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唐朝人赶时髦 夫妻开始互称“老公”和“老婆”
- 格式:docx
- 大小:4.72 KB
- 文档页数:2
唐代婚姻的一夫一妻+姬婢制中国古代性文化考究之第五章封建社会“性宽松”的性文化第三节唐代男女婚姻的缔结与维系一、唐代婚姻的一夫一妻+姬婢制由于物质生活比较富足,社会风气崇尚风流,盛行于封建社会的一夫多妻制(准确地说是一夫一妻+多姬妾制)在唐代特别发达。
法律虽然严禁重婚,但允许纳妾,而且不限人数。
纳妾不仅是豪门权贵的事,在社会上也比较普遍,有些小家小户也有一起一起。
此外,还有蓄养外室(称为“外妇”、“别宅妇”)的风气,也就是不居于主家的妾,唐玄宗时曾多次下诏禁止置“别宅妇”,并将官员们的“别宅妇”没入宫中作为惩戒,可见风气之盛。
此外,唐朝又盛行妓乐,贵族富户家中大多蓄养歌舞家妓,也称作“女乐”、“歌舞人”、“音声人”等,供主人娱乐玩赏。
白居易“莫养瘦马驹,莫教小妓女”的诗句,其实说的正是这种家妓。
王公贵族之家姬妾、家妓常有数百人之多。
对此,在本章第五节将详细阐述。
在姬妾中,身份最高的是媵。
按古义说,媵是从嫁之意,后代常将媵、妾合称,并无十分严格的界限。
在唐代,从法律、制度上说,媵、妾是有一定区别的。
媵是正弃之外名分较高的侧室,但这种名分只限于王公贵族中。
唐制规定:亲王等可以有媵十人,二品官媵八人,三品及国公媵六人,四品媵四人,五品媵三人。
这些媵各有品级、名位,此外就都算作妾了。
媵与妾在法律上量刑也有等级分别。
一般人家没有媵的名位,正弃之外就是妾。
妾在唐朝也称作“下妻”、“小妾”、“侧室”等。
媵、妾与主人都有配偶名分,但不是正式婚配,“普通买卖”,与娶妻“等数相悬”,不可同论。
唐人多称买妾而不称娶妻,家中有妾而无妻则仍称未婚,从这些习惯中可以看出妾和主人并没有正式的婚姻关系。
唐律严格规定不准以妾为妻,在实际生活中,以妾为妻也是要受谴责的。
杜佑家是名门大族,他一生名声都不错,唯独晚年以妾为妻,受到士林指责。
法律也严禁以妾为妻,因为“妾乃贱流”,妾原则上须以良人为之。
至于常和妾合称为“姬妾”、“妓妾”中的姬侍、家妓等,她们没有配偶的名分,比妾的地位还要低,与婢同类,只是她们一般不从事家务劳动,而是做主人的内宠和歌舞人而已,同时,当然有义务供主人发泄性欲。
从 老公 老婆的称谓看词义的演变陈辉霞 萨丕尔说: 语言基本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的产物,它必须从文化和社会上来理解。
因此,作为婚姻关系称谓的夫妻间的称谓,也有着超越语言本身的意义。
老公 、 老婆 这对夫妻称谓词的词义演变就是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缩影。
一从古至今,人们对妻子的称呼可谓五花八门,从最初的 妇 、 妇人 、 妻 到代表一定等级的 夫人、太太 ,再到显示男尊女卑、带有鄙视色彩的贱称 妾、内人、内子、贱荆、贱累、贱内、荆人、山妻 等,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得到最好的体现。
同时还出现了平民化、大众化色彩的 妻子、老婆 等,这些称谓一直使用到今天,其生命力非常顽强。
从近代开始,又逐渐产生了一些新的称谓,如 爱人 等, 爱人 可指夫妻任何一方,可能是五四以后,从英语的lover翻译过来的意译外来词。
当然,对妻子的称谓还包括在方言中曾经出现或至今还在使用的一些称呼,如 媳妇、婆娘、娘子、堂客、屋里的、做饭的 等等。
指称丈夫的称谓与指称妻子的称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等差。
在传统的差序格局中, 夫 被规定的地位和身份是 上 而 贵 ,这自然就要求称谓在认定时使用尊称、敬称。
男人是一家之主,这种地位通过妻对夫的称谓而表现得更加突出更加集中。
借用先秦时的 君 ,以及汉唐的 卿 、 郎 等来表示夫君,大抵没有脱离权力的痕迹。
最高的称谓是把丈夫当作所依赖的 天、所天 ,这则是源于对天的崇拜与敬畏。
学而优则仕 ,是古代文人的理想,也是为妻者对丈夫的共同要求。
因此, 官人、相公 等称谓则从泛指为官者而演化为丈夫了。
如果说, 官本位 是社会意识, 夫本位 是家庭意识,而妻子对丈夫的称谓则融合了社会和家庭两方面的意识。
良人 在 诗经 中就早已出现,在上古可以是夫称妻,后多用于妻称夫,但后来还可以表示 平民、良家子 等含义,使其语义负担重,最终被淘汰出局。
而 先生、丈夫 等尊称则源于时间,即年长。
对应于平民化的 老婆 ,相应地,就出现了妻子对丈夫的平民化的称呼 老公 。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古人也撒娇老公老婆早就是配偶俗称
导语:网友们,你们知道一对夫妻为什么又叫“老公”“老婆”吗?说起这,还有一段因一副对联成就“老公”“老婆”的有趣的故事呢。
据说那是唐朝
网友们,你们知道一对夫妻为什么又叫“老公”“老婆”吗?说起这,还有一段因一副对联成就“老公”“老婆”的有趣的故事呢。
据说那是唐朝时,有一位读书人,叫麦爱新,在妻子的照料帮助下,专心攻读,最终考取了功名,于是就做了官。
做了官以后,这位麦爱新就觉得妻子年老色衰,配不上他这个做了官的老爷。
