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师范大学《农业生态学》考试大纲2016年硕士研究生初试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目
- 格式:doc
- 大小:4.68 MB
- 文档页数:9
农业生态学考研大纲一、考试性质本考试大纲适用于农业生态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本考试旨在考察考生对农业生态学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及其应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同时要求考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目标本考试的目标是评估考生对农业生态学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应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来说,考试将测试考生的知识储备、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
三、考试内容1.农业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本部分内容将考察考生对农业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包括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方面的知识。
2.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农业生态系统是由农业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
本部分内容将考察考生对农业生态系统组成和功能的理解,包括农业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知识。
3.农业生态系统的管理和保护为了保护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性,需要进行科学的管理和保护。
本部分内容将考察考生对农业生态系统管理和保护的理解,包括农业生态系统的管理原则和方法,以及农业环境保护的途径和措施等方面的知识。
4.农业生态系统的应用和发展趋势农业生态系统在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部分内容将考察考生对农业生态系统应用和发展趋势的理解,包括现代农业生态学的前沿问题和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知识。
四、考试方式与时间1.考试方式:笔试。
2.考试时间:3小时。
五、考试题型与分值分布1.选择题(20分)2.简答题(40分)3.分析题(40分)4.论述题(20分)六、参考书目1.《农业生态学》(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2.《现代农业生态学》(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
《农业生态学》提纲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农业生态学的形成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农业生态学产生的源动力一、农业生态学的背景生态学的发展为农业生态学的形成奠定了学科基础二、农业生态学的发展过程第二节农业生态学的性质、内容与任务一、农业生态学的性质二、农业生态学的内容三、农业生态学的任务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第一节系统概述一、系统的内涵系统指在一定边界范围内,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组分构成的、具有某种特定功能并朝着某个特定目标运动发展的有机整体。
结构的有序性系统边界系统存在所涉及的时间和空间界限。
可能是自然形成也可能是人为划定。
系统分层现象系统无论繁简,都有分层现象。
二、系统的特征结构的整体性各组分间存在量比关系即系统存在所涉及的时间和空间界限。
各组分间存在空间关系构成系统的多个组分在空间上有一定的位置排列关系各组分间存在相互作用各组分间必须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功能的整合性指系统功能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特性,又称系统的整合效应系统思想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诸事物和完整过程所形成的统一体,而体现这种整体性和相互联系性的思想。
三、系统思路与研究思路系统研究思路黑箱完全忽略系统内部结构;白箱在对系统的组分构成及相互联系透彻了解的基础上;灰箱第二节生态系统概述一、生态系统的内涵在一定空间内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
生物组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分环境组分太阳辐射能、无机物质、有机物质、土壤基本结构形态结构构成生态系统的各个组分,尤其是生物组分的种类、数量和空间配置,在一定时期内通过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而处于相对稳定的有序状态。
二、结构与功能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基本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基本特点生物是生态系统的核心组分;时空性明显;具有复杂的动态平衡特征;具有代谢机能特征;具有自动调节特征。
生态环境的主要类型根据环境的特性分为陆地、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根据人类干预程度可分为自然、半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
2016年数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一、学科简介本学科建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发展态势良好的学术队伍,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4人。
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3人,江西省青年科学家(井冈之星)2人,江西省高校学科带头人4人,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4人。
形成了五个稳定的学术团队,分布于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三个二级学科,为数学学科人才培养提供了师资保障。
近几年来,本学科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课题近45项。
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5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检索的论文达130余篇。
获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江西省高校优秀科技成果奖一、二等奖各1项。
主编出版专著2部。
本学科在偏微分方程理论与应用、生物数学、数值计算、最优化理论及应用、机器学习、不确定理论及其应用等方面取得一批重要成果,在流行病动力系统和种群动力系统、最优化理论在医学图像中的应用、数学物理反问题及矩阵广义逆特征求解问题等方面形成了特色。
江西省数值模拟与仿真技术重点实验室挂靠在我院,近几年,学院引进和培养了一批高层次人才,科研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
