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性主义角度浅论唐诗中女性婚恋心理
- 格式:pdf
- 大小:1.16 MB
- 文档页数:3
古文诗中的爱情与性别探讨古文诗,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饱含了诗人对爱情的描摹和对性别的思考。
这些诗歌虽然经过了历史的沉淀,但其背后所蕴含的爱情和性别观念却常常令人深思。
本文将从古文诗中挑选几首佳作,探讨其中的爱情与性别问题。
古文诗中的爱情可以说是一种美学追求的体现,亦是男女情感的寄托。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于壮丽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于爱情的追求和对于美的向往。
然而,这样的描绘往往更多地反映了男性视角,对于女性情感的描绘较少。
这种偏颇是当时社会的特点所致,对于女性来说,社会地位较低,追求真爱和表达情感更难以为继。
与此同时,古文诗中也存在着对性别的探讨与思考。
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中写道,“家无儿女犹可欢,莫上蓝田踏青看。
山苍苍,水茫茫,行人去也,只留佳人在。
”这首诗表达了对男性生育能力的思考。
尽管当时社会对于男性的生育能力十分看重,但这首诗却通过对男性的思考,以一种智慧而淡定的态度对这种传统观念进行了质疑和反思。
这种对性别角色的探讨在古文诗中不时可见,使得古文诗不仅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更是对社会规范的思考。
在爱情方面,古文诗中也存在女性角色对于爱情的表达和思考。
在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表达了女性对于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通过描述女性情感的激荡和纠结,词中所蕴含的女性情感更加丰富和深刻。
这样的描写,使得古文诗中的爱情呈现出了多元化和包容性,让人感受到古代女性所面临的困境,也深刻展现出她们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然而,古文诗中对于性别探讨的内容仍然较为有限。
这主要是古代社会中性别角色定位严格的产物。
尽管如此,这些古文诗仍然值得我们去深思,去思考古人对于性别平等的渴望和呼唤。
从古文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先哲对于性别平等的思考,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诗中写道,“金樽嬉笑对花丛,只有清歌与白酒。
《诗经》女性视角下的婚恋观作者:李亚玲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23期摘要:《诗经》作为第一部诗歌总集,融各种表现手法、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于一炉,使之成为后世文学之滥觞。
《诗经》是各种题材交织、风格集一身的经典,其中风诗、雅诗中的婚恋诗在诗歌中占有相当大的篇幅,探析女性视角下婚恋观,不仅可以发现这些诗歌所反映出来的婚恋思想,还可进一步透析周代先民对待婚姻爱情的不同态度。
关键词:诗经;婚恋;女性作者简介:李亚玲(1990-),女,山西大同人,广西民族大学2014级古代文学研究生,主要从事民族文化、先秦两汉文学方向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3-0-01《诗经》中有很多以女性口吻进行描写的婚恋诗,表现的不仅是周代时期女性独立的主体意识,更多的是将女性与男性放在平等的地位。
一、热烈奔放的情感表现《召南·摽有梅》中的女子无意看见梅子落地,勾起自己对青春将逝的伤感之情,希望马上同人结婚的急切心情,由“梅”起兴,进而写“求我庶士,迨其吉兮”、“迨其今兮”、“迨其谓之”,诗中女子急切“求士”,并且要趁着“吉”,最好是“今”。
“谓之”是“会之”的假借,指仲春会男女,不必举行正式婚礼,便可同居。
这种热烈的程度在古代其他时期基本是没有的,即便是有,也会被冠之以“淫”。
《卫风·氓》一诗描写的女性结果虽然是悲惨的,但此之前她也曾体验过恋爱的幸福,也是无数热烈追求所爱的女性之一。
对一个老实巴交的“氓”,在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情况下,女子直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将自己的家当以及自己都托付给“氓”。
《郑风·子衿》中天真烂漫的姑娘坦言“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我不去找你,你怎么也不来找我呢?如果说以上诗歌过于大胆激烈,那下面所述的诗歌在追求自己所爱时可以说是热烈之余不失矜持。
《邶风·简兮》前三章在描写舞师精彩表演的客观事实的同时,隐隐透露出自己对舞师的赞美,最后一章更是直接坦露对舞师的爱慕:“山有榛,隰有苓。
唐代女诗人诗歌中的女性观念唐代可谓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众多杰出的文人墨客在这个时代涌现。
其中,唐代女诗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诗才,为后世留下了可贵的文化遗产。
她们的作品中不仅有对生活的真情实感,更透露着对女性独特的关注和思考,这就是唐代女诗人诗歌中的女性观念。
唐代女诗人的作品中,女性观念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进行思考。
首先,她们对女性自身的价值和地位有所关注。
在古代社会中,女性地位低下,受到严格的束缚和限制。
然而,唐代女诗人通过作品表达了对自我的肯定和自主。
她们以婉约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生活感受,展示了女性的独立思考和情感表达的能力。
例如,女诗人薛涛在《题杜拾遗集》中写道:“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这句诗中,薛涛表达了自己积极向上、热爱自由的女性意识。
除了对女性自身的反思外,唐代女诗人的作品还表达了对婚姻和家庭的思考。
婚姻是每个女性都会面对的话题,而唐代女诗人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她们以独立的视角审视了传统婚姻制度对女性的束缚,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例如,女诗人杜牧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句诗反映了杜牧对传统婚姻的批评,呼吁女性应该有自己的追求和独立的生活方式。
此外,唐代女诗人的作品还体现了对女性命运和社会现实的关注。
唐代社会尽管文化繁荣,却仍存在着诸多不公和压迫。
女诗人们以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情感,揭示了社会对女性的伤害和束缚。
她们以直接的方式呼吁社会应该重视女性,给予她们平等的待遇和机会。
例如,女诗人罗隐在《丽人行》中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她对女性命运的思考和呼喊:“替汝牵缠屠苏被,风如丝织簟欲宜。
还吹绿水南塘浪,门向铜梁犯晓霓。
”这句诗寄托了罗隐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呼吁。
总结而言,唐代女诗人的作品中展现了女性独特的观念。
她们以婉约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己内心世界的纷繁复杂,展示了女性的独立思考和情感表达的能力。
论《诗经》中女性婚恋自由之追求内容摘要:《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以及珍贵的学术价值。
其多取材于先秦时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较真实地反映了先秦时代人们的生活精神面貌,对后世研究先秦民间生活精神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材料。
《诗经》中的“婚恋诗”较真实地刻画了当时进步女性对自由婚恋的强烈追求,她们通过以死抗争,私奔终身,决绝分手等途径来竭力争取自由的婚恋权力。
