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0第2学期 现代色彩
- 格式:doc
- 大小:116.00 KB
- 文档页数:13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考试大作业
考试科目:《色彩Ⅱ》
大作业题目(内容):
实践题
1、写生:一个白色盘子,3到5个水果,一块浅蓝色布,整体偏冷色调。
绘画要求:1、画面构图完整,美观
2、有基本的冷暖虚实色彩关系
3、静物的色彩基本准确
作业要求:1、风格画法不限;纸张A3大小;
2、画完后以扫描或照片形式存成.jpg或.jpeg格式文件,文件大小不超过5M。
3、文件命名:“姓名学号”,例如:张三911310060(姓名和学号之间没有空格)。
4、作业提交方式为图片文件网上上传(“上传说明”见大作业题目下载表第一行),纸
质作品交学习中心留存。
1。
《透视》教案课程名称:透视学教学班级:艺术设计环艺0902班授课教师:***授课时间:2009-2010年度第二学期15-16周武汉工业学院工商学院艺术与设计系第一部分基础透视第一章概述【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讲述,使学生认识到中西方透视的发展和区别,并对透视的常用术语有基本的了解。
【教学重点】1、西方透视的发展。
2、透视学的常用术语和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透视学的常用术语和基本原理。
【计划课时】4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西方透视学发展简述一、透视的由来透视学,perspective,原意为透而视之。
所谓透视,即是在绘画中,眼睛通过一块假想的透明平面来观察对象,并借此研究在一定视觉空间范围内,物体图形产生原理、变化规律,以及作图方法的一门学科。
二、视觉中的空间反映从某种意义上,绘画是一种以平面为载体,通过人的视觉观察来反映一定空间内容的艺术,因此,对于空间的认识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三、透视的三要素(一)物体(二)画幅(三)眼睛四、透视的三种类型(一)色彩透视法因为空气阻隔,同样颜色的物体距离近则色彩鲜明,距离远则色彩灰淡。
(二)消逝透视物体在不同距离上的明暗对比和清晰度的减弱的现象,例如处在同样距离处,物体小,映入人眼的夹角(视角)就小,视角越小就越不容易知觉,所以远方的物体细部就会隐去。
物体越远越模糊。
(三)线透视指一定范围内向远处延伸的平行线,会随着距离的推远越聚越拢并最终集于一点的现象。
五、透视学发展简史(一)文艺复兴前原始时期:在岩画和洞窟壁画上,通过上下错位的排列、大小刻画的手法吧一些表示距离远近的关系反映出来。
古埃及时期:在湿壁画上通过人物横向并列排序的手法来完成。
古希腊时期:与古希腊较相似。
古罗马时期:对平行透视的表现和认识有了一定的提高。
中世纪:继承了古希腊人研究线透视的成果,并试图解决深远空间的表现手法,但未取得多大进展。
(二)文艺复兴期间布鲁内莱斯奇发现了失传的“中心透视法”,并在消失点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进展。
一、作画步骤
1、起稿
2、用单色画出基本素描关系
3、铺大色调(画出冷暖、空间、基本色相)
4、深入刻画(画出体积、让色彩更丰富)
5、调整画面(回到大关系、找到第一感觉)
二、观察方法
1、比较的观察(同类色比较;冷暖比较;前后、左右、上下比较)
2、区分事物语言与形象语言
三、作业要求
1、色调要画准(冷调、暖调、中性色调关系正确)
2、基本色相要画准(红、橙、黄、绿、青、蓝、紫的基本色相要画出)
3、前后空间要拉开(画出色彩的透视、画出虚实关系)
4、要画出物体的体积(物体每个面的颜色要能画出)
5、按照规定的尺幅作画,按时完成规定的作业量
四、作业点评
1、针对作业要求到,对学生作业一一点评。
2、选出好的作业,讲述好的方面,以供大家学习参考;找出常遇到的问题,并给予解决
的方案。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色彩的基本属性,包括色相、明度、纯度等。
2. 培养学生运用色彩进行创意设计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色彩在视觉传达中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1. 色彩的基本属性及运用。
