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区的治理对策
- 格式:pdf
- 大小:247.77 KB
- 文档页数:2
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区的治理对策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区的治理对策夏青李翀一、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区的现状与问题长江上游存在4大片陡坡耕地,即金沙江下游及毕节地区、陕南和陇南地区、嘉陵江中下游地区、三峡库区。
这4大片陡坡与长江流域暴雨区相重合,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而且从河系水文资料分析,长江上游河流中的高输沙区域,正好与长江上游的水土流失重点区域金沙江下游及毕节地区、陕南及陇南地区、嘉陵江中下游地区相吻合。
因此,这“4大片”成为需要优先治理的区域。
“4大片”包括云、贵、川、甘、陕、鄂、渝7省(直辖市)的152县(市、区),土地面积35.1万km2。
重点流失区陇南地区为我国四大泥石流区之一,总面积27915km2,水土流失面积15984km2,每年向长江输送泥沙5483万t。
境内白龙江中游地区为长江上游主要产沙区之一,剧烈侵蚀面积693km2(侵蚀模数1.0万~3.5万t/km2·a),强度侵蚀区面积2101km2(侵蚀模数4300~10000t/km2·a),有泥石流沟1000多条,危害严重的300多条。
其中三峡库区19个县(市)土地面积共21667km2,水土流失面积占15947km2,而强度流失面积达30%以上。
“4大片”的水土流失面积为18.9万km2,占“4大片”土地总面积的53.9%,占长江上游总面积的18.9%,但年均土壤侵蚀量为8.8亿t,占长江上游年均土壤侵蚀总量的58%,占全流域的1/3强。
“4大片“的坡耕地近550万hm2(其中陡坡耕地约占1/3),仅占其总面积的15.6%,而年均侵蚀量高达3.8亿t,占“4大片”年均侵蚀量的43.5%。
可见“4大片”特别是坡耕地是长江上游主要侵蚀泥沙来源。
由于大量的土壤流失,旱洪灾害频繁发生,生态环境严重失调,恶性循环愈演愈烈,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区农业生产长期徘徊而难以稳定和提高,水土流失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严重障碍,也是该区农村贫困的根源,同时给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带来严重威胁。
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恢复研究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逐渐增加,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问题越来越突出。
在这种情况下,科学研究人员们一直在致力于研究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恢复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这一问题。
一、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问题的现状长江流域是我国的经济、文化和生态中心之一,也是我国最为重要的水资源和能源区域。
然而,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问题比较严重。
长年累月的砍伐和滥砍滥伐以及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使得长江流域的土地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水资源匮乏的现象。
据权威数据统计,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现象十分严重。
仅以川东平原为例,该地区的水土流失面积已经达到了1.1亿亩。
而在整个长江流域范围内,水土流失面积更是高达4.5亿亩。
这种情况在我国的南方地区尤为明显。
二、水土流失治理的方法为了解决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问题,国家已经启动了一系列的治理政策,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采取了保护、再生和利用的方法,通过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实现山、水、林、田、湖等多种自然资源的保护,在保证生态环境质量的前提下,推动经济发展。
在具体实施中,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治理采用了多种方法。
例如,可以采用植树造林,控制水土流失的方法;通过推广自然保护的文化,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切实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从而控制污染和破坏等。
此外,还可以采取政策和法规措施加强治理。
长江经济带的自然环境和稳定的生态系统是支撑着我国命运的重要基石,为了保护长江这一重要资源,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水资源的政策和法规,例如《长江流域水环境保护纲要》、《关于加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若干意见》等。
这些政策和法规的实施,使得长江流域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恢复有了重要的法律保障,同时也对于治理水土流失的问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的未来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治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并研究,积极推进治理工作的落实和推广。
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区的治理对策夏青李翀一、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区的现状与问题长江上游存在4大片陡坡耕地,即金沙江下游及毕节地区、陕南和陇南地区、嘉陵江中下游地区、三峡库区。
