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实验专题复习
- 格式:doc
- 大小:187.00 KB
- 文档页数:17
试验专题练习---显微镜(一)显微镜的结构、使用及知识拓展1、显微镜的结构2、显微镜的使用①取镜与安放a.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
b.把显微镜放在试验台的前方稍偏左( 左眼观察,右眼绘图 )②对光a.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对准通光孔b.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视野。
③低倍镜观察a.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b. 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此时试验者的眼睛应当看物镜镜头与标本之间,以免物镜与标本相撞)。
④高倍镜观察a.移动装片,在低倍镜下使需要放大观察的部分移动到视野的中央。
b.转动转换器,移走低倍物镜,换上高倍物镜。
(不用把镜筒抬高)c.缓缓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d.调节光圈,使视野光亮适宜。
3.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知识拓展①放大倍数:也称放大率。
物象的大小对物体大小的比例叫做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显微镜总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的放大倍数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该放大倍数指的是长度或宽度,而不是面积和体积。
②视野及镜像亮度:视野是指一次所能观察到的被检标本的范围。
视野的大小与放大倍数成反比,即放大倍数约大视野越小,看到的标本范围就越小。
镜像亮度是指视野里所看到的像的光亮程度。
它与放大倍数成反比,即在用高倍镜或油镜观察标本时,必须移动标本才能看清其他部位,并使用凹面反光镜、大光圈或增强光源,以改善视野亮度,而使物象明亮清晰。
③任何需要观察的标本都要先用低倍镜观察,原因是:a.低倍镜视野相对大,便于找目标;b.易调节防止镜头与镜片相撞。
④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的关系:物镜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成正比;目镜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成反比。
⑤视野中物象移动与标本移动的关系:如视野中某观察对象位于左下方如何移到中央,应将装片或切片向左下方移动,也就是同向移动。
原因是视野中物象移动的方向与装片或切片移动的方向相反。
新人教高考生物(不定项版)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八实验与探究考点1 教材实验1观察类实验(1)观察类实验的操作流程归纳提示:鉴定类实验中的“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探究性实验中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都需用显微镜观察。
(2)观察类实验汇总实验名称观察方式观察对象细胞状态染色剂常用实验材料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染色观察染色体死甲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洋葱根尖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化染色体死甲紫溶液蒜或洋葱根尖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直接观察叶绿体活不需要新鲜的菠菜叶(稍带叶肉的下表皮)、藓类的小叶;黑藻叶片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紫色大液泡活成熟植物细胞,如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特别提醒酒精和盐酸在实验中的应用2鉴定提取类实验(1)鉴定类实验的操作流程归纳(2)鉴定提取类实验汇总实验名称试剂颜色生物材料备注还原糖的鉴定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苹果或梨匀浆等斐林试剂现配现用、水浴加热脂肪的鉴定苏丹Ⅲ橘黄色花生种子子叶切片需用显微镜观察蛋白质的鉴定双缩脲试剂紫色豆浆、稀蛋清溶液等先加A液1mL,摇匀,后加B液4滴(不能过量),再摇匀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提取液:无水乙醇;分离液:层析液①胡萝卜素:橙黄色;②叶黄素:黄色;③叶绿素a:蓝绿色;④叶绿素b:黄绿色新鲜的绿叶(如菠菜叶)加入二氧化硅是为了研磨得更充分;碳酸钙可防止在研磨中色素被破坏DNA的粗提取和鉴定鉴定:二苯胺试剂蓝色新鲜洋葱等沸水浴加热5min特别提醒关注物质检测类实验中的四个问题(1)在显色实验(如物质检测)中,材料最好不带颜色或颜色较浅,或实验时对有色材料进行脱色处理。
