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比画派的 博纳尔与维亚尔
- 格式:doc
- 大小:541.50 KB
- 文档页数:6
浅谈纳比派——维亚尔和博纳尔纳比派(Les,Nabis)是法国的艺术社团,1891年出现于巴黎,其主要成员是巴黎朱利安美术学院的学生。
"纳比"一词出自希伯来语,是先知的意思,取此名称的基本点旨在表明其信念、创作思想同宗教有着密切联系。
纳比派的理论核心是主张艺术是一种表现手段,是精神的创作,认为自然界只是一种机遇,艺术家应该从主观上重新安排它们。
其主要绘画形式主要是接受了高更的艺术影响而从事新的探索发展:即高更的综合理论导致了象征主义的庄严、简化和变形的装饰风格,也就是说,把自然移植到了智慧与想象的领域之中。
所谓变形有两种类型:依据一种纯美学和装饰味的设想以及一些着色与构图技术原则进行的客观变形;使画家本人的感受进入绘画表现之中的主观变形。
纳比派的主要理论家德尼,将纳比派的特色归纳为两种变形的理论:"客观的变形,它基于纯美学,装饰概念,以及色彩和构图的技术要素;再就是主观的变形,它使画家个人的灵感得以发挥"。
作品以其坚实的文学和历史基础和对于色彩的侧重,与同时代的象征派形成了对照。
其中广受启发和具有代表性的画家有爱德华?维亚尔和皮耶?勃纳尔。
维亚尔出生于法国,15岁丧父,让其以后的绘画作品深受其母亲的影响,母亲出身织绣设计家庭,所以维亚尔的作品里经常标徽在灯光下织绣彩色绢布的女工们工作的图景。
他运用印象派技法来描绘亲戚朋友在室内、巴黎花园里和街道上的日常生活。
着力于小型的重复图案,将人物融合在背景之中。
他反对学院派艺术,发表造型单纯化与装饰性色面结合的作品,画面中对光线的游移描绘非常突出,技法出神入化,取材喜好身边妇女的家庭生活,描绘平静、平凡的爱情生活光景,被称为亲和主义的代表画家。
代表作品有《床上》、《公园》、《窗边少女》、《扫地的女人》等。
其中《Sacha Guitry in His Dressing Room》(萨夏在他的化妆间)一幅作品里维亚尔对空间的设计构图采用了极具意味的装饰感,竖条的背景、点状的香水瓶和射灯、长方形的镜面还有圆润的身体都突出了他的绘画特点,人物简单的变形,一胖一瘦的刻意对比让画面的趣味感十足。
纳比派代表油画家是谁?纳比派:是通过对生活的直接观察,是画者“记忆和回想”和创造。
纳比派画者以强烈的装饰性,表现绘画技巧,用色彩表达画者真实想法。
纳比派的两种变形的理论:1、客观的变形,基于纯美学,装饰概念,以及色彩和构图的技术要素;2、主观的变形,使画家个人的灵感得以发挥。
纳比派代表画家:皮埃尔·博纳尔(1867~1947) 法国画家。
衷于反映自然界的光,探索自然界的色彩和色调的关系。
博纳尔作品大都以中间色调为主,采取一种模糊不清、隐约的色、光表现出层次丰富的画面。
《窗前的桌子》背景上太阳的橙色光芒折射到室内,留下红色线条在画面上纵横。
象征性地对抗着即将离去的光线。
远处蓝紫色的天空,处在平面的空间内,再现平面的装饰风格与画意蕴本身的张力,看是简单的敷于画面的上方,在色彩上又有互补的效果。
纳比派为追求色彩的效果,放弃僵硬的绘画轮廓,采用卡片纸等吸附力强的画面材料,代替油画布,以此缓和色泽的效果。
有还用蛋白/胶水来调和颜料,创作出的作品色泽柔和,富有活力,自成一格。
纳比派主要受塞尚、梵高和高更的影响。
在艺术风格上,主要追求色彩的效果。
纳比派在绘画艺术上创新为主,对事物进行创新,画出现实与想象相结合的画面。
把画面单纯的色块,附着于表达的物象,再加以朴素的色调,从而给人装饰和简约的感受。
爱德华·维亚尔:也是纳比派著名画家。
《公园》 是维亚尔的代表作之一。
由三幅画面组成。
整幅画面给人一种舒服自在的感觉。
面中的用色以大的色块为主,巧妙的搭配色块与色块间的关系,在大色块中加入不同规则的小色点,使画面中的色彩更加丰富,增添生动的色彩效果。
对人物的刻画也是以概括为主,有些人物的脸和手,也是平铺大色块。
整幅画面偏于冷灰色调,风格虽然与博纳尔相似,但在色彩和感觉上是有天壤之别。
论名家绘画欣赏对中小学美育之提升【摘要】首先维亚尔在现代绘画中无可置疑的属于一种独具风格的色彩和装饰艺术。
维亚尔绘画呈现出不同的视觉形式美、色彩情感美和装饰趣味美,同时,它高度协调思想上的和谐美。
意境创造的把握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协调。
