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物理系实验报告封面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1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生实验报告
- 大》Y10
- 中》Y11
- 小》Y12
4)当传感器(X0,X1,X2)拣选以后,一个指示灯立即点亮,然后它在部件通过传感器(X4)后熄灭。
3、设计程序
由传感器数据操作输送带。
3.1控制要求
1)当操作面板上的[PB1](X20)按下,如果机器人在原点位置(X5),控制机器人供给指令(Y7)被置为ON。
当松开[PB1](X20),直到机器人回到原点位置(X5),供
给指令(Y7)被锁存。
2)当传感器(X0)检测到一个部件,上段传送带正转(Y0)被置为ON。
3)当传感器(X1)检测到一个部件,中段传送带正转(Y2)被置为ON而上段传送带(Y0)停止。
4)当传感器(X2)检测到一个部件,下段传送带正转(Y4)被置为ON而中段传送带(Y2)停止。
5)当传感器(X3)检测到一个部件,下段传送带正转(Y4)停止。
当传感器(X3)被置为ON,供给指令(Y7)被置为ON而且如果机器人在原点位置(X5),一个新部件被补给。
五、实验数据整理与归纳(数据、图表、计算等)
1、对输送带上三种不同大小部件分类程序
2、由传感器数据操作输送带。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
通过程序仿真,把程序写入仿真,达到与题目要求的结果;通过与其他同学程序对比可得知程序不唯一,方法多种,通过多次试验可得出更精巧的程序。
七、实验心得
在写程序过程中,通过自主思考反复写程序,再测试,不断反复测试以达到题目要求。
通过自己思考学会了使用该软件进行仿真,以后也能在这个软件上对某个目的进行仿真测试。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优秀模板_实验报告高校物理试验报告模板试验报告一.预习报告1.简要原理2.留意事项二.试验目的三.试验器材四.试验原理五.试验内容、步骤六.试验数据记录与处理七.试验结果分析以及试验心得八.原始数据记录栏(最终一页)把试验的目的、方法、过程、结果等记录下来,经过整理,写成的书面汇报,就叫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的种类因科学试验的对象而异。
如化学试验的报告叫化学试验报告,物理试验的报告就叫物理试验报告。
随着科学事业的日益进展,试验的种类、项目等日见繁多,但其格式大同小异,比较固定。
试验报告必需在科学试验的基础上进行。
它主要的用途在于关心试验者不断地积累讨论资料,总结讨论成果。
试验报告的书写是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训练。
它不仅是对每次试验的总结,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初步地培育和训练同学的规律归纳力量、综合分析力量和文字表达力量,是科学论文写作的基础。
因此,参与试验的每位同学,均应准时仔细地书写试验报告。
要求内容实事求是,分析全面具体,文字简练通顺,抄写清晰干净。
试验报告内容与格式(一) 试验名称要用最简练的语言反映试验的内容。
如验证某程序、定律、算法,可写成“验证”;分析。
(二) 所属课程名称(三) 同学姓名、学号、及合(四) 试验日期和地点(年、月、日)(五) 试验目的目的要明确,在理论上验证定理、公式、算法,并使试验者获得深刻和系统的理解,在实践上,把握用法试验设备的技能技巧和程序的调试方法。
一般需说明是验证型试验还是设计型试验,是创新型试验还是综合型试验。
(六) 试验内容这是试验报告极其重要的内容。
要抓住重点,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考虑。
这部分要写明依据何种原理、定律算法、或操作方法进行试验。
具体理论计算过程.(七) 试验环境和器材试验用的软硬件环境(配置和器材)。
(八) 试验步骤只写主要操作步骤,不要照抄实习指导,要短小精悍。
还应当画出试验流程图(试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再配以相应的文字说明,这样既可以节约很多文字说明,又能使试验报告短小精悍,清晰明白。