(2)物质检测实验一般不设置对照实验,若需设置对照实验,对照组应加入成分已知的物质,如验证唾液淀粉酶是蛋白质,对照组可加入稀释的鸡蛋清。
(3)可溶性还原糖检测中不宜选择甜菜、甘蔗等作为实验材料,因为它们所含的糖类主要是蔗糖,为非还原性糖。
(4)颜色深浅与所检测的物质的含量有关,含量越多,颜色越深。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实验技能集训》真题练习含答案一、选择题1.实验者利用猩猩做研究,发现正常猩猩饲喂携带诺如病毒的食物后发病。
再用其他正常猩猩做同样的实验,其目的是遵循实验设计的()A.控制变量原则B.完整性原则C.平行重复原则D.对照原则2.对照原则是科学实验中的重要原则,下列实验中对照组的设计,错误的是()A.还原糖的鉴定实验中,可以设置清水组和葡萄糖组作对照B.血浆对pH的调节实验中对照组也应该分别滴加相应剂量的HCl和NaOHC.探究水温对加酶洗衣粉的效果影响实验,分别设置0 ℃和100 ℃作对照D.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中两组均为实验组,相互对照3.(2024·江苏基地大联考高三检测)为高效分离高质量的椪柑原生质体,科研人员采用组合酶液Ⅰ(2%纤维素酶R+2%离析酶)与组合酶液Ⅱ(2%纤维素酶W+2%离析酶)进行实验。
实验过程中加入适量的甘露醇,结果如图,其中活性氧会影响原生质体的再生。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两实验中温度、pH、酶解时间必须相同B.纤维素酶催化的实质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C.加入的甘露醇具有维持溶液渗透压的作用D.使用组合酶液Ⅱ获取原生质体的效果较好4.“诱导契合”学说解释酶的专一性时认为酶与底物在空间距离上彼此接近时,酶受底物分子的诱导,其构象发生有利于底物结合的变化,从而互补契合进行反应。
蚯蚓蛋白酶Ⅱ能分别与CTH和CU进行反应,某实验小组为了验证“诱导契合”进行了如下实验:①蚯蚓蛋白酶Ⅱ中加入CTH,待反应结束后,再加入CU,并测定酶活性;②蚯蚓蛋白酶Ⅱ中加入CTH,待反应结束后,再加入CTH,并测定酶活性。
则支持“诱导契合”的实验结果应为()A.第①组的酶活性基本不变,第②组的酶活性显著下降B.第①组的酶活性显著下降,第②组的酶活性基本不变C.第①组的酶活性基本不变,第②组的酶活性也基本不变D.第①组的酶活性显著下降,第②组的酶活性也显著下降5.CL31是一种新型减肥药,为了研究该药物作用机制,某生物学习小组利用体外培养的小鼠脂肪细胞进行了实验,各组处理及结果如图所示。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真题练习含答案一、选择题1.如图表示孟德尔杂交实验过程操作及理论解释,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图1中①和②的操作不能同时进行,②操作后要对雌蕊进行套袋处理B.图2揭示了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孟德尔假说—演绎的核心内容C.图3为测交实验遗传图谱D.图2揭示了减数分裂过程中,伴随同源染色体1、2的分离,等位基因D、d也随之分离,进入不同的配子2.(2018·江苏,6)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会导致子二代不符合3∶1性状分离比的情况是()A.显性基因相对于隐性基因为完全显性B.子一代产生的雌配子中2种类型配子数目相等,雄配子中也相等C.子一代产生的雄配子中2种类型配子活力有差异,雌配子无差异D.统计时子二代3种基因型个体的存活率相等3.遗传学之父孟德尔通过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发现了遗传的分离定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因豌豆植株的特性,对豌豆进行人工杂交实验时需要对父、母本未成熟的花去雄B.F1高茎豌豆自交或测交,后代同时出现高茎和矮茎两种植株的现象称为性状分离C.预期测交后代高茎与矮茎两种豌豆的比例为1∶1是对假说的验证D.F1高茎豌豆自交所得F2的高茎植株中纯合子占1/34.(2023·北京西城区高三期中)将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纯合显性个体和纯合隐性个体间行种植,另将玉米(雌雄异花)一对相对性状纯合显性个体和纯合隐性个体间行种植。