由于这种艺术审美形式上有较强的表现性,从而在画面中也得到了无穷的趣味性。
【关键字】:审美情趣;形式美;构图;色彩;装饰效果;一、纳比派的概况与艺术主张纳比派是活跃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法国艺术小团体。
这个画派的主要成员是巴黎朱利安美术学院的学生,有博纳尔、维亚尔、德尼、马约尔等。
保罗.塞律西埃在布列坦尼受高更的启示在雪茄盒上画出《护符》为开端,而把自己有幸得到这“福音”的一伙人称为“纳比”,纳比一词出自希伯来语,是“先知”的意思。
此名字的基本点旨在表明其信念、创作思想同宗教的密切联系。
该派以革新绘画艺术为标榜,广泛吸收高更、塞尚及日本浮世绘艺术的有益因素,主张在理性和感性的领域里,对自然进行“重新安排”,强调创造诗意的现实,追求平面的装饰效果和象征意义的表达,注意审辨色调及单纯与变形的法则。
该派以德尼的《向塞尚致敬》宣告结束,1899年解散。
纳比派接受了高更的艺术影响而从事新的探索发展:即高更的综合理论导致了象征主义的庄严、简化和变形的装饰风格,也就是说,把自然移植到了智慧与想像的领域之中。
纳比派的主要理论家德尼,将纳比派的特色归纳为两种变形的类型:“客观变形依据一种纯美学和装饰味的设想以及一些着色与构图技术原则进行的客观变形;再就是主观变形,他使画家本人的感受、灵感得以发挥。
二、维亚尔的绘画纳比派完成了从印象派绘画中汲取营养的孕育过程,成为一门独立的、具有真正意义的艺术门类。
他探索的是具有开创性的并初步确立了纳比派绘画独特的题材和形式。
维亚尔一直追寻绚丽和细腻的观感,有人说他早期作品显得简单,而我却认为具有一番古朴雅致的韵味,他在绘画布局也显得更加集中而富有韵味。
纳比派作者:高鹤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年第03期摘要:本文从简述纳比派入手,着重分析了纳比派两位代表画家博纳尔和维亚尔,他们在纳比派中作用,及他们作品中色彩的运用。
文章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简单阐述纳比派的形成过程及所受到的启发,第二部分写纳比派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位画家,第三部分总结纳比派对印象派的继承和对后来画派的影响。
关键词:纳比派;博纳尔;维亚尔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8-0106-01一、简述纳比派十九世纪中叶,法国的学院对艺术的发展处于重技术轻创新的阶段。
虽然如此,但也无法阻挡年轻学生尝试新事物的热情,各种新思想、新创作、新流派不断涌现。
纳比派就是受当时新思潮的影响形成的法国艺术小团体。
纳比派主要受塞尚、梵高和高更的影响。
在艺术风格上,以其文学和历史为基础,主要追求色彩的效果。
在绘画艺术上以创新为主,以理性和感性为基础,对事物进行创新画出现实与想象相结合的画面。
纳比派主要是巴黎朱利安美术学院的学生创办的,以博纳尔和维亚尔为代表。
二、纳比派的代表人物博纳尔,生于法国芳梯尼—奥克斯—罗塞地区。
创办纳比派时年仅20多岁,对现代艺术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891年博纳尔在巴黎首次举办了个展,作品深受高更及象征主义、日本浮士绘的启示。
他不赞成画家的写实方法,认为“这样仅仅是对自然的再现,艺术在于它的独创性,自然界只是一个参照物,艺术家应该从主观上重新安排他们。
”这是他们企图超越印象主义绘画,追求独特的美的新思想。
博纳尔的艺术风格不是直接描绘生活中的事物,而是根据记忆画出的草稿,创作出具有独特画面的作品艺术。
他的画多表现光的照射所产生的环境变化,并且人体融合了日本浮世绘的构成元素和德加风味的浴女图式。
如《逆光裸体像》人体在逆光的照射下,散发出青春的活力,画中的纱窗、衬布、镜子以及投影,都呈现出色彩斑斓效果,人体所运用的土黄和冷紫的色调,在投影的反衬中轮廓十分明显。
纳比派的绘画艺术浅析作者:刘富根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6年第02期摘要:纳比派的画家大多不喜欢直接描述客观存在的事物,因为他们害怕眼前的事物禁锢了他们的思维而看不到现实之后的真实,所以他们所追求的创作都是承载了个人浓浓情感的画面。
