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悖论词语与语境浅探
- 格式:pdf
- 大小:230.02 KB
- 文档页数:3
悖论诗语的逻辑思考悖论是一种让人深思熟虑的逻辑,它可以让我们在不同的层面上思考问题,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
在诗歌中,悖论常常被用来表达一些自相矛盾的思想和感情,使读者产生一种新的体验和认识。
因此,探究悖论诗语的逻辑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的逻辑思考能力。
首先,悖论诗语的逻辑思考需要我们对悖论的本质进行深入的了解。
悖论是逻辑的一种形式,它常常表现为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或者一组命题中包含自相矛盾的要素。
例如,“这句话是假话”就是一个经典的悖论,因为它既不能被证明为真,也不能被证明为假。
诗歌中的悖论也是同样的道理,它常常使用自相矛盾的语言来表达情感和思想,使读者在语言和意义上产生一种新颖的体验。
其次,悖论诗语的逻辑思考需要我们关注悖论所包含的深层次思想。
悖论是一种非常有启示性的逻辑形式,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和探究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将悖论运用到诗歌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中所包含的哲学思想和情感体验。
例如,著名诗人托马斯.艾略特的诗歌《荒原》中就蕴含着很多悖论的元素。
诗歌中的形象和词语常常包含着自相矛盾的要素,这反映了诗人对现代文明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和探究。
最后,悖论诗语的逻辑思考需要我们通过语言和逻辑的角度去理解诗歌。
诗歌是一种高度压缩的语言形式,它需要读者通过一些小巧而精妙的措辞去感悟其中所包含的内涵。
而悖论诗语则更需要读者通过逻辑的推理和思维去理解其内涵。
因此,要想理解悖论诗语,读者需要具备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和语言敏感性。
只有通过不断地思考和推敲,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中所包含的悖论和思想。
总之,悖论诗语的逻辑思考是一种非常有启示性和挑战性的学习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诗歌,并从中获得更多的感悟和体验。
因此,我们应该在学习和欣赏诗歌的过程中,注重发现其中悖论的元素,通过逻辑思考和语言分析来探究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情感。
这样才能真正领略诗歌的魅力,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浅谈词语变异与语境静态的一个个词语进入言语交际中,在语境的作用下,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异,呈现各种不同的特点。
词语变异是一种修辞手段,与语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从词语变异的发生到词语变异的接受都离不开语境的参与。
语境是词语变异的必要条件,词语变异的表达效果要靠语境来检验。
词语变异的理解需要对语境进行认知,不光是上下文语境,还要靠认知语境来解释。
标签:词语变异语境语境认知对于“语境系统”,语言学家比较一致的观点是:语境包括“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
“语言语境”就是“上下文”和”上下语”,相对于英文的“linguistic context”。
而对“非语言语境”的范围问题,学术界则分歧较大。
本文讨论的范围局限于“语言语境”。
一、语境是词语变异的必要条件系统理论有一条基本原则:“部分”的性质并不仅仅是由它自身的构成要素所决定,同时也要由系统的“整体”来决定。
语言系统也不例外,单个的词语在连续的语流中,其意义也要由系统的整体——语境来决定。
一个词语一旦与特定的语境联系起来,其意义便不再是一个从发送者到接受者的稳定不变的实体。
在具体的言语活动中,词语意义由于受到语境的干扰,或偏离原义,或临时增添新义,或发生语义转移,总之会临时产生种种词典中所不能找到的附加意义。
(1)他穿着一身又肥又大、沾满血迹的屠户服,头发雪白纷乱,面孔上全青红皂白,他连自己都不认识啦。
(莫言《十三步》)(2)替这小丫头悄悄卸下包袱吧。
三个月了。