编号:QC/RE-KA3739大学物理实验报告优秀标准范本The new situation in operation, especially the emergency, makes the information open and transparent by reporting the details, and then forms a closer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工作汇报示范文本)编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工作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学物理实验报告优秀标准范本使用指南:本报告文件适合在为规范管理,让所有人员增强自身的执行力,避免自身发展与集体的工作规划相违背,按固定模式形成日常报告进行上交最终实现及时更新进度,快速掌握所需了解情况的效果。
文件可用word任意修改,可根据自己的情况编辑。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模板实验报告一.预习报告1.简要原理2.注意事项二.实验目的三.实验器材四.实验原理五.实验内容、步骤六.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七.实验结果分析以及实验心得八.原始数据记录栏(最后一页)把实验的目的、方法、过程、结果等记录下来,经过整理,写成的书面汇报,就叫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的种类因科学实验的对象而异。
如化学实验的报告叫化学实验报告,物理实验的报告就叫物理实验报告。
随着科学事业的日益发展,实验的种类、项目等日见繁多,但其格式大同小异,比较固定。
实验报告必须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进行。
它主要的用途在于帮助实验者不断地积累研究资料,总结研究成果。
实验报告的书写是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训练。
它不仅是对每次实验的总结,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初步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逻辑归纳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是科学论文写作的基础。
因此,参加实验的每位学生,均应及时认真地书写实验报告。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生实验报告4) 首先,当指示灯 (Y10)点亮时,红色信号灯 (Y0) 闪烁 5 秒。
5) 红色信号灯 (Y0) 关闭。
黄色信号灯 (Y1) 点亮 5 秒。
6) 黄色信号灯 (Y1) 熄灭以后, 绿色信号灯 (Y2) 点亮 10 秒。
7) 绿色信号灯 (Y2) 关闭以后, 红色信号灯 (Y0) 以一秒间隔闪烁。
(ON 1秒后OFF 1秒)。
然后重复从 1) 开始的操作。
1.2编写梯形图程序图1交通灯梯形图1.3梯形图转换并写入PLC图2 没按下按钮,红灯一直闪烁图3 按下按钮,红灯闪烁5秒停止,黄灯点亮5秒图4 黄灯点亮5秒后绿灯点亮10秒2.F4“不良部件的分检”2.1实验要求控制对象:通过信号区分好坏部件并分派之。
控制规格:此单元可以进行以下的操作。
了解必要的细节然后创建程序并验证操作项目。
全体控制1) 当按下操作面板上的 [PB1] (X20) 按钮后, 漏斗供给指令 (Y0) 会被置为ON。
当松开 [PB1] (X20) 后, 供给指令 (Y0) 被置为。
当供给指令 (Y0) 被置为ON,漏斗补给一个部件。
2) 当在操作面板上的 [SW1] (X24) 被置为ON,传送带正转。
当 [SW1] (X24) 被置为OFF, 传送带停止。
钻洞控制1) 当在钻头内的部件在钻机下(X1) 感应器为ON,传送带停止。
2) 当开始钻孔 (Y2) 被置为ON,钻洞开始。
在钻孔 (X0) 被置为ON时,开始钻孔 (Y2) 被置为OFF。
3) 当开始钻孔 (Y2) 被置为ON,在钻机循环动作了一个完整的周期以后,钻孔正常(X2) 或者钻孔异常 (X3) 被置为ON。
(钻机不能中途停止)在此模拟中,每3个部件中有一个是不良品。
(如果一个部件上钻了好几个洞,那么它就是不良品)4) 当推动器中的检测到部件(X10)检测到一个不良品,传送带停止而推动器将其推到 '不良品' 的碟子上。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生实验报告E=4F∙L(3-2)πd2∙△L(3-2)式子表明,只要测出F、L、d和△L,即可求出金属丝杨氏模量。
由于金属丝的伸长量很小,故常采用光学放大法测量。
杨氏模量测定仪就是测量金属丝杨氏模量的专用测量装置。
2.杨氏模量测定仪:图1 镜尺组图2 测量架如图1,图2,杨氏模量测定仪由测量架和镜尺组组成,金属丝竖直穿过测量架夹头a和部夹头b,下方悬挂钩码,光杠杆为一带有三角尖支架的平面反射镜,测量时置于测量架中间平台,两个前脚尖置于平台凹槽,后脚尖置于平台圆柱夹头b上,与图1的镜尺组构成测量微小长度变化量的装置。
