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税支持农业保险:理论机理、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
- 格式:doc
- 大小:81.00 KB
- 文档页数:5
农村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与支持措施一、财税政策的重要性农村经济发展对于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幸福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财税政策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财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可以为农村经济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和其他扶持措施,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税收优惠政策为了鼓励农村经济的发展,政府可以采取税收优惠政策。
例如,对于农村企业和个体经营者,可以减免一定比例的企业所得税或个人所得税。
这样可以降低农村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的税负,提高他们的经营积极性,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业补贴政策农村经济的核心是农业发展。
为了保障农民的利益和促进农业的发展,政府可以采取农业补贴政策。
例如,对于农田耕种和农产品销售等环节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从而提高农业收入和农民的生活水平。
此外,还可以通过农村综合补贴、农业保险等方式,帮助农民应对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农村金融支持政策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
政府可以出台一系列农村金融支持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农村经济的信贷支持。
例如,为农村经济提供低息贷款、信用担保等金融产品,提高农民和农村企业的融资便利性。
同时,还可以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帮助他们拓展金融服务的深度和广度。
五、农村创业扶持政策为了激发农村经济的活力,政府可以出台农村创业扶持政策。
例如,对于农村青年创业者给予创业补贴、优先购买农产品等优惠条件,帮助他们顺利开展创业活动。
同时,可以加大对农村创业园区的建设和扶持力度,提供充足的土地资源和配套设施,为农村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
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支持。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的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条件。
例如,修建农村道路,推动农村交通的发展;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提高农田的灌溉条件;推广农村电网改造,提升农村供电质量。
这些举措可以有效提升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
农业保险问题及其财税对策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我国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迫切需要把提高农民的保险保障能力作为工作重点,这是保障农民生活、维护农村稳定和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基本保证。
结合对广东茂名、梅州、顺德等地的实地调研,我们着重对农业保险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财税对策建议。
农业保险是指被保险人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因遭受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致使有生命的动植物发生死亡或损毁的经济损失,由保险人给予赔偿的一种保险。
广义上说,当前,我国农村居民所面临的农业风险主要有自然灾害风险、资源风险、市场风险、资产风险及其他人力不可抗拒的灾害[1].这些农业风险与商业风险相比,具有突发性、脆弱性和不对称性特征。
而且,农业风险单位很大,区域性明显并伴有广泛的伴生性。
经营农业保险,成本高、费率高,定损理赔技术难度大,并面临逆选择和道德风险。
由于农业保险的以上特征,农业保险业务的纯商业化运作在国际上鲜有成功的例子。
因此,世界各国政府都把农业保险视为准公共产品,对其从财税金融等方面进行倾斜扶持。
一、我国开展农业保险的必要性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面临的自然风险比较严重,仅2006年全国农作物的受灾面积就达到4109万公顷,给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给农民增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我们在茂名、梅州的调研过程中发现了不少因天灾而遭受巨大损失的例子。
如茂名市农业大县高州,号称”全国水果第一大县”,主要产品包括东部的荔枝、西部的龙眼、中部的香蕉和北部其他水果。
20世纪80年代,一方面由于政府倡导和技术扶持,另一方面是由于水果市场价格不断提高(荔枝每市斤20元、龙眼每市斤30元),高州农民开始大片种植水果。
高州市以前每年可征农业特产税数千万元。
而现在水果价格低(荔枝每市斤2元、龙眼每市斤3元)、风险大,使得果农积极性下降。
另外,由于种植业受天气影响较大(特别是传统的香蕉产业),果农多数只能”看天吃饭”,暴雨、台风对农业有较大威胁。
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及国际经验借鉴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农业市场的不断发展,农业保险已成为保障农民收益、稳定农业生产的重要方式之一。
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定价不透明、信息不对称、赔付不及时等。
