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医学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及其危险因素分析-论文
- 格式:pdf
- 大小:260.90 KB
- 文档页数:4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相关危险性因素,并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入住我院重症监护室进行呼吸机的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既往临床病例记录确定其是否发生VAP,主要通过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统计分析发生VAP的发生率以及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所有选入的患者中出现23例VAP,发生率为33.82%;单因素分析时,使用呼吸机患者的年龄、呼吸机上机时间、意识状态、合并症或并发症,均与VAP的发生相关联 (P<0.05)。
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呼吸机使用时间、原发病、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是导致VAP的主要危险因素。
结论 VAP发生的危险因素较多,为预防患者发生VAP,了解其发生相关的诸多因素,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和防护,可减少VAP的发生。
【关键词】呼吸机;肺炎;危险因素,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 VAP)是指患者应用机械通气治疗方式48h 后所导致的肺实质感染性炎症,是呼吸机机械通气所导致的不可忽视的严重并发症。
由于呼吸机机械通气的使用率上升,VAP的发生率也随着逐渐增加,导致脱机困难,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甚至对患者生命安全产生威胁 [1]。
因此,预防用药可减少患者VAP的发生,减少社会经济负担的同时可以极大提高患者的预后疗效。
鉴于这一情况,本研究在本院2021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入院的93名经呼吸机机械通气的患者VAP的危险因素进行相关分析,从而为针对VAP发生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提供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本实验通过查询临床病例收集运用呼吸机机械通气的连续住院治疗患者共68例,根据VAP的发生情况分为VAP组(23例)和非VAP组(45例)。
分别记录所选取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和VAP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使用呼吸机的原发疾病病因(吸烟饮酒习惯、脑卒中、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以及高脂血症等)以及是否存在合并症(心源性疾病、恶性肿瘤以及呼吸系统疾病等),统一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患者本身疾病状态包括意识障碍、营养状况、抗生素使用情况以及留置导尿管等医源性侵入性操作。
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探讨重症监护室(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 AP)发生的危险因素和护理对策。
收集我院自2010年1月~2011年12月ICU行机械通气患者115例,其中符合V AP诊断标准35例,对其进行临床资料、病原菌分布情况分析、危险因素分析,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并观察V AP患者的愈后情况。
重症监护室V AP 发生率30.43%,做好环境管理、加强手卫生、严格无菌操作、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口腔护理、预防误吸和返流、正确吸痰等,是降低V AP的基本措施,严格掌握有创机械通气指征,是减少重症监护室内发生V AP的关键。
标签: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护理对策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MV)作为危重患者抢救的主要措施之一,在临床特别是重症监护室内得到广泛应用,但随之引起的与其应用相关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 AP)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和死亡率,这些伴随呼吸机大范围的应用,也逐渐被临床护理上重视。
ICU患者病情危重,长期的卧床,相继而来的坠集性肺炎、泌尿系感染、慢性消耗等所致自身免疫力低下,抗微生物药物使用时间较长、量大,各种侵入性操作较多,从而也增加了医院感染的发生率,进而加重患者的病情,使抢救难度增加,病死率增多[1-3]。
分析我院自2010年1月~2011年12月ICU患者V AP发生的危险因素,以便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积极预防控制重症监护室内V AP的发生。
1临床资料收集我院自2010年1月~2011年12月ICU行机械通气时间在>48 h的病例115例,其中符合V AP诊断标准35例(发生率30.43%),其中男26例,女9例,年龄35~72岁,原发病为创伤性疾病9例,神经外科术后14例,胸外科术后9例,肝胆外科术后3例。
其中经气管切开套管24例,经口插管11例,机械通气时间一般为3~30 d,平均数为(7±3.6)d。
重症医学科(ICU)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产生及原因分析引言重症医学科(ICU)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指患者在使用呼吸机后发生的肺部感染。
VAP是ICU内常见的并发症,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病死率和住院时间,还会增加医疗成本。
对VAP的发生及相关原因进行分析和预防至关重要。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产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由端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导致的气道内细菌繁殖并侵犯肺组织引起的肺炎。
呼吸机本身并不是直接导致VAP的原因,而是与多种因素相关联的。
VAP的发生与机械通气时间、气管插管的时间、患者的基础疾病和免疫状态、以及医院内感染控制措施等因素密切相关。
气道内细菌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关系ICU患者在机械通气过程中,气道内的细菌易受到机械通气的影响而扩散入肺组织,导致VAP的发生。
而VAP的发生也与机械通气时间长、气道内细菌数量增加以及免疫功能低下等因素密切相关。
气道内细菌种类的多样性和数量的增加是VAP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ICU患者存在多种基础疾病,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受到各种细菌感染,从而增加了VAP的发病率。
气道护理和VAP的关系正确的气道护理对预防VAP非常重要。
合理的呼吸机管路护理、患者饮食的管理以及定期的气管导管拔管等措施都有助于减少VAP的发生率。
对呼吸机导管的选择、插管操作的规范和术后监护护理等措施也能有效降低VAP的发病率。
细菌感染和VAP的关系气道内存在多种细菌,革兰阴性菌和耐药细菌对VAP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影响。
尤其是耐药细菌的出现,加剧了VAP的预防和治疗难度。
对ICU患者的细菌感染进行及时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及加强ICU内医院感染控制措施,都是预防VAP的重要方法。
免疫功能与VAP的关系ICU患者往往存在多种基础疾病,免疫功能低下可能成为VAP发生的重要诱因。
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更容易受到感染,而且抵抗力弱,往往无法有效清除细菌,导致VAP的产生。
对ICU患者的免疫功能进行监测,及时干预和调理也是预防VAP的重要措施。
