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史记_看吕后的才
- 格式:pdf
- 大小:760.27 KB
- 文档页数:4
史记吕太后本纪读后感《史记·吕太后本纪》是司马迁所著的中国古代史书《史记》中的一篇文章,主要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吕后的生平事迹。
吕后是汉高祖刘邦的皇后,也是汉文帝的母亲,她在汉朝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对吕后一生的描述,展现了她的智慧、勇气和母爱,同时也揭示了她的野心和权力欲望。
通过阅读《吕太后本纪》,我深刻感受到了吕后这位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也对古代历史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吕太后作为一个女性,能够在男权社会中如此成功地掌握权力,实在令人敬佩。
她不仅在丈夫去世后成功地维护了自己的地位,还在儿子即位后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她善于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政治手腕,巧妙地操控着朝政,使自己成为汉朝的实际统治者。
同时,她对自己的儿子也是母爱伟大,母仪天下,为了保护儿子的王位,她不惜一切代价,甚至包括对自己的亲人和敌人采取残酷手段。
她的行为虽然有时显得冷酷无情,但却充满了母爱和对子女的保护。
然而,吕太后的野心和权力欲望也使她成为一个复杂的人物。
她在丈夫去世后,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不惜施展种种手段,包括谋杀和排挤政敌,甚至对自己的亲人也不留情面。
她的权力欲望使她对周围的人产生了极大的威胁感,导致了她的孤立和悲惨的结局。
她最终被自己的亲人所陷害,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个悲剧人物。
通过阅读《吕太后本纪》,我对古代历史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吕太后的故事告诉我们,权力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可以使一个人变得善良和仁慈,也可以使一个人变得冷酷和无情。
同时,她的故事也让我明白了历史的复杂性,历史人物往往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他们的行为往往是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时代背景、个人性格、家庭环境等等。
因此,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尽量客观公正,不要一味地将他们简单地归为好人或坏人。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吕太后本纪》,我对吕后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对古代历史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023年《史记》读后感2023年《史记》读后感1我《史记故事》让我最喜欢的就是《西门豹智斗河神》这个故事,这个故事里面有西门豹和他的士兵,巫婆和他的几个弟子。
在这里面我最喜欢西门豹了。
这个故事说:西门豹要去邺且且令,可是一到,西门豹就在听到老人说:“河神要娶媳妇就要用很多钱。
大吃一”西门豹大吃一惊,就问老人,老人说:“河神娶媳妇的时候,巫婆就要选一个美丽的姑娘给河神。
”这里有女儿的人家都不想把自己的.女儿给河神。
还后西门豹想看一下,就叫他去。
然后下一次西门豹果然来了。
西门豹还带上了士兵。
西门豹说:“新娘不美,下一次在送来,就叫巫婆告诉河神,士兵们把投到河里。
这里我知道了西门豹在罚巫婆。
过了一会,巫婆没出来,西门豹以经投了三个弟子还没上来,就又投三个老的,巫婆还没上来。
这时官吏和豪绅吓坏了,就把头都叩出血来了,这时我知道他们知道错了。
这时候西门豹才说:“看来河神把他们留下了。
”《史记故事》真是一本好书2023年《史记》读后感2暑假期间,我读完了《史记》这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
这本书主要写了春秋时期和五个王朝。
上至夏商年代,下至汉朝汉武帝时期。
这本书有50个章节。
如《伍子胥复仇记》、《赵氏孤儿》等著名的故事。
这本书中有很多好词以及好的成语,如:“家徒四壁”、“侃侃而谈”等等。
这本书中我最佩服人物就是越王勾践,他为了壮大自己的国家,卧薪尝胆,历经艰险,跟农仆们一起劳动,吃的是粗糠狗食。
最终,他成功了,他消灭了吴国成为一代霸王。
我最喜欢的章节是“荆轲刺秦王”,这个章节主要讲了燕国的太子丹要荆轲去刺秦王,让秦舞阳当荆轲的助手,结果秦舞阳一上朝他救下的站不起来了,而荆轲沉着、冷静。
他把燕国的地图拿出来呈上秦王,乘机用匕首向秦王刺出。
尽管最后没有成功,荆轲也被秦王杀死了,但我感受到了荆轲为国奉献的精神。
《史记》这本书让我们认识了历史,这本书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2023年《史记》读后感3这本书从黄帝、炎帝,一直讲到汉武帝。
《史记》《汉书》中吕后形象对比_文学评论论文数千年以来,女性意识和女性形象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
从最初的母系社会发展为以男性为主体的男性社会,逐渐地女性更多的被看作是男性的附属品,这从历代史书对女性的描写中可见一斑。
在《史记》之前的史书如《左传》、《国语》、《战国策》等,虽有女性人物的记载,但仅寥寥几笔的叙述,且人物形象多是分散、凌乱以及不完整的。
而《史记》和《汉书》开创了女性类传记的范式。
据统计《史记》中共记载女性约有238位。
此外,不仅女性入史的数量增加,更专设了两篇专记女性的文字——《吕太后本纪》、《外戚世家》。
而《汉书》更是承接《史记》不仅有《高后妃纪》、《外戚传》更增设了《元后传》。
不论是《史记》抑或是《汉书》,都是以男性社会为主体的史书,尽管他们对女性的描写着墨较少,但是却有不少个性鲜明、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
其中,有一群身处深宫的权力女性不容忽视。
这些女性不间断地活跃在汉代的政治舞台,对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而当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史记》《汉书》都专门为她立纪的吕后。
一、《史记》《汉书》吕后形象塑造的对比吕后(公元前241~前180),名锥,字娥拘,是汉高祖刘邦的发妻,汉元年立为王后,汉五年立为皇后,汉惠帝即位后被尊为皇太后。
对吕后的许多事迹我们都耳熟能详,不管是忠于史实的正史还是后代兴起的不那么可信的讲史平话,甚至是历史演义小说,对吕后都有着浓墨重彩的描绘。
对于吕后的为人,从古往今来的评价中大概可知。
虽说她的为人并不受到好评,但是不管是司马迁还是班固对于吕后的政治才能确实非常赞赏的。
