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会议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3
遵义会议:红军长征路上的最大转折点遵义会议是发生在1935年1月至2月期间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地点在贵州省遵义市,因此得名遵义会议。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也是红军长征路上的最大转折点之一。
背景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了长征,带领着几万名士兵越过了草地、山川和江河,一路向西,最后在云南省西部的峨山彝族自治县落脚。
在这段历经坎坷的路途中,中央红军死伤惨重,疲惫不堪,人心涣散,战斗力严重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中央红军需要进行调整和重组,以应对日益严峻的形势。
会议策划人与出席人员刘伯承、周恩来、朱德、张国焘、陈毅等人,是策划此次会议的重要人物。
与会人员包括了所有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中的指挥员和政治人物。
在会议开始之前,许多领导人已经意识到了红军内部存在的问题,他们决定通过会议来解决这些问题。
会议内容在遵义会议上,主要讨论了红军内部的政治、组织和军事问题。
在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内部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是由张国焘掌握的“左倾冒险主义”观点,认为可以通过暴力和武装夺取政权;另一种是由周恩来、朱德等人掌握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观点,认为应当依靠人民群众和其他政治力量来反抗日本侵略者。
这场会议的最终结果是,以周恩来为代表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观点得到了最终认可,而“左倾冒险主义”观点被否定了。
同时,会议还讨论了军事组织和指挥方式的改革,决定调整军事战略,采取以游击战争为主的新战略,从而改变了中央红军的命运。
在会议之后,中央红军积极推进战略调整和组织改革,重新统一了军队,提高了红军的战斗力和士气。
影响和意义遵义会议可以说是红军长征路上的最大转折点之一。
通过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首次公开讨论了解决内部分歧的问题,确立了正确的革命路线。
同时,通过重新调整军事战略和组织结构,中央红军得以继续前行,最终到达了陕北并发起了抗日战争。
此外,遵义会议也奠定了周恩来在中共中央的地位,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人物之一。
遵义会议基本过程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以下是遵义会议的基本过程:
1. 会议背景:
时间:1935年1月15日至17日。
地点:贵州省遵义市。
背景: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败,被迫开始长征;长征初期,红军遭受严重挫折。
2. 会议目的:
纠正博古、王明、李德等人“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
重新确定党的领导和军事战略。
3. 会议参与者:
会议的主要参与者包括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博古、李德等。
4. 会议主要内容:
通过了《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决议》,指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博古和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犯了一系列严重错误。
对中共中央和红军领导进行改组,推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决定仍由中央军委主要负责人周恩来、朱德指挥军事。
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团,周恩来任团长,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
5. 会议结果:
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6. 会议后的影响: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在党和军队中的领导地位得到确立。
红军在毛泽东的正确军事指导下,开始了新的战略部署和行动,逐步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它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对党和军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会议,于1935年1月在贵州省遵义市召开。
这次会议对于中国革命的发展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以下是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主要内容:●评估错误:遵义会议的核心任务是评估中国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及其原因。
会议对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层进行了严肃的批评,特别是毛泽东受到了严厉的指责。
●确定战略方向:在评估失败的基础上,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并决定红军主力改编为红军第一方面军,实施战略转移,开展长征。
●纠正军事错误:会议上对红军的军事战略进行了重新评估和调整,制定了新的战略和战术方针,包括重视游击战、突围和转移,避免正面战斗,以及建立军事民主制度等。
●整顿组织体系:遵义会议对中共中央的组织体系进行了整顿和调整,以确保党的领导机构的统一和健康发展。
会议决定了党的中央政治局的组成和领导班子的调整。
意义:●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这对于中国革命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使毛泽东得以在长征和抗日战争中发挥重要的领导作用。
●纠正了错误的军事战略:遵义会议纠正了中国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犯下的一系列军事战略错误,重新制定了正确的战略和战术方针。
