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物质转化的规律(四)-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 格式:ppt
- 大小:546.50 KB
- 文档页数:5
各类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的网络图〖复习要点〗:掌握一个知识网络、理解两种反应条件、了解四种离子检验、熟记忆六种物质性质。
1.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相互转化关系网络图2.理解两种反应条件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1)从定以上分析: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份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判断一个反应是否是复分解反应不能仅仅依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来判断,还必须看反应的实质。
如:2NaOH + CO2=Na2CO3+H2O就不属于复分解反应,因为两种反应物没有相互交换成份。
再如:CaCO3+2HCl=CaCl2+H2O+CO2↑,从形式上来看,虽然该反应的产物有三种化合物生成,但却属于复分解反应,该反应的实质是:CaCO3+2HCl=CaCl2+H2CO3,H2CO3不稳定分解为H2O和CO2,因此该却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2)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①对于反应物来说:酸与碱反应,二者至少有一种要溶于水;酸与盐反应是酸必须溶于水;盐与碱、盐与盐反应时,两种反应物必须全部溶于水。
②对于生成物来说要么有水生成,要么有沉淀生成,要么有气体生成。
金属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条件:金属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条件是(1) 金属的位置: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2) 特殊性:由于钾、钙、钠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在盐溶液中它们会首先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和氢气,因而不会置换出盐中的金属;(3) 盐必须溶于水。
(4) 铁与盐溶液反应时生成+2价的亚铁盐,金属与铁盐反应时,要用+2价的亚铁盐。
3.四种离子的检验检验方法(1)SO42-的检验: Ba2+和HNO3→BaSO4(白色沉淀)(2)Cl-的检验: AgNO3和HNO3→AgCl(白色沉淀)(3)NH4+的检验:OH-→NH3→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由红色变蓝色(4)CO32-的检验:HCl→CO2→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4.熟记六种物质复习时,应重点记忆三类物质的典型代表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1)酸的代表物:盐酸、稀硫酸;(2)碱的代表物:氢氧化钠、氢氧化钙;(3)盐的代表物:碳酸钠、硫酸铜。
高中化学转化规律总结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理解化学转化的基本规律,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平衡,学会进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提出假设并进行实验验证的能力。
教学重点:化学转化的基本规律,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平衡。
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和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实验室实验所需的化学物品和器材;
2. 打印化学反应实验报告模板,用于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3. 准备PPT讲义,示范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平衡方法。
教学过程:
1. 概念讲解(15分钟):通过介绍化学反应的定义、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概念,引出化学转化的基本规律。
2. 实验演示(20分钟):进行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提出假设,并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解释。
3. 化学方程式书写与平衡(25分钟):通过示范演示和实践操作,教导学生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并进行平衡。
4. 实验设计与验证(20分钟):分组让学生设计一个化学反应实验,提出假设并进行验证,最后整理实验数据并撰写实验报告。
5. 总结复习(10分钟):通过课堂小结和讨论,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确保学生掌握了化学转化的基本规律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平衡方法。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化学转化的基本规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平衡的方法。
同时,通过实验设计和验证的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反思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化学转化的实际应用,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化学反应中的物质转化与产物生成化学反应是化学变化的过程,是化学科学的中心内容之一。
化学反应中,反应物通过相互作用转化为产物,这个过程中伴随着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化学能量的转化等现象。
物质转化与产物生成是化学反应的两个重要方面,本文将从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物质转化的实质、产物生成的规律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1.1 化学反应的定义化学反应,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物)在一定条件下,相互相互作用,生成一种或一种以上新物质(产物)的过程。
1.2 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化学反应可以根据反应物和产物的种类、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等特征,分为多种基本类型,如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等。
1.3 化学反应的条件化学反应的发生需要一定的条件,包括温度、压力、浓度、催化剂等。
