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生物二轮习题:专题(17)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
- 格式:docx
- 大小:967.20 KB
- 文档页数:19
2019高考生物二轮练习精品学案:专项17基因在染色体上伴性遗传(生版)考纲浏览伴性遗传(Ⅱ)。
课前预习【一】萨顿的假说【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1、实验过程及现象P:红眼〔♀〕×白眼〔♂〕→F 1:__〔♀和♂〕F2:3/4__〔♀和♂〕、1/4__〔♂〕。
白眼性状的表现总是与__相联系的。
2、实验现象的解释〔见下图〕。
3、实验结论:基因在___上。
4、基因的相对位置:基因在染色体上呈__排列。
【三】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⑴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___。
⑵在减数分裂形成__时,等位基因随______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__遗传给后代。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⑴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_____是互不干扰的。
⑵在减数分裂过程中,__________彼此分离的同时,_______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思考:所有生物都有性染色体吗?【四】伴性遗传1、概念:控制性状的基因位于_____上,遗传总是和__相关联的现象。
2、人类红绿色盲症(伴X隐性遗传)(1)相关表现型及基因型基因型X X X X__X Y __课堂讲解考点一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1、染色体类型〔见下图〕2、性别决定:⑴方式:①XY型:染色体:雄性:常染色体+XY〔异型〕;雌性:常染色体+XX〔同型〕。
生物类型:哺乳动物、大部分高等植物、果蝇、菠菜、大麻等。
②ZW型:染色体:雄性:常染色体+ZZ〔同型〕;雌性:常染色体+ZW〔异型〕。
生物类型:鸟类、蛾蝶类等。
⑶决定时间:精卵细胞结合时。
例1、(2018·太原调研)下图所示为人的性染色体简图,X和Y染色体的Ⅰ片段是同源区段,该部分的基因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互为等位,Ⅱ1和Ⅱ2片段是非同源区段,该部分基因各自独立。
那么以下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
规律总结XY染色体上同源区段与非同源区段遗传特点(1)在Y染色体非同源区段上的基因,由于X染色体上没有它的等位基因或相同基因,所以,该区段上基因的遗传是伴性遗传,且属于限雄遗传,如外耳道多毛症。
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1.“三看法”判断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2.判断反射弧中受损部位的方法(1)判断传出神经是否受损:电位计位于神经纤维上,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若电位计不发生偏转说明受损部位是神经纤维;若电位计发生偏转说明受损的部位可能是骨骼肌或突触。
(2)判断骨骼肌是否受损:刺激骨骼肌,若骨骼肌不收缩,说明受损的部位是骨骼肌。
(3)判断突触是否受损:刺激骨骼肌,若骨骼肌收缩,说明骨骼肌正常;然后刺激神经,若电位计偏转,但骨骼肌不收缩,则说明受损的部位是突触。
典例1:(2021·全国乙卷·4)在神经调节过程中,兴奋会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神经元之间传递。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兴奋从神经元的细胞体传导至突触前膜,会引起Na+外流B.突触前神经元兴奋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C.乙酰胆碱是一种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经扩散到达突触后膜D.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答案】A神经细胞膜外Na+浓度高于细胞内,兴奋从神经元的细胞体传导至突触前膜,会引起Na+内流,A错误;突触前神经元兴奋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B正确;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经扩散到达突触后膜,与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C正确;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即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D正确。
故选A。
1、神经冲动的产生: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高考专题17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挖命题【考情探究】分析解读神经调节是生命活动调节的主要方式,本专题内容也是高中生物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属于近年高考命题的高频考点之一。
高考试题对本部分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对反射弧各部分作用异常的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机理分析及实验设计等方面,并且常与体液调节相结合,以生理过程模型的形式进行综合考查。
预计2020年高考中,这种命题趋势还将继续存在,但要注意根据所给信息分析解决神经调节问题的可能。
在复习时应重点理解兴奋在反射弧中传导和传递的机制和过程,掌握相关曲线、图形的解题方法,并结合实例综合分析神经调节在生命活动调节中的作用。
【真题典例】破考点考点一反射和人脑的高级功能【考点集训】考向1 反射与反射弧1.(2019届黑龙江哈尔滨六中上学期期中,15,1分)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B.神经纤维能够传导电信号C.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D.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在脑干答案 D2.(2018湖北武汉部分学校起点调研,18,1分)如图为某一神经冲动传递过程的简图,若在P 点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其中甲为肌肉,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共有3个神经元,乙为效应器B.丙神经元的细胞体通常位于脑或脊髓中C.刺激后神经冲动的传递方向为丁→戊→乙D.肌肉将发生收缩,该反应称为反射 答案 B3.(2019届吉林长春实验中学开学考,39,1分)用脊蛙(去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反射弧分析的实验,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结构,观察双侧后肢对刺激的收缩反应,结果如下表:上述结果表明,反射弧被破坏部分可能是( ) A.感受器B.感受器和传入神经C.传入神经和效应器D.效应器 答案 C考向2 人脑的高级功能4.(2019届黑龙江哈尔滨六中上学期期中,25,1分)如图是人类大脑皮层(左半球侧面)的言语区模式图。