关键词:《诗经》女性婚恋自由《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内容主要来源于先秦时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时间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较真实地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对于《诗经》的由来,历史流传有“采诗”一说,也有“献诗”之说法。
由此可得,《诗经》的内容多取材于民间,很好地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生活精神面貌。
“婚恋诗”作为《诗经》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助于当下的我们研究以及了解先秦时代人民的婚恋观念以及婚恋行为,其学术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一.以死抗争,捍卫真爱《诗经》中的?{风《柏舟》有如此一段,“泛彼柏舟,在彼河侧。
?彼两髦,实维我特。
之死矢靡慝。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透过字里行间,简单一点来说,即古代一女子喜欢上一位男子,但却遭到其母亲的竭力反对,女子誓死坚持与捍卫自己的自由恋爱。
追溯那个时代,虽然人们在政令许可的范围内仍享有一定的性爱自由,但礼教已通过婚俗和舆论干预生活。
《齐风?南山》中“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取妻如之何?非媒不得。
”便是此最有力的佐证。
《柏舟》中的女主人公面对世俗礼教的淫威,并没有一丝的胆怯,没有一丝的后退,她以死抗争,坚决捍卫追求真爱的自由。
《大车》同样反映了先秦女子誓死追求恋爱自由的精神。
其主要记叙了女主人公与一位赶大车的小伙子相爱,却被活活拆散。
面对如此遭遇,男女双方的态度竟然南辕北辙。
“大车槛槛,毳衣如?I。
岂不尔思?畏子不敢。
”表达出女主人公对男子强烈的不满与抗议,反映出女主人公对自由恋爱的强烈追求。
无可奈何花落去——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长恨歌》中的爱情前言《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为皇后杨贵妃所作的长篇抒情诗。
它描绘了杨贵妃从年少时相遇唐玄宗,到相知相爱,再到离别相思的传奇爱情故事。
作为一篇具有传奇色彩的爱情诗歌,其内容被广泛地解读。
而本文将以女性主义的视角来探讨《长恨歌》中的爱情,深入分析其中的女性主义思想。
主要内容一、爱情中的女性被动《长恨歌》中的主人公——杨贵妃,从小生活在宫中,受到宫廷戒律的严格限制,而且还被旁人视为是一种附属品。
整个故事中,她的主动性也极少,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被动地被人决定着她的命运。
比如她的初恋对象是虞姬,但是最终还是要嫁给了唐玄宗;她爱的人也不是唐玄宗,但是她却不能离开他。
这种从被动到被动的人生轨迹,更加凸显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较为低下,她们往往没有掌握自己的命运。
二、杨贵妃与唐玄宗的爱情从故事中可以看出,杨贵妃与唐玄宗的关系是一种权力上的交换。
唐玄宗爱上了杨贵妃,但是这种爱不是单纯的,而是掺杂了很多人性的复杂情感,尤其是权力欲望。
他不仅要追求杨贵妃身体上的满足,还要通过她来获得更多的权力。
而杨贵妃所做的,也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和权力。
综合来看,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关系,更像是一种权力上的利益交换,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
三、女性在这场爱情中的地位在这场爱情中,杨贵妃的地位虽然比其他女性高,但是依然被动且局限。
她不能自主地选择自己的伴侣,也不能控制自己的命运。
这样的结局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被限制在了某些范围内,她们缺少自主权,只能接受来自男性的选择和安排。
结语总结来看,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解读《长恨歌》中的爱情,在现代人眼里,这场爱情表现出来的女性角色与她们的地位是相当低下的。
尽管杨贵妃因自身的出众而获得唐玄宗的欣赏,但她却不能自主掌握自己的命运。
对于女性来说,没有自主权的爱情,也不应该被追求与崇拜。
从这个角度来说,通过对《长恨歌》中的爱情的解读,可以窥探到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较低的表现,同时也能增加我们对现代女性与男性平等的重视和呼吁。
唐诗中的爱情主题与性别观念考察概述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繁荣的时期之一,也是伟大的文学巅峰之一。
在唐诗中,爱情主题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通过对唐诗中的爱情主题进行考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当时社会对爱情以及性别观念的看法与态度。
唐代爱情观念首先,在唐代社会中,男女之间的爱情并不如现代那样被视为平等和自由。
传统封建礼教影响下,男性享有更多权力和自由,而女性则常常处于被动、被束缚的地位。
女性形象与表达方式在唐诗中,许多女性形象饱含着浓厚的情感与柔美。
例如,《卜算子》这首诗描述了一个女子思念男友并流露出对他的思念之情;《渔歌子》则赞美了一个勇敢而独立的渔家女子;而《钗头凤》描绘了一个坚强而有魅力的女子形象。
男性形象与态度与女性形象的柔美相比,唐代男性形象更加阳刚和英勇。
许多唐诗中描写了男子豪情壮志、抒发自由奔放的态度。
例如,《登鹳雀楼》描述了一个意气风发的男子俯瞰大千世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则展现了作者对新时代改革兴旺之意。
性别观念反思在阅读唐诗时,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封建社会对于性别角色的强调。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唐代诗人在表达爱情与性别观念方面也带有一定的开放和进步精神。
例如,《白日依山尽》这首诗中虽然仍然保留了传统男权观念,但是表达了对妻子深深地思念之情。
结论通过对唐诗中爱情主题与性别观念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唐代社会对于爱情和性别角色有着特定的看法和态度。
尽管受限于当时社会制约,女性形象常常被赋予柔弱和依附他人的角色,而男性形象则强调豪情和自由。
然而,在一些唐代诗人的作品中,仍能看到对平等性别关系的渴望和思考。
这为我们思考现代社会中的爱情观念和性别角色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注:以上仅为简要概述,具体内容可根据需要进一步细化和拓展。
2012-2013年第二学期《大学语文》科目考查卷姓名:专业及班级:学号:任课教师:陈祥谦成绩:论《诗经》中的女性婚恋观《诗经》是一部表现了那个时代人民的生活的作品,其中也包括那个时代女性的爱情婚姻观。
《诗经》中的女性总是美丽的,她们对于美好的爱情、幸福的婚姻有着执着的追求。
尽管这些主人公的故事不尽相同,有的是执子之手,与子成说的甜蜜,有的是挣脱桎梏追求爱情的勇气,还有的是不幸被弃的悲凉。
但,不管境遇如何,中华民族的女子对幸福爱情婚姻的追求从未改变。
本文将通过《诗经》中婚恋诗中的女子形象的分析,探讨那个时代的女性的婚恋观。
一、《诗经》中婚恋诗的思想内容《诗经》中婚恋诗的思想内容主要分为六个部分:陷入爱河;漫漫相思;甜蜜约会;为爱反抗;凄婉悲歌;涅槃重生。
二、《诗经》中婚恋诗中女子形象的分类(一)纯真烂漫、大胆热情豆蔻年华的女孩见到青年才俊总是会倾慕不已,这种对爱情的热烈渴望,自然而美好。
以《召南·摽有梅》为列。
摽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墍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这首诗包含了炙热的爱恋,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大胆直率,勇敢追求爱情而又有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