这些条件影响反应速率、平衡位置以及反应的限度。
二、物质转化的实质2.1 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分子中的化学键断裂,生成原子或原子团,然后这些原子或原子团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化学键,生成产物分子。
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是物质转化的核心过程。
2.2 电子的转移在许多化学反应中,电子的转移是关键步骤。
氧化还原反应是最典型的电子转移反应,包括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电子的转移导致反应物和产物的氧化态和还原态发生变化。
2.3 能量的转化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产物之间的能量差异称为化学反应热。
化学反应可以是放热反应,也可以是吸热反应。
能量的转化体现在反应物的化学能转化为产物的化学能,或者转化为热能、光能等形式。
三、产物生成的规律3.1 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产物的总质量。
这是化学反应中最基本的规律。
3.2 原子守恒定律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产物中各种原子的总数相等。
原子守恒定律保证了化学反应中元素种类和原子数目的稳定。
3.3 化学计量学化学计量学是研究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产物的物质的量关系的一门学科。
它揭示了化学反应中物质的量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等规律。
第二章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知识点一、物质的分类方法:(一)根据纯净物的物理性质不同。
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溶解性等,对纯净物进行分类。
(二)根据纯净物的化学性质不同,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对纯净物进行分类。
(三)根据纯净物的组成、用途的不同,可将纯净物进行分类。
二、常见物质的分类:(一)、物质可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2.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
3.纯净物和混合物判断的依据:物质是否由一种物质组成。
(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二)、纯净物根据元素组成不同,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两大类。
1.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如O2、N2、Fe、S等。
A.特征:①同种元素组成②是纯净物B.判别依据:①先确定是不是纯净物②是否由一种元素组成C.分类:按性质不同金属Cu Fe Mg等非金属O2 C S等D.注意点: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
O2和O3注意:金属的导电性强弱顺序为:Ag>Cu>Al>Fe。
注意点:(1)金属一定能导电、导热,但能导电导热的单质不一定是金属。
如非金属石墨也能导电,也能导热。
(2)金属在常温下,除汞是液态外,一般都是固态。
非金属在常温,除溴是液态外,一般都是气态或固态。
【讨论】现有一种单质,要分辨它是金属还是非金属,应用什么方法?(1)放在光照处,根据颜色可分辨,具有特殊金属光泽的是金属单质,反之是非金属单质。
(2)手拿单质在火边烤,根据导热性可分辩,手感到单质发烫的,具有导热性是金属,反之是非金属。
(3)用硬物单击单质,可根据可锻性来分辨,可锻的是金属,重击后碎裂的是非金属。
(4)用力拉单质,可根据延展性来分辨,伸长的是金属,发生折断的是非金属。
【讨论】1、银是最佳的导热体,为什么银不宜用来制造煮食器皿?试举出二种原因。
①银器煮食回产生Ag+,Ag+会对人体有害,②银太贵,银太软。
2、为什么装食品的罐头一般用镀锡的铁制造,而不用锡制造?锡太软不能制造罐头壳,而镀锡的铁片却能防止铁生锈。
第二章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学问点一、物质的分类方法:(一)根据纯洁物的物理性质不同。
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溶解性等,对纯洁物进展分类。
(二)根据纯洁物的化学性质不同,如可燃性、氧化性,复原性等,对纯洁物进展分类。
(三)根据纯洁物的组成、用处的不同,可将纯洁物进展分类。
二、常见物质的分类:(一)、物质可分为纯洁物和混合物。
1.纯洁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2.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
3.纯洁物和混合物推断的根据:物质是否由一种物质组成。
(肯定纯洁的物质是没有的)(二)、纯洁物根据元素组成不同,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两大类。
1.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洁物。
如氧气、氮气、铁、硫等。
留意: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
1.1单质按性质不同分金属和非金属:金属如铁,铜、镁等;非金属如:氧气、碳、硫等。
留意:金属的导电性强弱依次为:银>铜>铝>铁。
2.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洁物。
如水、硫酸、烧碱、食盐等。
化合物可分为: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
2.1有机化合物:含碳的化合物,简称有机物。
留意:a.有机化合物肯定含有碳元素.但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不肯定是有机化合物,例如CO、CO2、H2CO3、Na2CO3等碳酸盐就属于无机化合物。
b.最简洁的有机物是甲烷(CH4)。
2.2无机化合物: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
但包括CO、CO2、H2CO3、Na2CO3等碳酸盐。
(三)、无机化合物可分为:氧化物、酸、碱和盐。
1.1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二元一氧”。
氧化物可分为:氧化物按元素组成分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如CuO、Fe2O3、CaO、MgO等。
非金属氧化物如CO、CO2、H2O、SO2等。
1.2酸: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1.3碱:电解质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1.4盐:由金属(或铵根)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第二章知识点1有机化合物一般含C 、H 等元素,因此燃烧后的产物为CO 2和H 2O2、区别金属与非金属:金属的特性:金属光泽、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硬度大、密度和熔点高等。
石墨虽然是非金属单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水银(汞)是唯一的液态金属。
