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教案-小学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9[人教版] 精品
- 格式:doc
- 大小:20.01 KB
- 文档页数:2
5、古诗两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过程与方法: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
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
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二、讲解1、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2、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重点:卷舌音、平舌音)3、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
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
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
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4、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请读一遍。
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5、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
师: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
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
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
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
(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
)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6、背诵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古诗两首》教学内容教材分析本课古诗是《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
《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涵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
耐人寻味。
《游山西村》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刻画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学习目标1.学会“莫、腊、浑、疑”等生字。
2.能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学情分析这两首诗中的生字不多,因此学生诵读起来不算困难。
学生在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多读几遍,很容易熟读成诵。
学习《题西林壁》时,要突出“横、侧、远、近、高、低”几个字,体会诗人在庐山时,每到一个地方都在仔细的观察、欣赏。
学习《游山西村》要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莫笑、足”等词语。
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学生比较困难,教师加以帮助。
教学重难点:1.能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突破措施:引领学生熟读课文,了解作者的观察方法。
课前准备教师: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诗的大意。
学生:查阅作者资料。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学习《题西林壁》。
第二课时:学习《游山西村》。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会“莫、腊”等生字。
2.能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难点:1.能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教学过程一、复习古诗《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
1. 导语:一年级时,我们学了《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
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
板书课题,读诗题。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题西林壁》与《游山西村》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背诵《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这两首古诗,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析、讨论等方式,学会欣赏古诗的意境美,提高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体验诗人面对自然、生活时的情感表达,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题西林壁》: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内涵,感受苏轼豁达的人生观。
2. 《游山西村》:解读“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人生智慧,体会陆游对生活的热爱和坚韧精神。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包含两首古诗的原文、注释、译文及相关的背景资料。
2. 古诗配乐朗诵音频或视频,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知诗歌韵律。
3. 准备相关图片、地图等辅助教学工具,便于学生直观了解诗人所描绘的景色和情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庐山和山西村的美景图片,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阅读:学生自行阅读古诗,初步理解诗意。
3. 互动解析:教师引导学生逐句品析诗句,讲解字词含义,梳理诗歌脉络,深入理解诗意。
4. 配乐朗诵:播放古诗配乐朗诵,让学生在音韵之美中进一步体悟诗歌的意境。
5. 小组讨论:分组探讨两首诗的主题思想以及诗人所寓含的人生哲理,分享各自的理解感悟。
6. 总结提炼:师生共同总结两首诗的艺术特点和人文内涵,深化对主题的认识。