这对于红军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并为后来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巩固了党的组织体系:遵义会议对中共中央的组织体系进行了整顿和调整,加强了党的组织纪律,使党能够更加统一和有力地领导革命斗争。
这对于党的长远发展和巩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的新时期: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通过评估错误和进行调整,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和任务,为后来的长征和抗日战争奠定了基础。
同时,会议也标志着党内的思想斗争和整风运动的开展,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内部团结提供了契机。
总体而言,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会议。
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一、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1. 国内国际形势的分析:遵义会议在国内国际形势的分析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会议就国共内战、抗日战争形势进行了详尽分析,确立了以抗日战争为主要任务的战略方针。
2. 党内路线斗争的转折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重要的路线斗争转折点。
会议批判了张国焘“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正确领导。
3. 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遵义会议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会议期间,毛泽东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应用问题”一文,进一步深化了他的理论思考,为后来的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4. 组织改革与军事战略部署:在遵义会议上,针对军事问题和组织体系进行了重要讨论和决策。
会议决定解散红四方面军,并成立了中共中央军委,重新部署红军战略。
二、遵义会议的重要意义1. 挽救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会议扭转了党内错误路线的影响,确立了正确的领导核心,挽救了中国共产党的生死存亡,并为后来的长征奠定了基础。
2. 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遵义会议明确了抗日战争是当前的主要任务,提出了武装抗日、政治抗日、外交抗日的方针。
这为后来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 促进了毛泽东思想的发展:遵义会议是毛泽东思想逐步形成的重要里程碑。
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军事、农村革命等重要理论,为后来的中国革命和建设提供了思想理论的指导。
4. 奠定了中共中央军委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军委,重新部署红军战略,确立了中央军委的领导地位。
这对于统一指挥和组织红军、保证红军战略行动的协调具有重要意义。
5. 启示了党内民主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重要性:遵义会议的经验教训启示了党内民主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重要性。
会议期间,党内错误路线被纠正,这一经验为以后党内政治生活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三、总结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会议。
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
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势态下,为了纠正王明等的“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会议。
这次会议开始确立实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会议主要成员:博古/朱德/毛泽东/周恩来/陈云/张闻天博古(1907年—1946年)/朱德(1886年—1976年)/毛泽东(1893年—1976年)/周恩来(1898年—1976年)/陈云(1905年—1995年)/张闻天(1900年—1976年)会议背景1934年1月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以后,在中国共产党和根据地的各项工作中,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更加变本加厉的推行。
在这种错误思想领导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迫使红军放弃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长征初期,“左”倾教条主义者从进攻中的冒险主义变成退却中的逃跑主义,并且把战略转移变成搬家式的行动,使部队的行军速度非常缓慢,致使敌人有充分的时间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红军在突围过程中损失惨重。
为了摆脱尾追和堵击的敌军,毛泽东同志建议中央红军向敌军力量薄弱的贵州挺进。
1935年1月7日,红军攻克黔北重镇遵义。
会议内容《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即遵义会议决议,。
陈云手稿记载的遵义会议作出的四条决定:(1)毛泽东同志选为常委;(2)指定洛甫同志起草决议,委托常委审查后,发到支部中去讨论;(3)常委中再进行分工;(4)取消“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德、周恩来为军事指挥者,而周恩来同志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
会议意义(历史评价)遵义会议颠覆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领导地位,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确领导,把党的路线转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轨道上来。
