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鳝水霉病的防治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2
鱼的水霉病如何治疗
春天到,猫儿叫、狗儿跳,缸里的鱼儿――――全霉了!
水霉病(又叫白毛病)――养鱼的朋友可能都遇过,其病原体主要是水霉菌和霉菌,寄生在鱼体的伤口和鱼卵上,是较常见的鱼病。
病因主要是鱼体受伤,鳞片脱落等,导致病菌侵入伤口。
发病原因:在捕捞、运输时鱼体受到外伤或寄生虫使鱼的皮肤受伤后被霉菌孢子侵入从而感染。
预防:在捕捞、运输时小心一点不使鱼体受伤,放养新鱼的水族箱里可投放少量食盐以抑制水霉的发生、投放活饵料时注意清洁消毒。
水质保持清洁以隔绝水霉菌的生长。
症状和病变
鱼体长出“白毛”,呈灰白色,菌丝与伤口的细胞组织缠绕粘附,使组织坏死。
同时病鱼食欲减退,最后死亡。
一年四季皆会出现此病。
治疗方法:
1、用食盐250克加小苏打250克混合液泼洒于100厘米x55厘米x45厘米的鱼缸,坚持数次,效果显著。
2、在100千克水中溶解孔雀石绿0.3克或次甲基蓝,浸洗鱼体10~20分钟,数日后可见菌丝脱落。
3、2%-3%的盐水浸洗,每天一次,每次5-10分钟。
4、百万分之二(2ppm)的高锰酸钾加上1%的盐水混合后将病鱼浸泡20-30分钟。
5、提高水温以抑制水霉的生长。
并且可用一盏15瓦的
紫外线灯每日照射数小时可有效的抑制和消灭水霉菌。
黄鳝常见病的原因及防治技术作者:何志章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8年第12期黄鳝是一种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都很高的经济型鱼类,在国内以及国外市场都十分畅销,也是我国出口的一种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
黄鳝的生长速度快、投资成本小,产量高,而且收益快,深受养殖者欢迎。
近年来,由于钓捕过度,导致野生黄鳝资源遭受严重破坏,加上自然环境被破坏,导致黄鳝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少,因此,人工养殖黄鳝也受到人们的重视,黄鳝养殖产业发展越来越迅速。
黄鳝的抗病能力很强,通常不会染病,只有在水质恶化或者黄鳝本身受伤的时候才容易染病,黄鳝的病症与养殖环境、投喂饵料、养殖密度等都有关系。
目前有的养殖户对黄鳝养殖技术的掌握不到位,黄鳝的养殖技术还不够成熟,尤其是对各种疾病进行防治的时候,其技术水平不高,不能满足黄鳝养殖业的发展,导致黄鳝疾病越来越严重,给养殖者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为了提高黄鳝养殖水平,增加养殖者的经济效益,必须要对黄鳝养殖过程中的病害进行有效控制,采取相应措施做好疾病治疗。
1 肠炎病及其防治肠炎病在黄鳝养殖过程中十分常见,又叫做烂肠瘟,该病属于消化道疾病,当黄鳝食用了一些腐败变质的饵料或者饥饱失常时就容易感染该病,在黄鳝的整个生长期间都可能发病。
感染肠炎病时,黄鳝的反应比较迟钝,食欲降低,体色变青乌黑,肛门红肿,而且突出体外,轻压其腹部可以发现有黄色或红色黏液从肛门及口腔中流出。
该病的致死率较高,死亡迅速。
对肠炎病进行预防,首先应该要正常地供应饵料,并且要给黄鳝提供健康、安全的饵料,坚决不能提供腐败变质的饲料,对黄鳝进行投饲的时候要定时、定量、定质、定位,并且要根据季节、天气、水质以及黄鳝的食欲来确定投喂的数量和方式。