重症监护室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对策分析目的:分析探讨重症监护室(ICU)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 AP)的相关危险因素,并讨论其护理对策。
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4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接诊的ICU的机械通气患者78例,根据患者是否出现V AP将其分为V AP组(23例)和非V AP组(55例)。
对两组患者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分析发生V AP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
结果: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患者(V AP组)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长于非V AP组患者,且V AP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含量明显低于非V AP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V AP组患者的静脉穿刺置管率、意识障碍率和留置胃管率均高于非V AP组患者,但V AP组患者抗生素联合使用情况显著低于非V AP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发生V AP的危险因素有较长的机械通气时间、静脉穿刺置管和意识障碍等,应根据相关危险因素采取护理措施,降低其发生率和死亡率。
标签: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对策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 AP)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严重的医院内感染,其是机械通气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比例高达90%,而机械通气是ICU中抢救患者的主要方法之一[1]。
V AP是一种难治性肺炎,病死率高,它的发生会导致脱机困难、住院天数的增加、医疗费用的加大,大大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并加重患者家庭负担[2]。
本研究旨在探讨ICU患者发生V AP的相关危险因素,并针对性的制定有效的护理措施,降低V AP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2月-2014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接诊的ICU的机械通气患者78例,其中男47例,女31例,平均年龄(64.38±4.25)岁,根据患者是否出现V AP 将其分为V AP组和非V AP组,其中V AP组患者23例,非V AP组患者55例。
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分析【摘要】目的:分析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
方法:选择2021年6月到2022年6月接收的80例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分为VAP组和非VAP组,分别40例。
分析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
结果:在年龄,患病史、昏迷、机械通气时间以及气管切开、留置胃管因素上两组具有明显差异,(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机械通气、昏迷、气管切开、留置胃管均为多因素,(P<0.05)。
结论:加强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控制能够保证患者治疗安全性和治疗效果,值得临床重视。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即机械通气四十八小时后到拔管后48小时内出现肺炎,为医院获得性肺炎的重要类型[1]。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会延长机械通气时间和ICU 住院时间,是病死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
对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能够降低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死率,保证治疗效果[2-3]。
此次则分析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
详细内容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21年6月到2022年6月接收的80例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分为VAP组和非VAP组,分别40例。
分析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
结果:在年龄,患病史、昏迷、机械通气时间以及气管切开、留置胃管因素上两组具有明显差异,(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纳入标准:①均了解本文研究内容,目的。
②均为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者。
排除标准:①精神异常,沟通困难,认知障碍。
②不同意研究患者。
③心脏、肝脏以及肾脏等脏器存在功能不全。
1.2方法采取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通气时间大于四十八小时,在撤机拔管四十八小时内对患者进行检测。
观察患者胸部X线片,了解患者肺部浸润状况和阴影面积。
重症医学科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及防控措施摘要:重症医疗病房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院内感染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本病感染与患者病死率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因此预防并控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当前重症医疗病房医护工作的一个重心。
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较多,主要包括机械通气时间、医务人员操作、患者自身因素以及应用H2阻滞剂四个方面,需要从药物性控制以及非药物性控制入手来做好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控制工作。
本文主要分析了重症医学科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并就其预防控制措施作如下综述。
关键词:重症医学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防控措施机械通气是临床抢救危重病患者的一个重要手段,机械通气能够为患者赢得抢救时间,更好地支持原发疾病治疗,但同样导致机械通气相关性并发症发生率升高的问题。
在机械通气导致的各类并发症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 VAP)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患者多为机械通气停用48h后,撤除通气器械表现出呼吸系统炎症,通常属于呼吸道以及肺实质感染。
调查数据显示,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以院内感染患者为好发群体[1]。
鉴于诊断工具的差异,不同地域以及不同医院关于VAP发病率以及死亡率的报道也存在较大差异性。
1 VAP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分析VAP发生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机械通气时间、医务人员操作、患者自身因素以及应用H2阻滞剂[2]。
1.1 机械通气时间机械通气操作时往往以气管切开术或者气管插管为主,此种状态下患者上呼吸道内黏膜与屏障避开,纤毛运动能力随之减退,咳嗽反射能力下降,导致气管囊处大量积聚分泌物,同时肺组织以及支气管处也更容易被病原菌侵入。