他们记录吕后时都让她单独成纪,而在纪的结尾对她的评价也是颇高。
太史公曰: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宴然。
刑罚罕用,罪人是希。
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赞曰:孝惠、高后之时,海内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无为,故惠帝拱己,高后女主制政,不出房户,而天下宴然,刑罚罕用,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汉高后吕雉的生平简介吕雉(前241年-前180年),字娥姁,通称吕后,或称汉高后、吕太后等等。
单父(今山东单县)人。
汉高祖刘邦的皇后。
下面是本人为大家整理的汉高后吕雉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吕雉的生平简介吕后早年称得上是贤惠的女人,她为了刘邦历尽艰辛,九死一生。
她嫁给刘邦的时候,刘邦只是沛县的一个泅水亭长,亭长也就相当今天的派出所长。
刘邦将吕后娶过来之后,时常为了公务以及与朋友们周旋,三天两头不见人影,织布耕田,烧饭洗衣,孝顺父母及养育儿女的责任,都一骨脑儿地落在吕后一人身上。
秦末天下大乱,刘邦率众进人沛县被拥立为沛公,吕后当时也水涨船高,被尊称为吕夫人,等到刘邦攻入咸阳,被西楚霸王项羽立为汉王,吕后又晋级成了王妃。
但吕后并没有因此过上舒适的日子,在接下来刘邦和项羽打得天昏地暗的楚汉战争中,吕后成了项羽的俘虏,甚至在项羽把吕后押到两军阵前,以烹杀吕后威胁刘邦时,刘邦居然笑嘻嘻地说,你爱杀就杀,悉听尊便。
我想当时的吕后一定是心寒如冰,透骨冰凉。
在四年的楚汉战争中,吕后一直被囚在楚军之中作人质,受尽了折磨和-,挣扎在生死边缘,使其心理和精神受到了严重打击,也造成了以后多疑与缺乏安全感的后遗症,变成心地狭隘,紧张恐怖,阴狠毒辣,以及凡事先下手为强的性情和办事手法。
及至楚、汉罢兵言和,以鸿沟为界平分天下,项羽才将吕后归还刘邦,对吕后来讲,真是恍如隔世。
后来刘邦毁约,重挑衅端,最终在垓下之战中打败项羽,建立西汉王朝,刘邦当上皇帝,吕后就顺理成章地当上了皇后。
吕后为人有谋略。
汉初,吕后助刘邦杀韩信,彭越等异姓王,消灭0势力巩固统一的局面。
前195年,刘邦死,惠帝立,尊吕后为皇太后,惠帝仁弱,实际由吕后掌政。
前188年,惠帝崩,立少帝,临朝称制八年,少帝因其生母为吕后所杀,有怨言。
吕后逐杀少帝,立常山王刘义为帝。
『号令一出太后』,吕后先后掌权达十六年。
是中国历史上三大女性统治者(吕后,武则天,慈禧太后)的第一个。
王立群读史记之吕后第1讲吕后出嫁吕后在中国历史上,是个非常独特的人物,首先她是中国母后临朝的创始人,在中国皇帝帝位的继承问题上,从来没有过母后临朝,吕后是创始者,而且对后代,影响非常之大,所以我们今天一提起来中国古代的三大女主,后代的吕后,唐代的武则天,清代的慈禧,其实,吕后是开创者。
但是,我们大家关注的,所知道的吕后,往往是她后期比较残暴、比较凶残的吕后,吕后的年轻时代,她的早年,是个什么样子呢?她的婚姻状况,又是个什么样子呢?这对我们全面地了解吕后非常必要。
吕后的原名叫吕雉,我们称她为吕后,是她在刘邦做了皇帝以后,她被封为皇后,我们才称她为吕后,她原名叫吕雉,她的父亲叫吕公,历史上没有记载吕公其他更详细的东西,只知道吕公是单父县人,也就是今天山东的单县。
吕公有四个孩子,两个儿子,两个女儿,长子吕泽,次之吕释之,长女吕雉,次女吕媭。
本来,吕公一家是住在单父县,没有在刘邦生活的沛县,但是后来吕公家里面在单父县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情,有了仇人,为了避仇,吕公就带着他的全家,从单父县来到了沛县,投奔了当地一个县令,因为当地这个县令,是吕公的一个好朋友,刚来到的时候,就住在县令的家里面,住了一段时间以后,感觉沛县不错,他就把家定居在沛县了。
吕公刚到沛县县令家客居的时候,这在当时,成了县里一个大事情了,因为县令家里来了贵客,很多人都要凑个热闹,县令就举行了一个大型的酒宴,这个酒宴因为参加的是当地的官员,还有一些豪绅,来的人比较多,所以,酒宴就做了一个规定,当然喝酒不是白喝的,要拿钱的。
说拿钱,够一千的,到堂上喝,不到一千的在堂下喝。
刘邦这个时候也来了,不过刘邦这个时候是个泗水亭长,所以,刘邦没有带一个子就来了,到这儿以后,他就报了一句话,说泗水亭长刘季贺钱万。
刘季是刘邦的原名,他原名就姓刘名季,就是他是家里排行比较靠后的,实际上,贺钱万这个数目是非常大的一个数字了,而实际上刘邦是一个钱没拿,当时负责在宴会上收钱的人,就是后来刘邦手下三杰之一的箫何,箫何负责收钱,刘邦就来了一个贺钱万,很明显,刘邦这是谎言。
从《史记·吕太后本纪》和《汉书·高后纪》看吕后的历史地位历史文化学院2011级2班张维201104040249 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巨著,《史记》和《汉书》以其重要的历史地位流传于后世。
“本纪”是两书共同的部分之一,主要提纲挈领地写出一代大事,多以帝王的事迹居多,而吕后作为一介女子,司马迁和班固都把其列入本纪之中,足以见她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从整体上来说,司马迁《史记》注重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在《吕太后本纪》的描写中,以吕后为中心,叙述了她在位时期的史实。
而班固著史则注重汉王朝的正统地位,以时间为线索,叙述吕后的事迹。
相比《吕太后本纪》而言,《高后纪》稍显简略,文笔不如《吕太后本纪》优美,读起来有点枯燥乏味。
就本文而言,《高后纪》叙述的史实基本和《吕太后本纪》相同,没有新的史料加入。
班固在评价吕后的观点与司马迁也基本相同。
吕后作为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她的功绩是巨大的:第一,吕后执掌朝政十五年,临朝称制八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实际上的女皇,结合《史记·高祖本纪》和《汉书·高帝纪》以及《汉书·外戚传》我们可以发现吕后本人性格具有两面性,但总体上功绩更大,司马迁和班固都赞誉她在位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天下晏然,刑罚罕用,民务稼穑,衣食滋殖”,可见吕后在位时期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为后来的“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
第二,吕后是一个非常有才干的女子。
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在高祖刘邦尚为一亭长之时,她与刘邦“攻苦食啖”,度过了十余年相濡以沫的生活,是一个贤惠妻子的形象。
在汉朝建立不久,有个别将领心怀异志,蠢蠢欲动。
吕后对刘邦除了关怀备至外,更能帮他出谋划策,巩固天下。
刘邦在平定黥布叛乱时“为流矢所中,行道病。
病甚,吕后迎良医。
”诛韩信,灭彭越,则皆吕后一手所为。
诚如司马迁所言:“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
