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用药及其药物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杜冠华)
- 格式:ppt
- 大小:9.02 MB
- 文档页数:33
影响药物作用因素与合理用药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个体差异、药物属性、剂量与给药途径、药物间相互作用等。
而合理用药指的是在考虑这些因素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特点来合理选择和使用药物。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因素以及合理用药的重要性。
个体差异是指不同个体在生理、病理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这些差异可能会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例如,一些人可能由于自身的遗传背景或疾病状态的影响而具有特殊的药物处理能力,导致药物在体内的浓度过高或过低,从而使药物的作用产生明显的不同。
因此,在给药时应考虑个体的特异性,调整剂量和给药途径,以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并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药物属性是指药物本身的性质和特征。
药物的化学结构、物理性质、药理作用等都决定着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方式和效果。
例如,一些药物可能具有亲水性,易于在体内被水溶解和排泄,而另一些药物则可能是亲脂性的,具有更长的体内停留时间和更高的分布容积。
这些属性直接影响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作用的持续时间,从而影响其疗效和安全性。
因此,在用药时应根据药物的属性来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和剂量,以确保药物能够达到期望的疗效效果。
剂量与给药途径是影响药物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药物的剂量决定着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效果。
剂量过大可能导致药物过量,产生毒副作用,而剂量过小则可能无法达到疗效。
给药途径则决定了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程度,从而影响药物的作用快慢和持续时间。
不同的给药途径可能适用于不同的药物和疾病状态,因此,在给药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剂量和给药途径。
药物间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同时使用时产生的相互影响。
药物间相互作用可能会导致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改变,产生不良反应或减弱药物的疗效。
相互作用的机制包括药物代谢酶系统的竞争、药物与受体的竞争、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理化性质改变等。
因此,在使用多种药物时需要特别留意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并根据需要进行剂量调整或选择其他药物替代,以确保合理用药和安全用药。
用药安全的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引言在日常生活中,药物是人们常用的一种治疗工具,但不正确或不安全的用药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健康风险。
因此,保证用药的安全性对于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
本文将分析用药安全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以确保每个人在使用药物时能够享受到最大的安全保障。
用药安全的原因分析1. 医务人员知识和技能医务人员在用药过程中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用药安全。
一些医务人员可能对药物的禁忌症、副作用以及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了解不足,导致用药错误或不安全。
此外,由于医学知识更新迅速,医务人员需持续学习,以保持专业的医药知识水平。
2. 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患者对于自己的病情和用药情况了解不足,以及缺乏正确的用药态度和自我管理能力,也是用药不安全的原因之一。
一些患者可能会自行调整药物的剂量或频率,或者未及时告知医务人员已使用的其他药物,从而增加用药风险。
3. 药品质量和监管药品的质量和监管是用药安全的重要保障。
如果药品质量不达标,可能存在药效不稳定、掺杂有害成分的风险。
此外,监管机构的监管执行力度也会影响用药安全。
对于一些制假售假的药品和不合格药品,监管机构需要加强监管措施,提高高效处置的能力。
4. 缺乏跨学科合作在用药过程中,缺乏跨学科合作也是用药不安全的因素之一。
药物不仅仅是医学领域的问题,还涉及到药理学、药剂学等多个学科。
因此,医务人员、药剂师、护士等各专业人士的合作十分重要,以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整改措施1. 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医务人员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医学知识,提高用药方面的专业水平。
医院或相关机构可以定期组织培训课程,包括最新的药物治疗方案、副作用和相互作用等内容,以促使医务人员时刻保持专业知识的更新。