为了提高我国农业保险的水平,我们可以从国际经验中吸取启示。
首先,建立完善的农业保险法律法规体系。
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法律效力不如预期,需要加强农业保险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完善农业保险的立法、监管等制度。
其次,加强农业保险公示和信息透明。
我国农民普遍缺乏农业保险知识,不清楚哪些险种适用于自己的经济情况和风险。
因此,农业保险公司应加强对险种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农民的保险知识水平。
同时,要积极公布保险服务内容、价格、理赔标准等信息,加强信息透明度,提高农民对农业保险的信任度。
再次,推进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农业保险的实施需要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和风险分担机制。
因此,要积极推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农业保险风险管理机制,鼓励农村金融机构为农业保险提供融资支持。
最后,加强国际合作和经验借鉴。
在农业保险领域,国际经验可以为我国提供很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在推进农业保险发展的过程中,应积极与国际保险组织开展合作,借鉴国际先进农业保险经验,更好地服务中国农村发展。
总之,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亟需加强政策引导、完善法律法规和加强信息透明、推进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等多方面的工作。
通过全方位的努力,我们将能够为农民提供更加优质的农业保险服务,进一步保障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及国际经验借鉴作者:黄慧玲秦子雅张倩来源:《对外经贸》2020年第02期[摘要]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保费收入呈上升趋势,但同时农业保险的发展也存在保险利润低,商业保险公司不愿过多进入农业领域,交易成本高,政策性农业保险并未起到很好的作用,政府财政补贴不合理等问题,应借鉴美国、加拿大和日本在政策、模式和立法上的经验,推动形成我国农业保险先进的技术系统和发展模式。
[关键词]中国;农业保险;经验借鉴[中图分类号] F84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20)02-0103-03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surance has achieved good results, and premium income has also shown an upward trend.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development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agricultural insurance in China, and draws on the exper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Canada and Japan in policies, models and legislation, and puts forward reasonabl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China'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Key Words: China;Agricultural Insurance;Learning From Foreign Experience2004年,中國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政策性农业保险,提出“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和主张“逐步建立多种经营模式的政策性体系”。
农业现代化的农业保险体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农业现代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业保险体系的建设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农业保险体系的必要性、构建方式、发展方向、政府角色、农民参与、保险产品创新、风险管理、合作机制、信息化技术、国际经验、市场化运作和发展前景等十二个方面展开探讨。
农业保险体系的建设不仅可以有效保障农民的生产经营,降低农业生产风险,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还可以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农业保险体系是现代农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1. 农业保险的必要性农业保险的建设对于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保障农民的生产经营、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农业现代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农业保险可以帮助农民应对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等不可控因素给农业生产带来的风险,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2. 农业保险体系的构建方式农业保险体系的构建方式可以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政府可以推动农业保险市场的建设,制定政策支持农业保险的发展,同时鼓励保险公司加大对农业保险业务的支持和投入。
3. 农业保险体系的发展方向农业保险体系的发展方向是不断完善保险产品和服务,拓展保险市场和客户群体,提高农民对保险的认知和参与意识,加强农业保险与农业生产、政府政策的融合。