画中不仅体现了客观景物的真实性,还展现了画家彼时彼刻的心理活动,他们认为只有在画中赋予作者内心真实的感情,才能称得上是一部好的艺术作品。
如果仅仅是对景写生,可能会使我们陷入客观景物之中,这样就会丧失了自己的主观感受,最终也不过是简单的再现罢了。
关键词:纳比派;色彩;情感;装饰性纳比画派画家均受到了东方艺术的影响,当纳比派的绘画艺术形式出现在中国画家面前时,不仅让我们的艺术家产生了共鸣,它的艺术表现形式还很好地展现了东方现代艺术的新趋势,用微妙的色彩表现着生活中的小场景,带有装饰感的色块关系,尤其在色彩方面的运用带给了中国油画家们重要的启发。
一、纳比派的色彩形式要想创作出一幅好的画作,一个优美的造型是基础,一种巧妙的色彩运用是决定性因素,“远看色,近看形”,一幅作品要给人们留下一个好的第一印象,在画面色彩的表现上必须胜人一筹。
色彩和造型是决定一幅画好坏的两个基本要素,造型是画家表达自己对一个客观景物的一个轮廓印象;而色彩则是将各个造型相互连接,使之成为一个连贯的整体,使一幅画更加生动形象,也是一幅画区别于另一幅画的主要特征。
人类对于色彩的运用一直贯穿于人类的整个生存发展与历史进程中,色彩也一直伴随着我们的生活,它可以为我们传达内心的情感,悲伤、喜悦、平静、激动、魅惑等,也可以激发我们内心世界的热情与梦想。
画家都善于将美好的事物记录在画面中,而画面的美丽来源于画中色彩的正确运用。
在印象派以前,许多画中的颜色都是以暗灰色为主,那时人们的绘画大多为宗教题材,而暗灰色恰恰可以展现一种严肃、庄重的气氛,直到后来马奈的出现才打破了这一局面。
马奈在其代表作《莫奈在船上作画》中,首次使用了一些亮丽的颜色,打破了之前以暗灰色为主的常态,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摘要摘要皮埃尔·博纳尔是印象派之后法国纳比派油画家,他的作品带有极具装饰性的自我风格,在承接印象主义并发展到野兽派的西方绘画史中起到重要的承接作用,也奠定了他不可忽略的地位。
在当时那个艺术流派多样化的年代,并不被人所熟识和关注。
他所在的“纳比派”也仅仅在历史的长河中存在了10年,而恰恰因为纳比派的出现,对于整个西方艺术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的很多作品都带有印象主义色彩,但又区别于印象主义绘画。
他将从日本浮世绘中汲取到的元素鲜活地注入到自我绘画的变化中,并对其绘画风格加以创新和拓展。
本文主要论述博纳尔的绘画风格及语言特色,想从中寻找他在绘画领域的建树,寻找绘画的本真。
博纳尔的绘画风格不是单纯的依靠描绘客观物象,而是通过对形体、颜色、构成等高度的提炼和概括,以达到绘画的自我提升。
绘画风格及语言特色并不是独立的两个部分,而是互相并融的关系。
首先分析纳尔绘画风格的成因,其次是形成这种风格的过程,再者是形成带有自我标志的语言特色,最后结合作者本人对博纳尔的认知,从而关照到作者自我的创作作品中。
从三个方面对博纳尔的绘画风格及语言特色进行分析,一是从博纳尔的经历分析他的绘画风格的成因。
二是分析了博纳尔的绘画中理性思维的运用与内心情感的流露。
第三分析博纳尔的绘画作品与东方元素相结合的现实意义以及对本人的创作启示。
关键词:绘画风格,色彩,传承,表现AbstractAbstractPierre Bonnard is the French Impressionist Nabis oil painter and his works with a decorative style in the self,and to undertake impressionism play to undertake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painting Fauvism,which make him not to be ignored.At that time,the school of art was not known and concerned.His"Nabis" only in the long history of10years of existence,and precisely