女子苦苦企盼有男子来向她求婚,大胆的表白:“求我庶士,迨其谓之!”,女子以梅子的成熟、零落,比喻青春易逝,表现了急于寻求伴侣的迫切心情。
树上的果实越来越少,女子的呼唤也越来越迫切,从“迨其吉兮”告诫对方不要错过好时光,到“迨其今兮”今天时机正好,到“迨其谓之”我就等着你开口,只要你告白,我就跟你走,将女子急于嫁人的迫切心情和诚挚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也充分反映了古代人们追求爱情的自由,和女子在爱情与婚姻中有相对平等和自由的权利。
(二)畏惧退缩在封建礼制的桎梏下,许多美好的感情受到了阻挠和破坏,相爱的恋人们或者笃定情深、或就此错过。
这一形象的女子大多性格内向,总把个人挚热的感情深藏在心底下,羞怯与矜持使她们不敢大胆地表白自己的爱意、情欲。
宋代女诗人李清照的婚姻观与女性自由意识考察引言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女性诗人,生于宋代。
她的作品以丰富的内涵、独特的风格和切中心灵的表达而闻名于世。
然而,除了她的文学才华,她的婚姻观和对女性自由意识的思考,也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李清照的婚姻观爱情的追求李清照对婚姻抱有深刻的思考和追求。
她在其诗作中表达了对真正的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不愿将婚姻仅仅视为一种权利的交易。
她追求的是一种心灵的契合和真挚的情感连接。
婚姻中的平等李清照在诗中也表达了对婚姻中平等的渴望。
她对传统男尊女卑观念持批判态度,主张男女在婚姻中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共同承担责任和义务。
她希望婚姻能成为一种平等而尊重彼此的关系。
个体选择的权利李清照坚信每个个体都应有自主选择自己婚姻对象的权利。
她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干涉,认为婚姻的决定权应该掌握在个人手中。
她主张个人的自由意志和自主决策应成为婚姻选择的基础。
李清照女性自由意识的考察反对束缚的思想李清照的作品中透露出对束缚和限制的厌恶。
她以独立自由的个体形象出现,主张女性应该追求自身独立和自由的思想。
她反对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期待,呼吁女性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行动。
追求艺术与创作李清照对艺术和文学的追求展现了她的自由意识。
她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融入到诗歌中,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对现实的理解。
她坚信,通过创作可以实现自我的价值和自由表达。
对传统约束的挑战李清照挑战了当时传统的女性角色和行为规范。
她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渴望,不被社会对女性的预设期待所束缚。
她不断地探索和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以实现自己的自由和独立。
结论李清照作为宋代女诗人,她的婚姻观和女性自由意识的探索,具有时代意义和普世价值。
她的思想观念对后世的女性解放和平等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她以独立自由的形象,呼吁女性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选择能力。
她的文学作品成为女性自由意识的标志,值得我们持续深入研究和借鉴。
龙源期刊网 《诗经》中女性形象的爱情婚姻观作者:张文华来源:《读与写·教师版》2018年第06期摘要:《诗经》中的女性率真自然、大胆追求爱情,她们有血有肉,敢爱敢恨,自尊自爱、自立自强、人格独立,为世人称颂和尊重。
本文以《静女》《氓》为例,探讨《诗经》中女性形象的爱情婚姻观,分析其对现代社会爱情婚姻观念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诗经;女性;爱情观;婚姻观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6-0291-011.率真自然、追求自由的恋爱静女是《诗经·邶风·静女》中的女主人公,漂亮、活泼、可爱,对待爱情真挚大胆,是灵动可爱又富有内涵的女子。
《静女》以男子的口吻来写,“静女其妹,俟我于城隅”,少女主动约见恋人,可见女子在恋爱时主动大方,率真自然,大胆追求爱情。
夕阳西下,女子早早地来到城墙脚下,她比心上人还早一步到达,她不是在城墙边傻傻等待,而是躲起来,虽望眼欲穿,却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
男子到来后不见少女的身影,“爱而不现,搔首踟蹰”,不见少女的身影,不停地抓耳挠腮,焦急的在城墙上走来走去。
少女开朗顽皮、率真自然,小伙子憨厚老实、不知所措,生动传神,惟妙惟肖。
当男子焦虑不安,徘徊不定的时候,少女突然出现,且赠给男子礼物。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能够制作“彤管”的女孩儿肯定心灵手巧;美丽贤淑的姑娘把亲手做的珍爱之物送给男子,寓意不言自明,唯有倾心相许,才能有此举动。
正当男子望眼欲穿的时候,柔嫩的黄草带着少女的芬芳,出现在了男子的面前,男子怎能不开心呢?黄草虽普通,但是心爱的女子亲手采摘,带有心上人的情意,非比寻常。
于是男子情不自禁地发出了由衷地赞叹“洵美且异”。
在芳草茵茵、鲜花盛开,爱情不期而至的时候,少男少女心中的纯情是那么动人。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平凡的信物一样展示着弥足珍贵的爱情。
这首诗歌所描写的天真无邪的女子,憨厚诚实的男子,活泼有趣的约会场面,这一切构成一幅美丽的画面。
唐前和唐代诗歌中的女性“情”“性”状况及心理生理疾病探析中国古代爱情诗歌中有一部分女性形象表现为患有心理生理疾病。《氓》可视为古代女性心理困扰的真实个案。焦母患有爱欲偏离的心理偏执症,并因此而导致家庭悲剧。魏晋女性在诗歌中直言“情”和“性”的愿望及神经官能症的痛楚。唐代反映妇女“情”“性”状态的诗词有道德化和“诗意化”的倾向,作品中女性的神经官能症症状在文人笔下成为美的意象。随着封建文化、文学的成熟与发展,大多数不年青貌美的妇女的情爱、性爱生活的真实状态在文学中逐渐缺席,即使《红楼梦》也没能超越这个中国文学独特的男性话语世界。中国古代的诗歌,凡涉及到妇女的,大多与婚姻爱情有关。在这些诗歌中的女性,又有相当部分处在“幽思坐独伤”“泪下沾衣裳”的“思妇无眠”的状态。对此,不少古代文人都表示过欣赏,在诗歌里用各种手段各种意象营造美的意境,如“春啼春雨,笼愁淡月”之类。这是中国古代爱情诗歌的一个特色,女人的不幸和病态为男人提供了审美客体,并成为吟咏的对象。不过,如果从人本的角度来重新阅读这些诗歌,是否可以从另一层面来认识那些爱情婚姻中女人的愁和病?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隐含在爱情诗歌种种诗意的氛围与意境之中的,实质上是精神心理病学意义上的疾病——抑郁、失眠、焦虑(即神经官能症症状)①。根据中国古代医学的有关理论,精神心理类疾病属情志类疾病,即七情(怒、忧、思、惊、怨、恐、悲、喜)过盛所致的病。不少古代医案记载中,女性病例多于男性,且多因“忧”“怒”过度而致病。如明代江民莹的《名医案类》②,记载病例共2384例,女性664例,但患情志类疾病的女性有101例,这一比例是该书所记载的男性情志类病例的3倍。对于病因的认识,古医者大多认为与肝有关,即“女子以肝为先天”,肝气上逆或郁滞则致病。不过关乎两性生活的不如意、情感方面的挫折这些致病因素,则涉及不多,此外,对女性精神心理疾病的痛苦所作的描写也是粗略的。因此,也许可以说,古代爱情诗歌作为对生活的反映,不仅有审美的、社会的、文学的、文化的诸多意义,也有医学的意义——即女性心理生理病史的意义,通过作品中那些具体的形象的描写,可以了解到古代女性在情爱和性爱生活方面所受到的挫折,所遭遇的心理困扰,以及相关的身体健康状况,从而更全面更真实地认识古代妇女的生活。一、《氓》女主角过份记忆与焦母罪恶的起因《诗经》中的《卫风·氓》从女主人公回忆的角度写了她婚前、婚姻中到被休弃的过程。被弃的原因是因为“靡室劳矣,夙兴夜寐”,以至“其黄而陨”,操劳家事而憔悴,色衰见弃。这是一个很典型的弃妇故事,这类故事无论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几千年来屡见不鲜。