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知识点归纳:抗癫痫药-扑米酮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1
抗癫痫药总结表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抗癫痫药总结表
药物作用
用途
主要不良反应
苯妥英钠
阻滞使用-依赖性Na 通道和T 型Ca 通道,增强GABA 能抑制效应
除失神小发作以外的所有各型癫痫,由其用于大发作和部分性发作。
中枢性疼痛综合征。
心律失常。
胃肠道反应,牙龈增生,粒细胞缺乏,再障,致畸。
卡马西平
与苯妥英钠相似
同上。
对中枢性疼痛综合征的疗效优于苯妥英钠。
头昏,共济失调。
剥落性皮炎,再障,多动。
苯巴比妥与扑米酮与苯妥英钠相似除失神小发作以外的所有各型癫痫
中枢抑制,眩晕,共济失调,造血障碍。
乙琥胺
机制未明
小发作首选药。
对其他类型发作无效。
眩晕,嗜睡,胃肠道反应,粒细胞缺乏,再障。
丙戊酸那
阻滞Na 通道,增强GABA 代谢酶各型癫痫
胃肠道反应。
肝脏损害,共济失调,致畸。
苯二氮
地西泮增强GABA 能抑制作用,使神经元超极化
癫痫持续状态首选药静脉注射偶可致呼吸抑制
硝西泮肌阵挛性癫痫,不典型小发作,婴儿痉挛。
嗜睡,头昏,共济失调
氯硝西泮
各型癫痫,尤其用于不典型小发作,失神小发作,肌阵挛发作。
嗜睡,白细胞减少,共济失调,行
为障碍。
第十八章抗癫痫药及抗惊厥药第十八章抗癫痫药及抗惊厥药1.抗癫痫药(1)苯妥英钠、卡马西平、乙琥胺、丙戊酸钠的药理作用、临床作用及其不良反应(2)苯巴比妥、扑米酮、地西泮、氯硝西泮、氨己烯酸、托吡酯的临床应用2.抗惊厥药硫酸镁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一、抗癫痫药(10个)●复习重点提示:每个药用一句话概括!●关键——首选用于?1.苯妥英钠----大发作首选。
临床最常用抗癫痫药。
【简单补充】癫痫的分类1.大发作:突然意识丧失,全身持续性强直性痉挛,而后转为阵挛性抽搐、昏睡,而后恢复,持续数分钟。
2.小发作:(失神性发作)短暂的意识突然丧失,常有对称的阵挛性活动。
每次持续5~30s。
3.单纯局限性发作:面部或一侧肢体或某肌肉群痉挛、抽搐,多无意识障碍。
4.复合性局限性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通常伴有意识障碍,伴精神失常,每次发作持续0.5~2min。
【药理作用】“三抗”——抗癫痫、抗神经痛、抗心律失常。
抗癫痫机制:(1)阻止Na+内流,稳定神经细胞膜,提高病灶周围正常细胞的兴奋阈值【不容易兴奋了】——抑制癫痫异常高频放电向周围正常脑组织扩散。
(2)抑制神经末梢对γ-氨基丁酸的摄取,使GABA受体上调,从而间接增强GABA的作用,使Cl-【临床应用】(1)抗癫痫——大发作首选。
对局限性发作和精神运动性发作亦有效,亦可用静脉注射控制癫痫持续状态。
对小发作无效,甚至恶化。
(2)中枢性痛征:三叉神经痛(天下第一痛)、舌咽神经痛和坐骨神经痛。
(3)抗心律失常【详见第23章】。
【不良反应】(1)局部刺激:胃肠反应,宜饭后服用。
齿龈增生: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停药可自行消退。
静脉炎。
(2)神经系统反应:眩晕、精神紧张、头痛等。
药量过大——急性中毒,可致共济失调、眼球震颤、复视、精神错乱、昏睡甚至昏迷。
(3)造血系统:叶酸缺乏——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4)过敏反应。
苯妥英钠有三抗,癫痫疼痛心失常。
抑钠内流稳定膜,大发首选莫惊慌。
镇静催眠及抗惊厥药苯二氮卓类地西泮(安定)一、药理临床作用:1、抗焦虑(小剂量,减轻或消除紧张、忧虑、激动和失眠;暂时性记忆缺失)2、镇静催眠、3、抗惊厥抗癫痫(静注地西泮(5-20mg/次)是目前治疗癫痫持续状态的首选药物。
)4、中枢肌肉松驰5、增加其他中枢抑制药的作用二、作用机制:BZ增加GABA控制氯离子通道的开放频率三、禁忌:老年患者、肝功能不全、驾驶员、高空作业、青光眼及重症肌无力患者四、过量:昏迷和呼吸抑制。