4. 政府在农业保险体系中的角色政府在农业保险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通过发布政策、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保险业务发展等方式,促进农业保险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5. 农民参与农业保险的意义农民参与农业保险可以有效降低农业生产风险,提高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从而保障农民的生产经营和增加其收入。
6. 农业保险产品创新农业保险产品创新是农业保险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可以根据不同地区和作物特点,开发出适合农民需求的保险产品,提高农民对保险的认可度和参与度。
7. 风险管理在农业保险中的应用风险管理是农业保险的核心内容,可以通过科学评估风险、合理定价、建立风险防范机制等方式,有效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
作者: 李萍[1]
作者机构: [1]广西财经学院,南宁530003
出版物刊名: 农业经济
页码: 97-99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1期
主题词: 财税政策;扶持;农业保险
摘要:发展农业保险是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推进农业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为促进农业保险发展,中央和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农业保险试点。
本文议我国财税政策扶持农业保险的必要性为出发点,结合当前财政对农业保险支持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财税政策扶持农业保险的建议,以期为进一步做好农业保险工作提供参考。
改善财税政策支持农业保险的措施作者李萍单位广西财经学院一、财税政策扶持农业保险的必要性一农业、农业风险、农业保险所具有的特点决定农业保险需要财税政策扶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又是农业灾害十分频繁的国家,而农业作为基础产业,由于其自身的弱质性以及生产过程的特殊性,面临许多风险即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
这就使得财政支持农业保险的开展显得尤为必要。
况且财政支持农业保险是市场经济国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世界各国都实行财政对农业的保护,当然我国也不例外。
农业风险的特殊性,如农业风险的可保性差、风险单位大、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等,造成农业保险经营极不稳定,经营难度大,赔付率高。
难以满足传统保险理论对风险的要求,更难符合私人保险公司市场化经营的条件。
这决定了农业保险需要财税政策扶持。
农业保险准公共物品的属性和正外部性的存在及农业保险的三高高风险性、高赔付率、高亏损率特征,决定了国家必须对其进行财税政策支持,以保证农业保险的有效供给与需求,规避农业风险,保护农民利益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从我国农业保险发展轨迹来看,农业保险与国家政策扶持呈高度正相关关系从1982年恢复农业保险至今近30年的发展历程来看,我国农业保险业务发展的状况与财政的扶持程度呈高度的正相关关系。
1982至1993年,我国农业保险出现快速发展,保费收入从1982年的23万元猛增到1993年的86亿多元,年均递增127。
究其原因就是当时国家财政对农业保险实行兜底的制度,即有政府的支持。
而1993年以后,农业保险出现了全面萎缩,到2004年跌至低谷,保费收入仅为396亿元。
究其原因就是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向市场化体制转轨,农业保险业务全面商业化,失去了政府的支持。
2005年随后开始回升,保费收入由75亿元,快速上升至2010年的13568亿元,原因在于国家出台相关财税支持政策,逐步实行政策性农业保险。
三从我国农业适应需要,决定农业保险需要财税政策扶持在后时代,传统的农业补贴政策空间和效力逐渐缩小,以农业保险为代表的绿箱政策空间和效力与日俱增。
财税政策对河北省农业保险的支持分析任咏梅;袁宜彤【摘要】农业保险是为了减少农业生产的风险、降低自然灾害给农业造成的损失而出现的一项保险制度,需要财政税收政策的支持来为其保驾护航。
河北省目前已经针对农业保险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促进其发展,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分析了河北省农业保险的财税政策支持,并针对该省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及建议。
%Agricultural insurance is a system to reduce the risk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losses caused by natural disasters to agriculture , which needs to be supported by financial and tax policies.Hebei Province has taken a series of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surance, but there is still a gap compared with that of western countries.The fiscal and taxation policy for agricultural insurance in He-bei Province was analyze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aiming at the existing problems.【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6(044)031【总页数】3页(P202-203,206)【关键词】农业保险;财税政策;建议;河北省【作者】任咏梅;袁宜彤【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河北保定071001;河北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河北保定071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农业保险是为了减少农业生产的风险、降低自然灾害给农业造成的损失而出现的一项保险制度。