这4大片陡坡与长江流域暴雨区相重合,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而且从河系水文资料分析,长江上游河流中的高输沙区域,正好与长江上游的水土流失重点区域金沙江下游及毕节地区、陕南及陇南地区、嘉陵江中下游地区相吻合。
因此,这“4大片”成为需要优先治理的区域。
“4大片”包括云、贵、川、甘、陕、鄂、渝7省(直辖市)的152县(市、区),土地面积35.1万km2。
重点流失区陇南地区为我国四大泥石流区之一,总面积27915km2,水土流失面积15984km2,每年向长江输送泥沙5483万t。
境内白龙江中游地区为长江上游主要产沙区之一,剧烈侵蚀面积693km2(侵蚀模数1.0万~3.5万t/km2·a),强度侵蚀区面积2101km2(侵蚀模数4300~10000t/km2·a),有泥石流沟1000多条,危害严重的300多条。
其中三峡库区19个县(市)土地面积共21667km2,水土流失面积占15947km2,而强度流失面积达30%以上。
“4大片”的水土流失面积为18.9万km2,占“4大片”土地总面积的53.9%,占长江上游总面积的18.9%,但年均土壤侵蚀量为8.8亿t,占长江上游年均土壤侵蚀总量的58%,占全流域的1/3强。
“4大片“的坡耕地近550万hm2(其中陡坡耕地约占1/3),仅占其总面积的15.6%,而年均侵蚀量高达3.8亿t,占“4大片”年均侵蚀量的43.5%。
可见“4大片”特别是坡耕地是长江上游主要侵蚀泥沙来源。
由于大量的土壤流失,旱洪灾害频繁发生,生态环境严重失调,恶性循环愈演愈烈,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区农业生产长期徘徊而难以稳定和提高,水土流失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严重障碍,也是该区农村贫困的根源,同时给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带来严重威胁。
长江流域的几个主要水环境问题与对策研究(一)摘要:该文简略叙述了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概况和几个主要的水环境问题,就长江流域的水污染、湖库富营养化、水土流失以及三峡工程对水环境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客观的分析,提出了改善长江流域水环境,提高长江水资源质量的对策和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关键词:长江流域水环境对策一、流域概况长江流域地处我国中南部。
干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和上海十一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全长6300余km。
支流伸展到甘肃、贵州、陕西、河南、广西、广东,福建、浙江八省区。
流域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五分之一。
流域内湖泊众多,总面积2.2万,占流域面积的1。
2%。
长江水量巨大,多年平均径流量9560亿m3,地下水资源2463亿m3,约占全国径流总量的35%,人均水量2460m3.尽管长江水量大,但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单位面积年径流量鄱阳湖洞庭湖水系最大,金沙江、汉江水系及长江三角洲平原最小。
水资源年内分配也极不均匀,汛期水量占全年水量的70-75%,最大最小月平均流量可相差12—20倍。
长江水资源总量约1万亿m3,是我国最重要的水资源,它不仅是本流域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同时担负着通过南水北调缓解北方缺水问题的重任。
然而,随着上海浦东开发与三峡工程的兴建,流域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在诸多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水文条件、资源与环境特征不断发生变化,产生了种种水环境问题,如水污染,洪涝灾害,泥沙淤积,水土流失,地下水污染及咸水入侵等。
因此,客观评价流域主要的水环境问题,分析其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对于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及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几个主要水环境问题1、水污染问题长江流域的天然水质良好,是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的良好水源,也是水生生物生长繁殖的理想生境.近年来,随着工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的迅速发展,流域水污染,特别是中下游地区的水污染,已成为长江水环境的严重问题.据1996年度长江干流和26条支流及三个湖泊出口共82个代表河段,总河长1017km的全年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枯水期Ⅱ类水河长占总评价河长28。
长江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模式、措施、技术(详细)本区包括川、黔、滇、渝、鄂、湘、赣、甘、陕、豫的大部分地区,总面积170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55万平方公里。
该区域山多山高平坝少,生态环境复杂多样,水资源充沛,但保水保土能力差,土地分布零星,人均耕地较少,且旱地坡耕地多。
长期以来,上游地区由于受不合理的利用,耕作草地过度放牧和森林大量采伐等影响,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土层日趋瘠薄;滇、黔等石质山区降雨量和降雨强度大,滑坡、泥石流灾害频繁,不少地区因土地“石化”而贫困,甚至丧失基本生存条件。
中游地区因毁林毁草开垦种地,水土流失严重,造成江河湖库泥沙淤积,加上不合理的围湖造田,加剧洪涝灾害的发生。
根据长江上中游的地形地貌、气候类型、森林植被和林业生态工程项目特点,将长江上游地区分为长江上游源头区、高山峡谷区、干热干旱河谷区、岩溶山区、低中山区、丘陵农区、坡耕地治理区、江岸区,分区总结出了28个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模式,供生产实践参考。
一、长江上游源头区长江上游源头区包括青藏高原东北部、川西北高原和通天河及其支流地区,总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