用受体拮抗剂氟马西尼解救巴比妥类一、作用机制:激动GABA受体,延长开放氯离子的时间二、不良反应:后遗效应:宿醉现象;耐受性:肝药酶诱导;依赖性:反跳、成瘾、戒断症;呼吸抑制:剂量依赖性、致死首因;急性中毒:碳酸氢钠碱化尿液苯巴比妥(长效)、戊巴比妥、异戊巴比妥(中效)、司可巴比妥(短效)、硫喷妥(超短效)第十三章抗癫痫药苯妥英钠(大仑丁)(临床上最常用的抗癫痫药;碱性较强,刺激性大,不宜肌内注射;血药浓度的个体差异较大,因而临床用量应注意个体化)一、作用机制(膜稳定作用):钠通道阻滞药,减少钠内流,抑制高频放电的发生和扩散,对小发作无效:选择性阻断Na+通道,抑制Na+内流;选择性阻断Ca+通道,抑制Ca内流;大剂量抑制K内流,延长ADP和ERP;抑制神经末梢对GABA的摄取(氯离子内流)二、药理临床作用:1、抗癫痫;治疗癫痫大发作的首选药;2、治疗外周神经痛如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等;3、抗心律失常(强心苷中毒所致室性心律失常首选药)。
三、不良反应:1、局部刺激:胃肠不适,牙龈增生2、神经系统反应:头痛、眩晕、共济失调、精神错乱3、造血系统反应: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4、过敏反应:皮疹、肝损害5、肝药酶诱导:加速VD代谢,低血钙其他抗癫痫药:卡巴西平:对精神运动性发作最有效。
苯巴比妥:除对小发作无效外,其余都有效。
抑制中枢,不作首选。
静注控制癫痫持续状态。
扑米酮:对大发作和局限性发作优于苯巴比妥。
执业药师《药学知识二》必背知识:抗癫痫药(6类)执业药师《药学知识二》必背知识:抗癫痫药(6 类)癫痫是大脑神经元高度异常放电导致反复发作的短暂的脑功能紊乱。
癫痫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有部分性发作,属于局限性发作;失神性发作(小发作)、强直阵挛性发作(大发作),属于全身性发作。
一、药理作用与临床评价(一)作用特点按化学结构可分为巴比妥类、苯二氮䓬类、乙内酰脲类、二苯并氮䓬类、γ-氨基丁酸(GABA)类似物和脂肪酸类。
1.巴比妥类该类药的抗癫痫作用机制在于通过增强γ一氨基丁酸A 型受体活性,抑制谷氨酸兴奋性,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单突触和多突触的传递代表药有苯巴比妥。
2.苯二氮䓬类主要为GABA 受体激动剂,也作用于Na+ 通道。
可加强突触前抑制。
代表药为地西泮。
3.乙内酰脲类本类药物通过减少钠离子内流而使神经细胞膜稳定。
代表药苯妥英钠。
乙内酰脲类药口服吸收较缓慢,绝大部分在小肠内吸收,肌内注射吸收不完全且不规律。
4.二苯并氮䓬类抗癫痫机制为阻滞电压依赖性的钠通道,抑制突触后神经元高频动作电位的发放,以及通过阻断突触前 Na+ 通道与动作电位发放,阻断神经递质释放,从而调节神经兴奋性,达到抗惊厥作用。
代表药有卡马西平5.γ-氨基丁酸类似物该类药为GABA 的类似物或衍生物,是 GABA 氨基转移酶抑制剂。
代表药有加巴喷丁、氨己烯酸。
6.脂肪酸类(丙戊酸钠)本类药的抗癫痫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代表药丙戊酸钠。
(二)典型不良反应1.巴比妥类及苯二氮䓬类嗜睡,肌无力及“宿醉现象”2.乙内酰脲类(苯妥英钠)(1)局部刺激:胃肠反应,齿龈增生,静脉注射可发生静脉炎。
(2)不良反应与血浆药物浓度密切相关,血浆浓度超过20μg/ml 时出现眼球震颤,超过30μg/ml 时出现共济失调,超过40μg/ml 会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如嗜睡、昏迷。
3.二苯并氮䓬类(卡马西平)常见视物模糊、复视、眼球震颤、头痛。
少见变态反应、史蒂文斯-约翰综合征或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稀释性低钠血症或水中毒(表现为精神紊乱、关节痛及少见的疲乏或无力)。
扑米酮(primidone )1概述扑米酮是公认的窄治疗指数药物(NTIDs )之一,并为中国、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的NTIDs 目录所收载[1-2]。
