过程。
2、起动系统的作用:就是在正常使用条件下,通过起动机将蓄电池储存的电能转变为机械能带动发动机以足够高的转速运转,以顺利起动发动机。
3、发动机起动时,必须克服气缸内被压缩气体的阻力和发动机本身及其附件内相对运动的零件之间的摩擦阻力,克服这些阻力所需的力矩称为起动转矩。
4、能使发动机顺利起动所必需的曲轴转速,称为起动转速。
(二)起动方式发动机常用的起动方式有人力起动、辅助汽油机起动和电力起动机起动等多种形式。
1、人力起动即手摇起动或绳拉起动。
其结构十分简单,主要用于大功率柴油机的辅助汽油机的起动,或在有些装用中、小功率汽油发动机的车辆上作为后备起动装置。
2、辅助汽油机起动起动装置的体积大、结构复杂,只用于大功率柴油发动机的起动。
3、电力起动机起动以电动机作为动力源。
当电动机轴上的驱动齿轮与发动机飞轮周缘上的环齿啮合时,电动机旋转所产生的电磁转矩,通过飞轮传递给发动机的曲轴,使发动机起动。
(三)起动预热1、进气预热装置为了改善发动机的起动性能,一些化油器式发动机的进气道上装有进气预热装置。
2、电热塞采用涡流室式或预燃室式燃烧室的柴油发动机,由于燃烧室表面积大,在压缩行程中的热量损失较直接喷射式大,更难以起动。
3、起动预热锅炉有些重型汽车使用起动预热锅炉作为起动预热装置,将冷却液和机油加以预热。
4、起动液喷射装置它主要用于某些柴油发动机的起动预热。
5、起动减压装置它采用降低起动转矩、提高起动转速的方法来改善柴油机的起动性能。
起动机教案“汽车起动机工作原理”教案课程汽车电气设备教学内容汽车起动机工作原理教学对象中职汽修专业二年级学生学时15分钟一、学情分析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学生已经学习过电工基础,具有一定的电路分析能力。
上节课学习了汽车起动系统的作用,对起动机在整个起动系统中所起的作用有一定了解。
学生学习状态分析学生特点优点1、思维活跃,敢想敢做,具有创新精神;2、喜欢自己解决问题,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
不足1、基础知识较薄弱,理论知识还不够扎实;2、初学汽车专业的课程,还没有完全入门。
教学对策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法、头脑风暴法,让学生明确学生任务;分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发扬学生的优点,通过学生讨论和教师引导,弥补学生的不足。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Flash动画演示等辅助教学,增强教学效果。
二、教材处理课程教学内容分析课程类型以“汽车起动机工作原理”为中心安排教学内容重点掌握汽车起动机的工作原理难点理解汽车起动机的电路分析三、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目标分析知识目标1、知道汽车起动机的基本组成;2、理解汽车起动机的电路分析;3、掌握汽车起动机工作的原理。
情感目标1、锻炼自我学习的能力;2、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增强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的能力;4、通过动画的演示,提高学生对于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方法分析教学方法教师任务驱动法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头脑风暴法让同学任意思考、联想,畅所欲言,集思广益,激发更多更好的主意。
学生小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四组,相互依次发言,组与组之间形成竞争模式,小组内部又形成合作模式。
同时培养学生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的能力。
自主探究法给予学生一定的任务,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手段教学资源使用方式作用《汽车电气设备》第2版教材教师备课课堂教学提供课堂教学内容多媒体课件、教师电脑、投影仪扩音器、电子翻页笔、黑板教师教学操作方便提高课堂效率Flash动画、视频片段教师教学教学内容充满活力更加生动形象五、课程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资料1、新课导入——2分钟通过观看汽车起动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设置问题,引导教学目标分析学生思考,同时引出本节课所要讲的主要内容。
旧知回顾:发动机如何起动?本节内容:第三章起动机第一节起动机的构造一、起动系1、功用:通过转动曲轴起动发动机,起动之后,起动系立即停止工作。
2、组成:蓄电池、起动机、起动继电器、点火开关等组成。
二、起动机1、组成直流电动机:电能转换为机械能,产生电磁转矩传动机构:起动时,将起动机的转矩传给发动机;起动后自动退出传动。
操纵机构:接通和断开电动机与蓄电池之间的电路2、分类1) 按磁场分类➢励磁式起动机——串励,并励和复励直流电动机。
➢永磁式起动机——磁极为永磁材料,无磁极绕组。
2) 按操纵机构分类➢直接操纵式——由脚踏或拉杆直接控制,接通或切断起动机主电路。
➢电磁操纵式——由按钮或点火开关控制继电器,再控制主开关来通断主电路。
3) 按传动机构的啮合方式分类➢惯性啮合式——小齿轮靠惯性力自动啮入或退出啮合。
➢强制啮合式——靠人力或电磁力强制小齿轮啮入飞轮齿圈的。
➢电枢移动式——靠电枢移动啮合和退出,用于大功率的柴油机上。
➢齿轮移动式——推动安装在电枢轴孔内的啮合杆,使小齿轮啮合和退出。
➢减速式——电枢和驱动齿轮之间装有一级减速齿轮。
3、型号第1部分为产品代号:起动机的产品代号QD、QDJ、QDY分别表示起动机、减速起动机及永磁起动机。
第2部分为电压等级代号:1—12 V;2—24 V;3—6 V。
第3部分为功率等级代号:第4部分为设计序号。
第5部分为变形代号。
例如,QD124表示额定电压为12 V、功率为1~2 kW、第四次设计的起动机。
三、直流电动机的构造1、工作原理受力方向:左右原则磁场方向:右手原则2、构造串励直流电动机主要由电枢(转子)、磁极(定子)、电刷架与电刷等构成。
1) 电枢——电动机的旋转部分,包括电枢轴、换向器、电枢铁芯和电枢绕组。
电枢绕组:采用较粗的矩形裸铜线绕制成成型绕组。
换向器:换向片和云母片叠压成,电枢绕组各线圈的端头均焊接在换向器片上,通过换向器和电刷将蓄电池的电流引进来。
起动机用直流电动机教案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课题:第二节起动机用直流电动机教学目的及要求:a)理解起动机用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b)掌握起动机用直流电动机的组成c)了解起动机用直流电动机的特性教学重难点:a)理解起动机用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b)掌握起动机用直流电动机的组成教学方法:讲授法、任务驱动法教具:起动机、多媒体教学内容及实施过程一、导入新课各种普通起动机的结构大同小异,外形如图3-1所示。
图3-1 普通起动机实物图它主要由直流电动机、传动机构和控制装置三部分组成。