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B.W 区发生障碍的患者不能讲话,出现运动性失语症C.V 区发生障碍的患者不能看懂文字D.H 区发生障碍的患者不能听懂别人讲话 答案 B5.(2019届湖南永州一模,33,1分)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能完成B.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一定都需要神经中枢参与C.婴幼儿缺乏生长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D.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调节答案 C6.(2018黑龙江哈师大附中上学期期中,42,1分)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记忆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B.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C.位于大脑皮层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D.K+外流是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的主要原因答案 B考点二兴奋的产生、传导与传递【考点集训】考向1 兴奋的产生与传导1.(2019届湖南永州一模,27,1分)关于人体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可形成多个突触小体B.神经纤维膜内K+/Na+的值,静息电位时比动作电位时低C.目前已知的神经递质种类很多,主要有乙酰胆碱、多巴胺、氨基酸类(如甘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等)、一氧化氮等D.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答案 B2.(2019届北京八中上学期期中,11,2分)血液中K+浓度急性降低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膝跳反射减弱,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传出神经的动作电位不能传递给肌肉细胞B.传出神经元兴奋时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C.兴奋在传入神经元传导过程中逐渐减弱D.可兴奋细胞静息膜电位绝对值增大答案 D3.(2018福建厦门外国语学校第三次月考,29,2分)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分受到适当刺激时,会产生神经冲动。
高一生物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试题答案及解析1.下图甲是缩手反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丙表示图甲神经纤维某段放大图。
据图回答:(1)甲图中f表示的结构是,乙图是甲图中(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乙图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
(2)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
兴奋能由B传到A吗?并给出原因,。
(3)丙图是甲图的一段,如图所示,如果在电极a的左侧给一适当刺激,此时a、b之间会产生电流,其方向是;电流计c的指针会发生次方向(相同或相反)的偏转。
【答案】(1)感受器 d 细胞体膜或树突膜(2)神经递质不能(1分),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出后膜(2分)(3)b→a两相反【解析】:(1)由于甲图中e上有神经节,所以它表示的结构是传入神经,则f表示感受器。
乙图是突触,即甲图中d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乙图中的B是突触后膜,一般为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2)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神经递质。
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出后膜,所以只能由兴奋能由A传到B。
(3)丙图中如果在电极a的左侧给一适当刺激,则a处膜外变为负电荷,电流从b向a传递,电流计c的指针会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考点】本题考查神经元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在闷热的房间里开会,有的人容易打“哈欠”,其调节方式是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C.神经体液调节D.条件反射【答案】C【解析】在闷热的房间里开会,容易造成氧气缺少,血液中的CO2浓度升高。
人体的CO2在血里的浓度升高就会刺激下丘脑,下丘脑发出神经冲动调节肌肉打哈欠,二氧化碳对生命活动的调节属于体液调节,因此C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下列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A.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一致B.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的零电位C.突触小体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答案】A【解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从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与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同,故A正确;静息电位的膜电位是内负外正,不是零电位,故B错;突触小体的电位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故C错;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故D错。