境内海拔4000-5000米,以山原地貌为主。
区内气候寒冷,大部分地区全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多数地区年均降水量在300毫米以下。
本区植被类型主要为灌丛草甸,乔木林呈“块状”分布于通天河流域东南部及川西高山森林与草原过渡地带。
本区人口稀少,人口密度为0.8-3人/平方公里。
森林少且分散,仅占1.8%。
植被以疏林、灌丛为主。
由于超载放牧、过度采伐及采金矿业发展对森林植被和草场的破坏,导致沙化日趋严重,水土流失面积逐渐增加。
(一)高原丘陵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及植被恢复治理模式根据本区的自然、气候、土壤等条件,在保护好现有林草植被的基础上,采用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相结合的办法,恢复林草植被。
1.主要技术措施(1)封禁对这一地区的所有森林都要实行封禁,尤其是对高原丘陵区阳坡、半阳坡的森林,草地中的孤立林木,土层浅薄、岩石裸露、更新困难的森林,湖泊周围至山脊的森林,民俗中的神山、宝顶、寺院照山和部落的森林,科研教学实验林、母树林、种子园、环境保护林、名胜古迹风景区、自然保护区森林以及用于科研的草场等一些特殊地带的森林更要严加保护,实行全面封山。
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在生态屏障建设进程中的应用浅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中国北方最重要的水系之一。
长江上游地区,包括青藏高原和川西高原,是长江的发源地,也是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关键区域。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长江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面临严重的挑战。
水土流失、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严重影响。
为了改善长江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政府和社会各界一直致力于水土保持工作。
水土保持在生态屏障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植被恢复、地形修复等措施,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促进了生态平衡的恢复和维护。
本文旨在对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在生态屏障建设中的应用进行浅析,从长江上游生态环境现状、水土保持在生态屏障建设中的作用、长江上游水土保持措施概述、生态屏障建设对长江上游水土保持的促进作用以及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现状进行分析,探讨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在生态屏障建设中的重要性,并提出未来发展方向建议。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在生态屏障建设进程中的应用进行浅析,探讨水土保持在生态屏障建设中的作用,分析长江上游生态环境现状,概述水土保持措施,并探讨生态屏障建设对长江上游水土保持的促进作用。
还将对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其对长江上游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并提出未来发展方向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长江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保护长江流域生态安全、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长江上游生态环境现状长江上游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其生态环境状况受到广泛关注。
长江上游地区地势复杂,气候多变,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之一。
长期以来,由于人类活动过度和自然环境的影响,长江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长江上游地区的森林覆盖率逐渐下降,大量的森林资源被砍伐和非法盗伐,导致土壤侵蚀加剧。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水土流失是指水流和水中悬浮物质对土壤侵蚀的现象,严重威胁到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防治水土流失,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政府应加强水土流失防治的立法和政策制定。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水土流失的责任和管理机构,并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
同时,加强水土流失防治的政策补贴和税收减免,鼓励农民、农场主和企业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保护水土资源。
其次,加强水土保持设施的建设。
采取措施如建设梯田、种植防风林带、修建沟渠、设置石头垄、搭建竹筏等,增加土地的保持力,减少水土流失的风险。
并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土壤类型,选择适宜的措施和设施来保护土地。
此外,应加强对农业生产的管理和指导。
通过科学合理的种植和施肥技术来减少水土流失的风险。
例如,采用合理的耕作方式,如梯田耕作、旋耕等,减少裸露土地。
同时,合理控制施肥量和频率,避免过度施肥导致农田水土流失。
鼓励农民采用有机肥料和生态农业的技术,减少化肥的使用和对土壤的污染。
除此之外,应加强土地的监测和评估工作。
通过定期的土地水土流失调查,及时了解土地的状况和变化。
根据调查结果进行适时的评估和发出警示,以引导农民和农场主采取合适的措施来减少水土流失的风险。
另外,宣传教育和意识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加强对农民和公众的水土流失知识的普及,推动他们认识到水土流失的危害和重要性。
