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设计13-教学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80 KB
- 文档页数:1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创意说明《音》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是一篇让学生认识贝多芬、了解贝多芬,学习贝多芬的人物传记。
而这篇人物传记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它没有详尽地介绍贝多芬如何创作了他那些经典的交响乐(作为“乐圣”贝多芬的音乐地位和音乐成就无人能及),而是把贝多芬作为和苦难命运作斗争的代表来描写、刻画的。
作为这一代表,贝多芬同样令人崇敬!作家用出色的肖像描写,从中表现了贝多芬的生活遭遇、个性气质和精神风貌,反映出了贝多芬作为普通人的不为人知的一面。
语文学习,无论是语言积累还是情感熏陶,都要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才能实现,本堂课教学设计以让学生看、听、读、说等实践活动为核心,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合作交流把个体的、片面的认识趋于完整。
教学要达到三方面目的:知识和能力:学习出色的肖像描写的传神达意之效果,体会文章语言形式与内在表达内容高度的统一。
过程和方法:看录相、听交响曲、读课文、说感受,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学习。
情感和态度:感受贝多芬与命运作不屈斗争的顽强精神,让学生有不畏困难的健康的心理,有知难而进的进取精神。
二、教学步骤(本课设计为一课时)1、导入课文,简介作者。
⑴导入:音乐导入法,放《命运交响曲》,让学生聆听,再让学生谈自己心目中的贝多芬。
教师再补充“正如大家所谈到的,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但同时也是一位平凡的普通人,他与平凡人一样会遭受病痛的折磨,对孤独忍无可忍,渴望与别人交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音》,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⑵简介作者:(多媒体显示,学生齐读何为有关信息)2、初步了解贝多芬:⑴电脑课件显示《贝多芬》的文字介绍,学生自由朗读。
⑵电脑课件显示《贝多芬》交响乐的表演片段,学生认真观看赏析。
通过文字和音像资料,学生对贝多芬有初步了解和直观感受,为理解课文中肖像描写展示贝多芬性格、气质打下基础。
3、自读课文整体把握:电脑课件展示学生自主学习任务:找出文中的肖像描写,并把握人物的性格、气质。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6篇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走进文本,感受贝多芬,体会贝多芬的精神感召力2、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穿插朗读指导教学重点:感受贝多芬的精神感召力,启迪学生应当如何应对生活中的挫折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来看一下这里消失的文字,你觉得应当用什么形式来读?我们一起来用你的第一感觉来读一下。
生齐读。
师:你为什么实行这样的语气语调来读?生答,并背诵。
师:这就是贝多芬自己对生活的宣言,音乐家也正是按着他的宣言去生活,去奋斗的,带着战斗的宣言,我们一齐走进音乐家的心灵世界。
二、课文品读1、化身为文章中的一个人物,以人物的身份向同学介绍贝多芬,搭建巨人和同学之间的心桥。
师:以往我们都站在文章外鉴赏文章,今日我们换一种方式学习课文,让我们化身为课文中的人物,用人物的语言告知我们的同学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为“巨人”和同学之间搭一座心桥。
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人物,重新调整位置,分小组争论。
学生向同学介绍争论所得。
教师预备:女佣:心地和善、性格孤僻、生活简朴孤独、境况困难、独立自强客人:他是一个可敬的人,在诸多的生活重压下能够制造如此奇瑰的音乐;但他又是一个可怜的人,在他的创作道路上,他有太多的磨难却少了人们的理解,我要把他的真实的好灵魂告知众人,让大家都能理解我们宏大的音乐家,他不仅仅只有厌世和孤僻。
贝多芬:谁能知道我的孤独和苦闷,在这个寂灭的世界里;谁能懂得我的孤独和苦闷,在这个缺少温情的世界里。
只有音乐始终那么忠实地跟随着我,于是我在音乐里抒发我的孤独和苦闷,抒发我对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喜爱,可谁能读懂我的音乐,谁能?只有音乐才是我永久的知音。
2、提问、反思师:桥梁已经架起,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走近了“巨人”,在对话的过程中,还有什么怀疑吗?生问,生答,师点拨。