便产生了嫌弃老妻另寻新欢的念头。
但是,老妻勤俭持家,对自己对儿女照顾周全,又如何启齿呢?这麦爱新呀,究竟是个读书人,于是心生一计,计上心来。
一天,他在书房写了一幅对联,但刚刚写好上联,就急匆匆的出去了,就像有急事要办一般。
他写的上联是:
荷败莲残,落叶归根成老藕
他妻子眼看着老爷在书房写字,却突然急匆匆的出去了,不知有何急事,于是就来到书房,正看到了老爷所写的上联,不禁轻诵出来:“荷败莲残,落叶归根成老藕”,他的妻子也是书香门第出身的小姐,加上女人特有的敏锐,就立即从这个上联中揣磨出了老爷的心事,原来老爷做了官,嫌弃自己人老珠黄,要另外纳新了。
唉,既然老爷没有明说,我也不好作何道理啊!不妨续上他的下联,看他见了有何道理,再做打算。
她略一沉思,就作出一幅下联来:
禾黄稻熟,吹糠见米现新粮
写罢下联,心事重重地步出了书房。
生活常识分享。
千百年来中国女性是如何称呼其丈夫的中国几千年来夫妻之间的称呼变化着实不少,来看看我们的先人是如何称呼他们的另一半的。
1、良人最早时妻子称呼自己的丈夫“良人”,好听吧!从中我们不难看到古代丈夫们光辉高大的形象,古诗里就有“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持戟明光里”。
“良人”一词显示不出男女性别,妻子称自己的丈夫为“良人”;丈夫称自己的妻子亦为“良人”。
从这儿可以看出当时男女地位大抵还是比较平等的,但这种不加区别也给夫妻间称呼带来很多不便。
2、郎上面说到夫妻双方互相称“良人”多有不便,所以,后来根据“说文解字”,在“良”字音义上加以区别;在“良”右边加“阝”,变成“郎”;在“良”左边加“女”,衍成“娘”。
“郎”就代表丈夫,李白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义山诗有“刘郎已恨蓬山远,又隔蓬山一万丛”,花间词中有“问郎花好侬颜好” 。
“郎”是多亲切的称呼啊!3、郎君古人认为单音节词似乎太甜腻了,当时大约除了个别人如郑袖,钩弋之流,众多良家妇女们在人前还是羞于叫出口。
于是她们就在前头或尾后加一个字变双音词,即“郎”字后面加一个“君”字;在“娘”字后面加一个“子”字,成了表示亲昵的“郎君”,“娘子”。
(注:起先,“娘子”一词仅用青春妙龄的少女,大约到了唐代就成了妻子的称呼。
)4、官人宋代,是南北文化交流频繁的时代,在夫妻间的称呼上,由于当时的宫庭中出现了“官家”一词,平民百姓中,于是有了“官人”这一称谓,有的妻子称自己的丈夫为“官人”。
至今,民间仍对新婚夫妻戏称为“新郎官”、“新娘子”。
从这个称呼也可看出随着宋代理学的兴盛,男人的家庭地位也上了一个新台阶啊。
官人是管人嘛,那家里的官人当然就是管家里的老婆了哦。
5、外子内子外子在宋代,妻子也有称自己的丈夫“外人”的,再文雅点的就叫称做“外子”,丈夫则称自己的妻子的除“娘子”外,还称“内人”。
在别人面前,对妻子的谦称还有“贱内”,这都是那时的小资和伪小资们最喜欢喜欢的叫法了。
“老公”“老婆”在古代是什么意思?出自:壹读“老公、老婆”这一对夫妻称谓的产生,可以说是伴随“老”字这一虚化轨迹而来的。
起初“老”字是作为“老年的”,而“公”是对老年人的尊称。
因此从很早的时候“老公”就是对老年人尊称的意思,例如汉朝刘向《说苑·政理》“(齐桓公)见一老公而问之,曰:‘是为何谷?⋯”一直到宋朝《宋书·萧思话传》:“既久废射,又多病,略不能制之,便成老公,令人叹息。
”“老公”也是这个意思,但已经可以看出这个时候“老公”的意义有点偏向贬义,有点像我们今天说的“你个老东西”的感觉。
而同样在这一时期“老公”由泛指所有的老年人发展为特指自己的丈夫,而其中的“老”就是一个构词用的前缀,已失去“年长”义,仅仅是一个具有附加意义的虚化词缀。
如:宋代《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你在京中娶了一个小老婆,我在家中也嫁了一个小老公。
”而“老婆”一词的演变基本上与“老公”相同。
“老婆”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它既指“老年女性”,又表示“男子的配偶”。
到宋时,“老婆” 的数量有所增加。
还出现“小老婆”的说法,又是“小”又是“老”,可见“老”已完全虚化,也说明它在宋代已较成熟了。
刚刚兴起时,“老公”“老婆”还只是一种平民化、大众化色彩较强的词,属于一种只在口头中流传而不被上流社会接受的俗称,局限在普通老百姓和非正式场合中使用,也是这一时期市民阶层崛起带来民间文化繁荣的一种特征。
到明代,它已是很常见的男子配偶称呼语。
熟读古典名著的壹读君(yiduiread)看过一则研究,指出《金瓶梅》中共出现160例“老婆”,其中155例指称配偶,是“妻”的三倍,只有5例是指称中老年妇女。
这一泛化用法在《红楼梦》中得到了发展,其中共出现了51例“老婆”,指称中老年妇女的有19例,其余32例特指男子配偶。
夫妻称谓百花齐放,“老公”销声匿迹宋元明清时期是一个夫妻称谓语的层出不穷的时期,“老公”和“老婆”也有比较多的竞争对手。
中国几千年来夫妻之间的称呼变化着实不少,看看我们的先人是如何称呼他们的另一半的。
良人最早时妻子称呼自己的丈夫"良人",好听吧!从中我们不难看到古代丈夫们光辉高大的形象,古诗里就有"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持戟明光里"。