溴是唯一的液态非金属。
金刚石是自然界硬度最大的物质。
四、化合物间相互转化规律 1、物质转化规律简图:(1)任何酸和碱都能发生中和反应; (2)任何碳酸盐和酸都能反应产生CO 2气体。
(3)盐和盐、盐和碱的反应,反应物必须可溶。
2、以图为例,选择制取MgCI 2的几种方法: (1)金属+酸:Mg + 2HCI === Mg CI 2 + H 2 (2)金属+盐:Mg + CuCI 2 === Mg CI 2 + Cu(3)酸+碱: 2HCI + Mg (OH )2 ==== Mg CI 2 + 2H 2O (4)酸+盐: 2HCI + MgCO 3 === Mg CI 2 + H 2O + CO 2 (5)盐+盐: MgSO 4 + BaCI 2 === BaSO 4 + Mg CI 2 五、物质的鉴别:1、盐酸及盐酸盐的检验:用AgNO 3溶液和稀硝酸,反应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HCI + AgNO 3 ==== AgCI + HNO 3NaCI + AgNO 3 ==== AgCI + NaNO 32、硫酸及硫酸盐的检验:用BaCI 2溶液和稀硝酸,反应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
H 2SO 4 + BaCI 2 ==== BaSO 4 + 2HCINa 2SO 4 + BaCI 2 ==== BaSO 4 + 2 Na CI3、碳酸盐的检验:用稀盐酸和澄清石灰水,反应产生使石灰水变浑浊的CO2气体。
CaCO 3+ 2HCI ====CaCI 2 + H 2O + CO 2Na 2CO 3 +2 HCI==== 2NaCI + H 2O + CO 24、酸和碱的检验:酸碱指示剂或PH 试纸。
教案第二节物质转化的规律(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教材分析]本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酸、碱、盐、氧化物的性质和无机物分类的基础上,用图的形式总结和归纳了各类无机盐间内在的相互关系和基本的变化规律,并初步应用相互关系和基本的变化规律推测各类物质的主要化学性质,从理论上讨论制备各类物质的可行性方法。
[教学目标]1、知识:①掌握无机物间的相互关系和无机物间内在的、最基本的、典型的变化规律。
②初步应用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了解某些物质主要的化学性质。
③初步应用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 从理论上讨论制备各类物质的可行性方法。
2、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综合、推理能力。
3、德育:使学生了解内在联系和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无机物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基本变化规律和初步应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无机物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学生比较、分析、综合、推理能力的培养。
[授课思路]1、由对学生已学知识的复习引入新课:通过实验的观察、分析、启发引导学生得出图中的两条纵线;再结合知识通过“讲、议、练”的方法使知识系统化,从而得到无机物间的相互关系及和变化规律。
2、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讨论某些化合物的主要化学性质,再通过教师的总结让学生知道初中阶段只学习最基本变化规律。
3、通过设计制备物质的可行性方法,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用品]实验仪器及用品:试管、各种溶液(略)、讲义一张。
(附后)课堂教学设计[投影]钟乳石、石笋、石柱[教师]你知道它们是怎样变来的吗?[实验探究]蛋壳的变化演示有趣的一幕,并让学生自己思考可能的原因(学生讨论),然后由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变化的主要原因。
[过渡]通过以上实验及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说明化合物之间发生了反应,其中有什么规律呢?[复习提问]:前面我们已学习了许多物质,这些物质是如何分类的呢?(学生填讲义)[学生回答]:(甲学生)[问]再考虑一下,混合物、纯净物及单质、化合物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引入课题]:通过物质分类表,可以看出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各类物质的组成是有严格区别的。
九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知识要点一、酸的通性1、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变色。
2、酸+ 碱--- 盐+ 水(复分解反应)①用胃舒平中和过多胃酸 3HCl + Al(OH)3==== AlCl3+ 3H2O 。
②硫酸和氢氧化铜反应Cu(OH)2+ H2SO4 === CuSO4+ 2H2O。
3、金属氧化物+酸---- 盐+ 水(复分解反应)①用盐酸除铁锈Fe2O3+ 6HCl === 2FeCl3+ 3H2O②变黑的铜丝和稀硫酸反应 CuO + H2SO4==== CuSO4+ H2O4、金属单质+ 酸---- 盐+ 氢气(置换反应)①生锈铁钉在足量盐酸中产生气泡Fe + H2SO4= FeSO4+ H2↑②实验室制氢气 Zn + H2SO4= ZnSO4+ H2↑5、酸+ 盐----- 另一种酸+ 另一种盐(复分解反应)①检验氢氧化钠已变质(加盐酸)Na2CO3+ 2HCl === 2NaCl + H2O + CO2↑②检验盐酸中的氯离子HCl + AgNO3=== AgCl↓+ HNO3③检验硫酸中的硫酸根离子H2SO4+ BaCl2==== BaSO4↓+ 2HCl二、碱的通性1、碱能使紫色石蕊变蓝色,使无色酚酞变红色。
2、酸+ 碱-----盐+ 水(复分解反应)①用烧碱中和石油中的硫酸H2SO4 + 2NaOH ==== Na2SO4 + 2H2O3、非金属氧化物+碱--- 盐+ 水①氢氧化钠放在空气中变质2NaOH + CO2== Na2CO3+ H2O②用烧碱溶液吸收工厂二氧化硫2NaOH + SO2== Na2SO3+ H2O4、碱+ 盐----另一种碱+ 另一种盐(复分解反应)①配制的波尔多液农药不能久置Ca(OH)2+ CuSO4==== Cu(OH)2↓+ CaSO4②氯化铁与烧碱反应3NaOH + FeCl3==== Fe(OH)3↓+ 3NaCl三、金属的性质1、金属活动性顺序K Ca Na Mg Al、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2、金属与氧气的反应②铁丝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 Fe3O42、金属单质 + 酸 ---盐 + 氢气 (置换反应)①镁带与稀硫酸反应 Mg+ H 2 SO 4 === Mg SO 4 + H 2↑小结:金属与酸反应条件是:金属活动顺序表排在H 前的金属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3、金属单质 + 盐(溶液)--- 另一种金属 + 另一种盐(置换反应)①湿法炼铜 Fe + CuSO 4 === FeSO 4 + Cu②红色铜丝放入硝酸银溶液 Cu + 2AgNO 3=== Cu(NO 3)2 + 2Ag小结:金属与盐反应的条件 金属加溶盐 强进弱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