第七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专题专题十七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考点1 反射和人脑的高级功能1.[2021吉林长春质量监测]下列关于人体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本方式是反射B.都需要大脑皮层参与C.没有物质的跨膜运输D.不受体液调节的影响2.[2021吉林长春质量监测]下列关于下丘脑的叙述,错误的是( )A.存在渗透压感受器B.可作为神经调节中枢C.能分泌抗利尿激素D.能感受刺激产生冷觉3.[2020皖江名校第一次联考]如图所示为某反射活动的局部示意图。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一个神经元有许多树突,但只有一个突触小体B.图中显示出来的神经细胞核应位于神经中枢内C.图中神经元兴奋部位,膜外钠离子浓度高于膜内D.反射活动的完成离不开刺激和反射弧的完整性4.[2020湖北黄冈模拟]当呼吸道黏膜受到机械刺激或化学刺激后,产生的兴奋传到延髓的相关中枢,会引起呼吸肌快速收缩、舒张,产生咳嗽反射。
下列关于该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A.引起咳嗽反射的感受器位于呼吸道黏膜上B.传入神经兴奋部位膜内侧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C.兴奋由传入神经元传递给传出神经元必须经过突触结构D.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内Na+浓度高于细胞外考点2 兴奋的产生、传导和传递5.[2021贵州贵阳摸底]某药物能通过减慢心率和减弱心肌收缩力而治疗高血压,已知该药物能与心肌细胞上某神经递质的受体结合,下列关于该药物作用的叙述合理的是 ( )A.阻断神经递质的释放B.不改变心肌细胞的代谢C.加快神经递质的分解D.影响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6.[2020安徽六校第一次联考]如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B.②经①通过主动运输释放至突触间隙C.线粒体为②与④结合提供能量D.②与④结合使③的膜电位呈外负内正7.[2020山东省实验中学模拟]血液中K+浓度急性降低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膝跳反射减弱,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伸肌细胞膜的动作电位不能传到肌纤维内部B.传出神经元在产生动作电位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C.可兴奋细胞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D.兴奋在传导过程中逐渐减弱8.[2020湖北武汉部分学校质检]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
选择题(15)神经调节——2022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巧刷高考题型1.给甲狗喂食,会刺激初级唾液分泌中枢,使其兴奋从而引起唾液的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
而乙狗只给铃声刺激就会引起唾液的分泌。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食物引起甲狗唾液的分泌和铃声引起乙狗唾液的分泌都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B.食物引起唾液分泌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两个反射弧的效应器相同C.乙狗发生的反射类型与膝跳反射的类型相同D.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初级唾液分泌中枢和听觉中枢之间形成永久性的联系2.研究发现,大脑皮层某些区域在受到重复刺激后可产生一种持续增强的突触效应,称为长时程增强作用(LTP)。
LTP的产生过程既需要突触前神经元刺激突触后膜,也需要突触后神经元通过释放NO作为逆行信使作用于突触前神经元,使突触前神经元不断释放兴奋性递质,从而维持LTP效应。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LTP效应说明兴奋在某些突触的传递是双向的B.神经元外Na+浓度降低更利于LTP的形成C.NO会改变突触前神经元细胞膜的离子通透性D.LTP的形成需要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ATP3.相同位置有不同感受器,给予相同位置不同刺激,记录结果如下表所示。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刺激类型刺激强度传入神经上的电信号(时间相等) 产生的感觉类型感觉强度针刺激较小刺痛较弱较大较强热刺激较低热感较弱较高较强A.传入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膜内外电位的表现是外正内负B.不同类型的刺激引起不同类型的感觉,原因是感受器不同C.不同强度的刺激通过改变传入神经上电信号的频率,导致感觉强度的差异D.从刺激到感觉形成,在完整的信号通路中都以电信号形式传导4.为研究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分别用相同强度的电刺激刺激神经元A进行实验:Ⅰ.单次电刺激,Ⅱ.短时间连续两次刺激,用记录微电极记录神经元B的电位变化,结果如图2所示。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单刺激时,神经元B电位的形成与神经元A释放的神经递质不足有关B.静息电位的数值是以细胞膜外侧为参照,并将该侧电位值定为0mVC.神经元同一部位短时间给予多个刺激可以产生叠加效应D.单刺激下神经元A释放的神经递质不会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5.甘氨酸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又可被突触前膜主动回收。
1.(2018届黑龙江省级联考)下列关于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反射弧中的效应器仅由肌肉或腺体组成B .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C .兴奋沿神经纤维和反射弧都可双向传递D .所有反射弧都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和效应器组成2.(2018届浙江省级联考)下列关于人体膝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若脊髓受损,刺激传出神经后伸肌也会收缩B .刺激传入神经元.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不会兴奋C .膝反射的反射弧中,传出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中D .若膝盖下方的皮肤破损,刺激肌梭后也能发生膝反射3.(2018届德州市级联考)下列有关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和传导的叙述,错误的是()A .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B .细胞膜内外K +浓度差是通过K +外流来维持的C .兴奋部位与相邻未兴奋部位之间会发生电荷转移D .