值得注意的是,《诗经》的“风”采自民间,而非文人在生活基础上的加工创作,因此,可将《氓》视为一个公元前六、七百年以前的妇女心理困境的真实个案。在作品里,女子被弃后的痛苦心理记录得十分真实详细,她不断地回忆两相欢好的情形,自己操持家务的辛劳,她怨恨,因为对方曾经“信誓旦旦”,得到了自己的一片真情和奉献之后,他却“贰其行”“二三其德”,“至于暴矣”,态度变得粗暴。她忿忿不平,为这些年的付出,也为自己的被损害而无人理解。她只能“静言思之”,把痛苦埋在心里,独自默默地忍受这痛苦的咬噬,更让她苦恼的是,难以摆脱曾经有的感情,她自己很清楚这一点:“士之耽兮,犹可说(脱)也。女之耽兮,不可说(脱)也”。男子情短,可轻易断绝,女子情长,难以挣脱。这更说明了在爱情问题上男性和女性的不同心理特征,以及女子更容易受伤的原因。这位女子在被弃之前,两情欢洽的体验引起了她情绪的强烈振荡,并刻骨铭心,深深地保留在记忆当中。当对方的温情渐行渐冷直至粗暴相向时,她感到失落,对自己,对对方失望,产生否认感和虚无感。这时先前那些愉快的体验,不断被回忆,与当前的痛苦体验形成鲜明的对照。不断地回忆,不断地比较的结果是:失落感和虚无感越来越强,当事人的心理创伤也越来越深,被弃的痛苦情绪,就在这回忆之中被加强了,越发难以摆脱。这就是心理学中的过份记忆现象,也即已经过去的情感和情绪体验,在大脑皮层中留下过于深的刻痕,无法抹去,无法接受新的信息和进行情绪调整。这种现象从几千年前的《诗经》到如今的现代社会,都是习见的,基本上没有什么不同。在《诗经》的305篇中,弃妇诗约有14首左右(例如与《氓》相类似的《谷风》),论者的看法各有不同,或说君臣之义,或说朋友之义等等③,但女子幽怨这一情感主题,却是毋庸置疑的。作为最早的诗歌,《诗经》不仅是反映妇女情感痛苦的初始文学,也可以作为最早的精神心理病学范畴的真实病案,从另一方面再次证实了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的论断:男权中心社会确立之后,“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从心理的挫败到明清时的肢体被残(缠足)。文学史上表现妇女感情痛苦的作品不胜枚举,但漠视自我,压抑个性这一中国文化的特色,却使不少作品在描写妇女感情痛苦时,未能做到完全真实和明了。汉乐府《焦仲卿妻》里面写到焦仲卿和刘兰芝这对恩爱夫妻被焦母逼迫而分离,后双双赴死的悲剧。刘兰芝美丽、勤劳、善良,没有任何过失,焦母为何要这样做?如果说,可能是刘没有生育,犯了七出之条,但这恰恰证实了有过失的是焦母。刘兰芝“十七为君妇,心中常悲苦。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在焦母的家规管制下,焦仲卿与刘兰芝少有正常的夫妻生活,又如何能生育后代呢。焦母的行为异于常人,不符合“婆婆”这个身份应该有的心理特点。对这种行为作品没有提示原因,似乎她天生地就不喜欢刘兰芝,然而用现代精神心理病学的理论分析,或许可以找到根源——这些反常的行为是焦母某种深藏不露的因素的间接表现。从古代人一般的婚姻年龄推断,焦母在成为婆婆时,年龄应在四十岁或更年轻,从诗中的内容看,她应该是个寡妇,守寡的年龄应该在更年轻时,也就是说,在生理年龄处在育龄期有性需求的时候,她的性生活就缺失了。汉代社会对妇女的贞操并不像明清时那样看重,改嫁也完全可以(如刘兰芝被休之后很快有人上门提亲),但焦母却没有另找丈夫。性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心理上会有挫折感与忧虑,焦母产生了爱欲偏离的心理偏执症状。亲生儿子是与爱欲毫不相干的对象,却集中了她全部注意力,被赋予了爱欲的价值,母爱混杂了爱欲,已很难分清了,被压抑的性欲求由此得到转移。按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的理论,性的被压抑会导致感情冲突和创伤④。焦母是个有心理创伤的女人,专横狭隘,缺乏正常的感情调节能力,在儿子爱另一个女人时,她潜意识中感到又一次被夺去爱的对象(前次是丈夫的离去),她恐慌、痛苦,这痛苦甚至不亚于刘兰芝,她赠恨这个被儿子爱的女人,她要阻止这种情形发生,于是便有了上述不可理喻的行为。一直以来,焦母都是被批判的对象,而她罪恶的起因,却是性心理的不健康,由于一个人的心理问题,而导致了家庭悲剧的发生,千古传唱的刘兰芝的不幸,原来是另一个不幸的女人造成的。二、魏晋爱情诗歌:女性的情爱、性爱愿望及相关病状的心理分析弗洛伊德认为,很多病人在潜意识中存在着大量被压抑的性欲,这些欲望不能以直白的方式表达出来,经过变形后,表现为各种形式的心理症状,使病人备受心理疾患的折磨⑤。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代医案中也有相关的记录。《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了淳于意的病案25个,关于女性患情志病的,有齐北王侍韩女的“单相思”疾病。淳于意认为该女“……肝脉弦,超出左寸口,故曰欲男子而不可得。”意即肝脉弦直,肝气失其疏泄而致。据此,淳于意判断该女子是思念男子,但不能如愿而成病。韩女的病因用现代的话解释,就是性欲得不到渲泄,因性压抑而致病。淳于意用降气舒肝(以清心寡欲)的方法治好了韩女的病。由此可知,不论是哪个民族,或哪个时代,性压抑而致病的问题都有存在。只是由于中国封建时代的主流文化从不认可男女的自然生理欲望,人们很难正视与生俱来的性需要,古代医学理论也都提倡恬淡寡欲,静心内养。但是,在魏晋这个少有的张扬个性的时代,人的本性和情感需求能够被正视,得到更多的关注,魏晋的女子,能够在诗歌中直言倾诉情爱和性爱的愿望,坦露自己的精神痛楚。曹丕的皇后甄氏曾受宠,后被弃。她在诗中写道:“……念君去我时,独愁常悲苦。想君见颜色,感结伤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眠……出亦复苦愁,入亦复苦愁。边地多悲风,树木何倏倏……”(《塘上行》)⑥甄皇后思念君王,思念太过,有过份记忆症状,精神忧郁,以致脾胃不和,失眠焦虑。这是典型的神经官能症(又叫神经症)症状。她在诗中五次提到“君”,可知对“君”是很依恋的,这依恋来自年青美貌时“君”的宠爱,被爱的感觉无法忘怀,现在被冷落了,这个感觉自然被唤起,被不断温习。“君”不仅是权力地位和物质享受的象征,也是个活生生的有体温有气息的男人,是她性欲望被压抑时潜识中所关注的目标。这首诗暗示了女主人公生理需求被压抑的痛苦,并且变形为种种不适,折磨着她。《洛阳伽蓝记》卷三和《魏书·王肃传》里写到王肃为了娶公主而休弃妻子谢氏,谢氏诗云:“本为箔上蚕,今作机上丝。得络逐胜去,颇忆缠绵时”。谢氏和丈夫过去如同蚕在箔上,肌肤相亲,现在丈夫为荣华富贵而休弃了自己,自己只能回忆过去的缠绵了。诗中的弃妇不仅有过份记忆的倾向,而且也暗示了性的期待。实际上这两种情况所由产生的往往就是同一个原因——夫妻间的相处,包括性爱在内的温馨成为强烈的美好的情绪体验,一旦失去,难以忘怀。性爱的缺失使当事人在性期待中不断回忆过去以作为现时的补偿。晋时苏伯玉被使在蜀,久而不归,居长安的妻子写了《盘中诗》:“……吏人妇,会夫稀。出门望,见白衣,谓当是,而更非。还入门,中心悲……长叹息,当语谁……”⑦苏伯玉妻很难见到丈夫,心中太想念,以至将白衣误以为是自己的丈夫,发现认错了之后,情绪沮丧低落。这种现象在精神病学中属于错觉,是感知障碍中较轻的一种,表现为因过度紧张而对客观刺激产生了错误的反映。这首诗没有提到失眠,但长期与丈夫分离已成为负性精神刺激,她恍惚焦虑,精神处于非健康状态。不仅女子对自己的私人感情毫不隐讳,在男性作家的有关作品里,所描写的女性精神心理方面的状态,与女性自己所表露的情形,是十分相近甚至是一致的。曹植的《弃妇诗》,写到一位因无子而被休的妇女的失眠症状,她“……忧怀从中来,叹息通鸡鸣。反侧不能寐,逍遥于前庭。踟蹰还入房,肃肃帷幕声。搴帷更摄带,抚节弹鸣琴……收泪长叹息……”在汉乐府《伤歌行》中也有类似的描写:“……忧人不能寐……揽衣曳长带,屣履下高堂……徘徊以彷徨……”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干,在《室思》中,更是将女性因思念而患神经官能症的症状写得详细具体:“……念与君相别,各在天一方。良会未有期,中心摧且伤。不聊忧飧食,慊慊常饥空。端坐而无为,仿佛君容光……郁结令人老……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喟然长叹息……展转不能寐,长夜何绵绵。蹑履起出户,仰观三星联……泣涕如涌泉……”这位思念过度的女子,情绪低落,委靡,对任何事提不起兴趣,郁结,茶饭不思,失眠,焦虑,精神恍惚。类似的描写妇女因“情”和“性”受挫而精神不适症状的作品,在汉及魏晋南北朝诗歌作品中还有不少。如: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枚乘《杂诗九首》五)……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枚乘《杂诗九首》九)……长吟兮咏叹,泪下兮沾衣(徐淑(秦嘉妻)《徐秦嘉诗》)涕零雨面毁容颜,谁能怀忧独不叹……耿耿伏枕不能眠,披衣出户步东西。