2. 提高患者的用药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医务人员应向患者提供详细的用药指导,包括药物的适应症、用法用量、可能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项等。
同时,患者也应该积极参与自我管理,按照医嘱正确使用药物,并定期进行复诊和检查。
药物安全使用中的影响因素及对策通过对本院近五年来临床科室用药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探讨影响药物安全使用的主要因素,制订并实施相应的护理对策、防范措施,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提高医院合理用药水平,减少甚至是避免因给药差错等不良事件而引起的医患纠纷,进一步提升医务工作者的形象。
标签:药物;安全使用;影响因素;对策安全用药是药物治疗的核心和基础。
在医疗机构中,用药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医疗不良事件报告中占1/3以上,是患者安全的关键点[1]。
护士作为药物治疗的直接执行者和观察者,在整个过程中都处于第一线的位置[2],对发挥药物的最佳疗效、减少不良反应、防止用药错误和药品损害起着重要作用。
为了提高护理人员在药物治疗过程中的风险防范意识,促进安全用药,笔者对本院近五年来临床科室用药情况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分析、总结了影响药物治疗安全性的主要因素及对策,现报道如下。
1 影响因素1.1 药学基础知识薄弱安全用药缺乏理论上的支持。
医院每年都会组织医护人员进行“三基”训练及考核,但其中的基础知识所涉及药学专业知识内容非常少,而且很少列入考试内容,造成医护人员对药学知识的忽视及掌握不足。
尤其是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因理论知识贫乏,导致所有涉药操作缺乏先见性、指导性,更无从干预。
1.2 理论知识未及时更新近几年更新的各类药物使用指导原则相关知识的知晓率非常低。
如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中明确规定:中药注射剂禁忌配伍使用,谨慎联合用药[3]。
自从医院实行基药制度及推广处方点评工作后,多数医院的西药制剂使用逐步趋于规范,而中药制剂因进入基药的品种较多、适应证广泛、有一定价格优势,在基层医院有滥用的趋势,同一患者住院期间联合使用两、三种中药或含有中药成分制剂的现象并不少见。
这不但违背了相关使用原则的要求,而且给药物的安全使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1.3 机械性地执行医嘱忽视药品说明书的作用。
近十几年来,随着我国加入WTO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药品的进口、研发及制造工艺不断改进,国内外的众多原研药、仿造药如雨后春笋,相继进入市场。
药物使用中的警戒因素分析及应对措施研究药物使用是现代医学中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但在使用药物过程中,存在一些潜在的警戒因素,可能对患者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对药物使用中的警戒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1. 药物选择与剂量控制在药物治疗过程中,正确选择药物和合理控制剂量至关重要。
不同药物在不同剂量下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和副作用。
应对措施包括:1.1 个体化治疗:不同患者对同一药物的反应有所差异,基于患者的病情、年龄、性别等因素,应进行个体化的药物治疗。
1.2 安全用药教育:医生应向患者明确介绍药物的用途、作用机制和常见副作用,以及如何正确服药并注意剂量控制。
1.3 监测药物水平:针对某些药物,例如抗生素或抗癌药物等,定期检测血药浓度有助于确定合适的剂量范围,减少毒性作用或疗效不佳的发生。
2. 药物间相互作用药物之间相互作用可能导致疗效下降或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应对措施包括:2.1 药物联合使用考虑:在开具处方时,医生应综合考虑已经使用的药物,避免与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药物联合使用。
2.2 定期调整用药方案:对长期使用的药物,定期检查患者的用药情况,并根据需要调整用药方案。
2.3 药物相互作用监测:在患者使用多种药物时,定期监测血药浓度或其他相关生化指标,以确定是否存在药物相互作用。
3. 药物过敏与不良反应药物过敏和不良反应是使用药物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应对措施包括:3.1 记录患者过敏史:在患者就诊时,医生应详细询问患者是否有药物过敏史,并记录在病历中。
3.2 用药前测试:对于存在过敏史的患者,在使用新药物之前,应进行过敏测试,以避免发生严重的过敏反应。
3.3 早期反应监测:对于使用易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如静脉给药的抗生素等),应密切监测患者早期的反应,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4. 药物使用期限与存储条件药物的使用期限和存储条件对药效的保证起着重要作用。
应对措施包括:4.1 严格控制药物使用期限:药物在特定期限内使用,超时服用可能导致药效下降或产生有害物质。
DOI:10.3760/cma.j.issn.1008-5734.2014.05.001基金项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能力提升专项优秀科技社团奖(S2012-3-022)作者单位:10005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中国药理学会通信作者:杜冠华,Email:dugh@ ·论坛·加强药源性疾病学研究提高安全用药水平穆鑫杜冠华药源性疾病系指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过程中,因药物本身的作用、药物相互作用以及药物的使用引致机体组织或器官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而出现各种临床症状的异常状态[1]。