该学科拥有Matlab、Maple、Lingo、SAS、SPSS等数学软件和计算机及其附属设施等硬件设备,中外文专业图书6万余册,中外文期刊百余种。
可为有志者提供良好的学习、研究条件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自2007年招收硕士研究生以来,研究生就业前景广阔,部分研究生选择继续读博深造,大部分到高等院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中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也有一部分到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
二、考试科目主要参考书:1、初试自命题考试科目主要参考书620:《数学分析》,第三版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420:《高等代数》,第三版北京大学数学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复试考试科目主要参考书《常微分方程》第二版王高雄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3、同等学力加试科目主要参考书《近世代数基础》,张禾瑞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实变函数》(第二版),程其骧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注:使用2015年考试大纲。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考试大纲科目代码、名称: 731生态学适用专业: 071300生态学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 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三)试卷题型结构(考试的内容比例及题型)名词解释题(概念题):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单项选择题: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简答题(问答题):5小题,每小题8分,共40分论述题(综合题):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二、考查目标(复习要求)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生态学科目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生态学等一门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个体生态学(生物与环境)、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等基础生态学学科中的相关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对生态学的主要发展趋势和前沿领域有一定的了解,注重生态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的联系,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生态领域中的实际问题。
三、考查范围或考试内容概要第一章绪论明确:生态学的定义理解:生态学的形成及发展的四个阶段了解: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及特点第二章生物与环境1. 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理解: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
2. 生态因子作用分析理解:生态因子的概念、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Liebig’s 法则、限制因子、Shelford耐性定律了解:生存因子的概念与生态因子的分类3.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理解:光的生理有效辐射与光的生理无效辐射、阳生植物、阴生植物、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光的周期性变化对动物和植物的生态效应、温度对生物作用的“三基点”、有效积温法则及其生态学意义、BERGMAN规律;ALLEN规律、约旦规律、温度对生物分布和生命活动的影响、了解:土壤因子的生态学意义、水因子的生态学意义、生物与大气的生态关系、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影响、生物与火的生态关系第三章种群生态学1.种群的基本概念与数量特征理解:种群的基本概念、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基本参数、生命表的主要类型及各自特点了解:种群数量的调查与统计方法、影响种群数量的基本参数、种群年龄结构的三种类型2.种群的增长理解:内禀增长率、环境容纳量的基本概念;种群的不同增长模型、逻辑斯谛方程及其各参数的含义、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规律了解:种群的空间格局及其形成机理3.种群间的相互关系理解:种内关系与种间关系;寄生、共生等种间关系;竞争排斥原理、生态位理论;高斯假说;密度效应;他感作用的生态学意义、物种间竞争格局分析了解:种间关系的基本类型4.种群的遗传进化与生存对策理解:等位基因、纯合、杂合、基因型、表型、基因库、染色体突变、自然选择等基本概念、哈迪-温伯格定律与遗传漂变规律、种群两种生活史对策:R—K生存对策理论及其生物学意义了解:物种的概念、形成过程和形成方式5.种群的数量波动和调节机制理解:捕食对种群数量和质量的调节作用、密度制约因素与非密度制约因素、了解:种群波动的主要原因6.应用种群生态学理解:种群的最大持续产量及种群管理的科学方法了解:野生生物种群及栖息地的保护恢复;有害生物的科学管理第四章群落生态学1. 生物群落的特征理解:生物群落的概念与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了解:机体论学派与个体论学派对群落性质的不同观点2. 群落的种类组成理解:优势种、建群种、亚优势种、伴生种、偶见种、多度、相对密度、投影盖度、基盖度、频度、生物多样性、群落最小面积等基本概念、了解:不同生物多样性指数及其表达公式3.生物群落的结构理解:生活型、生活型谱、层片、同资源种团、群落交错区、边缘效应等基本概念;生物群落的结构特征;群落交错区的基本特征;同资源种团在生态学研究中的意义、层片的基本特征、中度干扰假说了解:影响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岛屿化理论4. 生物群落的动态理解:演替、原生演替、次生演替、顶极群落、群落演替、演替系列、次生演替、气候顶极等概念、影响演替的主要因素、单顶极群落学说与多顶极群落学说的区别、生物群落的演替特征了解:生物群落的演替类型与演替特征;顶级群落的主要特征、演替过程中群落特征的变化趋势5. 生物群落的分类与排序理解:生物群落的分类与排序概念、植被型与植被型组的概念、植被的三级分类单位、群系与群丛的概念了解:植物群落分类系统、群落的数量分类方法、排序的主要类型、群落分类和排序的区别6.生物群落主要类型及其分布理解:陆地生物群落的水平分布规律和垂直分布规律、了解:世界植被的主要类型第五章生态系统生态学。
《农业生态学》考试大纲(总分为50分)一、考试大纲的编制依据和使用范围本考试大纲主要根据骆世明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农业生态学》(2009年,第二版)编制而成,适用于生态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一)绪论考试内容:1.农业生态学的定义、发展过程及趋势,2.系统、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结构和特点,3.农业生态学的主要任务与研究方法。
考试要求:1.了解农业生态学的发展过程,2.理解农业生态学的定义、主要任务和研究方法3.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结构与特点。