扑米酮是第一代抗癫痫药物,中国《临床诊疗指南:癫痫病分册(2015修订版)》[3]推荐扑米酮用于癫痫的治疗。
2015年苏格兰校际指南网络(SIGN )《成人癫痫的诊断和管理(143)》指出,在≥65岁的老人中,扑米酮具有较好的疗效和耐受性[4]。
在治疗震颤方面,2009年中国《原发性震颤的诊断和治疗指南》[5]推荐扑米酮用于特发性震颤(ET )的一线治疗。
2011年美国神经病学会(AAN )基于证据的指南更新版《特发性震颤治疗指南》[6]推荐扑米酮用于ET 的治疗(A 级,有效)。
扑米酮未被列入我国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2安全用药提示2.1替换使用在临床抗癫痫治疗过程中,应谨慎替换不同制药企业的扑米酮制剂。
Wyllie 等[7]发现,替换原研扑米酮会降低血清药物浓度,从而导致癫痫发作频率增加。
1例患者既往接受原研扑米酮治疗长达9年,癫痫发作频率控制在每周1~2次,入院时测得扑米酮和苯巴比妥的血清浓度分别为49.5μmol/L (10.8mg/L )和82.2μmol/L (19.1mg/L )。
将原研扑米酮替换为仿制扑米酮后,扑米酮和苯巴比妥血清浓度分别降至23.4μmol/L (5.1mg/L )和68.5μmol/L (15.9mg/L ),癫痫发作频率急剧上升,即使加大药物剂量扑米酮和苯巴比妥血清浓度仍继续下降。
患者随后换回原研药,癫痫发作频率降至基线水平。
2.2警示[8-9]①扑米酮禁用于对本品或苯巴比妥过敏者、卟啉症患者;慎用于肝肾功能不全者(可能引起本品在体内的积蓄)、哮喘、肺气肿或其他可能加重呼吸困难或气道不畅等呼吸系统疾患。
②可引起轻微脑功能障碍的病情加重。
③对诊断的干扰:血清胆红素可能降低,酚妥拉明试验可出现假阳性,如需作此试验需停药至少24h ,最好48~72h 。
扑米酮Primidone【其它名称】麦苏林、美速林、密苏林、密苏扑痫酮、扑痫酮、普利米登、去氧苯巴比妥、去氧苯比酮、去氧苯比妥、Mylepsinum、Mysolin Mysoline、Primaclone、Primidonum【临床应用】1.用于癫痫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大发作)、部分性发作(局限性发作)、复杂部分性发作。
2.也用于治疗特发性震颤、老年性震颤及良性家族性震颤。
【药理】1.药效学扑米酮是一种去氧巴比妥类药物,在体内可代谢为苯巴比妥和苯乙基丙二酰胺,母体药物及其两个代谢产物均有抗惊厥的效应。
本药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是减少了单突触或多突触传递,导致整个神经细胞兴奋性降低,提高运动皮质电刺激闽值,从而使发作阈值提高。
还可以抑制癫痫灶放电的传播。
2.药动学本药口服后吸收较快(但比苯巴比妥慢),平均4小时(O.5-9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
癫痫发作的治疗性血药浓度为5-12ug/ml。
单次给药治疗癫痫时,药效持续0.5-5小时。
口服的生物利用度为90%-100%。
小儿的生物利用度约为92%。
总蛋白结合率为20%-30%。
脐带血浓度为8.3ug/ml。
分布容积为0.4-1L/kg。
本药主要在肝脏内代谢,代谢产物苯乙基丙二酰胺(PEMA)和苯巴比妥均有药理活性,母体化合物的消除半衰期为3.3-7小时。
成人15%-25%被吸收的扑米酮代谢转化成为苯巴比妥,长期服用时PEMA与苯巴比妥都逐渐积累。
服药后5-7天内,苯巴比妥的浓度往往不明显;PEMA在服药2小时后就可测出,8~l 2小时达峰值,PEMA与血浆蛋白结合不明显。
约有20%-40%的扑米酮、30%的PEMA、25%的苯巴比妥经。
肾随尿排出,也可分泌入乳汁,乳汁中扑米酮和苯巴比妥的浓度分别为血药浓度的106.9%和56.9%。
【注意事项】1.交叉过敏对其它巴比妥类药物过敏者,对本药也可能过敏。
2.禁忌症 (1)对扑米酮和苯巴比妥过敏者。
(2)血卟啉病(可引起急性发作)。