(池莉《不谈爱情》)“青红皂白”在“面孔上”这样的语境制约下才产生了“青一块,白一块”的字面义;“包袱”受后面“三个月了”的提示产生了“怀孕了”的具体含义。
从信息论角度说,人们在社会交际过程中相互传递信息,因而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也是传递社会信息的工具,是信息的承担者。
言语交际过程是说、听双方将信息用语言符号进行编码、传递和解码的过程。
从信息学角度来考察,语言符号的编码和解码是以话语为单位的,说听双方除掌握语言代码的规则以外,还必须掌握话语在与语境联系中所承载的实际信息,这样交际才能成功。
杂谈诗词,诗歌(22)悖论和诗
文/韩鲁珩
悖论,(英语是paradox,有明确的似是而非的含义)"是指一种导致矛盾的命题。
通常从逻辑上无法判断正确或错误称为悖论,似非而是称为佯谬"。
(概念来自网络资料)有时候违背直觉的正确论断也称为悖论。
诗是比喻的语言,联想的产物。
可以说从诗诞生之日,因比喻的象征意义而不是吻合具体事实,联想的无限外延和扩展的特点,诗既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生活劳作的艺术方式,也是人们抒发浪漫情怀的悖论衍生品。
近些年,悖论诗学已经是西方诗学的主流,国人也在亦步亦趋地跟随,其实稍有思考就会发现,悖论一直存在诗中,比如:“白发三千丈”,“两山排闼送青来”等等。
如此而言,悖论诗学本不是什么新鲜货,不过是诗的艺术特色的一个归纳而已。
现代一些诗评者将诗歌悖论作为诗评至宝,动辄一大堆“当代性”,“后现代性”,“多元化”,“发散性”,“圆周论”,“周延论”等等时髦词语罗列起来,昏天黑地地胡说八道。
其实,早在古希腊,柏拉图就有了关于诗学悖论的阐述,[文心雕龙]也有相关的内容。
这些论述都是简明清晰!
悖论有数学悖论,物理学悖论,经济学悖论等等。
文学的悖论分类并不统一,语言悖论,思想悖论,表达悖论等等。
诗的悖论的成立与否的基础是“或者合情,或者合理”,只要其中一个相符合就成立。
进一步说就是符合人们的直观和感官认识,符合联想而不是妄想的规律(内在的“情”的共鸣,或者“理”的扩
延)。
悖论与反讽《孔乙己》《孔乙己》是一篇短篇小说,它以故事中人物的名字命名,讲述了一个穷苦酒鬼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境遇。
这个故事里充满了悖论和反讽,它传达了对社会制度和人性的批判和反思。
首先,孔乙己这个人物本身就是一个悖论。
他失去了一切,只剩下了荒废的身体和一颗正直而高傲的心。
他是个出身卑微的人,没有文化,没有金钱,没有社交圈,却有了一种稀奇的精神状态。
他看透了现实,看透了形式,看透了人心,他知道“越穷越自由”,他对所谓“好人、大众”的定义有着不同的理解。
其次,孔乙己这个故事也体现了反讽的手法。
孔乙己是个倔强而坚定的人,他拒绝了社会的规则,也拒绝了所谓的“好人”、“大众”的评价,他认为自己有尊严,有自由,有理财的权利。
可是,最后他却因为自己坚持自我的态度而死亡。
这也是一种反讽,他身体虽死,但精神却永远存在。
他以自己的生命,体现了另外一种生活方式。
这种生活方式并非仅仅是个人的选择,而是一种价值观。
再次,这篇短篇小说还体现了对社会制度的反思。
这个故事中,孔乙己这个穷苦酒鬼在官府的镇压下无法自主,无法理财,无法生存。
这表明,社会制度对个人的自由、尊严和创造力有着巨大的影响。
在这样的环境下,个人需要用无畏的勇气来表现自己的态度和价值。
因为并非每个人都能掌握自己的人生,有时不得不跟随别人的规则去过日子。
综上所述,《孔乙己》这篇短篇小说充分表达了悖论和反讽,传达了对社会和人性的反思。
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人物形象的再现,更是一种高傲、挑衅的生命态度。
在这样的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初心如磐的人,也可以看到体制下受压迫的人。
更重要的是,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学到,尊重个人自由、价值和创造力,是我们建设美好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
悖论的文学运用悖论作为逻辑学和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由于自相矛盾的原因,出现了反常或自相矛盾的情况。
在文学中,悖论常常被作为一种运用手法,帮助作家提高作品的智慧性和想象力。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悖论的文学运用。
一.悖论——构建复杂而真实的人物形象的手段人物刻画是文学创作的重中之重,而悖论则是构建复杂而真实的人物形象的手段之一。
许多文学作品中的人物都有着自相矛盾的品质。