其次,可以使用生石灰对池子进行清洁,每立方米使用15~25g生石灰,在黄鳝容易发病的季节,可以每隔15天使用漂白粉或者富碘对池子进行一次消毒。
第三,及时治疗。
当黄鳝发病的时候,要及时用药,有以下几种治疗方式:每100kg黄鳝可以使用达克菌20g,拌饵投喂,每天投喂一次,连续投喂3~6天;每50kg黄鳝使用大蒜泥250g和食盐250g混合之后拌饵投喂,每天投喂一次,連续投喂3~6天;每100kg黄鳝使用地锦草、辣蓼或菖蒲500g,单独或者混合之后熬成汁,与饵料混合之后进行投喂,每天投喂一次,连续投喂3天。
防治2023-11-05contents •发病原因及特点•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防治措施•防治药品及使用方法•防治注意事项目录01发病原因及特点发病原因养殖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如水质污染、缺氧、温度不适等,可能导致黄鳝发病。
养殖环境恶劣营养不良病原菌感染养殖管理不当缺乏适当的食物或营养素,可能导致黄鳝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病害。
某些病原菌的感染,如细菌、真菌、寄生虫等,可能引起黄鳝病害。
养殖过程中的一些管理不当,如过度密养、缺乏消毒措施等,也可能导致黄鳝病害的发生。
某些病害可能在特定的季节高发,与环境条件和气候变化有关。
季节性发病黄鳝病害有时可能以群体形式发病,影响整个养殖池的黄鳝。
群体发病由于黄鳝对环境变化和疾病反应敏感,其病害可能发展迅速,需要及时采取措施。
病程短黄鳝的一些病害症状可能与其它疾病相似,难以准确诊断,需要专业人员的帮助。
诊断困难发病特点02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水霉病是由真菌寄生引起的一种疾病,在黄鳝体表形成白色棉絮状物,影响黄鳝的游动和摄食。
症状原因防治方法水环境恶化、养殖密度过高、黄鳝体表受伤等。
保持水质清洁,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避免黄鳝体表受伤,使用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
030201赤皮病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疾病,病鳝体表出血、发炎,甚至出现皮肤糜烂现象。
症状水质污染、养殖密度过高、黄鳝体表受伤等。
原因改善水质,降低养殖密度,避免黄鳝体表受伤,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防治方法细菌性肠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病鳝表现为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肠道出血等症状。
细菌性肠炎症状水质污染、饲料污染、养殖密度过高等。
原因改善水质,选用优质饲料,降低养殖密度,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防治方法出血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疾病,病鳝体表出现红斑、出血等现象。
症状水质污染、养殖密度过高、应激反应等。