细胞膜内外K +、Na +分布不均匀是兴奋传导的基础4.(2019届永州市级联考)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能完成B .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一定都需要神经中枢参与C .婴幼儿缺乏生长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神经调节疯狂专练二十三D.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调节5.(2018届寿光现代中学)下图中①〜⑤是反射弧的五个部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③表示中间神经元B.切断④,对①处的刺激形成感觉无影响C.①的功能是将刺激转化为神经兴奋D.正常机体内兴奋在③上的传导是双向的6.(2018届长安一中)图甲表示反射弧和脊髓结构图,图乙表示神经纤维局部放大后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图甲中,兴奋在②处以电信号形式传导B.在图甲中,兴奋在③处以化学信号形式传递C.在图乙中,表示兴奋部位的是b,其电位特点是外负内正D.在图甲中,给予②处一个强刺激,电流计指针发生2次偏转7.(2018届吉林实验中学)下图A表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a、d分别表示两个神经元的局部。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神经调节》一节的教学设计发布者:於灵萍发布时间: 2011-10-11 10:16:01路桥中学於灵萍高考生物复习通常安排两轮。
第一轮复习时,老师根据《学科指导意见》和《考试说明》的要求,全面系统地复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深入挖掘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加强知识间的横、纵联系以及大量配套练习的跟进与讲评。
通过一轮复习,学生对高中生物学的知识体系有较全面的了解,对重难点知识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掌握,也能较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有较强的应用能力。
第二轮复习,相对来说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较第一轮复习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从全面基础复习转入重点复习,对各重点、难点进行提炼和掌握;二是将第一轮复习过的基础知识运用到实战考题中去,将已经掌握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解题能力;三是要把握高考各题型的特点和规律,掌握解题方法,初步形成应试技巧。
为了更好地体现二轮复习的特点,实现二轮复习的目标,复习时往往以专题的形式组织复习,常先构建知识网络,形成整体知识框架,再就各知识点逐一展开,使重难点一一击破。
现以“动物及人体内环境稳态与调节”专题中的《神经调节》一节为例,谈二轮复习的教学设计。
本节的考纲要求: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II);2.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与传递(II)。
:神经调节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调节机制,通过一轮的复习,学生对“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考点掌握得比较好,对“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与传递”中的基础性的知识也是知道的,但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原理不清楚,因此,一旦条件改变,就束手无策,无从下手。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大量研究分析各地高考试卷中对本节内容的考查情况及二轮复习的特点,本节课应着重解决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与传递。
为了更好地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教学时以经典考题为载体,通过改变相关条件,多方考查该知识点的理解掌握情况。
为了更好突出主干内容,教学时应直入主题,不必有更多的引入。
实验设计与分析(1) 判断以下实验分别是属于什么对照类型?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是什么?(1)在“探究影响酶活性白因素〞实验中:1号试管加1 mL蒸储水;2号试管加1 mL盐酸;3号试管加1 mL NaOH溶液.(2)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别离和复原〞实验.(3)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以下两组实验:①S型细菌DN" R型细菌混包季S型菌落+ R型菌落;1 S型细菌DN" DNA7K解酶+ R型细菌 -—> R型菌落.(4)在“植物向重力性生长的向性〞实验中,将玉米种子放置在不同的方向.(5)在“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的实验中,甲组饲喂甲状腺激素,乙组饲喂甲状腺激素抑制剂,丙组不饲喂药剂.答案:(1)属于空白对照.对照组为1号试管,实验组为2号和3号试管.(2)属于自身对照.实验处理前的对象状况为对照组,实验处理后的对象变化为实验组.(3)属于条件对照.①为实验组,②为对照组.(4)属于相互对照.没有单独的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组相互对照.(5)属于条件对照同时具备空白对照. 甲组为实验组,乙组为条件对照,丙组为空白对照.2 .(2021 •浙江11月选考)为了研究海拉细胞的细胞增殖, 以总细胞数和细胞分裂指数 (细胞群体中分裂细胞所占的百分比)为测定指标,完善实验思路,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与讨论.(要求:细胞培养至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缺乏.实验思路涉及的主要用具须写出,但具体操作过程不作要求.实验条件适宜)答复以下问题:(1)完善实验思路:①将细胞密度的海拉细胞悬液,用移液管参加各个含培养液的培养瓶中,然后置于CO培养箱中培养.③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与处理.(2)预测实验结果(以坐标曲线图形式表示实验结果 ):(3)分析与讨论:①细胞计数时,见到压在方格线上的细胞如何计数?.②假设要得到大量的G期细胞,可采用的方法是 ,原因是③假设为了检测某种药物对该细胞的增殖有促进作用,可在培养液中参加同位素标记的物质是原因是答案:(1)②每隔一段时间,用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数并记录, 同时制作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与计数分裂相细胞并记录(2)(3)①只计左线和上线上的细胞②减少培养液中的营养物质成分 由于原料缺少使细胞合成有关物质如 RNA 和蛋白质等受阻,而停滞于G 期③胸腺喀咤脱氧核昔 胸腺喀咤脱氧核甘是 DNA 合成的原料,其进入细胞的量可反映细胞的增殖情况3 .