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定位与路径选择
- 格式:pdf
- 大小:71.94 KB
- 文档页数:4
联中崛起——江西在中部崛起的空间战略选择引言中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区域,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而江西作为中部地区的重要代表之一,也在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空间战略选择,努力实现联中崛起的目标。
本文将通过分析江西的地理特点、产业结构以及政策支持等方面,探讨江西在中部崛起中的空间战略选择。
一、地理特点的影响江西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地理位置优越。
其东临闽粤两省,南接广东、福建,西邻湖南,北界河南、湖北。
这种地理位置的独特性为江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机遇。
江西临近沿海发达地区和内陆腹地,既有着便捷的交通和物流优势,也可获得沿海经济带的溢出效应。
地理位置的优势为江西的空间战略选择提供了有力支持。
江西作为连接东南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内陆地区的门户,“联中崛起”的战略定位为江西整合资源、引进投资和促进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江西积极参与国家推进的“一带一路”倡议,通过与外部合作伙伴的合作,进一步提升了自身在中部地区的地位。
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江西的产业结构一直以来都以资源类产业为主导,如有色金属、化工等行业。
然而,随着经济发展的要求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江西正努力进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江西正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的发展。
通过引进高新技术和创新人才,加强科研与产业的结合,江西逐渐实现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同时,江西还重视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产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为江西在中部崛起的空间战略选择提供了坚实基础。
新兴产业的发展为江西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加速推进了地区经济的腾飞。
三、政策支持的引导作用政策支持是江西在中部崛起空间战略选择中的重要推动力量。
国家通过出台一系列促进中部地区发展的政策,为江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例如,国家鼓励中部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文件中,多次提到江西作为联中崛起战略的重要节点,将给予江西更多的政策倾斜和支持。
的,即产业选择上呈现出相当程度上的逆比较优势倾向,这种产业选择上的逆比较优势倾向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是资本节约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发展不充分,同时,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因缺乏资本和人力资源两方面的积累也难以获得大发展,从而使各种有效资源都未得到充分利用,最终加剧了工业化、城市化与就业增长之间的矛盾。
41出口竞争力弱及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低,使经济结构和体制长期处于封闭状态。
2002年,中部地区出口总额仅为176.1亿美元,仅占全国出口总额的5.42%,出口依存度仅为4.64%。
出口水平低就意味着一个地区参与国际分工的水平低,产业的市场分工不发达,地区的经济结构和体制比较封闭。
中部地区经济/塌陷0有自身改革开放滞后及发展战略方面的原因,但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即政策边缘化。
这种政策边缘化主要体现在国家对中部地区发展在政策上的支持力度明显不如东部和西部:一是中部地区企业税负相对较重。
东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按销售收入计算的税率和利税率均最低,而中西部明显偏高。
2002年,东部地区工业销售税率为4.7%,比全国平均低1个百分点,而中部和西部则分别为7.59%和9.87%。
二是出口和外资高度集中于东部地区而中部地区偏少,与中部地区工业销售税率及利税率明显偏高有直接的关系。
我国对外资和出口的政策优惠主要是被沿海地区所享受,特别是出口退税政策统一由中央财政支付,这意味着中部地区享受出口的好处少而同时分担着不小的成本。
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采取了东部优先发展的战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而对中部地区则明显缺乏这样的政策倾斜,这种政策倾斜不仅显示在具体的政策支持力度大小上,而且反映了国家对资源配置的一种导向作用,有时候后一种隐性的作用更为明显,这实际是一种发展的外部效应,中部地区明显缺乏这种来自政策层面的外部效应。
二、实施中部振兴战略的几点建议11建议国家尽快制订区域协调发展规划。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是中西部地区人均收入整体性上新台阶,使所有的省市区人均GDP尽快超过1000美元,并较快地上升到1500美元。
中原崛起关键字:中原崛起、政策、农业、工业、旅游、提纲:1全球化与中部崛起的路径选择2中部崛起的战略定位与政策3中部崛起中的农业与农区发展4中原崛起中的工业化、旅游业中原崛起”计划是河南省在2003年胡锦涛主席在视察河南时,对河南省委提出了“实现河南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走在前列”的目标后提出的经济发展计划,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河南的发展要走在中西部地区前列。
把“农业先进、工业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人民富裕”作为实现中原崛起的总目标。
全球化与中部崛起的路径选择中原崛起战略是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信息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诞生的。
中原同时也面临着政策支持、市场需求、信息化和新兴工业化等重要发展机遇。
中原要崛起,必须在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外部支持的同时,着眼于培养自主增长能力。
首先要转变其赶超战略,利用市场力量充分发现和利用其比较优势,为其中长期增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立足交通、资源、劳动力等要素禀赋条件,努力营造优良的投资创业环境,积极吸引FDI和沿海发达地区的资本,通过模仿和创新,加速技术前沿向发达经济的收敛。
中部崛起的战略定位与政策中原不能再单纯定位为农业、能源、原材料基地,而应定位于现代化的商品粮和高效特色农业生产基地、资源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基地、全国重要的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我国未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或增长极。
