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昆《宏观经济学》第16章 - 副本
- 格式:pdf
- 大小:216.14 KB
- 文档页数:19
人大经济学考研必备:曼昆《经济学原理》(第16章)为什么?因为从主观上讲。
垄断企业当中占有的份额如此之大以至它的需求曲线和市场的需求曲线的走向有类似之处——我的意见——而竞争企业在市场当中占有的份额非常的小,基本上它的产量不会影响的市场的价格,所以对它的需求是一个平行的直线。
但是可以分析出来。
它的需求曲线富有完全的弹性。
2. 垄断者的利润。
小tips: 专利到期并没有使垄断者失去全部的市场势力。
一些消费者仍然忠于有品牌的药品。
这使得以前垄断者至少可以收取比新的竞争者略高一点的价格。
第三节垄断的福利代价1. 无畏损失。
显然从下图可以看出,边际成本和需求的交点处是有效的产量水平。
但是我们的垄断价格却是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的交点。
这样就会带来无谓损失。
垄断引起的无畏损失类似税收引起的无畏损失。
第四节对垄断的公共政策决策者会有以下的四种方法:努力是垄断行业更有竞争性——用反托拉斯法增强竞争。
——问题:政府是否能够进行必要而有相当准确的成本-收益分析。
——例子: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分解。
美孚石油公司的分解。
管制垄断者的行动——问题:企业亏损:政府补贴企业允许收取高于边际成本的价格。
不能激励垄断者降低成本:允许企业从降低成本党忠义更高利润的形势得到利益。
——例子:水厂,电力公司等等把一些私人垄断变为公共企业——公有制——问题:投票机制不如利润机制可靠。
——例子:。
无所作为——或者解释成什么也不做。
因为前几个政策都有缺点。
这个前提是市场失灵带来的损失比这些政策带来的损失都要小。
第五节价格歧视定义:以不同的价格向不同的顾客出售同一种物品的经营做法。
分析:只有在垄断经营当中才有价格歧视的出现。
为什么,因为在竞争市场当中,没有一个企业愿意向任何一个顾客收取低价格。
也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接受任何企业收取的高价格。
——因为它可以通过低价格从其他的企业那里得到。
价格歧视的例子:1. 电影票——儿童票,老人票等等。
(儿童和老人的支付意愿低,由此成功地实现价格歧视)2. 飞机票价。
第16章关于稳定化政策的不同观点16.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积极的经济政策和消极的经济政策★★★1.积极的经济政策(1)观点当经济遭受冲击时,运用经济政策在能够稳定经济,防止产出和就业的不必要波动,进而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2)具体含义积极政策的支持者认为经济经常遭受冲击,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说明了经济冲击可能引起衰退,衰退是高失业、低收入和经济困苦增加的时期。
经济政策在稳定经济上是成功的,宏观经济政策应该是“逆风而上”,即当经济萧条时刺激经济,而当经济过热时抑制经济。
凯恩斯是积极政策的最主要代表。
2.消极的经济政策(1)观点当经济遭受冲击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运用经济政策可能会最终破坏经济的稳定,支持无为而治。
(2)不主张用政策干预经济的理由(见表16-1)表16-1不主张用政策干预经济的理由图16-1内在时滞与外在时滞的区分3.预期和卢卡斯批判(1)理性预期和适应性预期(见表16-2)表16-2理性预期和适应性预期(2)卢卡斯批判(见表16-3)表16-3卢卡斯批判考点二:斟酌处置政策与固定政策规则★★★★1.斟酌处置政策(见表16-4)表16-4斟酌处置政策2.固定政策规则(见表16-5)表16-5固定政策规则3.时间不一致性和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权衡(1)假设①假定菲利普斯曲线描述了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失业可表示为:u=u n-α(π-Eπ)。
参数α决定了失业对出乎预期的通货膨胀的反应程度。
②假定中央银行选择通货膨胀率。
中央银行想要低失业与低通货膨胀,但要付出一定的成本。
将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成本表示为:L(u,π)=u+γπ2。
式中,参数γ为相对于失业而言中央银行对通货膨胀的厌恶程度。
L(u,π)被称为损失函数,中央银行的目标是最小化损失。
(2)考虑固定政策规则的货币政策固定政策规则要求中央银行把通货膨胀固定在某一特定水平,只要私人主体相信中央银行对这个规则作出的承诺,预期的通货膨胀水平就将是中央银行所承诺的水平。
第十六章政府债务和预算赤字16.1 本章框架结构图16.2 重难点解读本章主要集中在有关政府债务的各种争论上,重点介绍了传统的政府债务观点和李嘉图的政府债务观点。
一、政府预算赤字衡量指标的问题政府预算赤字等于政府支出减去政府收入,它又等于为其运行筹资所需要发行的新债务量。
预算赤字的衡量指标并不是一个完美的指标,它存在以下四个问题:1.没有对通货膨胀进行校正被衡量的赤字应该等于政府实际债务的变化而非名义债务的变化。
如果D表示年初政府积累的债务存量,π表示当年通货膨胀率,如果期末实际的债务存量不变,那么名义债务存量是D(1+π)。
Dπ表示被多估了的当年预算赤字。
2.没有用政府资产的变化来抵消政府债务的变动一种既衡量负债又衡量资产的预算程序被称为资本预算。