组织相关的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意识,同时也加强对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
最后,加强对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科学研究。
通过开展研究,完善水土流失防治的技术和措施。
推动科技与实践的结合,不断提高水土流失防治的效果和效率。
综上所述,水土流失防治需要政府、农民和科研机构的共同努力,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设施建设、农业管理、土地监测、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全面加强水土流失的防治工作,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长江上中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管理办法(试行)发文单位: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办公室发布日期:2004—12—13执行日期:2004—12—13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长江上中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简称“长治”工程)管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工作暂行规定》、《长江水利委员会(简称长江委)职能配置、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规定》及有关政策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长治”工程,是指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由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简称委员会)统筹协调的水土保持重点防治项目.“长治”工程包括水利基本建设资金项目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项目(简称农发资金项目)两部分。
第三条“长治”工程水利基建资金项目,适用于本办法.“长治”工程农发资金项目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条长江上中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简称重点防治区)要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加强预防保护和监督管理,有效控制人为水土流失。
“长治”工程坚持国务院确定的“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重点突破,积极推进"的工作方针,在抓好人工治理的同时,注重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第五条“长治”工程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由各级水土保持主管部门(机构)归口管理.委员会负责“长治”工程建设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和监督管理。
委员会办公室承担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委员会办公室设在长江委,长江委水土保持局承担委员会办公室的日常工作.长江委(委员会办公室)按照国家农发办、水利部和委员会的要求,拟定“长治”工程实施规划,负责制定“长治”工程实施管理办法、分期工程立项管理、分省年度计划安排、检查验收和科研前期工作等.“长治”工程所在省(市)水土保持主管部门,负责辖区内“长治"工程立项申报、年度计划安排、检查验收和技术指导工作。
“长治”工程所在地(市、州)水土保持主管部门,协助省(市)开展相关的项目管理工作.“长治”工程项目实施县(简称项目县)水土保持主管部门,具体承担“长治”工程的组织实施。
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问题及措施摘要: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各城市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流域内废水排放总量大,点面源污染负荷重。
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是长江大保护的重点任务之一。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长江流域各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在流域的数据感知和评价、制度保障、管理支撑、科技创新驱动、工程治理等方面仍存在不足。
借鉴国外流域治理经验,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应通过构建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的高效治理体系,打造共建共管共享的流域治理新格局,实现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关键词: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环境治理1长江流域水土保持事业全面发展1.1水保机构从无到有,不断健全和发展1988年,根据国务院的批复要求,为加强长江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特别是长江上游重点防治区的水土保持工作,组建了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作的领导机构——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委员会办公室设在长江委,作为具体的办事机构。
截至2018年已成功召开了17次委员会会议。
流域各省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陆续成立了水土保持机构。
几经起伏发展,除上海市外,长江流域18个省市自治区水利厅局和大部分的市县水利部门都设有水土保持管理机构和办事机构。