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及国际经验借鉴一、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农业保险制度逐步建立起来。
由于多年来一直处于试验阶段,我国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和保障水平仍然相对较低。
我国农业保险的覆盖面有限,大部分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者并没有购买农业保险,导致农业生产者面临较大的风险。
我国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平有待提高,保险赔付比例低,很难满足农业生产者的实际需求。
我国农业保险的制度设计和运作机制仍然不够完善,存在一定的漏洞和短板。
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引进国际经验,进行改革和提升。
二、国际经验借鉴在农业保险领域,国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些较为成熟和有效的经验和模式,可以为我国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农业保险体系,覆盖范围广,保障水平高。
这些国家在农业保险的法律法规、产品设计、风险评估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为我国提供借鉴和借鉴。
国际上一些国际机构和组织也在农业保险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形成了一些成功的案例和模式,可以为我国的农业保险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国际上一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管理模式也可以为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提供参考,例如智能化的风险监测和评估技术、先进的理赔管理系统等方面。
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推进。
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完善制度设计和政策环境,建立健全的农业保险制度体系。
政府在农业保险的发展中应该起到引导和支持的作用,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为农业保险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加强保险产品的创新和设计,丰富保险产品的种类和类型,满足不同农业生产者的实际需求。
农业保险产品应该根据不同的农业生产类型和风险特征进行设计,实现个性化和差异化。
加强风险评估和管理,准确评估农业生产的风险和损失,降低保险公司的不确定性风险。
通过引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管理模式,提高风险评估的精准度和准确性。
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及国际经验借鉴近年来,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国际经验也为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试点农业保险,主要是通过政府购买商业保险来为农民提供保障。
由于种种原因,农业保险的发展一度停滞。
2007年,国家农业保险制度建立,为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后,我国农业保险规模不断扩大,保障对象也从单一的粮食作物扩展到瓜果蔬菜、渔业等多个领域。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包括降低农业保险费率、提高赔付比例等,以鼓励农民购买农业保险。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要建立健全的农业保险制度,包括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商业机构的参与以及农民的积极参与等。
要提高农民的风险意识和保险意识,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保险知识和技能。
要加强农业风险管理和监测,提高农业保险的精准性和针对性。
要加强农业保险机构的监管,确保农民的权益得到保护。
国际经验也为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农业保险的发展需要政策支持。
许多国家通过出台政策、提供财政支持等方式来推动农业保险的发展。
要建立多元化的农业保险市场。
这种市场模式可以通过引入商业机构、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多种主体参与农业保险,提高保险的供给能力和服务质量。
要加强农业保险的科技支撑。
农业保险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来提高保险的精确度和效率。
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在国际合作中,我国可以学习其他国家的经验,借鉴他们的成功做法,同时也可以分享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经验。
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国际经验也为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应继续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民的风险意识和保险意识,加强农业保险的科技支撑,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以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
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及国际经验借鉴
自2007年以来,我国的农业保险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国家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农业保险政策和措施。