细胞分裂素溶液对离体绿色子叶的鲜重增加和保绿作用,可通过测定鲜重和叶绿素含 量随时间的变化来衡量.为了验证5 dg • mL -的细胞分裂素溶液具有该作用,请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完善实验思路.实验材料和用具:符合要求的离体黄瓜绿色子叶假设干、 5 dg • mL 的细胞分裂素溶液、蒸储水、培养皿等所需材料和用具.(要求与说明:实验持续 72 h,每24 h 测定一次,具体操作过程和测定方法不作要求.)实验思路:①选大小、状态一致的黄瓜绿色子叶140片,先取其中20片子叶依次测定 ,并记录.剩余120片均分为 A B 两组,每组设三个培养皿,各放入20片子叶.一 ............... -一 一——1 …・ .............................. 、-、. ........ - 一②A 组各培养皿参加适量 5 ^g ・mL 的细胞分裂素溶放,B 组各培养皿参加 .③盖上培养皿盖,置于黑暗及其他适宜条件下培养.④⑤对所得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弟界届间一小前分利用数解析:根据实验目的“细胞分裂素溶液对离体绿色子叶的鲜重增加和保绿作用〞可知, 自变量为有无细胞分裂素,两个因变量为①鲜重增加和②保绿作用.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两个观察指标分别为①鲜重和②叶绿素含量.根据实验的逻辑顺序可知,必须先测定鲜重,后测定叶绿素含量.黄瓜绿色子叶140片,每组20片子叶,可以分成7组.取其中1组测定鲜重和叶绿素含量,作为空白对照组.另外6组都进行黑暗处理,其中A组〔3组〕参加细胞分裂素溶液,B组〔另外3组〕参加等量蒸储水.根据要求与说明“实验持续72 h ,每24 h测定一次〞,每24 h从A、B组各取一个培养皿中的20片子叶,依次测定鲜重和叶绿素含量,并记录.答案:①鲜重和叶绿素含量〔次序不能调换〕②等量蒸储水④每24 h从A、B组各取一个培养皿中的20片子叶,依次测定鲜重和叶绿素含量,并记录4.乙酰胆碱与学习记忆密切相关.答复以下问题:〔1〕乙酰胆碱通过方式从突触前膜释放,表达了细胞膜具有的结构特点.(2)一氧化氮也是一类重要的化学递质, 根据其化学特性,推测它的释放方式是.(3)一氧化氮合酶〔NOS〕能促进细胞内一氧化氮的合成. 为探究DHA〔“脑黄金〞〕增加学习记忆的分子机制,某科研团队制定了以下实验方案:材料与试剂:DHA油脂,棕桐油〔不含DHA〕,普通饲料,初断乳大鼠.实验步骤:第一步:将初断乳大鼠随机分成4组,编号A, B, C, Do第二步:每日经口灌胃食物,组成见表.组别A组B组C组D组食物普通饲料—普通饲料+小剂量DHA普通饲料十大剂量DHA组别A组B组C组D组AChE 活性(U/mg)0.40.50.70.8NOSM生(U/mg) 1.4 1.2 1.8 2.0①完成第二步的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②实验中A组的作用是 ,实验中选用初断乳大鼠而不选用成熟大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根据结果绘制柱状图.解析:〔1〕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胞吞、胞吐,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流动性.(2)一氧化氮属于气体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属于扩散. 〔3〕DHA位于油脂之中,为了排除油脂对实验的干扰,B组实验采用普通饲料+棕楣油. A组实验为空白对照;成熟大鼠发育完全,学习记忆水平不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答案:〔1〕胞吐流动性〔2〕扩散〔3〕①普通饲料+棕桐油②空白对照成熟大鼠发育完全,学习记忆水平不易受外界因素影响5 . 〔2021 •浙江11月选考〕以实验动物蛙为材料,开展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要求与说明: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具体实验操作过程不作要求,实验条件适宜〕答复以下问题:〔1〕关于反射弧分析的实验及有关问题如下:为验证脊蛙屈腿反射〔属于屈反射〕的反射弧是完整的,实验思路是用1%HSO溶液刺激蛙一侧后肢的趾尖,出现屈腿,说明反射弧完整.验证刺激感受器与产生屈腿不是同时发生的实验思路是.刺激感受器与产生屈腿不是同时发生的主要原因有、.假设某反射从刺激感受器到效应器出现反响的时间比屈腿反射的长,其主要原因是.假设用5%HSO溶液刺激蛙一侧后肢的趾尖后,再用1%HSO溶液刺激该趾尖,没有观察到屈腿其原因是.〔2〕神经细胞和肌肉细胞的细胞内Na+浓度均低于细胞外,如浓度均高于细胞外,但这两种细胞内的Na+浓度不同,如浓度也不同.实验证实蛙下肢的一条肌肉直接与该肌肉相连的神经接触,引起该肌肉收缩,其主要原因是.假设取上述一段神经,用某种药物处理阻断了Na+通道,然后刺激该神经,其动作电位将.〔3〕将蛙坐骨神经纤维置于生理溶液中,测得其静息膜电位为- 70 mV,假设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溶液中的炉浓度,并测量膜电位变化. 预测实验结果〔以坐标曲线图形式表示实验结果〕.解析:〔1〕要验证刺激感受器与产生屈腿不是同时发生,只需测定两者之间存在时间差即可,故实验思路为用1%HSO溶液刺激该蛙一侧后肢的趾尖,测定刺激感受器开始到出现屈腿的时间,有时间差,那么验证两者不是同时发生.刺激感受器和效应器发生屈腿之间存在时间差的主要原由于:兴奋通过突触的传递需要时间,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需要时间,而两者中前者的时间远大于后者.故假设某反射从刺激感受器到效应器出现反响的时间比屈腿反射长, 主要原因是该反射的反射弧中的突触比屈腿反射多,也就是说组成该反射弧的神经元级数〔神经元数量〕比屈腿反射的反射弧多.假设用5%HSQ溶液刺激蛙一侧后趾的趾尖后,再用1%HSO溶液刺激该趾尖,没有观察到屈腿,那么考虑该反射的反射弧中的某环节受损.从实验处理可知,只有感受器可能出现了损伤〔因HSQ浓度过高,导致趾尖皮肤受损〕.〔2〕实验结果说明蛙下肢的一条肌肉直接与该肌肉相连的神经接触,会引起肌肉收缩,也就是说肌肉细胞中会产生动作电位.而产生动作电位的直接条件为膜电位变小,到达阈电位.由题干可知,神经细胞和肌肉细胞的细胞内NaT浓度不同、?浓度也不同,而神经细胞和肌肉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均为组织液,故细胞外的Na\ K+浓度相同.因此,两者静息电位不同.由于两者存在电位差, 直接接触时相当于神经细胞和肌肉细胞之间形成了电突触,使肌肉细胞产生动作电位,从而肌肉兴奋收缩.〔3〕神经元未受刺激时,神经细胞膜对?的通透性大,/大量外流,导致膜内外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神经元受刺激时,神经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N-大量内流,导致膜内外表现为外负内正, 产生动作电位,也就是说Na+通道的开放与动作电位的产生之间不仅有时间上先后的关系,还有因果上的联系.所以用某种药物阻断了Na+通道,刺激该神经, 其动作电位将无法产生.题干中的膜电位,指的是静息电位.