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直线运动文档
- 格式:doc
- 大小:90.50 KB
- 文档页数:4
直线运动【点拨】师:1、为了便于对路程和时间进行读数,可用红线或橡皮筋做标记。
2、标记的起点最好离管底稍远一些3、秒表测时间之前,让管中气泡运动几次,对其运动快慢情况有一定认识,以便有的放矢地测量运动时间。
4、为了便于观察,可在清水中滴几墨水【做一做】按照方案动手做一做并把测量数据填入下表中,计算出相关的速度。
【议一议】气泡在上升过程中,运动规律如何?气泡在上升一段路程后,运动的路程和时间近似成正比例,运动速度可以是看作不变的。
【作一作】根据实验数据作出s —t 图、v —t 图。
【小结归纳】(板书)1、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
【应用】你能举出一些做匀速直线运动的例子吗?生:在平直轨道上行驶的火车;空中匀速下落的雨滴;站在商场自动扶梯上的顾客等。
二、变速直线运动【演示课件】美国短跑名将刘易斯1991年在日本东京“世界田径锦标赛”上跑完100m的情景,并附有刘易斯通过不同距离所用的时间表:如下 【想一想】刘易斯在这100 m 的运动过程中是匀速直线运动速度(m/s)距离(cm )0.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时间(s) 0.00 1.88 2.96 3.88 4.77 5.61 6.46 ....吗?生:不是。
【议一议】为什么刘易斯在这100 m 的运动过程中不是匀速直线运动呢?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100m 的运动过程中,哪个10m 路程段的速度最大?哪个最小?有没有哪段路程中速度相等?【交流】学生:相同路程所用时间不等(或他在每一段的速度不等)。
【投影】苹果下落时的频闪照片,观察照片分析苹果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小结归纳】(板书)2、变速直线运动:(1)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2)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
(3)变速直线运动比较复杂,在粗略描述其运动情况时,仍可使用v=s/t 示速度,但这个速度是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铁佛中学活页教案授课教师授课日期课型班级课题§5.3 直线运动(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运用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来解决一些简单的运动问题,培养初步的分析能力过程与方法:能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进行计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能够读懂T722次特快列车的时刻表以及打的发票,使学生了解物理、生活、社会的联系。
教学重点用s=vt,v=s/t,t=s/v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掌握规范解题格式,已知、求、解过程。
集体备课个人修改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什么?2、什么是变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什么?3、如何测量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二、预习设计、成果展示三、小组合作、师生探究(一)例题讲解:课本P114例题。
用课件将例题展示给学生。
(1)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根据物体运动特点,判断运动性质。
(2)规范解题格式,一般包含了已知、求、解过程、答。
由于速度、路程、时间单位较多,熟悉单位换算。
(3)计算运动速度,注意速度所反映的物理意义和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对应关系。
(4)一道习题,从不同角度分析,往往不止一种解法,看看还有哪些解题途径?动手解一解,比较那种方法好?注:公式变形的需要,决定于解决问题的需要(二)、学生演练例:光的传播速度为3×10m/s,光从太阳到地球所需时间为8min20s,试求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
四、归纳总结、巩固提高五、当堂检测、及时反馈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1、上海到南京的高铁运行时刻表如下:书本P116(附图表格)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回答下列问题:(1)计算列车由上海驶往南京全程的平均速度。
(2)列车在哪个路段运行的最快?在哪个路段运行得最慢?2、同学们肯定都坐过出租车,有没有同学注意过打的车票是怎样的?现在这有一张车票,你们从中能获得什么信息?(电话、车号、上车时间、下车时间、路程等等)能知道出租车行驶的平均速度吗?请同学们算出这张车票出租车的速度?六、教后反思、自我提高。
5.3 直线运动(测量与应用)1.一个小球从斜面滚下,用照相机每隔0.1 s拍摄一次,记录运动情况的照片如图所示.则:(1)实验中测小球滚动速度的原理是________.(2)小球从A点运动到D点用时________s.(3)从A点到D点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4)小球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做________(选填“匀速直线运动”或“变速直线运动”).(5)该实验所用的斜面坡度应________(选填“大”或“小”)些较好.(6)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2.某班同学在用皮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时,4位计时员分别记录了张红同学跑步通过10m、20 m、30 m、40 m处的时间,如下表所示.(1)从起跑点0 m处到10m处的平均速度是 m/s;(2)从10 m处到30 m处的、平均速度是 m/s;3.