中原崛起的基本路径在于,以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为核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创造就业岗位。
中原崛起的基本思路是集中精力推进工业化、历史性地加速城镇化、努力实现农业现代化。
中原地区在全国很重要,但目前发展很困难,原因之一是国家不公平的区域政策。
中原要崛起,无论是从效率的角度或从公平的角度,国家都有责任对中原进行政策援助。
包括帮助打造中原粮食核心主产区;构造中原地区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建设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先进的制造业基地、原材料工业基地和现代物流中心。
江西中部崛起发展战略分析引言江西省位于中国中部,是中国长江经济带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江西中部地区作为江西省的中心地带,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具备了实施中部崛起发展战略的潜力和条件。
本文将对江西中部崛起发展战略进行分析,探讨其背景、意义和实施路径。
1. 背景江西中部地区位于中国内陆,地理位置独特,以赣江为界,分为赣南和赣北两部分。
该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矿产资源,如较为丰富的煤炭、铁矿等资源。
另外,江西中部地区还具备优越的交通条件,交通枢纽较为集中,交通网络较为发达。
这些优势条件为江西中部崛起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
2. 意义江西中部崛起发展战略的实施对于江西省以及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江西中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实施发展战略可以推动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进一步推动江西省的经济发展。
其次,江西中部地区位于中国内陆,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通过发展交通网络,可以实现江西中部地区与其他地区的互联互通,进一步提升地区的发展活力。
此外,江西中部地区还具备较为完善的教育、科研、文化和医疗资源,实施发展战略可以推动这些领域的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文化素质。
3. 实施路径为了推动江西中部地区的崛起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3.1. 发展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是实施江西中部崛起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
可以通过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和绿色产业,提升中部地区的产业水平和竞争力。
同时,加大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力度,为中部地区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3.2. 建设交通网络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网络是实施战略的关键步骤。
可以通过修建高速公路、改造升级铁路等方式,提升江西中部地区的交通运输能力,加强中部地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
3.3. 加强教育与科研力量提升教育与科研水平,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对于实施江西中部崛起发展战略至关重要。
可以通过加大对高校、科研机构的支持力度,吸引和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为中部地区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实现中部地区崛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各地区的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
中部地区作为中国的经济重心地区之一,在实现自身崛起的同时,也承担了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使命。
本文将探讨中部地区崛起的意义、当前面临的挑战以及可能的发展路径,进而推动中部地区实现更好的协调发展。
一、中部地区崛起的意义中部地区指的是我国位于华北、东北和华东地区以及西南地区之间的区域,包括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山西等省份。
中部地区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其崛起对于实现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促进经济平衡发展:中部地区崛起能够有效缩小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促进经济的平衡发展。
这对于消除地区之间的不平衡现象,提高全国经济整体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2.优化产业布局:中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劳动力,以及良好的交通条件,具备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
中部地区崛起可以推动产业转移和升级,优化我国的产业布局,提高全国的产业竞争力。
3.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中部地区崛起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中部地区的发展还会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共同繁荣。
二、中部地区崛起面临的挑战虽然中部地区具备崛起的潜力与优势,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1.体制机制不完善:中部地区在经济体制、产权保护、土地利用等方面存在一些制度性问题。
这些问题制约了中部地区的发展潜力,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制造业发展滞后。
2.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弱:中部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科研机构和高等教育资源不足。
这使得中部地区的技术创新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制约了其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
3.环境保护压力加大:中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相对较快,但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
环境保护压力加大对中部地区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三、中部地区崛起的发展路径为了实现中部地区的崛起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政策支持:中央政府应制定出台一系列支持中部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税收优惠、财政扶持等。