"良人"一词显示不出男女性别,妻子称自己的丈夫为"良人";丈夫称自己的妻子亦为"良人。
从这儿可以看出当时男女地位大抵还是比较平等的,但这种不加区别也给夫妻间称呼带来很多不便。
郎所以后来就根据"说文解字",在"良"字音义上加以区别;在"良"右边加"阝",变成"郎";在"良"左边加"女",衍成"娘"。
"郎"就代表丈夫,李白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义山诗有"刘郎已恨蓬山远,又隔蓬山一万丛",花间词中有"问郎花好侬颜好" 。
"郎"多亲切的称呼啊!郎君古人认为单音节词似乎太甜腻了,当时大约除了个别人如郑袖,钩弋之流,众多良家妇女们在人前还是羞于叫出口。
于是她们就在前头或尾后加一个字变双音词,即"郎"字后面加一个"君"字;在"娘"字后面加一个"子"字,成了表示亲昵的"郎君","娘子"。
(注:起先,"娘子"一词仅用青春妙龄的少女。
大约到了唐代就成了妻子的称呼。
)妻子称丈夫为"郎君",是对丈夫的雅称丈夫称妻子为"娘子",是对妻子的爱称。
官人宋代,是南北文化交流频繁的时代,在夫妻间的称呼上,由于当时的宫庭中出现了"官家"一词,平民百姓中,于是有了"官人"这一称谓。
唐代对丈夫的称呼《话说唐代对丈夫的称呼》在那繁华热闹的唐代,女子们对自己的夫君可有不少有趣的称呼呢!你瞧,“郎”可是个常见的叫法。
想象一下,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一位娇俏的女子轻启朱唇,唤一声“郎”,那声音婉转悠扬,带着满满的爱意和温柔,仿佛能把人的骨头都叫酥了。
这一声“郎”,简单却又饱含深情,就像是生活中最平凡却又最珍贵的表达。
还有“郎君”呀,比起“郎”来,似乎多了一份敬重。
当女子们端庄地说出“郎君”时,那场景,就如同那盛开的牡丹,华丽而不失优雅。
也许是在一家团圆的时刻,也许是在和友人相聚的场合,这一声“郎君”,让夫君的脸上也不禁泛起幸福的笑容。
“夫君”这个称呼呢,就显得更为正式一些啦。
在一些重要的场合,女子们会用这个称呼来显示对丈夫的尊重。
就好像是在一场盛大的宴会上,妻子轻轻挽着丈夫的手臂,轻声唤着“夫君”,那画面,真真是让人觉得美好而又和谐。
“老爷”这称呼可就有点特别啦!一般是在比较富裕的家庭或者是有一定地位的人家中使用。
想象一下,在那雕梁画栋的府邸里,丫鬟们恭恭敬敬地称男主人为“老爷”,而夫人也会在某些时候用这个称呼,带着那么一点点威严,又有着深深的依赖。
当然啦,不同的女子在不同的情境下,对丈夫的称呼也会有所不同呢。
有时候,女子会根据自己的心情和与丈夫的相处方式来选择称呼。
比如在撒娇的时候,可能会叫得格外亲昵;在生气的时候,也许会直呼其名呢!哈哈,是不是很有意思呀。
我觉得呀,这些称呼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称谓,更是唐代女子们对丈夫情感的一种表达。
它们承载着爱、尊重、依赖和各种细腻的情感。
每一个称呼都有着独特的韵味,就像是一首首动听的小曲,在生活中轻轻吟唱。
而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了解这些唐代的称呼,也能让我们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浪漫和温情。
虽然时代不同了,但情感是相通的。
我们也可以从这些称呼中汲取一些灵感,用更加丰富和有趣的方式来称呼我们身边的爱人。
让生活多一些甜蜜,多一些乐趣,就像那唐代的女子们一样,用爱和称呼编织出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古代夫妻的叫法
在古代,夫妻的叫法可以因文化和时期而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夫妻叫法:
1. 先生与夫人:这是英文中对夫妻的尊称,也可以在一些古代文化中使用,尤其是在贵族或上层社会中。
2. 夫与妻:这是较为普遍的叫法,表示丈夫和妻子的关系。
在古代中国,丈夫常被称为"夫",妻子常被称为"妻"。
3. 公与婆:在古代中国,丈夫有时会被称为"公",妻子被称为"婆"。
这种叫法通常用于农村地区或民间。
4. 夫君与妻子:在古代日本,丈夫通常被称为"夫君",妻子被称为"妻子"或"夫人"。
5. 郎与嫂:在古代中国的一些地区,丈夫有时被称为"郎",妻子被称为"嫂"。
这种叫法在一些民俗婚礼中仍然存在。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叫法可能因不同的地区、文化和时期而有所差异。
所以具体的叫法还需根据当时的情况来确定。
“老婆”、“老公”等称呼的历史由来?1.“老婆”、“老公”的由来:关于此来历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唐代有一个名士,名叫麦爱新。
他看到自己的妻子年老色衰,便产生了弃旧纳新的想法,并写了一副上联放在案头:“荷败莲残,落叶归根成老藕。
”他妻子看到了,提笔续了一副下联:“禾黄稻熟,吹糠见米现新粮。
”这副下联,以“禾稻”对“老藕”,不仅十分工整贴切,新颖通俗。
而且,“新粮”与“新娘”谐音,饶有风趣。