通常情况下,具有隐性性状的一行植株上所产生的F1具有的特点是()A.豌豆和玉米都有显性个体和隐性个体B.玉米都为隐性个体,豌豆既有显性个体又有隐性个体C.豌豆和玉米的显性和隐性个体的比例都是3∶1D.豌豆都为隐性个体,玉米既有显性个体又有隐性个体5.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某小组将两色的围棋子放到不透明的箱子中,通过抓取围棋子模拟性状分离比的实验。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每做完一次模拟实验必须摇匀围棋子,然后再做下一次实验B.每个箱子中两色的围棋子代表两种类型的配子,数量一定相等C.从每个箱子抓取围棋子并统计后,为了符合实际的受精情况,抓取后不必放回D.多次抓取后,同色围棋子组合与不同色围棋子组合出现的比例均约为1/2 6.(2024·厦门高三检测)某生物兴趣小组用豌豆作实验材料验证孟德尔的遗传定律时,出现了非正常分离比现象,下列原因分析相关度最小的是()A.选作亲本的个体中混入了杂合子B.收集和分析的样本数量不够多C.做了正交实验而未做反交实验D.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存活率有差异7.水稻有香味和无香味为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题:细胞的基本结构一、单项选择题(共6小题)1.洋葱根尖分生区能合成生物大分子的细胞器是()A.细胞核B.线粒体C.叶绿体D.大液泡2.无机盐在细胞中含量很少,但对于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都有重要作用。
下列关于无机盐的叙述,错误的是()A.P是组成细胞膜的元素B.Fe不是构成血红素的元素C.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形式存在D.哺乳动物血液中Ca2+含量太低会引起抽搐3.核仁是一个处于动态变化的核内结构,其组成成分很不稳定,并且由于细胞类型和生理状态的不同而存在明显的差异。
一般来说,核仁的主要成分包括rDNA、rRNA、蛋白质和一些酶类等。
下列有关核仁的叙述,正确的是()A.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中的核仁会周期性地消失和重建B.细胞中的遗传信息主要储存在核仁的rDNA中C.核仁中的蛋白质、酶类是在核仁中合成的D.胰腺细胞中的核仁比口腔上皮细胞中的核仁大4.迁移体是我国发现的具有单层膜的新细胞器,呈囊状结构,能识别受损线粒体并将其转运到迁移体内,再将受损线粒体运送到细胞外,以维持细胞的稳态。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可用差速离心法分离迁移体等细胞器B.迁移体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C.迁移体的膜不属于细胞的生物膜系统D.受损线粒体的转运需依赖膜的流动性5.下列有关教材实验方法或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A.证明细胞膜的流动性常用荧光标记法B.同位素标记法可用于研究分泌蛋白的分泌途径C.分离细胞中的各种细胞器采用的密度梯度离心法D.核移植技术可用于研究细胞核的功能6.下面为与细胞相关的一些现象:①脂溶性物质极易通过细胞膜,并且细胞膜很容易被脂溶性物质所溶解;②细胞的表面张力明显低于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油脂滴表面若吸附有蛋白质成分表面张力会降低);③用清水清洗刚采摘的红苋菜时清水不呈红色,将红苋菜置于沸水中一段时间后,汤呈红色;④人的成熟红细胞中全部磷脂分子铺成单分子层后的面积约为细胞膜表面积的两倍。
高中生物实验专题复习一、高考考纲实验要求(共19个实验):二、实验设计遵循的原则(必修一P79): `(1)对照性原则(2)单一变量性原则:(只能一个因素变,其余均要一致) (3)等量性原则:实验中要做到“单一变量” ,应注意等量的原则例如 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只能生长素浓度变化,其余条件均保持一致:✍ 生物材料要相同(数量、长度、来源和生理状况等方面要相同);✍所用试剂的成分、体积要相同;✍ 处理条件,光照、培养温度要相同。