静息电位与?的外流有关,又由于犬的外流是易化扩散,故随着膜外〔也就是溶液中〕K +浓度的增加,膜内外人的浓度差变小,从而影响犬的外流,使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变小.又由于静息电位为负值,故随着溶液中 ?浓度的增大,静息电位变大,但始终小于0.假屯僮与解液中忙储度的美系示意图答案:〔1〕用1%HSQ溶液刺激该蛙一侧后肢的趾尖, 测定刺激感受器开始到出现屈腿的时间,有时间差,说明不是同时发生的兴奋通过突触的传递需要时间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需要时间组成该反射弧的神经元级数比屈腿反射的多感受器受损〔2〕神经和肌肉是两种不同的组织,存在电位差无法产生葭限度 黑也位与狼泡中右米度的美系示意图6 .某同学为研究腺垂体的功能,提出以下实验思路:①将假设干健康的、生理状况相同的小鼠随机均分为2组.A 组:每只小鼠注射适量且等量的促甲状腺激素;B 组:每只小鼠注射适量且等量的促甲状腺激素抑制剂.②实验开始时和实验中每隔一段时间,分别测定每只小鼠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 激素释放激素的浓度,并记录.③对所测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要求与说明:促甲状腺激素抑制剂能与促甲状腺激素结合使促甲状腺激素失去活性;实 验持续时间适宜;实验条件均适宜.请答复以下问题:(1)本实验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预测实验结果(请在坐标系中绘出甲状腺激素浓度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浓度的变化曲线):(3)分析与讨论:①用甲状腺激素浓度作为检测指标的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注射促甲状腺激素后,小鼠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浓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是③上述分组时,还可增设 C 组作为对照组,C 组:解析:〔1〕据题干和图示可知,此题结果测定的是每只小鼠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 激素释放激素的浓度,即因变量;两组注射的分别是促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抑制剂, 其中促甲状腺激素抑制剂可以使促甲状腺激素失活,故自变量是有无促甲状腺激素;所以实 验目的是探究促甲状腺激素对小鼠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的影响.〔2〕画图■天数 I 注0J 物失效时间甲状胞激素灌优时注意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浓度的变化要滞后于甲状腺激素浓度的变化,注射物失效后, 4条曲线都需要向正常水平靠近〔可以不到正常水平〕.〔3〕①由于促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甲状腺合成与分泌甲状腺激素的功能,所以可用甲状腺激素的浓度作为检测指标.②小鼠注射促甲状腺激素后,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甲状腺激素通过负反响调节作用,抑制下丘脑合成与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导致血液中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浓度下降;当外源性促甲状腺激素失效后,甲状腺激素降到正常浓度,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也随后上升到正常浓度.③实验需要设置空白对照,可增设C组,给C组中小鼠注射适量且等量的生理盐水.答案:〔1〕探究促甲状腺激素对小鼠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的影响〔2〕如下图I ------ ^天敷1注射叶间注射物失效时向甲:注册甲状扉激累濯度乙:片小甲弑眼激京俄度丙士R切促甲状腺溟帚样放激盅法度T;A3IW甲状腺激索罪放激素法度〔3〕①促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甲状腺合成与分泌甲状腺激素的功能②小鼠注射促甲状腺激素后,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甲状腺激素通过负反响调节作用,抑制下丘脑合成与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导致血液中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浓度下降;当外源性促甲状腺激素失效后,甲状腺激素降到正常浓度,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随后也上升到正常浓度③每只小鼠注射适量且等量的生理盐水7 .为探究氧气浓度对呼吸作用强度的影响,某兴趣小组利用肝细胞培养液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实验前分别准备Q含量为5% 10% 15% 20% 25%勺氧气瓶,按图进行安装,实验前关闭氧气阀.翻开氧气阀向培养液通气,同时计时. 30 min后,关闭氧气阀,取出广口瓶中的澄清石灰水溶液,经洗涤枯燥称量后得到数据如表:Q浓度05%10%15%20%25%沉淀质量00.5 1.0 1.78 2.1 2.1(1)本实验的实验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中的自变量是 ,因变量是.(3)为保证实验数据的可信度,应该将每组实验 ,表中的沉淀质量应该代表.(4)能否用酵母菌细胞代替肝细胞进行实验? ,为什么?(5)肝细胞培养一段时间后,发现细胞都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长状态,当细胞时即停止生长.(6)整个细胞培养过程需要在条件下进行,温度限制在± 0.5 C.解析:此题考查实验的误差校正、实验原理和变量限制,以及不同Q浓度对呼吸作用强度的影响.动物细胞的厌氧呼吸只能产生乳酸,没有CO生成,需氧呼吸产生CO和水,CO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响生成CaCOB淀,将溶液洗涤枯燥称重可以得到沉淀的质量, CO浓度不同, 呼吸作用强度也不同,产生的沉淀质量也就不同,因此单位时间产生沉淀的量可以代表呼吸作用强度,这就是实验设计的原理.不同浓度的Q就是自变量,为消除系统误差,应保证温度、无菌、培养液的体积和浓度等无关变量一致;要校正偶然误差,必须重复进行至少3次实验,然后求平均值,以增加实验的可信度.动物细胞培养时一定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动物细胞生长总是贴着瓶壁生长,而且只有一层细胞,当细胞相互接触时就停止生长,即接触抑制,动物细胞培养的适宜温度在37 c左右.如果用酵母菌细胞代替肝细胞,在缺氧情况下进行厌氧呼吸也会产生CO,增加了系统误差,降低了实验的可信度.答案:(1)肝细胞厌氧呼吸产生乳酸,需氧呼吸产生CO和水,CO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响生成CaCO沉淀,相同时间内产生沉淀的多少彳t表呼吸作用强度的大小(2)不同浓度的Q 单位时间内产生的CaCO沉淀质量(3)进彳T 3次重复实验屡次实验的平均值(4)不能由于酵母菌进行厌氧呼吸也产生CO,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5)单层贴壁相互接触(6)无菌37。
