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毒的形态和分类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1
狂犬病病毒原来有不同的分型,一起来看看文章导读狂犬病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病症,通常的认知中就是被狗咬到然后就会引发这种疾病,而且它有多种不同的分型。
正是由于常见多发,所以人们多多了解一下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做足了了解,在事发突然时才不会束手无措。
一、生物性状 1、形态结构病毒外形呈弹状(60~400nm×60~85nm),一端纯圆,一端平凹,有囊膜,内含衣壳呈螺旋对称。
核酸是单股不分节负链RNA。
基因组长约12kb,从3′到5′端依次为编码N、M1、M2、G、L蛋白的5个基因,各个基因间还含非编码的间隔序列。
五种蛋白都具有抗原性。
M1、M2蛋白分别构成衣壳和囊膜的基质。
L蛋白为聚合酶。
G蛋白在囊膜上构成病毒刺突,与病毒致病性有关,N蛋白为核蛋白有保护RNA功能。
G蛋白和N蛋白是狂犬病病毒的主要抗原,刺激机体可诱生相应抗体和细胞免疫。
过去一直认为G蛋白是唯一诱生中和抗体,并能提供狂犬病保护性免疫的抗原。
而近年研究表明,除G蛋白外,该病毒的核糖核蛋白(RNP)在诱生保护性免疫应答上也起重要作用。
2、培养狂犬病病毒宿主范围广,可感染鼠,家兔、豚鼠、马、牛、羊、犬、猫等,侵犯中枢神经细胞(主要是大脑海马回锥体细胞)中增殖,于细胞浆中可形成嗜酸性包涵体(内基氏小体Negri body)。
在人二倍体细胞、地鼠肾细胞、鸡胚、鸭胚细胞中增养增殖,借此可用于制备组织培养疫苗。
3、抗原型与变异狂犬病病毒仅一种血清型,但其毒力可发生变异。
从自然感染动物体内分离的病毒株称野毒株(Wild strain)或街上毒株 (Street strain),致病力强,自脑外接种易侵入脑组织及唾液腺。
将野毒株在家兔脑内连续传50代后,家兔致病潜伏期逐渐缩短,2~4周缩短至4~6日,如再继续传代不再缩短,称固定毒株 (Fixed Strain) ,固定毒株对人及动物致病力弱,脑外接种不侵入脑内增殖,不引起狂犬病,巴斯德首先创用固定制成减毒活疫苗,预防狂犬病。
狂犬病病毒原来有不同的分型,一起来看看狂犬病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病症,通常的认知中就是被狗咬到然后就会引发这种疾病,而且它有多种不同的分型。
正是由于常见多发,所以人们多多了解一下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做足了了解,在事发突然时才不会束手无措。
★一、生物性状1、形态结构病毒外形呈弹状(60~400nm×60~85nm),一端纯圆,一端平凹,有囊膜,内含衣壳呈螺旋对称。
核酸是单股不分节负链RNA。
基因组长约12kb,从3′到5′端依次为编码N、M1、M2、G、L蛋白的5个基因,各个基因间还含非编码的间隔序列。
五种蛋白都具有抗原性。
M1、M2蛋白分别构成衣壳和囊膜的基质。
L蛋白为聚合酶。
G蛋白在囊膜上构成病毒刺突,与病毒致病性有关,N蛋白为核蛋白有保护RNA功能。
G蛋白和N蛋白是狂犬病病毒的主要抗原,刺激机体可诱生相应抗体和细胞免疫。
过去一直认为G蛋白是唯一诱生中和抗体,并能提供狂犬病保护性免疫的抗原。
而近年研究表明,除G蛋白外,该病毒的核糖核蛋白(RNP)在诱生保护性免疫应答上也起重要作用。
2、培养狂犬病病毒宿主范围广,可感染鼠,家兔、豚鼠、马、牛、羊、犬、猫等,侵犯中枢神经细胞(主要是大脑海马回锥体细胞)中增殖,于细胞浆中可形成嗜酸性包涵体(内基氏小体Negri body)。
在人二倍体细胞、地鼠肾细胞、鸡胚、鸭胚细胞中增养增殖,借此可用于制备组织培养疫苗。
3、抗原型与变异狂犬病病毒仅一种血清型,但其毒力可发生变异。
从自然感染动物体内分离的病毒株称野毒株(Wild strain)或街上毒株 (Street strain),致病力强,自脑外接种易侵入脑组织及唾液腺。
将野毒株在家兔脑内连续传50代后,家兔致病潜伏期逐渐缩短,2~4周缩短至4~6日,如再继续传代不再缩短,称固定毒株 (Fixed Strain) ,固定毒株对人及动物致病力弱,脑外接种不侵入脑内增殖,不引起狂犬病,巴斯德首先创用固定制成减毒活疫苗,预防狂犬病。
01狂犬病基本概念及流行病学Chapter狂犬病定义与传播途径狂犬病定义传播途径流行病学特点及危害程度流行病学特点危害程度国内外发病现状及趋势分析国内发病现状近年来我国狂犬病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但仍是全球狂犬病高发国家之一。
国外发病现状发达国家狂犬病发病率较低,部分国家已经消灭了狂犬病。
趋势分析随着疫苗接种率提高和流浪犬只管理加强,预计未来我国狂犬病发病率将继续下降;同时需要关注新型狂犬病毒变异株的出现和传播。
预防措施与政策支持预防措施政策支持政府加大对狂犬病防控工作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共同应对全球狂犬病挑战。
02病原学与发病机制探讨Chapter狂犬病毒生物学特性介绍病毒复制与增殖病毒形态与结构狂犬病毒在宿主细胞内进行复制,通过内吞作用进入细胞,并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和能量进行增殖。