教师预备:“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抓老狮子的毛”——表达贝多芬在严厉的外表下有一颗幽默和善的心灵,使得他能够在被打搅的状况下这样表达他的惊讶。
第13 课音乐巨人贝多芬、学情与教材分析教材分析:《音乐巨人贝多芬》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三课。
本单元的主题为“杰出人物” 。
他们对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的事迹生动感人,广为流传。
探寻他们的足迹,学习他们的精神,有利于我们的成长。
贝多芬正是这样的一位伟人。
作为“乐圣” ,他的音乐地位和音乐成就无人能及;作为和苦难命运做斗争的榜样,贝多芬更是令人崇敬。
课文写的是“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
以贝多芬对厄运的态度为中心,通过女佣的介绍、对贝多芬的外貌描写和贝多芬自己袒露心声,由表及里,成功地表现出了他的独特气质和坚强个性。
文中贝多芬的性格是双重的:他有巨人般顽强的品格,也有凡人的喜怒哀乐。
这正是本文的独特之处:把伟人还原成活生生的现实中的人。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人物分析在以前的学习中有一定的基础,但比较肤浅。
本单元要引导学生更加深入探究人物描写所展示的人物内心及性格。
初一的学生在阅读时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不会深入思考,对人物性格喜欢贴标签。
面对较有深度或内涵丰富的语言,总是浮在事物的表面而不能深入,不能一针见血地理解到位。
、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理解课文的主旨,归纳出贝多芬的主要性格特征。
2)体会课文中出色的肖像描写,学习从肖像描写中展示人物生活遭遇、个性、气质和精神风貌的写法,3)揣摩文中有关语句,说出其深刻含义。
三、教学重点文中人物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四、教学难点揣摩文中有关语句,说出其深刻含义。
五、教学课时2 课时六、教学过程课时一)导入: 让学生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录音,以此导入课文。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1.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说说其间写了哪几件事。
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 1、女佣开门2、女佣介绍贝多芬的情况3、参观 贝多芬的工作室4、贝多芬下楼并开始和 “客人”谈话5、贝多芬和 “客人 ”共 进晚餐6、贝多芬回忆往事)事件: 1 客人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2 贝多芬与客人交谈3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小结:层次清晰,脉络清楚,按照访问的顺序来写。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积累字词,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贝多芬先生的品格和精神。
2.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贝多芬现献身音乐的伟大精神,学习人物的高尚的精神。
二.教材分析《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写“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全文基本上按照时间顺序来写。
文章开头写“客人敲开了贝多芬的家门”,然后客人来“到贝多芬工作的屋子”;贝多芬出现,客人“默不作声地望着他”;接着“客人小心翼翼地递过去一张字条”,贝多芬说话,“客人不停地记述下来”;最后贝多芬留客人吃饭,在餐桌上贝多芬对客人大声地说话。
全文条理清晰,结构严谨,语言精练,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值得学生好好揣摩学习。
三.教学重点感知课文内容;品味重要语句;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音乐巨人贝多芬的形象。
四.教学难点从描写方法中感受到人物的性格及精神,并能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反映人物的性格及精神。
五.教学准备(布置预习题)1.写写你所了解的贝多芬。
2.给生字词语注音释义。
3.把握记叙线索──“客人”拜访贝多芬的经过:4.本文所写的内容并不复杂,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通过不同的视角来塑造人物形象。