(二)农业的基本生态关系考试内容:1.环境和生态因子概念,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生物对自然环境的生态适应,生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种群的概念和结构,种内和种间关系的类型,种群的生态策略,3.群落的概念,群落的基本特征,群落的组成与结构,群落演替,协同进化,4.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中的能流和物流,物质循环的基本类型,5.景观的概念、组成和功能,景观生态学的理论。
考试要求:1.了解种内和种间关系的类型,生物的协同进化和景观的概念和功能,2.理解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景观的相关概念,3.掌握生物和环境相互关系中的基本规律,种群的生态策略,群落演替的过程和类型,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类型。
(三)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考试内容:1.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物种结构的设计原则,2.农业生态景观与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不同自然环境条件对农业生态系统水平结构的影响,农业区位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生态系统水平结构的影响,3.自然地理位置与农业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农田立体模式、水体立体模式、养殖业立体模式、农林立体模式,4.农业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食物链的类型,食物链的结构类型,5.农业生态系统时间结构的含义,作物套作与轮作。
考试要求:1.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类型,农业的区位理论,2.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农田、水体、养殖业、农林立体模式类型,杜能农业区位理论,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3.掌握生态系统结构设计原则,农业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原理,食物链与食物网的含义,食物链的类型,食物链的加环与解列。
《生物学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及参考书一、考试时间2小时二、考试题型选择题或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三、课程性质《生物学课程与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重要的教师教育类课程,它是研究中学生物学教学理论、教学规律和教学操作的应用性理论科学。
课程旨在是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生物学教学理论,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提升生物学教学技能,掌握一定的生物学教学研究方法。
该课程为学科教学(生物)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目第一章中学生物学课程1.概述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2.阐明中学生物学课程的价值和目标。
3.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学生物学课程标准,并能利用课程标准指导课程与教学相关决策。
4.概述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二章自然科学的本质特征1.举例说明自然科学的本质特征。
2.解释基础教育中科学本质的内涵。
3.结合基础教育中的科学内容主题,拟定指向科学本质的教学设计。
第三章生物学核心素养1.用自己的话解释科学素养和生物学素养2.阐述生物学核心素养在生物学课程中的重要性和基本组成要素3.能够解释生命观念在生物学教学工作中的地位及教学实施要点4.说明科学思维的基本要点和教学中的有效策略。
5.解释科学探完在课堂实践中的基本特点。
6.说出生物学课堂上社会责任的适合主题和教学途径。
第四章生物学教育的学习和教学理论1.简述“学习”一词的含义。
2.概述教育心理学上两大体系的学习理论,及其教学上的含义。
3.简述建构主义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及其对科学教育改革的影响。
4.简述概念转变的条件及为转变概念而教的教学原则。
5.简述学习科学领域有关儿童科学学习的相关研究,及其对生物学教育的启示。
第五章生物学课堂常用的教学策略1.简述讲授——演示策略的特点并概述其在生物学教学中的使用原则。
2.简述实验课教学的主要环节。
3.简述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和探究活动的基本形式。
4.简述概念图在改进生物学教学方面的作用。
农业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点简介农业工程硕士点依托赣南师范学院国家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该学位点由脐橙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等学院共同建设。
本硕士点设置了园艺工程与农产品加工工程、农业生物环境与生态修复工程、农业信息技术与自动化和农业工程检测与控制技术四个招生方向。
本硕士点现有包括20余位硕士研究生导师在内的从事农业工程化科技研发和成果工程化应用的科技人员75余人,其中高级职称44人,博士32人。
博士教师毕业于美国纽约市立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山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学缘结构合理。
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和“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江西省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本硕士点导师在科研立项、科研成果、科研获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主持“赣南脐橙高效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成熟脐橙果园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集成示范”等国家科技支撑项目、“江西九连山潜叶昆虫物种丰富度格局及其与植物优势度和植物谱系的关系”、“人工湿地植物根际效应对水体多环芳烃生物降解影响研究”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60余项课题,获各类科研经费近500万元。
拥有众多国家自然基金和江西省科技厅、教育厅等在研项目,经费充足,为研究生培养提供大量参与科研和实践应用的机会;学位点以国家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依托,该中心是全国唯一专业从事脐橙工程化技术研发的国家级平台,在国内果蔬工程化技术研究中享有盛誉,有分析测试中心、各专业实验室面积近10000m2,中试基地250亩,示范推广中心1000亩;教学科研仪器设备齐全,各种仪器总价值5000余万元,为本硕士点研究生培养提供完善的研发平台;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高校高水平工程技术中心等4个江西省级科研平台也在此落地开花,建设经费5000多万元,有力的促进了农业工程学位点建设发展。