药物不良反应、用药错误、药品质量缺陷、药物中毒、超说明书用药、药物滥用等均为导致药源性疾病的危险因素。
因此,药源性疾病的防控涉及药物从生产开始到应用于患者的每一个环节。
药物作为致病因子,按病因可分为剂量相关性和非剂量相关性[1]。
前者为药理作用增强所致,这一类疾病是建立在药物物质基础和作用规律上的,是可测可控的,其危险性相对较低。
后者与药物剂量和正常药理作用不相关,这类疾病较难预防,不可控,其发生率较低但危害性很大,可导致患者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显示,世界各国住院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比例为10%~20%,我国为10%~ 30%;我国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入院的患者达500万人次,每年约有19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2]。
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公布的2010年美国死亡相关数据表明,药源性疾病排在导致死亡疾病中的第10位,在心脏病、恶性肿瘤、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脑血管疾病、意外事故、阿尔茨海默病、糖尿病、肾病、流行性感冒和肺炎之后,在自杀、败血症、肝病和高血压肾病之前[3]。
在我国每年5000万住院患者中,至少250万人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关,其中50万人属于严重不良反应[4]。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仅2013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就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131.7万余份[5]。
心血管内科用药安全影响因素分析与解决措施摘要:目的:研究心血管内科药物安全管理在临床应用中的作用。
方法:选择2017年我院心血管内科230名病人,将其分为两组:采用药物安全管理的观察组和常规用药的对照组,分别统计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药物差错发生率、护理投诉率,并对病人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对比,并对其使用安全性进行评价。
结果:使用药物安全管理组护士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使用常规药物的对照组,而使用药物错误和护理投诉纠纷发生率均显著降低。
结论:通过对心血管内科病人的用药安全管理,使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得到了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为病人的用药提供了保障。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用药安全;影响因素;管理对策引言心血管疾病是造成病人死亡的主要因素,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增高,其治疗和护理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心血管内科的用药安全和护理质量直接关系到心血管病的疗效和安全性,因此我们加强了对药物安全和护理质量的管理,并在临床上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以2017年我院心血管科230名病人为样本,随机分成2个对照组:115名病人,59名男性,56名女性,33~74岁;以常规药物治疗的115名病人为对照组,男性58名,女性57名,32-73岁。
两组在总体数据上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
本试验的参与者都是知情的,并且是自愿的。
1.2方法2.1对照组通过日常使用药物管理,医务人员熟悉和了解心血管病患者的基本情况,定期监测药物使用后的各项指标,并记录下使用药物后的各种指标,如果出现突发事件,应立即通知上级医师进行抢救,告知病人和家属使用药物的用法用量、治疗过程和相关护理,让其做好配合工作。
2.2观察组实施用药安全管理2.2.1成立用药安全管理小组在医院的领导下,建立了心血管内科的用药安全管理小组,组长是心血管内科的护士长,负责日常的用药安全管理,副组长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和一位经验丰富的护士,主要带领小组成员负责用药安全管理的具体工作。
影响高危药物安全使用的因素及应对措施【摘要】高危药物是导致不良药物事件的主要因素。
通过分析影响高危药物安全使用的因素,强调了在医院里必须建立高危药物的概念,加强对高危药物的管理,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避免不安全事件发生,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提升高危药物的管理质量【关键词】高危药物;安全使用;应对措施近年来,安全使用药物受到了医疗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用药差错是医疗差错的主要部分,对于如何提高临床医护人员对用药安全的认识,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本文就影响高危药物安全使用的因素及应对措施综述如下。
1 高危药物的概念及其种类的确定高危药物是指若使用不当,会对患者造成严重伤害或死亡的药物。
其特点是出现的差错可能不常见,而一旦发生后果非常严重[1]。