遵义会议遵义会议精神
《遵义会议精神》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会议,为整个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会议期间,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进行了深刻的自我批评和总结,认识到了党内存在的严重问题,并提出了正确的路线和方针。
《遵义会议精神》传达了党的宝贵经验和教训,提出了“溃散
主义”、“最左倾”等错误观点的批评,强调了党的领导和统一性。
与会领导人在会上积极争取和群策群力,团结一致地推进革命事业,最终为党的发展和国家的独立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会议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一次重大历程,党在遵义会议后开始了新的思想解放和政治路线的转变。
党员们在会上深刻检讨了自己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形成了服从统一、言行一致的坚定意志,增强了党内团结和战斗力。
这种思想和作风的转变对党的建设和国家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遵义会议精神》激发了全党全军全民族的斗志,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和伟大成就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一精神继承和发扬了党的优良传统,为党的事业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遵义会议精神仍然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和重要的历史价值。
下列关于遵义会议的表述
1.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会议,于1935年1月召开。
2. 会议的召开地点是贵州省遵义市,因此被称为遵义会议。
3. 遵义会议在中国红军长征过程中召开,目的是总结红军的工作并讨论军事路线的重大问题。
4. 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以游击战争为主,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形式的军事路线,并得到通过。
5.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中的领导地位,为后来的中国革命起到了关键作用。
6. 在遵义会议后不久,红军进行了整编,并沿着新的军事路线继续长征。
7. 遵义会议对后来的中国共产党决定了路线方针,为党的发展和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
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内容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
这次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挽救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危机而召开的。
遵义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肯定的毛泽东的军事战略主张,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会议在与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开始确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这是党生死攸关的历史转折点,中国革命从此打开了新局面。
1934年1月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以后,在党和根据地的各项工作中,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得到更加变本加厉的推行。
在这种错误领导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迫使红军放弃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长征初期,“左”倾教条主义者从进攻中的冒险主义变成退却中的逃跑主义,并且把战略转移变成搬家式的行动,使部队的行军速度非常缓慢,致使敌人有充分的时间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红军在突围过程中损失惨重。
为了摆脱尾追和堵击的敌军,毛泽东建议中央红军放弃去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企图,改向敌军力量薄弱的贵州挺进。
1935年1月7日,红军攻克黔北重镇遵义。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参加会议的中央政治局委员有毛泽东、张闻天(洛甫)、周恩来、陈云、朱德、秦邦宪(博古),政治局候补委员有王稼祥、刘少奇、凯丰(何克全)、邓发;扩大参加者有红军总部和各军团负责人李富春、刘伯承、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杨尚昆、李卓然;出席会议的还有《红星报》主编邓小平(会议中被选为党中央秘书长)、共产国际驻中国的军事顾问李德及其翻译伍修权。
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
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
它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使红军在极端危险的境地得以保存下来,胜利地完成长征,开创了抗日战争的新局面。
它证明中国共产党完全具有独立自主解决自己内部复杂问题的能力,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6]
一九三五年一月十五日至十七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把党的路线转变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轨道上来,因而在危急的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一个伟大转折点。