1.2国家重点治理不断拓展,取得辉煌成就1994年,国家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开展实施。
云贵鄂渝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和欧盟赠款水土保持项目于2006年实施,并已完成任务并通过了验收。
革命老区水土保持工程、石漠化治理项目、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等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相继在长江流域实施并稳步推进。
截至2018年底,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覆盖了长江流域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00多个县(市、区),完成水土流失初步治理面积17万km2,完成投资231亿元。
2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2.1法律制度保障力度不够2.1.1法律政策体系不完善针对性提出科学的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措施,是指导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的纲领性文件。
三峡库区水土流失及其防治对策本科毕业论文三峡库区水土流失及其防治对策学院地理科学学院专业地理科学年级2006级学号222006318011175 姓名程鑫指导教师谢力华副教授成绩2010年4月16日目录Abstract: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topography, natural and complex geological conditions, soil erosion in China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Construction of the Three Gorges Dam has changed to some extent, the fragile balance of the original state of geological environment.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on the research, described the status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and the soil erosion hazard, and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its formation. To reduce the harm caused by soil erosion, and reservoir area of Three Gorges Project to achieve economic and social,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il erosion control measures proposed in the new period are: afforestation,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and grassland,Greening of barren hills; prominent integrated watershed management of the core of Taiwan; vigorously promote eco-agriculture; engineering measures, "Mercedes terrace (soil), promoting the canal," is focused o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historical experience; strengthen the legal system, standardized management.Key words: Soil erosion; Countermeasures;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三峡库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每年流失的泥沙量达1.4亿t,土壤侵蚀模数约3000 t/(m²·a),入江泥沙量4000×104t,平均入江泥沙量895t/hm²,占坡面土壤流失总量的28%。
1 库区⾃然环境概况 三峡库区位于长江上游下段,包括宜昌、万县、涪陵、黔江4个地区所辖的5个市25个县,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区,⽔热资源丰富,⽴体⽓候明显,夏热冬暖。
本区地质构成复杂,主要由川东隆起褶皱带和川鄂湘黔褶皱带构成,属燕⼭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抬升区。
境内⼭峦重叠,沟壑纵横,⼭峰林⽴,河流深切,长江⾃西向东横贯其中。
海拔33.6~3005m.库区⽓候温和,⾬量丰沛,⼟地肥沃,年均温13~18.5℃,≥10℃积温3000~6080℃,年降⽔997~1347mm,且降⽔集中,4~10⽉份的⽉降⽔量在宜昌等地占全年降⽔量的85%,且多以暴⾬形式出现。
年均⽇降⽔量不⼩于50mm的暴⾬⽇数为2~3d,年均蒸发量为1300~1700mm. 据第2次⼟壤普查资料,库区⼟地总⾯积84102.4km2 ,耕地125.6万hm2 ,该区⼈⼝密度达220⼈/km2 ,⼟地被过度开发利⽤,尤其是坡降为57.6‰以上沿江经济带,⼈均占有耕地⾯积仅0.08hm2 ,其中旱地约占79.2%,不⼩于25°以上坡耕地约占24%.由于本区未受第四纪冰川侵袭,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据调查有2859种,且多属珍稀种属,天然植被受⼈为破坏较严重,⽣态环境恶化,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仅少数陡坡沟⾕中有少量存在。
在低⼭丘陵、沿江河⾕⼤量存在的是近⼏⼗年⼈⼯营造的以马尾松、柏⽊、杉⽊、栎类为主,中⼭以华⼭松、⽇本落叶松为主的⼈⼯群落。
该区经济林植被⼗分发达,以柑桔、脐橙、甜柚、油桐、乌桕、茶叶、杜仲、黄蘖、厚朴、板栗、猕猴桃、五倍⼦等为主要林特产品。