在文中划出关键句子,完成下面题目:⑴女佣眼中的贝多芬:⑵客人眼中的贝多芬: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出示课件1,播放音乐《命运交响乐》,学生聆听,创造情境)同学们,这神秘的乐音、这优美的旋律是这么的撼动我们的心,大家知道这支曲子的创作者是哪位吗?他就是天才音乐家贝多芬先生,今天就让我们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来更好地认识一下他。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1.贝多芬先生简介。
(请一位同学陈述,其他同学补充,出示课件2、3)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要求标准读准字音。
(请一位同学展示预习结果,出示课件4补充)3.自由读课文,检查成语理解情况,要求理解无误。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课设计一、导课1、师:今日我们学习第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齐读课题。
你认识贝多芬吗?谁能简单介绍一下?师:作为“乐圣”贝多芬的音乐地位和音乐成就无人能及,作为和磨难命运作斗争的代表,贝多芬相同令人崇拜,今日让我们走进《音乐巨人贝多芬》,看看耳聋后的贝多芬生活又是如何?2、出示教课目的1、理清思路,感知全文内容。
本节课我们要达成三个学习任务:2、领会音乐家的人品魅力。
3、学习人物容颜描绘技法。
生齐读二、感知内容1、师:本节课,老师想采纳小组合作的形式,依赖大家的力量来完成学习任务,行吗?要求:①、四人小组合作朗诵课文,消除字词阻碍。
②、在听读的过程中思虑:文章写了哪几件事情?2、成就显现①、出示生字,生注音、齐读。
②、沟通问题妙点提示:女佣依据不一样的视角,梳理文章构造访客贝多芬师:课文从不一样的视角,逐层深入,显现了贝多芬的独到个性。
设计企图:目的在于使学生从整体掌握文章的脉络。
三、感悟人品魅力1、出示导学纲要自读目标品尝语言,感知人物自读指导感知人物,要有根有据,精读时要联合文中的详细语句从用词、修辞、表达方式等方面认真推测,再剖析其写出了什么例句:我喜爱“一滴泪在大音乐家眼中闪光”,它运用神情描绘写出了贝多芬是一个平庸的人。
2、学生自由勾勒,四人小组议论,全班沟通。
师:他有着和常人相同的喜怒哀乐,他也会像常人相同孤单、愁闷、浮躁、甚至无望。
当有人来拜见他,并希望认识他时,他会感人得哭泣;当无端被打搅时,他相同会表现出不耐烦。
面对耳聋的打击,他也难免惋惜,感觉脆弱。
但他又是一个伟大的人,面对恶运,不当协,敢于向命运挑战,高呼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四、写作训练1、师:我们已深入了贝多芬的心里世界,却仍与他“对面不认识”,他的容颜如何?文中如何加以刻画?(出示贝多芬画像)要修业生:跳读全文,勾勒对于贝多芬的容颜描绘的句子,并谈谈这些表面的描绘反应了贝多芬如何的心里世界。
设计企图:培育学生从课文中提取主要信息的能力,抓住主要词语正确地描绘人物容颜特点。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设计【优秀8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设计【优秀8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篇一一、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二、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三、阅读方法上,以抓要点精读为重点:内容理解上,以深人人物内心世界为主;写作学习上,以人物外貌描写训练为主。
说教学设想:这一节课要展示审美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审美视点——审美视点延伸——审美体验的内化”的基本环节。
审美视点:营造审美氛围,从贝多芬的肖像入手,让学生对贝多芬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感受。
审美视点的延伸:“相由心生”,贝多芬的外貌是他的心灵世界和独特个性的折射,激发学生对人物做进一步的了解。
审美体验的内化:贝多芬对待扼运的态度,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在苦难中造就的伟大品格对学生能起到一定的熏陶感染作用。
教学主题:走进世界音乐大师贝多芬。
教学设计的两大板块:写作学习上,以人物的外貌描写训练为主;内容理解上,以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为主。
由对贝多芬出色的肖像描写进而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音乐人生”和“苦难历程”造就这样一位巨人,也造就了他独特的个性。
说学生的课前准备:让学生去查找资料写一篇小练笔《我所认识的贝多芬》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人物的肖像描写的技法——“形神兼备”。
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从感受人物的肖像描写进而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贝多芬不屈命运的安排,执著追求音乐事业的精神,逐步走进大师的内心世界。