THANKS !!!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有关遵义会议的红色故事摘要:一、遵义会议的背景和历史意义二、遵义会议中的红色故事1.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上的重要作用2.红军长征途中的艰苦斗争3.遵义会议对党的革命事业的推动作用三、遵义会议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四、结论: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正文: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一次会议,它发生在1935年1月。
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在遵义会议上,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得到了充分认可,他成为了党的核心领导。
在遵义会议中,有许多红色故事令人感慨。
首先,我们要提到的是毛泽东同志在遵义会议上的重要作用。
在会上,毛泽东同志坚定地主张红军应该采取游击战的战略,反对当时党内存在的冒险主义和机会主义倾向。
他的正确主张得到了与会大多数同志的拥护,从而确保了党的事业重新走上正确轨道。
其次,红军长征途中的艰苦斗争是遵义会议背后的红色故事。
在长征过程中,红军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英勇顽强地进行了斗争。
正是在这种生死攸关的时刻,党的各级干部和广大战士对党的信仰变得更加坚定,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遵义会议对中国革命事业的推动作用不言而喻。
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明确了党的基本路线,从而为党的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会后,红军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采取游击战的战略,不断壮大自己,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如今,遵义会议已经过去八十多年,但遵义会议精神依然鞭策着我们。
遵义会议的故事不仅要传承,还要发扬光大。
我们要深入学习遵义会议精神,将其融入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总之,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不仅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还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红色故事。
遵义会议相关的历史事件及其意义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它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的转折点。
以下是遵义会议相关的历史事件及其意义。
一、遵义会议的背景1934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长征途中遭遇了严重的挫折,红军的领导层也出现了严重的分歧。
此时,中央红军的主力部队被迫停留在贵州省遵义市境内,遵义会议就在这里召开。
二、遵义会议的内容遵义会议主要讨论了两个问题:一是关于红军的作战方针和战略策略问题,二是关于党的领导和组织问题。
在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方针,这一方针成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基本作战方针。
同时,会议还决定了党的领导机构的调整,毛泽东被任命为中央红军总政治部主任。
三、遵义会议的意义1.确立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方针遵义会议的最大意义在于确立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方针。
这一方针的提出,使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长征途中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加强了党的领导和组织遵义会议还决定了党的领导机构的调整,毛泽东被任命为中央红军总政治部主任。
这一决定加强了党的领导和组织,为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熟和发展遵义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熟和发展。
在这次会议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层展现了出色的组织能力和领导水平,为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4.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遵义会议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的转折点,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同时,遵义会议的“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方针,也成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基本作战方针,对中国革命的胜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总之,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它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确立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方针,加强了党的领导和组织,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熟和发展,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遵义会议有何历史意义简答题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会议,其历史意
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在遵义会议上,毛泽东提
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这一理论被党中央接受并确立,从而巩固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