3.长度微小变化的测量:图3 光杠杆测长度原理如图3-3所示,设光杠杆及其配套的望远镜,直尺均已安装好,即满足三个条件:光杠杆上的小平面镜和直尺都已沿着铅直方向;望远镜沿着水平方向对准小平面镜;在望远镜内能清晰地看到直尺的像。
设叉丝和直尺对准的刻度读数为y0。
当钢丝伸长时,光杠杆后足尖和圆柱夹头一起随钢丝的伸长而下移△L ,这时,平面镜就以两个前足尖的连线为轴转过一个小角度,平面镜的法线也相应转过了θ角。
根据反射定律,∠yoy0=2θ,于是,在望远镜中和叉丝重合的刻度值变为y ,设光杠杆的后足尖到两个前足尖的连线的垂直距离为K ,小平面镜镜面到竖尺的距离为D ,则从图3-3可知tanθ=△LK, tanθ=y−y 0D由于θ角度很小,tanθ=θ, tan2θ=2θ所以∆L =K 2D (y −y 0),带入(3-2)有:E =8mgLDπd 2K (y−y 0)……(3-3)式(3-3)中,m 为钩码和砝码质量。
【实验内容】 1.仪器安装与调整。
2.测定钢丝受外力后的伸长量。
光电效应测普朗克常量实验报告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篇一:光电效应测普朗克常量实验报告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生实验报告12345篇二:光电效应测普朗克常数-实验报告普朗克常量的测定摘要本文介绍了大学物理实验中常用的光电效应测普朗克常量实验的基本原理及实验操作过程,验证了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并精确测量了普朗克常量,通过对实验得出的数据仔细分析比较,探讨了误差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根据实验过程中得到的体会和思索,提出了一些改进实验仪器和条件的设想。
关键字爱因斯坦光电方程;光电流;普朗克常量引言在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后,物理学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实际应用中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此刻人们感觉物理学的大厦已经建成,剩下只是一些补充。
直到19世纪末,物理学领域出现了四大危机:光电效应、固体比热、黑体辐射、原子光谱,其实验现象用经典物理学的理论难以解释,尤其对光电效应现象的解释与理论大相径庭。
光电效应最初是赫兹在1886年12月进行电磁波实验研究中偶然发现的,虽然是偶然发现,但他立即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因此在以后的几个月中他暂时放下了手头的研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专门的研究。
虽然赫兹没能给出光电效应以合理的解释,但赫兹的论文发表后,光电效应成了19世纪末物理学中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课题。
勒纳是赫兹的学生和助手,很早就对光电效应产生了兴趣。
1920年他发表论文介绍了他的研究成果,勒纳得出,发射的电子数正比于入射光所带的能量,电子的速度和动能与发射的电子数目完全无关,而只与波长有关,波长减少动能增加,每种金属对应一特定频率,当入射光小于这一频率时,不发生光电效应。
虽然勒纳对光电效应的规律认识很清楚,但其解释却是错误的。
1905年,爱伊斯坦在普朗克能量子的启发下,提出了光量子的概念,并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
接着,密立根对光电效应进行了10年左右的研究,与1916年发表论文正是了爱因斯坦的正确性,并精确测出了普朗克常量。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生实验报告一线等。
本实验重点介绍其中的一种半波天线。
半波天线又称半波振子,是对称天线的一种最简单的模式。
对称天线(或称对称振子)可以看成是由一段末端开路的双线传输线形成的。
这种天线是最通用的天线型式之一,又称为偶极子天线。
而半波天线是对称天线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天线,它具有结构简单和馈电方便等优点。
半波振子因其一臂长度为λ/4 ,全长为半波长而得名。
其辐射场可由两根单线驻波天线的辐射场相加得到,于是可得半波振子( L=λ/4 )的远区场强有以下关系式:│E│=[60Imcos(πcosθ/2)]/R 。
sinθ=[60Im/R 。