1、生态学和农业生态学的概念。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农业生态学: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及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及周围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应用性科学。
生态学主要的研究问题。
生物的分布格局与规律;生物的时空度量;决定生物分布与度量的内在与外在原因;发展生产力、稳定与改善环境的原则与途径;2、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生态学按其性质一般分为理论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两大类。
理论生态学中以普通生态学概括性最强,它介绍生态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包括个体生态、种群生态、群落生态和生态系统等层次。
理论生态学按研究对象的生物类别划分有: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昆虫生态学等;按生物的栖息环境可分为:陆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深林生态学、草原生态学、太空生态学等。
应用生态学包括污染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人类生态学、城市生态学;以及一些新型的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等。
3、农业生态学的特点。
理论实用性;学科交叉性;研究统一性;宏观层次性。
4、系统和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含义。
系统是指由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若干组分结合在一起,能完成特定功能,并朝特定目标发展的有机整体。
在一定空间内和在一定时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统一体称为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有时、空概念的功能单元;由生物和非生物成分组成,以生物为主体;各要素间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具有整体的功能;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5、系统的基本特征。
系统结构的有序性。
(系统的边界;系统的层次)系统的整体性。
(各要素之间的一定数量比例关系和空间位置排列关系)系统功能的整合性。
(系统的整合性是指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各组成部分功能之和的特性,又叫系统的整合效应)6、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组成:生命支持系统(非生物环境:太阳辐射,无机物质,有机物质,土壤)、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态系统的结构:一、物种结构:又称组分结构,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由哪些生物种群所组成,以及它们之间的量比关系。
2016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机密)(A卷)考试科目代码、名称802生态学概论注意事项:答案一律在答题纸上填写,答在草稿纸或试卷上一律无效。
一、名词解释(共6题,每题5分,共30分)1、生态学2、环境3、生物种群4、生物多样性5、生态学金字塔6、生态旅游二、填空题(共10空,每空2分,共20分)1、生态系统包括()和生物组分。
生物组分包括()、()、()三大功能类群生物。
2、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将生态因子分为()、()、()、()及人为因子5类。
3、生态系统结构主要包括组分结构、()和()三个方面。
三、简答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0分)1、简答现代生态学发展的趋势。
2、简答种群的基本特征。
3、简答物质循环的类型及每种类型的特点。
4、简答中国生态农业的主要技术。
四、问答题(共2题,每题30分,共60分)1、什么是全球变化?论述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
2、论述生物对环境适应的基本方式及其意义,并举例说明。
2013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A 考试科目代码、名称 803生态学概论注意事项:答案一律在答题纸上填写,答在草稿纸或试卷上一律无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30分)1、生态学2、生物圈3、群落4、耐受性定律5、生态入侵6、环境容纳量7、内禀增长率8、生态小区9、生态幅10边缘效应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按演替进程时间的长短,可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类。
2、群落中优势层的优势种起着构建群落的作用,所以,常称为_________。
3、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载体是_________。
4、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途径有_________和_________两大类型。
5、能量在食物链传递过程中,从一营养级到另营养级的能量转化中只有10%左右被下一营养级固定,称之为_________。
6、种群的分布形式通常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类型。
《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1008英文名称:Agriculture Ecology一、课程说明1.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程2. 适应专业及课程性质农学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必修3. 课程目的(1)学习、理解和掌握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为学习农业生态系统部分内容及为农学专业的相关专业课打下坚实的生态学理论基础。
(2)了解和掌握生态学原理在农业生态系统能流、物流调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及农业环境保护,农业生态系统合理结构的建立及管理,农业生态建设及生态农业模式的设计、规划等方面的具体应用。
(3)学生能够应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及方法,指导农业生产,规划设计生态农业模式,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4. 学分与学时学分为2.5,学时为405. 建议先修课程《生态学》、《农业系统工程》6.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推荐教材:《农业生态学》(第二版)。
廖允成,林文雄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参考书目:(1)骆世明. 农业生态学(第二版).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2)陈阜. 农业生态学(第二版).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2(3)沈亨理. 农业生态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8(4)王兆骞. 农业生态系统管理.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7. 教学方法与手段(1)课堂讲授与实验教学、实践教学、专题讨论相结合。