三、实验操作设计(四步曲) (1)取材、分组、编号(2)根据原理进行实验处理(遵循对照、等量、单一变量原则) (3)培养与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4)结果与结论分析四、实验设计与分析中要注意语言规范、科学、简明1、实验组别编号描述如:凡实验中涉及到两组或两组以上,所用器材需用1、2、3……或A 、B 、C ……或甲、乙、丙……等加以编号便于区分。
2、实验步骤分步描述并加以编号(一般不宜连续描述)3、在实验中因素不能做到准确量化的描述,应尽可能用“定性”的语言表达。
@如:“一段时间”、“适宜的温度”、“适量的”、“一定量的”等。
4、叙说中尽量要用规范的实验术语,不能用含糊的口语如:“盖玻片”不能说是“玻璃片”;“等量的”不宜说成“一样多的”;“振荡”不宜说成“晃动”“摇动”等等。
如:第一步……。
第二步……。
……如:1、……。
2、……。
:……五、实验复习要点a、对实验相关基础知识(实验的目的、原理、材料、用具、现象)准确记忆,透彻分析。
b、熟练掌握实验中涉及的方法及操作技能并能灵活运用c、提升对实验设计和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及处理的能力。
~光学显微镜构造注1:目镜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注2:放大倍数:目镜和物镜二者放大倍数的乘积,显微镜放大倍数是指直径倍数,即长度和宽度,而不是面积。
注3:显微镜的使用:置镜(装镜头)→对光→置片→调焦→观察注4:换高倍物镜时只能移动转换器,换镜后,只准调节细准焦和反光镜(或光圈)问1:低倍镜换为高倍镜后,若看不到或看不清原来的像,可能原因?(ABC)《A、物像不在视野中B、焦距不在同一平面C、载玻片放反,盖玻片在下面D、未换目镜问2:放大倍数与视野的关系: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视野越亮,工作距离越长;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视野越暗,工作距离越短。
高考必备生物实验实验一:酵母发酵实验目的通过酵母发酵的实验,了解发酵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和酒精,并掌握发酵作用的基本原理。
实验材料1. 干酵母2. 硫酸糖溶液3. 葡萄糖4. 烧杯5. 实验管和橡皮塞6. 麻油实验步骤1. 取一定量的酵母和葡萄糖混合于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
2. 将混合液体倒入带有刻度的实验管中,再注入一定量的酵母。
3. 用橡皮塞将实验管口封闭,用麻油涂抹橡皮塞和实验管口,防止空气和微生物的进入。
4. 轻轻摇晃实验管,观察酵母是否开始发酵并产生泡沫和气泡,记录时间和观测结果。
实验原理酵母是微生物中较佳的发酵剂。
酵母在葡萄糖作用下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酒精。
实验中添加的酵母重新分解了葡萄糖,并且在此过程中产生了二氧化碳和一定数量的酒精。
实验二:叶绿素提取实验目的通过叶绿素提取实验,了解叶绿素的提取方法和叶绿素在色谱柱上的分离技术,并研究叶绿素的理化性质。
实验材料1. 大叶子植物如菠菜、豆类等2. 酒精3. 氯仿4. 无水乙醇5. 滤纸6. 显微镜7. 毛细管和色谱柱实验步骤1. 取大叶子植物样本,放入无水乙醇中摇晃,使叶片中的叶绿素溶解于乙醇中。
2. 将醇提液过滤并得到滤液。
3. 在滤液中添加少量氯仿,并轻轻地摇晃几次,并呈斜置状态,待两相液完全分层,收取上层绿色液体,即为叶绿素提取液。
4. 制备色谱柱并将提取液注入,观察到色谱柱上颜色的分离。
实验原理通过叶绿素提取液的制备和分析,可以了解叶绿素的溶解性和理化性质,在色谱柱上观测叶绿素的分离情况。
同时也提供了研究和分析叶绿素的方法。
高三生物实验设计专题复习一、课本实验(学法指导)除掌握一些实验技能和理解实验原理和过程外,还应注意以下三点:1.细心体会科学家的设计思路,周密的理解经典实验的全过程。
例1.赫尔希通过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实验包括4个步骤:①培养噬菌体,②35S和32P标记噬菌体,③放射性检测,④离心分离。
实验步骤的先后顺序为()A.①②④③B.④②①③C.②①④③D.②①③④2.体会课本实验步骤的书写和语言的表达方式,尤其是探究实验的一般书写格式。
例如:(1)《探究酶的专一性》时,用到了表格体现实验步骤,起到简洁明了,跨越语言障碍的作用。
(2)当实验范围很宽泛时,要善于选择一个具体素材着手去设计实验实现实验目的(3)学会表达。
3.从课本实验中学会一些基本的实验方法:两种常用技术(一)同位素标记:通过同位素标记能够实现的目标:使看不见的结构(光合作用中的C同化过程)或途径(分泌蛋白)可以看见。
如:光合和呼吸中的标记,DNA的标记,分泌蛋白的标记。