2. 色彩在创意设计中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1. 色彩搭配的技巧。
2. 色彩在视觉传达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色彩样本。
3. 色彩搭配参考书籍。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展示一组色彩搭配得当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片中的色彩搭配有什么特点?2.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色彩搭配特点,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大学色彩。
二、新课讲授1. 色彩的基本属性a. 色相:色彩的种类,如红、黄、蓝等。
b. 明度:色彩的明暗程度。
c. 纯度:色彩的鲜艳程度。
2. 色彩搭配技巧a. 对比搭配:将色相、明度、纯度进行对比,使画面更具视觉冲击力。
b. 类似搭配:在色相、明度、纯度上相近的色彩进行搭配,使画面和谐统一。
c. 比例搭配:根据画面需求,合理分配色彩面积,使画面平衡。
3. 色彩在创意设计中的应用a. 色彩与品牌形象:根据品牌特点,选择合适的色彩作为品牌形象的代表。
b. 色彩与产品包装:通过色彩搭配,突出产品特点,提升产品吸引力。
c. 色彩与广告设计:利用色彩传达信息,吸引消费者注意力。
三、实践环节1. 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个主题,运用所学色彩知识进行创意设计。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设计思路。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五、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色彩在创意设计中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善于运用色彩,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使学生了解了色彩的基本属性、搭配技巧以及在创意设计中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于西曼四季色彩理论每个人所属的色系都是与生俱来的,一个人的职业、所处的环境会有变化,但他(她)的色系基调不会改变,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颜色。
“四季色彩理论”是当今国际时尚界十分热门的话题,它由色彩第一夫人美国的卡洛尔·杰克逊女士发明,并迅速风靡欧美,后由佐藤泰子女士引入日本,后研制成适合亚洲人的颜色体系。
1998年,该体系由色彩顾问于西蔓女士引入中国,并针对中国人色特征进行了相应的改造。
“四季色彩理论”给世界各国女性的着装带来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引发了各行各业在色彩应用技术方面的巨大进步。
“四季色彩理论”的重要内容就是把生活中的常用色按照基调的不同,进行冷暖划分和明度、纯度划分,进而形成四大组和谐关系的色彩群。
由于每一组色群的颜色刚好与大自然的四季的色彩特征相吻合,因此,就把这四组色群分别命名为“春”、“秋”(暖色系),和“夏”、“冬”(冷色系)。
A、春季型----暖色系----明亮肤色特征:浅象牙色,暖米色,细腻而有透明感,脸颊呈珊瑚粉色或桃粉色。
她们往往拥有明亮的眼睛,给人年轻的感觉。
眼睛特征:象玻璃球一样奕奕发光,眼珠为亮茶色,黄玉色。
发色特征:明亮如绢的茶色,柔和的棕黄色、栗色。
发质柔软。
妆面特征:清凉、活泼、明艳。
粉底:暖色系,带黄调的颜色,如象牙、淡黄、杏色腮红:珊瑚粉、桔红系列眼影:金黄、浅金棕、干净浅淡的黄绿色口红:珊瑚、橘红、桃红、浅棕红色春季型人的色彩搭配原则——基调属于暖色系中的明亮鲜艳色调。
驼色、亮黄绿色、杏色、浅暖水蓝色、浅金色都可以作为主色穿在身上,是大衣、套装、鞋和包的常用色。
选红色的话要选橙红和橘红色。
如果要穿白色,最好选择泛黄色调的象牙白。
在选择灰色时,可以选择浅暖灰和中暖灰等带有光泽和明亮感的灰色,与桃粉、浅水蓝色、奶黄色搭配起来会非常漂亮。