病毒遗传与变异感染过程与临床表现分析感染途径与传播方式01潜伏期与发病期02临床表现与分型03免疫应答及抗体产生机制剖析天然免疫应答人体在感染狂犬病毒后会启动天然免疫应答,产生干扰素等抗病毒物质。
特异性免疫应答特异性免疫应答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个方面,其中体液免疫主要产生中和抗体来清除病毒。
抗体产生与保护机制中和抗体是预防和治疗狂犬病的关键物质,能够有效地中和病毒并阻止其感染细胞。
慢性感染与潜伏期问题探讨慢性感染现象与原因潜伏期长短与影响因素潜伏期内的预防与治疗措施03诊断方法与标准制定依据Chapter临床表现诊断误区病史采集030201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误区提示实验室检测技术应用与进展病毒分离抗体检测核酸检测诊断标准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及流行病学史进行综合判断。
制定背景狂犬病是一种致死性疾病,早期准确诊断对治疗和预防至关重要。
意义阐述统一诊断标准有利于提高狂犬病诊断水平,减少误诊和漏诊。
诊断标准制定背景和意义阐述鉴别诊断技巧和注意事项鉴别诊断技巧掌握注意事项04治疗方案选择及效果评估Chapter药物治疗策略部署和执行情况回顾药物治疗方案执行情况回顾免疫接种方案优化建议疫苗接种种类接种程序优化营养支持等辅助措施推广应用营养支持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饮食,保证患者营养需求。
狂犬病毒的形态和分类
T T 狂犬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本科病毒分二个属,即水泡性口炎病毒属(Vesiculovirus ,VSV)和狂犬病毒属(Lyssa virus),此外,还有未定属的植物弹状病毒。
狂犬病毒外形似一颗子弹,长约180nm,直径75nm,一端为半球形,另—端扁平。
病毒粒子由感染细胞浆膜表面芽生形成。
本科病毒中能感染人类,构成对人类威胁的只有狂犬病毒,狂犬病毒是
狂犬病毒属的典型种。
从感染的动物或病人中得到的狂犬病毒称野毒株或街毒(Street virus)。
街毒经过系列传代适应特定宿主后称固定毒(Fixed virus)。
根据对不同毒株的血清学反应和单克隆抗体分析,将狂犬病毒分成6个血清型:
血清1型:为典型的狂犬病毒标准攻击毒株(Challenge Virus Standard, CVS),包括全球各地主要的原型株(野毒株)和实验株(固定株),以及新认识的中欧的啮齿动物分离株。
野毒毒力很强,进入人体后引起发病,固定株病毒经选育可获得疫苗株,其毒力(致病力)已大大降低,一般条件下不能致病,但其抗原性却没有降低,甚至还有提高,这就是为什么狂犬咬人和注射疫苗都是抗原进入机体,前者引起发病而后者却导致免疫的原因。
血清2型:为拉各斯蝙蝠病毒(Lagos -bat virus),首先从尼日利亚的蝙蝠脑中分离得到,后来从中非共和国的蝙蝠中也分离到。
此型包括有6个亚型(Lag -1,Lag -2,Lag-pin,Lag -Dak,Lag -Kin,Lag -Zin)。
血清3型:为莫可拉原型株(Mokola virus),首先从尼日利亚地鼠(Shrew)中分离到,以后又在非洲一些国家的人、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中分离出来,包括5 个亚型(Mok-1,Mok -2,Mok -3,Mok -5,Mok -Umh)。
血清4型:为杜文海格原型株(Duvenhage virus),首先从南非1个狂犬病患者中分离到,以后又从南非和中欧的蝙蝠中分离得到。
含有8 个亚型(Duv -1,Duv -2,Duv -3,Duv -4,Duv -5,Duv -6,Duv -Den,Duv -DDR)。
血清5 型:为Selimov等从乌克兰蝙蝠中分离出的2株狂犬病毒,最初定名为uB 1 和uB 2,经单克隆抗体分析,其抗原结构与从俄罗斯分离到的狂犬病毒相似,但是二者之间又有差别,命名为 EBL 1和EBL 2 两种待定型(欧洲蝙蝠狂犬病毒),1999 年后已将EBL 1明确定为血清5型。
血清6型:即原待定型EBL2。
在血清分型的基础上,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狂犬病毒进行遗传学分型也有了一定进展。
1993 年 Bourhy 等人根据狂犬病毒属N基因的氨基酸和核苷酸相似的百分率,将狂犬病毒属分为6种基因型:基因型l(CVS原型株)、基因型2(Lagos -bat病毒原型株)、基因型3(Mokola 病毒原型株)、基因型4(Duvenhage病毒原型株)、基因型5(EBL1欧洲蝙蝠狂犬病毒)、基因型6(EBL2)。
这些基因型与原血清型完全能够吻合。
除血清1型或基因1 型称为经典的狂犬病毒外,血清或基因2、3、4、5、6 型又称为狂犬病相关病毒,其野外分布主要为血清2、3、4型。
在上述各型病毒中,2 ~6 型仅在非洲和欧洲发现,5型和6型在欧洲蝙蝠中比较普遍,感染人的病例虽少见,但几乎每个型病毒都曾在人体分离得到过。
新近有人把分离自澳大利亚蝙蝠的毒株称为Ⅶ型。
由于中国尚未系统地对狂犬病相关病毒进行调查研究,尚无法确定中国是否存在这些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