药物化学抗癫痫及抗惊厥药考试重点分析第十章抗癫痫及抗惊厥药分类(说明:教材开头分类与后面标题不一致,故以后面标题为准),可分为六类,分别是:一、巴比妥类;二、巴比妥类同型物;三、亚氨芪(二苯并氮杂(艹卓)类);四、脂肪酸类;五、GABA类似物;六、其它类(磺酰胺类)。
一、巴比妥类(一)巴比妥类的基本结构苯巴比妥丙二酸酯与脲的丙二酰脲衍生物特点:5位双取代才产生活性有成瘾性,戒断症状,部分属于国家特殊管理的二类精神药品(精二)作用:过去镇静催眠,现主要抗癫痫(二)主要药物苯巴比妥(精二类)1、结构:5乙基5苯基丙二酰脲2、性质:①难溶于水,互变异构,形成内酰亚胺式显酸性,可与碱成钠盐,溶于水;②酸性弱于碳酸,钠盐呈碱性,接触酸性药物或吸收二氧化碳,析出苯巴比妥;故配注射剂和药物配伍要注意。
③环酰脲易水解开环失效,pH↑水解↑3、排泄速度:酸性尿中解离少,由肾小管再吸收,排泄慢,调节尿液pH可调节排泄速度;4、代谢:(巴比妥类的共同特点)(1)5位取代基的氧化,失去活性,苯及饱和烷链代谢慢,作用时间长;(2)酰脲水解开环失活;(3)N上脱烷基。
5、巴比妥类药物构效关系记忆层次1:巴比妥类药物属于结构非特异性药物,其作用强弱、显效快慢、作用时间长短主要取决于药物的理化性质,与药物的酸性解离常数、脂水分配系数和代谢失活过程有关。
记忆层次2:●C-5上的两个取代基原子总数在4~8之间,大于9出现惊厥;●氮原子上引入甲基,增加了脂溶性,起效快,作用时间短,且更易代谢;●2位氧以电子等排体硫取代,解离度增大,脂溶性也增加,易透过血脑屏障,起效很快持续时间很短。
二、巴比妥类同型物将巴比妥类药物-CONH-换成-NH-即得到乙内酰脲类。
将乙内酰脲中的-NH-以其电子等排体-O-或-CH2-取代,分别得到噁唑烷酮类和二丁酰亚胺类。
(一)苯妥英钠1、结构特点:乙内酰脲,5位二苯基2、化学性质(与苯巴比妥类似,酰脲)①水溶液呈碱性,露置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出现浑浊,故应密闭保存。
扑米酮的作用与功效扑米酮是一种用于治疗癫痫和精神病的药物,被认为是目前最有效的抗癫痫药物之一。
扑米酮具有广泛的作用和功效,可以有效地控制癫痫和精神病的发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详细介绍扑米酮的作用机制、用途以及可能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项,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该药物。
一、扑米酮的作用机制扑米酮属于一种抗癫痫药物,其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研究表明,扑米酮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神经递质和离子通道活性,来达到抑制癫痫发作的效果。
具体来说,扑米酮可能通过以下机制发挥作用:1.抑制钠通道:扑米酮在神经细胞膜上抑制了钠通道的活性,减少了钠离子的内流,从而抑制了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减轻了癫痫的发作。
2.增强γ-氨基丁酸(GABA)的作用:GABA是一种能够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兴奋的神经递质。
扑米酮能够增强GABA的作用,通过增加GABA的释放或增加GABA受体的敏感性来达到抑制癫痫发作的作用。
3.影响钾通道:扑米酮可能还影响了神经细胞膜上的钾通道的活性,减少了钾离子的外流,从而进一步抑制了神经细胞的兴奋性。
总之,扑米酮的作用机制比较复杂,涉及了神经递质和离子通道的调节,通过多种途径来抑制癫痫发作。
二、扑米酮的用途1.治疗癫痫:扑米酮是一种广谱抗癫痫药物,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癫痫发作,如部分性癫痫发作、全面性癫痫发作、癫痫大发作等。
扑米酮可以单独或联合其他抗癫痫药物使用,具有较高的疗效。
2.治疗精神病:除了用于治疗癫痫,扑米酮还可用于治疗多种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躁狂症、抑郁症等。