在色彩搭配上应遵循鲜明对比的原则来突出朝气与俏丽。
特别提示:对春季型人来说,黑色是最不适合的颜色,过深过重的颜色会与春季型人白色的肌肤、飘逸的黄发出现不和谐音,会使春季型人看上去显得暗淡。
六年级上册数学一课一练-1.分数乘法一、单选题1.下列算式中,得数比1小的是( )。
A. B. C.2.一个数的2倍正好等于的倒数。
这个数是()。
A. 3B. 5C. 103.一个最简分数,分子扩大3倍,分母缩小3倍后等于.这个分数原来是( )A. B. C. D.4. 不计算,下面四个算式中谁的结果最大(a是不为零的自然数)()A. a﹣B. a×C. a÷D. 不能确定二、判断题5.一个不为0的数乘积小于这个数.(判断对错)6.1公顷的与3公顷的相等.(判断对错)7.12× 表示求12的是多少。
三、填空题8.口算.(1)3×3.14=________(2)=________(3)5×4×3=________(4)3×3×6=________(5)3×3×3=________(6)________9.口算(1) =________(2) =________(3) =________(4) =________(5) =________(6) =________(7) =________(8) =________10.直接写得数。
12×30%=________ 0.3× =________ 1 × =________ × ÷ × =________1+2%=________ ÷12=________ ×0×24=________ 3-4× =________ 11.直接写出得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6支铅笔的是________支铅笔,10支铅笔的________是4支铅笔。
四、解答题13.看图列式.五、综合题14.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1)772﹣317+128﹣283(2)(﹣)÷(2﹣)(3)(+ + )×36(4)120÷[45×(1﹣)].六、应用题15.小明拿了一些钱去买水果,若用全部的钱买苹果,可以买30千克,若买梨能买15千克,现在他买了苹果、香蕉和梨各5千克,正好用去总钱数的,剩下的钱都买成香蕉,还能买多少千克?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答案】A【解析】【解答】解:A、,得数比1小;B、32÷=56,得数比1大;C、,得数等于1.故答案为:A【分析】计算分数乘法时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乘,计算分数除法时要把除法转化成乘法;根据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出得数后做出选择即可.2.【答案】B【解析】解答:=5所以,选B分析:本题考查了分数的乘法运算和除法运算,此题比较简单。
雕塑系泥塑申晓南雕塑系泥塑唐勇雕塑系陶艺谢彬雕塑系浮雕设计彭娣雕塑系立体构成张朤雕塑系老年雕塑肖像徐光福雕塑系装饰浮雕曾岳雕塑系城市雕塑设计谭军曹钟伟美术教育系综合绘画-绘画语言分析与美术教育系综合绘画-绘画语言分析与曹钟伟美术教育系国画水墨人物画写生王世明美术教育系国画水墨人物画写生王世明美术教育系人体速写鲁邦林美术教育系水彩快速表达龚玉美术教育系人体速写鲁邦林美术教育系水彩快速表达龚玉美术教育系照相写实陈安健美术教育系照相写实陈安健美术教育系书法杨春光美术教育系篆刻傅舟/张同媛设计艺术学院服装材料及再造杨焱设计艺术学院布绒偶玩具设计与制作李平设计艺术学院成衣设计(1)女装苏永刚设计艺术学院化妆黄嘉设计艺术学院创意手工印染卓克难设计艺术学院牛仔服装设计程琦设计艺术学院童装设计彭奂焕设计艺术学院形象创意设计陈石设计艺术学院概念交通工具设计敖进设计艺术学院灯具设计段胜峰设计艺术学院产品设计造型基础赵卫东设计艺术学院地域文化体验设计王立端实验中心产品摄影 