麦爱新读了妻子的下联,被妻子的才思敏捷和拳拳爱心打动,便放弃了弃旧纳新的念头。
妻子见丈夫回心转意,不忘旧情,乃挥笔写道:“老公十分公道。
”麦爱新也挥笔写道:“老婆一片婆心。
”这个带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很快流传开来,世代传为佳话,从此便有了“老公”和“老婆”这两个词。
2.“丈夫”的由来:原来,在我国有些部落有抢婚的习俗。
女子选择夫婿,主要看这个男子是否够高度,一般以身高一丈为标准。
当时的一丈约等于七尺(一尺约合现在的六寸多),有了这个身高一丈的夫婿,才可以抵御强人的抢婚。
所以,女子都称她所嫁的男人为“丈夫”。
3.“妻子”的由来:“妻”最早见于《易.系辞》:“人于其官,不见其妻。
”但妻在古代不是男子配偶的通称。
《礼记.曲礼下》载:“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庶人曰妻。
”看来那时的“妻”只是平民百姓的配偶,是没有身份的。
后来,“妻”才渐渐成为所有男人配偶的通称。
“妻”的别称很多。
古代无论官职大小通称妻为“孺人”。
卿大夫的嫡妻称为“内子”,泛指妻妾为“内人”。
妻还被称为“内助”,意为帮助丈夫处理家庭内部事务的人。
“贤内助”成为好妻子的美称。
旧时对别人谦称自己妻子为“拙内”、“贱内”。
而在官职较高的阶层中对妻子的称呼却反映出等级制度来。
如诸侯之妻称“小君”,汉代以后王公大臣之妻称夫人,唐、宋、明、清各朝还对高官的母亲或妻子加封诰命夫人。
4.“结发夫妻”的由来:“结发夫妻”的说法源于一段有趣的故事:相传古时候有个皇帝在登基前夜,担心自己的胡子太短而让众臣瞧不起(在古代,胡须的长短被认为是男子才学和胆识的重要标志)而无法入眠。
从古到今对妻子称谓语的变化从古到今对“妻子”称谓语的变化语言直接反映生活,称谓语作为语言的基本组成要素,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
女性作为“妻子”这个角色在历代的称谓可以看出女性的地位。
也可以找寻到女性的社会角色不断拓宽,社会地位总体不断提高的轨迹近期,随着电视剧《甄�执�》以及各种宫廷古装剧的热播,情侣或夫妻间的称呼,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比如,男方可以称呼女方“小主”、“爱妃”可以自称为“朕”,而女方可以自称“本宫”“哀家”,称呼男方为“小X子”“圣上”等。
同时,一首筷子兄弟的《小苹果》火遍大江南北后,也对爱人间的称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很多人都会亲切地称呼自己的女友或妻子为“小苹果”。
以此看来,对于妻子这个角色的称谓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变迁而在不断的变化,深深地打烙着时代的烙印。
《易・序卦》云:“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夫妻关系对等级社会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一方面夫妻是国家形成的基石,“夫妇有义”然后“父子有亲”,夫妻子女递代接续构成直系亲属,而夫妻的兄弟姐妹则衍生出旁系亲属,进而构成整个社会;另一方面夫妇关系又是人类伦常的始源,有夫妇后才能“君臣有正”。
整个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天然纽带而形成的以夫妻关系为核心的庞大系统。
而汉字是世界最古老文字之一,它积淀了汉民族特定的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
其中贯穿女性一生的女性称谓,超越了语言符号本身的意义,反映了历代夫妻间的等级关系,更折射出整个社会结构。
先秦时期,社会上正确立新的秩序,当时有“男外女内”的格局,这种以性别分工的模式在封建社会不断发展巩固的基础上逐渐成为了一种性别歧视的“合理存在”。
在此基础上,“夫为妻纲”的理念被大众所认同,还出现了特别针对的女性的“三从四德”。
由汉至唐,夫妻之间地位差距越来越大。
但封建社会还处于上升时期,有来自正面的力量的有效抵抗。
夫妻称谓对此也有所反映。
对夫妻二人的尊称
(实用版)
目录
1.夫妻之间的尊称的历史演变
2.夫妻之间的尊称的种类
3.现代社会中夫妻之间的尊称的使用情况
正文
在古代,夫妻之间的尊称是非常讲究的,一般来说,丈夫称呼妻子为“娘子”,妻子称呼丈夫为“郎君”。
但是随着历史的演变,这些称呼也发生了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夫妻之间的尊称变得更加简单和直接,通常丈夫称呼妻子为“老婆”,妻子称呼丈夫为“老公”。
除了以上的尊称,夫妻之间还有许多其他的尊称,比如“夫人”、“太太”、“先生”、“爱人”等等。
这些尊称的使用往往取决于夫妻双方的喜好和文化背景。
在现代社会中,夫妻之间的尊称的使用情况也因个人的喜好和文化背景而异。
有些人可能更喜欢使用传统的尊称,比如“娘子”和“郎君”,而有些人则更喜欢使用现代的尊称,比如“老婆”和“老公”。
第1页共1页。
“老公”“老婆”的称呼源自唐朝在唐朝,帝王将相对自己的亲人的称谓与其他朝代亦不一样。