说教学重点:1、赏课文对贝多芬的外貌和语言描写,感受贝多芬的形象和性格;2、初步学会抓住人物外貌特征进行描写。
说教学难点:初步学会抓住人物外貌特征进行描写。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中的外貌和语言描写,感受贝多芬的形象和性格;初步学会抓住人物外貌特征进行描写。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注重质疑问难与相互切磋;3、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法和学法分析就如同特立独行的贝多芬那样,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也是那样地与众不同。
首先作为“乐圣”,天才的音乐家贝多芬绝对不是一个不平凡的人。
然而作者能避开他的音乐成就,关注他的生活状况和内心世界,给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贝多芬的另一面──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
可是由于作者着重表现他内心的痛苦和对不幸命运的顽强抗争,于平凡之中又凸现了他的伟大,可谓匠心独具。
其次,作者不断变化描述的角度也使文章曲折有致。
按照访问的顺序,一开始从女佣的角度来见证贝多芬日常生活,交代了贝多芬的基本生活状况和目前的精神状态。
接着,以一个初次拜访贝多芬的陌生人的眼光,再现了贝多芬的形象。
最后,作者让主人公自己开口,坦露他的内心世界。
以贝多芬对厄运的态度为中心,从外表逐步深入到贝多芬的内心世界,成功地表现出了贝多芬的独特气质和坚强个性。
再者,作者运用的高超的肖像描写技巧也十分值得学习。
不但从远到近、由上至下进行描写,秩序井然,而且以形传神,从对贝多芬的肖像描写中,表现出了他的生活遭际、个性气质和特有的精神世界。
有别于学生习作中经常出现的纯粹的肖像描写,可以指导学生从中加以借鉴。
这篇文章理解的难度并不太大,但要真正读懂贝多芬的内心世界却也不大简单。
教学时切忌喋喋不休的分析讲解,取而代之的是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和学生主动的阅读体验,因为贝多芬的才华和遭遇已经足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可以由此入手,让学生依托文本去质疑解惑,层层深入。
这样既能提高阅读能力,又可深切体会人物的光辉品格。
三、教学过程设计课前准备:1、查阅贝多芬的资料。
2、收集贝多芬的故事。
3、倾听贝多芬的音乐。
第一乐章天才的贝多芬1、音乐欣赏:根据课前准备情况,播放教师或学生提供的贝多芬的乐曲片段,如学生熟悉的《月光曲》或《命运交响曲》等,让学生畅谈听后感。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设计【优秀6篇】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音乐巨人贝多芬》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
该单元所选的文章都是描写历史人物的感人故事。
探寻他们的足迹,学习他们的精神,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对于贝多芬的故事,初一的学生有所了解,但其了解是浅显的,模糊的。
这篇文章以细腻的笔法,形象的描写了这位音乐巨人独特的个性和精神。
走近他,了解他,学习他,是一次震撼人心的精神之旅。
二、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培养搜索信息的能力;2.学习运用勾勒外貌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3.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精神,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学法指导:1、速阅读的方法:不出声、不回读、不指读、不唇读,搜索重要信息;2、读写结合法:读是基础,是吸收;写是表达,是创造。
3、自主探究法:小组间的讨论和评价。
四、教学过程:(一)音乐激思,遥看大师:播放贝多芬的作品《命运交响曲》,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沉思遐想。
追问:听这曲子你想到了什么?这首曲子的名字是什么?你印象中的贝多芬是怎样的?刚才我们与大师贝多芬进行了一次心灵的交流,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音乐巨人贝多芬》,看看这个被称为扼住命运咽喉的人,在生活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说明:音乐是宇宙通用的语言,通过听,激发学生想象和阅读的兴趣,自然的导入课文,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的距离。
(二)整体感知,走近大师1、快速阅读课文,读完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客人是怎样访问贝多芬的,其间主要写了几件事?2、再谈对贝多芬的认识。