”然而,人非完人,吕后也犯下了许多的错误,她所犯下的那些错误,导致她在长期被人们认为是一个乖戾跋扈、冷酷刻毒的专制者。
吕太后本纪读后感一提起吕太后,很自然就联想到狠毒,贪婪。
在史记中,司马迁也通过描写吕太后的所作所为,对吕后个性的残刻作了入木三分的揭露。
而在最后,司马迁还是肯定了吕后实行无为政治,安邦治国的成功,从中,也可看出史记成为几千年来挥之不去的经典的原因了。
我们无可否认,历史是很主观的,不同的角度,看到的东西也不同。
历史是带有局限性的,史书大多数是被统治阶层润色过的,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当时时代背景的影响。
在当时一个重男轻女的时代,女子当政就无可厚非的被认为是牝鸡司晨,完全不理会女子是否真正有能力去治理一个国家。
在我看来,吕后非但不是一个乱臣贼子,反而是一个伟大的女性。
正如本纪开篇讲道∶"吕太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
"从中可以看住,刘邦夺取天下,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吕后的功劳。
然而当刘邦当上皇帝之后,却嫌弃吕后人老珠黄,过河拆桥,另寻新欢,最后还试图立戚夫人之子为太子。
姑目不论在孝惠是否有能力做皇上,光是这样,放在一个普通女人身上,都会恨戚夫人恨得半死,何况是性格刚毅的吕太后?于是,当高祖驾崩后,吕太后便开始了她漫长的复仇之旅。
吕后削去戚夫人手脚,将其放在猪圈里,称为"人彘"。
相信吕后心中除了有对戚夫人的恨意,更多的是对高祖皇帝的伤心,多年的夫君竟然为了一个妃嫔不顾日情,要废自己的儿子。
虽然吕后心狠手辣的方式令人唾弃,但这也体现了吕后敢爱敢恨的性格。
吕太后也是舐犊情深的。
一次,齐王来朝,"孝惠以为齐王兄,置上座,如家人之礼。
",吕太后见了可不得了,立刻赐给齐王两杯毒酒,生怕齐王有谋反之心,一心想保住儿子的皇位。
可惜,善良的孝惠并不赞同母亲的方式,最后与吕后决裂。
吕后的心狠手辣,的确堪称一绝,但比起历史上无数君于的刑罚,仍是稍有逊色。
只是因为吕后是一介女子,世人对她的评价就是猪狗不如。
这当中,难免也参杂了一些性别歧视。
总的看来,吕后当权时的汉朝也并不混乱,正如司马迁所说"孝惠皇帝、高后之时,李敏德里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平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
《史记》与《汉书》中吕后的异同吕后作为西汉王朝的风云人物,《史记》与《汉书》都对她有详细记载。
下面我们就来比较一下这两本书中所描写吕后的异同。
首先是相同点:1、都承认了吕后的地位,给她独立写在本纪中,分别是《史记﹒吕太后本纪》和《汉书﹒高后纪》2、都较为客观地记述了吕后时期发生的事情。
例如少帝因得知非皇后所生口出怨言,于是就被吕后软禁并废除帝位;还有,吕媭听见吕禄要放弃军权而怒摔珠宝。
3、都对吕后进行了较为公允的评价。
司马迁在《吕太后本纪》篇末以“太史公曰”的形式表扬说:“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
刑罚罕用,罪人是希。
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汉书》卷三《高后纪》末尾的“赞曰”,也发表了类似的评断,只是字句略有不同。
两者都表达出了对吕后当政期间政绩的肯定。
其次,不同点是:1、最直观的区别就是字数上。
《史记﹒吕太后本纪》正文的字数5328个,《汉书﹒高后纪》的字数为2006个,史记对吕后描写的字数是汉书的两倍多,可见史记的内容更充实、丰富一些。
2、对汉朝正统的维护。
《史记》在《高祖本纪》之后就是《吕太后本纪》,《汉书》则有《惠帝纪》。
司马迁不给名义上的天子汉惠帝写本纪,但以吕太后有实际统率,虽非皇帝,但实际上却真正主持政务,于是紧接着高祖后面把吕后载入本纪,而汉惠帝的事迹只是在《吕后本纪》中略有提到。
由此可以看出司马迁更尊重政治史的实际,而班固在努力维护刘氏王朝的正统性。
3、叙事详略上的差别,从而表现出作者著史态度的不同《汉书》对燕王刘建的死,仅用7个字描述——“秋九月,燕王薨”,而《史记》除记载燕王的死讯外,还描写了吕后在燕王死后把他小妾生的儿子杀了,使之因无后而被废除王国,后来她就趁机封吕通为燕王,霸占刘氏宗室的封国。
另外,还有赵王刘友的死,《汉书》对此的记载是简单的“赵王友优死于邸”;而《史记》这对他的死记载的非常详细:吕女因为赵王只宠爱姬妾而心生嫉妒,因此向吕后进谗言,诬告赵王想要造反。
《史记·吕太后本纪》《史记·吕太后本纪》吕太后者,高祖微时妃也,生孝惠帝、女鲁元太后。
及高祖为汉王,得定陶戚姬,爱幸,生赵隐王如意。
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
戚姬幸,常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
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上,益疏。
如意立为赵王後,几代太子者数矣,赖大臣争之,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废。
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
吕后兄二人,皆为将。
长兄周吕侯死事,封其子吕台为郦侯,子产为交侯;次兄吕释之为建成侯。
高祖十二年四月甲辰,崩长乐宫,太子袭号为帝。
是时高祖八子:长男肥,孝惠兄也,异母,肥为齐王;馀皆孝惠弟,戚姬子如意为赵王,薄夫人子恒为代王,诸姬子子恢为梁王,子友为淮阳王,子长为淮南王,子建为燕王。
高祖弟交为楚王,兄子濞为吴王。
非刘氏功臣番君吴芮子臣为长沙王。
吕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乃令永巷囚戚夫人,而召赵王。
使者三反,赵相建平侯周昌谓使者曰:“高帝属臣赵王,赵王年少。
窃闻太后怨戚夫人,欲召赵王并诛之,臣不敢遣王。
王且亦病,不能奉诏。
”吕后大怒,乃使人召赵相。
赵相征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
王来,未到。
孝惠帝慈仁,知太后怒,自迎赵王霸上,与入宫,自挟与赵王起居饮食。
太后欲杀之,不得间。
孝惠元年十二月,帝晨出射。
赵王少,不能蚤起。
太后闻其独居,使人持酖饮之。
犂明,孝惠还,赵王已死。
於是乃徙淮阳王友为赵王。
夏,诏赐郦侯父追谥为令武侯。
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
居数日,乃召孝惠帝观人彘。
孝惠见,问,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岁馀不能起。
使人请太后曰:“此非人所为。
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
”孝惠以此日饮为淫乐,不听政,故有病也。
二年,楚元王、齐悼惠王皆来朝。
十月,孝惠与齐王燕饮太后前,孝惠以为齐王兄,置上坐,如家人之礼。
太后怒,乃令酌两卮酖,置前,令齐王起为寿。
齐王起,孝惠亦起,取卮欲俱为寿。
吕后本纪读后感《吕后本纪》是史书《史记》中的一篇,是汉代历史的重要记载之一。