(曹丕《燕歌行》)……思君岁随晚,对食不能餐……(陆机《周夫人赠车骑》)……池上鸳鸯不独自,帐中苏台还空然。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江总《闺怨篇》)这些内容反映了古代妇女生存状态中不应忽视的一个方面,困扰现代人尤其是女性的神经官能症,在二千年前就已是普遍现象了。不同的是,现代人不仅因为“性”和“情”,更多因为各种压力(如工作和生活压力),而那个时代的妇女常常是因为某个男人的离开或疏远而失眠及抑郁。不过也有例外。晋武帝嫔左芬,因为貌丑而无宠,却以才德受到武帝的尊重,成为武帝在文学文化方面所倚重的女人。因为从未被宠过,所以也没有失宠的悲哀和性压抑所产生的不适感。左芬在《啄木诗》中写道:“南山有鸟,自名啄木。饥则啄树,暮则巢树。无干于人,唯志所欲,性清者荣,性浊者辱”⑧。以啄木鸟比喻自己的生活态度,清楚地认识自己,知道该做什么,怎样做。有这样的平衡心态和理性头脑,在美女如云的后宫,用不着争风吃醋,也不会因君王的疏远而感情受伤,不过这一切要弃绝“情”和“性”的欲望才能达到,左芬是那个时代少有的能把握自我的女人。从先秦到唐前这一历史阶段,男女之大防,女子贞节重于生命的准则还只是主流文化中的理想规范,未完全进入民间的日常生活。这一阶段的思妇、怨妇所怨所悲的,大多基于感情和性的困扰而生发,如情感被疏离而引起的酸楚,情欲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焦虑,因对方负心而愤怒等等。自我表达,自我“性”“情”感情较天然,男性意识对妇女的塑造作用相对后世较浅,较少出现因失贞而产生的负罪感或因失去婚姻依附地位而绝望的情况。三、唐代爱情诗词的道德化和“诗意”化:妇女心身疾病被虚饰及女性自我言说权利的丧失随着封建社会进入鼎盛期,唐代的文学和文化也进入了成熟的阶段,诗歌更精致和更华美,与此同时,儒家思想也逐步成为正统思想。这期间产生了大批关注民生的现实主义诗歌,不少作家在诗中反映了现实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对妇女在情爱和性爱方面受困扰时的精神状态,亦有如之前的诗歌那样的质朴、真实的描述:“征客向轮台,幽闺寂不开。音书秋雁断,机杼夜恐催。虚幌风吹叶,闲阶露湿台。自怜愁思影,常共月徘徊。”(郑惜《秋闺》)⑨这又是一位因丈夫远去而精神恍惚、失眠的女人。但这样的诗歌并不能代表唐代诗歌的方向和特点,儒家思想中的一些负面思想,如歧视妇女,过分提倡克己,忽视个体权利等等,这些都使妇女的地位在不断下降,她们的私人情感生活和生理需求在主流话语中被视为罪恶和耻辱。因此唐代的诗歌在反映妇女的情爱和性爱方面的体验时,其风格和手段与南北朝以前(尤其是魏晋)的诗歌有所不同,逐渐出现了道德化和“诗意化”的倾向,被关注的主体的本真形态被具有道德意义的意象所包裹,或置于诗情画意当中,被隐约起来,被幽美化了。杜甫的《佳人》就是一首从道德层面上反映弃妇遭遇的诗歌。首先,他对“轻薄儿”的夫婿和“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的社会进行了道德批评;其次,把这位被弃的女子放在一个颇有道德意味的氛围和环境中,象征她的高洁和坚贞,对弃妇进行道德褒扬:“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此后,“空谷佳人”一词所包含的思想大大超过了“弃妇”这个原本的内容,而具有诸如高洁、孤寂、不同流俗之类的道德象征意义。诗中“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哪闻旧人哭”,提示了这位高雅的女子对独宿的怨恨,对合欢的向往,对性爱期待的心理,她在孤独地哭泣,她是忧郁的。对这些与性有关的心理状态的描写,比之唐以前的诗歌,杜甫含蓄得多,“佳人”的情爱和性爱欲望消融在道德内容当中,朦胧而圣洁。像杜甫那样关注妇女命运,批判社会不合理现象的诗人,在唐代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如顾况的《弃妇词》,白居易的《母别子》,张籍的《离妇》,戴叔伦的《去妇怨》,杜荀鹤的《山中寡妇》等等。这些作品的共同之处是:作家着眼点在道德及社会批判方面,基本与“情”和“性”无涉。由于社会和文化的原因,在封建社会中后期,妇女被弃后的愤怒、失去婚姻依附地位所感受到的绝望超过了汉魏六朝诗歌中所表现的心理、生理的痛楚,情感和性愿望的受挫远不如婚姻悲剧所带来的苦难那么深重。唐代以后的文学作品,尤其是戏曲,有不少表现这方面的内容,如南戏中的《赵贞女蔡二郎》《王魁负桂英》《张协状元》等等。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另一种类型的作品。这首诗流传久远,将天地时空的旷远与人生短暂诗意地结合,升华为可贵的宇宙意识,脍灸人口。诗中的女子,正在失眠:“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在月的陪伴下,她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溶溶的月色笼罩着“楼上”、“妆镜台”、“玉户”、“捣衣砧”,这些女子日常生活中的“物”,象征着在这些“物”中生活的女子的相思之苦。她焦虑:“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但诗中水光月色交融一体的意境,过滤了焦虑症原有的焦灼和烦燥,留下给读者的,是淡淡的闲愁,轻柔的喟叹,她优美地失眠着,温婉地焦虑着。又如杜牧的《秋夕》描写了宫女生活的寂寞,优雅而幽冷,诗情画意之中,暗示了她们憧憬爱情,对性爱的期待心理:“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将妇女的情爱和性爱的感受以及精神痛楚,加上华丽的修饰并予以诗意的表达,这在唐五代的词里更是圆熟和精致:……花露月明残,锦衾知晓寒。(温庭筠《菩萨蛮》)……隔墙梨雪又玲珑,玉颜憔悴惹微红(韦庄《浣溪沙》)……雨细花零莺语切,愁肠千万结……(魏承班《偈金门》)……锦屏香冷无睡,被头多少泪。(张泌《河传》)君行登垅上,妾梦在闺中。玉箸千行落,银床一夕空。(令狐楚《长相思》)词中的女性在失眠、愁眉苦脸、哭泣,这些神经官能症症状会使人面色晦暗,容颜枯槁,脾性烦躁,但是在月色、莺语、花露、锦屏等意象的修饰和掩映之下,一切都仿佛妩媚动人起来,眼泪成为“玉箸”,憔悴的脸是“玉颜”,等待情人的焦虑心情更是如春天景致般的靡艳湿润,毫无燥气,“酌一勺,须教玉笛吹,锦筵红蜡烛,莫来迟,繁红一夜经风雨,是空枝”(皇甫松《摘得新》),令人不能不产生遐想:一位仪容秀丽、弱不胜衣的芳年女子,梨花带雨,娇喘微微,或许这是花间词的特殊之处——于冶游绮筵的片刻欢娱的记录,所描写的或是虚拟、或是真实的却是有别于妻子或良家女子的以声色娱人的女性,所欣赏的是她们在情爱生活中的凄艳哀怨的姿态。然而文学史上这种唯美的追求并不止于花间派,应该说这是中国古代文人的普遍心态,一种对美丽女性的痛苦的欣赏嗜好。尤其是当这种痛苦产生于对某个男子的思念,之前李白有“……泣归香阁恨,和泪掩红粉”(《菩萨蛮》)⑩,花间之外也有令狐楚之类,至宋代婉约词,其成就达到巅峰地位,这种欣赏偏好也具有了更精湛、更多样的形式。在男性文人笔下,美丽女性的心理生理的病态成为“美”的意象,令人愉心悦目,越来越动人的古典爱情诗歌,吟咏着美丽女性的眼泪和失眠,营造着一种朦胧的不真实的但却很美的感觉。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了这种感觉,随着作者优美的笔触去品味,去陶醉,却很少有人真正了解诗歌中忧伤的女人的心身疾病给她带来的折磨。并且,需要指出的是,这里面并不包括现实生活中占大多数的不太貌美、不太年轻、不太富贵的妇女。这不仅是花间范式,随着封建文化和文学的成熟与发展,这似乎越来越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规律:广大的既不年轻也不貌美的妇女的情爱和性爱生活的真实状态,在文学中逐渐缺席(《金瓶梅》及艳情类、侠邪小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小说,其妇女形象是不真实的和被丑化的),文学中的爱情世界看不到她们的身影。一方面是美丽女性的病痛被欣赏,另一方面是既不年轻也不美貌的女性的感情生活被漠视,这是女性的又一溃败,不仅在两性关系中,在抒情审美领域也失去了自我言说的阵地。从这个意义上说,古典爱情诗歌(及其他爱情作品)体现了对女性的双重歧视,即使《红楼梦》也没能超越这个中国古典文学的独特的男性话语中心的世界。注:①张明园:《精神病知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72页“神经官能症”,第90页“神经官能性抑郁”。②《名医案类》,人民卫生出版社据“知不足斋”藏版影印,1951年第一版。