(2)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8. 考核及成绩评定考核方式:考试成绩评定:考试课(1)平时成绩占10 % ,形式有:考勤、课程作业(2)考试成绩占90 %,形式有:实验实习成绩、笔试成绩9. 课外自学要求(1)按时通过完成课程作业和实验。
(2)学生通过自学阅读相关参考书目,来巩固所学的知识和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基本要求1. 了解生态学和农业生态学的概念、产生与发展。
3. 了解农业生态学的学科特点、研究内容与任务。
3. 了解农业生态学研究方法。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一、基本要求1.了解光、热、水、土等的生态作用及划分生态类型。
《农业生态学》课程复习大纲一、题型与分值1、填空题(共10 分)每小空1分,且以每小空为计分单位。
2、选择题(共10分)包括10小题,每小题1分,每小题共有A、B、C、D四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3、名词解释(共20分)共5小题,每题4分。
4、简答题(共30分)共6个小题,每题5分。
5、论述题(共30 分)共2个题,每题15分。
二、参考教材陈阜主编. 农业生态学(第二版).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年。
三、课程知识点和典型例题(一)第1章绪论1、知识点(1) 概念与术语:农业生态学。
(2)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中环境包括无机环境和生物环境。
(3) 生态学的分支。
(4) 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基本功能。
2、典型试题(1)名词解释:农业生态学。
(2)选择题:生态学按性质划分为(D)和应用生态学。
A. 普通生态学B.陆地生态学C.海洋生态学D.理论生态学(3) 简述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二)第2章农业生态系统1、知识点(1)概念与术语: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3)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和类型。
(4)农业生态系统3种基本结构的定义。
(5)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
(6)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分类。
2、典型试题(1) 名词解释:农业生态系统。
(2) 填空题: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分为生物组分和非生物组分。
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为经济服务价值、社会服务价值和生态服务价值。
(3) 选择题: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C)A.物种结构、时空结构B.物种结构、环境结构C.物种结构、时空结构、营养结构D.营养结构、生物结构(4)论述题:论述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主要区别。
(三)第3章生物种群1、知识点(1) 概念与术语:种群、生态对策、邻接效应。
(2) 种群的基本特征、增长模型的种类、空间分布的类型、空间利用方式。
(3) 种群波动的主要原因和调节方式。
(4) 生物对策的类型。
《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农业生态学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园艺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32 学时2学分一、课程教学目的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及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应用性科学,是生态学在农业领域应用的一个分支学科。
通过其对物质、能量的运转与区域农业发展的关系分析,研究由农业生物与其环境构成的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调控和管理途径等。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有关生态学的一般知识及理论与方法,掌握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调节与人工技术调节及社会部门的间接调节控制的作用和关系,运用农业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资源生态问题与系统优化途径,同时建立起生态系统的观点,加强生态环境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自觉地为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服务。
二、课程教学要求农业生态学是园艺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学习本课程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现代生态学理论和系统分析方法,从物质、能量运转以及信息传递的本质上来认识和解析农业的组成、结构、功能等;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规律、功能运转规律、输入输出构成规律、效益与效率提高规律、系统调控规律、系统演变规律等。
另一方面让学生建立一种崭新的生态观念,以农业生态系统为对象,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方法来探索、解决在特定约束条件下的农业问题并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三、先修课程植物学、农业气象学、土壤肥料学、微生物学、基础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调控和演变规律。
教学难点: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调节控制。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课程教学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专题讨论的方法及多媒体教学手段。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2学时)1.教学内容(1)农业生态学的发展:农业生态学的定义;农业生态学的特点;农业生态学的学科基础;农业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中国的农业生态学。
考研资料——农业生态学复习提纲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3分×5=15分)单项选择题(2分×10=20分)判断(2分×10=20分)简答题(5分×6=30分)论述题(15分×1=15分)第一章绪论1、生态学、系统、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其中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环境,研究对象随研究层次水平而变化。
系统: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相互联系的诸要素的联合体。