通过阅读《吕后本纪》,我对于汉代的吕后及其时代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于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历史发展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吕后本纪》记载了汉代吕后的生平事迹和贡献,也详细描述了她的性格特点和政治手段。
吕后出身低微,却能够成为刘邦的皇后,国家宰相和太后,可见她的智慧和政治才能是非常出色的。
她能够巧妙地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同时也为汉朝的发展和稳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吕后在位期间,通过巧妙地运用权谋和政治手段,巩固了自己的地位,保护了刘家的统治地位,并且带领汉朝走向繁荣和发展。
然而,《吕后本纪》也展示了吕后权谋手段的黑暗和残忍。
她为了保持自己的地位和权力,不惜斩尽杀绝,甚至杀害婴儿,蓄意陷害无辜。
她的残暴行径不仅让人感到震惊,也让人对于历史人物的复杂性产生了更深入的思考。
一个人可以同时拥有智慧和残暴,可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发展,也可以带来社会的灾难和苦难。
历史人物的伟大与否,往往不在于他们拥有多少功绩,而在于他们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吕后本纪》让我思考到历史的复杂性和历史发展的复杂性。
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的镜子,反映出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复杂性。
历史人物的行为和决策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既有人性的光辉一面,也有人性的黑暗一面。
同时,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有进步和发展,也有动荡和灾难。
通过阅读《吕后本纪》,我对于历史的发展过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更加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多维性和复杂性。
此外,《吕后本纪》还让我思考到人性的复杂性。
吕后作为一个历史人物,既有优秀的一面,也有不足和缺点。
她在政治和智慧方面具有卓越的能力,但在人性和道德方面却有较大的不足。
这让我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之处,没有完美的人。
同时,吕后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她的行为和决策也受到了历史和社会的影响,不能简单地用好坏来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伟大与否。
《史记》中的吕后形象作者:徐娟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03期摘要:吕后是一个颇为复杂的历史人物。
历来人们对于司马迁笔下的吕后没有太多好感,认为她是一个残忍的女人,变态的母亲,预谋篡权的女主。
然而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联系史实和司马迁的创作手法,我们会发现,吕后是一个杰出的对西汉有重要贡献的政治家。
关键词:史记、吕后、政治家[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3-0095-01历来人们对《史记》中的吕后形象褒贬不一,莫衷一是。
有人觉得吕后是一个残忍刻毒、权欲熏心的乱政后妃,郑樵就曾说“遗孝惠而纪吕,无异奖盗乎?”他将吕后归为“盗”;但也有人很支持司马迁的做法,如徐时栋,他在《烟屿楼读书志》卷中说,“天下号令在某人,则某人为本纪,此史公史例也,故《高祖本纪》之前,有《项羽本纪》;高祖以后,不立孝惠皇帝本纪,而独立《吕后本纪》,固以本纪为纪实,而非争名分之地也,此后无人能具此识力,亦无人敢循此史例矣。
”他不但觉得司马迁这样做是正确的,还大力赞赏了司马迁这样做的无人能及的“识力”。
鄙人窃以为不管吕后曾经做过什么,有一点不可否认,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
《吕太后本纪》记载“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
说吕后“佐高祖定天下”,的确是事实,吕后和萧、曹、绛、灌之属一样,也是西汉最重要的开国功臣,像她这样的女性,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特别是在消灭项羽之后,在还存在多股异姓诸侯王势力的,依然十分严峻的形势下,她对消除割据危险,稳定天下,起了重要的作用。
“所诛大臣多吕后力”,也完全是事实。
卢绾也说:“往年春,汉族淮阴,夏,诛彭越,皆吕后计。
”假如不是她所起的决定性作用,韩信、彭越等人的命运,天下初定后的政局,也许会有些不同。
在刘邦病逝至吕后去世的十五六年间,吕后切实贯彻了休养生息方针,在面对强藩诸多侮辱的言辞时,不为个人私怒,无端挑起战端,使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获得了良好的条件,为以后西汉的强大,奠定了基础。
汉高后吕雉的生平简介吕后早年称得上是贤惠的女人,她为了刘邦历尽艰辛,九死一生。
她嫁给刘邦的时候,刘邦只是沛县的一个泅水亭长,亭长也就相当今天的派出所长。
刘邦将吕后娶过来之后,时常为了公务以及与朋友们周旋,三天两头不见人影,织布耕田,烧饭洗衣,孝顺父母及养育儿女的责任,都一骨脑儿地落在吕后一人身上。
秦末天下大乱,刘邦率众进人沛县被拥立为沛公,吕后当时也水涨船高,被尊称为吕夫人,等到刘邦攻入咸阳,被西楚霸王项羽立为汉王,吕后又晋级成了王妃。
但吕后并没有因此过上舒适的日子,在接下来刘邦和项羽打得天昏地暗的楚汉战争中,吕后成了项羽的俘虏,甚至在项羽把吕后押到两军阵前,以烹杀吕后威胁刘邦时,刘邦居然笑嘻嘻地说,你爱杀就杀,悉听尊便。
我想当时的吕后一定是心寒如冰,透骨冰凉。
在四年的楚汉战争中,吕后一直被囚在楚军之中作人质,受尽了折磨和-,挣扎在生死边缘,使其心理和精神受到了严重打击,也造成了以后多疑与缺乏安全感的后遗症,变成心地狭隘,紧张恐怖,阴狠毒辣,以及凡事先下手为强的性情和办事手法。
及至楚、汉罢兵言和,以鸿沟为界平分天下,项羽才将吕后归还刘邦,对吕后来讲,真是恍如隔世。
后来刘邦毁约,重挑衅端,最终在垓下之战中打败项羽,建立西汉王朝,刘邦当上皇帝,吕后就顺理成章地当上了皇后。
吕后为人有谋略。
汉初,吕后助刘邦杀韩信,彭越等异姓王,消灭0势力巩固统一的局面。
前195年,刘邦死,惠帝立,尊吕后为皇太后,惠帝仁弱,实际由吕后掌政。
前188年,惠帝崩,立少帝,临朝称制八年,少帝因其生母为吕后所杀,有怨言。
吕后逐杀少帝,立常山王刘义为帝。
『号令一出太后』,吕后先后掌权达十六年。
是中国历史上三大女性统治者吕后,武则天,慈禧太后的第一个。
吕后作为一个临朝称制的太后,在当政之后,并未因自己在与戚夫人斗争过程中产生的变态心理影响其主持朝政;相反,她却表现出以治国安邦为己任的胸襟和气魄。