导地位。
2. 纠正了王明“左”倾错误,遵义会议对党内“左”倾错误进
行了批评和纠正,使党的路线得到了清晰的调整,避免了可能导致
失败的冒险行动,为党的长期胜利奠定了基础。
3. 为中国共产党的长期胜利奠定了基础,在遵义会议上,党中
央进行了自我批评和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巩固了党的团结和统一,为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遵义会议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革命事业的进程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会议。
遵义会议内容和历史意义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会议,也是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事件之一。
该会议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贵州省遵义市举行,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的生死存亡的历史关键点。
遵义会议是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下召开的,当时国共两党联合抗日的红军已经经历了长征,由江西茨坝到达贵州遵义,面临着内外敌人的严重威胁。
此时,毛泽东在党内的地位开始得到大家的认可,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内部的争论和分歧。
在这种情况下,遵义会议的召开成为了纠正错误并重新确定党的路线的关键。
在遵义会议上,党内发生了严重的分歧,主要集中在军事问题和党的组织问题上。
江西中央红军主力负责人周恩来、博古以及其他几位领导人对一些军事上的错误提出了批评。
毛泽东则坚决支持自己的军事主张,给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不仅在于重新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更重要的是,会议通过纠正错误锻炼了党员干部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识。
会议对党的组织结构进行调整,形成了一个新的领导集体,为党在长征途中继续前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遵义会议的影响至今仍然深远。
会议后,中国共产党在艰难的环境中坚持发展和壮大,成功实现了对国内外敌人的胜利。
遵义会议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自我总结经验教训的开始,为党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持久的动力和智慧。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会议内容和历史意义对于我们深入理解中国革命史和党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通过回顾和研究遵义会议,我们不仅可以从中吸取宝贵的经验教训,更能够进一步坚定我们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和忠诚,为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湘江战役后,中央红军仍按原定计划,继续向湘西前进。
这时,蒋介石已判明红军的行动企图,在红军前进的道路上部署了重兵。
在此危急关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根据当时军事态势,力主放弃原定北去湘西会合红2、红6军团的计划,改向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以摆脱敌人,争取主动。
1934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负责人在湖南通道举行紧急会议。
张闻天、王稼祥、周恩来等多数同志赞成毛泽东的主张,但李德等人拒不接受,坚持到湘西去。
15日,中央红军占领贵州黎平。
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会议。
经过激烈争论,会议接受毛泽东的意见,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决定在川黔边创建新的根据地。
黎平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意见,改变了中央红军的前进方向,使红军避免了可能覆灭的危险。
黎平会议后,中央红军分两路向黔北挺进,连克锦屏等7座县城,于12月底进抵乌江南岸的猴场。
12月31日晚至次日凌晨,中共中央在猴场召开政治局会议,作出《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提出首先在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地区,然后向川南创建川黔边新的根据地的战略任务。
会议还决定,“关于作战方针,以及作战时间与地点的选择,军委必须在政治局会议上做报告”,以加强政治局对军委的领导。
这个决定,实际上剥夺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1935年1月初,中央红军分别从回龙场江界河、茶山关渡过乌江,1月7日晨,红军先头部队进占黔北重镇遵义。
截至此时,王明“左”倾错误统治全党已达4年之久,给党和红军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损失。
还在中央苏区时,许多干部就对中央主要领导人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产生怀疑和不满,一些军团指挥员在作战电报、报告中提出批评意见,有些同志甚至同李德发生激烈的争论。
毛泽东等也多次提出自己的正确主张,但都没有被接受。
长征开始后,随着红军作战迭次失利,特别是湘江战役的惨重损失,使这种不满情绪达到顶点。
党和红军的许多领导人和广大干部战士,从革命战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中认识到,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红军战略转移中遭受的挫折,是排斥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领导,贯彻执行错误的军事指导方针的结果,强烈要求改换领导,改变军事路线。
遵义会议的内容