2 库区⽔⼟流失的现状及危害 我国是世界上⽔⼟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三峡库区⼜是我国⽔⼟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其⽔⼟流失⾯积5.1万km2,每年流失的泥沙总量达1.4亿t,占长江上游泥沙的26%,平均⼟壤侵蚀模数3000t/(km2 /a),中度和极强度侵蚀达43.5%,⽬前虽然不⽐西北黄⼟⾼原严重,但潜在的⽯质化威胁则⾮前者可⽐。
水土流失重点整治工作方案范本一、背景介绍水土流失是指土地表面被风、水、冰等自然力量侵蚀,导致土地肥力下降、水质恶化和生态环境破坏的过程。
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造成农田减产、水源减少,还引发洪涝灾害和环境退化,严重威胁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
因此,制定详细的水土流失整治工作方案十分必要。
二、总体目标本方案的总体目标是到____年,实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效益显著提升,水土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农田保育水平大幅度提升,水土流失整治成效稳步增加。
三、重点任务1. 制定水土流失防治规划。
根据本地区水土流失的情况和特点,制定具体的水土流失防治规划,明确整治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并衔接相关的水土保持政策和法规。
2. 加强水土流失监测与评估。
建立完善的水土流失监测体系,定期对水土流失情况进行评估和监测,了解水土流失的发展趋势和变化情况,为后续的治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3. 推进农田水土保持。
加强耕地保护和农田水土保持工作,通过合理的农田土地利用和科学的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风险。
加强农田水土保持设施建设,包括水土保持梯田、水土保持林带和农田水利设施等,并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和农药农肥的处理措施,减少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
4. 加强山地水土保持。
山地是水土流失的高发区域,因此要加大山地水土保持力度。
建立山地水土保持示范项目,推广和应用山地水土保持技术,如植被恢复、梯田建设、黄土坡整治等,减少山地水土流失风险。
5. 加强河流水土保持。
河流是水土流失的主要路径之一,因此要加强对河流水土保持的工作。
治理河道侵蚀,修复和保护河岸生态系统,建立河流防护林带,减少洪水和河流侵蚀对土地的破坏。
6. 加强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
对已经发生水土流失的土地进行整治和修复工作,如人工植被恢复、土地改造和绿化等。
同时,加强对退化土地的整治,提高土地的肥力和生产力,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7. 整合资源,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各部门的协作与合作,整合各方资源,共同推进水土流失整治工作。
(农业畜牧行业)长江上游重点水土流失区生态环境问题及生态农业建设对策长江上游重点水土流失区生态环境问题及生态农业建设对策1长江上游重点水土流失区现状和问题长江自宜昌之上为上游,面积100万km2,占流域总面积的55.8%。
这是位于我国地势第壹、二级台阶的过渡带和第二台阶上,除面积不足1万km2的成均平原外,高原山地占2/3,低山丘陵占1/3,地形破碎,构造复杂,地震强烈,滑坡、泥石流活动频繁,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其中重点水土流失区包括金沙江下游及毕节地区、陇南及陇南地区、嘉陵江中下游、三峡库区"四大片",计云、贵、川、甘、陕、鄂、渝7省市的152县(市、区),土地面积35.1万km2。
长江上游大部分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和湿润,雨量丰沛,多年平均降水量800~1000mm,5~10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90%,多暴雨。
金沙江干热河谷及陇南地区,年降水量仅500~800mm。
长江上游控制站宜昌站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4400亿m3,多年平均输沙量5.3亿t,宜昌水文站之上的悬移质泥沙,主要来源于金沙江和嘉陵江,俩江多年平均输沙量约占宜昌站的72.8%,其中金沙江占45.8%,嘉陵江占27%。
据目前有关资料统计,长江上游重点水土流失区共有人口7565.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645.2万人,农业劳动力3084.9万人,平均人口密度216人/km2,嘉陵江中下游和三峡库区的人口密度达330人/km2和278人/km2,,部分县甚至超过800人/km2。
区内实有耕地875万hm2,粮食总产量258亿kg,农业人均耕地约0.13hm2,粮食单产3765kg/hm2,农业人均产粮仅388kg/人,农业人均纯收入249元/人,农业总产值仅253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0%左右。
不少地区仍然处于半封闭的自然农业经济状态。
长江上游重点水土流失区"四大片"的水土流失面积为18.9万km2,年均土壤侵蚀量为8.8亿t。
长江上游侵蚀特征及其对策摘要:根据长江上游土壤侵蚀背景,进行了侵蚀敏感性分析。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土壤侵蚀的近期变化及其成因。
最后,就长江上游水土保持提出几点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长江上游1.引言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区域之一,游流域面积达100余万平方公里的长江上游地区(宜昌以上)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发展的能源(水电)供应地和防洪减灾的生态屏障。
上游地处青藏高原的东缘,地质构造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和地壳隆升强烈、地形高差大,受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交替影响,降雨丰沛且多强降雨过程,土壤侵蚀强烈,类型多样。