becau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bis,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ar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Many of his works are impressionistic,but different from Impressionist painting.He will learn from the Japanese Ukiyo-e elements in a fresh injection to the change of the self painting,and innovation of the painting style and development.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Bonnard's painting style and language features,and wants to find his achievements in the field of painting,to find the true picture. Bonnard's style of painting is not simply relying on the description of the objective image,but through the form,color,composition and other highly refined and summarized,in order to achieve self promotion of painting.Painting style and language features are not two separate parts.Firstly,the painting style was the cause, followed by the process of the formation of this style,moreover is the formation of linguistic features with self marks,finally the author's perception of Bonnard,which the author works to take care of themselves.From three aspects of Bonnard's painting style and language features,one is the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his painting style from the experience of Bonnard.The two part is the analysis of the use of rational thinking in Bonnard's painting.The third part analyzes the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Bonnard's painting works and the Oriental elements,as well as their inspiration to me.Keywords:painting style,color,inheritance,performance目录第1章绪论 (1)1.1选题背景 (1)1.2研究意义 (2)1.3研究内容及方法 (2)1.4创新之处 (3)1.5论文结构 (3)第2章博纳尔绘画风格的成因 (4)2.1博纳尔绘画风格的产生 (4)2.2对印象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5)2.3对浮世绘的借鉴 (6)第3章博纳尔绘画独特的形式构成与色彩语言 (8)3.1题材的生活化 (8)3.2色域的平面化切分 (8)3.2.1自由的构图视角 (9)3.2.2有序的画面分割 (11)3.2.3物像的隐喻与衬托 (14)3.3表现性的颜色运用 (17)3.3.1心性的自然流露 (18)3.3.2独特的自由表达 (21)第4章博纳尔绘画风格研究的现实意义 (23)4.1与中国传统绘画精神的相通性 (23)4.2对本人油画创作的启示 (25)4.2.1创作的初衷 (26)4.2.2创作作品的分析 (26)4.2.3创作过程的感悟与体会 (27)结语 (29)参考文献 (30)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32)致谢 (33)第1章绪论世界著名法国油画家皮埃尔•博纳尔被誉为“色彩的魔术师”。