谢金时设计艺术学院人机工程学赵宇设计艺术学院现代装饰绘画何艳设计艺术学院现代绘画技法--漆画3陈恩深设计艺术学院首饰设计范易设计艺术学院综合材料装饰画黄寇新设计艺术学院现代绘画技法--漆画1林文洁设计艺术学院陶瓷装饰技法欧阳昱伶设计艺术学院首饰设计与制作施蕙雨设计艺术学院色彩构成张黎设计艺术学院纤维材料与工艺张海东设计艺术学院景观小品张新友设计艺术学院环境艺术快题设计韦爽真设计艺术学院餐饮文化空间设计——吃刘蔓设计艺术学院空间构成马一兵设计艺术学院园艺设计黄红春王新福设计艺术学院水粉画风景及植物花卉复设计艺术学院住宅空间设计张倩设计艺术学院景观空间与色彩艺术雷鸿智设计艺术学院管理学原理蒋利民设计艺术学院广告媒体策划商超余设计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概论余强设计艺术学院中国传统纹样赏析傅克辉汪泳设计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3(版式设计设计艺术学院企业形象设计汪泓设计艺术学院企业形象设计杨仁敏设计艺术学院运动图像设计李渝设计艺术学院版式设计-数码杂志盛菲菲设计艺术学院包装设计曾敏油画系油画写生李东鸣油画系油画写生刘晓曦油画系照相写实李强油画系构图张杰油画系方案与创作宁佳油画系基础色彩陈树中油画系油画风景写生翁凯旋申子辰美术学系古希腊官方艺术的性别特建筑艺术系城市步行空间景观规划谢思思美术学系中国古陶瓷侯波影视动画学院动画概论王茜濡影视动画学院二维动画流程鲁婷婷影视动画学院三维动画流程柳丽召影视动画学院三维动画流程刘飞影视动画学院网站构建与经营陈幸武影视动画学院二维动画艺术雷宇影视动画学院审美调查张春继张春继影视动画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影视动画学院手办模型塑造张伟鹏曾巧影视动画学院动画创意及产业链分析影视动画学院影视精品赏析崔丹影视动画学院多媒体设计张剑影视动画学院游戏体验师涛影视动画学院电视节目策划与制作徐涛影视动画学院视听语言曾途影视动画学院摄影基础单韬光影视动画学院戏剧舞台设计周晓波/周雯中国画系书法篆刻范功中国画系中国花鸟画徐贤文中国画系中国山水画赵波中国画系中国线描艺术黄越中国画系新材料中国画创作何剑商业美术系绿化设计陶涛商业美术系图形创意赖小静商业美术系型录设计晏莉王波商业美术系计算机三维表现(3dsmax商业美术系漫画头像素描杨涪林商业美术系色彩与视觉思维刘洋应用美术学院写生水墨山水技法表现康益应用美术学院油画风景写生牛柯公共课部当代艺术中的佛教智慧荣占国公共课部原始美术孔维强公共课部英语词汇背后的故事刘曦公共课部中国文化导读罗菁公共课部诗词鉴赏母润生徐春美公共课部艺术品中的希腊罗马神话公共课部英美概况侯海燕公共课部足球唐渊公共课部英语视听说能力实训李慧芳公共课部篮球崔晓渝公共课部英语视听说肖红公共课部英语演讲的艺术肖红公共课部乒乓球王红云公共课部乒乓球程文杰公共课部羽毛球赵琼公共课部书画鉴定与市场张文明公共课部三国演义研究张学文思政理论教研部现代公共关系王德兵思政理论教研部艺术投资与知识产权李洪杰公共课部旅游学刘聪公共课部健康教育纪超香公共课部原始美术孔维强公共课部心理学郑红兰公共课部瑜伽陈真伟11-12学年上学期全学期全校通选课初选课程目录黄桷坪校区黄桷坪校区黄桷坪校区黄桷坪校区黄桷坪校区黄桷坪校区黄桷坪校区虎溪校区虎溪校区虎溪校区虎溪校区虎溪校区虎溪校区虎溪校区虎溪校区虎溪校区虎溪校区虎溪校区虎溪校区虎溪校区虎溪校区虎溪校区虎溪校区黄桷坪校区虎溪校区虎溪校区黄桷坪校区虎溪校区黄桷坪校区虎溪校区虎溪校区。
八年级美术测试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八年级综合试卷(美术部分)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春如线》的作者是()A、任伯年B、潘天寿C、吴冠中D、齐白石2、作品以细腻的笔法与温和的色调恰当地表现出细腻的母爱和温柔的母子亲情的作品是()A、《面包》B、《少女》C、《婴儿最初的爱抚》D、《宫娥》3、《持阳伞的女人》是法国画家莫奈的作品,莫奈属于()画派的代表人物A、野兽派B、印象派C、抽象派D、立体主义画派4、强调光和色的表现的画派是()A、表现派B、野兽派C、印象派D、抽象派5、野兽主义画派的代表画家是()A、蒙德里安B、塞尚C、马蒂斯D、莫奈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现代产品设计是为满足人们生活所设计创造的物质形态,包含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
()2、法国画家毕加索是抽象画纸的代表人物,其作品有《哭泣的女人》、《曼陀林和吉他》等。
()3、人类早期的绘画,特别是东方的传统绘画,大多以色彩来进行造型表现,色彩既可以具体地描绘审美对象的生动形象,也可以抽象地表现主观的审美感受和思想感情,因此有人把这种艺术表现方法与形式称为线描方法。
…………………………………………….()4、《绿衣女人》是德国画家马凯的作品,属于表现主义画派。