吕后当政内,沿袭了“与民休息”之国策,行“无为而治”,创自刘邦的休养生息的黄老政治进一步得到推行。
吕后干政读后感后名雉,字娥姁,是中国历的女性野心家。
这篇本纪成功地塑造了吕后这样一个残忍刻毒、权欲薰心的乱政后妃的形象,详细地记述了吕后篡权及其覆灭的过程:从吕后在刘邦死后培植吕氏势力、残害刘邦宠姬和诸子的罪恶行径,到周勃、陈平等元老大臣联合刘氏宗室诛灭诸吕的惊险斗争,到诛吕功臣们商议迎立刘恒即位的情况。
的确啊,吕后是中国历的女性野心家,而且是少有的野心家啊!想一想有几个女人能有他这么牛啊!也只有她给武则天和慈禧做组了榜样啊!可你们曾想过没想国另一位大汉巾帼女英雄-----马王堆古墓中的辛追。
奇女子也只有她才是名副其实了!想当年是谁给刘邦献“四面楚歌”之计的?是谁帮吕稚之子保太子之位的?又是谁帮汉铲除吕氏重震大汉雄威的……是她,就是她,一位被刘邦爱过、上过战尝帮过张良、连张良也自愧不如的巾帼女英雄-----辛追!吕后地位不保,刘邦要废太子时,是她献一计,救回了吕后和太子的地位,“商山四皓”谁都知道,得“商山四皓”者得天下啊,可谁也请不动,她知道张良能,但张良也不知道自己能,最后张良不是请动了吗?为什么她可以啊,因为她饱读军书,了解天下事……最后,吕后叛逆倒行,刚开始谁拿吕后也没办法,就是因为朝中大臣们的不和,陈平和周勃闹僵了,张良、萧何也都死了。
但她一眼就看出了铲除吕氏的关键所在----陈平与周勃联合。
她办到了,她知道男人是放不下面子的,所以只有她自己来!常说韩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那吕稚就是:成也辛追,败也辛追啊!是辛追把她推向了霸权,也是辛追把她从霸权中拉了出来!女人只能和辛追开战。
还有谁?丈夫战死沙场,儿子也是!我上一个女人上战场杀敌报国,运筹帷幄,所向披靡。
太棒了!这样的女人有多少!不一般!我想多了,所有的敬佩都在于沉默。
这个女人不一般!不愧为大汉!在史记及以后的各史之中,记述帝王生平才能称为本纪,但吕稚太后的传记也被称为《吕太后本纪》。
我认为是“以太后制天下事也,”如武则天,为实际上的统治者。
历史人物吕后的形象分析和评价吕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性人物,也是汉朝的开国皇后。
她的形象被历史和文艺作品所记录和刻画,既有褒扬的好评,也有批评和指责。
本篇论文将从历史和文学两个角度来进行吕后形象的分析和评价。
吕后原名吕雉,出身贵族家庭,在年轻时就嫁给了当时的太尉刘邦,赢得刘邦的宠爱。
在刘邦称帝后,吕雉被册封为皇后。
在刘邦死后,吕后成为汉朝的实际掌权者,直到自己死去。
然而,吕后的历史形象并不如其丈夫那样正面。
首先,吕后被认为是个极端残忍和阴险的人。
据《史记》记载,吕后在位期间经常处死异己和不满意的官员,甚至包括自己的亲戚和儿子。
她还对自己的丈夫刘邦实行毒杀,致使刘邦死亡。
这种残忍的行为使得吕后被世人所唾弃。
其次,吕后被认为是个对国家不负责任的统治者。
在她的统治下,汉朝经济衰退,国内不断发生叛乱和战争。
她不仅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还让汉朝陷入了深度的贫困和动荡之中。
此外,吕后还被认为是一个极端享乐和奢侈的人。
她奢华的生活方式和挥霍无度的行为不仅浪费了国家的财政资源,也引起了广泛的不满和反感。
因此,在历史上,吕后被贴上了“昏君”、“残暴”、“无能”等不光彩的标签。
文学作品中的吕后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吕后的形象通常也是负面的。
比如在明代演员陆游所作的《吕祎传》,吕后被描绘成一个专横暴戾,阴狠狡诈的人。
而在清代小说《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则将吕后形象描绘为一个善良、心地纯洁的女性,被视为一个忧国忧民、有爱心的女性形象。
在现代的电视剧和电影中,吕后的形象也经常出现。
比如在电视剧《大汉天子》中,吕后被描绘成一个伶俐且机智的女人,在权谋斗争中几乎毫无对手。
在电影《赤壁》中,吕后则被描绘为一个心情复杂、敏感柔弱的女性形象。
结论综上所述,吕后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其形象既有正面的评价,也有负面的批评。
不过,从她统治下的汉朝政治经济情况来看,她的政治才干和处理能力确实存在一些问题。
但是,她也是一个女性,能够在其时代背景下登上帝位,掌握实际权力,自身思想和个性也值得关注和研究。
不一样的吕后——读《史记·吕太后本纪》有感吕太后是历史上流芳永存的著名女性人物,众所周知,她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最具有权力的统治者,她塑造了齐国的传奇,改变了一个国家的命运,并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但是,另一方面,听起来可能更多的是猜测与推测,有关她,我们实际上仅仅知道很少,以及有诿谎似的报道,这些都是在古代史记中描述的。
仔细阅读《史记吕太后本纪》,可以看出,吕太后是一位有着杰出政治能力,极具领导力的精明之人。
她一生身体健康结实,毅力十足,坚不可摧,柔克刚,把握机会,能够准确预测前景,能够凭借机智的谋略面对困境,还能够制订宏伟的长远规划。
她是一位饱学而经验老到的政治家,而且有着绝佳的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
无论是国际上的外交,还是国内的政治改革,吕太后都深具眼光,办法得当,让人敬佩不已。
可以说,正是因为她,齐国最终能够统一,走向一片春天。
除此之外,《史记》中还有吕太后的许多其他方面的特属性她独具创意,极具开拓精神,不断探索新的东西;她宽厚大度,在政治的活动中不断礼尚往来,处事周全;她温柔体贴,崇尚仁义,起到一种宗旨教育的作用;她对爱国及民族感情,对从内地到边疆的民族联结,对普及教育进行改革,亦有知识,有爱心,让民众均受其益,让齐国繁荣昌盛,永载史册。
读史记,今人可以看到吕太后之所以能够在历史上取得如此成功的原因,她的智慧能力,政治执行力,内外处理能力,艺术修养,可以说都是当时最具先进的。
正是这样的吕太后,在接连着的战争、改革中一如既往企图发扬着齐国的繁荣昌盛。
可以说,吕太后的崇尚理性,她的无私,她的高洁,向世人诠释了一种真正的领袖的样貌,给当代人带来了很多启发与教训。
因为她,历史得以活跃,越是今天,我们越要借鉴和参考吕太后,努力地发掘象征领袖风范的真谛,以及她在历史中留下的思想财富,为我们的未来谋求更多精彩。
回顾历史,仿佛可以看到吕太后当初操劳至晚,她不断为齐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不懈的拼搏,把齐国带到了一个新的历史纪元,这不但意味着吕太后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更意味着她是一位非凡的人物,传奇般的存在,永远无法被淡忘。
史记女性故事精选历史故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它符合七八年级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将历史故事引入初中历史课堂,不仅必要,而且非常具有实用性。
下面是店铺为您带来的史记女性故事精选,希望对您有帮助!史记女性故事精选篇一:褒姒倾国倾城用在褒姒身上,再合适不过,中国人对这类mm有个统称:祸水。