一、浮世绘由来和传播浮世绘是日本江户时代兴起的一种独特的民族艺术,是一种彩色印刷木版画。
浮世绘这个名字与当时描绘“浮世”的歌舞伎和花街柳巷的风俗有关,主要描绘人物、风景以及百姓的风俗人情,富有强烈的装饰性和工艺性。
代表画家有葛饰北斋、铃木春信、东洲斋写乐等。
19世纪,欧洲爆发了工业革命,同时也加快了对东方进行殖民扩张的步伐。
通过当时的海上贸易往来,日本大量的浮世绘、瓷器等工艺品流入欧洲。
不过,这些日本版画在当时是被用作包装纸和填料的,大多在杂货店或者廉价小餐馆见到。
这些用于包装和填料的版画引起了西方艺术家的关注,他们研究浮世绘艺术时,已觉察到自己应该在绘画中或多或少地改变点什么。
谁都没想到,这种曾被用于包装纸和填料的木刻版画影响了整个欧洲艺术的发展。
二、“日本纳比”——博纳尔绘画艺术中的东方趣味皮埃尔?博纳尔于1867年10月3日出生于法国巴黎,是法国著名的纳比派画家。
他那梦幻的色彩在西方美术史上独树一帜,被称为“色彩魔术师”。
1889年,博纳尔进入朱利安学院学习绘画,之后在塞律西埃的带领下,与维亚尔、德尼等人成立了纳比派。
纳比派成员各自不同的特点,使每个人都有着非常有趣的绰号。
博纳尔的绘画深受东方艺术影响,尤其具有日本版画艺术中的空间和装饰性,所以,纳比派的同行就给博纳尔取了个绰号——“日本纳比”。
博纳尔的绘画思想受到东方艺术的启发,博纳尔将前人对他的影响与从日本浮世绘中获得的启发结合在一起,融会贯通,注入自己的作品。
1.平面装饰性趣味在东方艺术中,线条既是画家对客观对象进行造型的手段,又是画家表达主观情感的工具。
东方艺术中的线条符合二维空间中描绘对象的视觉真实性,而且摆脱了西方传统三维空间法则中被动描绘物象的束缚,使画面具有平面性和装饰性等特点。
博纳尔绘画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摒弃了西方传统法则中的三维空间效果,而追求一种平面装饰性效果,从而体现了东方艺术的平面性、绘画性及装饰意味。
从博纳尔的作品《花园里的女人们》中可以看出,博纳尔不管在形式上还是构图上都从日本浮世绘中汲取了养分。
皮埃尔·博纳尔是谁?法国画家皮埃尔·博纳尔生平简
介
本文导读:
在1891年前后,博纳尔和他的朋友们彼此以纳比相称,并被评论家们命名为象征派或白刊画家。
他们在独立派沙龙和布特维尔的勒巴尔小画廊崭露头角。
摩里斯·德尼当时只有二十三岁,维亚尔、卢塞尔、博纳尔都不满二十五岁,劳特累克则比他们年长三岁。
博纳尔身材高大,但瘦骨嶙岣,性格内向,见人便窘。
他的防范到了不信任人的地步。
在摩里斯·德尼所作的《向塞尚致意》和瓦洛通所作的《五人》中,都把他画得与旁人有些距离。
他对自己的道路也并不明确。
起初,一种大众的实用艺术:家具、折扇、屏风、陶瓷、舞台装饰吸引了他。
出自昂古尔画室(博纳尔曾把图卢兹·劳特累克带到那里去)的一幅彩色招贴画《法国香槟》在巴黎街头首次让人看到皮·博两个缩写字母和一位儿童画家精美的挥霍。
他兴致勃勃地准备干一切“随时出现的工作”。
淘气、滑稽、柔情已出现在他最初的画作之中,出现在他最早的“日本纳比”石版画或雕塑之中。
既大胆又精细,得到世界各地的专家认可,一举成名。
一、引言提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绘画,人们可能更多地想起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以及野兽派的绘画,因为此期间的绘画大师辈出,莫奈、修拉、梵高、高更、塞尚和马蒂斯等大师的绘画作品直到现如今也正熠熠生辉。
然而,作为衔接印象主义之末和野兽派初兆之间的象征主义新路线(主要谈及纳比派绘画)似乎鲜为人知,但是这种承前启后的绘画更值得也更需要人们注意。
因为黑格尔曾经说过:“智慧女神弥涅瓦的猫头鹰,总爱等到一个时代将要完结之时,才肯在暮色之中出现”。