原因改善水质,降低养殖密度,避免应激反应,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防治方法出血病寄生虫病原因水质污染、养殖密度过高、饲料污染等。
黄鳝常见病及其防治一、普通常见疾病及防治1.梅花斑疾病。
此病在长江流域常发生在7月中旬。
症状:黄鳝背部出现黄豆或蚕豆大小的黄色圆形斑块。
防治方法:①饲养池内放养几只蟾蜍(俗称癞哈蟆),可预防此病发生;②发病时,可用1~2只蟾蜍(池面积大,可用多只),剥开头皮,系上绳子,在池中反复拖数次,1~2日后即可痊愈。
2.昏迷症。
多发生于炎热季节,发病时黄鳝呈昏迷状态。
防治方法:遮荫降温,再将鲜蚌肉切碎,撒入池内,有一定疗效。
3.发热病。
此病主要发生在运输过程中,由于密度大、运输时间长,体表黏液被水中微生物分解发酵,大量耗氧,放出热量,以致水温剧增(可达50℃),从而使水质受污染,底层黄鳝挣扎缠绕成团致死,死亡率有时可达90%。
防治方法:①运输前先经蓄养,且要勤换水,尽可能使黄鳝体表、口中泥沙及排泄物除净;②运输途中,根据温度的高低,掌握换水时间,气温23~30℃时,每隔6~8小时彻底换水一次,温度高,换水间隔时间相应缩短;③施放抑菌药物,每100千克水投入青霉素120万单位,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二、寄生虫疾病及防治1.锥体虫病。
锥体虫寄生在黄鳝血液中引起,黄鳝感染后,大多数呈贫血状,鱼体消瘦,生长不良,一般发生在6~8月。
防治方法:①用生石灰清塘,清除锥体虫的中间寄主蚂蝗(水蛭);②用2%~3%的食盐水或0.7克/立方米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浸洗病鳝10分钟左右。
2.隐鞭虫病。
隐鞭虫寄生在黄鳝血液中引起,感染黄鳝贫血,全年都可感染,以夏、秋两季较常见。
防治方法:①用2%~3%食盐水浸洗病鳝5~10分钟;②用0.7克/立方米硫酸铜浸洗病鳝5~10分钟。
3.黑点病。
复殖吸虫囊蚴寄生在鱼体皮下组织引起。
发病初期尾部出现浅黑色小圆点,手摸有异样感。
随后,小圆点颜色加深,变大并隆起,有的黑点突起进入皮下,并蔓延至体表多处,此时病鳝烦躁不安、停止摄食,直到萎瘪消瘦而死。
防治方法:①生石灰清塘;②用0.7克/立方米硫酸铜全池泼洒,消灭中间寄主锥实螺;③用0.7克/立方米二氯化铜全池泼洒。
寒冷季节黄鳝易发病的防治
史阳白;李潇轩
【期刊名称】《农家致富》
【年(卷),期】2013(000)022
【摘要】一、水霉病及烂尾病 1.症状黄鳝的水霉病多发生在低温季节.患病处长出白毛。
烂尾病的主要症状是黄鳝尾部充血发炎.继而坏死溃疡.严重时尾部烂掉.尾脊骨外露。
2.预防该病大多因伤口感染真菌引起.可以采取以下办法进行预防:(1)捕捉和运输过程中要尽可能防止鳝体受伤。
【总页数】1页(P41-41)
【作者】史阳白;李潇轩
【作者单位】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21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66.4
【相关文献】
1.寒冷季节鸡常发病的防治
2.黄鳝易发病的原因及防治技术
3.新生犊牛易发病的诊断和防治措施
4.北方梨树易发病害及其防治措施
5.大棚辣椒春季易发病害的识别与防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鳝疾病】黄鳝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黄鳝在养殖过程中,放养的野生鳝种由于在笼捕、运输过程中受伤、繁殖的鳝苗吃了不干净的水蚯蚓及鳝池水质变坏等因素常会导致鳝病的发生,有些鳝病还会出现黄鳝大批死亡,为促进黄鳝养殖业的健康发展,现将几年来我们所遇到的黄鳝病害总结如下。