同时,呼吸机回路管道内亦有气溶胶以及冷凝物形成,同致病细菌一同侵入呼吸道。
临床研究表明,机械通气时间超过3d者发生VAP的几率明显升高[3]。
1.2 医务人员操作在应用线路管道时,倘若医护人员未遵循相关操作规程、未对呼吸机接触设施进行全面消毒、管道内呼吸机冷凝水积聚且未及时排出,则会导致患者吸入含有细菌雾粒的气体,从而引起VAP[4]。
探讨重症医学科老年重症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摘要】目的:探讨重症医学科老年重症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选取40例本院于2021年8月-2022年8月接收的老年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使用有创呼吸机治疗,根据有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进行分组,将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16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将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24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分析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
结果: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5d、有意识障碍、置管时间≥7d、血清白蛋白水平<30g/L、胃内容物反流、使用抑酸制剂的占比分别为68.75%、37.50%、68.75%、56.25%、75.00%、68.75%,均较对照组的33.33%、8.33%、33.33%、20.83%、41.67%、29.17%高(P<0.05)。
结论:在老年重症患者中,受机械通气时间、意识状态、置管时间、血清白蛋白水平、胃内容物反流、抑酸制剂的使用等影响,容易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临床需以此为依据,做好预防措施。
【关键词】老年重症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在重症医学科中,接收的患者病情较严重,包括胸痛、呼吸困难、昏迷、抽搐、血氧饱和度过低、心率过快等,尤其是老年患者,各个器官功能有所衰退,机体抵抗力较差,多数已难以进行自主呼吸,需通过呼吸机辅助呼吸[1-3]。
但在使用呼吸机期间,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很容易造成痰液引流不畅、菌群失调等,引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不利于患者病情的康复[4-6]。
因此,还需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调整患者的治疗与护理方案,帮助其改善预后。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此次研究中,共选取40例老年重症患者,时间:2021年8月-2022年8月,按照有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进行分组。
对照组(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24例,男10例、女14例,男女占比分别为41.67%、58.33%;年龄:63~85岁,均值:(74.52±3.96)岁;住院天数:8~19d,均值:(13.57±2.46)d。
ICU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内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相关危险因素及对策。
方法收集本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重症监护室内行机械通气患者17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本组VAP的发生率为23.20%,病死率30.12%。
共检出病原菌108株,其中G-杆菌70.12%、G+菌10.31%、真菌19.57%。
非VAP组病死率15%。
结论 VAP发病率和病死率高,机械通气时间、高龄、慢性基础疾病COPD、昏迷、使用抑酸剂、留置胃管是VAP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VAP的主要致病茵为G-杆菌;尽量缩短上机时间和避免医源性危险因素是主要对策。
【关键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菌研究VAP的发病危险因素对于临床提高机械通气应用水平,降低死亡率,降低医疗成本,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重症监护病房患者VAP的发生率以及病原菌分布特点,探讨VAP的危险因素。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本院患者,分析用人工气道进行机械通气治疗>48 h的患者177例,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58例,58例中男37例,女21例。
年龄31~87岁,平均(52.3±10.5)岁。
>60岁老年患者39例(占67.24%)。
原发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13例,外伤7例,术后5例,脑血管意外29例,ARDS 4例。
插管方式:均为气管插管改气管切开。
机械通气时间3—21天,平均12天。
58例患者均接受过侵入性操作(留置导尿管、留置胃管、深静脉置管)。
1.2 诊断标准符合1999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的VAP诊断标准[1]。
1.3 方法按照诊断标准分VAP组和非VAP组,所有病例在住院期间均采用一次性无菌吸痰管从下呼吸道采集痰液标本,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培养分离菌种。
重症医学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刘香莲;刘小燕;周卫红
【期刊名称】《现代临床护理》
【年(卷),期】2014(000)008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医学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发生及其危险因素,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
方法采用查阅病例的方式,回顾性分析158例在重症医学科住院行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VAP的发生及其危险因素。
结果机械通气时间、留置胃管是重症医学科患者VAP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P<0.01)。
结论每天评估患者停止机械通气的可能性,尽早停止机械通气;保持口咽清洁,减少细菌定植;加强环境清洁和空气消毒管理;做好气管切开的护理;提高护理操作技术水平对降低VAP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
【总页数】4页(P12-15)
【作者】刘香莲;刘小燕;周卫红
【作者单位】广州番禺区中心医院,广东广州,511400;广州番禺区中心医院,广东广州,511400;广州番禺区中心医院,广东广州,5114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3.2
【相关文献】
1.重症医学科老年重症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 [J], 陆朝强
2.重症医学科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控措施 [J], 崔云飞;周淑君;王雅妹
3.重症医学科的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 [J], 陈蓓蓓
4.重症医学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独立危险因素分析及针对性护理对策研究 [J], 刘秋月
5.重症医学科老年重症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 [J], 陈仲祥;赵容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重症医学科(ICU)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产生及原因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是指重症患者在接受呼吸机支持治疗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种医院感染。