2008年美国医疗安全协会确定的高危药物目录中,包括了秋水仙碱注射液、依前列醇注射液、胰岛素注射液、硫酸镁注射液、甲氨蝶呤片(口服,非肿瘤用途)、阿片酊、缩宫素注射液、硝普钠注射液、浓氯化钾注射液、磷酸钾注射液、异丙嗪注射液、浓氯化钠注射液、100 ml或更大体积的灭菌注射用水(供注射、吸入或冲洗用)等,排在前5位的高危药物分别是:胰岛素、阿片类麻醉药、注射用浓氯化钾或磷酸钾、静脉用抗凝药、高浓度氯化钠注射液(>0.9%)[2]。
2 影响高危药物安全使用的常见因素2.1 用药管理系统不完善2.1.1 缺乏完善的检查制度夜班及科室忙时无法执行严密的核对执行制度、胰岛素缺乏药量检查机制等。
2.1.2 药品存放不合理将药名相近或相似的药物放于相邻的地方,如10%的氯化钾和10%的氯化钠;将肠内营养与静脉注射的药液放在相邻的位置。
2.1.3 药品缺乏醒目的警示标记高危药物与普通药物放在同一地方,没有醒目的警示标记提示该药物为高危药物。
2.1.4 识别患者方法不健全个别科室尚未使用手腕带或不能正确使用手腕带进行主动识别患者。
2.1.5 缺乏标准操作流程较随意地配制肝素、氯化钾的浓度[3]。
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的探讨在使用药品时,不单单需要对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同时还需要注意尽量的减少不良反应的出现。
那么药品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呢?又该如何安全用药呢?一、药品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有哪些?(一)药物方面因素1、对于不同化学结构的药物来说,其产生的不良反应也有所不同,通常情况下,高分子量药品相对于较低分子量的药品来说,更加容易导致病人发生不良反应。
有机成分化学药物相对于无机成分化学药物来说更加容易导致病人出现过敏反应。
2、通常来说,相对于外用药物来说内用药物更加容易导致不良反应的出现。
像磺胺类抗组胺类药物来说,注射用药相对于口服用药来说,更加容易导致不良反应的出现。
3、如果病人在使用药物的过程中,药物使用剂量过大,很可能也会引发不良反应,甚至还可能导致死亡,部分药物即便自身的毒性较低,但是如果病人使用药物的时间较长,像一些得有癌症的病人在接受化疗的过程中,由于长时间使用化疗药物,多数病人都会导致不良反应的出现。
4、如果病人用药错误或者滥用药物,这些都容易导致不良反应的出现。
5、一些药物在经过紫外线、日光的照射后,很容易诱发药物的光敏性与光毒性,导致病人出现不良反应,发生药疹。
6、在治疗一些疾病时往往需要联合用药,而在联合用药时药物之间在相互作用下,很容易发生不良反应,甚至还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
(二)人体方面因素1、病人的年龄是影响药品不良反应的一个主要人体方面的因素,对于老年人、儿童和婴幼儿群体来说,其更加容易出现不良反应。
2、在服用保泰松、氯霉素的过程中,很容易导致病人出现粒细胞缺乏症,女性病人出现该不良反应的几率相对于更高,而男性病人出现药物性皮炎的几率要比女性病人高。
另外,女性朋友在月经期间、妊娠期间、哺乳期间服用药物时都需要特别注意不良反应的出现。
3、受遗传因素、个体差异的影响,即便是使用同一种药物,使用的相同剂量,不同的病人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也有所不同。
4、对于处于不同病理状态的病人来说,其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也有所不同。
国家重点监控药品合理用药管理规范的影响因素分析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合理用药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和医疗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向。
国家重点监控药品合理用药管理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改善我国的医疗质量、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患者用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影响药品合理用药管理的因素也很复杂,包括医疗机构的管理激励机制、医生的药品诊疗技能和患者的用药意识等。
本文将对国家重点监控药品合理用药管理规范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首先,医疗机构的管理激励机制是影响药品合理用药管理的重要因素。
医疗机构的管理激励机制,尤其是对医生处方行为的激励机制,直接影响着医生的用药行为。
例如,按照医疗机构的营利性目标,有些医生可能倾向于开出更多的药方以获得更多的收入。
此外,医院内部的行政管理制度也会影响到医生的药品选择和用药行为。
因此,为了提高药品合理用药管理,医疗机构应该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如设立奖励制度来鼓励医生在用药方面的质量和安全意识。
其次,医生的药品诊疗技能和专业素养也是影响药品合理用药管理的重要因素。
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对于不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这将直接影响医生的用药选择。
除此之外,医生所了解的药品信息和药理学知识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也会影响他们对于药品的用途和使用方式的判断。
因此,为了提高医生的药品选用能力和诊疗水平,医生应该加强对于药品知识的学习和更新,并且积极参与临床实践和科研活动。
再次,患者的用药意识和药物知识水平也会影响药品合理用药管理。
许多患者对于药物的安全性和合理用药规范知之甚少,甚至会因为一些不准确的信息而滥用药物。
同时,患者的用药意识和合作程度也会对医生的药品选择和用量产生影响。
为了提高患者的用药安全和合理用药意识,医生应该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详细解释药物的适应症、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并提供可靠的药品信息。