供各地在养殖中参考。
缺氧:黄鳝缺氧死亡防止八法1、水霉病病原为水霉菌感染所致,主要发生在刚孵出,卵黄囊未吸收的稚鳝上,发病时稚鳝头部附着灰白色棉絮状水霉菌菌丝。
防治方法:①孵化箱的网片尽量采用较柔软的网布。
以减少损伤;②用2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泡3-5分钟,隔日一次,连用几次。
禁用毒性较强的孔雀石绿。
2、肠炎病病原为温和气单胞菌、产碱假单胞菌等,主要发生在开食20-30天,体长6-8厘米的稚鳝上,发病时稚鳝腹部膨胀、口腔有充血现象,病鳝在水中侧身作间隙窜游,最后因无力游动而下沉死亡。
发病原因主要是投喂水蚯蚓过量,稚鳝猛吃所造成。
防治方法:①投喂的水蚯蚓应暂养数日,使之吐尽体内脏物,每公斤水蚯蚓用1-2g土霉素或痢特灵消毒30分钟后投喂,以免病菌带入;②发现稚鳝死亡,应立即停食,并采取土霉素、氟哌酸等进行消毒,但发病后因个体小较难治疗,关键在于做好预防。
3、出血病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主要发生在放养不久的野生黄鳝种上,主要症状是体表呈点状、块状或弥散状充血,腹部较明显,肛门红肿,有的口腔内有血样沾液,提起尾部,口内流血水。
解剖病鳝发现其腹腔内有紫红色血液和粘液,肝脏肿大,肠粘膜点状出血,肠内无食物,发病不久就死亡。
发病原因主要是笼捕时,鳝笼放置时间过长,而笼内蚯蚓吃完后,黄鳝拼命想外逃,使鳝体受损伤所致。
防治方法:①在笼捕、运输、放养时尽量避免损伤,最好不要放养质量不好的鳝种;②鳝种放养时要用3%的食盐水消毒3-5分钟,放养后要用0.3mg/L二氧化氯或二溴海因进行全池(箱)泼洒。
因野生鳝种尚未吃食,口服药物困难,因此此病较难治疗,造成损失较大,最好放养人工繁殖的鳝种。
水霉病最佳消灭方法
水霉病最佳消灭方法
最佳消灭方法是高锰酸钾消毒。
鱼缸加温到35度,可杀死水霉菌,另一种方法:用高锰酸钾水浸泡2小时,浸泡的同时,打开过滤装置,然后清洗鱼缸,鱼缸洗干净后晾干,有条件的可以把鱼缸拿到阳光下暴晒,就可以彻底杀死水霉菌。
水霉最佳消灭方法
1、换水:换水的目的是降低水中真菌的含量,而且还能改善水质。
患病期间换水基本上要隔一天换一次,每次换五分之一左右。
2、升温:通过升温可以加速鱼儿的新陈代谢,从而提高抵抗力。
不过温度一升高,真菌的繁殖速度也会加快,所以需要下盐。
3、下盐:下盐可以改变水体的渗透压,这样可以减少水分渗入鱼体,减轻了鱼儿的肾脏负担,而且也能预防一些菌类的侵害。
下盐要控制好浓度,一般为千分之三到千分之五,再高就不行了。
建议平时要注意消毒,控制饲养密度,可减少疾病的发生。
霉病(Saprolegniasis)常感染体表受伤组织及死卵,形成灰白色如棉絮状的覆盖物,又称覆棉病或水棉病。
又称肤霉病或白毛病,是水生鱼类的真菌病之一,引起这种病的病原体在到目前已经发现有十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水霉和绵霉。
该病是由真菌寄生鱼体表引起,那么这种病有什么有效方法治疗吗?正康元水霉溃烂灵主要成分: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
性状:本品为无色至淡黄色澄清液体。
药理作用苯扎溴铵通过所带的正电荷与微生物细胞膜上带负电荷的基团生成电价键,电价键在细胞膜上产生应力导致溶菌作用和细胞死亡,还能透过细胞膜进入微生物体内导致微生物代谢异常致使细胞死亡。