褒姒的出生充满了神话的意味,孕育过程跨越了夏、商、周三个朝代。
夏朝某年,有两条龙自称是褒神,也就是褒人的先祖,这倒没什么,传说女娲也是蛇身人首,当时的同志们应该见惯不怪了。
可这对龙夫妇实在是很前卫,居然就把夏王的大堂当成了新房,在众目睽睽下上演春宫。
夏王不知道该怎么办,只好去问神明,玉帛烧了一大堆,神居然说杀也不行,赶跑也不行,更不能干扰他们男欢女爱。
最后夏王问,那我能不能把龙漦留下来呢?龙漦是龙的口水,据说是龙的精气所化,这回神明同意了。
龙走了,留下一大摊口水,夏王把龙口水收藏进盒子,每年拿出来祭祀。
这个传统历经夏朝和商朝,延续到周朝。
周朝当时的当家周厉王比较好奇,象潘多拉一样打开了盒子,想看看龙口水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盒子一打开,龙口水就流了出来,还流的到处都是,没法清除。
神物就是神物,万般无奈,周厉王只好用巫术了,都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正经办法行不通,就只好搞歪门邪道了。
周厉王让宫女们赤裸着身子大喊大叫,都说一个女人啰唆起来相当于五百只鸭子,那么多宫女,得是多少只鸭子啊,连神物都受不了,变成了玄鼋。
这只黑色的大鳖慌不择路,爬进了后宫,正好被一个宫女撞见,而这宫女就此不夫而孕。
一怀孕就怀了四十年,直到周宣王即位,总算瓜熟蒂落,生下一个女婴,这个女婴,就是褒姒。
褒姒的母亲害怕,女儿才出生,就扔到了路边。
恰好当时流传一个谣言,说是檿弧箕服,实亡周国,有一对卖桑弓弧、箕箭服的夫妇,因为这个预言被周宣王下令抓捕。
逃亡途中,夫妇俩发现了褒姒,将她捡起来带到了褒国。
褒姒是养父母给她起的名字,按照当时的习惯,不是姓褒名姒,而是姓姒名褒。
2020-06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文学品析论《史记》中的西汉参政女性———以《吕太后本纪》为例刘婉眉(北京语言大学,北京100083)摘要:《吕太后本纪》作为《史记》唯一一篇为一位女性单独列传的作品,有着特殊的意义。
吕后这一位西汉初年参与政坛的传奇女性也同样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文从《吕太后本纪》出发,浅析吕后参政的影响和形象,以及其背后隐藏的女性悲剧色彩。
关键词:《吕太后本纪》;吕太后;女性悲剧;《史记》中图分类号:I20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8-0005-02一、前言《吕太后本纪》是《史记》中唯一一篇将女性单独列传的作品,因而在整部《史记》中都存在着特殊的意义。
吕后能以没有实际称帝的女性身份而被列入本纪行列中,不止是因为司马迁的“爱奇”,同时也是因为吕后这一形象有着特殊的代表意义。
吕后这一形象是西汉初年参政女性的代表,同时也可以作为对当时政治局面的另一重补充,展示了西汉初年政坛的状态,也体现了女性命运和悲剧和吕后这一形象的复杂性。
二、《吕太后本纪》中的吕后形象(一)人物形象的多重性在《史记·吕太后本纪》中,司马迁塑造了一个具有复杂性的吕太后形象,也就是说,她的形象是多重的。
《吕太后本纪》的开端在简单交代了一下吕后的生平后,就从高祖驾崩后吕太后在政坛上大显身手开始写起,写她作为太后时在朝堂上搅动风云的铁血手腕。
但在她死后,司马迁也并未停止这篇本纪的写作,而是继续讲述了她去世后吕氏家族的命运结局,在讲述吕后个人命运的同时,也由她自身延伸到了整个吕氏家族的兴衰。
在对吕后本人进行叙述时,司马迁很注重人物性格的多元性。
在《吕太后本纪在》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既心狠手辣深谋远虑,同时又不失温情的吕后,通过一桩桩事件的记载,使得这一形象极其丰满而真实可信。
吕后的心狠手辣与深谋远虑体现在她清除异己的果断和扶植自家势力的过程中。
在刘邦死后,吕后唯一的儿子汉惠帝刘盈继位,刘盈软弱无能,于是吕后开始掌权。
史记吕太后本纪读后感(精选5篇)史记吕太后本纪读后感(篇1)《史记》是中国史学上第一本记传体通史,并且是司马迁走遍大江南北,经受了各种打击,呕心沥血在公元前91年完成的旷世巨作。
这本书中,最吸引我的是撰些时代中各领域英雄豪杰和记载国内外少数民族的“列传”,是它让我感受到了历代英雄人物的气概与豪迈。
比如说列传中的“刺客列传”里的聂政、荆轲等人。
以前,我认为刺客可是就是那些品行不正,只明白搞偷袭的人,但史记上的叙述,让我明白,有些刺客是不仅仅仗义疏财、劫富济贫,并且对君子赤胆忠心,像有些为了自我的国家去行刺君王,是冒着生命危险的,随时都有可能被处死,真可谓是有去无归。
虽然如此,但他们依然一心为君,就像荆轲临走时在易水河边“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的悲壮,更有那之后身中八剑却仍一心想着太子丹,这就是他们的赤胆忠心的最好表现。
在《史记》里,我认识智勇双全的蔺相如,立木取信的商鞅,巧言退兵的陈轸,少年有为的孟尝君,错失良才的魏惠王,贪利失地的楚怀王……其中最吸引我的是不从浊流的屈原。
屈原是楚国著名的大诗人,他知识十分渊博,口才也很好,无论是对外交际,还是管理内政,他都能处理得有条不紊,楚怀王很赏识他。
可是,屈原的才华受到了上官大夫的嫉妒,只要一有机会他就在楚怀王面前造谣生事,楚怀王听得多了,也就信以为真,渐渐地疏远了屈原。
德才兼备又清高孤傲的屈原,怀着悲愤的心境,写下了长诗《离骚》,多年来屈原报国的愿望未能实现,最终跳进汨罗江自尽了。
读了《史记》后我才明白,原先在古代所谓的“品行不正”也大多都仅仅是“行”不正而“品”正,他们一心只为王,他们如果没有那“品”不正的王,必须是英雄,这让我深刻的了解到了一个决策者的重要性。
包括屈原等人在内,都是因为社会腐败、堕落的现象,导致有些人只想着个人利益,才会让那些真正为国家着想的忠臣落到悲惨的下场,也许在古代,皇权才是最重要的吧……史记吕太后本纪读后感(篇2)读者,其用心专也,韵者,其美极而触魂也!——题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吕后本纪读后感《吕后本纪》是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的一篇,全书共分12篇,全是以纪传体的形式记述了中国历史上从夏朝到西汉朝的历史人物和重大事件。
《吕后本纪》是其中的一篇,主要讲述了汉朝第二代皇帝刘盈的后妃吕雉的一生。
通过阅读这篇本纪,我对吕后的聪明才智、女性地位的转变以及权谋斗争等方面有了深刻的思考。
首先,吕后是一个聪明才智过人的女人。
她在年少时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受到刘邦的赏识,成为了刘邦的后宫。
她深谙人情世故,善于言辞,能够巧妙地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并在权谋斗争中发挥出了巨大的智慧。
在刘盈继位后,刘邦去世后的内部斗争中,吕后能够善于利用她的聪明才智,将自己的势力扩大,并最终成为了汉朝的皇后。
她还在政治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帮助丈夫稳固了自己在朝廷中的地位,并对于国家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其次,吕后的一生也反映了中国女性地位的转变。