纳比派这个智慧的画派正在慢慢地向世人昭示着艺术的真谛。
经查阅资料了解,纳比派绘画在西方艺术史中更多的被一笔带过,占据的分量很小,还有的只是对个别画家的个别分析,所以走进纳比派绘画,将纳比派的代表画家维亚尔和勃纳尔进行比较分析,才能更清晰地分析和了解纳比派。
同时为了弄清楚生活题材与艺术创作的关系以及如何寻找艺术中的绘画语言,笔者作此一文以便自身与读者在艺术创作中得到启发,从这一点考虑书写此文还是很有必要的。
二、画家私密的生活空间与绘画的关系生活空间与绘画关系说得明白些则是生活与绘画的关系。
这种关系可以从两点论述。
(一)从绘画的社会功用上理解绘画要为生活服务同时还要满足画家对于绘画的情感寄托。
这是因为人们从出生以来,天性使然就有一些自然性的倾向。
当人们一旦满足了基本的饮食穿衣和住宿的诉求后,天性就会使我们更加倾向于和谐之类事物和美的形式,这是人们(指正常人)生而存在的一种自然倾向,而这种倾向要求人要找到宣泄情感的突破口。
人需要宣泄,需要得到情感上的满足。
显然,维亚尔和勃纳尔是以绘画来倾吐自身的情感,倘若这种需求使他们得不到满足,伴随而来的结果恐怕就会使他们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
因此,在维亚尔和勃纳尔的绘画世界里,绘画与生活的关系更多的偏向于:绘画使他们激发情绪,产生快感,从而得到精神生活中的满足。
(二)从绘画创作的原动力上理解绘画来源于生活而更高于生活。
绘画与生活更像是“血与肉”的关系,不可分割。
画面中的生命——维亚尔静物系列创作维亚尔在巴黎茱丽安学院修业时期结纳了皮埃尔·博纳尔、保罗·塞律西埃和莫里斯·德尼,与他们构成称为“纳比派”的象征主义画派集体。
作为内景主义画派领袖之一,纳比画派的代表人物,这一点未必尽人皆知,人们所认识到的纳比画派必然所了解的是博纳尔。
但是,维亚尔与博纳尔相较几乎绝不逊色,他的作品不过被个人珍藏,很多理论著作还没有完好地整理于世,本文以维亚尔表现平时生活的绘画题材及室内静物创作为切入点对他的艺术特点进行剖析。
一、维亚尔艺术作品产生的背景探析19 世纪 70 年月,爱德华·维亚尔出生于法国中东部的索恩- 卢瓦尔省的古伊索(Cuiseaux)。
从小家境富饶,父亲是海军军官,惋惜好景不长,在他15 岁时父亲去世。
他由生长在裁缝世家的母亲养育,妹妹玛丽嫁给了维亚尔的同学鲁塞尔,这在维亚尔的作品中常常出现,玛丽与母亲一同从事裁缝工作,维亚尔的哥哥亚历山大,任军职。
1877年移至巴黎,从小生活在母亲自边,是维亚尔成长过程中,受教育方面独一的强力支撑。
生长在制衣世家,受熏陶于色彩斑斓的衣饰颜色,为维亚尔对绘画的学习创建了一个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他的作品中多半是以织绣女人为主题。
1885 年他与鲁塞尔一同到画家第欧根尼·马亚尔( Diogene Maillart ,1840-1926 )的工作室学习绘画。
1886年 3 月,维亚尔进入了朱利安美术学院( the Academie Julian),师从托尼·罗伯特·弗勒里( Tony RobertFleury),报考巴黎美术学院三次,随后被朱利安学院录取。
这时与勃纳尔初识,第二年在塞律西埃与德尼的开导下成为了那比派的一员,并在巴黎美术学院的杰罗姆画室作画,可是一个半月后走开了。
维亚尔以为在工作室里整天对着古典雕塑的素描学习古典绘画几无进步,决策到法国卢浮宫接受更好地学习。
浅论纳比派的绘画艺术/h1一、纳比派的代表人物保罗·塞律西埃(paul serusier)是这个团体的理论家,他的绘画天赋远不如他的思辨能力。
在他的《绘画入门》小册子中,他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绘画本质上是精神形象的主观集合。
因为它是心灵与精神真实对话的直接记录,没有依赖自然作中介。
莫尼斯·德尼(maurice denis)也是纳比派的理论家。
德尼认为,一幅画的首先得是一件装饰品,题材的选择不重要,以色彩的层次和线条的韵动和谐引发人的情感。
纳比派的创作原则是以德尼提出的“主观与客观双重调整”为指导思想的。
纳比派将理论付之实践并取得辉煌成果的是博纳尔和维亚尔。
皮埃尔·博纳尔(pierre bonnard)1867年生于巴黎郊区丰特奈-欧罗斯,1947年卒于法国坎内。