截至2018年底,全国累计参保户数超过8亿,参保面积超过1.2亿公顷,农业保险保费累计收入超过400亿元人民币,赔付金额超过170亿元人民币。
农业保险的
发展对于保障农民的权益,稳定农业生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一些国家的经验中借鉴,在发展我国的农业保险方面更进一步。
在一些先进的发达国家,农业保险市场发展得更加成熟,较早实现了赔付风险共担的制度,有效降低了农村社会风险,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例如,美国农业保险
历史悠久,已经建立起了完善的农业保险体系和保险机构,实现了农业保险的普惠性。
同时,美国政府还设立了农业保险补贴政策,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
与此同时,欧洲的一些
国家(如荷兰)实行了面向丰收的农业保险制度,保费收入来自于农民的丰收价值,以应对
农业生产突发性损失,使农民更为有效地参与保险市场。
综上所述,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成果,并且借鉴了一些国际经验,
不断提高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水平和覆盖面。
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当深入探讨赔付风险共
担机制,加大对于农民的保险宣传和培训力度,推动农业保险走向更加普及和公平。
农业保险的理论依据及其效用分析[字体:大中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摘要:农业保险是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要素,也是现代保险领域中的难点课题。
本文在简要阐述农业保险确立的基本理论依据的基础上,考察了有或无保险措施和政府补贴保费对农户收入分布的影响,以及农业保险自身效益问题,论证了政府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重要性与必然性。
关键词:农业保险,理论依据,效用,政府政策农业保险作为农业风险补偿的一种机制,在当今世界众多发达与发展中国家,已成为政府支持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实行政府参与对农业保险提供保费补贴的农业保险支持政策,目前已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与规模,并成为世界农业政策的重要走向。
因此,对农业保险的理论依据及其效用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农业保险理论的基本原理及其特点,指导并运用于实践工作。
一、农业保险的基本理论依据农业保险的确立,根据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其相关的理论依据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认为:农业保险是对农业总产品的一种必要扣除。
马克思根据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不可避免的客观性,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曾经指出:“如果我们把‘劳动所得’这个用语首先理解为劳动总产品,那么集体劳动所得就是社会总产品。
现在从它里面应该扣除:第一,用来补偿消费掉的生产资料的部分。
第二,用来扩大生产的再加部分。
第三,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
从‘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里扣除这些部分,在经济上是必要的,至于扣除多少,应当根据现有的资料和力量来确定,部分地应根据概率论来确定。
”①为了农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从农业总产品中也应该扣除这三部分。
农业保险费或农业保险基金就是农业总产品中的一部分。
2.农业保护理论;农业保护理论认为,农业是一个典型的风险产业,农业生产自身固有的特点,决定了它不仅要承担各种自然风险,还要承担各种经济的乃至政策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即市场风险。
论支持农业保险发展的财政政策一、农业保险的重要性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全球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然而,天气、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农业生产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这些风险不仅影响着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也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推动农业保险的发展,能够有效地解决农业生产面临的风险问题,促进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同时,也促进了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二、财政支持农险的重要性农业保险是一种复杂的保险,不同于传统意义的车险、人寿险等保险,因此农业保险的发展面临着很多困难。
同时,保险公司在参与农险业务时面临的不确定性风险也会使得其犹豫不决,而缺乏一个持续性的市场。
因此,财政政策对保险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财政资金可以用于推广农险、为农民提供保障等方面,促进农业保险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保险公司参与农险的积极性。
三、财政支持农险的方式1.政府补贴保费政府通过给予农民保险保费的补贴,使得农民支付的保费低于保险公司提供的实际保险,这一措施可以促进农民的参与率。
政府通过农业保险补贴,可以有效地降低制约农业保险健康稳定发展的因素之一——高保费。
2.土地、农机保险的税收优惠在现代农业的生产中,土地和农机往往是农民的主要生产资本。
因此,政府应鼓励保险公司推出适合当地农民的土地、农机、种植、养殖等保险,而通过免税、减税等优惠政策,使得保险公司愿意介入农险业务。