努力构建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最近,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如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专门的研究,确定了具体的方针、路线和政策,并已下发文件。
对于湖北,这将是一次重大的战略发展机遇。
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中部地区崛起的有关精神,并以此统一思想,振奋精神,乘势而上,是当前湖北省最重要的任务。
一、中央实施“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决策,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继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后,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所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这是我国新阶段总体发展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缩小地区差别,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中部地区位于我国内陆腹地,人口众多,自然、文化和旅游资源丰富,科教基础较好;水陆空交通便捷通达,具有承东启西、连南通北的区位优势;农业领域特别是粮食生产上有着明显优势;工业基础也比较雄厚,产业门类齐全;生态环境条件总体较好,承载能力较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部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产品、能源、原料和装备制造业基地,为全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因此,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有利于提高我国粮食和能源的保障能力,缓解资源约束;有利于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扩大内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构建良性互动、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但是,中部地区目前在发展中还存在许多困难,突出地表现在:稳定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三农”问题比较突出;工业结构调整的任务还相当繁重,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城镇化水平低,人口、就业和生态环境的压力比较大;对外开放程度不高,体制机制性障碍比较多;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抗灾能力比较弱等等。
这些突出的矛盾问题在客观上的确制约了中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健康、协调、快速发展。
因此,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既是中部地区广大群众的迫切愿望,也是逐步减少地区差别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更好地分享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果的需要。
打造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2006-03-27 08:10:52新华社记者熊金超在“两会”期间对武汉市委书记苗圩进行了采访,苗圩说…十一五‟期间,“武汉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构建创新型城市,在跨越式发展中引领和服务中部崛起。
”苗圩介绍说,中央把武汉定位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这对武汉无疑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机遇。
所谓“战略支点”,就是要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强化制造业和服务业,突出“两业并举”;发展交通和流通,实现“两通突破”;开拓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实施城市社区883行动和农村家园行动“两大计划”。
“武汉作为中部地区的特大型中心城市和国内为数不多的科技大市,理应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建成中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龙头,进而促进中部崛起。
”苗圩代表说。
曾将“东风汽车”带出低谷的苗圩深谙科技创新对一个企业、一个城市和一个区域发展的意义。
说起武汉构建创新型城市的条件,他如数家珍:“武汉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汇聚了14家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49名两院院士、52所大专院校、387家研发机构、58万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以及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且通讯、激光、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领域的研发能力居国内领先地位,科技竞争力在国内综合排名中仅次于北京和上海。
”“武汉自主创新的基础很好、起点较高。
”苗圩说,2005年武汉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800亿元,占GDP的35.8%。
“十五”期间,武汉的科技成果共获得国家科技奖励44项。
“目前,武汉已初步形成从知识创新到技术创新再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完整创新网络,在我国科技战略分工中占有一席之地,创新成果开始走出国门。
”苗圩说,只要立足新起点,抓住新机遇,加快构建创新型城市,武汉作为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的设想必将变为现实。
“中部崛起”的产业优势、问题及发展思路2006-03-07 10:40:58中部地区的产业优势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西六省,国土面积102.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0.7%,2004年GDP总量为32088亿元,占全国的19.7%。
中部崛起的战略选择一、中部崛起提出的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西部和东三省相继领政策之先,经过30年的发展,向国家交了一份满意的成绩单。
面对这一挑战,中部地区情况如何?“不东不西,不是东西”,这句调侃的话道出了中部地区面临的尴尬局面,也道出了中部人民的心酸。
从纵向比较来看,中部地区改革开放以来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但是,相对于全国总体水平或平均水平,尤其是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在经济总量、发展水平、发展速度、“三化”(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进程及结构变动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学界开始探讨西部开发问题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就发表文章,提出了要防止“中部塌陷”的预警。