比如,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既具有对生命的关爱和维护,又同时表现出招架不住的自我毁灭欲望;小说《活着》中的福贵既带有传统中国的古老美德,又常常表现出近乎疯狂的财富追逐和牟取暴利。
这种自相矛盾的人物刻画不仅能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还能使人物形象更加深刻和丰满。
二.悖论——打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方式悖论在文学中还被用作一种打破文学传统思维模式的方式。
打破固有思维模式,是作家打破艺术创新的契机。
比如,作者鲍勃·瑞利的小说《吞噬》,在其中,他结合了科学幻想与爱情故事,打破传统科幻小说单调的冷酷色调,注入了人性、情感等元素,实现了科幻小说的全面升级。
这种突破创新的手法,使小说的作风更加跳跃、有张力、对读者更有吸引力。
三.悖论——营造悬疑和神秘性的法宝悖论常常被用来营造悬疑和神秘性的效果,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比如,小说《盗墓笔记》中,作者南派三叔将各种古怪的迷思嵌入到小说情节当中,使得读者不得不琢磨其中的奥妙。
这种手法可以增加小说的受众层面和读者的粘性,达到借机增长影响力的目的,多数悬疑、神秘类小说采用这种方式。
四.悖论——建立讽刺和幽默的优美篇章悖论通过矛盾、互相抵消的形式,常常被用来构建出讽刺和幽默的优美篇章。
比如,《魔鬼问号》中讲述了一个大家族中爱情的故事,论述了家族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冲突等悬疑情节,在此背景下,作家却以一个最不可能出现的方式将故事结局走向悖论的方向,最终用一种讽刺幽默的方式解决了故事发展的紧张氛围,使读者在笑声中感受阅读的愉悦。
英国文学家王尔德小说中的语言悖论研究作者:刘晓宁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4年第12期摘要:作为唯美主义代表人物,王尔德小说中的悖论语言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和艺术表现力,凝聚着王尔德独特的审美方式。
文章界定了悖论语言的内涵、分析其作用,对王尔德小说中的悖论语言进行阐述,并对王尔德小说悖论语言价值进行探讨。
关键词:王尔德悖论语言完美主义小说一、悖论语言内涵和作用(一)悖论语言内涵界定悖论是可以推导出相互矛盾的结论,是汇聚逻辑学、数学、哲学和语言学的综合性问题。
任何一种悖论,都是由语言的逻辑和认识事物的方法决定所引起的。
在文学作品中,悖论主要有悖论语言和叙事悖论两种表现形式。
美国批评家布鲁克斯在其《悖论语言》中,对悖论语言内涵进行界定,认为“语言各种平面在不断地倾倒,最终必然会产生各种重叠、差异和矛盾”。
他将这种悖论主要用于对诗歌语言的分析阐述,并认为在其他文学体裁中的语言也都会拥有类似特征,可以对作者意图进行充分表达。
(二)悖论语言作用国内学者雷淑娟认为,“我们将文学创作与审美中从事物对立统一角度来表情达意,在语言表层呈现出与情理相互悖论的语句进行组合,用哀景写乐景,用乐景写哀景,情与理相悖,以相反相成的艺术表现手法称之为悖论现象。
”因此,文学作品中的悖论语言使用了文学语言,其重点在于表达作者对于世界的情感和认知。
布鲁克斯认为,作者在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中,有的时候会故意破坏词语的稳定性,以使文学作品中的词语可以相互修饰,虽然破坏了词语本意,但是可以取得反讽和惊异的修辞效果。
因此,布鲁克斯将悖论语言的特征总结为:反讽和惊异。
二、王尔德小说中的悖论语言(一)王尔德小说中关于婚姻爱情类的悖论语言在所有悖论语言中,王尔德最引入注目的无疑是他对爱情和婚姻的评论,“一个人的恋爱总是以自欺欺人开始、欺骗别人告终,这就是人们所谓的浪漫。
”王尔德认为爱情的起点和终点都是欺骗,不同的是,爱情起点是欺骗自己,终点是欺骗别人。
作者: 栾栋[1]
作者机构: [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420
出版物刊名: 学术研究
页码: 5-13页
主题词: 文学他化;文学非文学;文学反文学;文学化文学
摘要:文学他化,是文学非文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文学是己非己的复杂原因。
这样一个命题包含着文学非文学、文学反文学和文学化文学的悖论推理。
这三个悖论揭示出一串危机重重的话题:文学蘖生。
文学蜕变,文学消亡。
当然,其中也孕育着一种全新的文学观念,诸如文学潜移,文学辟合,文学默化。
为了论述的方便,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解析处于三悖论征候群中的文学他化问题,它们是文学思想的悖论式推理,文学自身的悖论性生发,文学跨界的悖论化去留。
