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病毒-分子生物学基础
- 格式:ppt
- 大小:4.10 MB
- 文档页数:47
狂犬病病毒原来有不同的分型,一起来看看狂犬病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病症,通常的认知中就是被狗咬到然后就会引发这种疾病,而且它有多种不同的分型。
正是由于常见多发,所以人们多多了解一下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做足了了解,在事发突然时才不会束手无措。
★一、生物性状1、形态结构病毒外形呈弹状(60~400nm×60~85nm),一端纯圆,一端平凹,有囊膜,内含衣壳呈螺旋对称。
核酸是单股不分节负链RNA。
基因组长约12kb,从3′到5′端依次为编码N、M1、M2、G、L蛋白的5个基因,各个基因间还含非编码的间隔序列。
五种蛋白都具有抗原性。
M1、M2蛋白分别构成衣壳和囊膜的基质。
L蛋白为聚合酶。
G蛋白在囊膜上构成病毒刺突,与病毒致病性有关,N蛋白为核蛋白有保护RNA功能。
G蛋白和N蛋白是狂犬病病毒的主要抗原,刺激机体可诱生相应抗体和细胞免疫。
过去一直认为G蛋白是唯一诱生中和抗体,并能提供狂犬病保护性免疫的抗原。
而近年研究表明,除G蛋白外,该病毒的核糖核蛋白(RNP)在诱生保护性免疫应答上也起重要作用。
2、培养狂犬病病毒宿主范围广,可感染鼠,家兔、豚鼠、马、牛、羊、犬、猫等,侵犯中枢神经细胞(主要是大脑海马回锥体细胞)中增殖,于细胞浆中可形成嗜酸性包涵体(内基氏小体Negri body)。
在人二倍体细胞、地鼠肾细胞、鸡胚、鸭胚细胞中增养增殖,借此可用于制备组织培养疫苗。
3、抗原型与变异狂犬病病毒仅一种血清型,但其毒力可发生变异。
从自然感染动物体内分离的病毒株称野毒株(Wild strain)或街上毒株 (Street strain),致病力强,自脑外接种易侵入脑组织及唾液腺。
将野毒株在家兔脑内连续传50代后,家兔致病潜伏期逐渐缩短,2~4周缩短至4~6日,如再继续传代不再缩短,称固定毒株 (Fixed Strain) ,固定毒株对人及动物致病力弱,脑外接种不侵入脑内增殖,不引起狂犬病,巴斯德首先创用固定制成减毒活疫苗,预防狂犬病。
狂犬病病毒-医学微生物学课件xx年xx月xx日•狂犬病病毒概述•狂犬病病毒的感染和复制•狂犬病病毒的致病机制目录•狂犬病病毒的流行病学•狂犬病病毒的诊断和治疗•狂犬病病毒的防控措施01狂犬病病毒概述狂犬病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外形呈子弹状或蝌蚪状,具有囊膜,直径约65~80nm,长18~30nm。
病毒形态狂犬病病毒的基因组为单股负链RNA,分为3个主要结构蛋白(M、G、L)和两个非结构蛋白(NS1和NS2)。
病毒结构病毒形态和结构病毒分类狂犬病病毒属于病毒界,弹状病毒科,狂犬病病毒属。
病毒命名狂犬病病毒的命名是根据其寄主动物的种类来确定的,如犬狂犬病病毒(Canine rabies virus)和人类狂犬病病毒(Human rabies virus)等。
病毒分类和命名病毒生物学特性宿主范围狂犬病病毒的宿主范围非常广泛,包括犬、猫、狐狸、狼、熊、浣熊等哺乳动物,以及蝙蝠等野生动物。
传播途径狂犬病病毒主要通过唾液传播,如咬伤、抓伤、舔舐伤口等。
病毒复制和感染过程狂犬病病毒感染后,病毒粒子首先吸附在细胞表面,然后通过膜融合或内吞作用进入细胞内,在细胞质中复制,产生大量的子代病毒粒子,最后释放出来感染其他细胞或动物。
02狂犬病病毒的感染和复制感染途径狂犬病病毒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侵入机体,也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感染。
感染机制病毒通过与神经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侵入机体后在局部繁殖,然后沿着神经元轴突向中枢神经系统扩散。
感染途径和机制病毒通过表面糖蛋白与神经元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介导病毒侵入细胞。
病毒吸附病毒通过膜融合或内吞作用进入细胞,然后在细胞内复制和繁殖。
病毒侵入病毒吸附和侵入狂犬病病毒的基因组为单股负链RNA,编码多个病毒蛋白。
病毒基因组复制和表达病毒基因组病毒在细胞内复制时,首先合成正链RNA作为模板,再合成负链RNA。