土壤侵蚀不仅使土地退化,生态恶化,严重的影响到上游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而且还为长江干支流提供大量的泥沙,影响到中游的防洪安全和长江上游的水利水电工程。
在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重大水利水电建设以及长江流域河流泥沙控制和防洪减灾工作中,需要了解长江上游的侵蚀特征。
2.长江上游土壤侵蚀敏感性分析应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及数字地面模型方法,从土壤侵蚀的影响因素和分布规律出发,对长江上游地区开展以水动力为主的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
通过分析,选取影响土壤侵蚀的主要环境背景因素高程、降雨量、土壤类型、植被类型及植被指数等指标,建立单要素的土壤侵蚀环境背景专题数字模型。
根据地形起伏度得到土壤侵蚀对地形起伏度的敏感性分布图;根据长江上游342个雨量站的资料建立降雨侵蚀力数字模型;根据长江上游土壤分布图建立土壤可蚀性数字模型;利用植被类型图结合植被指数建立植被对土壤侵蚀敏感性的数字模型。
各单因素对土壤侵蚀分级标准如下(表1):表1 土壤侵蚀敏感性影响分级赋值标准在各环境背景组成要素专题模型的基础上,将各单项数字模型通过图像处理中的主成份变换方法集成,生成包含各单项要素特征的综合性的数字模型,最后对综合性数字模型所反映的环境背景特征进行分析。
主成份变换结果见表2 和表3 。
第一主分量是降雨侵蚀力、地形起伏度、土壤可蚀性和植被覆盖的综合反映,其贡献率达到85.54%,第二主分量反映的蚀地形起伏度,第三主分量反映的是土壤可蚀性。
水土流失防治的对策建议及具体措施摘要:本文以水土流失的防治为例,首先分析了水土流失的主要危害及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同时论述了水土流失防治中所面临的问题,并重点对水土流失防治的对策建议及具体措施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水土流失;主要危害;影响因素;面临问题;防治措施1、水土流失的主要危害水土流失破坏地面完整,降低土壤肥力,造成土地硬石化、沙化,影响农业生产,威胁城镇安全,加剧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导致群众生活贫困,生产条件恶化,阻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1 水土流失影响土地质量,造成土地严重退化。
这种质与量的严重退化,使得土质下降,耕地面积大量萎缩。
受水土流失首当其冲的是农业,由于肥沃的土地流失,直接导致土壤肥力明显降低。
直接对农业生产量造成经济损失,进而对人民的经济生活构成制约。
1.2 水土流失影响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如光缆的通信干线、电力线路、水利线路的建设,由于汛期雨水量的增加,易导致泥石流。
这是水土流失对基础设施建设构成的极大威胁与隐患。
由于事故的突发性,容易造成生命与财产的巨大损失并构成重大危害。
而处理这些重大灾害又要付出更多的人力物力,对经济稳定构成潜在危害。
1.3 水土流失影响水源并加剧干旱。
水土流失已经对含水量造成严重的损害。
含水量得到下降又对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对植被与畜牧业构成了很大危害。
水资源的严重缺乏,直接制约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1.4 水土流失影响农田与水库。
水土流失的另一个重要的影响方面为大量泥沙淤积河床,危害农田;泥沙淤积对水库及塘坝等造成危害;对主要河流两岸防洪造成严峻的形势。
泥沙的淤积致使河床逐渐升高,因此造成过洪断面逐渐缩小。
2、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水土流失是不利的自然条件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互相交织作用产生的。
2.1 自然因素:我国不仅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的国家,也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几乎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
黄土或松散的风化壳在缺乏植被保护的情况下极易被侵蚀。
改善生态环境防治长江上游水土流失
赵燮京;庞良玉;张建华;刘定辉
【期刊名称】《水土保持研究》
【年(卷),期】1999(6)2
【摘要】长江上游长约4500km,流域面积约100万km2。
本区域地理
条件特殊,水力、矿产、动植物和旅游资源都十分丰富,具有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
近几十年来,由于本区域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垦殖率不断增高以及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致使长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水土流失不断加剧。
在长江上游地区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的同时,也给长江中下游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改善长江上游生态环境和防治水土流失,是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总页数】5页(P88-92)
【关键词】生态环境;长江上游;水土流失
【作者】赵燮京;庞良玉;张建华;刘定辉
【作者单位】四川省农科院土肥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882.2;S157.2
【相关文献】
1.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历史丰碑 [J], 殷正青
2.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J],
3.退耕还林(草)是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关键之举 [J], 王森
4.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J], 卢忠华;
5.依法防治水土流失改善国土生态环境——漳州市水土保持执法10年回顾 [J], 叶松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