诗歌中的悖论语言探析
悖论语言是指同时表达两个相互矛盾的意思的语言。
在诗歌中,悖论语言常常被用来创造独特的意境和表达作者的深刻思考。
下面我们就从不同角度来探析诗歌中的悖论语言。
一、意境创造
悖论语言能够创造出独特奇妙的意境,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有一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这句话的意思是“百川汇聚东海,何时才能归向西方?”但表达方式却是“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这种悖论的表达方式,让人感到异乎寻常,产生强烈的“想象力”。
这样的表达方式可以使人们更加深入理解诗歌所要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二、表达深刻思想
悖论语言在诗歌中还能够表达深刻的思想,尤其是那些本身就有着矛盾内在性的思想。
例如,在李白的《将进酒》中,有一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句话中“衣带渐宽”和“消得人憔悴”句意是矛盾的,但它表达了李白对憔悴的态度,是他“为伊”的表现。
这种悖论语言能够让作者的思想更加深刻地显现出来。
三、情感传递
悖论语言还能在诗歌中传递情感,尤其是对于那些矛盾的情感。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有一句:“离离原上草,一岁
一枯荣。
”这句话虽然描述了草的“一岁一枯荣”,但也留下了“离别”的
感伤。
这种悖论语言可以在某些情感无法纯粹表达时,表现出诗歌的
鲜明情感。
总之,悖论语言在诗歌中的应用广泛而深刻,它不仅能够创造出独特
奇妙的意境,而且可以表达深刻的思想和传递情感。
在日后的创作中,我们可以借鉴这种表达方式,让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诗歌中的悖论语言探析悖论是一种逻辑上矛盾且令人困惑的表述或观点,而诗歌作为文学艺术的一种表达形式,常常运用悖论法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表达。
诗歌中的悖论语言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思维的迷宫,通过逻辑上的矛盾,勾起了我们对世界、人生和存在的思考。
在以下几个方面,我们来探析诗歌中的悖论语言。
首先,诗歌中的悖论语言常常表现为情感和理性的对立。
诗歌可以通过矛盾和对立的情感表达来展现悖论。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以平淡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但同时也表现出了世间事物的虚幻不实和自身感受的迷茫和矛盾。
明明明月明亮如霜,但又疑似地上的霜,这种矛盾和悖论引发了读者对诗歌的进一步思考。
其次,诗歌中的悖论语言常常通过对时间和空间的反思而表现出来。
诗人常常借助时间和空间的错位来表达对现实世界的怀疑和不安。
例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写道:“春天的花,秋天的叶,冬天裹住了整个海。
”这句诗通过将不同季节的元素混杂在一起,产生了一种虚幻和悖论的效果。
花开在春天,叶落在秋天,而冬天却包裹着整个海洋,这种对时间和空间的断裂和模糊化给读者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空间。
此外,诗歌中的悖论语言还常常表现为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探讨。
诗人用矛盾的语言表达了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怀疑和不满。
例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中写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首诗以诗人回乡的经历为线索,表露了对自身和家乡的感叹和思考。
少小之时离家,如今老大回来,但乡音却没有改变,自己的样貌却已苍衰。
儿童不再认识,客人也不知从何处来,这些似乎矛盾却又真实存在的情景给读者带来了思考和感受。
综上所述,诗歌中的悖论语言在情感和理性、时间和空间、人性和社会现实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通过逻辑上的矛盾和对立,诗歌引发了读者对世界、人生和存在的思考。