基因组复制病毒基因组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合成病毒蛋白,这些蛋白参与病毒的组装、复制和致病过程。
狂犬病狂犬病(rabies)又称恐水症(hydrophobia),是一种人畜共通传染病,病原体为狂犬病毒,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狂犬病病毒属核糖核酸型弹状病毒,通过唾液传播,多见于狗,狼,猫等食肉动物。
目前的实验和观察表明其只感染哺乳动物。
它会导致哺乳动物的急性脑炎和周围神经炎症,没有接受疫苗免疫的感染者,当神经症状出现后几乎必然死亡,通常的死亡原因都是由于中枢神经(脑-脊髓)被病毒破坏,最终死于植物神经受损导致的脏器衰竭。
但是只要及时的接种疫苗,一般都能诱发机体产生足够的免疫力消灭病毒。
狂犬病是最为恐怖的疾病之一,一旦发病,死亡率为100%。
哺乳动物中,灵长目、食肉目、翼手目等目的动物都可以成为病患,如人、猫、狗、雪貂、浣熊、臭鼬、狐狸、狼、熊、蝙蝠还有马;而啮齿目动物(除海狸外)很少感染,如松鼠、花栗鼠、兔子等,但为了保险起见,被啮齿动物如鼠咬伤后还是应该注射狂犬病的疫苗。
病毒大量存在于发病者的脑脊液、口水和体液中,绝大部份通过咬伤传播,很多时令染病的人或动物特别活跃,在没有激怒的情况下发起攻击,展现其他不寻常的行为。
狂犬病亦可以以麻痹方式出现,令患者显得沉默内向。
亦有未经确认的实例表明病毒可经气溶胶由黏膜或呼吸道传染,在探索有狂犬病蝙蝠的洞穴时被含有蝙蝠粪便的气溶胶感染。
狂犬病从一个人传到另外一个人极为少见,曾出现于器官移植,极少出于人咬人或接吻,2004年在美国一个未诊断为狂犬病的患者过世之后捐献内脏,获得捐献的三个人因狂犬病身亡。
狂犬病病毒为核糖核酸型弹状病毒,一端圆凸;一端平凹,形如子弹,直径65~80nm,长约130~240nm。
病毒易为日光、紫外线、甲醛、升汞季胺类化合物(如新洁尔灭)、脂溶剂、50%~70%酒精等灭活,其悬液经56℃30~60分钟或100℃2分钟即灭活。
病毒于-70℃或冻干后置0~4℃中可保持活力数年。
被感染的组织可保存于50%甘油内送验。
狂犬病诊断标准一、狂犬病诊断标准(一)原国家卫生部2008年颁布的狂犬病诊断标准根据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病例确诊需要实验室证据。
1、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下列任一项即可诊断典型的狂躁型狂犬病临床表现,明确的动物致伤史+典型的麻痹型狂犬病临床表现。
2、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加下列任一项,即可确诊:(1)直接荧光抗体法(或ELISA法):检测患者唾液、脑脊液或颈后带毛囊的皮肤组织标本中狂犬病病毒抗原阳性,或用RT-PCR检测狂犬病病毒核酸阳性。
(2)细胞培养方法:从患者唾液或脑脊液等标本中分离出狂犬病病毒。
(3)脑组织检测:尸检脑组织标本,用直接荧光抗体法或ELISA法检测狂犬病病毒抗原阳性、RT-PCR检测狂犬病病毒核酸阳性、细胞培养方法分离出狂犬病病毒。
(二)WHO的狂犬病定义临床病例:病例具有急性神经性综合征(如脑炎),主要表现为机能亢奋(如狂躁型狂犬病)或者麻痹综合征(如麻痹型狂犬病),如果没有重症监护支持,病人通常会在首发症状出现后7-11天内进行性发展为昏迷和死亡,常见死因为呼吸循环衰竭。
符合下列实验室标准中的1种或几种即可确诊。
(1)存在病毒抗原。
(2)细胞培养方法或实验动物接种中分离到病毒。
(3)未接种疫苗者的脑脊液或血清中存在病毒特异性抗体。
(4)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在活体或尸检样本(如脑活检样本、皮肤、唾液、浓缩尿)中检测到病毒核酸。
(三)WHO的狂犬病病例分类疑似病例:符合临床病例定义的病例。
可能病例:疑似病例,同时具有与疑似狂犬病动物接触的可靠病史。
确诊病例:实验室确认的疑似病例或可能病例。
在缺少动物暴露史或临床疑似脑炎症状的情况下,如果实验室诊断检测明确,仍可进行确定性诊断。
对可能感染狂犬病的患者在采取适当预防措施情况下进行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可能有助于诊断。
无论临床类型如何,当脑干、海马、下丘脑、深层和皮层下白质以及深层和皮质灰质的核磁共振T2成像出现模糊、微弱的异常高信号时,均提示可能为狂犬病。