专题17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挖命题【考情探究】5年考情考点考向要求预测热度考题示例素养要素难度反射和人脑的高反射与反射弧Ⅱ2018天津理综,1,6分中★★☆1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级功能人脑的高级功能Ⅱ2017海南单科,15,2分易★★☆兴奋的产生、传导兴奋的产生与传导Ⅱ2018课标全国Ⅲ,3,6分中★★★2生命观念、科学思维与传递兴奋的传递Ⅱ2016课标全国Ⅱ,30,9分易★★★分析解读神经调节是生命活动调节的主要方式,本专题内容也是高中生物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属于近年高考命题的高频考点之一。
高考试题对本部分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对反射弧各部分作用异常的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机理分析及实验设计等方面,并且常与体液调节相结合,以生理过程模型的形式进行综合考查。
预计2020年高考中,这种命题趋势还将继续存在,但要注意根据所给信息分析解决神经调节问题的可能。
在复习时应重点理解兴奋在反射弧中传导和传递的机制和过程,掌握相关曲线、图形的解题方法,并结合实例综合分析神经调节在生命活动调节中的作用。
【真题典例】考点一破考点反射和人脑的高级功能【考点集训】考向 1 反射与反射弧1.(2019 届黑龙江哈尔滨六中上学期期中,15,1 分)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B.神经纤维能够传导电信号C.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D.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在脑干答案 D2.(2018 湖北武汉部分学校起点调研,18,1 分)如图为某一神经冲动传递过程的简图,若在 P 点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 其中甲为肌肉,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共有 3 个神经元,乙为效应器B.丙神经元的细胞体通常位于脑或脊髓中C.刺激后神经冲动的传递方向为丁→戊→乙D.肌肉将发生收缩,该反应称为反射答案B3.(2019届吉林长春实验中学开学考,39,1分)用脊蛙(去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反射弧分析的实验,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结构,观察双侧后肢对刺激的收缩反应,结果如下表:刺激反应部位破坏前破坏后左后肢左后肢收缩右后肢收缩左后肢不收缩右后肢左后肢收缩右后肢收缩左后肢不收缩右后肢不收缩右后肢收缩上述结果表明,反射弧被破坏部分可能是()A.感受器B.感受器和传入神经C.传入神经和效应器D.效应器答案C考向2 人脑的高级功能4.(2019届黑龙江哈尔滨六中上学期期中,25,1分)如图是人类大脑皮层(左半球侧面)的言语区模式图。
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B.W区发生障碍的患者不能讲话,出现运动性失语症C.V区发生障碍的患者不能看懂文字D.H区发生障碍的患者不能听懂别人讲话答案B5.(2019届湖南永州一模,33,1分)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能完成B.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一定都需要神经中枢参与C.婴幼儿缺乏生长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D.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调节答案C6.(2018黑龙江哈师大附中上学期期中,42,1分)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记忆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B.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C.位于大脑皮层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D.K+外流是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的主要原因答案B考点二兴奋的产生、传导与传递【考点集训】考向1 兴奋的产生与传导1.(2019届湖南永州一模,27,1分)关于人体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可形成多个突触小体B.神经纤维膜内K+/Na+的值,静息电位时比动作电位时低C.目前已知的神经递质种类很多,主要有乙酰胆碱、多巴胺、氨基酸类(如甘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等)、一氧化氮等D.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答案B+2.(2019届北京八中上学期期中,11,2分)血液中K浓度急性降低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膝跳反射减弱,下列解释合理的是()A.传出神经的动作电位不能传递给肌肉细胞B.传出神经元兴奋时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C.兴奋在传入神经元传导过程中逐渐减弱D.可兴奋细胞静息膜电位绝对值增大答案D3.(2018福建厦门外国语学校第三次月考,29,2分)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分受到适当刺激时,会产生神经冲动。
图1表示该部位神经细胞的细胞膜结构示意图,图 2 表示该部位受刺激前后,膜内外两侧电位差的变化。
下列叙述错误的 是()A.a 点时膜电位的维持,与 K+从细胞膜②侧扩散到①侧有关B.c 点后,该刺激部位两侧的神经纤维上都能产生局部电流C.b →c 过程中,大量 Na+从细胞膜①侧主动转运到②侧D.c →e 过程中,该神经纤维要消耗 ATP 答案 C考向 2 兴奋的传递4.(2019 届内蒙古赤峰二中第三次月考,39,2 分)如图为突触结构和功能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恰当的是( ) A.瞬间增大轴突末端细胞膜对 Ca 2+的通透性会加速神经递质的释放B.过程①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C.过程②表示神经递质进入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D.过程③可避免突触后膜持续兴奋答案 C5.(2018 河南林州一中第一次调研,25,2 分)如图是某低等海洋动物完成某反射的反射弧模式图。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 是()A.a 处接受适宜的电刺激,b 处能测定到电位变化B.③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完成后即失去活性..C.图中有三个神经元,a 处兴奋传导的速率大于 c 处D.若将神经纤维置于高 Na +环境中,静息电位将变大 答案 D方法一炼技法电流表指针偏转问题【方法集训】1.(2019 届江西五市八校一模,19,2 分)将记录仪(R)的两个电极(a 和 b)置于某一条结构和功能完好的神经纤维表面(如图),给该神经纤维一个适宜的刺激使其产生兴奋,可在 R 上记录到电位变化。