说明: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这一环节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三)局部品味,触摸、评价大师刚才我们初步了解了音乐大师贝多芬,现在我们再由外表到内心对贝多芬进行更深入细致的了解。
1、划出描写贝多芬外貌的句子,抓住关键词语说说这些反映了贝多芬怎样的个性?2、这些描写是按照什么次序来写的?明确:由整体到局部,局部(由上到下)3、贝多芬的哪些语言触动了你的灵魂,请谈谈你的感受。
语文教案七年级下册第13课第三单元第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13—2)主备人:梁建教学目标1.探究几个难句的含义,把握文章内容。
2.体会课文中出色的肖像描写,学习从肖像描写中展示人物的生活遭遇、个性气质和精神风貌的写作方法。
3.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形成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内容,学习运用勾勒外貌刻画人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几个难句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初“练”找问题1.本文记叙的线索是什么?2. 客人拜访贝多芬的过程是怎样的?其间主要写了哪几件事?二、精“讲”寻规律品读赏析不同视角塑造人物形象1、女佣眼中的贝多芬(点第六张幻灯片)本文所写的内容并不复杂,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通过不同的视角来塑造人物形象。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女佣眼中的贝多芬。
书中哪些语句谈到贝多芬的哪些情况?——需要孤独和安静,生活基本能独立自理,不拘小节。
2、客人眼中的贝多芬(点第七张幻灯片)作为初次拜访的客人,贝多芬的外貌会首先映入客人眼帘。
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客人眼中贝多芬的形象。
请找出对贝多芬外貌描写的语句。
我们特别来看看这一段对贝多芬外貌的描写。
(点第八张幻灯片)这一段描写抓住了最能反映贝多芬个性的外貌特征重笔刻画,以形传神;外貌描写还加上提示性格特点的语言;进行外貌描写时使用修辞,如比喻、夸张,以其更好地表现人物性格。
(点第九张幻灯片)3、外貌描写的实战演练学习了课本提供的范例,让我们来一次实战演练。
(点第10张幻灯片)其实可以不止是班上的同学,在座各位,包括我们听课的老师,都可以成为我们描写的对象,看同学们能否做到以形传神。
请几位同学来念念他们所作的人物描写。
4、贝多芬自己的言行(点第11张幻灯片)外貌只是对一个人外在形象客观的描绘,要窥见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最好是通过他自己的言行来展现。
请同学们找出对贝多芬自己的言行描写的句子。
来看看,透过这些描写,我们看到怎样的贝多芬?品读人物,感受灵魂的对话1、走近贝多芬之凡人贝多芬(点第12张幻灯片)一般的传记作家写贝多芬,大都喜欢表现贝多芬是个“音乐巨人”,,称他为英雄主义的“乐圣”,但作家何为却与众不同,他笔下的贝多芬不仅是一个巨人,更是一个凡人!,他也有凡夫俗子的喜怒哀乐。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精选12篇)《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篇1【有用教案】〖创意说明本文的描写是非常精彩的,特殊是肖像描写。
不单纯是外表和外貌的简洁描绘,而是从肖像描写中展现了贝多芬的生活遭受、共性气质和精神风貌,所以本课准备采纳情境式与写读式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同学了解人物,学习写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播放《命运交响曲》。
当这首雄浑激扬的《命运交响曲》叩击着你的心扉时,你或许想起了贝多芬──这位遭到命运沉重打击的音乐巨人。
但是,除了他的音乐,你还知道他更多的故事吗?耳聋后的贝多芬,在生活中是个怎样的形象?读读这篇文章,让我们一起走进贝多芬的心灵。
二、让我们打开课本读课文1、同学自由读课文,利用圈点勾画的方法,筛选关键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2、老师提问:客人是怎样访问贝多芬的?其间写了哪几件事?请简洁介绍本文的思路。
明确:客人来访──女佣开门──女佣介绍贝多芬的状况──参观贝多芬工作室──贝多芬下楼并开头和客人谈话──贝多芬和客人共进晚餐──贝多芬回忆往事。
本文根据访问的挨次,首先从女佣──贝多芬日常生活的见证人的角度,交代了贝多芬的基本状况和目前的精神状态。
接着,以一个初次访问贝多芬的生疏人的眼光,再现了贝多芬的.形象。
最终,以谈话的方式让贝多芬自己开口,袒露他的内心世界。
以贝多芬对厄运的态度为中心,从外表逐步深化到贝多芬的内心世界,胜利地表现了贝多芬的独特气质和顽强共性。
三、让我们走进演播厅访人物1、小组合作写访谈录。