③《毛诗序》、朱熹《诗集传》(中华书局1958年版)、姚际恒《诗经通论》(顾颉刚标点,中华书局1958年版)、方玉润《诗经原始》(李先耕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版)都提到对《诗经》的各种看法。《毛诗序》认为《卫风·氓》“刺时也”,《郑风·遵大路》“思君子也”,《秦风·晨风》”刺康公也”(见《毛诗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四库全书》经部诗类,第69册卷五、卷七、卷十一)。④(英)菲尔·莫伦:《弗洛伊德与虚假记忆综合症·癔病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3-52页。⑤《弗洛伊德与虚假记忆综合症·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8页。⑥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四》,中华书局1982年版。⑦⑧丁福保编:《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全晋诗卷七》,中华书局1959年版。⑨《全唐诗·卷一百六》,中华书局1960年版。⑩曾昭岷、曹济平、王兆鹏、刘尊明编撰:《全唐五代词·正编卷一》,中华书局1999年版。[参考文献][1](英)哈夫洛斯·埃利斯.性心理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2](奥地利)洛弗伊德.性学三论[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4.[3]梁宝勇.医学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5.[4](美)埃托奥·布里奇斯.女性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5]张明园.精神病知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9.[6]王米渠.中国古代医学心理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唐代女诗人李清照的爱情诗与女性意识唐代女诗人李清照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对爱情的深刻描绘而被世人所称道。
她的诗歌作品以纤细婉转的笔触展现了她对爱情的痴迷与矛盾情感,同时也通过作品传递出了当时女性的个体意识和渴望。
李清照的爱情诗往往以抒情形式为主,将自身的感受与情感融入其中。
通过描写自身的心情与思考,她将爱情与女性意识相结合,展现了女性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在她的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她对自身内心矛盾的探索,以及对所处时代女性身份的思考。
一方面,李清照的爱情诗表现了她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
她通过诗歌将自身的感受细腻地表达出来,展现了女性对爱情的热爱和追求。
她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爱情的种种美好,将爱情比作春天的花朵和微风拂面的感觉,传达出一种内心深处对爱情无尽的渴望。
另一方面,李清照的爱情诗也反映了她对女性身份和社会地位的思考。
在唐代,女性被束缚在家庭和社会的角色中,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见。
然而,李清照通过诗歌创作,成功地突破了这个桎梏,展现了女性个体的意识和态度。
她在诗中表达了对传统女性角色的反思,并渴望摆脱束缚。
她以自由奔放、洒脱不羁的形象出现在诗歌中,表达出对婚姻和家庭困境的不满和对自由的渴望。
她以自己深沉的感受和独立的思考,展现了女性的独立意识和对自由世界的向往。
除了对女性身份的思考,李清照的爱情诗还呈现了对爱情的矛盾情感。
她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爱情的痴迷与失望,展示了爱情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她以真实的感受和笔触描绘了爱情中的喜怒哀乐,将情感与生活的酸甜苦辣融为一体。
李清照的爱情诗作品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为女性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她通过个人经历和感悟,以独特的诗歌形式传递出了女性的独立意识和对爱情的思考。
她的作品不仅展示了唐代女性的思想和情感,也为后世女性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总之,唐代女诗人李清照的爱情诗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女性意识而闻名。
她以自身感受和思考描绘了爱情的美好与矛盾,同时也通过作品表达了女性对爱情和自由的渴望。
从《诗经》婚恋诗看女性的爱情观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学作品之一,其中关于婚恋的诗歌,透露出古代女性的爱情观。
首先,古代女性把爱情看重,不吝惜用心去爱一个人。
《诗经》中的一句“自有心,何由忘乎”展示了她们的情感深厚,宁愿死也想不离开爱人的心情。
古代女性把家庭看重,她们特别重视合理的姻缘,愿为成家之事勉励自身,“俟我厉害,去归恩宠”,“惠我令慈,便令信节兮”,能以自身价值与家庭获得人们的尊重是古代女性的目标。
其次,古代女性更加重视未婚夫,认为“方素洁,以备待夫”,不愿让他贻笑大众,也希望自己能配得贤良之子,“必有异夫,以成心乐”,以美貌为依倚的爱情是古代女性的常见选择,对美的追求,也照亮了女性爱情的理想和追求。
最后,古代女性崇尚诚实,以及勤劳与守信的义条。
她们认为,男性的品德是保障爱情的基石,所以“家我竝无取,但信不取”,不让虚伪的男子靠近,没有守信诚实的男子,就不能有真心相爱。
总之,古代女性对婚恋爱情的看法,既体现了对美的追求,也秉承了诚实守信,崇尚勤劳、穷理善恶的传统价值观念,这些也是当今女性的爱情观的延续和发展。
分析《诗经》婚恋诗中的婚姻观《》中有大量婚恋材的篇,其格明而朴素。
下面具体来看看 1婚姻是人社会中最普遍的象之一,它的生基于最根本的人性,并符合人繁衍后代的要求。
婚姻具有多种社会能,如足社会成的情感需要、家庭等等,在特殊条件下可能畸政治目的、得利益的手段。
在人步和社会展的程中,婚姻的内涵了多化,可以,婚姻是人文明的程表,也是有着巨大地域差异的各种文化的示屏。
《》中的婚恋来是人广的,不体其真的表达方式和自然的魅力,同,它是秀的民族文学,具有很高的史学价,是迄今我研究古代婚姻家庭的主要。
本文就《》中婚恋的内容探中国古代早期的婚姻念、婚姻礼俗及婚恋生活俗。
以便准确理解《》中婚恋的内涵。
一、“父母之命,媒之言”的思想《》代上是礼文化代,特是礼在当社会生活中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礼”的社会,而婚礼又是礼制中最重要的。
首先,男女婚嫁要有“父母之命、媒之言”。
男女到了婚嫁年,由媒人介两人交往,《》代不同地方的歌都表达了媒人的重。
《国南山》中“娶妻如之何 ?必告父母⋯⋯析薪如之何 ?匪斧不克。
娶妻如之何?匪媒与。
”《礼坊》云“故男女无媒不交,无不相,恐男女之无别也。
” [2] 就是说在婚恋的自由结合上要受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限制。
《卫风氓》记写了一个女子的婚姻悲剧,当初氓急于结婚,女主人公就理智地告诉他“非我愆期,子无良媒”。
可见“父母之命,媒约之言”已成为社会普遍遵守的礼俗,即使两情相悦,也要按礼俗行事,自由恋爱私定终身会为人所不嗤。
《孟子滕文公下》对于不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自由婚恋者有着经典的描述:“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 [3] 《国风 { 风[X 》中就严厉指责了一位追求爱情自由的女子,“ [X 在东,莫之敢指。
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
“乃如之人也,怀婚姻也。
大无信也,不知命也! ”这说明明媒正娶仍被视为男婚女嫁所必须遵循的婚姻法则。
[]2012.242摘要:无论现代还是古代的女性,她们对爱情有着同样的执著与追求。
在我国的古典诗词中,那些至情至性的女性充满对爱情的渴望,大胆地追求爱,为爱痴狂,在爱情生活中,幸福地享受着爱的滋润,但在古代更多的是饱受离别相思之苦,甚至承受着被抛弃所带来的伤痛。