]│f(θ)│式中, f(θ) 为方向函数。
对称振子归一化方向函数为│F(θ)│=│f(θ)│/fmax=|cos(πcosθ/2)/sinθ| 其中 fmax 是 f(θ) 的最大值。
由上式可画出半波振子的方向图如下 :半波振子方向函数与ψ无关,故在 H 面上的方向图是以振子为中心的一个圆,即为全方性的方向图。
在 E 面的方向图为 8 字形,最大辐射方向为θ=π/2 ,且只要一臂长度不超过 0.625λ,辐射的最大值始终在θ=π/2 方向上;若继续增大 L ,辐射的最大方向将偏离θ=π/2 方向。
【实验内容】(一)测量电磁波发射频率(二)制作半波振子天线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生实验报告三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生实验报告四天线的极化,就是指天线辐射时形成的电场强度方向。
当电场强度方向垂直于地面时,此电波就称为垂直极化波;当电场强度方向平行于地面时,此电波就称为水平极化波。
由于电波的特性,决定了水平极化传播的信号在贴近地面时会在大地表面产生极化电流,极化电流因受大地阻抗影响产生热能而使电场信号迅速衰减,而垂直极化方式则不易产生极化电流,从而避免了能量的大幅衰减,保证了信号的有效传播。
因此,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一般均采用垂直极化的传播方式。
电磁波的极化是电磁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表征在空间给定点上电场强度矢量的取向随时间变化的特性,并用电场强度矢量 E 的端点在空间描绘出的轨迹来表示。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次大学物理实验旨在通过实验探究物理现象和规律,以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具体实验目的如下:1.了解物理实验操作流程和仪器的使用方法;2.研究热传导过程的规律,并求解导热系数;3.通过摆动实验,了解谐振的现象和规律,并测算物体的周期和频率;4.研究波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现象,掌握光学现象的基本原理。
实验器材1.导热仪;2.摆锤长度测量装置;3.快门式摄像机;4.高斯仪;5.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6.光学仪器(凸透镜、半反射镜、平行光管);7.实验数据采集软件和计算机。
实验原理热传导实验我们将使用导热仪,通过在不同的介质中传导热量,研究热传导过程和规律。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将记录下时间、温度、热流(功率)、介质的导热系数等数据,以求解介质的导热系数。
摆动实验本次摆动实验中,我们将研究谐振现象和规律。
我们会使用摆锤长度测量装置来测量物体的周期和频率。
通过记录和计算数据,我们将得出一个频率与周期的函数关系式,以及物体的运动规律。
光学实验我们将使用高斯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光学仪器等设备,研究波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现象。
我们会通过记录和分析数据,掌握光学现象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实验步骤热传导实验1.将导热仪的测量头放入热源中,开始记录计算机上显示的温度值。
2.等待温度稳定以后,调节热源功率和测量头位置等参数,记录下相应的功率、时间、温度等数据。
3.反复进行步骤2,直至记录到7-10组数据。
4.使用导热仪的软件,自动计算出导热系数和误差。
摆动实验1.放置摆锤长度测量装置,并将物体悬挂于摆锤上。
2.改变物体的悬挂长度,使其摆动。
3.使用快门式摄像机,记录下物体的运动轨迹,记录下运动的时间和周期。
4.反复进行步骤2-3,改变长度以探究物体的运动规律。
光学实验1.使用高斯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仪器,进行波的干涉、衍射和偏振实验。
2.通过实验,记录下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现象的各项数据,如光程差、波长、亮度等。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生实验报告比较两次成像中心点的高低,若大像的中心点比小像高,则说明透镜位置偏高,应下降,反之,则说明透镜位置偏低,应上升。
此即所谓“大像追小像”。