适应症本品:对真菌,如水霉、鳃霉有特效。
同时对养殖对象的溃烂、脱粘、烂鳃、出血、烂尾也有良好的治愈效果。
适用的养殖对象:四大家鱼、鲤鱼、鲫鱼、武昌鱼、团头鲂、斑点叉尾鮰、黄鳝、鳗鱼、鲈鱼、河豚、虾、蟹、龟鳖等水产品。
用法用量:用法:将本品100ml兑水100公斤均匀泼洒或药浴。
用量:预防用量本品(100ml)可用于水面(1米水深)6-8亩。
每10天用一次。
治疗用量本品(100ml)可用于水面(1米水深)4-6亩。
至病愈。
不良反应:本品按用法用量使用未见不良反应注意事项:1、标签外的养殖鱼类及特种养殖鱼类应做完安全性试验后方可使用。
鳗鱼白仔阶段禁用。
2、本品说明用量为实际用量,在使用过程中不准任意加大或减少用量。
以免造成药害或影响疗效。
3、养殖对象患病严重时或养殖水体恶化时应慎重用药。
4、常规用药后要观察1小时,确认养殖对象无异常情况后方可离去。
引起这种病的病原体在到目前已经发现有十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水霉和绵霉。
该病是由真菌寄生鱼体表引起,主要是真菌门鞭毛菌亚门藻状菌纲水霉目水霉科的水霉属和绵霉属。
本病主要在水温较低的时候易发病,所以提高水的温度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如何防治鱼类的水霉病鱼类的水霉病危害①寄生在鱼的伤口上,导致伤口继发性感染细菌,加速了病鱼的死亡。
②鱼未受精和胚胎活力差的鱼卵也易感染。
鱼类的水霉病病原病因①病原体是水霉属、绵霉属的水霉菌。
②由于捕捉、搬运时操作不小心,擦伤皮肤,或寄生虫破坏鳃和体表,或因水温过低冻伤皮肤,以致水霉的动孢子侵入伤口而感染图2-154。
鱼类的水霉病的症状病鱼体表或鳍条上有灰白色如棉絮状的菌丝。
水霉菌从鱼体的伤口侵入,开始寄生于表皮,逐渐深入肌肉,吸取鱼体营养,大量繁殖,向外生出灰白或青白色菌丝,严重时菌丝厚而密,有时菌丝着生处有伤口充血或溃烂。
病鱼游动迟缓,食欲减退,离群独游,最后衰竭死亡。
鱼类的水霉病流行特点①水霉病终年均有发生,尤其早春、晚东及阳光不足、阴雨连绵的黄梅季节更为多见。
②水霉病是常见病、多发病,我国各地都哟与流行。
③水霉在15℃左右生长最活跃。
鱼类的水霉病预防措施①加强饲养竹现,避免鱼休受伤。
②捕捞、运输时小心一点,不使组体受伤。
③在越冬以的,爪药物处理杀灭寄生虫。
④注怠合理的放养密度。
⑤水质保持沾洁以隔绝水霉菌的牛长,可以防止此病的发生。
⑥创造有利于鱼卵孵化的外界条件,用60毫克/升的亚甲基蓝浸洗鱼卵连同鱼巢一起10~15分钟,可预防鱼卵发生水霉病。
⑦严格执行检疫制度,防止将水霉菌带入饲养区。
鱼类水霉病的治疗方法①用亚甲基蓝0.1%~1%浓度水溶液涂抹伤口和水霉着生处或用亚甲基蓝60毫克/升浓度浸洗3~5分钟。
②每立方米水体用五倍子2克煎汁全池泼洒。
③用食盐400 ~500毫克/升和碳酸氢钠400~500毫克/升合剂全池遍洒。
④用维生素E内服,每10千克鱼体重用0.6~0.9克内服,连服10~15天。
⑤在100千克水中溶解0.3克亚甲基蓝,浸洗龟体10~20分钟,数日后可见菌丝脱落。
⑥用2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加5%食盐水溶液浸泡20~30分钟,每天一次。
⑦把病鱼浸泡在浓度为5毫克/升的二氧化氯溶液里,直至痊愈。
治水霉病最简单的方法
治水霉病最简单的方法包括以下几步:
1. 确认植物是否患有水霉病:观察植物叶片和茎部是否出现褐色或黑色的软烂斑点,以及黏稠的水霉病斑点。