因为她们真情的抒发,使我国的诗词有了无限的魅力。
关键词:古诗词;女性;爱情;幸福;痛苦现在这个社会,女人在爱情婚姻方面都很注重实际,我们听得最多的莫过于“无房无车不嫁”,但这只是一部分人的要求,不能代表整个社会。
更多的女性还是很在乎爱情,爱情对女人而言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相比现代社会的进步,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古代的人们生活可就简单多了,女性在物质上的享受是其次,更注重精神上的契合。
自古以来,人们对爱情的渴望、追求从来都没有停止过。
这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集中的体现,那些至情至性的女性,爱情观较之男性更为直接,更为热烈,从而使我国的诗词有了无限的魅力。
一、对爱情的渴望少女怀春,男儿钟情,是人之常情,在古代,有不少诗篇表达了少男少女对爱情的渴望。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和女性的爱情生活相关的就有不少,主要集中在《国风》中。
例如《诗经·魏风·汾沮洳》描绘的一个女子:彼汾沮洳,言采其莫。
彼其之子,美无度。
美无度,殊异乎公路。
彼汾一方,言采其桑。
彼其之子,美如英。
美如英,殊异乎公行。
彼汾一曲,言采其藚。
彼其之子,美如玉。
美如玉,殊异乎公族。
闻一多先生说这是女子思慕男子的诗,这位女子不论在何时何地,她一直思念着自己的心上人,并极力夸赞她所思慕的人儿,如何的勤劳,如何的帅气,如何好,真是情人眼里出帅哥,足见她痴情到何种地步了。
再如李清照十五六岁时写的《点绛唇蹴罢秋千》:“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假装嗅那青梅,其实是想见一见自己的心仪之人,却又不好意思见,生动有致地塑造了一个娇憨可爱、情窦初开的少女形象。
观察唐诗中的爱情主题与女性意识变迁介绍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风行诗歌的时期,其中包括许多关于爱情和女性的诗歌作品。
本文将从唐代诗歌中观察爱情主题和女性意识的变迁。
爱情主题在唐代的诗歌中,爱情主题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唐诗以其深情和细腻而闻名。
爱情在唐代被视为一种美好的感觉,丰富着人们的生活。
唐代爱情主题:•情感纯洁:许多唐代诗歌强调了纯洁和无私的爱情观念。
这些作品描绘了激动人心的相遇、甜蜜的约定和忠贞不渝的承诺。
•心灵共鸣:唐代诗人通过描写自己内心深处真实而复杂的感受,使读者对爱情产生共鸣。
这些作品展示了作者对所经历的恋爱经历或对理想爱情的渴望。
•世俗与离别:由于唐代社会的世俗压力,某些爱情主题展现了无法成全的情感、离别和痛苦。
女性意识变迁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女性地位相对较高的时期之一。
尽管女性仍然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但是唐代的文化氛围让一些杰出的女性有机会发展自己的才华和智慧。
唐代女性意识变迁:•教育机会:唐代开设了一些供女子接受教育的学校,这为少数富裕人家的女孩提供了学习文化知识的机会。
一些杰出的女性如蔡确、刘秀等通过教育实现了个人发展。
•文化活动:在唐代,女性也参与到文化活动中并取得了很大成就。
不少著名作家都是女性,如李清照、白居易等。
她们通过诗歌作品展示了自己独特的思想和情感,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家庭角色:尽管唐代女性地位相对较高,但是她们仍然被期望以妻子、母亲和女儿的角色来履行家庭责任。
在一些约束中,唐代女性仍然展现了自己独立、坚韧和智慧的一面。
结论唐代诗歌中的爱情主题和对女性意识的关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通过观察这些作品,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唐代时期爱情观念和女性地位的演变。
在文化繁荣与风靡诗歌的背景下,唐代诗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全面的视角来认识那个时代。
*以上内容仅为作者根据主题所做简要陈述,如需详细资料,请参考相关历史书籍或专业研究报告。
古典诗词中女性的爱情观
古典诗词中女性的爱情观
古典诗词中女性的爱情观可谓深深扎根于中国诗词文化当中。
古代女性的爱情
观一直沉淀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底下,由此产生出的精神影像具有无穷的感染力。
一提起古典诗词中女性的爱情观,心里顿时被触动,人们都会深切体会到女性
曾经表达过的真切话语、坚持的初心和情深的真情。
古希腊哲学家托勒密曾说“爱情就好比一种上帝赋予每个人的恩惠,让他们能够连接两个不同的灵魂”,极其饱含着深情,无疑反映出古典诗词中女性的爱情观。
古代女性的爱情观赋予爱情终极的意义,忠实的承诺和深切的爱意是她们追求
的最高恩赐,而古诗词的诸多内容也正是这样抒发出女性们内心渴望人生中有一种真挚长久的爱情,无论是牵动写生情绪之余写抒情诗,还是用对比性句式写抒情词,一晃眼便可令人犹如留在文学世界里,心头仿佛被一份真挚被点燃。
古典诗词中女性的爱情观,不仅为我们洒下千年爱情礼仪,而且延续了历史沿革。
古代女性的爱情观始终以一种远远高于当下的位置来追求自己心中的真爱,其传承至今仍旧对我们起着指引作用。
总之,古代女性的爱情观是一种1111翩翩,真挚坚贞的爱情形象,她们给世
界留下的温馨感人的爱情观也让我们更加地遵循传统的爱情价值观念。
第8卷第6期V ol.8,N o.6长安学刊Changan Xue Kan2017年12月Dec.,2017从女性主义角度浅论唐诗中女性婚恋心理海丽(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00)摘要:唐诗中有关女性婚恋的诗歌反映了当时女性的婚恋心理。
本文将唐诗中反应的女性复杂的婚 恋心理归纳为:敬畏、奉迎、守节、哀盼、不平心理。
从女性主义角度探索唐诗中的女性婚恋心理,明显存在 “谦卑恭顺”“以柔弱为美”“怨而不怒”的审美取向。
关键词:女性;婚恋心理;女性主义;唐诗文章编号:978 - 7 -80736 - 771 - 0(2017)06 - 071 -03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西方女性主义被介绍到我 国。
女性主义主认为妇女在政治、经济和社会上应与男 性享有平等权利,肯定女性自身的价值观念、做人的尊 严,以及女性对文化的贡献。
总体上唐代政治、经济实 力强盛,社会风气较为开放,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也较 少。
唐诗中不乏反映女性婚恋心理的内容。
在此,主要 摘选唐代女性诗人作品,探索女性主体话语背后的婚恋 心理;考虑到部分唐代男性诗人的作品同样具有现实主 义精神,通过这类诗作可以透视男权社会对女性婚恋心 理的影响,故少量采用。
一、唐代女性诗人婚恋诗歌总体概述现今可见的唐代存世诗歌约有五万余首,唐代女性 诗人存世的诗歌大约仅占全部唐诗的百分之一,现今可 知的女性诗人大约有一百五十余人。
“即以收录较备的 《全唐诗》来说,较集中的部分是卷七九八到卷八〇五录 名媛诗八卷,共作者一百一十七人。
此外,在卷首帝王 后妃部分中,有文德皇后、则天皇后、徐贤妃、上官昭容、杨贵妃、江妃、宜芬公主、宋若华、宋若昭、宋若宪、鲍君 徽、萧妃,加上参与中宗联句的有韦皇后及长宁、安乐、太平等三位公主,可增十六人。
卷八六三女仙,亦偶有 女道士之作。
卷八九九收女词人五人,较前增闽后陈 氏、王丽真女郎、耿玉真三人。
至于鬼怪卷中之女性诗,皆小说家言,可不计。
除《全唐诗》外,还有《全唐诗补编》以及一些墓志中记载着少数唐代女性诗人。
现今 可知的女性诗人数量极少,每位女性诗人的作品存世量 也极少,其中有部分作品的归属至今仍然存在争议。
古代女性受教育颇不易,对女性的教育以德行和纺 织、刺绣等技艺为主,文化知识不在此列。
通常书香门 第或贵族出身的女性才可能有受教育的机会,大部分女 性不具有文学创作的能力;很多女性诗人只是将写诗填 词当作闲暇时的一种调剂,作品数量远不及男性诗人多,并且往往不去刻意保留,作品容易遗失或被人为销 毁;主流男权社会认为舞文弄墨不是女性的本业,对女 性诗人作品的接受和流传造成了阻碍,因此现今能见到 的女性诗人作品的数目远远不及男性诗人。
总体上,唐代女性诗人的诗歌题材和内容较男性诗 人狭窄,偏于抒发细腻的情思,摹写动人的景致,反映自 己百转千回的内心世界,与婚恋心理有关的内容极多。
其中闺情诗、伤春诗、怀人诗没有明显的界限,总体上悲 情多于欢情。