3.农业保险基金的设立农业保险基金是农业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可以通过设立农业保险基金来促进农业保险的发展。
农业保险基金可用于政府对贫困农户、重大自然灾害等农险费用的补贴,有效提升了贫困农户的参与率。
四、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财政政策在农业保险发展中的支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通过政府的支持,农险业务得以健康稳定的发展,并且得到了广大农民的认可和支持。
志愿加入农业保险参与计划的农民不仅是得到了实际的保障,同时也有了持续的收益,从而得到社会上的认可和尊重。
支持农业保险发展的财政政策引言农业是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然而农业生产受天气、自然灾害等风险影响较大,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
为了减轻农民的风险负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发展农业保险成为当务之急。
在支持农业保险发展的过程中,财政政策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一些可行的财政政策来支持农业保险的发展。
1. 提供补贴和奖励为了鼓励农民参与农业保险,政府可以提供一定的补贴和奖励。
例如,对购买农业保险的农户给予一定比例的保费补贴,以降低他们的经济负担。
另外,政府可以设立奖励机制,对没有发生保险赔付的农户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激励更多的农民参与农业保险。
2. 建立专项资金为了支持农业保险的持续发展,可以建立专项资金用于补贴保费、理赔等费用。
政府可以通过农业保险基金等方式,向农户提供保费补贴,并通过专项资金解决保险理赔问题,提高农民的风险承受能力。
3. 优化税收政策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优化税收政策,以降低农业保险的成本。
首先,可以推出农业保险保费税收优惠政策,减免农民购买农业保险所需支付的税费。
其次,可以对保险公司从事农业保险业务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或抵免,以鼓励更多保险公司参与农业保险。
4. 完善监管机制提高农业保险市场的监管水平对于保障农民的利益和整个农业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政府可以加强对农业保险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的农业保险产品审批制度,提高市场准入门槛,规范保险公司的经营行为,确保农业保险市场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5. 加强技术支持为了提高农业保险的精准度和效率,政府可以加大对农业保险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
可以设立专项科研基金,支持农业保险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同时,政府可以组织专家和学者开展研究,提供技术指导,以提高农业保险的风险评估和赔付能力。
结论农业保险的发展对于保障农民的利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财政政策在支持农业保险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
通过提供补贴和奖励、建立专项资金、优化税收政策、完善监管机制和加强技术支持等财政政策措施,可以有效促进农业保险的发展,减轻农民的风险负担,提高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农业保险指导意见一、保险目的与意义农业保险是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一种保险。
农业保险旨在降低农业生产风险,保障农民收益,促进农业稳定发展。
农业保险对于提高农业抗灾能力,稳定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保险原则与要求1.农业保险应遵循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的原则。
2.政府应制定农业保险政策,提供保费补贴,支持农业保险的发展。
3.保险公司应依法合规经营,保障投保人的合法权益。
4.投保人应如实告知保险标的状况,按照约定支付保费。
三、保险品种与范围农业保险的品种包括农作物保险、家禽保险、水产养殖保险等。
保险范围应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和灾害风险情况确定,应覆盖主要农作物和畜禽产品。
四、保险金额与保费1.保险公司应根据不同品种、不同风险等级的农业保险标的,制定合理的保险金额和保费标准。
2.政府应给予投保人一定的保费补贴,鼓励农民积极参加农业保险。
五、保险保障与赔偿1.保险公司应在合同约定的范围内,对因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标的损失进行赔偿。
2.赔偿标准应根据标的损失程度和保险合同约定进行确定。
3.保险公司应建立快速理赔机制,简化理赔程序,提高理赔效率。
六、保险监管与规范1.政府应加强对农业保险的监管,规范保险公司和投保人的行为。
2.保险公司应定期向政府监管部门报送农业保险业务数据和赔付情况。
3.对违反保险规定的行为,应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七、保险推广与宣传1.政府应加强对农业保险的推广力度,提高农民的参保意识。
2.保险公司和相关部门应积极宣传农业保险的政策和作用,提高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识和理解。
3.鼓励媒体和社会各界参与农业保险的宣传和推广工作。
八、保险配套措施1.政府应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业抗灾能力。
2.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
3.建立健全农业保险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财税支持农业保险:理论机理、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作者:张瑞钰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9年第23期摘要:农业保险是农业发展的“稳定器”,农业保险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的财税扶持。