在重症医学科(ICU)内,VAP是最常见的院内感染之一,也是重症医学科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患有VAP的患者术后并发症风险增加、治疗难度大、住院时间延长和费用增加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VAP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主要原因包括机械通气导致呼吸道正常防御机制受损、气管插管引进病原体、痰液滞留、呼吸机再导致气道污染、细菌通过气管库侵入肺实质等。
患者的免疫抑制状态、营养不良、长时间卧床以及呼吸机操作不当等因素也会增加VAP的发病率。
对于ICU患者而言,VAP的预防至关重要。
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大大降低VAP的发生率,减少患者的病情恶化和死亡率。
对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因分析、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的探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中的这些背景介绍内容为我们深入了解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及其危害提供了基础。
1.2 研究意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重症医学科(ICU)内常见的医院感染之一,其发生率高,死亡率也相对较高。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不仅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还会给患者的康复造成一定的困难。
因此,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发生机制和预防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研究价值。
通过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研究,可以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了解该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从而提高预防意识和防控能力。
同时,针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进行优化和改进,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感染风险,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因此,开展相关研究,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防治策略,对提高ICU内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通过本文的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引起医护人员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重视,促进该领域的研究和临床实践的进步。
分析ICU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原因以及相关护理对策【摘要】ICU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一种常见但严重的并发症。
本文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原因和护理对策两方面展开分析。
在原因分析部分,包括呼吸机使用时间过长、呼吸机管路不洁净、呼吸机操作不当等因素的作用。
在护理对策部分,涉及呼吸机管路定期更换、呼吸机操作规范、定期口腔护理等方面的护理措施。
结论部分强调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重要性,指出预防工作的重要性。
也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希望能够通过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找到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策略,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提高ICU患者的生存率。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和护理提供重要的参考。
【关键词】ICU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原因分析,护理对策,预防,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VAP)是指在患者接受呼吸机辅助通气的过程中,发生的院内感染。
它是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最常见的院内感染之一,也是导致ICU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不仅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治疗成本,还增加了治疗的难度。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ICU患者的增多,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已经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医疗问题。
对于ICU患者来说,呼吸机是救命的工具,但同时也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及时认识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原因,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原因和护理对策两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希望能够为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1.2 研究目的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重症医学科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治疗效果。
本文旨在通过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有效的护理对策,以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1. 分析导致ICU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主要原因,探讨不同原因之间的相关性和影响程度,为寻找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探讨重症医学科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及防控措施摘要:目的:探究重症医学科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以及相应的防控处理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重症医学科自2014年1月—2014年12月接诊治疗的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进行机械通气,根据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VAP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60人,通过对两组患者的各项情况指标进行观察,做出相应的统计学分析。