女性诗人不能同男性诗人一样借助诗歌 考取功名、蜚声文坛,她们主要借诗言情,传达自己婚恋 生活中酸甜苦辣交融的真实心境。
“女性作家的创作视 野和思维主要朝向自身,她们吟诗作歌主要是抒发狭隘 的个人情怀,极少涉及社会人生、时事政治方面的考虑。
因此以别离相思、弃妇愁怨、感春伤怀之类为主要的闺 情咏叹,便几乎成为一代又一代女诗人所共同吟唱的主作者简介:海丽(1994一),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蒙古族,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方向:唐宋 文学。
导师:刘锋焘教授。
• 71 •题。
这种畸形发展的女性文学现象是旧社会禁锢女子 的结果。
”:2]唐代女性诗人作品总体上较之前历代女性 诗歌有所开拓,但不免受社会的束缚,存在“谦卑恭顺”“以柔弱为美”“怨而不怒”的审美取向。
二、唐代女性诗人婚恋心理种类分析(一) 敬畏心理唐代男尊女卑观念渗透到了社会思想深处,妻子要 料理家务,柔顺事夫,温良恭谨,不使父母蒙羞,对男性 存在敬畏心理。
杜甫的《新婚别》!“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 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新婚夫妻因丈夫服兵役而被迫分 离,妻子愁肠百结又深情款款,她回想幼年时父母对自 己的教诲便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诗歌这一部分 可以反映当时下层百姓男尊女卑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
“鸡狗亦得将”一句强调不论丈夫品德与能力的高低,妻 子对丈夫都要心怀敬畏,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这是 对女性主体性的忽略和抹杀。
官妓薛涛得宠于剑南节度使韦皋。
薛涛因得罪韦 皋而被迫远赴松州,在途中写下“十离诗”,将自己比作 惹恼主人的狗、离手的笔、离厩的马等,这些意象都是主 人用于取乐或玩赏的宠物和器物,通过极力描摹自己无 所依傍的可怜之态来求得权贵的原谅。
薛涛这样的官 妓身份的女性,即使名气远播也不免成为权贵豢养的玩 赏之物,在“主人”面前不得不心怀敬畏。
“当女性外观 被物化为芙蓉弱柳或软玉春葱金莲之美时,其可摘之采 之、攀之折之、弃之把玩之的意味隐然可见。
”:3]女性主 义的视角下,女人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女人,物化的女人 早已失去的女人本身的尊严。
(二)奉迎心理古代“三从”规定女性“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 子”,女性一生不同的年龄阶段都有相应男性来做“主 人”。
其所言所行时时处处迎合男性的心意。
文德皇后是唐太宗的皇后,她仅存的一首《春游 曲》:“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林下何须 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本诗极力描写皇宫的春景和 宫嫔,毫无作为女性自身的话语书写,出发点仍然是男 性立场,写诗目的在于赢得皇帝的欢心。
真正的女性写 作“必须是女性视角、立场的产物,必须忠实于女性的真 实感受。
女性将不再是被玩赏、被窥探、被界定的客体,在她们的形象成形的过程中,没有男性的价值观、审美 观在潜在地发挥着作用。
她们,是褪尽了男性的欲望,而表达了女性的自觉的。
”:4]这首诗与此相反。
名妓赵鸾鸾用组诗赞美自己美艳的身体,包括《云 鬟》《柳眉》《檀口》《纤指》《酥乳》。
对这组诗的评价历 来不高,诗歌吟咏女性身体部位,太过直露,甚至有嫖客 狎妓的露骨描写,诗中名妓对自己青春美丽的身体充满 • 72 •自信。
:5]从男性欣赏的角度大肆渲染,迎合男性的审美 和猎艳心理,撩拨着嫖客的心弦,浓艳香软,美而无魂。
在妓女的身份之下,美人有美而不能自赏,必须以美色 和金钱做交易才能生存,这是女性的悲哀和苦难。
(三) 守节心理班昭的《女诫•专心》:“夫有再妻之义,妇无二适 之文,故曰:夫者,天也。
天固不可逃,夫固不可离也。
”将男性捧为“天”,将“一女不嫁二夫”视为天理,不仅要 困住女性的生命,更要囚禁女性的思想。
孟郊的《列女操》:“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
贞女 贵殉夫,舍生亦如此。
波澜誓不起,妾心井中水。
”从男 性的意识形态刻画了一位苍白的、概念化的贞女,不仅 鼓吹丈夫死后寡妇绝不再嫁,还提倡殉夫,成为丈夫的 陪葬品。
“节妇盼夫化为石”被当作忠贞的典型来讴歌。
千年望夫的执着固然动人,但从女性主义角度来看,这 样以男性利益为出发点的所谓的“歌颂”是对女性生命 和精神诉求的另一种践踏。
被丈夫抛弃的女子不得不守节终身,如周仲美的 《书壁》:“三载无朝昏,孤帏泪如洗。
妇人义从夫,一节 誓生死。
”女性最基本的权利就是生存的权利。
“守节”“殉节”等观念将女性物化,这是对女性基本权利的剥 夺。
误落风尘的徐月英的《叙怀》!“为失三从泣泪频,此 身何用处人伦。
虽然日逐莖歌乐,长羡荆钗与布裙。
”“三从四德”的伦理法度是对女子的束缚,但仍然是妓女 求之不得的奢望,这不只是徐月英个人的悲剧,更是时 代的悲剧和女性生存的悲剧。
(四) 哀盼心理哀盼心理十分常见,少女与恋人不得相见、妻子与 丈夫长久分离、妃嫔久居深宫不见圣颜、宫女渴望与宫 外有缘男子结为夫妻等,女性在爱而未得的情况下都会 产生绵长的哀盼心理。
这类诗歌注重用深情打动对方,婉转低回。
也有部分诗作矛头直指造成自己苦难的元 凶,打破了 “怨而不怒”的传统,产生了可贵的女性主体 意识。
天宝宫人的《题洛苑梧叶上》:“一人深宫里,年年不 见春。
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
”天宝宫人只是她的身 份,以她为代表的不可计数的不幸宫女都埋没于历史的 黄尘中,成为了一种“缺席”的状态。
“事实上,女性并非 没有历史,只是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多少印记。
缺席并不 意味着不存在,沉默也并不意味着没有思想。
虽然在男 性的历史中,女性很少出头露面,但女性始终在历史叙 述的背后,为人类大量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积累提供了 基础。
只不过,女性的历史已经难以找到足够的语言证 据了。
女性一直在历史的边缘存在着,有社会位置,却 没有社会地位。
”:6]她们没有留名,只留下一份微茫的哀 盼。
唐玄宗专宠杨贵妃,冷落了梅妃,偶然间想起,便赐 给她一斛珍珠聊表安抚,但此时梅妃已伤心至极,没有 感激涕零,而是写下《谢赐珍珠》!“桂叶双眉久不扫,残 妆和泪污红绡。
长门尽日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梅 妃不肯再给皇帝面子,决绝而刚烈,这无疑是对皇帝的 一种怨愤和大不敬。
“在女性主义语境中,女性意识其 实是一种女性主义意识,也就是女性意识到男性在现实 的社会体系和语言体系中对她们的压迫,或歧视和排 挤,对接受这种安排产生怀疑和幻灭的感觉,对规定的 性别角色有抛弃和叛逆的念头。
”:7]这份倔强是梅妃对 自己尊严的最后的维护。
(五)不平心理社会的婚恋法则中不平等的地方不胜枚举!丈夫喜 新厌旧,妻子饱受欺凌;贵族妻妾成群,民间却有怨女旷 夫;寒门女子难出嫁;老夫娶少妻……这些不平等的现 象也让一些女性开始思考、表达。
此类诗作不是模仿、迎合男性,而是真正站在了女性自身的立场上,发出自 己的声音。
女性诗人的此类作品寥若星辰,由于受到历 史的局限,不可能达到争取“男女平等”“一夫一妻”的高度,但精神仍然弥足珍贵。
崔氏是一个妙龄少女,却不得不嫁给老翁卢象,她 的《述怀》一诗:“不怨卢郎年纪大,不怨卢郎官职卑。
自恨妾身生较晚,不及卢郎年少时。
”运用反语表达自己的 不平,这场失衡的婚姻不怪卢郎年纪大官职小,只怪自 己出生太晚,没有生在卢郎年少的时候!此诗戏谑调 侃,但余味又无比悲凉。
步非烟对不幸的婚姻很不满,和邻居赵象相爱,被丈夫武公业活活打死,有诗《答赵 象》!“相思只恨难相见,相见还愁却别君。
愿得化为松 上鹤,一双飞去人行云。
”女道士鱼玄机的《赠邻女》挑战世俗:“羞日遮罗袖,愁春懒起妆……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
”鱼玄机被丈 夫的正妻赶出家门,在道观苦等三年后才知道丈夫早已 携家属赴任去了,从此开启了“鱼玄机诗文候教”的落拓 风流生活。
无论是出于报复心理,还是死心后的自我放 纵,鱼玄机是无奈的。
傅立叶指出:妇女的解放是衡量 一个时代人类解放的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