五、教学延伸:布置课后作业,如制作诗配画作品,或者尝试创作一首描绘家乡景色的小诗,以此加深对古诗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的理解,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教学总结: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题西林壁》与《游山西村》两首诗中的深刻哲理和生活智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借鉴诗人的开阔胸襟和坚韧意志,不断探索前行。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8个生字。
2.朗读、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4.学习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初步了解古诗对仗工整的特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学习《绝句》这首诗。
教学步骤:(一)导入引导同学们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由此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诗:9 古诗两首(二)自学《绝句》1.读题、解题,作者简介。
《绝句》是古代诗词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的叫“五绝”,每句七个字的叫“七绝”这首诗是唐朝另一个著名诗人杜甫写的,当时唐朝开始衰败,又发生叛乱,诗人历尽艰辛才辗转到四川,在四川成都郊外建造了一间草堂,诗中描写的就是草堂前明媚秀丽的景色。
2.教师范读。
强调多音字:行(háng)泊(bó)3.自学字词,理解词语,教师检查,学生质疑。
黄鹂:一种小鸟,也叫黄莺,叫声很好听。
白鹭(lù):一种水鸟,羽毛白色,腿细长,吃小鱼,小虾。
东吴(wú):古时候的东吴,就是今天江浙一带。
鸣:这里指鸟叫。
翠柳:绿色的柳树。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含(hán):包含。
西岭:成都西面的岷山。
千秋雪:“千秋”就是千年,这时是虚指。
“千秋雪”指终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万里:指非常遥远,不是实指。
4.检查自学诗意情况,想像画面。
(1)指名读诗句。
(2)练说每句诗意。
(新绿的柳枝上一对黄鹏在欢唱,蔚蓝的天空上,有一行白鹭从溪上飞起,向远处天空飞去。
远处,西岭上覆盖着终年不化的积雪。
这样的景色就像嵌在窗户里一样。
门外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
)(观看彩图,诵读全诗,想像画面。
)(整首诗描绘了草堂附近明媚秀丽的景色。
)5.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1)指导朗读。
我们要以欢快的语调,来读这首诗,读诗时还要注意抑扬顿挫和轻重快慢。
(2)教师范读。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题西林壁》与《游山西村》**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朗读并背诵古诗《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理解诗词的基本含义,掌握重点字词的释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诵读赏析等方式,引导学生领悟诗人的情感表达,培养其独立分析诗词意境的能力,初步了解借景抒情、寓理于诗等古代诗歌创作手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二、教学内容**1. 《题西林壁》:苏轼以庐山为背景,表达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哲理,让学生理解事物多角度观察的重要性。
2. 《游山西村》:陆游描绘了乡村淳朴的风光和村民的热情好客,揭示了在困境中坚持前行终将看到希望的主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制作PPT课件,包括古诗原文、注释、译文、作者简介、相关图片以及拓展资料等;预备相关的教学道具如地图、实物模型等辅助讲解。
2. 学生准备:预习古诗,查阅作者信息,尝试自行理解诗词大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苏轼与陆游的故事及时代背景,引发学生对两位诗人及其作品的兴趣。
2. 基础学习:教师领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然后分句解读,明确字词含义,梳理诗词大意。
3. 深度解读:引导学生分析诗句中的意象、象征和蕴含的哲理,通过讨论交流,深化对诗词主题的理解。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诗词朗诵比赛或情景剧表演,以直观的方式展现诗词意境。
5. 思维延伸:对比两首诗的不同之处,探讨古人如何借助自然景色寄寓人生哲理。
**五、教学延伸**布置课外作业,如:- 选取其中一首诗,画出你心目中的诗意画卷;- 查找更多苏轼或陆游的诗词,比较他们的写作风格和主题特点。
**六、教学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诗所包含的人生哲理,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面对困难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
《古诗两首》教学内容课题: 5、古诗两首本课时数:2课时课型: 新授课前准备:老师准备演示课件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一、教学目标:学会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生词;读懂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诗中的哲理;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二、教学、难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读背古诗;理解诗中包含的哲理,有所启发,体会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的观察方法。
第一课时(学习《题西林壁》)一、课件演示导入:1、看课件,边看边想:说说方块演示告诉了我们什么?(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就有不同的发现。
)2、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如果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会有不同的发现,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大诗人苏轼笔下的庐山面目。
3、板书课题,了解题意,简介作者。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四川眉山。
陆游——南宋著名诗人,浙江绍兴人。
)二、重温古诗的学习步骤及学习方法初读感知——理解诗题——理解诗句——品读悟意境—熟读成诵三、按上述学习步骤学习古诗《题西林壁》。
1、初读感知,读通读正确。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读通读正确,然后抽读2、了解作者,理解读题(1)让学生课前查阅苏轼有关资料,课上互相交流。