2. 剪除受感染的叶片和茎部:用消毒的剪刀剪除植物叶片和茎部上的受感染部分,并将其彻底清除,以防病菌扩散。
3. 添加有效的防治剂:可使用含有镉、锰、锌等元素的防治剂,如水霉净、福霉酸等,根据产品说明书指导正确使用。
4. 加强植物养护:给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包括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
注意避免潮湿的环境和过量的水分。
5. 增强植物的免疫力:合理施肥,提供植物所需的营养物质,并定期使用生物农药或增强植物的免疫力的产品进行预防。
需要注意的是,水霉病的治疗效果可能因植物种类和病情严重程度而异,如果病情无法控制或持续恶化,建议咨询专业植物病理学家或园艺师寻求进一步的帮助。
黄鳝疾病的防治是黄鳝人工养殖成败的关键-黄鳝疾病的防治是黄鳝人工养殖成败的关键,养殖者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1、细菌性疾病(1)黄鳝出血病。
为黄鳝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死亡率高。
为革兰氏气胞菌引起。
症状为体表充血、鳃孔出血、肛门红肿、内脏充血、肝肿大,颜色变淡。
防治可用上草克或复合消毒剂全池泼洒,并要及时改善水质,保证鳝池的清洁卫生。
(2)肠炎病。
为养鳝过程中经常发生的疾病,死亡率高。
由一种产气单胞菌引起,症状为肛门红肿、外翻;肠内无食物,肠道内壁充血,严重的还有淤血;有的鳃部出血,口腔流血。
一般在4~5月和9~10月是发病高峰季节。
防治方法为:①每1千克黄鳝用0.2克百病速克拌饵投喂,连续3天一个疗程;②不能喂腐败变质的食物;③投食量要合理,不要过量投喂食物。
(3)烂尾病。
此病多发生在引种后的15天内,发病率较高,死亡率高。
病原为产气单胞菌,是黄鳝身体机械性受伤后引起的继发性感染。
黄鳝发病后尾部充血发炎,颜色变白,严重时尾部肌肉坏死或溃疡,尾脊骨外露,尾部甚至烂掉。
防治方法为:①运输过程中防止机械受伤,或引种过程中将受伤鳝剔除干净;②鳝种消毒要彻底;③发病期间用复合消毒净浸泡;④鳝池用上草克全池泼洒,连续3天。
(4)白头病。
此病与烂尾病一样,也主要在引种后的15天内发生,死亡率高。
病原为产气单胞菌,黄鳝身体受伤后继发性感染。
症状为吻部前端发炎,颜色发白,病鳝离群,头部常伸出水面,活力较弱。
防治方法同烂尾病。
(5)打印病。
此病全年均有发生,但以夏季和春季为主,有一定的死亡率。
病原为点状产气单胞菌,多为黄鳝外部机械性受伤,如蚂蟥寄生受伤等,在受伤部位继发性感染。
症状为病灶区不同程度的块状溃烂,呈红色圆斑,周围边缘发红,如红色印章,严重时肌肉腐烂至能看到骨骼和内脏。
防治方法为:①防止黄鳝体表受伤或病害生物侵扰;②发病时用上草克泼洒或消毒净泼洒。
2、寄生虫疾病(1)棘头虫病。
病原为隐藏性棘虫。
寄生部位在肠道前端。
怎样防治鱼的水霉病
此病又叫肤霉病、白毛病。
鱼生水霉病,主要因拉网、转运、操作不慎,鱼体鳞片脱落,皮肤损伤,水霉菌侵入而引起。
鱼卵长水霉开始于未受精卵,以后是否蔓延,视孵化条件和胚胎生活力盛衰而定。
这种病的症状是病鱼体表菌丝大量繁殖,生长成丛,像旧的棉絮状,呈白色或灰白色,肉眼可见。
病鱼行动开始焦躁不安,运动失常,以后鱼体负担过重,游动迟缓,食欲减退,最后因衰弱而死。
鱼卵生永霉,卵膜外亦丛生大量菌丝,呈放射状。
预防方法根据活鱼卵有抗霉素存在以及水霉菌腐生的本质,药物预防鱼卵生水霉不是十分必要的,主要是创造有利于鱼卵孵化的条件。