钱学森: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在一定空间内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系统(简单定义)。
农业生态系统: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受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共同制约。
2、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的首次提出者1866年德国学者H.Haeckel(海克尔)提出生态学一词,并定义为:“研究有机体与环境条件相互关系的科学”。
1935年英植物生态学家坦斯尼(Tansley)第一次提出生态系统概念3、五大生态危机人口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资源危机、环境危机。
4、生态学有那些分支科学按研究对象的生物组织水平可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区域生态学、全球生态学按生物分类类群划分:普通生态学、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还有更具体的生物类群,如昆虫生态学、鱼类生态学、鸟类生态学、兽类生态学、人类生态学按生物栖息场所划分:陆地生态学包括:森林生态学、草原生态学、沙漠生态学水域生态学包括:海洋生态学、淡水生态学更具体的划分有:热带生态学、湿地生态学、山地生态学按应用领域划分:农田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渔业生态学、家畜生态学、森林生态学、草地生态学、污染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生态经济学、恢复生态学、生态工程学、景观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生态伦理学按研究方法划分:野外生态学、实验生态学、理论生态学5、农业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农业生态学(agroecology)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与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关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科学。
农业生态学考研大纲【原创版】目录一、农业生态学考研大纲的重要性二、农业生态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内容三、农业生态学的考研考试形式与考试科目四、农业生态学的参考书目与学习资源五、农业生态学的考研备考策略正文一、农业生态学考研大纲的重要性农业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的一门学科,它主要研究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调控以及保护与改善等问题。
农业生态学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培养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生态学考研大纲旨在为考生提供明确的复习方向和考试要求,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农业生态学的核心知识。
二、农业生态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内容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态系统的科学,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调控、保护与改善等方面。
具体来说,农业生态学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非生物和环境等因素;2.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层次结构、空间结构及时间结构等;3.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生产、调节、支撑和文化等功能;4.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包括自然调控和人为调控等方面;5.农业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改善:包括生态保护、生态恢复和生态建设等方面。
三、农业生态学的考研考试形式与考试科目农业生态学的考研考试形式主要包括笔试和面试两个环节。
笔试部分主要包括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等题型,考试科目一般为专业课。
面试部分主要测试考生的学术素养、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的能力。
四、农业生态学的参考书目与学习资源农业生态学的参考书目主要包括以下几本:1.《农业生态学》:尚玉昌、孙儒泳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普通生态学》:王镜岩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3.《生态学》:孙儒泳、李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此外,考生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学术论文、实验报告等学习资源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2010年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招生入学考试336农业知识综合一(农业生态学)考试大纲第一章绪论(分值0-10%)1、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生态学、农业生态学产生与发展的必然性与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
明确农业生态学在解决农业综合发展所面临问题中的地位与作用。
2、考核知识点(1)识记:生态学、农业生态学的概念。
(2)领会:农业生态学发展的背景。
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分值0-10%)1、学习目的与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系统的定义和基本性质;生态系统的概念、基本组分、基本结构、基本功能;了解生态系统与农业生态系统的区别和联系。
2、考核知识点(1)识记: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
(2)领会: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特点第三章种群(分值0-10%)1、学习目的与要求要求了解生物种群的基本概念,种群的分布与动态变化,种群数量变动规律及其调节,并能将这些原理运用到农业生态系统的管理中去。
2、考核知识点(1)识记:种群与群落的概念;种间关系(2)领会:种群的增长:指数式增长和“S”型增长。
(3)综合应用:根据生物种间的相生相克关系,设计立体种植或立体种养的生物组成及其配置模式。
第四章群落(分值10-20%)1、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群落的基本概念,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各种结构特征,包括层次结构、时空结构与营养结构,并能将这些原理运用到农业生态系统的管理中去。
2、考核知识点(1)识记:群落结构、生态优势种、食物链、顶极群落的概念;(2)领会:成层性与镶嵌性、群落的交错带与边缘效应及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生物多样性与稳定性的关系;种群的生态对策(K-对策与R-对策)等。