会议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指挥权,全力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同时指定张闻天起草决议,常委中再进行适当的分工。
遵义会议提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博古和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犯了一系列严重的错误;对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进行改组,决定中央军委主要负责人由周恩来、朱德指挥军事,,随后又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团,周恩来任团长。
此次会议主要集中全力把当时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解决了。
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遵义会议的召开可以说挽救了中国革命,对红军长征的胜利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1935年1月15日至17日,著名的“遵义会议”召开。
与会者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和政治局候补委员、红军高级将领,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及其翻译伍修权列席会议。
会议首先由博古作关于五次反“围剿”的总结报告(史称“正报告”),他在报告中强调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是由于敌人力量强大、党的各项工作没有做好等客观原因,而基本否认他和李德的军事指挥错误。
周恩来接着在关于反对敌人第五次“围剿”的军事工作报告(史称“副报告”)中,实事求是地指出了反“围剿”战争中在战略战术方面存在的问题,诚恳地进行了自我批评,同时也批评了博古和李德。
随后,张闻天根据会前和毛泽东、王稼祥讨论的意见,作批判“左”倾主义军事路线的报告(史称”反报告”),他尖锐地批评了博古、李德的“左”倾军事路线。
毛泽东接着发言,他运用事实驳斥了博古所讲的各种客观原因,认为红军具有粉碎敌人“围剿”的有利条件。
并且就具体的战术问题和军事指挥问题,如对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运动战、游击战、战争的持久战和战役战斗的速决战、保持有生力量和保卫苏区领土的关系、战略转移与实行突围的问题等,作了深刻的论述。
王稼祥在发言中旗帜鲜明地支持和赞同毛泽东的意见,批评了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和战略战术上的错误,拥护毛泽东出来指挥红军。
朱德、李富春、聂荣臻、刘少奇、陈云、彭德怀等纷纷发言,“完全同意洛甫及毛王的提纲和意见”,认为博古的报告“基本上是不正确的”。
只有凯丰替博古辩护,“不同意毛、张、王的意见”,博古“没有完全彻底的承认自己的错误”(凯丰、博古后来都认识了他们的错误,为党做了大量的工作),李德“完全坚决的不同意对于他的批评”,并辩解说他本来只是作为顾问提提建议,是中国同志自己搞坏了。
会议最后决定:“(一)毛泽东同志选为常委;(二)指定洛甫同志起草决议,委托常委审查后,发到支部中去讨论。
(三)常委中再进行适当的分工;(四)取消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周为军事指挥者,而恩来同志是党内委托的对于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首先应该肯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文章已经有了把党的工作中心放到农村的思想。
文章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必须这样,才能树立全国革命群众的信仰,如苏联之于全世界然。
必须这样,才能给反动统治阶级以甚大的困难,动摇其基础而促进其内部的瓦解。
也必须这样,才能真正地创造红军,成为将来大革命的主要工具。
总而言之,必须这样,才能促进革命的高潮”。
提起毛泽东思想的确立,在座的很多人可能都会想到遵义会议,正是在这场会议上肯定的毛泽东的军事战略主张,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这也是党生死攸关的历史转折点,使中国革命从此打开了新局面。
可是这场会议的前后经过,却不一定很清楚。
在说这场会议之前,有一些背景我们要交代下。
1934年10月,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在红军中占据了统治地位,拒不接受毛泽东的正确建议,用阵地战代替游击战和运动战,用所谓“正规”战争代替人民战争,使红军完全陷于被动地位。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迫使红军放弃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长征初期,“左”倾教条主义者从进攻中的冒险主义变成退却中的逃跑主义,并且把战略转移变成搬家式的行动,使部队的行军速度非常缓慢,致使敌人有充分的时间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红军在突围过程中损失惨重。
国民党军采取堡垒主义的新战略发起“围剿”,红军仓促应战。
1933年初,日军大举入侵华北,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然而国民党政府主席蒋介石却置民族危亡于不顾,仍然坚持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决心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
战前准备5月,由蒋介石亲自组织和指挥对各苏区进行更大规模的第五次“围剿”开始了。
采取持久战和“堡垒主义”的新战略,同时对苏区实行经济、交通封锁,企图逐步压缩并摧毁苏区。
这年夏秋,蒋介石一面向美、英、德、意等国大量借款,购置军火,聘请军事顾问和专家;一面在庐山召开军事会议,开办“剿匪”军官训练团,并着手制定“围剿”计划,加紧进行“围剿”准备。
这次“围剿”,蒋介石调集100万兵力。
其中,直接用于进攻中央苏区的兵力达50万人。
任命总何键为此次围剿的总司令,制定了五路围剿计划。
这五路是哪五路呢?而此时的红军又是作何应对的呢?此时的红军是以李德、博古、周恩来为领导层的“三人团”。
李德和博古分别负责军事、政治。
周则负责具体计划的组织实行。
这里有一份珍贵的录音资料,是当时红三军团第五师特派员陈复生对反围剿战役中的回忆。
陈老口中的制票子的机子,其实就是制币机。
有几百斤重,需要八个人抬。
从这上面看,这种搬家式的行动,使部队的行军速度非常缓慢,致使敌人有充分的时间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红军在突围过程中损失惨重。
怎样个惨烈法呢?由最开始的八万六千人,骤减至三万人。
12月5日突破湘江封锁线后,检点人员,约3.7万人,这是遵义会议前的一个统计。