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独特的语言和形式,在有限的言语中展示出丰富的内涵和思想。
文学语言文本的语境研究论文在文学创作中,语言是作家表达和传达情感、思想的重要工具。
不同作品所呈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写作手法都各具特色,这与作品所处的文化环境、历史背景、社会现实等因素密切相关。
文学语言文本的语境研究是对作品从多方面的全面解读和理解,有助于探究作品的内在意义和价值,因此,这方面的研究非常重要且有必要。
首先,文学语言文本的语境研究需要考虑作品的历史背景。
文学创作与社会、历史密切相关,需要考虑作品所处的历史时期、社会环境、政治背景、文化传统等因素。
例如,20世纪初期左翼文学大量出现是当时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的产物,反映了人民生活和民族命运的复杂情况。
如果将这些作品从历史背景中解放出来单独阅读,便会失去其真正的意义。
其次,文学语言文本的语境研究需要考虑作品的艺术特点。
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写作手法都是作者创造的艺术表达方式,是表现作品思想、情感的直接媒介。
因此,需要考虑作品的艺术特点,包括语言运用的技巧、意象与象征、人物塑造、故事结构等。
同时,对于具有代表性和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需要针对不同的文体、流派、文化背景等进行分析和比较。
再次,文学语言文本的语境研究需要考虑作品的受众群体。
作品的受众是作者必须考虑的因素,不同受众群体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评价也有所不同。
因此,在语境研究中,应该关注作品所要面对的读者,考察其语言、文化、教育背景等等,从而更准确地理解其表意和表达方式。
最后,文学语言文本的语境研究需要多层次的深度解读和分析。
这包括从语言形式、语言意义、语言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研究,深入剖析作品内在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我们也应该争取对作品进行多角度的开放性解读,尽量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方式,从而更好地体现作品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综上所述,文学语言文本的语境研究是一门复杂、多维度的学科,有助于全面理解和解读文学作品的内在意义和价值。
对于文学创作者和读者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促进文学创作的繁荣和不断进步。
现实主义的谎言——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反思之一王健刘素敏摘要:本文试图从真实性标准的矛盾、客观性的神话色彩、典型理论的非现实性以及现实主义的工具性等几个现实主义理论问题中的基本观点入手,在论述现实主义理论所隐含的悖论中对现实主义展开批判。
关键词:现实主义真实性客观性典型理论工具性中图分类号:I209.7 文献标识码:A作为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的现实主义至少包含以下几个简明的观念:“艺术应该忠实地表现这个真实的世界。
因此,它应该通过精微地观察和仔细地辨析来研究当代的生活和风俗,它应该不动感情地、非个人的、客观地表现现实。
”[1]《辞海》有关现实主义的辞条也认为: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
作为一种一度在中国占据主导位置的写作方式,现实主义既有意义又令人不能容忍。
因为现实主义是一个明显的谎言,它描绘了一个似真的世界,在一定程度上既遮掩了有关社会与人生的丰富事实,又遮掩了有关伪善的谎言。
一真实性标准的矛盾以真实性作为评判文学的标准,在中国有其深厚的传统。
“文以载道”的传统透露出了这样一些信息,即文本本身只是表述道与真理的一种方式、一种途径,只是因其具备能表述真理的功能才有其存在价值的。
这种传统观念与外来的现实主义理论关于真实性的要求不谋而合,再加上某些非文学因素的利用,对于文学表现的内容是否具有社会与生活的真实性也就成了衡量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价值的首要标准。
过去的一切文学都把目标对准了真实或现实,“即使它所说的是一种更高的现实,本质的现实或者梦和象征的现实”[2]。
如罗杰·加洛蒂在《论无边的现实主义》中所说,现实主义作品就是不断对现实提问,并用神话虚构创造的作品,即表面上看来不现实、但走向更高现实的作品。