因受浮世绘影响很大,被称为“日本式的纳比人”。
博纳尔的代表作品有油画《逆光下的女裸体》、《乡间餐厅》、《化妆》,版画插图《达芙尼与克罗依》、《自然史》等。
博纳尔热衷于平面的色彩和富有装饰的造型,基于对生活的观察,融入自己的情感、经历及回忆,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艺术特点。
博纳尔身处印象派、野兽派和立体派之间,自然受到他们的影响,但在多色运用及革新上远远超过了印象派及野兽派。
他的绘画不是追随自然,而是在和自然平行地工作着。
在他的画中,每一个区域的不同倾向的色彩组成了有着各自一定视觉冲击力的“场”。
也就是说,不同明度、色相的的颜色被组织在一个平面之中,各自居于自己的色彩位置,色彩的强弱变化产生视觉的吸引与间隔现象,这些运动性的感觉是基于各个色彩给人带来的不同的心理感受。
博纳尔用自己的方式,将强烈的色彩与细腻的心理感受完美的结合起来。
可以说,博纳尔对色彩的感受是相当敏锐的。
爱德华·维亚尔(edouard vuillard) 1868年出生于法国索恩卢瓦尔,1940年逝于拉伯尔。
我们可以发现维亚尔的许多肖像画作品都是把人物置入一定的环境中表现的,书房、卧室、客厅、休息室,维亚尔绘画的题材大都来自自己身边日常生活中为人熟知的人物和场景作为表现对象。
浅谈纳比派的绘画艺术作者:钟汉滨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20期摘要:本文从介绍纳比派的概况入手,分析了纳比派在油画史上的重要意义,全面探讨了纳比派的绘画审美特点,肯定其在油画史上的地位的同时,对中国油画的发展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纳比派;构图平面性;装饰性;主观情感的表达[中图分类号]:J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0-0135-01一、纳比派的概况:纳比派是一个存在于1889一1899年之间的法国艺术小团体。
这个画派的主要成员有博纳尔,维亚尔,塞律西埃,德尼,马约尔等。
十九世纪中叶,法国的学院艺术只重技术,守旧自赏,不思变革,阻止任何尝试性的艺术试验。
这种有限的艺术活动,对富有创造精神的年轻人起着抑制作用。
当时的巴黎是新艺术的中心,各种新思想、新创作、新流派不断涌现。
印象主义的全盛时期已经过去,艺术界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人民需要更新的思想和创作来填补当时艺术界空缺,整个巴黎的艺术家和艺术批评家们都席卷在法国的新思潮中。
博纳尔和他的朋友作为一群年轻而具有创新性格的画家对写实主义极力排斥,他们致力于发展具有时代创新精神,描绘理想与永远的象征主义作品。
尽管他们已经学会怎样表现自然,怎样用笔用色,甚至已经领悟了印象主义的精神,精于表现阳光的颤动和闪烁,但他们认为这并不是他们想得到的艺术。
1889年夏天,保罗.塞律西埃跟随高更在一处名为“爱之林”的树林理写生,在高更的指导下,塞律西埃在雪茄盒上完成了一副小风景画,并称此画为“护身符”,并传达了高更的启示。
高更的作品和艺术主张为他们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和启示,他们接受了高更的艺术影响而从事新的探索发展。
他们兴奋不已,一夜之间成了高更是追随者,觉得已经找到了艺术的真谛,纳比派由此产生。
纳比派对狂放的色彩,平面式的构图,装饰的结构,韵律的造型,象征的意味颇为欣赏,他们推行新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的改革,在继承印象派、后印象派的基础上,吸收东方艺术特别的日本浮世绘绘画的因素,着力经营画面形式,对艺术进行综合的探索。
【转】纳比画派的博纳尔与维亚尔
NABIS流派-纳比流派。
中文意译为“先知”或“预言者”。
这个流派的代表人物是博纳尔、维亚尔、塞律西埃、德尼。
等等。
一开始是印象派后期的高更教塞律西埃在雪笳烟盒上以纯色和排列笔法画了一幅很小的风景-“爱之林”风景。
他把这幅画当“护符”回到巴黎。
这群爱好者们组成社团。
就是纳比派。
最有代表性人物是博纳尔和维亚尔。
我也是比较欣赏博纳尔与维亚尔的,就帖几张他们的作品供大家欣赏!