作为主力的红一、三军团都折损近半,红五军只剩一个师,而主要由长征前刚动员入伍的新兵组成的八军团仅剩1000余人。
红九军团剩3000余人。
湘江之战战斗之烈,牺牲之惨,是红军史上从未有过的。
但是,红军没有失败,蒋介石消灭红军的目标并没有达到,红军还是突破了他最重要的一条封锁线,折向湘桂边界的越城岭(老山界)山区。
对此,蒋介石叹道:“无异纵虎归山,数年努力,功败垂成!”血的教训使红军对“左”的错误不满情绪达到了顶点。
为人谦和如周恩来者,也坚决反对洋顾问李德再来指挥红军。
这就为随后遵义会议的召开创造了条件。
湘江之战后,博古时任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多次想要自杀,在行军路上经常拿手枪对着自己脑袋比划,被同行的聂荣臻看到,赶忙劝下,说:“这可不是瞎闹玩的。
”李德,时任中共中央革命军委员会顾问,却是蛮横不认错。
他将湘江失败归咎于领导层意见分歧,导致贻误战机。
周恩来,当时负责督促军事计划的执行,他认为此次战役的重大失败,自己也负有一定的责任。
但除了痛心,更多的是反思,如何挽救红军。
随后,遵义会议,此时红军面临三条路:向北进湖南,向西进贵州,向南退广西群山。
李德主张按原计划与贺龙、萧克汇合,依靠二军团创造的根据地建立一个更大的根据地。
毛泽东主张去贵州。
在这里要介绍两个人物,王稼祥,张闻天。
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博古将毛、张、王三人分开。
因为那时他已经觉得这三个人在思想上有共鸣。
张闻天这个人在党内影响颇大,他敢说真话,也喜欢听别人说真话。
遵义会议上博古分析失败原因是国民党军队多,兵力强,武器好,有帝国主义的帮助。
张闻天听后,起来发言,称博的报告不正确,红军的失败是战略战术上的错误,而非一味的客观原因。
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委托张闻天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并由常委审查通过。
决议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否定了博古关于第五次反“围剿”的总结报告,提出了党的中心任务是战胜川、滇、黔的敌军,在那里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
会议决定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仍由中央军委主要负责人周恩来、朱德指挥军事。
会后,常委进行分工: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责,毛泽东、周恩来负责军事。
在行军途中,又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负责长征中的军事指挥工作。
至此,遵义会议以后的中央组织整顿工作大体完成。
分析毛泽东在其中的作用,反围剿初期,要求适合我军的游击战被王明拒绝,导致红军被迫转移。
对内,王稼祥做帮手,争取到张闻天,一个好汉三个帮。
在博古、李德、周恩来中选择了周,慧眼识人。
团结党内意见,争取大多数人意见,解决了党内分歧和矛盾。
Balabalabala……对外准确分析,善出奇兵,让敌人摸不到头脑,高超的指挥艺术,在其后的四渡赤水长征路上. Balabalabala……指挥艺术的最高境界,莫过于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
毛泽东正是这样一位杰出的统帅。
在长征途中,他不仅善于指挥弱小的红军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强敌作战,而且善于指挥和调动敌人,从而在战争舞台上导演了一幕幕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活剧,创造了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典范。
一是以高度的机动作战调动敌人。
遵义会议前,“左”倾错误领导者把战略转移变成大搬家,中央机关携带的大批辎重,成了红军的沉重负担,队伍拥挤,行动缓慢,削弱了部队的机动能力,以致在湘江战役中遭到严重损失。
遵义会议上,毛泽东明确提出,在作战形式上必须由阵地战向运动战转变。
在毛泽东的指挥下,红军纵横驰骋于四川、贵州、云南、西康广大地区,以高度的机动作战调动敌人,从被动中争取主动,创造战机,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
他善于处理“走”与“打”的关系,既反对消极避战的逃跑主义,又反对同强敌进行决战的冒险主义;既做到避实就虚,又敢于在必要时打好硬仗,击中敌人要害,以打破强敌堵截,扫除前进道路上的障碍;该走就走,该打则打,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在有利条件下求得作战的胜利。
二是以超人的谋略调动敌人。
红军一渡赤水之后,蒋介石调集各路敌军拼命追击,妄图南北夹击,聚歼红军于扎西地区。
正当川滇两军从南北两面迫近扎西时,毛泽东利用敌人以为红军要北渡长江的错觉和黔北兵力空虚的弱点,指挥红军出敌不意地回师东进,二渡赤水重入贵州,把敌人主力甩在赤水河以西,并取得了连克桐梓、娄山关,重新占领遵义的重大胜利。
此举使蒋介石坐立不安,急忙飞到重庆亲自“督剿”,重新调兵遣将,妄图围歼红军于遵义、鸭溪狭窄地区。
毛泽东洞察其奸,将计就计,故意在遵义地区徘徊寻敌,诱使更多的敌人前来。
当敌军逼近时,红军三渡赤水,重入川南;与此同时,以红九军团向叙永、古蔺方向继续前进,虚张声势,伪装主力,造成北渡长江假象。
蒋介石再次上当,以为红军又要渡江北上,急调各路大军包围,妄图聚歼红军于长江南岸。
而就在敌军包围红军将成之际,毛泽东却指挥红军主力由镇龙山地区秘密北上,然后突然向东,四渡赤水,继而又南渡乌江,巧妙地跳出了敌人的合击圈,把敌军重兵远远地甩在后面,乌江天险反而成为敌军的行动障碍。
为了进一步调动敌人,造成敌人的错觉,实现巧渡金沙江的战略目的,毛泽东妙计频出,示形于东而击于西,佯攻贵阳而西出云南,威逼昆明而直袭金沙,硬是借蒋介石之手调出滇军为红军让路,结果从容地渡过了金沙江。
三是以灵活多样的战法调动敌人。
说毛泽东用兵如神,神就神在战法灵活性上。
红军长征中的战役战斗,是在极为特殊的条件下和环境中进行的,因而有着不同于一般战役战斗的鲜明特点,既有堂堂之阵,也有随遇交战;既需要大智大勇,又充满千奇百险。
红军经常处于敌人的围追堵截之中,战场情况千变万化,战机稍纵即逝,红军行动稍一迟缓,敌人即蜂拥而来,随时都有被合围的危险。
毛泽东就是在这样险恶的形势下,把战法的灵活性发挥到了应付自如、出神入化的程度。
他经常变换作战方向,适时迅速地转用兵力,声东击西,虚实相间,于劣势中造优势,于平势中造险势,于常势中造奇势,忽而穿插迂回于敌人重兵集团之间,忽而出其不意地集中兵力打击孤立、薄弱的敌人,一招出手,常使敌人措手不及,防不胜防。
四渡赤水的各次渡法都不一样,三渡赤水是公开的,以全军佯动的方式专门做给敌人看;而四渡赤水则是保密的,做到“秘密、迅速、坚决、出敌不备”,结果红军东渡赤水已经三四天了,敌人还蒙在鼓里,甚至与红军相对而行却毫无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