下列对两电极电位高低的描述中, 正确的是()①兴奋从 a 点传导到 b 点的方式是局部电流②记录仪指针第一次偏转时,a 点的电位高于 b 点③记录仪指针第二次偏转时,b 点的电位低于 a 点④b 点兴奋时 Na +外流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 A2.(2019 届河南洛阳尖子生第一次联考,18,2 分)图甲为研究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的实验装置,两个神经元以突触联 系,并连有电表Ⅰ、Ⅱ,给予适宜刺激后,电表Ⅰ测得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①→②电位变化对应于 P →Q 兴奋传导过程B.电表Ⅰ记录到③处电位值时,Q 处无 K+外流C.电表Ⅱ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与图乙基本相同D.若 S 处电极移至膜外,电表Ⅱ的指针将发生两次反向偏转答案 C方法二兴奋传导方向与特点的判断【方法集训】1.(2019 届河北定州中学第一次月考,5,2 分)如图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 、b 分别是神经纤维上的刺激位点,甲、乙 是分别置于神经纤维 B 、D 上的电位计。
A 为骨骼肌,C 为反射中枢。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刺激 a 处,会引起 A 的收缩,但 E 不会发生反应B.刺激 b 处引起 A 的收缩,属于反射活动C.图示反射弧不可表示寒冷引起骨骼肌战栗的神经调节过程D.若刺激 a 处,甲有变化,乙无变化,则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答案 A2.(2018 山西五地市一模,31,2 分)在神经—肌肉标本中,传出神经末梢与骨骼肌共同构成效应器,它们之间通过突触 连接在一起。
图中 a 、b 、c 、d 为可以进行电刺激的部位。
请回答下列问题:(1)刺激 a 处,肌肉收缩,该种现象不能称为反射,原因是。
(2)神经兴奋后,神经递质由③处释放 ,在②中通过 膜具有的功能。
与①上的结合,整个过程体现了细胞(3)已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双向传导,在突触处只能单方向传递。
请利用神经—肌肉标本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写出 实验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
答案(1)无完整的反射弧参与(2)扩散特异性受体控制物质进出和信息交流(3)实验思路:分别在b、d处依次施加一定强度的电刺激,观察肌肉收缩情况及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情况。
预期实验结果:刺激b处时,肌肉收缩,灵敏电流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刺激d处时,肌肉收缩,灵敏电流计指针不发生偏转过专题【五年高考】A组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1.(2018课标全国Ⅲ,3,6分)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内外K+和Na+的分布特征是()A.细胞外K+和Na+浓度均高于细胞内B.细胞外K+和Na+浓度均低于细胞内C.细胞外K+浓度高于细胞内,Na+相反D.细胞外K+浓度低于细胞内,Na+相反答案D2.(2017课标全国Ⅱ,5,6分)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皮下注射胰岛素可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B.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C.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D.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调节答案B3.(2016课标全国Ⅰ,4,6分,0.705)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ATP能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B.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C.突触后膜上受体蛋白的合成需要消耗ATPD.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ATP答案B4.(2016课标全国Ⅱ,30,9分,0.73)乙酰胆碱可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其合成与释放见示意图。
据图回答问题:(1)图中 A-C 表示乙酰胆碱,在其合成时,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填“A ”“C ”或“E ”)。
除乙酰胆碱外,生物体内的 多巴胺和一氧化氮(填“能”或“不能”)作为神经递质。
(2)当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图中突触小泡内的 A-C 通过这一跨膜运输方式释放到,再到达突触后膜。
(3)若由于某种原因使 D 酶失活,则突触后神经元会表现为持续 。
答案 (9 分)(1)C 能(2)胞吐 突触间隙(3)兴奋教师用书专用(5—8)5.(2012 全国,1,6 分)下列关于膝跳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反射活动由一定的刺激引起B.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突触处双向传递C.反射活动的发生需要反射弧结构完整D.反射活动中需要神经递质参与兴奋的传递答案 B6.(2010 课标,5,6 分)将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溶液 S)中,可测得静息电位。
给予细胞一个适宜的刺激,膜两侧出现一个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这种膜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适当降低溶液 S 中的 Na +浓度,测量该细胞的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可观察到()A.静息电位值减小B.静息电位值增大C.动作电位峰值升高D.动作电位峰值降低..答案D7.(2012课标,30,10分)肺牵张反射是调节呼吸的反射之一,图(a)为肺牵张反射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