(3)应用:利用群落的结构原理建立合理的农业生态系统生物结构。
第五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关系(分值6-10%)1、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了解环境和生态因子的概念与类型,掌握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规律和生物对环境的生态适应以及生物的生态效应。
农业生态学教学大纲一、引言农业生态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旨在研究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演变和优化管理等问题。
本教学大纲将以此为主线,全面介绍农业生态学的基本知识、相关原理和应用技术。
二、课程目标1. 了解农业生态学的发展背景和意义;2. 理解农业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3. 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其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4. 熟悉农业生态学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5. 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农业生态学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农业生态学基本概念与范畴1.1 农业生态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1.2 农业生态系统与其特征1.3 农业生态过程与界面效应2. 农业生态学研究方法与技术2.1 调查与观测方法2.2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2.3 模型建立与模拟3.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3.1 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3.2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3.3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稳定性4. 农业生态系统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4.1 土壤生态与农作物生长4.2 水资源与农业灌溉4.3 气候与农作物分布5. 农业生态学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5.1 优化农田生态环境的手段与措施5.2 农业生态工程与农业生态系统调控5.3 农业生态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6. 农业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6.1 农业生态环境评价与监测6.2 农业污染防治与农业废弃物处理6.3 农药与农业生态安全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解、示范、图表等方式,系统介绍相关理论知识;2. 实验教学:组织学生参与实验、观测和数据处理,提升实际操作能力;3. 讨论与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和分析典型案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4. 网络资源利用:指导学生查找和利用相关的网络资源,扩展学习内容。
五、考核要求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情况、实验操作能力、课堂作业完成情况等;2. 课程论文:针对某一农业生态学相关问题进行论文写作,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知识;3. 实验报告:根据实验内容和数据结果,撰写实验报告,体现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能力;4.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农业生态学的理论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植物学》考试大纲及参考书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2小时二.考试题型名词解释选择题判断题问答题三.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目一、课程性质与考试基本要求《植物学》是高等院校园艺专业的一门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植物细胞、组织、器官的结构特征及其相应的功能,了解植物界藻类、苔藓、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等各类群的特征及代表植物的形态结构、繁殖、生活史和亲缘关系,从而建立植物演化发展的概念;掌握被子植物分类的一般知识和重要科、属、种的特征;能够运用植物学基本原理分析常见的植物学问题。
二、考试方法闭卷考试三、试题类型名词解释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四、课程考试内容及要求绪论[本章重点] 认识植物界;植物学的研究内容一、植物学的萌芽和兴起二、生物分界与分类阶元三、植物多样性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对人类的意义(课程思政)四、植物学的分支学科第一章植物细胞[本章重点] 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植物细胞的繁殖方式第一节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一.植物细胞的大小和形状二.植物细胞的结构三.植物细胞的后含物四.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第二节植物细胞的繁殖一.有丝分裂二.减数分裂第三节植物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一.植物细胞的生长二.植物细胞的分化第二章植物组织[本章重点]植物的组织类型第一节植物组织的概念和类型一.植物组织的概念二.植物组织的类型第二节植物的组织系统和维管组织第三章种子植物的营养器官[本章重点]根、茎、叶的结构和功能第一节根一.根的功能二.根与根系三.根尖的结构与发育四.根的初生结构五.侧根与不定根的形成六.根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七.根瘤和菌根八.特化的根第二节茎一.茎的功能二.茎的形态三.茎尖的结构与发育四.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五.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结构六.裸子植物茎的结构七.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八.特化的茎第三节叶一.叶的生理功能二.叶的形态三.叶的起源和发育四.叶的结构五.叶的生态类型六.叶的衰老与落叶七.特化的叶第四节营养器官的相互联系(课程思政)一.根与茎的联系二.茎与分枝及叶的联系三.同功器官与同源器官第四章生殖器官——花[本章重点]植物的繁殖类型,被子植物花、果实、种子等生殖器官的形态、结构、发育及其有性生殖过程第一节花一.花的形态与结构二.花序三.花芽分化第二节雄蕊的发育和结构一.花药的发育二.花粉粒的发育三.花粉粒的形态及内含物第三节雌蕊的发育一.胚珠的发育二.胚囊的形成第四节开花与传粉一.开花二.传粉第五节受精作用一.花粉粒的萌发与生长二.双受精作用三.无融合生殖和多胚现象第六节种子和果实一.种子二.果实三.