花园餐厅(博纳尔)
博纳尔
博纳尔
维亚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海风老师的介绍十分专业,但是用了很通俗的比喻,把纳比派的特点说的十分清楚,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了此一画派的画法,确实,这一画派淡化了明暗,而用色彩的冷暖去说话,应该说,这是对绘画语言的一种创新,画也十分好看。
有些把绘画内容说的神乎其神的人,其实是轻视绘画技巧的研究的,因此,对自己,对别人的绘画水平不会有什么帮助,画画的人,重要的不是去讲什么内容不内容,那些理论对画家来说没有什么大用处.尤其使我反感的是,现在有些前卫的"教师",不好好的教学生学习基本功,专门谈"观念',谈"个性".谈思想,学生的基本功可以说是一代不如一代了!该打屁股的不是学生,而应该是这些"老师"!
. 我们应该老老实实的去研究一下大师们的画,特别是在技巧,形式上,(您用半音阶来说灰色,我觉得就十分贴切)这是实实在在的帮助自己和帮助别人提高,您这篇文章,对我的启发很大,我觉得您是真正的好老师,基本功那么棒,还愿意把真本事无赏的告诉大家.我对你是心服口服!
我曾经看到陈丹青写的,看小泽征尔排练的文章,他原先以为小泽征尔一定会大讲特讲作品的主题思想,要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等等,哪知道,根本就没有这些!他只讲XX提琴手,你的弓在弦上应该像刷子一样轻轻的划过;XX号,你的X一音,还应该稍微柔那么一点点.....
艺术是可以用内容打动人的,也可以用形式和技巧打动人的,它们确实是有其统一的,辨证的关系.但是,不同的作品,其内容与形式会各有所偏重.特别现代的一些作品,如紫色3号,构图12号,这些作品你硬说它有什么内容,那就是让大家去相信皇帝的新衣!而谈这些"理论"的时候,把现代作品与理论完全排除在外,那你如何去和别人"商榷"?那就有点强词夺理了.
我在自己的英文原版书上翻拍了下面这张画,我估计色彩好些,供老师参考.
博纳尔所画的题材常常有反复画的作品,比如他再而反复画的“餐厅”,就要好几幅!老师帖这张“浴缸”也一样。
你的作品很清晰,色彩也好!谢谢老师费心了。
这张与我帖的那张作品,应该是早期的作品,他后期的作品在色彩上更加斑斓,用笔上也更加潇洒!
对艺术的定义,希腊的纳西斯说,艺术就是人的倒影,是自恋。
我是比较认同的。
在众多的艺术主张中,企图要去判断,肯定也是徒劳的!
博纳尔勘称是色彩的魔术师,他总是用特有的眼光观察这个世界,那宝石般的色彩光芒,好象色彩也会流动、飞逝、辐射、回声。
他把绘画传统的透视和光线正常的视觉经验打破了,所呈现出来的是平面化的特征,即使是如物体的暗部,它的明度也是与亮部差不多相同的。
他的色彩打破传统的素描观念-暗部就是重色!而他只是把色彩的冷暖加强而已!效果却是令人满意!这就是博纳尔的色彩魔术!
谢谢海风为朋友们法国介绍纳比派画家博纳尔,在网上找到了一些介绍他的资料,贴在这里跟你和朋友们分享
He was born in Fontenay-aux-Roses。
He led a happy and careless youth as
the son of a prominent official of the French Ministry of War. At the insistence of his father, Bonnard studied law, graduating and practising as a barrister briefly. However, he had also attended art classes on the side, and soon decided to become an artist.
博纳尔出生在一个法国高级军官家庭,有个快乐和自由的童年,在他父亲的坚持下博纳尔学习了法律,但他也坚持学画画,并选择了画画的生涯。
In his twenties he was a part of Les Nabis, a group of young artists committed to creating work of symbolic and spiritual nature. Other Nabis include ?douard Vuillard and Maurice Denis.
他二十多岁时和几个年轻的朋友们组成了纳比流派,他们的画据有象征性,是精神的意识流(symbolic and spiritual nature,哈,一下子找不到好的中文表达方式,请海风修改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