当前我国对农业保险的扶持主要有保费补贴、税收优惠等,整体来说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在借鉴国外经验基础上应结合本国国情,从扩大税收优惠的力度、扩大可补贴农产品种类、加快建立中国农业再保险公司、建立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等方面,建立中国特色的农业保险财税扶持体系。
关键词:农业保险财税政策国际经验中国实践农业作为国家的基础产业面临着诸多风险,除了众所周知的自然灾害风险外,经营模式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应用、食品安全问题、国际化风险等也给农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与之对应,农业保险也有其特殊性,其承保标的风险大、保险费率厘定难、逆选择和道德风险防范难、容易面临巨额赔付等一系列因素都使得国家财政对农业保险进行扶持显得极为重要。
(一)农业保险公共品属性理论上要求财税支持公共经济学理论将社会产品划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物品,而农业保险属于介于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准公共物品。
从外部性理论来看,农业保险具有“正外部性”,即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
[1]这是因为从需求者角度看,农户购买农业保险所获得防灾防损措施有益于保证农产品的产量从而使整个社会农业稳定发展;从供给者角度看,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赔付率居高不下,我国农险平均综合赔付率已达120%,其社会收益明显大于保险公司自身收益。
下面应用庇古补贴模型来分析农业保险政府补贴的必要性:如图1所示,假设无政府财政补贴,农业保險的私人收益MPC低于社会收益MSC,根据MR=MC的均衡条件,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的最优数量和农户购买农业保险的最优数量均低于社会需要的最优数量,导致“供需双冷”[2],即农户需求曲线靠近纵轴,保险公司供给曲线远离横轴,供求曲线可能无交点。
因此,根据庇古补贴模型,“可能采取的鼓励与限制的最显著的形式当然是津贴与税收”[3],要使农业保险达到社会福利最大化,就要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使农业保险边际个人收益等于边际社会收益以达到均衡水平。
(二)农业保险实践要求财税支持1.农业保险的特殊性。
从农业保险险种来看,近年来科技的巨大进步,农业增长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资本等现代要素。
该趋势一方面使农业生产能力大幅提高,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农业风险,若损失发生,覆盖范围和损害程度将更加严重。
从保险公司角度来看,商业性保险公司以盈利性为首要目标,若无政府补贴,其面临“费率偏低农户买不起,费率偏高公司赔不起”的两难境地,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将举步维艰。
2.农业保险发展与财税政策实施高度相关。
农业保险发展与财税政策实施高度相关即农业保险规模与财税扶持程度呈正比例关系。
从我国情况来看,改革开放后我国恢复了农业保险,在该时期国家提出发展农业保险并对农业保险提供风险补偿,与之对应的是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迅速增长,1987年达到了1亿元,1992年增长到8.17亿元,相当于1982年23万元的3552倍。
1992年以来,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国有保险市场推进,国家对农业保险的财政和税收支持大大减少,农业保险业务越来越不能满足保险公司的盈利性要求而被搁置,这一阶段与之对应的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呈现负增长的态势,保费收入从1993年的5.61亿元下降到了2001年的3亿元。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政策性农业保险”。
2004年,中央开始发布第1号文件,指导农村农业的发展,农业保险扭转了负增长的局面。
2007年,中央正式将农业保险费贴补列入财政预算,2009年,国家已开始实施农业保险税收优惠政策,并逐年扩大保费补贴,农业保险开始迅速发展。
由此可见,农业保险规模和国家财税政策力度高度相关。
早在1789年美国就产生了农业保险的萌芽,发展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虽然农业保险的发展问题是世界性难题,但与我国相比,众多发达国家均已形成了相对完备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这对我国有借鉴意义。
以美国、日本、加拿大为代表,我们可以提炼出其财税支持农业保险发展的特点:(一)健全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法律体系从国际来看,美国于1938年就正式将农业保险写入法律,即著名的《联邦农作物保险法》,以规定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的细则;日本在1929年颁布《家畜保险法》,其后又出台了《农业保险法》《农业灾害补偿法》;加拿大于1959年通过《农作物保险法》[4]。
而我国目前仍只有2013年出台的《农业保险条例》,法律上政策性农业保险仍然缺失,不利于政府对农业保险的统一调配与扶持和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规范化。
(二)税收优惠力度大,补贴比例及形式多样化国际上,发达的农险市场政府均对农业保险公司的资本、存款、收入和财产等免征一切赋税。
[5]大力度的税收优惠可以减轻保险公司的赔付压力和赔付成本,提高其赔付能力和经营的积极性。
在补贴方面,一是实行差别补贴比例,即对不同的保险品种及保险计划采取不同比例的保费补贴。
二是分别向农户补贴保费和向保险公司提供经营费用进行保费补贴,这种补贴方式更具有合理性和定制性。
(三)政府为商业性保险公司提供再保险业务通过组织再保险,政府间接为农业保险提供了财政支持,即政府作为发生农业巨灾风险时保险公司强有力的后盾。
这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强政府对农业保险标的的直接管理,防止不满足承保要求的标的投保,也可以促进对标的进行防灾防损措施。