结果:VAP组患者在护理中安全风险因素的控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即VAP组患者存在机械性误吸、口腔护理不规范、呼吸机装置不完全消毒、联合应用抗生素、呼吸机的应用时间较长等现象,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通过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进行控制,可以有效降低重症医学科患者VAP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临床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值得在日后的临床实践中广泛地推广应用。
关键词:重症医学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防控措施重症医学科患者相对于其他科患者而已,病情较重,患者术后往往会伴有不同程度的呼吸不畅,通气换气困难以及胸闷气短等,同时这些症状会令患者焦躁不安,所以应用呼吸机进行辅助通气是重症医学科常见的治疗措施【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意识越来越强,与此同时人们逐渐发现了应用呼吸机所带来的危害。
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人们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研究,以期可以预防VAP的发生以及为VAP提供有效的治疗措施。
有研究指出,机械性误吸、口腔护理不规范、呼吸机装置不完全消毒、联合应用抗生素、呼吸机的应用时间较长等是VAP患者常见的危险因素【2】。
通过对以上因素有效地控制,极大改善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重症医学科自2014年1月—2014年12月接诊治疗的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进行机械通气,根据VAP的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VAP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60人,通过对两组患者的各项情况指标进行观察,做出相应的统计学分析。
重症医学科老年重症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摘要:目的:探究重症医学科老年重症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
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1年5月在笔者医院重症医学科治疗的120例老年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
结果:所研究的老年重症患者中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与未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患者,其年龄和性别差异不明显,(P>0.05)。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组患者的气管插管留置时间、吸痰次数、住院时间、呼吸道疾病史以及吸烟史比例明显高于非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组,(P<0.05)。
两组血清清蛋白水平比较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组明显低于非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组,(P<0.05)。
结论:重症医学科老年重症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较多,与患者气管插管留置时间、吸痰次数、住院时间、呼吸道疾病史以及吸烟史等有关。
关键词:重症医学库;老年重症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重症医学科是临床上非常重要的科室。
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患者病情一般较为危急。
该科室患者一般都会上呼吸机,因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该科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主要是由机械通气引起,一旦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严重威胁老年重症患者的生命安全,同样该疾病也是重症医学科患者常见的死亡原因。
尤其是老年重症患者机体内各个脏器的功能逐渐衰退,患者免疫力极度下降更容易引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老年重症患者一旦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将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经济压力、增大脱机难度等。
因此为了有效防止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就需要积极探讨诱发该疾病的相关因素,提高重症医学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防治效果[1-2]。
对此本文选取2020年4月-2021年5月在笔者医院重症医学科治疗的120例老年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探究重症医学科老年重症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
所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4月-2021年5月在笔者医院重症医学科治疗的120例老年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
重症医学科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及其危险因素分析目的:分析探讨重症医学科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及防控措施。
方法:分析117例重症监护室应用机械通气的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提出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
结果: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通过本研究发现,重症监护室患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为:误吸,口腔护理不规范,呼吸机装置消毒隔离不严格等。
结论:合理的体位,规范的口腔护理、加强对呼吸机装置消毒隔离的管理、尽量缩短使用呼吸机的时间等是降低其发生的重要防控措施。
标签:重症医学科;呼吸机相关肺炎;危险因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 AP)指建立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并接受机械通气时所发生的肺炎,包括发生肺炎48h内曾经使用人工气道进行机械通气者。
呼吸机辅助通气是治疗和监测危重患者病情的一种重要方法,然而应用呼吸机治疗发生染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途径。
一旦发生,往往病情凶险,处理困难。
近年来预防和控制该病倍受相关专业医务工作者的关注。
现将本院2012至2014年117例重症监护室中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探讨分析其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院是一家三级甲等医院,开放床位1400余张。
现收集本院2011至2012年期间重症监护室中使用呼吸机治疗的患者117例其中,男68例,女49例;年龄43—93岁,平均63岁;机械通气时间为2—23d,其中>7d者占68.6%,7d。
本组均符合1999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制定的通气相关性肺炎的诊断和治疗标准。
1.2调查方法采取回顾性调查分析法,查阅117例出院病历,对发生呼吸机相关性感染的病例确诊,并排除误诊与漏诊者。
1.3V AP诊断标准V AP指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在接受机械通气48h后发生的肺炎,撤机、拔管48h内出现的肺炎。
(1)胸部X线影像可见新发生的或进展性的浸润阴影是V AP的常见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