本文所写的内容并不简单,但的高妙之处在于:通过不同的视角来塑造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对课本内容进行创编,改写成访谈录的形式,看看女佣、客人、贝多芬自己,这三人眼中的贝多芬各是什么样的形象。
2、走进演播厅对人物进行访谈。
先小组进行,再选代表在全班表演。
如(背景:播放《命运交响曲》。
)主持人:作为乐圣,贝多芬的音乐地位和音乐成就无人能及;作为和苦难命运作斗争的代表,贝多芬同样令人崇敬。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合集1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1法国作家梅里美说得好:“作诗只能说到七分,其余的三分应该由读者自己去补充。
”我马上联想到我们的课堂教学的艺术,觉得教学艺术也和诗一样,颇有相同之处:教师讲课也只能讲到七分,其余的三分应该由学生自己去补充,去创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传统观念课堂教学不应该讲通讲透,要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留足学生思考的余地,让学生自奋其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我甚至觉得有些课文,教师可以只讲五分,滔滔不绝,把教材上和教参上的知识和盘托出,这本来就是越俎代庖的错误之举,犯了艺术上所说的“直露”的毛病,我们要花的功夫应该是在设计和点拨上面,时而煽情,时而理智地引导总结,因此,我觉得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下来学习主篇文章,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新课程以“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理念,这意味着我们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将要走出目标单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生产模式”,让每个学生的个体获得充分地发展,培养出有个性的人才。
这个案例就本着新课程的理念,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游戏、采访、学生互相之间设疑解疑,仿写,赏析音乐等等,它不但丰富了教学手段、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自主地合作、探究文章的意境和情感。
(二)、以读为本,运用各种朗读法,欣赏品味文章。
“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文章的语言比较地生动传神,也有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话,不可能光靠着语言的传达给学生,在这种说不出、道不明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学生多次的`朗读来引导他们自主地欣赏品味这些语言,教师灵活地运用快速阅读、默读、齐读、分角色朗读来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其中的内涵,在读中培养朗读能力。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设计13-教学教案-初一语文教案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目标:1、在朗读探究,质疑问难中体会音乐家的伟大人格魅力。
2、学习课文中外貌描写,体会从外貌描写中展示人物的生活遭遇、个性气质和精神风貌的写作方法。
3、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4、在《命运》交响曲的欣赏中提高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感受贝多芬与不幸命运抗争的心理历程。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内容,学习运用肖像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几个难句的含义。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倾听音乐:听一段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让学生谈谈从这交响曲中听到了什么?对一个画家来说什么最重要?对一个歌唱家来说什么最重要?那么对一个音乐家来说又是最怕什么呢?(耳聋)可是,命运常常要捉弄人呀。
让最需要它的人失去一些东西。
就像我们今天所要了解的这位音乐家贝多芬,就在他最需要听力的时候失去了它。
面对不幸,我们的音乐家贝多芬在听不见的情况下仍不断作曲创作,不但为他自己,而且为着人类,写出了一部部伟大的音乐作品,重造了那美妙的音响世界。