比如,唐朝皇帝自称为“朕”,有时候也用“我”或者“吾”。
对儿子的称呼,亲昵一点则可叫小名,平时可叫他的名或者称呼其排行,如九郎之类,对自己的姑姑等女眷,会与民间老百姓一样称呼。
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古代称呼多为明、清两代的称呼。
从唐代到明朝、清朝,中国的称谓有着很大的改变,唐朝的称呼甚是有趣。
在中国民间,夫妻之间常互称“老公”、“老婆”。
相传此称呼最早便出现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了。
唐朝有位名叫麦爱新的人,考中功名后嫌弃妻子年老色衰,便想另结新欢。
但老妻毕竟照顾了自己大半辈子,直言休妻太过残忍。
于是写了副上联故意放在案头:“荷败莲残,落叶归根成老藕。
”给为他整理书房的老妻看。
妻子看了后,提笔续写下联道:“禾黄稻熟,吹糠见米现新粮。
”麦爱新读了妻子的下联,很是惭愧,便放弃了休妻的念头。
见丈夫回心转意,麦爱新的妻子又写道:“老公十分公道。
”麦爱新亦挥笔续写道:“老婆一片婆心。
”“老公”“老婆”也就这样在民间叫开了。
在唐朝,帝王将相对自己的亲人的称谓与其他朝代亦不一样。
比如,唐朝皇帝自称为“朕”,有时候也用“我”或者“吾”。
对儿子的称呼,亲昵一点则可叫小名,平时可叫他的名或者称呼其排行,如九郎之类,对自己的姑姑等女眷,会与民间老百姓一样称呼。
姬水客在《唐代称呼漫谈》一文中提到:皇帝称呼自己的姑姑等女眷,会像民间一样呼为“姑”、“姊”等。
《李德裕全集校笺》收载李德裕为唐武宗写的《赐太和公主敕书》中有:“姑远嫁绝域,二十馀年,跋履险难,备罹屯苦,朕每念于此,良用惘然……想姑见旧国之城邑,能不销魂,望汉将之旌麾,必当流涕……”。
而皇帝在称呼其叔伯及兄弟时,常常将封号贯于称呼之上,《朝野佥载》卷三有:腾王婴,蒋王恽皆不能廉慎,大帝赐诸王,名五王,不及二王,敕曰:“腾叔、蒋兄自解经济,不劳赐物与之”。
《酉阳杂俎》卷十二:上知之,大笑,书报宁王:“宁哥大能处置此僧也”。
盘点几千年来中国女人对丈夫称呼的十大变迁>中国几千年来夫妻之间的称呼变化着实不少,我整理出中国历史上夫妻之间称呼的变化来,让你们看看原来我们的先人是如何称呼他们的另一半的。
1、良人最早时妻子称呼自己的丈夫”良人”,好听吧!从中我们不难看到古代丈夫们光辉高大的形象,古诗里就有”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持戟明光里”。
“良人”一词显示不出男女性别,妻子称自己的丈夫为”良人”;丈夫称自己的妻子亦为”良人。
从这儿可以看出当时男女地位大抵还是比较平等的,但这种不加区别也给夫妻间称呼带来很多不便。
2、郎所以后来就根据”说文解字”,在”良”字音义上加以区别;在”良”右边加”阝”,变成”郎”;在”良”左边加”女”,衍成”娘”。
”郎”就代表丈夫,李白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义山诗有”刘郎已恨蓬山远,又隔蓬山一万丛”,花间词中有”问郎花好侬颜好” 。
”郎”多亲切的称呼啊!3、郎君古人认为单音节词似乎太甜腻了,当时大约除了个别人如郑袖,钩弋之流,众多良家妇女们在人前还是羞于叫出口。
于是她们就在前头或尾后加一个字变双音词,即”郎”字后面加一个”君”字;在”娘”字后面加一个”子”字,成了表示亲昵的”郎君”,”娘子”。
(注:起先,”娘子”一词仅用青春妙龄的少女。
大约到了唐代就成了妻子的称呼。
)妻子称丈夫为”郎君”,是对丈夫的雅称丈夫称妻子为”娘子”,是对妻子的爱称。
4、官人宋代,是南北文化交流频繁的时代,在夫妻间的称呼上,由于当时的宫庭中出现了”官家”一词,平民百姓中,于是有了”官人”这一称谓。
有的妻子称自己的丈夫为”官人”。
至今,民间仍对新婚夫妻戏称为”新郎官”、”新娘子”。
从这个称呼也可看出随着宋代理学的兴盛,男人的家庭地位也上了一个新台阶啊。
官人是管人嘛,那家里的官人当然就是管家里的老婆了哦。
5、外子内子外子在宋代,妻子也有称自己的丈夫“外人”的,再文雅点的就叫称做”外子”,丈夫则称自己的妻子的除”娘子”外,还称”内人”。
唐朝流行儿娶母、公娶媳,关系很复杂,辈分有点乱本文导读:李元吉影视形象,弟死老婆被哥哥继承以中国的伦理道德看,这种差着辈的婚姻是被人们所嗤之以鼻的事,说白了就是乱伦。
然而,在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唐王朝,这种通婚现象异常突出,尤以皇族内部最为典型。
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李治和武则天影视形象一、皇帝与后妃之间辈分相异。
最典型的就是上面说的唐高宗娶太宗才人武则天为皇后,唐玄宗纳寿王妃杨玉环为爱妃。
前者是儿子娶庶母,后者是公公娶儿媳。
此外,唐太宗曾娶大臣徐坚的“长姑”即大姑姑,而其子唐高宗娶其“次姑”即小姑姑,父子俩分娶两姐妹,在称呼上多尴尬。
唐肃宗的外孙女嫁给肃宗曾孙顺宗皇帝,很明显,老婆比丈夫高一个辈分;唐代宗外孙女郭氏嫁给代宗曾孙宪宗皇帝并被立为皇后,也属于此类情形。
二、公主婚嫁辈分不分。