如图所示是某物体做直线运动时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5 s时,物体通过的路程为2.5 mB.整个20 s时间内,物体的平均速度为0.2 m/sC.物体在20 s内都做匀速直线运动D.物体在0~5 s时间内的速度比10~20 s内的速度大4.一列队伍长40 m ,通过长度为80 m 的立交桥共用时1 min ,若将队伍前进看成匀速直线运动,队伍前进时的速度是________,每个队员在桥上前进的时间是________,整列队伍完全在桥上的时间是________.5.某同学以速度1υ走过一半路程,再以速度2υ走完剩下的一半路程,那么这位同学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 )A .1υB .2υC .(1υ+2υ)/2D .2(1υ2υ)/(1υ+2υ)6. 在平直的公路上,小明坐在车上用电子手表的秒表功能测出汽车连续通过5根电线杆的时间为10 s ,相邻电线杆的距离为50 m ,则汽车的平均速度约为 ( )A .90 km/hB .70 km/hC .50 km/hD .40 km/h7.甲、乙两车分别从P 、Q 两点同时同向运动,它们的s -t 图像分别如图 (a)、(b)所示,经过6 s 甲、乙相遇.甲、乙的速度分别为v 甲、v 乙,P 、Q 间的距离为s ,则( )A .v 甲>v 乙,s =16 mB .v 甲>v 乙,s =8 mC .v 甲<v 乙,s =16 mD .v 甲<v 乙,s =8 m8.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建麦约是340 m /s ,一个人面对高山喊一声,4 s 后听到回声,那么人距离山有 ( )A .340 mB .680 mC .1360 mD .条件不足,无法判断9.甲、乙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相同时间内甲、乙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2,则甲、乙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之比为________;若通过的路程之比为2∶3,则所用的时间之比为________.10.在体育与健康测试中,小明跑前500 m 路程所用的时间为1 min 20 s ,跑后500 m路程用的时间为2 min.则他跑前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比后半路程的平均速度______(选填“稍快”“稍慢”或“相等”),他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大约是______m/s.11.站在200 m赛跑终点的计时员,如果他听到起跑的枪声才开始计时,则他开始计时的时间比实际起跑时间大约晚(接近的) ( ) A.0.59 sB.0.29 sC.0.15 sD.0.1s12.小华同学每天步行上学,他很想知道从家到学校的距离,于是进行了如下探究.(1)小华在学校跑道上以上学时的步行速度步行100 m,测得用时80 s,则他步行的速度为______m/s.(2)小华步行上学需20 min,则他家到学校的距离是________m.为了保证测量结果比较准确,除计时准确外,还必须控制步行________不变.13.便捷的交通与互联网给人们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王爷爷带小孙子驾车到南昌西站,然后乘高铁去上海游玩迪士尼乐园,9:35开车出发,并看到路边如图所示的交通标志牌,此刻吩咐小孙子通过铁路12306网站查询列车时刻表.(1)哪一车次?14.三峡水库蓄水后“高峡出平湖”变为现实,库区江水的流速由10 km/h 降到4 km/h,已知轮船在静水中的航行速度为30 km/h,当轮船以此速要逆水航行在600 km的川江过程中,试求蓄水后缩短了多少航行时间.15.经测定,某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即图 中“反应过程”所用时间)是0.4 s .在某次实验中,该志愿者驾车以72 km/h 的速度在实验场的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为33 m ,则经过________m 距离后汽车才开始减速;若志愿者边打电话边驾车,以72 km/h 的速度在实验场的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为39 m ,此时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是________s .由此研究可知,驾驶员驾驶时打电话,驾驶员的刹车反应会________(选填“变快”“变慢”或“不变”).答案1. (1)v =s t(2)0.3(3)1(4)变速直线运动(5)小(6)小于2. (1)3.125(2)5.563. C4. 2 m/s 40 s 20 s5. D6. B7. D8. B9. 2∶3 4∶910. 稍快 511. A12. (1)1.25 (2)1500 速度13. (1)由图知,s =30 km ,限速v =60 km/h ,由v =s t得,驾车到南昌西站所用的最少时间:t =s v =30 km 60 km/h=0.5 h =30 min , 王爷爷在9:35开车出发,经过30 min 后到达南昌西站的时间为10:05,此时火车G1386正好出发,根据实际情况,他俩只能赶上G1348车次.(2)根据列车时刻表可得,乘坐G1348到达上海虹桥站所用时间:t ′=3 h 15 min =3.25 h ,总路程s ′=780 km ,所以这趟高铁运行的平均速度: v ′=s ′t ′=780 km 3.25 h =240 km/h.14. 7 h15. 8 0.7 变慢。