果实和种子的传播第七节被子植物的生活史第五章藻类(略)第六章菌物(略)第七章地衣(略)第八章苔藓(略)第九章蕨类植物[本章重点] 真蕨亚门植物的形态结构,各亚门的区别与代表植物,蕨类植物的起源与演化,蕨类植物的生殖方式与世代交替第一节维管植物的概念与中柱的类型第二节蕨类植物的基本特征第三节石松纲第四节水龙骨纲第五节蕨类植物的起源和进化第十章裸子植物[本章重点]裸子植物的基本特征,松柏纲的生活史,裸子植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节种子植物概论第二节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第三节裸子植物的分类第四节裸子植物的起源与进化第十一章被子植物[本章重点]被子植物各代表类群的特征,被子植物的起源与进化第一节被子植物概述第二节被子植物(一)基部类第三节被子植物(二)木兰类第四节被子植物(三)金粟兰类第五节被子植物(四)单子叶类第六节被子植物(五)金鱼藻类第七节被子植物(六)真双子叶类第八节被子植物的起源与进化第十二章植物系统学概要及其发展动态[本章重点]现代分子生物学在植物系统学中的应用第一节植物的系统发育第二节植物系统学的发展动态简介参考书目1.陆时万等,1991.《植物学》(第2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强胜,2017.《植物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3. 马炜梁,2022,植物学(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赣南师范大学《农业生态学》考试大纲2016年硕士研究生初试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目
第一节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
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生态因子、生境、生活型概念。
最小因子定律,耐性定律。
生物对环境形成的适应与生态型、生态位概念。
主要生态系统:森林、淡水水域生物、草地生物、农田生物的生态效应。
第二节种群
种群概念。
种群结构与种群特征。
种群生命表,生命曲线,种群增长型,种间相互作用,种间关系与种群生活史。
第三节农业生态系统的群落
群落的概念,群落的基本特征。
群落水平结构、垂直结构与时间结构。
群落演替原理在农业上的应用。
第四节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型
生物多样性定义,农业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群落多样性与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关系。
第三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综合结构
重点了解农业生产中立体种植、立体种养模式,掌握食物链的加环与解列与农业生产、环保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概述
物种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营养结构的含义。
第二节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
景观多样性含义,边缘效应与生态学错带形成类型,影响农业生态系统水平结构的因子。
第三节农业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
垂直结构概念。
农田立体模式,水体立体模式。
农林立体模式。
第四节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食物链含义、类型。
食物链的加环类型,食物链解列与环保关系。
第五节农业生态系统的时间结构
调节农业生物群落时间结构的方式:间作、轮作、套作、轮养等。
第四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重点掌握提高初级生产力的途径与次级生产力的途径,掌握利用能流图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程。
第一节能量流动遵循的规律
能量概念、来源。
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与耗散结构理论。
第二节初级生产中的能流
初级生产概念,初级生产能量效率、生产力估算。
提高初级生产力途径。
第三节次级生产中的能量流动
次级生产概念,次级生产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
制约次级生产力的因子与提高途径。
第四节生态系统中的辅助能
辅助能的概念。
农业生态系统辅助能特征与能量转化效率。
第五节生态系统的能量关系
能流路径,生态效率,生态金字塔概念。
能量十分之一定律。
能流图与能值分析。
农业生态系统能流关系的调整方向。
第五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流
重点掌握物质循环的基本形式与几种重要物质
循环,掌握农业生产中主要污染源的危害途径及防治措施。
第一节生态系统物流的一般特征
物质循环的库、流、生物量与现存量、周转率概念。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物质循环类型。
第二节水循环
水循环特点与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分管理。
第三节碳循环
碳循环与全球性变化对农业产生的影响。
第四节氮循环
生物固氮含义。
农业生态系统中氮素的循环与平衡。
第六章农业的资源与效益
了解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协调同步发展的目标,最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掌握农业资源分类及特点,理解资源利用的生态学经济规律。
[教学内容]:
第一节农业资源
农业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替代,再生资源的保护、利用与增值。
第二节资源利用的生态学经济规律
自有资源与公共资源利用的生态学经济规律。
第三节农业生态系统效益
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三者间的关系。
第七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
重点掌握信息流、资金流与能流、物流的关系,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两种调控机制。
第一节农业生态系统的信息流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自然信息流与人工信息流。
第二节农业生态系统的资金流
资金流基本构成及与能物流关系。
成本外摊,收益外泄含义。
第三节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特点
中心式调控与非中心式调控两种调控机制。
第七章中国的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工程
了解中国生态农业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国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理解可持续农业的发展与生态学的关系,了解的农业生态系统优化设计方法。
第一节中国生态农业的产生和发展
生态农业的含义。
中国生态农业的产生由来、发展前景。
第二节中国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
不同生态区域的典型生态农业模式与广泛采用的技术体系等。
第三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农业的基本概念,发展的思想由来。
农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与各种思想。
第四节农业生态系统的优化设计
农业生态系统的定量设计采用:1、线性规划法;
2、系统动力学方法。
标准批准:制定:李兴涛编写时间: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