(2)结合注释理解读题目的意思三、点播提高1、分组合作学习,要求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理解诗句时,既要借助注释,又要联系上下文,既要联系课文插图,又要补充诗中没有的一些词句,才能正确理解诗句意思,这是理解诗句的一般方法,让学生明确方法后各自试着理解诗句大意,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探讨。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全班交流。
※前两行意思是: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挺立的山峰。
从远处看、近处看、高处看、低处看,庐山呈现出不同的姿态。
※后两行的意思是: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自己就在庐山之中啊!3、品读悟意境(1)启发谈话悟意境: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观察庐山到特点是。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作者想到了什么呢?(用心思考,为什么同样是庐山,却有不同的面目呢?)经过思考,作者发现其中的奥秘师——只缘身在此山中。
中小学当堂达标教学课时教案学校方兴小学年级四年级学科语文授课人王德芳班级四年级时间2012.09.17 课题 5 古诗两首教案序号5-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用自己的话或者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教学难点理解诗中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教法学法图片展示、小组教学、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教学手段问题生成单、学路建议、课末检测单达标措施通过学生总结检验所学知识;通过教师总结加深课文理解;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学习效果;通过反馈检查发现存在问题。
板书设计题西林壁横看:多座山峰高处:白云之上,大大小小的山头竖看:一座山峰低处:悬崖峭壁远处:崇山峻岭、连绵起伏近处:一座或者几座山峰教学反思这首诗字面意思很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重点放在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可以采用讨论的方法来探讨。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小组、个人)第一课时(题西林壁)师:一、背景介绍:1、师:以前同学们都学过苏轼哪些故事?能背给大家听听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其中的一首诗。
(出题解题)2、简介诗的生成背景。
在苏轼四十九岁时,当时已经被贬到黄州做官的他再次被贬到汝州,在去汝州上任时,途经江西庐山,庐山的奇美秀丽景色让他诗兴大发,作了五首记游诗,这首是最后一首。
二、请同学们拿出问题生成单,并提出一个最有价值的问题写在小白板上。
三、师:请同学们将小白板放到前面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有关的问题。
问题一:这首诗中横、侧、远、近、高低各表示什么样的景象呢?问题二:诗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意思呢?问题三:这首诗和背景相联系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四、出示学路建议让学生读一下学路建议,了解本课的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三篇】《古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会“莫、腊、浑、疑”等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体会诗人的心境。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题西林壁》)【教学过程】一、复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1、导语: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
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
板书课题,读诗题。
2、理解诗题。
自读课文中1、2两条注解,读读诗题的意思(苏轼游庐山时在西林寺墙壁上写的一首诗)二、吟读诗句,理解诗意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2、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3、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
4、理解前两句。
找出诗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横”、“侧”、“远”、“近”、“高”、“低”)。
再出示“岭”和“峰”。
给它们组成不同的词语:山岭、峻岭、高峰、奇峰、山峰……读读前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看说一说。
读后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着说一说。
师归纳: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师说的话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
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庐山是那么雄奇壮观,千姿百态,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每一回看到的景象却不一样;横着看,连绵持续的峻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近处看,从高处看、低处看……看到山的形状、姿态却不一样。
有感情地齐读前两句。
5、理解后两句。
读一读,比一比,前两句与后两句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诗人这样多次、多角度地看庐山却为什么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教师小结: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觉得没有理解庐山真面目,只因为身在庐山中。
《古诗两首》教案设计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教学设计中教师根据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通过作画或想象画面,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激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1)查找有关作者(苏轼、陆游)、庐山、题壁诗的资料。
(2)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1)课前预习课文;读准生字词。