那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想不想认识他?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音乐巨人贝多芬》,去看看生活中的贝多芬是怎样的一个人。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悟:1、诵读积累:学生读课文,交流感受,体会大音乐家的人格魅力。
2、整体感悟:①、本文记叙的线索是什么? 本文的记叙线索是“客人”拜访贝多芬的经过。
②、客人是怎样访问贝多芬的,期间写了哪几件事?女佣开门------女佣介绍贝多芬的情况------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下楼并和客人说话--------贝多芬回忆往事记叙的主要事件:“客人”参观贝多芬工作室;“客人”和贝多芬会面、交谈;贝多芬回忆自已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景。
三、合作探究,品读赏析:1、合作探究:①、跳读全文,勾画关于贝多芬的描写的句子,并说说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目标: 1、在朗读探究,质疑问难中体会音乐家的伟大人格魅力。
2、学习课文中外貌描写,体会从外貌描写中展示人物的生活遭遇、个性气质和精神风貌的写作方法。
3、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4、在《命运》交响曲的欣赏中提高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感受贝多芬与不幸命运抗争的心理历程。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内容,学习运用肖像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几个难句的含义。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倾听音乐:听一段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让学生谈谈从这交响曲中听到了什么?对一个画家来说什么最重要?对一个歌唱家来说什么最重要?那么对一个音乐家来说又是最怕什么呢?(耳聋)可是,命运常常要捉弄人呀。
让最需要它的人失去一些东西。
就像我们今天所要了解的这位音乐家贝多芬,就在他最需要听力的时候失去了它。
面对不幸,我们的音乐家贝多芬在听不见的情况下仍不断作曲创作,不但为他自己,而且为着人类,写出了一部部伟大的音乐作品,重造了那美妙的音响世界。
那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想不想认识他?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音乐巨人贝多芬》,去看看生活中的贝多芬是怎样的一个人。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悟: 1、诵读积累:学生读课文,交流感受,体会大音乐家的人格魅力。
2、整体感悟:①、本文记叙的线索是什么? 本文的记叙线索是“客人”拜访贝多芬的经过。
②、客人是怎样访问贝多芬的,期间写了哪几件事?女佣开门------女佣介绍贝多芬的情况------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下楼并和客人说话--------贝多芬回忆往事记叙的主要事件:“客人”参观贝多芬工作室;“客人”和贝多芬会面、交谈;贝多芬回忆自已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景。
三、合作探究,品读赏析:1、合作探究:①、跳读全文,勾画关于贝多芬的描写的句子,并说说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②、作者主要是通过哪个方面来刻画贝多芬的形象的?精读6、7、8、9段勾画出关于贝多芬外貌的句子,并说说这些描写反映了贝多芬怎样的内心世界。
衣服陈旧不整洁,衣服后面脱着失效的助听器,蓬乱的头发,浪漫,不拘小节,典型的艺术家性格。
“愁苦”的脸——苦难的压力两肩极宽——能挑起正个生命的重担及命运的担子有力的大手——弹奏出世界最美妙、最动听的音乐不朽之作。
凝重不可逼视的光、深邃的目光、禁闭的嘴——刚毅、顽强、善良、执着。
对于不幸遭遇不妥协、不屈服的坚韧无比的生命意志③、(出示贝多芬画像),进行“外貌对比”。
请同学们把这张贝多芬的肖像画与课文中的描写作个对照,看看像不像,像在哪?(学生读出相似的语句)。
写作指导:成功的外貌描写,往往能抓住最能反映人物个性特征的方面来重笔刻画。
做到以形传神。
忌面面俱到,忌“脸谱化”。
2、品读赏析:文中贝多芬的哪些语句深深地触动了你,而你又是如何理解这些话的?①、课文第20小节中“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这是贝多芬耳聋后的心理写照:被人误解而苦闷和绝望。
一方面,耳聋给贝多芬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常常被人误解,他的社会交往受到了极大的约束,耳聋的他比不上一棵树,因为一棵树尚且可以谛听大自然的声音;另一方面,耳聋后的贝多芬远离人世的喧嚣和纷争,获得了心灵的纯净和安宁,就心灵的纯净而言,社会中的人不如树好。
)②、课文第22小节,贝多芬“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