例:人类发现了放射性同位素以后,很快便将它应用在生物学的研究中,为探明许多生命过程的奥秘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请回答:(1)如果用含18O的水浇灌某盆栽植物,并将该盆植物置于光照下。
过一段时间,在植物周围的空气中,能够收集到哪些含18O的气态物质?这些物质是由植物内的哪些生理过程产生的?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2)为了证明噬菌体浸染细菌时,进入细菌的是噬菌体DNA,而不是它的蛋白质外壳,可用两种不同的放射性同位素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噬菌体的DNA。
然后再让这两种不同标记的噬菌体分别去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从而对此做出实验论证。
高考生物实验专题复习主讲:胡向飞2009高考对实验能力的要求:1.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2.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处理。
3.具备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与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
4.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
命题热点:1.常规实验的原理、假设、方案设计与步骤、结果预测等,理论与方法。
2.课本知识中探究素材的探究。
3.常规实验原理与方法的拓展与创新的应用。
4.科学发展史中蕴含的思想与方法的归类分析、应用。
5.生产与生活实践问题的解决。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一.生物实验中常见的材料的选择:对于对照实验,一个实验可包括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是接受单一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是不接受单一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并确保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只有单一变量不同,而其他的因素都是相同,如果实验结果出现差异,就是单一变量引起的,从而得出结论。
通过设置对照实验,既可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又可增加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常用的对照类型有以下几种:1、空白对照:对照实验是不加单一变量处理的对象组。
如“DNA的鉴定”实验中,取两支试管,其中一支加入单一变量DNA,而另一试管不加入DNA作为空白对照组。
2、自身对照:实验与对照在同一对象上进行,不另设对照组。
“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是一个典型的对照实验:实验处理前的对象为对照组,实验处理之后的对象为实验组。
3、条件对照:给实验组某种处理,给对照组另一条件的筛理。
如“验证甲状腺激素促进幼小动物发育”的实验,设置了三组,甲组是饲喂时添加甲状腺激素的蝌蚪(实验组);乙组是饲喂时添加甲状腺激素抑制剂的蝌蚪(条件对照组);丙组是对蝌蚪不作任何处理(空白对照)。
4、相互对照:指不另设对照组,而是利用几个实验组相互对照。
如“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实验中,过氧化氢酶和Fe3+催化速度相互对照。
在“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与观察”实验中,胚根不同朝向的玉米或小麦种子相互对照。
高考试题赏析(2006年全国卷Ⅰ30题)为了验证叶片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有气体的产生和消耗,请用所提供的实验材料与用具,在给出的实验步骤和预测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继续完成实验步骤的设计和预测实验结果,并对你的预测结果进行分析。
实验材料与用具:烟草幼苗、试管两支、NaHCO3稀溶液(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真空泵、暗培养箱、日光灯(实验过程中光照和温度等条件适宜,空气中O2和CO2在水中的溶解量及无氧呼吸忽略不计)。
实验步骤和预测实验结果:(1)剪取两小块相同的烟草叶片,分别放入盛有等量蒸馏水和NaHCO3稀溶液的两支试管中。