虽然“真实”或“现实”本身是一个充满价值的语词,但我们仍能发现这种标准的背后事实上又隐藏着传统的摹仿论因素。
这种标准认为,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生活的本真面目,要再现主体以外的客体,而所再现的客体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客体本身越相似,则这部文学作品的价值就越高。
唐诗之症候略析——悖论中文师范二班 王娇摘要: 唐诗是中国古代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数量之多、质量之高,皆叫人赞叹不已。
从初唐至唐末,诗人用笔书写个人随感,书写国之兴亡,一腔肺腑之情洋溢其中。
析其肌理,于不合理之处,透过表象看深层意蕴,照见诗人性灵深处,这是一场美的历程。
关键词:悖论 ;分类; 潜意识弗洛伊德认为作家不管如何有意识的创作,潜意识都起着主导作用,从一部作品的诸多之处(如空白、省略、悖论、失误、失常、朦胧等)都可窥见作家的潜意识,这些症候同样可从璀璨的唐诗中寻得一二,悖论则是我所认为的诗中颇为有趣且值的一析的一处症候。
今权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阐述我所认为的悖论与诗人的内在联系。
一 视听觉悖论老子就曾说:“大音稀声,大象无形。
”此中,包含了大小、有无、动静等辩证的方法论。
道家的此论到了唐朝这样一个儒、释、道并行的大背景里可谓是一片生机。
尽管王摩诘推崇佛家,以佛性养生,但视其诗,却是把辩证法用的出神入化。
以《鸟鸣涧》为例: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此诗很容易使人想到“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意境,在诗中,摩诘以花落、月出、鸟鸣等动态之景,衬出了一派清净,再联想一下王维此人的生性,其心境也可略悟一二,颇有魏晋时期的清远之气。
同样的王维在《过香积寺》里也用到了此类手法,有言“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此类以动衬静的手法既能看出诗人娴熟的诗艺,又能感受其别具一格的诗心,岂是一个“妙”之能概括的?再看刘长卿的《别严士元》,其中有言: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前一句言不见雨湿衣,谓雨之细微,后一句说闲花残落不易察觉,细品之,则友人之间的惜别之情则由浅渐深,此情比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②之直白则更多一番含蓄与蕴藉。
王维以动静之悖论、长卿以有无之悖论皆把一颗诗心放置其中,从审美接受的角度而言,我作为一个读者,既感受到了一种趣味性,又略悟到了些许哲理性(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辩证的思维)。
疯狂与理智在文学中的悖论摘要:悖论也叫似是而非,其在文学作品中应用广泛。
这种偏离正常语言逻辑的修辞手法使作者的意思从多个层面表现出来。
本文以艾米丽?迪金森的Much madness is divinest sense为例,浅析了文学角度中,疯狂与理智的悖论关系。
关键词:悖论;疯狂;理智“悖论”一词来自希腊文,是超出、违反、对抗之意和料想之意的合称。
笼统地讲,悖论是逻辑学的名词,是指一种导致矛盾的推理过程。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悖论不断涉及数理科学、哲学乃至文学领域。
在不同的领域中,悖论的出现和使用有其特殊的用意。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使用paradox的修辞手法能使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变得合情合理,在读者内心产生震撼。
本文以艾米丽的一首小诗为例,粗略分析了英语文学中悖论的使用。
一、什么是悖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曾这样定义悖论:指由肯定它真,就推出它假,由肯定它假,就推出它真的一类命题。
这类命题也可以表述为:一个命题A ,若肯定A ,就推出非A;反之,若肯定非A ,又可以推出A。
类似的像先有鸡、先有蛋的无穷反复、无穷倒退的循环推理。
在日常语言中,“悖论”常常在修辞与逻辑不同层面被使用,同样谈着“悖论”,但其所指是修辞意义还是逻辑意义却有着根本性的区别。
传统修辞意义上的“悖论”是一种“狡黠的语言技巧”,“悖论”亦被修辞学界旧译为“诡论”或“似是而非”之论。