此外,药品市场的发展状况和供需关系也会影响药品合理用药管理。
一方面,药品市场的竞争水平和药品价格对医生的药品选用产生影响,因为药品的价格和质量有时并不成正比。
国家药品合理用药管理的影响因素研究药品合理用药是维护公众健康的重要环节,其管理对国家健康事业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药品合理用药管理涉及到众多因素,包括医院、医生、患者、药企、政策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因素对国家药品合理用药管理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首先,医院管理是影响国家药品合理用药的重要因素之一。
医院管理包括医院制度、管理体系、规范和流程等方面。
一方面,医院管理不到位可能导致医生开药过度、滥用抗生素等问题。
另一方面,药品采购管理也是医院管理中的重要环节。
如果医院非理性地选择药品,可能会导致药价过高,从而使患者负担过重。
因此,建立健全的医院管理体系、完善的药品采购管理制度是保证合理用药的关键。
其次,医生行为也是影响国家药品合理用药的重要因素。
医生在开方过程中的行为举止,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用药效果和安全。
研究发现,医生的知识水平、临床经验、处方意识和药品依从性等方面都会影响到药品的合理使用。
因此,应加强对医生的培训和培养,提高其专业知识和临床能力,加强对合理用药的意识培养,从而提高医生开方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此外,患者自身行为也是影响国家药品合理用药的重要因素之一。
患者在选择药品、用药过程中的态度、知识水平和依从性等方面,都会影响到药品的合理使用。
一些患者可能会自行购买药品,未经医生指导就随意服用,或是不按医嘱使用药物。
这些行为可能导致药物的滥用、不当搭配等问题。
因此,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其对合理用药的认知,增强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
与此同时,药企的利益驱动也会影响国家药品合理用药的管理。
一些药企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可能会通过不正当手段推销药品,影响医生的用药决策。
由于药企的营销活动可能侵害医学独立性和患者权益,因此,应加强对药企的监管,制定更加严格的药品推广政策,防止不当的商业行为对药品合理使用产生负面影响。
最后,政策层面的因素也对国家药品合理用药管理产生重要影响。
心血管内科用药安全影响因素分析与解决措施【摘要】目的:分析心血管内科用药安全影响因素以及解决措施。
方法:我院于2021年1月至2022年2月收治8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回顾性分析其用药安全问题以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结果:药物管理流程缺失、用药指导不当、药物分类管理差和药物发放错误分别占据32.5%、27.5%、21.25%和18.75%;不良反应发生率23.75%;十分满意度、一般满意和不满意分别占据36.25%、42.5%和21.25%;出院时时生命质量高于入院时(P<0.05)。
结论:针对药物管理流程缺失、用药指导不当、药物分类管理差以及药物发放错误,临床应制定更好的药物管理制度,加强药师和医护人员的培训等一系列措施,才能让用药变得更加安全和有效。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用药安全;影响因素;解决措施临床治疗心血管病的药物众多,是否能安全规范地用药也逐渐成为日益关注的重要问题,在人员流动大、医护人员工作任务重等形势下,用药安全性仍旧得不到重要保证。
因此,临床需科学合理地分析用药安全的影响因素,并根据此采取适合的解决措施,尽可能保证用药的安全性[1]。
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分析,具体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9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年龄18-76岁,平均为(49.86±10.35)岁,46例男性、34例女性。
1.2方法回顾性调查和收集心血管内科患者的用药情况,分析其出现不合理用药的影响因素,并归类相关影响因素,同时以电话或现场交谈的形式访问患者对用药的满意情况,调查其用药满意度,然后根据此提出解决用药安全问题的措施,确保患者生命的质量。
1.3观察指标①影响因素。
②不良反应。
③用药满意度。
④生命质量。
1.4统计学分析在spss20.0软件内分析处理此次研究中的实验数据,计量资料采用标准差(x±s)表示,用t进行检验;以百分比的形式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表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药物安全评价及药物毒理学研究进展
徐蓓;杜冠华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刊》
【年(卷),期】2006(8)5
【摘要】药物安全性评价和药物毒理学研究是药物研究的重要内容,不仅对于新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已经在临床应用的药物和其他可能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各种因素的研究,也是药物安全性和毒理学研究重要内容。
本文根据第15届世界药理学大会交流的学术内容,对药物安全性评价和毒理学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简单综述。
【总页数】2页(P326-327)
【作者】徐蓓;杜冠华