此时,叶片均浮在水面。
(2)用真空泵抽去两支试管内液体中和叶肉细胞间隙中的气体后,敞开试管口,可观察到叶片均下沉到试管底部。
(3)(4)分析预测结果:参考答案:(3)将这两支试管放在日光灯下,照光一段时间。
结果:NaHCO3稀溶液中的叶片上浮,蒸馏水中的叶片在试管底部。
(4)再将这两支试管放在暗培养箱中一段时间。
结果:NaHCO3稀溶液中的叶片下沉,蒸馏水中的叶片仍在试管底部。
分析预测的结果:(1)光照下,NaHCO3稀溶液中的叶片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来的氧气多于消耗的氧气,叶肉细胞间隙的氧气增加,叶片上浮。
而蒸馏水中缺乏二氧化碳和氧气,叶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叶肉细胞间隙缺乏气体,因此叶片仍位于试管底部。
(2)黑暗中,NaHCO3稀溶液中的叶片呼吸作用,消耗了叶肉细胞间隙中的氧气,放出二氧化碳溶于NaHCO3稀溶液中,叶肉细胞间隙缺乏气体,叶片下沉。
蒸馏水中缺乏氧气,叶片不能进行呼吸作用,叶肉细胞间隙仍缺乏气体,因此叶片仍位于试管底部。
9、(22分)回答下列I、II小题:I.右图表示光照强度对A、B两种C3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据图回答:(1)A、B两种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对光能利用的差异是。
(2)在农业生产中,与B植物相比,A植物应种植在条件下。
II.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取A、B两支试管。
在A管中加入煮熟的蚕豆子叶,B管中加入发芽的蚕豆子叶。
在两管中分别加入甲烯蓝溶液(注:甲烯蓝氧化态为蓝色,接受氢后为无色),一段时间后倒出溶液,两管中的子叶都呈蓝色,然后,两管分别加水淹没子叶、抽气、在水面上覆盖适量石蜡油,37℃保温一段时间后,发现A管中的子叶不变色,B管中的子叶蓝色变浅。
取出子叶放在滤纸上,一段时间后,发现A管中取出的子叶不变色,B管中取出的子叶蓝色变深。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回答问题:(1)37℃保温一段时间后,B 管子叶蓝色变浅的原因是。
(2)滤纸上B管子叶蓝色变深的原因是。
(3)A管子叶37℃保温后不变色的原因是。
(4)该实验设置A管的目的是。
习题巩固:1.使用苏丹III染色,能显示细胞中脂肪的存在,这是因为该染色剂A、易于进入细胞B、亲水而疏脂C、颜色特别鲜艳D、亲脂而疏水2.使用斐林试剂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必须将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A、分别加入样液中B、混匀后再加入样液C、加热后再加入样液D、同时加入样液中3.将马铃薯块茎与浸软的花生种子分别徒手切片,在载波片中央滴少许染液,再把这两种材料的切片分别浸在碘液里制成临时装片后,用显微镜观察切片上被碘染色的淀粉粒。
结果应该是A、马铃薯切片中有更多的蓝黑色颗粒B、花生切片中显示更多的蓝黑色颗粒C、两种材料的切片中均术见蓝黑色颗粒D、难以分辨出两种切片碘染色后的差别4.现有下列生物材料:①苹果②黄豆种子③梨④花生种子⑤蛋清⑥马铃薯块茎。
最适于用来鉴定还原性糖的有A、①③⑥B、①②③C、①③D、③④5.将面团包在纱布中在消水中搓洗,鉴定粘留在纱布上的粘稠物质和洗出的白浆分别用的试剂是:A、碘液、苏丹III溶液B、双缩脲试剂,碘液C、亚甲基兰溶液、苏丹III溶液D、碘液、斐林试剂6.下列材料中不能用于观察叶绿体的是:A、气孔保卫细胞B、幼嫩黄瓜果肉细胞C、幼嫩茎皮层细胞D、根毛细胞7、适时剪取的根尖,若不立即使用,应及时地浸泡在酒精与醋酸按一定比例配置的溶液中,主要目的是:A、杀死根尖细胞B、固定原生质的细微结构C、水解胞间质离散细胞D、为染色创造条件8.制作根尖细胞临时装片时,要将根尖材料放入15%的盐酸与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的混合液(1:1)中浸泡3~5分钟,其目的是:A、杀死根尖细胞B、固定根尖细胞原生质的细微结构C、软化根尖材料,使分生细胞离散D、为染色创造适宜的反应条件9、经盐酸处理的根尖必须有清水洗除盐酸残液,其目的是:A、避免细胞结构被盐酸腐蚀B、软化细胞结构以利于染色C、利于染色体被酸性染料染色D、利于染色体被碱性染料染色染色体形态的示意图10.在观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时,能看到的结构是:A、中心体B、叶绿体C、染色体D、高尔基体11、下列关于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叙述,正确的一组是:①解离的目的是将组织细胞杀死,以利于固定细胞的形态②漂洗的目的是为了洗去根尖上的酸,避免与碱性染料发生中和③用龙胆紫染色是为了将细胞核染成紫色④压片可将根尖细胞压成单层,使之不互相重叠⑤高倍镜下视野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少⑥当看到一前期细胞时,要注意观察到它如何进入到中期、后期、末期的过程,以理解从中期到末期发生的变化。