在古代中国,女性的地位相对较低,往往只能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
然而,吕后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勇气,在男性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她不仅成功地成为了刘邦的妻子,还在刘盈继位后掌握了实际的权力。
这种女性地位的转变,既是吕后个人智慧和能力的体现,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女性地位的逐渐提升。
吕后的一生为后世的女性树立了榜样,让我们看到了女性在男性社会中的潜力和价值。
最后,通过阅读《吕后本纪》,我对权谋斗争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吕后在夺取权力的过程中,不仅需要面对权臣权贵的阻挠和抵抗,还要应对外部势力和内部纷争的影响。
她通过善于交际和运筹帷幄的能力,不断地与各方势力妥协和斡旋,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同时,吕后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她在夺取权力的过程中不得不背叛自己的兄长吕禄,为此付出了极高的代价。
这使我对权谋斗争的残酷性和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明白了为了得到权力必须付出的代价。
在阅读《吕后本纪》的过程中,我被吕后所展现出的聪明才智和智慧深深地打动了。
她在男性社会中以自己出色的才华和智慧,成功地掌握了权力,并为汉朝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史记》看吕后的才宋蔚兰(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6)摘要:吕后是司马迁笔下唯一单独立传的女性人物,在《史记》中涉及吕后的篇章多达43篇。
从《史记》看,无论是从其政治眼光、处事手段、行事效率来说,她都具有突出的才能。
正是因为她个人突出的才干,才能使她最终站上了权力的最高点,并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关键词:《史记》;吕后;女性;才干中图分类号:I 20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96(2013)05-0080-04吕后是司马迁笔下唯一单独立传的女性人物,在《史记》中涉及吕后的篇章多达43篇,不论司马迁对其态度是褒是贬,也不论前人定义吕后是凶残歹毒的女主,还是温柔可人孝顺的传统女子,或者是对社会稳定进步作出贡献的伟人,但在《史记》中都不乏流露出其惊人的才干。
一、政治眼光:善解圣意、具有先见之明从《史记》看,不得不说吕后有着惊人的政治眼光。
在男权为主的封建社会里,奉行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孔子有“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1]的著名论断,孟子有“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2]的言论,这些都是蔑视女性的理论基础,制约着女性的发展,把女性定义为封建男人的附属品,只能在男人的夹缝中生存。
而吕后作为一名女性,却以长远的眼光看待一切政局,洞悉事态的发展方向,在刘邦坐拥江山后,辅助刘邦掌权最需要的才能便是善解圣意,不能违背刘邦的意愿,一切以刘邦的圣意为前提,以巧妙的方式显示自己的才干来赢得刘邦的赏识,进而才能扩充自己的势力。
吕后干得最漂亮、也最能让刘邦满意的两件事就是诱杀韩信、巧杀彭越。
《淮阴侯列传》中记载:“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
相国绐信曰:‘虽疾,彊入贺。
’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锺室。
”[3]554不管韩信是否参与了陈豨的谋反,吕后一不做、二不休采用萧相国的计策,将韩信诱骗至宫中杀死。
另外,《魏豹彭越列传》说:“彭王为吕后泣涕,自言无罪,愿处故昌邑。
吕后许诺,与俱东至雒阳。
吕后白上曰:‘彭王壮士,今徙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
妾谨与俱来。
’”[3]541当彭越被贬途中遇到吕后向吕后哭诉时,吕后不动声色将彭越带回洛阳,并巧妙将其杀害。
而杀这些功臣,其实是刘邦很早就想做的事情。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说:“韩信这一类野心家自以为有大功,应当割地称王,但从人民要求统一的观点看来,不消灭这些割据者,即使希望战祸暂停也是不可能的。
”[4]63刘邦铲除韩信那可以说是迟早的事情。
他只是不想背负杀功臣的这个名声,而吕后的做法,正好符合了刘邦的心意,看看《史记》关于刘邦对于吕后杀韩信及彭越的看法,“高祖已从狶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3]554当刘邦从讨伐陈豨的前线回来后,见韩信死了,又高兴又有点可惜,从这里可以看出刘邦心里是同意杀韩信的。
另外,刘邦对彭越的态度,《魏豹彭越列传》中有记载:“廷尉王恬关奏请族之。
上乃可,遂夷越宗族,国除。
”[3]541当有臣子请求诛灭彭越全族的时候,刘邦也是同意的。
所以说,吕后这样做不仅仅讨好了刘邦,也是显示了自己的政治才能,致使后来刘邦觉得他死后,能对付那些功臣的也只有吕后了。
的确,自从惠帝驾崩之后,吕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自己的中央集权,甚至到达了“女主称收稿日期:2013-04-01作者简介:宋蔚兰(1989-),女,湖南邵阳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从事魏晋唐宋文学研究。
第6卷第5期2013年10月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ofQingyuanPolytechnicVol.6,No.5Oct.2013制”的阶段,但从《吕太后本纪》中文献记载有:“所患独吕产,今已诛,天下定矣。
”“遂遣人分部悉捕诸吕男女,无少长皆斩之。
辛酉,捕斩吕禄,而笞杀吕媭。
使人诛燕王吕通,而废鲁王偃。
”[3]88当吕后死后,兵败如山倒,刘氏当权,可是却对吕家人极其残忍,视吕家人为眼中钉,不仅诛杀吕产、吕通,还笞杀吕媭,甚至是吕姓男女老少皆杀之,这简直是残忍至极。
吕后或许很早就预料到失败后的结局,懂得“成者为王、败者寇”的道理,这种先见之明让她在失去惠帝这个依靠后,只有把权利牢牢的握在自己的手中。
这种高远的政治眼光是她在政治生涯中步步高升的关键。
二、处事手段:善于谋略、任用人才《史记》里说:“吕太后者,高祖微时妃也”,[3]84吕后是刘邦贫贱时的妻子。
另外,“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
吕后兄二人,皆为将。
长兄周吕侯死事,”[3]84吕后是辅佐刘邦打天下的,而且,吕家人为此也做出了牺牲。
当胜利到来,而胜利的果实却被她人获取,这个人就是戚夫人。