(一)中国现状我国对农业保险实行财税政策主要为保费补贴、税收优惠政策以及建设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1.保费补贴。
农业保险费补贴是指政府为农民提供一定比例的保险费补贴,用于农业保险。
政府补贴保费不仅可以增加农民的投保积极性,更能使保费趋于一个供求双方都接受的合理水平。
从我国当前情况来看,农业保险保费采用的是分级补贴的方式,农业保险费一般由中央财政、自治区财政、联市财政和地方财政承担。
根据中国财政局披露的数据,2018年,中央财政补贴农业保险保费达到了199.3436亿,相比2017年179.0449亿同比增长了11.34%http:///index.htm。
到目前为止,政府补贴的农业保险覆盖了主要的农产品。
除此之外,我国在《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险费补贴管理办法》中规定了各类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比例。
虽然我国在保费补贴比例上即相对额没有太大的增幅,但是随着纳入补贴品种的增加,可补贴农业保险规模在持续扩大,即因此各级财政对于农业保险的补贴绝对额是逐年增加的。
2.税收优惠。
农业保险税收优惠即国家运用税收政策对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给予减轻或免除税收负担的措施。
《农业保险条例》规定了我国经营农业保险业务的保险机构依法享受税收优惠。
我国规定:对于保险公司提供种植业、养殖业业务的农业保险保费收入,按90%的比例减计应纳税所得额;从事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的商业保险公司,经营中央和地方财政保费补贴的种植保险业务,提取不超过保费收入25%的农业灾害补偿准备金,也可以税前支付;农牧业畜类保险合同免征印花税;增值税对于农牧业保险合同也免征。
3.建立國家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我国在2013年发布的《农业保险条例》中明确规定有必要建立金融支持的农业保险灾害风险分散机制,并且多次在“一号文件”中提及建立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包括农业巨灾准备金、再保险、农业巨灾风险担保基金、农业巨灾风险证券化、指数保险)。
我国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仍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各地发展情况也不同。
比如北京、江苏、安徽就建立了保险基金,其中政府承担了主要的农业巨灾保险损失。
(二)国外经验对我国的借鉴意义1.加快使用立法手段规范政策性农业保险。
通过立法,将政策性农业保险正式纳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之中,可以大大加快财税补贴制度的效率,减少补贴过程中的腐败现象,促进我国农业保险快速发展。
与此的同时进一步扩大保费补贴的农业保险品种。
发达国家之所以科学合理地实行差别补贴比例的基础是其农业保险品种全面。
而我国的保费补贴分类被简单地分为养殖业、种植业、森林和藏区品种,分类方式单一,一类均按照一种保费补贴比例,不满足差异化的要求。
究其根本,是我国可以纳入补贴的农业保险品种仍然不够全面,支持水平仍落后于发达国家。
2.加快组建中国农业再保险公司。
为商业保险公司提供再保险业务,可作为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的有力后盾。
发达国家均有科学完善的农业保险再保险体制。
通过农业保险再保险,可以提高商业保险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的积极性,政府也可以参与到防灾防损的过程中,以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
五部委联合发布的《农村金融服务业振兴指导意见》中也提到了这一点,加快建立中国农业再保险公司,完善农业再保险制度。
3.政府补贴政策多样化,加大对农业保险的税收优惠政策。
我国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水平可达70%-80%,但保险公司的经营费用缺乏财政补贴。
补贴政策比较单一。
政府实行费用补贴可以进一步提高保险公司的积极性和赔付能力。
发达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更加成熟。
一是其免税范围广,相比于我国仅对种植业和养殖业采取免征印花税,农牧业免征增值税来看,其对一切农业保险品种免税。
二是税收优惠更多。
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增加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减免税,这将有助于减轻保险公司的经济压力。
由于各国的基本情况不同,我国在实施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政策措施时,切不可直接照搬,必须结合我国国情进行可行性研究和立法试点,以完善发展我国农业保险为根本目的。
农业保险的健康有序运行有赖于政府财政和税收政策的支持,我国在对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比例已达到70-80%的基础上还应吸取发达国家经验,加快建立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分散机制,进一步扩大税收优惠的力度,加快建立政府提供再保险机制,以求我国农业保险市场进一步规范。
当然,农业保险最实际的目的是惠民,在宏观上出台一系列的扶持政策的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忽视政策的落实情况并加大对各级的监管力度,保证制度高效实施。
[1]冯文丽,林宝清.我国农业保险短缺的经济分析[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06).[2]张跃华,庹国柱,符厚胜.市场失灵、政府干预与政策性农业保险理论—分歧与讨论[J].保险研究,2016(06).[3]曼昆.经济学原理(中文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4]庹国柱,李军,王国军.外国农业保险立法的比较与借鉴[J].中国农村经济,2001(01).[5]丁少群,冯文丽.农业保险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5.(张瑞钰,吉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