唐太宗的女儿东阳公主下嫁高履行,而高的父亲竟是东阳公主母亲的亲舅舅,这样一算,东阳公主应该是高履行的表外甥女,显然,东阳公主比丈夫低一辈;唐太宗的另一个女儿新城公主下嫁长孙诠,而长孙诠是长孙皇后的堂弟,公主的丈夫就是她自己的表叔;中宗的女儿安定公主下嫁韦濯,而韦是中宗皇后韦氏的从祖弟,这是堂外甥女嫁给了堂舅舅;玄宗的女儿太华公主下嫁杨奇,太华公主死后,万春公主又继续嫁给了杨,而杨奇是杨贵妃的堂兄,可见,杨奇要比太华公主和万春公主姐妹俩高一辈;德宗的女儿郑国穆公主下嫁张茂宗,而顺宗的女儿襄阳公主又下嫁茂宗的弟弟张克礼,兄弟俩娶了姑侄俩。
三、皇族与他族的差辈婚姻,家庭辈分关系混乱。
以杨氏家族与皇室联姻来看,杨士雄的儿子杨师道娶唐高祖的女儿长广公主,而杨士雄的孙子杨思敬则娶了高祖的另一个女儿安平公主,叔侄俩分娶姐妹俩。
杨士雄的另一个孙子杨豫之(杨师道的儿子)娶了唐高祖的孙女寿春公主(李元吉的女儿),而其堂妹杨氏又嫁给李元吉,这样,杨豫之与堂妹杨氏又成了女婿与岳母的关系。
由此说来,李元吉与杨师道就存在着三种复杂的关系:因为杨师道娶高祖女长广公主,所以元吉便成了杨的妻兄弟;杨师道的侄女嫁给元吉,元吉便成了杨师道的侄女婿;再者,杨师道的儿媳(杨豫之老婆)是元吉的女儿寿春公主,元吉摇身一变又成了杨师道的儿女亲家。
文化古代对丈夫的称呼有哪些(还体现了时代背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丈夫”的称呼演变,从中体现了时代文化和背景。
古代各时期对丈夫的叫法变化很大,最早有“良人”之称,同时也用于夫妻的互相称呼。
《孟子·离娄下》:“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必饜酒肉而后反”,这里的良人便是指丈夫。
古代良人一称,不仅优雅古朴,还体现出了丈夫们光辉高大的形象。
但“良人”一词分辨不出男女性别,有时候丈夫称呼自己的妻子亦为良人。
时间推移到唐代,由于“良人”也用于夫妻之间的互相称呼,为了避免混淆,在"良"右边加"阝",变成"郎";在"良"左边加"女",衍成"娘"。
到了唐朝,称呼丈夫为“郎”,称呼妻子为“娘。
”李白在《长干行》中写道“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这里的“郎”便是指丈夫。
“郎”和“娘”是单音节词,古人认为太过甜腻,甚至有些女子羞于出口,又在“郎”的后面加了“君”字,女子称呼丈夫为郎君;在“娘”的后面加“子”,管妻子叫娘子。
图为唐朝男子服饰到了宋代,中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向南移,南北文化进一步交流融汇,对丈夫的称呼也发生了变化。
在宋代,由于在宫廷和衙门混事的大多是男人,于是便有了官人一称。
到了这时期,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家妻子都管自己的丈夫叫官人。
便有官人一称,这时候叫丈夫为“官人。
官人也只是宋朝时期的其中一个称呼,除此之外,随着时间的演变,在宋代又出现了一个新的称呼。
宋朝的经济文化繁荣,男人们大都会在外面做事情,这时候又有了一个文雅的称呼,管自己的丈夫叫“外人”,再进一步演化成“外子”,相应地称自己的妻子为“内人。
”随着戏剧的发展,戏剧中常常称之为相公,而这个称呼也随之流行起来。
这比"官人"又进了一步,已经不仅是"官",而且是最高的官"相"了。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唐朝人已经开始赶时髦夫妻互称“老公”“老婆”
导语:宋代,是南北文化交流频繁的时代,在夫妻间的称呼上,由于当时的宫庭中出现了“官家”一词,平民百姓中,于是有了“官人”这一称谓。
有的妻
宋代,是南北文化交流频繁的时代,在夫妻间的称呼上,由于当时的宫庭中出现了“官家”一词,平民百姓中,于是有了“官人”这一称谓。
有的妻子称自己的丈夫为“官人”。
至今,民间仍对新婚夫妻戏称为“新郎官”、“新娘子”。
从这个称呼也可看出随着宋代理学的兴盛,男人的家庭地位也上了一个新台阶啊。
官人是管人嘛,那家里的官人当然就是管家里的老婆了哦。
外子
外子在宋代,妻子也有称自己的丈夫“外人”的,再文雅点的就要称做“外子”,丈夫则称自己的妻子的除“娘子”外,还称“内人”。
爱人
“爱人”这一称谓最早见于新文学作品之中。
上世纪20年代初郭沫若写的诗剧《湘累》中,就有“九嶷山的白云哟,有聚有消;洞庭湖的流水哟,有汐有潮。
我的爱人哟,你什么时候回来哟。
”在小说中、情书中,更是多见。
但那时没有被广泛地用于对妻子或丈夫的称呼。
30年代末或40年代初,解放区一些受新文化运动熏陶的知识分子开始用“爱人”这一称谓。
新中国成立后提倡男女平等,不再使用如“屋里的”、“做饭的”等有歧视色彩的称谓;而解放前在国统区使用的“先生”、“太太”、“小姐”,又显出“资产阶级”的色彩。
于是“爱人”便被广泛地使用起来。
但是,海外华人拒绝使用“爱人”称谓。
一位朋友说,他去英国留学,每当他说起自己的妻子时,使用国内的称呼“我爱人”,使得人家以为他
生活常识分享。
“老公”、“老婆”的叫法从何而来我们知道“老婆”是丈夫对妻子的昵称,同样“老公”也是妻子对丈夫的的昵称,夫妻之间的这种叫法听来朗朗上口,又十分贴切,思量起来更含有无尽情意,抒发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情怀。
那么这种叫法是怎么来的呢?