A、①②B、③④⑤C、②③④D、②③⑥12、下列关于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实验原理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淀粉和蔗糖都是非还原性糖,加热条件下,与斐林试剂作用不产生砖红色沉淀B、淀粉能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水解成还原性糖C、蔗糖在淀粉酶的作用下可以水解为还原性糖葡萄糖和果糖D、淀粉酶能否催化淀粉和蔗糖水解,是通过有无还原性糖特定的颜色反应证明的。
13.选择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进行质壁分离及其复原的实验,是因为A、只有外表皮细胞可以渗透吸水或失水B、外表皮细胞的液泡中有紫色素,便于观察C、外表皮细胞的细胞质中有紫色素,便于观察D、外表皮比内表皮容易撕取第二部分课外实验(实验设计题)●什么是实验设计:实验设计就是根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的原理,选择实验的材料和用具,并用文字的形式制定的合理的实验方案●怎样进行实验设计呢?1.一个设计实验包括的项目有:题目、原理、假设、材料用具、方法步骤、结果分析、得出结论;或预测结果、得出结论。
2.实验设计的原则:科学性原则:实验依据的原理必须科学,设计思路要符合逻辑性,体现实事求是的精神;实验原理要正确,实验材料和实验手段的选择要恰当,整个设计思路和实验方法的确定都不能偏离生物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以及其它学科领域的基本原则。
平行重复原则:控制某种因素的变化幅度,在同样条件下重复实验,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往往多次或是多数操作,避免偶然误差。
本题是取50粒为一组,就是避免种子的个别因素造成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可操作性原则: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步骤的描述必须具体明确,利于操作。
打个比喻说:有人拿你的设计步骤可以去完成实验并能得到你预想的实验目的。
单一变量原则:不论一个实验有几个实验变量,都应确定一个实验变量对应观测一个反应变量,这就是单一变量原则。
既控制其它因素不变,只改变其中某一因素,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二组之间的唯一差异是单一变量,而其它的因素应该一致。
等量对照原则:所谓对照实验是指除所控因素外,其它条件与被对照实验完全相等的实验。
设立对照组,目的是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或干扰,增加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利。
随机性原则:实验设计中的随机性原则,是指被研究的样本是从总体中任意抽取的。
这样做的意义在于:一是可以消除或减少系统误差,使显著性测验有意义;二是平衡各种条件,避免实验结果中的偏差。
3.设置对照组的4种方法:(见前)(1)空白对照(2)条件对照(3)自身对照(4)相互对照例如:请设计实验,验证甲状腺激素能促进幼小动物的发育。
实验方案可设计为:甲组动物:饲喂甲状腺激素和饲料乙组动物:只饲喂等量的饲料丙组动物:饲喂甲状腺抑制剂和等量的饲料(丙组为条件对照)例题以2005年广东高考39题为例: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某电镀厂排水口采集重金属污染液l00OmL。
利用以下实验材料和器材设计实验,探究不同浓度重金属污染液对水稻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影响。
实验材料和器材:水稻种子:试管:培养皿;纱布:尺子(l00mm);蒸馏水;恒温光照培养箱,温度设定为28℃,光强度为200O Lux);(实验材料和器材的数量不限)根据给出的实验材料和器材.请设计实验方法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并作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