教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5.3直线运动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三节直线运动2. 详细内容:(1) 学习直线运动的概念及其分类;(2) 掌握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和规律;(3) 学习速度、时间和位移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直线运动的概念及其分类,能够区分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2. 掌握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和规律;3. 能够运用速度、时间和位移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运动计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2. 教学重点:直线运动的概念、分类以及速度、时间和位移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PPT;2. 学具:笔记本、笔、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PPT展示直线运动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直线运动的特点和分类;2. 讲解:讲解直线运动的概念及其分类,重点讲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和规律;3. 演示:通过PPT展示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其规律;4. 练习: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速度、时间和位移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六、板书设计1. 直线运动的概念及其分类;2.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和规律;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和规律;4. 速度、时间和位移之间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1. 题目:小明骑自行车上学,速度为4m/s,行驶了5分钟后到达学校,求小明的位移。
答案:小明的位移为1200m;2. 题目:一辆汽车以60km/h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了30分钟后停车,求汽车的位移。
答案:汽车的位移为180km。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了直线运动的概念和分类,通过PPT演示和练习,使学生掌握了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达到了教学目标;2.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实际生活中的非直线运动,如圆周运动、曲线运动等,并尝试分析其特点和规律。
江阴市璜土中学物理助学案24课题:《直线运动》课型:新授主备:邱克胜审核:初二物理备课组班级_______学号_______姓名_______ 建议1课时时间:2011-12-13学习目标:1.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匀速直线运动及其规律。
2.理解变速直线运动定义及其判断方法。
3、能用(平均)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学习重点、难点:1、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从而得到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
2、本节难点是用平均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程度。
一、课前自主学习1、是匀速直线运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变速直线运动。
2、举出生活中做匀速直线运动或变速直线运动的几个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内互动学习(一)新课引入活动5.7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1、安装好实验装置,将玻璃管翻转后竖直或倾斜放置,观察气泡的运动情况。
2、小组讨论:如何测出气泡通过10cm、20cm、30cm和40cm所用的时间?记下设计方案。
3、按设计方案做一做,把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中:3.以路程s为纵坐标,以时间t为横坐标画出s-t图像。
5、总结交流气泡的运动有什么规律:气泡在上升了一段路程后,运动的路程和时间近似成___比,运动速度可以看作是_____的。
1.匀速直线运动①概念: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的。
②计算公式:。
③生活中有哪些运动近似是匀速直线运动?。
★注意:对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来说,速度大小与路程多少和时间长短。
2、变速直线运动①观察书上P118图5-30苹果下落的运动情况。
从中发现苹果下落的速度变化有何特点?②的直线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③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变速直线运动比较复杂,在粗略研究其运动情况时,仍可以使用速度公式求它的速度,这个速度叫平均速度。
初中物理学习材料
唐玲出品
5.3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 一、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
(一) 匀速直线运动
s-t 图像 v-t 图像
1、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1)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2)速度与路程、时间无关;
3)速度大小与方向保持不变;
4)在任意相等的时间段内,通过的路程始终相等。
2、根据图像比较物体运动快慢:
○
1相同时间比路程 ○2相同时间比路程 ○3直接根据坐标计算
(二) 变速直线运动
加速
1、 类型
减速
2、 平均速度
(1) 平均速度的求法
如:求AB 段的平均速度v AB =AB AB t s 即:三个物理量应该匹配,都是针对同一段的物理量。
(2) 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不能将各段的速度取平均值来求整段的平均速度。
s 0 v 0 s 0 s 0 s 0
甲 乙 甲 乙
甲 乙 加速:斜面滚下物体 减速:竖直上抛物体
(3)平均速度是一种等效思想,如平均速度为10m/s,并不表示该物体每秒都运动10m,而是表示该物体运动快慢和以10m/s速度匀速运动物体的快慢等效。