相传,在唐代有个叫麦爱新的读书人,金榜题名之后突然觉得妻子又老又丑,配不上自己的高贵身份,于是就想始乱终弃,休妻之后再取个貌美如花的年轻女子。
他提笔写了一副上联置于书案上:“荷败莲残,落叶归根成老藕。
”他的妻子正巧看到了。
妻子从中察觉到了丈夫休妻再娶的念头,心中不免有些伤心,但又想表明自己的立场,于是续写了下联:“禾黄稻熟,吹糠见米现新粮。
”她用“禾稻”对应“荷莲”,用“新粮(新娘)”对应“老藕(老偶)”,不但对仗巧妙工整,平实贴切,而且妙趣横生,针锋相对。
麦爱新读罢,被妻子的才智和真情打动了,为自己喜新厌旧的想法感到羞愧,于是放弃了休妻再娶美娇娘的念头。
妻子见丈夫惦念旧情,很是欣慰,于是继续写道:“老公十分公道。
”麦爱新又写了下联:老婆一片婆心。
”这个脍炙人口的故事流传了下来,从此“老婆”和“老公”就成了夫妻之间的称谓。
以前有人认为这种称呼是从港台传到大陆的,其实这种叫法大陆自古有之。
在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中潘巧云就称自己的丈夫杨雄为老公。
《廑中楼》杂剧里也有提到“老婆”这个词。
汉语配偶称谓的历时演变汉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汉语配偶称谓的演变史可以追溯至古代。
汉语配偶称谓随着历史的演变而发生了很多变化,反映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变迁。
在本文中,我们将了解汉语配偶称谓的历时演变。
一、古代汉语配偶称谓在古代汉语中,配偶称谓是很难确定的。
在先秦时期,男性配偶通常被称为“妻”,而女性配偶则被称为“夫人”。
然而,在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变革和改良,男性开始采用“夫”作为自己的称谓,而女性则开始使用“夫人”作为自己的称谓。
到了汉朝,一些男性使用“夫婿”来称呼自己的妻子。
在唐朝,夫妻之间开始使用“夫君”和“妻子”之类的称谓。
这些称谓流传至今,被广泛使用。
二、近代汉语配偶称谓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汉语配偶称谓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现代汉语已经取消了古代的“妻”和“夫人”称谓,并使用了更加平等的称谓,如“丈夫”和“妻子”。
在1949年以后,中国社会经历了大量的社会变革和政治革命,因此,汉语配偶称谓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例如,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使得“父亲”、“母亲”这些称谓成为了更加常用的词汇。
此外,在中国的西部地区,传统的男权制度仍然存在着,因此,有些男性依然更习惯使用“老婆”而不是“妻子”来称呼自己的配偶。
在21世纪,人们在使用配偶称谓方面更加注重表达情感和亲密关系。
例如,一些人会使用“宝贝儿”、“亲爱的”等称谓来表示对配偶的爱和关爱。
这些称谓虽然不正式,但被许多人所接受和喜爱。
总之,汉语配偶称谓的历时演变反映了中国文化、社会和政治的变迁。
在中国,人们对称谓的使用十分严肃和谨慎,不同的称谓通常在不同情境下使用,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关系。
在未来,汉语配偶称谓的演变还将继续。
唐代夫妻互称“老公”、“老婆”啦?央视百家中国语言从上古开始流传演变,到如今,很多字词的含义都有了新的变化。
你有没有试想过,如果穿越到唐代,人们说的话你是否能听懂?看看下面几个跟称谓相关词汇的故事,你就会发现现代的一些词汇,唐代早就有啦,但是有些称谓意思可是大有变化哦!❖夫妻互称“老公”、“老婆”❖现在,夫妻之间的常常会甜蜜地互称“老公”、“老婆”。
你可知道这个称谓,相传早在唐代就出现了,至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这两个称呼怎么来的呢?在唐朝时期,有一位叫麦爱新的秀才,在考中功名后,觉得自己的妻子年老色衰,有了再纳新欢的想法。
于是,写了一句话放在案头:“荷败莲残,落叶归根成老藕。
”恰巧,被他的妻子看到了,读懂了其中之意,便提笔续写了一句:“禾黄稻熟,吹糠见米现新粮。
”因此,形成了一副对联。
其中以“禾稻”对“荷莲”,以“新粮”对“老藕”,不仅对得十分工整贴切,新颖通俗,而且“新粮”与“新娘”谐音,饶有风趣。
麦爱新读到妻子的下联之后,被妻子的才思敏捷和对联中蕴含的深深爱意所打动,于是不再有弃旧纳新的念头。
妻子见丈夫回心转意,不忘旧情,于是挥笔写道:“老公十分公道”。