起动发动机时,通过操纵控制装置即开关,将直流电动机产生转矩,经传动机构传递给曲轴,带动发动机。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起动机的直流电动机。
二、讲解本次授课的具体内容第二节起动机用直流电动机直流电动机1.直流电动机的结构直流电动机主要由壳体、磁极、电枢、换向器和电刷组件等部分组成,如图3-1。
它能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产生转矩带动发动机曲轴,起动发动机。
一般均采用直流串励式电动机。
串励是指电枢绕组与磁场绕组串联。
(1)磁极磁极的作用是产生电枢转动时所需要的磁场,它由固定在机壳上的磁极铁心和磁场绕组组成。
如图3-2。
为了增大起动机的电磁转矩,磁极一般有四个或六个。
四个激磁绕组的连接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四个绕组串联后再与电枢绕组串联,如图 3-3 a)所示,另一种是两个绕组先串联后并联,然后再与电枢绕组串联,如图3-3 b)所示。
目前普遍采用后一种连接方式,无论采用哪一种连接方式,其激磁绕组通电产生的磁极必须N、S极相间排列。
图3-2 直流电动机结构图(2)电枢图3-4所示为电枢总成,由外圆带槽的硅钢片叠成的铁心和电枢绕组组成,磁场绕组和电枢一般采用矩形断面的裸铜线绕制。
换向器装在电枢轴上,它由许多换向片组成。
换向片嵌装在轴套上,各换向片之间均用云母绝缘。
起动机实训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汽车维修技术与实训》教材第五章“汽车电气设备”的第二节“起动机的检修与调试”。
具体内容包括起动机的构造、工作原理、常见故障诊断及排除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起动机的构造及工作原理,掌握起动机的检修与调试方法。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汽车维修技能。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能力,提高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起动机的构造、工作原理、检修与调试方法。
难点:起动机故障诊断及排除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起动机实物、挂图、多媒体设备。
2. 学具:起动机拆装工具、检测仪器、实训车辆。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辆无法启动的实训车辆,引导学生思考可能的故障原因,进而引入起动机的检修与调试。
2. 理论知识讲解(15分钟)(1)起动机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2)起动机的检修与调试方法。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选取一个典型的起动机故障案例,讲解诊断及排除过程。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起动机拆装、检测及调试的实训操作。
5. 学生展示与点评(10分钟)6. 知识拓展(5分钟)介绍起动机的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六、板书设计1. 起动机的构造及工作原理2. 起动机的检修与调试方法3. 起动机常见故障诊断与排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辆实训车辆起动机无法启动的原因,并给出解决方案。
答案:可能的故障原因有:蓄电池电量不足、起动机损坏、起动机线路故障等。
解决方案:检查蓄电池电量,更换起动机或修复线路。
2. 课后实践:利用课余时间,对一辆实训车辆的起动机进行拆装、检测与调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起动机的构造及工作原理掌握较好,但在故障诊断与排除方面仍有不足,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其他汽车电气设备的知识,提高综合维修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作业设计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起动机的构造、工作原理、检修与调试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汽车起动机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汽车起动机的相关知识,包括其工作原理、主要部件及其功能。
通过学习,学生应能识别不同的起动机类型,理解起动机在汽车传动系统中的作用,并能分析起动机常见故障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在技能方面,学生应具备阅读汽车起动机相关电路图的能力,并能使用专业工具进行简单的起动机故障诊断。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学生应培养对汽车维修行业的兴趣,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并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起动机的基本概念:介绍起动机的定义、作用及其在汽车中的重要性。
2.起动机的工作原理:详细讲解起动机的工作原理,包括电动起动机和液压起动机等。
3.起动机的主要部件:讲解起动机的主要部件,如电机、齿轮、离合器等,并分析其功能和结构。
4.起动系统的故障诊断与维修:介绍起动机常见故障的现象、原因及诊断方法,并讲解维修技巧。
5.起动系统的实际应用案例:分析一些常见的起动机故障案例,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故障并提出解决方案。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讲解起动机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主要部件等内容,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2.讨论法:学生就起动机故障诊断和维修方法进行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实验法:安排实验室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起动机故障诊断和维修操作,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汽车起动机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材料。
2.参考书:推荐一些与起动机相关的参考书籍,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教学视频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起动机的相关知识。