二、动能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5.3直线运动一教学目标(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上节课从快慢上认识物体的运动,这节课我们由运动的方向再认识物体的运动,可是这是对上节内容的延伸与拓展,同时它又为牛顿第一定律,力与运动关系的奠定了根基,所以本节是基础性的章节.直线运动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特别是变速直线运动随处可见.本节知识和生活生产联系非常紧密,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二)知识与技能:1、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匀速直线运动及其规律。
2、了解变速直线运动定义及其判断方法。
3、能用平均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及处理能力。
在理论总结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及信息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战胜困难,互相交流合作,并了解物理与生活、社会的联系,以科学的态度来研究科学知识,争取做一个对社会及国家有贡献的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匀速直线运动的判定及其规律。
难点:通过图象认识匀速直线运动。
(四)教具:多媒体课件、细长玻璃管若干、秒表若干、橡皮筋若干二学情分析经过了近一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观察实验探究推理分析归纳等能力,无论动脑还是动手,都有很大的进步.上一节学习了速度,知道物体运动的快慢,这都为学好本节知识奠定了基础.运动的相对性现象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学生感觉熟悉,但以解其意,因而本节的学习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三教法讲授,演示,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四学法观察法对比法,分析,归纳等五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前面一小节我们学会了速度的计算,我们发现有些物体的运动速度是不变的,而有些是要改变的。
今天我们就来把这两种运动区分一下。
活动:5.7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请学生阅读书本第113页实验具体做法,然后请学生对实验细节提出问题。
如果学生不提问,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1、气泡有一定的大小,因此测量零点放在何处?2、书本上实验所用的管子,每隔10 cm测一次时间,间隔太短,来不及测怎么办?3、怎么准确确定10 cm、20 cm等的位置?教师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具体的实验方案。
教案:苏科版八上物理 5.3 直线运动一、教学内容1. 直线运动的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且速度大小和方向不发生改变。
2. 直线运动的特点:直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始终沿着直线的切线方向,速度大小可以变化,但方向不变。
3. 直线运动的分类:(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直线运动过程中,速度大小和方向保持不变。
(2)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在直线运动过程中,速度大小发生改变,但方向不变。
4. 直线运动的应用:直线运动在生活中的实例分析,如汽车的匀速直线行驶、减速直线行驶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直线运动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2. 掌握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3. 能够分析生活中的直线运动实例,运用直线运动的知识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直线运动分类的判断,以及生活中的直线运动实例分析。
2. 教学重点:直线运动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PPT课件。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汽车的行驶情况,思考汽车的运动类型。
2. 知识点讲解:(1)直线运动的定义和特点。
(2)直线运动的分类: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3.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的直线运动实例,如汽车的匀速直线行驶、减速直线行驶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直线运动,并判断其运动类型。
5. 课堂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六、板书设计1. 直线运动的定义和特点。
2. 直线运动的分类:(1)匀速直线运动(2)变速直线运动七、作业设计1. 请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直线运动,并判断其运动类型。
答案:略2. 汽车从静止开始加速,已知加速度为2m/s²,求汽车加速过程中的速度变化。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学生对直线运动的掌握情况如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直线运动在实际应用中的其他例子,如电梯的运动、滑梯的运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