麦爱新也续写了下联:“老婆一片婆心”。
此后,夫妻间便流行互称“老公”、“老婆”了。
❖“大家”用来称呼皇上❖在唐代,“皇上”一般只是一个书面用语。
比较流行的当面称呼是“圣人”、“主上”、“陛下”。
而皇上身边比较近的人,例如后妃、侍婢、太监会将皇上称为“大家”,为何呢?因为在唐代以前“大家”是“奴仆对主人的称呼”,在晋朝干宝《搜神记》卷十七:“ 彦思奴婢有窃骂大家者。
”到唐代,“大家”一词成为面呼“皇帝”的称谓,唐刘肃《大唐新语·酷忍》有记载:“初令宫人宣勅示王后,后曰:‘愿大家万岁。
昭仪长承恩泽,死是吾分也。
’”❖“奴”字称呼小孩❖我们通常将“奴”字理解为仆人、下人,“奴”字在唐代字义很广泛,用做称呼时,很多时候是对小孩的一种爱称、昵称。
从 老公 老婆的称谓看词义的演变陈辉霞 萨丕尔说: 语言基本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的产物,它必须从文化和社会上来理解。
因此,作为婚姻关系称谓的夫妻间的称谓,也有着超越语言本身的意义。
老公 、 老婆 这对夫妻称谓词的词义演变就是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缩影。
一从古至今,人们对妻子的称呼可谓五花八门,从最初的 妇 、 妇人 、 妻 到代表一定等级的 夫人、太太 ,再到显示男尊女卑、带有鄙视色彩的贱称 妾、内人、内子、贱荆、贱累、贱内、荆人、山妻 等,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得到最好的体现。
同时还出现了平民化、大众化色彩的 妻子、老婆 等,这些称谓一直使用到今天,其生命力非常顽强。
从近代开始,又逐渐产生了一些新的称谓,如 爱人 等, 爱人 可指夫妻任何一方,可能是五四以后,从英语的lover翻译过来的意译外来词。
当然,对妻子的称谓还包括在方言中曾经出现或至今还在使用的一些称呼,如 媳妇、婆娘、娘子、堂客、屋里的、做饭的 等等。
指称丈夫的称谓与指称妻子的称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等差。
在传统的差序格局中, 夫 被规定的地位和身份是 上 而 贵 ,这自然就要求称谓在认定时使用尊称、敬称。
男人是一家之主,这种地位通过妻对夫的称谓而表现得更加突出更加集中。
借用先秦时的 君 ,以及汉唐的 卿 、 郎 等来表示夫君,大抵没有脱离权力的痕迹。
最高的称谓是把丈夫当作所依赖的 天、所天 ,这则是源于对天的崇拜与敬畏。
学而优则仕 ,是古代文人的理想,也是为妻者对丈夫的共同要求。
因此, 官人、相公 等称谓则从泛指为官者而演化为丈夫了。
如果说, 官本位 是社会意识, 夫本位 是家庭意识,而妻子对丈夫的称谓则融合了社会和家庭两方面的意识。
良人 在 诗经 中就早已出现,在上古可以是夫称妻,后多用于妻称夫,但后来还可以表示 平民、良家子 等含义,使其语义负担重,最终被淘汰出局。
而 先生、丈夫 等尊称则源于时间,即年长。
对应于平民化的 老婆 ,相应地,就出现了妻子对丈夫的平民化的称呼 老公 。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唐朝人赶时髦夫妻开始互称“老公”和“老婆”
导语:老公、老婆相传最早的“老公、老婆”起源于唐代。
当时有一位读书人叫麦爱新,他考中功名后觉得自己的妻子年老色衰,想再纳新欢。
于是,写
老公、老婆
相传最早的“老公、老婆”起源于唐代。
当时有一位读书人叫麦爱新,他考中功名后觉得自己的妻子年老色衰,想再纳新欢。
于是,写了一副上联放在案头:“荷败莲残,落叶归根成老藕。
”他妻子看到对联,从中觉察到丈夫有了弃老纳新的念头,便提笔续写了下联:“禾黄稻熟,吹糠见米现新粮。
”以“禾稻”对“荷莲”,以“新粮”对“老藕”,不仅对得工整贴切,新颖通俗,而且“新粮”与“新娘”谐音,饶有风趣。
麦爱新读了妻子的下联,被妻子的才思敏捷和拳拳爱心打动,便放弃了弃旧纳新的念头。
妻子见丈夫回心转意,不忘旧情,乃挥笔写道:“老公十分公道。
”麦爱新也续写了下联:“老婆一片婆心。
”从此,汉语中就有了“老公”和“老婆”这两个词,民间也有了夫妻间互称“老公”和“老婆”的习俗。
新郎官、新娘子
宋代,是南北文化交流频繁的时代,在夫妻间的称呼上,由于当时的宫庭中出现了“官家”一词,平民百姓中,于是有了“官人”这一称谓。
有的妻子称自己的丈夫为“官人”。
至今,民间仍对新婚夫妻戏称为“新郎官”、“新娘子”。
从这个称呼也可看出随着宋代理学的兴盛,男人的家庭地位也上了一个新台阶啊。
官人是管人嘛,那家里的官人当然就是管家里的老婆了哦。
外子
外子在宋代,妻子也有称自己的丈夫“外人”的,再文雅点的就要称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