“悖论”修辞是将相互矛盾的正、反两层意思同时呈现在字面上,其语表偏离语言的正常规范和逻辑,语里却揭示着事理之辩证属性,以这种反常而突兀的词语搭配收其“意料之外”却又“令人深思”的修辞效果。
悖论修辞中,其“正”的方面包含了“反”的因素,“反”的因素中亦包含有“正”的基因,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认识对象之辩证矛盾的性质。
在此,我们不得不区分一下悖论修辞与矛盾修辞。
矛盾修辞是将语义截然相反或对立的词语合并使用,在语言表达形式上,与悖论修辞极为类似,但在对事理辩证属性的揭示方面不及悖论修辞深刻。
悖论诗语的逻辑思考作者:陈仲义单位:厦门城市学院特殊的逻辑智慧早在上世纪40年代,穆旦就为悖论语言提供了相当成熟的文本,《春》密锣紧鼓,搅动三回合的悖论漩涡。
第一回:绿色的燃烧、反抗的拥抱、烦恼的欢乐,明显感觉到诗人追求的热情、反叛的意识,和与之相伴的苦闷纠结在一起;第二回合:“醒来”与潜藏在“醒来”背后的“蛊惑”产生对抗;“推开”(隐含打开)窗子与“禁闭”的肉体对抗,构成青春欲望在召唤中被阻的格局,导致既“被点燃”又无法伸展、既想飞却“无处归依”的尴尬;第三回合:内心欲望的爆发,因身体遭受禁闭,组合痛着和欲望着的矛盾结合体。
穆旦可谓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第一个悖论高手。
40年后,年轻的欧阳江河追步他的前辈,有过之而无不及。
从形式逻辑角度探究,悖论的公式类似矛盾律“是A又不是A”。
悖论最简单和通常的形式体现为矛盾意象。
欧阳江河在《玻璃工厂》写到“在大海深处,水从不流动”、“火焰是彻骨的寒冷”,前者是静水与流深的碰撞,后者是温暖与寒冷的对抗。
下面是这首诗的一小段,由5组悖论组成,频率之高,可见应用之广:那么这就是我看到的玻璃依旧是石头,但已不再坚固。
(第一组悖论)依旧是火焰,但已不复温暖。
(第二组悖论)依旧是水,但既不柔软也不流逝。
(第三组悖论)它是一些伤口但从不流血,(第四组悖论)它是一种声音但从不经过寂静。
(第五组悖论)从失去到失去,这就是玻璃。
语言和时间透明,付出高代价。
不难分辨,5组悖论不是180度或360度的绝对对抗,如果是那样的话,是属于一种完全互否的状态。
5组悖论仅仅是局部性的互否,所以严格意义上称为矛盾意象更为妥帖。
俯拾即是的矛盾意象、矛盾情境(矛盾情境是矛盾意象的扩大化、弥散化)其间渗透的是作者强大的思辩机智,在思辩的灵活转舵下,玻璃的特性与诗写的特性达到高度矛盾的统一。
而长诗《火焰》也是通过火焰与黑夜、火焰与白雪、与水、与爱情、与肉体种种复杂关系,展示火焰的不朽、纯洁、献身、担戴、刚柔相济的品格,唱出生命的辉煌颂歌。
西方文学关键词廖昌胤:悖论摘要:悖论的基本含义是超越现存的概念与观点, “表面看来是逻辑矛盾或者荒谬的陈述, 结果却能从赋予其积极意义方面来解释”。
自从布鲁克斯提出“诗歌语言是悖论语言”的命题后, 悖论被广泛接受为新批评的一个专门术语。
在当代西方批评实践中, 悖论已扩展到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实践的各个方面。
本文从悖论的基本含义入手, 分别介绍悖论研究的本体、认知和方法方面的意义。
关键词:悖论; 悖论语言; 悖论诗学; 艺术悖论作者简介:廖昌胤,文学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英国小说理论与批评方向。
源自:《外国文学》2010第5期略说艾布拉姆斯(M. H. Abrams) 的《文学术语汇编》把“悖论” (Paradox) 解释成“表面看来是逻辑矛盾或者荒谬的陈述, 结果却能从赋予其积极意义方面来解释”。
(Abrams, 2004:201) 这个解释似乎令人感到英汉词典中把悖论翻译成“佯谬”是对的。
但事实并不这么简单。
方克的《词源》对悖论的解释是“para, ‘beyond’, and doxa, ‘belief’”, 即“超出信念”。
(Funk:396) 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多次提到悖论:首先, 悖论是与常识相矛盾的观点。
在讨论格言(Maxim) 时, 亚里士多德认为格言的陈述是悖论:“任何事物的陈述都与一般观点形成悖论、或者是争论的问题。
” (Aristotle, 1994:281) 其次, 悖论是一种方法。
亚里士多德在讨论演讲绪言开头使用修辞技巧时说:“如果处理的主题是悖论、困难或众所周知的问题, 那么就能吸引听众。
” (Aristotle, 1994:429) 索伦森“把悖论看成是哲学的原子”, 而且“悖论是一种谜”。
(索伦森: III) 在丹尼西看来, 亚里士多德的定义实际上认为悖论是“与期望相冲突”的陈述。
(Danesi:142) 纵观当今西方文学批评实践中对悖论的研究, 悖论既不能解释为“佯谬”, 也不能解释为“反论”, 而应当解释为“挑战并超越现存观念”的“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