按照这种观点,预算赤字应当用债务变动减去资产变动。
但是,资本支出的确定、资本资产价值的评估等困难重重,因此缺乏可操作性。
3.所衡量的赤字没有包括一些重要的政府债务未计算的负债:即预算赤字会遗漏一些负债,如社会保障体系、养老金等。
4.预算赤字没有对经济周期影响进行校正赤字增加可能来自政策变动,也可能来自经济周期的变动。
对周期调整的预算赤字,有时称为充分就业预算赤字,是根据如果经济在其产出和就业的自然率水平运行时政府支出与税收收入的估算。
它反映了政策的变动,但并不反映经济周期的当前阶段的影响。
二、关于政府债务的争论1.传统的政府债务观点根据传统的政府债务观点,债务筹资下减税的直接影响是刺激了消费支出,较高的消费支出在短期和长期都会对经济产生影响。
在短期,较高的消费支出会增加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从而增加产出和就业。
同时,储蓄减少使利率上升,较高的利率抑制投资,并鼓励国外资本流入。
外汇市场上,外币供给增加,本币升值,引发贸易赤字。
在长期,减税所产生的国民储蓄减少意味着较小的资本存量和较多的国外债务,因此,产出会减少,本国债务负担加重。
总之,减税使现在一代人从更多的消费和更多的就业中受益,尽管通货膨胀也高,但子孙后代将要承担今天预算赤字的大部分负担。
第16章政府债务和预算赤字16.1 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对国债的争论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又一争论。
传统的政府债务观点认为,政府借债减少了国民储蓄,并挤出了资本积累;李嘉图的政府债务观点认为政府债务不影响国民储蓄和资本积累。
1.预算赤字衡量指标的问题政府预算赤字等于政府支出减政府收入,它又等于政府为其运行筹资所需要发行的新债务量。
预算赤字衡量指标并不是一个完美的指标,它存在以下四个问题:(1)一般所衡量的预算赤字并没有对通货膨胀进行校正。
被衡量的预算赤字应该等于政府实际债务的变化而非名义债务的变化。
(2)预算赤字衡量没有用政府资产的变化来抵消政府债务的变动。
为了衡量政府的总债务,应该将政府资产从政府债务中抽出来。
因此,预算赤字应该是债务的变动减去资产的变动。
(3)所衡量的赤字没有包括一些重要的政府负债。
比如,政府工作人员的养老金和累积起来的未来的社会保障津贴。
(4)预算赤字衡量没有对经济周期的影响进行修正。
充分就业预算赤字BS*:对经济周期进行了调整的预算赤字,是假设经济在其产出和就业自然率运行时对政府支出和税收收入的估算。
其计算公式为:()**=+-BS BS t Y Y式中,*Y表示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t为边际税率。
2.传统的政府债务观点(1)假设①消费者是短视和非理性的,他们不会意识到今天的减税意味着未来更重的债务负担,所以即使他们的永久收入并没有真正地增加,他们也认为是增加了。
②消费者可能面对借贷制约,预期收入比一生收入更重要。
③消费者即使意识到未来更重的债务负担,但他们可能认为这些负担不会落在他们身上,而要落在子孙后代身上,而且他们并不会给他们的孩子留下一笔遗产来抵消这些税收负担。
第十六章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 P482-483 ) 1.3)政府的财政政策有收入政策和支出政策,收入政策比如税收政策通过影响可支配收入进而影响消费,最终传导到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2.2)假如政府没有实行财政政策,由于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当国民收入提高后,政府税收会自动增加(因为所得税通常是比例税或累进税)。
3.1)扩张性财政政策比如减税、增加政府购买支出或增加转移支付等,会使总需求和国民收入增加,有助于缓和经济萧条,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通常导致财政赤字,这无疑增加了政府的债务。
4.2)商业银行吸收存款以后,通常是尽可能地把它们贷出去,以获得最大的利润,但如果贷款风险太大,找不到合适的贷款对象或投资机会,宁可持有较多的超额储备也不愿意贷出去,即出现“惜贷”现象,这通常发生在经济不景气的萧条或衰退时期。
商业银行不会是在没有好的贷款对象或投资机会之前,就向中央银行申请过多的贴现,而是预计有好的贷款或投资机会而手中的储备不足又没有其他更好的借款可能时,才向中央银行申请贴现。
所以商业银行有超额储备的主要原因既不是吸收的存款过多,也不是向中央银行申请的贴现太多,更可能是没有找到合适的贷款对象或投资机会。
5.2)这里的准备金应该是指超额准备金。
市场利率提高后,从银行的角度来说,因为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本增大了,所以当然希望减少超额准备金,尽可能地把它们贷放出去。
从企业和消费者的角度来说,通常市场利率提高对应经济过热时期,此时投资的预期收益率也在上升,商品的价格也在上升,投资和消费的需求比较旺盛,政府希望通过提高利率来抑制过热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进而压低过度的总需求。
所以市场利率提高后,投资和消费是否会减少,取决于投资的预期收益率和商品价格的上升幅度是否大于利率的提高幅度,如果前者大于后者,那么投资和消费不会减少,企业和消费者仍然愿意增加贷款,如果前者小于后者,那么利率的提高就会抑制一部分投资和消费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