(2)查找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以画引入,激趣学诗(教师边在黑板上画简笔画边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山吗?谁去过庐山?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庐山的风光?(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峦、喷雪鸣雷的银泉飞瀑、瞬息万变的云海奇观、俊奇巧秀的园林建筑,都一展庐山的无穷魅力。
)看,这就是庐山,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
(板书课题:题西林壁)设计意图:教师用简笔画的形式简单勾勒出庐山的轮廓,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交流资料,理解诗题1.学生结合预习,说说自己对诗题的理解。
2.指名介绍西林寺及庐山,教师补充题壁诗的资料。
了解《题西林壁》就是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3.教师引问:谁来介绍一下诗人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
所以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所查找资料进行交流,也是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三、初读古诗,感受美1.学生仔仔细细将诗读三遍,注意读准字音,注意诗的停顿。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课《古诗两首》教案Teaching plan of two ancient poems in lesson 20 of the fourth g rade volume I of PEP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课《古诗两首》教案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一、谈话激趣1.你知道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是谁吗?2.如果说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么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那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后人望尘莫及。
当时任工部侍郎的著名诗人贺知章(也就相当于我们今天建设部的副部长吧),读了他的诗作,兴奋地解下衣带上的金龟叫人拿去换酒与他共饮。
李白瑰丽的诗歌和潇洒的风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对李白说:“你是不是神仙下凡到了人间?”因此,李白又被人称为——诗仙。
(板书:诗仙)3.除了写诗厉害,你知道李白还有哪些超人之处吗?他喝酒也非常厉害。
他在《将进酒》里写道:“会须一饮三百杯”,杜甫也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因此,李白又被人称为——酒仙。
(板书:酒仙)4.喝酒写诗,无人能比。
但李白还有一样本领,却只能排名第二,那就是他的剑术,当然是整个唐朝排名第二。
(在裴旻之下)年轻时候的李白还是一位路见不平、拔剑相助的侠士,因此,他又是一名侠客。
(板书:侠客)5.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诗仙、酒仙、侠客李白的诗作。
二、循序渐进,读懂诗题1.读准诗题(1)谁来读读诗题?(2)诗题中有三个生字,谁来读读?鹤:第四声,发音要到位。
四年级上语文教材解读9古诗两首绝句_人教版四年级上语文教材解读-9古诗两首绝句人教版杜甫的《绝句四首(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以下简称《绝句》)是妇孺皆知的名篇,几乎人人成诵,而如何解读其中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两句,笔者认为有重新探讨的必要。
这首小诗在各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因此也在各种版本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得到解释。
权威的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和《教案》的解释是这样的:透过窗子可以看到西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着来自万里之外的东吴的船只。
综合起来,编者还进行了如下的延伸:“万里船”从空间上讲,“千秋雪”从时间上说,诗人身居草室,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前两句,黄鹂近景,白鹭远景;后两句,雪远景,船近景。
而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诗中的画境是前后衔接的,即便是跳动的镜头也总有其内在的联系,不可能近、远、远、近的跳来跳去。
让我们把第三、四句联系起来分析一下吧。
第三句说从窗里看到西山上的积雪,一个“含”字,显示了透视的眼光,即,作者主要是看窗,连同四方形的窗口一起看到西岭的雪峰。
也就是说,作者是把西岭之雪和方形的窗口放在一个平面上来欣赏,这“窗”如同油画的框,而“西岭千秋雪”则是框中的画,“千秋雪”无非是说山很高,高得积雪终年不化。
这么高的山可以像油画一样含在小小的“窗”中,可见“西岭”之远。
那么第四句就容易理解了。
诗人欣赏过以窗为框的西岭雪景之后,把眼光投向门外,又看到了奇观:透过院门口,看到辽远的水面上漂着东去的航船,那船因为太远了,以致让你感觉不出它在动,只像停泊在那里一样。
停泊在哪里呢?就停泊在院门的门框中间。
这也是一种透视的眼光,即,作者把“万里船”和院门口放在一个平面上来欣赏,以门口为画框,则“万里船”停泊其中,成为框中的画。
这样看来,杜甫这首诗所写的景并不是“近、远、远、近”,而是“近、远、更远、极远”。
那为什么说“东吴万里船”比“西岭千秋雪”更远呢?因为山高、。
上饶县中小学教师备课单上饶县教育体育局监制学校大地中心小学姓名蒋阳兵备课时间年级四班级 2班学科语文课题 5.古诗两首课型新授课时第2课时上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真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
过程与方法: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层意思,尝试加以运用。
2.引领学生品读重点字词,加强感情朗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乡亲们的淳朴热情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教法学法:教法:互动,引导学法:朗读,感悟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游山西村》,作者是陆游,你们都读过陆游的那些诗呢?《秋叶出篱门迎凉有感》《示儿》能谈谈你对诗人陆游的了解吗?出示课件: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
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
二、互动合作(1)乡亲们是怎样招待这位从远方归来的游子呢?出示古诗的一二两句。
自由读读一、二句诗,然后借助注释,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说,同桌相互说。