起动机教学设计起动机教学设计目标: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能够理解起动机的基本原理,掌握起动机的使用方法,并能够正确操作起动机,实际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起动机教学设计时间:60分钟起动机教学设计步骤:第一步:导入新知识(10分钟)1. 引入起动机的概念:起动机是一种用来启动发动机的设备,通过电力将发动机带动转动。
2. 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起动机的外观和构造。
3. 导入问题:你们有没有见过或使用过起动机?起动机的作用是什么?第二步:起动机的原理及使用方法(30分钟)1. 解释起动机的工作原理:起动机主要是通过电力产生的能量将发动机带动转动,使之启动。
2. 结合图解或器材演示,详细讲解起动机的使用方法:a. 检查起动机是否连接到电源;b. 插上起动机的电源线,并确认连接牢固;c. 调节好起动机的开关或按钮,一般为ON/OFF;d. 按下起动机的按钮或拨动起动机的开关,使其工作;e. 当发动机启动后,及时松开起动机的按钮或关闭起动机的开关。
3. 分组讨论:请同学们根据上述步骤形成小组,共同讨论起动机的使用方法,并对使用方法进行总结。
第三步:实践操作(15分钟)1. 将起动机搬到实验室桌上,供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2. 教师示范正确的操作方法,并要求学生进行模拟操作。
3. 学生自由操作起动机,教师逐一检查学生的操作是否正确,并纠正错误。
第四步:总结复习(5分钟)1. 请几位同学上台给大家简要总结起动机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2. 提问与回答:教师根据起动机的相关知识,提出问题并由学生依次回答。
第五步:拓展应用(5分钟)1. 提醒学生在使用起动机时要注意事项,如保持安全、正确用电等。
2. 让学生思考其他需要使用起动机的场景,并鼓励他们发散思维提出自己的观点。
3. 学生互相交流并分享自己的想法。
第六步: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回家后观察家中是否有起动机的使用场景,并写一篇有关起动机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的小作文。
2. 建议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或课本查找更多关于起动机的知识并做进一步了解。
起动机实训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汽车维修技能培训教材》第五章“汽车电气系统”,具体涉及第三节的起动机部分。
详细内容包括起动机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故障诊断及维修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起动机的结构组成,了解各部件的作用;2. 使学生理解起动机的工作原理,提高故障诊断能力;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学会起动机的维修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起动机的故障诊断与维修方法。
教学重点:起动机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起动机实物、挂图、多媒体设备;2. 学具:起动机维修工具、检测仪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起动机工作视频,引导学生观察起动机的工作过程,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2. 理论讲解(15分钟)(1)起动机的结构组成及各部件作用;(2)起动机的工作原理;(3)起动机故障诊断方法。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选取一个实际案例,讲解起动机故障诊断及维修过程。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并提出解决方案。
5. 动手实践(2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起动机拆装、检测及维修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起动机结构组成;2. 起动机工作原理;3. 起动机故障诊断及维修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起动机故障诊断案例分析。
答案:根据案例,分析故障原因,提出维修方案。
2. 作业题目:简述起动机的工作原理。
答案:起动机通过电磁力将转子转动,驱动发动机曲轴旋转,实现启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掌握程度,操作技能培养情况;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学习其他汽车电气设备,提高综合维修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起动机的故障诊断与维修方法;2. 实践情景引入:确保情景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3. 动手实践:学生在拆装、检测及维修操作过程中的指导;4. 作业设计:作业题目需针对性强,能够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起动机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起动机的定义和作用。
2.理解起动机的工作原理。
3.掌握起动机的构造和组成。
4.学会起动机的维护和故障排除。
二、教学准备1.教学工具:投影仪、笔记本电脑。
2.教学资料:教学PPT、起动机示意图、维修手册。
三、教学内容1.起动机的定义和作用起动机是汽车发动机启动的重要设备,通过转动曲轴实现发动机的快速启动。
作为汽车发动机启动的关键部件,起动机在汽车行驶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起动机的工作原理起动机利用电动机的原理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通过电源将电流输入到起动机的电动机上,驱动电动机转动起动机的飞轮从而带动曲轴运转,实现汽车的启动。
3.起动机的构造和组成起动机由电动机、飞轮、开关电路和传动组成。
电动机是起动机的核心部件,通过电源输送电流,产生动力驱动飞轮转动。
飞轮连接曲轴,在启动时带动曲轴旋转。
开关电路用于控制起动机的启动和停止。
4.起动机的维护和故障排除为了确保起动机的正常工作,需要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
维护起动机的关键是保持起动机清洁,防止灰尘和油污的积累。
同时,应及时检查起动机的电源连接是否紧固可靠,电缆是否磨损。
对于起动机故障,要通过电路检查、机械部件检查和功能检查来排除故障。