【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北京,100050;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北京,10005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
【相关文献】
1.阿维菌素类药物毒理学研究进展 [J], 李铭;冯伟;崔玉;袁改霞;徐长君;殷亚杰;聂春雨
2.我国药物毒理学基础研究发展回顾:基于2001-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药物毒理”方向资助项目分析 [J], 宋京风;卢敏南;郭文秀;王振宇
3.基于系统生物学的药物毒理学研究进展 [J], 楼宜嘉
4.药物制剂专业开设《药物毒理学》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J], 钱一鑫; 罗乙凯; 王鲁; 康冀川
5.2013年(第三届)中国药物毒理学年会暨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论坛论文摘要:大会报告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药品质量标准与药品质量评价相关性分析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药品质量。
为了能够更好地保证我国药品质量,首先应该明确药品检测的质量标准,而该标准与药品检测过程中的质量评价有很密切的关系。
本文主要论述的就是药品质量标准与药品质量评价相关性的内容,希望通过全文的论述能够给我国相关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目前我国有法律规定,新药上市之前需要经过一系列质量审核环节,需要特定的专家进行评审才能够获得上市资格。
而上市需要的质量标准是非常明确的,药品质量检测工作应该严格按照标准执行。
关键词:药品质量标准;药品质量评价;相关性分析引言现阶段,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态势,药品质量问题也随之受到社会各界群众的高度重视,尤其是提高药品质量成为目前药学研究者研究的重点。
在药品检验、评价过程中判断药品是否合格的重要参考依据是药品质量标准,和药品质量评价工作的关系密切。
根据我国药品质量标准的相关法律、文件要求,新药进入市场前都需要积极开展检测药品质量的工作,并聘请专家对该药的质量、安全性等进行评估,评估合格后药品方能具备上市资格,反之则不能上市。
药品质量标准和药品质量评价在医疗卫生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应该受到医疗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1药品质量标准设计药品质量标准设计过程中,主要依据药品的来源,制药工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确定,并能够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制定出合理的标准。
在药品质量检测过程中,对药品质量的判断可通过药品质量标准进行判断,药品质量标准关系到药品特性等相关内容,在实际展开工作中应针对药品的成分含量以及制备方法等方面进行综合性分析,针对不同组成成分之间可能产生的干扰进行排除,确保检测的有效性,应考虑到药品在储存和因运输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氧化相关的化学反应。
2 药品标准存在问题为了保证药品检测合格并且可以用于治病就医,最关键的就是拥有一套完整而有科学依据的药品质量标准,而该标准应该集结所有研究工作的细节,对其进行综合才能够从根本上实现保证药品安全的目的。
分析药物警戒的关键因素及影响因素药物警戒是指对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可能性的评估和管理。
在医学及药学领域中,药物警戒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的研发、临床应用和药物监管等方面,其目的是保障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分析药物警戒的关键因素及影响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不良药物反应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首先,药物的化学结构是影响药物警戒的关键因素之一。
药物的化学结构决定了其在生物体内的代谢和排泄途径,不同的药物代谢方式可能会导致不同的药物警戒现象。
例如,某些药物的代谢产物可能具有肝毒性,导致肝功能异常。
因此,在药物开发过程中,对药物的化学结构进行全面评估和分析,可以帮助预测潜在的药物警戒风险。
其次,患者个体差异是影响药物警戒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患者对同一药物的反应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其中包括遗传因素、生理状态、疾病状态和药物相互作用等。
遗传因素特别重要,例如某些人可能对特定药物的代谢能力较差,从而增加了不良药物反应的风险。
因此,在临床应用药物时,医生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个体差异,并根据患者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剂量调整和药物选择,以减少不良药物反应的发生。
此外,药物的用药方案也会对药物警戒产生影响。
用药方案包括药物的剂量、给药途径和用药频率等,不同的用药方案可能会导致不同的药物警戒风险。
例如,高剂量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可能会增加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可能性。
因此,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疾病特点,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不良药物反应的发生。