如粘性卵,由于孵化方法的不断改进,改善了孵化条件,就提高了孵化率,都是很好的例证。
预防鱼生水霉的有效药物有下列几种:
(1)用孔雀绿溶液(每15千克水含药1克)浸洗2~10分钟。
(2)用每10千克水含食盐4克和小苏打(碳酸氢钠)4克的混合液长期浸泡。
(3)每立方米水用五倍子2克煎汁全池泼洒。
(4)关于产卵亲鱼水霉病的预防,可采用孔雀绿(每100毫升水含药5克)、碘酒(每100毫升水含碘酒5毫升)和重铬酸钾(每100毫升台药5克)溶液涂抹伤口,有一定预防效果。
(5)试用水霉净,按厂家说明书使用。
治疗方法(对已发生水霉病的病鱼)
(1)用每15千克水含孔雀绿1克的溶液浸洗病鱼2,~10分钟(治疗鳗水霉病亦有效果)。
(2)用食盐和小苏打的混合液长期浸泡病鱼(同预防方法)。
(3)鳗鲫白仔在患病早期,可将水温升高到25-26℃,多数可自愈。
(4)试用水霉净,按厂家说明书使用。
黄鳝病害防治技术在野生的环境条件下,黄鳝病害一般较少,但在人工高密度饲养的环境条件下,往往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一、黄鳝发病的主要原因1、新建的鳝池,突然改变生活环境,黄鳝因不适应而产生应激;长期饲养而不清理的鳝池,使腐殖质过多,给病原体生长繁殖创造了适宜的条件,致使病害发生。
2、池中有机质过多,微生物分解活动旺盛时,要吸收水中大量溶解氧,同时放出硫化氢、甲烷等有害气体,致使黄鳝浮头,泛池,甚至中毒死亡。
黄鳝生长繁殖适宜的PH值为7.0—8.0,若低于5或高于9.5,就会引起死亡。
如果向养殖池中排放工业废水或有毒物质,使水质污染,也会引起黄鳝发病及死亡。
3、黄鳝适宜在15—30℃水温中生长,在夏季高温时节,水温高达35℃以上时,往往会出现黄鳝被“烫死”的现象。
4、放养密度过大,造成摄食不足,会导致营养缺乏,对病害的抵抗力减弱,使黄鳝容易发病。
黄鳝喜欢吃新鲜饲料,一旦投喂腐烂变质的饲料,便会引起黄鳝患病。
如投饵量不足时,黄鳝之间将会出现以大吃小、相互残杀的现象。
5、在捕捞、运输过程式中,由于操作不慎,造成体表受伤,容易感染病原体。
二、常见的鳝病及防治1、出血病由产气单胞菌引起。
患病黄鳝的皮肤及内部各器官血管壁变薄,甚至破裂,均有出血,且肝损坏较为严重。
防治方法:○1、放鳝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每亩留水30厘米用120—150千克生石灰化成石灰乳全池泼洒。
○2、外消,每立方水用0.3—0.4克溴氯海因全池泼洒,治病连续3天,每天泼洒1次。
或每立方水用三氯异氰脲酸0.25—0.3克全池泼洒治病,连续2次,每天1次,两者交替使用。
○3、内服“止暴”50克拌料100千克投喂,连续5—7天为一个疗程。
2、赤皮病(又称皮瘟)由假单胞菌感染引起。
该病菌是条件致病菌,鳝体完整无损时,病菌一般不能侵入鳝体皮肤,只有当黄鳝体表受机械损伤、冻伤或被寄生虫损伤后,病菌才能入侵,引起发病。
病鳝体表发炎出血,尤其是两侧和腹部极为明显,呈块状,有时黄鳝上下颌及鳃盖充血发炎。
夏末秋初黄鳝常见病的防治赤皮病又叫赤皮瘟,该病发病快,传染率及死亡率都很高,一年四季均可发生,该病大多是因黄鳝的皮肤在捕捞或运输时受伤,细菌侵入皮肤所引起的。
症状:体表局部出血,发炎,鳞皮脱落,病鳝身体瘦弱。
预防方法:① 放养时用10 克/米3 的漂白粉浸洗鳝体20 分钟;② 在鳝池埂上栽种菖蒲和辣蓼;③ 发病季节用0.4 克/米3 的漂白粉挂篓;④ 捕捞和运输苗种时,小心操作,勿使鳝体受伤。
治疗方法:① 用0.5 克/米3 的漂白粉全池泼洒;② 用100 克/升的食盐水或10 克/米3 的孔雀石绿溶液擦洗患处;③ 用20~50 克/升的食盐水浸洗病鳝15~20分钟。