狂犬病毒的形态和分类T T 狂犬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 ),本科病毒分二个属,即水泡性口炎病毒属(Vesiculovirus ,VSV )和狂犬病毒属(Lyssa virus ),此外,还有未定属的植物弹状病毒。
狂犬病毒外形似一颗子弹,长约180nm ,直径75nm ,一端为半球形,另—端扁平。
病毒粒子由感染细胞浆膜表面芽生形成。
本科病毒中能感染人类,构成对人类威胁的只有狂犬病毒,狂犬病毒是狂犬病毒属的典型种。
从感染的动物或病人中得到的狂犬病毒称野毒株或街毒(Street virus)。
街毒经过系列传代适应特定宿主后称固定毒(Fixed virus)。
根据对不同毒株的血清学反应和单克隆抗体分析,将狂犬病毒分成6个血清型:血清1型:为典型的狂犬病毒标准攻击毒株(Challenge Virus Standard,CVS),包括全球各地主要的原型株(野毒株)和实验株(固定株),以及新认识的中欧的啮齿动物分离株。
野毒毒力很强,进入人体后引起发病,固定株病毒经选育可获得疫苗株,其毒力(致病力)已大大降低,一般条件下不能致病,但其抗原性却没有降低,甚至还有提高,这就是为什么狂犬咬人和注射疫苗都是抗原进入机体,前者引起发病而后者却导致免疫的原因。
血清2型:为拉各斯蝙蝠病毒(Lagos -bat virus),首先从尼日利亚的蝙蝠脑中分离得到,后来从中非共和国的蝙蝠中也分离到。
此型包括有6个亚型(Lag -1,Lag -2,Lag -pin ,Lag -Dak ,Lag -Kin ,Lag -Zin )。
血清3型:为莫可拉原型株(Mokola virus),首先从尼日利亚地鼠(Shrew )中分离到,以后又在非洲一些国家的人、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中分离出来,包括5 个亚型(Mok -1,Mok -2,Mok -3,Mok -5,Mok -Umh )。
血清4型:为杜文海格原型株(Duvenhage virus),首先从南非1个狂犬病患者中分离到,以后又从南非和中欧的蝙蝠中分离得到。
狂犬病诊断标准分析一、狂犬病诊断标准(一)原国家卫生部2008年颁布的狂犬病诊断标准根据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病例确诊需要实验室证据。
1、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下列任一项即可诊断典型的狂躁型狂犬病临床表现,明确的动物致伤史+典型的麻痹型狂犬病临床表现。
2、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加下列任一项,即可确诊:(1)直接荧光抗体法(或ELISA法):检测患者唾液、脑脊液或颈后带毛囊的皮肤组织标本中狂犬病病毒抗原阳性,或用RT-PCR检测狂犬病病毒核酸阳性。
(2)细胞培养方法:从患者唾液或脑脊液等标本中分离出狂犬病病毒。
(3)脑组织检测:尸检脑组织标本,用直接荧光抗体法或ELISA法检测狂犬病病毒抗原阳性、RT-PCR检测狂犬病病毒核酸阳性、细胞培养方法分离出狂犬病病毒。
(二)WHO的狂犬病定义临床病例:病例具有急性神经性综合征(如脑炎),主要表现为机能亢奋(如狂躁型狂犬病)或者麻痹综合征(如麻痹型狂犬病),如果没有重症监护支持,病人通常会在首发症状出现后7-11天内进行性发展为昏迷和死亡,常见死因为呼吸循环衰竭。
符合下列实验室标准中的1种或几种即可确诊。
(1)存在病毒抗原。
(2)细胞培养方法或实验动物接种中分离到病毒。
(3)未接种疫苗者的脑脊液或血清中存在病毒特异性抗体。
(4)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在活体或尸检样本(如脑活检样本、皮肤、唾液、浓缩尿)中检测到病毒核酸。
(三)WHO的狂犬病病例分类疑似病例:符合临床病例定义的病例。
可能病例:疑似病例,同时具有与疑似狂犬病动物接触的可靠病史。
确诊病例:实验室确认的疑似病例或可能病例。
在缺少动物暴露史或临床疑似脑炎症状的情况下,如果实验室诊断检测明确,仍可进行确定性诊断。
对可能感染狂犬病的患者在采取适当预防措施情况下进行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可能有助于诊断。
无论临床类型如何,当脑干、海马、下丘脑、深层和皮层下白质以及深层和皮质灰质的核磁共振T2成像出现模糊、微弱的异常高信号时,均提示可能为狂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