吕后得不到刘邦的宠爱与庇护,只能在刘邦与戚夫人的爱情夹缝中寻生,善于谋略,与之抗争。
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保刘盈太子之位。
《史记》中说:“及高祖为汉王,得定陶戚姬,爱幸,生赵隐王如意。
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
戚姬幸,常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
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上,益疏。
”[3]84“今戚夫人日夜待御,赵王如意常抱居前,上曰‘终不使不肖子居爱子之上’,明乎其代太子位必矣。
”[3]363当刘邦对戚夫人及刘如意的宠爱威胁到刘盈太子之位时,吕后不再忍气吞声,而是忙于筹谋,先是偷听大臣与刘邦的对话,打探虚实,“吕后侧耳於东箱听,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
”[3]570当得知周昌反对废太子时,感激万分。
后来又问计刘邦身边的重臣张良,请出了刘邦都请不到的商山四皓,帮助太子出谋划策,使得太子在朝廷的地位不可动摇,废太子之事才作罢。
吕后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在刘邦驾崩后掌权。
古语云:“为治以知人为先。
非知人不能善其任,非善任不能谓知之。
”其实,在刘邦临终前,吕后实则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她便询问刘邦身后的安排,“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
”问其次,上曰:“王陵可。
然陵少戆,陈平可以助之。
陈平智有馀,然难以独任。
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
”[3]83做到对大臣的了解心中有数,能任用与控制大臣。
因此,而在刘邦逝世后,她的确重用了萧何、曹参、王陵、陈平、周勃等人,让他们身居要职,有利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当然,也为了更加能控制与任用他们。
在汉惠帝还在位时,无论是“母凭子贵”还是“子凭母贵”,吕后与惠帝的利益关系紧紧栓在一起,她认为惠帝所拥有的权利即为自己的权利,而当惠帝也驾崩之后,吕后失去了她的遮护伞,因而更加把权利牢牢纂在自己的手中。
《史记》中记载:“发丧,太后哭,泣不下。
留侯子张辟彊为侍中,年十五,谓丞相曰:‘太后独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丞相曰:‘何解?’辟彊曰:‘帝毋壮子,太后畏君等。
君今请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将兵居南北军,及诸吕皆入宫,居中用事,如此则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脱祸矣。
’丞相乃如辟彊计。
太后说,其哭乃哀。
”[3]85这是惠帝死后张辟与陈平的对话,也是吕后设计独立掌权的开始,仅仅用“哭而不哀”这个举止就让大臣自动把吕姓人请进宫廷掌权,这也为事后吕后大肆封吕姓人为王而奠定了基础。
吕后做的第三件事是安排后事。
《史记》记载:“高后病甚,乃令赵王吕禄为上将军,军北军;吕王产居南军。
吕太后诫产、禄曰:‘高帝已定天下,与大臣约,曰‘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
今吕氏王,大臣弗平。
我即崩,帝年少,大臣恐为变。
必据兵卫宫,慎毋送丧,毋为人所制。
’辛巳,高后崩,遗诏赐诸侯王各千金,将相列侯郎吏皆以秩赐金。
大赦天下。
以吕王产为相国,以吕禄女为帝后。
”[3]87吕后在临终前一直很担心吕氏宗族的命运,除了一再告诫吕氏后人注意提防之外,掌控军队,还安排吕产身居高位,以吕禄女占据帝后位,这实际上已经做了最周密的安排,连清代学者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都赞叹吕后安排之周密,说“方高后病甚,令吕禄为上将军居北军,吕产居南军,其计可谓密矣”,[5]至于事态的发展并非按照吕后的意愿,并非是吕后识人不明,而是吕氏后人竟都是烂泥扶第6卷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不上墙的无能之辈。
而吕后善于谋略可谓尽人皆知了。
三、行事效率:办事雷厉风行至于说到吕后的办事效率上,那只能用雷厉风行来形容,其凌厉简直让男子汗颜。
先不论其处事是对是错,这种高效率的作风不得不让人佩服,从这点上看,足以能充当一个政治女强人的角色。
在以男权为主的封建社会里,能在男人的天下里取得主权的女人屈指可数,不外乎就是吕后、武则天、慈禧。
而她们的共性可以说就是办事雷厉风行,果敢决断,就算是依附于皇权的戚夫人也不是吕后的对手,戚夫人只能在刘邦的庇护下生存,离开了这层保护伞,是不能独活于世的,或许她是能歌善舞、温柔体贴、能使小性子哭诉,但在权利的争夺战中,唯一最缺乏的就是办事不够果敢,不够凌厉。
而吕后,在刘邦死后,她对戚夫人、刘如意母子的夺夫之痛以及夺太子之位恨之入骨,进而进行极端的报复,先是召赵王进京,在惠帝的疏于防备时,处死赵王。
《吕太后本纪》中记载:“孝惠帝慈仁,知太后怒,自迎赵王霸上,与入宫,自挟与赵王起居饮食。
太后欲杀之,不得间。
孝惠元年十二月,帝晨出射。
赵王少,不能蚤起。
太后闻其独居,使人持冘饮之。
”[3]84这明显是违背惠帝的意愿的,但吕后办事从来就是坚持自己的主见,毫不犹豫,不仅如此,“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
居数日,乃召孝惠帝观人彘。
孝惠见,问,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岁馀不能起。
使人请太后曰:‘此非人所为。
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
’孝惠以此日饮为淫乐,不听政,故有病也。
”[3]84吕后以后世所诟病的残忍方式对待戚夫人,得意于炫耀自己的劳动成果时,惠帝更加不以为然,甚至深恶痛绝,以自暴自弃的方式反抗吕后,吕后仍然坚持主见,宣泄愤恨,斩草除根。
其处事之决断足以能成为一个决裁者。
另外,吕后在铲除异己时也绝不手软,在吕后当权时期,对于刘邦诸子,除了刘恒以政治聪慧的头脑骗取吕后的信任、刘肥向吕后表达的绝对忠诚以及吕后一手带大的刘长外,其他诸子都得不到吕后的信任。
由于刘友不接受吕后安排的吕姓女子,“太后怒,以故召赵王。
赵王至,置邸不见,令卫围守之,弗与食。
”[3]86刘友最终被饿死。
而刘恢不能忍受吕后派来的吕姓女子的监视,最终自杀,“太后闻之,以为王用妇人弃宗庙礼,废其嗣。
”[3]86吕后从不给对手留下一丝希望。
对付刘建一家,在刘建死后,吕后派人杀了刘建唯一的儿子,永除后患。
不管这些做法在后人看来是残忍或是错误,但吕后一心想做的是铲除异己,而且做事一步到位、雷厉风行,绝不留后患。
这足以证明吕后办事效率之高。
而且,吕后治国有方,从不马虎。
与刘邦相比,吕后处理政治经济上的棘手事,一律有明文规定,保证行事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