近20年之后,学者当年的担忧变成了现实。
(一)中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和总体发展水平不仅大大低于沿海发达地区,甚至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数据显示,从1980年到2003年的20多年中,东部地区在全国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从50.2%增加到了58.86%,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激增了7个百分点。
而中部地区在全国范围内的地位呈不断下降趋势。
反映在人均GDP(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上,1980年中部地区人均GDP相当于全国平均数的88%,1990年下降到83%,到了2003年只相当于全国水平的75%。
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GDP差额比扩大了6倍。
从居民收入看,2002年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城镇居民收入中,中部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69元,比西部地区低183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排名前10位的省(区、市)中,西部地区有2个,中部地区没有1个。
“三农”问题突出,成为影响中部地区总体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部基本都是农业大省。
1990年,湖南、湖北、江西、河南、安徽5个产粮大省的城镇居民收入,为乡村居民收入的2.07倍。
到2002年则扩大到2.82倍,农民脱贫致富压力大,贫富差距扩大造成的社会矛盾,成为中部崛起的一个沉重负担。
中部崛起战略的功能定位与行动部署周宏亮【摘要】中部崛起的过程既是服务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布局的过程,也是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以中部崛起战略的功能定位为导向和出发点,提出资源补偿机制、金融带动机制、开放合作机制、政府—市场联动推进机制等四个机制的建设,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动力培育、市场培育、产业培育、创新能力培育、生态体系培育等五大专项行动。
%The process of rising is not only a process of serving for the national strategy but also a process of comprehensive,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After reviewing functional localization of rising strategy of Central China,this paper proposed four mechanisms including compensative mechanism of the ecology resources,induced mechanism of finance,open and cooperative mechanism and co-movement mechanism of government-markets.It designed package actions to promote the rising strategy in five aspects: power cultivation,markets cultivation,industrial cultivation,innovation ability cultivation,ecological-system cultivation.【期刊名称】《科技创业月刊》【年(卷),期】2012(000)005【总页数】4页(P1-4)【关键词】中部崛起;区域发展;区域功能;推进机制;行动部署【作者】周宏亮【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湖北武汉4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2.5自从“中部崛起”战略提出后,中部的区域发展问题引起了全国的广泛关注,“中部崛起”从“坐而论”到“起而行”,中部经济发展进程不断加快,“中部崛起”区域战略导向功能尽显,有力地支撑了中部的快速发展。
中部崛起明确“一中心四区”战略定位作者: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6年第36期编者按:12月9日上午,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何立峰出席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编制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和答问实录整理摘编如下,以飨读者。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国土面积102.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国土总面积的10.7%;2015年底人口3.65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6.5%。
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交通网络发达、生产要素密集、人力和科教资源丰富、产业门类齐全、基础条件优越、发展潜力巨大,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时期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中部地区崛起,深化改革、发挥优势、创新思路、统筹兼顾,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李克强总理指出,中部地区发展潜力巨大,要抓住战略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在改革创新和结构优化中实现崛起,为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做出新贡献。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编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列为重点任务。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发改委自2015年初以来委托第三方对2009年出台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进行评估,委托有关科研机构开展了“十三五”规划编制前期研究工作,深入中部六省开展调研,多次组织召开部门和专家座谈会,在发改委门户网站广泛征求各有关方面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会同中部六省人民政府和48个有关部门及单位编制形成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