…………………….()5、伦勃朗非常善于表现集中光线下的人物,他常常让情所独钟的光线滞留在自己历经沧桑的脸部,以便更加细腻深刻地揭示人的内心世界。
首创并且十分偏爱“明暗转移法”。
()三、画图题(10分)请画出字典的平行透视图和成角透视图。
字典平行透视图字典成角透视图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八年级综合试卷(美术部分)一、选择题:1、抽象主义画家康定斯基说过,当他看见颜色时能听到音乐,能产生这种感受的作品是( )A、曼陀铃和吉他B、粉色的音调C、查灵歌斯大桥D、哭泣的女人2 中国画按技法可分为(),它的精神内核是“笔墨”。
美术教材中的色彩运用案例分析色彩是美术作品中至关重要的元素之一,能够给观者带来丰富的感受和情绪体验。
在美术教材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优秀的案例,展示了色彩运用的艺术魅力。
本篇文章将针对美术教材中的色彩运用案例进行分析和探讨。
案例一:《星夜》《星夜》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梵高的代表作之一。
这幅画中,梵高运用了大胆的色彩组合,让夜空呈现出独特的魔幻感。
他运用了蓝色和黄色的对比,营造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蓝色代表了宁静和祥和,而黄色则象征了温暖和活力。
这种强烈的对比使得整幅画作具有了独特的视觉张力,令观者不禁为之动容。
案例二:《水妖》《水妖》是中国现代画家齐白石的代表作之一。
在这幅画作中,齐白石巧妙地运用了色彩的明暗变化和渐变效果,展现了水妖的神秘和动感。
他将蓝色作为主色调,以其纯净的感觉表现出水的清澈和透明。
同时,他在画面中巧妙地加入了一些暖色调,如红色和黄色来增加画面的动感和层次感。
这种色彩运用使得整幅画作生动而富有艺术感。
案例三:《大觉塔》《大觉塔》是日本浮世绘艺术家葛饰北斋的代表作之一。
在这幅画作中,北斋运用了大胆而鲜艳的色彩,营造出了一种梦幻的氛围。
画面中的红色和蓝绿色相互呼应,营造出了一种奇妙的对比和和谐感。
红色代表了活力和激情,而蓝绿色则象征了宁静和祥和。
这种色彩运用让整幅画作充满了神秘感和艺术感,给观者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以上三个案例展示了美术教材中的色彩运用的不同风格和效果。
在学习和欣赏这些案例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色彩运用的原理和技巧。
总结起来,美术教材中的色彩运用案例是学习和欣赏的重要资源。
通过分析和探讨优秀的色彩运用案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色彩在美术作品中的表现力和艺术魅力。
希望本文的分析和探讨能对读者有所启发,让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欣赏美术教材中的色彩运用案例。
《现代色彩》
教案
授课班级:环艺082、室内081
学时:32学时
●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建立在一般色彩写生基础上的对新的写生方式的一种探索,其教学目的是通过进行富有针对性或规定性的课题训练,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装饰色彩造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通过学生对客观物象观察、分析和审美选择,能够将特定的物象经梳理、提炼、夸张、变形等处理,表现在画面上。
在其过程中,可使学生较系统地认识和学习装饰色彩造型在构图、构形、构色以及在画面构成方式、表现技巧、形式风格等方面的问题,以此强化绘画写生与艺术设计的相互关系,开拓其创意思维和想象力,并使学生将这些方法和技能运用到今后具体的艺术设计中,提高学生艺术设计的创造和表现能力。
概括而言,本教程将能使学生基本达到以下四个方面的目的:
1、具有对客观物象的新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2、具有对描绘对象的概括、提炼、整合以及画面构成和表现能力。
3、具有主动探索、求新、求异的创造能力。
4、具有在今后专业设计的应用能力。
●教学训练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