(不要笑农家的腊酒浑浊,丰年待客的鸡肉猪肉够充足)山民对待诗人是那样的热情、好客。
(2)山民无比敬爱诗人,诗人热爱山民,这是一份多么真挚的情感啊!让我们把这两句诗连起来读。
板书:情谊真。
三、展示交流1、受到乡亲们热情款待的陆游心情豁然开朗。
他骑上毛驴,流连于山水之间。
出示诗句,他看到了那些景物?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山重水复指的是山峦重重,山一程,水一程。
水道弯弯,柳暗花明又指的是什么?美丽的小山村。
这里的疑是什么意思?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个人说——同桌说。
(山重水复真好像已无路可走,柳暗花明处又冒出一个村庄。
)2、在山重水复,作者以为无路可走的时候,突然他眼前一亮,他看到了什么?(可以拓展)这景色怎么样?板书:景色秀。
3.在学习中,生活中,你有过和诗人相同的感受吗?请根据提示写话。
古诗两首(蒋庆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末两句诗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学生: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诗歌。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小朋友们是否遇到过与亲人或与小朋友分别的情形呢?如果有,那么你们当时的感觉是怎样的?(学生自由的说)下面我们来看看伟大诗人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时的情形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之”的意思是去、
往;“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题目的意思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三、预习检查: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辞(c í)、唯(wèi)。
四、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唐代著名的诗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五、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①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②教师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
“西辞”“尽”。
(诗意:老朋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花红柳绿的三月去扬州。
你乘坐的船儿越行越远,驶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长江水,还在向天边奔流。
)
六、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
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七、能力训练: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选也最佳表演小组。
3、根据表演效果,再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境。
八、作业练习: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一、学习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置。
了解古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
二、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三、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设想一、这首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
应让学生多读,不必硬从思想性上去探究,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二、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
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
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无数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样。
最难得的是其中不少诗人,能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今天,我们将要一起学习另一位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二、指导自读
(一)自读《送元二使安西》
1、学生自读诗歌并完成以下作业:(出示小黑板) (1)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悒客
舍尽故人 (2)试着理解古诗的意思。
2 讨论自读作业:(师生共同评定、明确)第1题:浥:悒(yì)湿润。
客舍:客店、旅店。
此处指饯别的处所。
尽:“进”。
故人:老朋友。
此处指元二。
第2题: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诗人的挚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表示亲切和敬重。
使,指元二是奉命出使。
安西,指元二出使的地点。
(引导看注解①)本诗辞情意兼美,有景语,有情语,情景交融,感情深蕴,余味无穷。
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早晨一场蒙蒙的细雨,如丝如雾、轻轻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
滋润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暗中酝酿送别气氛。
第二句:为送别布景设色,紧承首句。
一场如酥小雨,滋润了清晨初春的空气,给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见逆旅之余,瓦楞青青,路边柳色其新如洗。
以上两句勾勒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三、四两句由写景转入送别,老朋友相送饯别,心中依亦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频频劝酒,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
以寻常话语表达了蕴藉无穷的感情。
3、在自读基础上试译全诗。
译文:渭城早晨的细雨,润湿了路上轻飘的浮尘,客舍边一片青翠,柳色嫩绿清新。
临别的时候,劝你再喝完这杯酒,向西边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我这样的故人!
4 、试背这首诗。
三、拓展练习。
我还知道别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我来给大家背一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