《规划》在总结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十年来主要成就和分析今后一段时期发展环境的基础上,明确了“十三五”期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总体思路,提出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相衔接,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打造城乡和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加快构筑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加快培育绿色发展方式,加快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推动中部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再上新台阶,开创全面崛起新局面。
3.中部崛起的战略定位、实现目标及衡量指标体系3.1 中部崛起的战略定位3.1.1 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中部地区地处中国内陆,是我国的人口大区和经济腹地,在我国的区域分工和区域经济板块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起着承东启西的重要作用。
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和赶超战略,首先集中全国的资源重点发展珠江三角洲,80年代末期倾力打造长江三角洲,90年代中期重点建设京津唐及渤海三角地带,90年代末期实施西部大开发,2003年又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
得改革开放先发优势的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西部地区依靠其固有的资源优势和中央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势头十分显著,东北老工业基地正重振雄风,多年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成绩斐然,构筑了中国四大增长极,即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及环渤海三角地带和东北三省。
而中部地区的经济水平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及增长速度在全国已经处在落后的地位。
中部地区的发展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问题。
四大经济增长极都处在中国的最东部,通过四个极点构建增长轴心,带动整个东部地区经济整体起飞的态势已初露端倪。
但是东部增长轴心对中部地区仍处于极化过程中,生产要素还在大量地向东部地区转移。
指望东部地区以扩散效应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是远水难解近渴,一是时间不允许,二是问题和矛盾将会激化,最终将影响东部的稳定持续增长,甚至影响全国经济发展。
邓小平同志曾提出中国经济发展的“两个大局”思想,一个大局,就是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对快开放,率先发展。
另一个大局,就是当发展到一定时期,要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
随着东部“四极”的进一步发展,以中部为主农业地区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要缩小东、中、西部差距,协调地区发展水平,遏制极化过程,必须在以中部为主的农业地区构建新的增长极。
在此背景下,中部崛起是保持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历史性课题,也引起了中央政府充分重视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国土资源导刊中部崛起路线图厘定2009年9月23日,国务院第81次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下称:《规划》),11月22日,《规划》由国家发改委正式印发并下发至中部六省。
中部六省,分别是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河南和山西,这六个原本分属华东、华南、华中、华北四个地理区块,因为地理区位和经济发展程度的相近性,登上了乘风破浪的同一条船。
三个基地一个枢纽《规划》中“三个基地一个枢纽”的提法,中部六省的百姓并不陌生。
早在6年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下称:若干意见),即已经确立了中部地区作为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下称“三个基地、一个枢纽”)的战略定位。
此次《规划》,中部的产业定位并没有变。
湖南、湖北以及江西三省随即有专家和官员表示,这样的定位,正符合各省自身现有的产业发展秉赋。
中部六省中有五个省是中国的粮食主产省。
《规划》要求,到2020年,力争使中部地区粮食产量达到全国粮食总产量的3。
具体措施则包括严控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强化特色农产品优势产区,发展农民合作社,扶持企业龙头等。
能源及原材料方面,晋北、晋东优质动力煤和无烟煤基地,将建设特大型现代化煤矿;晋中炼焦煤基地,将建设特大型煤矿;依托山西、安徽、河南丰富的煤炭资源,建设大型高效环保机组,淘汰小火电机组,加强大型坑口煤电一体化电厂建设,发展热电联产。
钢铁,有色金属和石化行业,更是细化到了公司和项目层面:推动武钢、马钢、太钢等大型钢铁企业技术改造和跨区域联合重组,支持江西铜业、铜陵有色等骨干企业实施战略重组,重点推进武汉80万吨乙烯、洛阳68万吨对二甲苯和100万吨精对苯二甲酸、长岭30万吨S B S (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扩建等工程建设。
湖南省省情与对策研究会主任汤建军分析,“三基地一枢纽”是湖南这几年的发展方向,此外,湖南还在两型社会建设试点方面,与《规划》取得了全面对接,因此是“五大机遇”。
“中部塌陷”与中部崛起论文报告:中部塌陷与中部崛起一、引言二、中部地区的现状与问题三、中部地区崛起的优势因素四、中部地区崛起的困境和挑战五、中部地区崛起的发展路径六、案例分析七、结论与建议一、引言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明灿烂的国家,拥有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高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但地区发展不平衡、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一直存在。
中部地区是我国的重要区域,但却长期以来面临着经济困境和发展难题。
中部地区的塌陷,也是整个中国经济内在结构调整的必然产物,中部崛起则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本篇文章旨在探讨中部地区塌陷与崛起的原因、发展路径以及案例分析。
二、中部地区的现状与问题中部地区包括沿海经济带内的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和山西、河南、陕西等地,地理位置与交通网络等因素为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优势,然而,长期以来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却一直相对滞后。
中部地区一方面受到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许多传统行业已经转移到了东部沿海地区和北部地区,并且大量的劳动力也随之流失。
另一方面,中部地区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环境污染等问题也限制了其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这些问题在经济形势下滞后的中部地区尤为突出。