研究表明,扑米酮可以减轻精神病患者的阳性和阴性症状,改善他们的心理状态和社会功能。
3.其他用途:扑米酮还可以用于治疗焦虑病、睡眠障碍、头痛等疾病。
然而,这些用途的疗效尚未得到充分证实,因此在使用时需要慎重。
三、扑米酮的副作用扑米酮作为一种药物,虽然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但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副作用。
常见的扑米酮副作用包括:1.神经系统副作用:扑米酮可能导致头晕、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疲劳等神经系统副作用。
癫痫是大脑神经元高度异常放电导致反复发作的短暂的脑功能紊乱。
癫痫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有部分性发作,属于局限性发作;失神性发作(小发作)、强直阵挛性发作(大发作),属于全身性发作。
一、药理作用与临床评价(一)作用特点按化学结构可分为巴比妥类、苯二氮?类、乙内酰脲类、二苯并氮?类、γ-氨基丁酸(GABA)类似物和脂肪酸类。
1.巴比妥类该类药的抗癫痫作用机制在于通过增强γ一氨基丁酸 A 型受体活性,抑制谷氨酸兴奋性,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单突触和多突触的传递代表药有苯巴比妥。
2.苯二氮?类主要为 GABA 受体激动剂,也作用于 Na+ 通道。
可加强突触前抑制。
代表药为地西泮。
3.乙内酰脲类本类药物通过减少钠离子内流而使神经细胞膜稳定。
代表药苯妥英钠。
乙内酰脲类药口服吸收较缓慢,绝大部分在小肠内吸收,肌内注射吸收不完全且不规律。
4.二苯并氮?类抗癫痫机制为阻滞电压依赖性的钠通道,抑制突触后神经元高频动作电位的发放,以及通过阻断突触前 Na+ 通道与动作电位发放,阻断神经递质释放,从而调节神经兴奋性,达到抗惊厥作用。
代表药有卡马西平5.γ-氨基丁酸类似物该类药为GABA 的类似物或衍生物,是 GABA 氨基转移酶抑制剂。
代表药有加巴喷丁、氨己烯酸。
6.脂肪酸类(丙戊酸钠)本类药的抗癫痫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代表药丙戊酸钠。
(二)典型不良反应1.巴比妥类及苯二氮?类嗜睡,肌无力及“宿醉现象”2.乙内酰脲类(苯妥英钠)(1)局部刺激:胃肠反应,齿龈增生,静脉注射可发生静脉炎。
(2)不良反应与血浆药物浓度密切相关,血浆浓度超过 20μg/ml 时出现眼球震颤,超过 30μg/ml 时出现共济失调,超过 40μg/ml 会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如嗜睡、昏迷。
3.二苯并氮?类(卡马西平)常见视物模糊、复视、眼球震颤、头痛。
少见变态反应、史蒂文斯-约翰综合征或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稀释性低钠血症或水中毒(表现为精神紊乱、关节痛及少见的疲乏或无力)。
药理学知识点归纳:抗癫痫药-扑米酮
扑米酮
通用名称:扑米酮片。
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微苦。
本品在乙醇中微溶,在水、丙酮或苯中几乎不溶。
熔点本品的熔点为280~284℃。
临床应用
1.可用于治疗癫痫大发作、简单部分性发作和复杂部分性发作,但不作为一线药物。
仅在苯妥因钠、苯巴比妥、卡马西平单用或合用无效时考虑使用。
2.扑米酮与苯妥因钠合用效果更好。
去氧苯巴比妥对小发作疗效差,但对幼儿肌阵挛有效。
3.可用于Q-T间期延长综合征、面肌痉挛、不宁腿综合征、良性家族性震颤的治疗。
不良反应
1.患者不能耐受或服用过量可产生视力改变,复视,眼球震颤,共济失调,认识迟钝,情感障碍,精神错乱,呼吸短促或障碍。
2.少见的有儿童和老人者为异常的兴奋或不安等反常反应。
3.偶见有过敏反应,粒细胞减少,再障、红细胞发育不良,巨细胞性贫血。
4.发生手脚不灵活或引起行走不稳、关节孪缩,眩晕、嗜睡。
少数患者出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