反复调节透镜的高低左右,直到大、小像中心点重合为止。
3)调双棱镜。
在狭缝与透镜之间放入双棱镜,止目测粗调二者等高。
这时屏上出现两条平行亮线(狭缝像),如两亮线一高一低,表示双棱镜棱脊与狭缝不平行,则要旋转双棱镜使两亮线等高(有的双棱镜固定不可调,则旋转狭缝);如两亮线一粗亮,一细暗,表示棱镜的棱脊未通过透镜光轴,则应平移双棱镜,使两亮线等宽等亮。
4)调测微目镜。
拿走观测屏,以测微目镜占领其位置。
调测微目镜高低左右,使之与透镜等高共轴,让狭缝像位于视场中央,在视场中央找到等高、平行、等亮度的狭缝像。
2、调出清晰的干涉条纹拿走凸透镜,在测微目镜的视场中寻找干涉条纹,此时只能看见一片黄光,这是因为狭缝过宽或双棱镜棱脊尚未与狭缝平行。
只要慢慢减小狭缝宽度,测微目镜的分划板上将出现一条竖直亮带(两边较暗);轻轻改变狭缝的取向,就可以在亮带区域出现清晰的干涉条纹。
以上两步操作一定要轻缓。
调出条纹后,改变测微目镜与单缝的距离,改变双棱镜与狭缝的间距,观察条纹的疏密变化规律国,并寻找最佳测量状态。
3、测量(1)测x。
将单缝、双棱镜、测微目镜一一锁定,然后用测微目镜测读并记录第1~6、7~12条亮纹的位置读数(光程差为5),反复测量5组数据。
测量中注意:调分划板上的竖线与与干涉条纹平行,测量时,鼓轮只能向一个方向旋转,防止产生回程差。
(2)测D。
在导轨上读出测微目镜与狭缝的位置读数,并记录数据,D=狭缝位置读数减去测微目镜位置读数,只测一次。
(注意测微目镜的修正值,实验室已给出)(3)测d。
两虚光源1S和2S的间距由间接测量求得,测量方法有两种,共轭法和放大法。
本实验采用放大法。
图4 放大法测d光路图如图4所示放开并移动测微目镜,(千成别动狭缝和双棱镜),重新将凸透镜置入测微目镜和双棱镜之间,改变透镜的位置,使本不可测量的虚光源间距d成实像在测微目镜叉丝平面P上。
广东省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属中学高中物理 1.4.1 打点计时器+实验报告学案粤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1.了解两种打点计时器的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
2.知道两种计时器打点的时间间隔都是由电源的频率决定的。
如果电源的频率为50Hz,则每隔0.02s打一个点。
3.会利用打上点的纸带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掌握一些处理数据的基本方法。
学习重点:学习难点:主要内容:一、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电磁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低压交流的计时仪器,其结构如图所示。
它的工作电压是4~6V。
电源频率是50Hz时,它每隔O.02s打一个点。
电火花计时器是利用火花放电时在纸带上打出小孔而显示出点迹的计时仪器,其结构如图所示。
使用时,墨粉纸盘套在低盘轴上,并夹在两条纸带之间。
当接通220V交流电源,按下脉冲输出开关时,计时器发出的脉冲电流经接正极的放电针、墨粉纸盘到接负极的纸盘轴产生火花放电。
于是在运动的纸带上就打出一列点迹。
当电源频率是50Hz时,它每隔O.02s打一次点。
如果把纸带跟运动的物体连接在一起,打点计时器便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点,这些点既记录了运动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也记录了相应的时间。
通过对纸带上点子之间距离的研究,可以了解物体运动的情况。
二、注意事项:①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应打出轻重合适的小圆点,如遇到打出的是短横线,应调整一下振针距复写纸片的高度使之增大一点。
②使用计时器打点时,应先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稳定后,再释放纸带。
③释放物体前,应使物体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的位置。
④使用电火花计时器时,应注意把两条白纸带正确穿好,墨粉纸盘夹在两纸带之间,使用电磁打点计时器时,应让纸带通过限位孔,压在复写纸下面。
三、对打上点的纸带进行数据处理,目的是研究纸带或与纸带相连的物体的运动况。
设打点计时器打点的时间间隔为T ,那么纸带上相邻两个点所表示的时间间隔就是T 。
如果数出纸带上一系列点的总数为N ,则打这些点所用的总时间为t=(N-1)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