肠炎病又叫烂肠瘟,是黄鳝吃了腐败变质的饵料或饥饱失常,造成消化道感染病菌所致,在黄鳝整个生长过程中均可发生此病。
症状:病鳝反应迟钝,食欲减退,体色变青发黑,肛门红肿突出,轻压腹部有黄色或红色黏液从肛门及口腔中流出。
肠管充血发炎,很快死亡。
预防方法:① 正常饵料供应,不投腐败变质饵料,掌握投饲“四定” “四看”技术;② 用生石灰彻底清池,每米2 15~25 克;③ 在发病季节每10~15 天用漂白粉消毒1 次。
治疗方法:① 每10 千克黄鳝第1 天用磺胺胍1克,拌食投喂,第2~6 天减半;② 每千克食物拌200 克大蒜糜,连喂3 天,每天1 次;③ 每10 千克黄鳝用地锦草、辣蓼或菖蒲0.5 千克,单独或混合熬汁拌食投喂,每天1 次,连续3 天;④ 用10 克/米3 的漂白粉全池遍洒。
出血病此病多发生于盛夏及初秋季节,是由假单胞菌侵入受伤鳝体皮肤所致。
症状:鳝鱼体表出现许多大大小小的充血斑块,特别是腹部明显,病鳝内脏器官出血,死亡率较高。
预防方法:① 放养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防止鳝鱼体表受伤;② 定期更换池水,保持水质清新。
治疗方法:发病时,按每100 千克黄鳝用磺胺胍20 克、大蒜1 千克,掏烂,拌入蚯蚓糊,每天投喂1 次,连喂3 天即可。
黄鳝水霉病的防治方法
症状:水霉菌最初寄生时,肉眼看不出病鱼有什么异状,当肉眼看到时,菌丝已在鱼体伤口侵入,并向内外生长,向外生长的菌丝似灰白色棉絮状,故又称白毛病。
病鱼焦躁不安,常出现与其它固体磨擦现象,以后患处肌肉腐烂,病鱼食欲减退,行动迟缓,极度消瘦,最终死亡。
病原及发病原因:水霉病的病原是水霉菌。
水霉菌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广。
黄鳝常因受伤、水温剧烈变化引起抵抗力下降而感染该病。
病原一般从鱼体的伤口入侵。
在密养的冬季和早春更易流行。
流行情况:全国各养殖区都有流行。
发病季节一般为春秋两季,水温13-18℃时此病流行最广。
防治方法:
1.清除池内或网箱内腐败有机物,在捕捞、运输和养殖过程中尽量避免鳝体机械损伤。
2.食盐水浸浴。
在黄鳝苗种投放入池前,用3%食盐水浸浴5-10分钟。
浸浴时间应根据水温、黄鳝体质及活动状况等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3.聚维酮碘溶液浸浴。
每立方米水体用10%聚维酮碘溶液20ml 浸浴10-20分钟。
4.硫醚沙星浸浴。
每立方米水体用0.5-1克硫醚沙星化水浸浴3分钟。
5.苦参溶液全池泼洒。
每立方米水体用苦参溶液0.375ml全池泼
洒,连用2天。
治疗方法:
1.高锰酸钾涂抹。
在病灶处涂抹高锰酸钾,1-2分钟后洗去多余药物,再投入暂养池中,3-4天后重复用药一次;同时每公斤体重用80mg土霉素拌饲投喂,一天一次,5天为一个疗程。
2.二氧化氯与硫醚沙星组合用药:第一天全池泼洒,每立方米水体用二氧化氯(8%)0.3-0.5g全池泼洒,第二天再用硫醚沙星0.15-0.37g/m3,全池均匀泼洒一次即可。
3.食盐水、小苏打水全池泼洒。
每立方米水体用0.04%的食盐水和0.04%的小苏打水全池泼洒,效果明显。
4.硫醚沙星全池泼洒。
第一天每立方米水体用0.15-0.37g硫醚沙星化水全池泼洒,若病情严重,第三天再用硫醚沙星0.15-0.37g/m3一次即可,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