三、中部地区崛起的优势因素中部地区经济的崛起,一方面受到中国“转型升级”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推动,另一方面得益于地理区位优势、资源环境优势等因素,中部地区最重要的崛起因素包括:地理区位优势、资源环境优势、人力资源优势等。
四、中部地区崛起的困境和挑战中部地区待解决的经济困境,包括基础设施投资受限、国际贸易压力加大、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等问题。
这些困境和挑战,不仅妨碍着中部地区发展的步伐,也让经济崛起的进程更加困难和曲折。
五、中部地区崛起的发展路径有关中部地区经济崛起的路径,目前国内学界和经济学界也多有关注和讨论。
基于中部地区的现实与实践,中部地区崛起的发展路径就需要:坚持创新驱动,积极进行产业转型升级的推进,培育新兴产业;加速全方位对外开放,深化对外经济合作及贸易,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提升交通物流、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能力,构建综合交通枢纽;统筹城市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科学规划城市化、工业化,助推一二线城市的拓展国际市场;加大科技投入与人才培养,大力推进转型升级重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发展战略)中部地区崛起发展战略中部地区崛起发展战略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引起中部省份极大关注;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规划和措施,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综合经济优势,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建设;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能源、重要原材料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开拓中部地区大市场,发展大流通。
2006年3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
中部地区崛起的意义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国务院继作出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后,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又壹重大决策,是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重大任务。
促进中部崛起,有利于提高我国粮食和能源保障能力,缓解资源约束;有利于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扩大内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构建良性互动的发展新格局。
>>在中部地区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将有利于中国“三农”问题的破解,且通过农民增收最终助推“扩大内需”这壹整体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
“中部崛起”的意义远远超乎中部地区本身。
在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中部省份起着“承东启西”的作用。
中部地区粮食产量约占中国粮食总产量的40%,这个地区的山西、江西等省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该地区的发展无疑有利于提高中国粮食和能源保障能力,缓解资源约束。
实现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
中部六省调研报告:潜龙在渊蓄势待发2005年下半年,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深入中部六省进行调查研究。
先后用50多天时间,赴20个城市、15个开发区、40家企业和12个县乡镇调查,召开了28个不同类型座谈会,就中部地区发展的有关问题和各地领导进行了交流。
我国中部地区工业发展的战略定位摘要:在当今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形势下,中部地区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应该是: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突破口,以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和皖江城市带四大城市群建设为重点,加快中部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将中部地区建设为全国重要的粮食和优势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又好又快地实现中部地区经济的崛起。
关键词:中部地区;工业基础;战略定位近年来,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这将对中部地区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使中部地区的工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从国际来看,世界经济将持续增长,发展中国家经济继续较快增长,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大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推动效应进一步显现。
世界经济贸易总体继续向好,新一轮跨国并购方兴未艾,国际直接投资规模继续扩大,这将有利于中部地区进一步扩大开放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
从国内来看,中部地区最大的发展机遇莫过于国家开始正式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国家会相应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予以适当扶持,这必将给中部地区的发展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
一、中部地区现有的工业基础与竞争力分析由于优越的区位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中部地区曾经是我国几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区域。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部地区已形成了一批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优势产业和产业基地。
目前,中部地区重要的原材料基地有武汉、太原的钢铁基地,山西的铝基地,江西、湖南、安徽的铜基地,山西、豫西的煤化工基地,湖北的磷化工基地等。
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的轻工业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工业结构也有所调整,但重工业的比重仍然很高,以能源和原料工业为重心的重化工业主导型产业结构特征明显。
中部地区的主导产业仍主要集中于能源、原材料以及农产品加工业等传统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