此外,患者对药物的合规性也是影响药物警戒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患者不能按照医生的嘱咐正确使用药物,或者随意停药或改变剂量,会增加不良药物反应的风险。
因此,在患者药物管理过程中,医生需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与合作关系,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药物,提高患者对药物的合规性。
此外,药物警戒的管理和监测也是关键因素之一。
药物警戒不仅是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评估,还包括对患者的监测和管理。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及合理用药当今市场抗生素种类泛滥,广告宣传各厂家都采用其不胜数的手段,这就令广大养殖户焦头烂额了,怎样选用药物,如何使用药物成为广大养殖户急需解决的大难题。
这里我将一些科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如下:1、药物方面(一) 剂量各种抗生素药物都规定有预防剂量、治疗剂量和中毒剂量。
因此,在使用抗生素药物防治猪病时,一定要按照药物规定的剂量实施,不要随意改变药物的使用剂量。
抗生素药物使用量过大.不仅造成药物的浪费,增大成本的支出,严重时更可引起毒性反应,过敏反应和二重感染,甚至造成重大死亡。
比如加大青霉素的用量,可干扰凝血机制而造成出血和中枢神经系统中毒,引起动物抽搐、大小便失禁,甚至出现瘫痪症状:长期大量的使用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和壮观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药物,可在体内蓄积.损害第八对脑神经和肾脏,造成神经肌肉接头阻滞作用,引起猪只呼吸麻痹而死亡,头孢类药物、青霉素、四环素类及磺胺类药物超量使用可引起肾脏毒性。
用药剂量不足,用药时间过长,不仅达不到防治效果,而且易诱发细菌产生耐药性。
当前耐药菌株以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为多,并且许多细菌对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和红霉素等药物的耐药性都在不断提高.而且常诱发二重感染,应引起重视。
针对细菌的耐药性,在临床上要做到:根据药敏试验有针对性选用抗生素药物、合理的联合用药、治疗2天无效立即更换药品、正确诊断疫病、确保药物的使用剂量和足够的疗程、饲料与饮水中不要长期添加抗生素药物,加强耐药菌株的监测与控制等。
从上述几个方面着手.就可预防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二) 给药方案包括给药的途径及药物的联合用药:给药途径不同,药物效果不一样。
一般来说,全身感染以注射给药为好,肠道感染以口服给药为好,呼吸道感染以饮水给药为好,皮肤感染以涂抹给药为好。
猪只以肌肉注射给药为好,饮水给药比拌料给药好。
但有的抗生素如红霉素、四环素、万古霉素和两性霉素等必须静脉注射给药,以减轻肌注刺激和口服吸收少的缺点。
药品论文安全用药管理论文:药品不良反应原因分析与安全用药管理[摘要] 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为安全用药管理提供参考。
方法统计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结果本组800份资料中,发生不良反应40例,主要原因是:超量使用、个体差异、剂型因素、人为因素、药物自身因素、给药方法。
结论分析药品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并针对性的加强用药管理,提高用药安全。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安全用药药物不良反应是指按正常用法、用量应用药物预防、诊断或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发生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1]。
导致adr的原因十分复杂,而且难以预测。
主要包括药品因素、机体因素和其他方面的因素。
本文主要探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以及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
下面结合临床工作实践,并结合文献,浅谈一下临床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问题。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随机抽取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门诊开的处方800份,其中药品不良反应有40份,占5%。
1.2分析方法。
采用描述性方法,统计40例发生药品不良反应资料中,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并根据发生原因病例多少进行排序分析。
2 结果2.1 机体因素:患者的性别、年龄40例中男性25例占62.5%,女15例占37.5%(2)不良反应可发生在各年龄段,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则为50%。
2.2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本组原因中超量使用占37%,个体差异占28.5%,剂型因素占18.8%,人为因素占12.5,药物自身占3.2%。
2.3给药方法:(1)不合理用药:误用、滥用、处方配伍不当等,均可发生不良反应(2)长期用药:易发生不良反应,甚至发生蓄积作用而中毒。
(3)合并用药:两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5%,6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15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