四、教学步骤1.引入起动机的定义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PPT讲解起动机的工作原理和构造。
3.展示起动机的示意图,让学生了解起动机的组成和各部件的作用。
4.讲解起动机的维护和故障排除方法,引导学生了解起动机的日常保养和维修。
5.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进行起动机维护和故障排除的模拟训练。
6.总结起动机的重要性和工作原理,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评价1.通过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对起动机知识的掌握情况。
2.观察学生对起动机维护和故障排除的操作情况,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教学内容和实际案例分析,提高了学生对起动机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通过模拟训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起动机的维护和故障排除方法,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起动机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起动机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原理;2. 学生能掌握起动机在汽车启动过程中的作用及重要性;3. 学生能了解起动机的常见故障及其原因。
技能目标:1. 学生能通过观察、分析,正确判断起动机的故障;2.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起动机的简单维护与保养;3. 学生能运用起动机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汽车维修行业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2.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起动机在汽车节能环保方面的重要性。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注重实践性与操作性。
课程设计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不仅掌握起动机的相关知识,还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起动机的基本结构:包括直流电动机、传动机构、电磁开关等组成部分;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二节《起动机的结构与原理》2. 起动机的工作原理:介绍电磁开关、直流电动机的工作过程,以及起动机在汽车启动过程中的作用;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二节《起动机的结构与原理》3. 起动机的故障诊断与排除:分析起动机常见故障现象、原因及诊断方法,学习简单的故障排除技巧;教材章节:第三章第一节《起动机的故障诊断与排除》4. 起动机的维护与保养:介绍起动机的日常维护与保养方法,提高起动机使用寿命;教材章节:第三章第二节《起动机的维护与保养》5.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起动机的拆装、检测、维护等实践操作,巩固所学知识;教材章节:第四章《实践操作》教学内容按照课程目标进行科学、系统的安排,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进度,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确保教学效果。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全面掌握起动机的相关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针对起动机课程的教学,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 讲授法:通过系统讲解起动机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等理论知识,为学生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电机启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电机启动的基本原理,包括启动方式、启动过程及启动元件的作用。
2. 学生能够了解不同类型电机的启动特点,如三相异步电动机、直流电动机等。
3. 学生能够掌握电机启动控制电路的构成及工作原理。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电机启动电路图的识读与分析。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电机启动控制电路。
3. 学生能够正确操作电机启动设备,进行实际启动操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电机启动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增强对电工技术的兴趣和热情。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3. 学生能够关注电机启动技术的最新发展,树立科技创新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电工电子技术领域的基础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电机启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电工基础知识,对电机启动有一定了解,但实际操作经验不足。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后续相关课程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电机启动原理及方式- 介绍电机启动的基本原理,如直接启动、星角启动、自耦启动等。
- 阐述不同启动方式的优缺点及适用场合。
- 分析电机启动过程中各元件的作用,如接触器、继电器等。
2. 不同类型电机启动特点- 三相异步电动机启动:讲解其启动原理、启动方式及启动设备。
- 直流电动机启动:介绍直流电动机的启动方法、启动设备及其特点。
- 其他类型电机启动:简要介绍其他类型电机(如同步电动机、步进电动机等)的启动特点。
3. 电机启动控制电路- 介绍电机启动控制电路的构成及工作原理。
- 分析常见电机启动控制电路图,如星角启动电路、自耦启动电路等。
- 举例说明电机启动控制电路在实际应用中的操作方法。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1. 第1课时:电机启动原理及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