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福建省莆田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5月)质量测试语文(A卷)试题(解析版)
- 格式:doc
- 大小:254.00 KB
- 文档页数:19
2018年莆田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查测试(A卷)英语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30分)做题时,先将答案标在试卷上,录音内容结束后,你将有两分钟的时间将试卷上的答案转涂到答题卡上。
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听下面5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
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
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例:How much is the shirt?A. £19.15.B. £9.18.C. £9.15.答案是C。
1. What will the woman probably do tonight?A. See a film.B. Have dinner with the man.C. Prepare for her final exam.2. Where are the speakers?A. At home.B. At a bank.C. At a post office.3. What does the woman think of circus work?A. Interesting.B. Dangerous.C. Difficult.4. How will the woman get to Chinatown?A. On foot.B. By underground.C. By taxi.5. Who will take pens and paper tomorrow?A. Harry.B. Max.C. The teacher.第二节(共15 小题;每小题 1.5 分,满分22.5 分)听下面5 段对话或独白。
2018年莆田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试卷(A卷)语文本试卷共10页,22题。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司法智慧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孕育的产物,对中国传统司法文明的演进起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其人道性、正义性更是具有历久弥新的价值。
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儒家、法家是两个影响深远的学派,其司法智慧也对司法实践影响颇巨,而且在今日仍有重要借鉴价值,可为现代司法改革提供有价值的精神资源和制度资源。
‚德主司法‛是指以道德精神主导司法,它体现了儒家学派的司法智慧。
儒家道德有着丰富的内容,但大略言之,以‚仁道‛为核心和主流。
‚仁道‛,即仁爱之道,强调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特别是重视人的生命价值,这与现代的人道主义理念也有相通之处。
应该指出,儒家的仁道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积极影响,此种影响亦及于传统司法制度,如‚录囚‛‚直诉‛‚赦宥‛‚存留养亲‛‚死刑覆奏‛‚死刑监候‛等,无不体现了一定的仁道精神。
虽然封建司法制度在整体上仍然偏于严酷,但上述制度的创设却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其严酷性,而显示了某种人道温情。
‚德主司法‛既然是让道德主宰司法,当然要求司法人员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或者说必须具备人道情怀,儒家经典提倡的‚好生之德‛就是例证,它要求司法人员必须尊重人的生命价值,绝对不可嗜血成性,无视人的生命尊严,靠‚刑杀‛树威。
在儒家看来,一切反仁道的司法活动都应受到道义的谴责。
另外,司法人员还应当具备‚敬‛‚慎‛之类的道德素质,严肃认真、小心谨慎地对待司法活动,让每一个案件都经得起法律和历史的检验。
2018年高三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查试卷英语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1卷1至10页,第Ⅱ卷11至12页。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I卷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30分)第一节(共 5 小题;每小题 1.5 分,满分7.5 分)听下面5段对话。
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来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
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1. What is the weather going to be like according to the man ?A. It is going to be fine.B. There is going to be a shower.C. It is going to be cloudy.2. What does the man think of the weather?A. It is hot.B. It is not hot.C. It is as hot as yesterday.3. What is the man complaining about?A. The hot climate.B. The pollution.C. The housing problems.[4. What does the man say about September in his country?A. It's very cold.B. It's rainy.C. It' s very pleasant.5. What kind of weather have the speakers recently been having?A. Hot and dry.B. Cold and wet.C. Cold and dry.第二节(共15 小题;每小题 1.5 分,满分22.5 分)听下面5段对话。
2018年福建省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查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简版】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
“并不等值”的提法,可以借鉴。
)A.费氏和雷氏都认为亲属关系是乡土社会中重要构成部分,对亲属关系的特征看法也一致。
【雷氏只是认为个人是家族关系聚结中的某一特定位置,而费氏认为个人在亲属关系中是中心点的位置。
】B.费氏把乡土社会中亲属关系比作“蜘蛛的网”,形象地说明了人际关系的密切性、复杂性。
【对应原文的主要信息是“而费氏认为亲属关系‘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蜘蛛的网”是一个比喻性说法,为了说明个体在亲属关系的网状结构处于中心。
选项B中“人际关系的密切性、复杂性”固然吻合“蜘蛛网”的特点,但并不是费氏使用此比喻的目的所在。
】C.费氏受摩尔根亲属制度研究影响,运用其学术方法调查研究,提出了“差序格局”概念。
【概念错位。
原文中提到的“该图表所呈现出的‘蜘蛛的网’,就是‘差序格局’的形象化体现”,与选项中“提出‘差序格局’概念”的说法并不等值。
】D.费氏“同心圆波纹”源自潘氏的研究,突出乡土社会人际关系从中心向外扩展的特征。
【费氏使用这一比喻性概念突出的就是“乡土社会人际关系从中心向外扩展的特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二段引用费氏写给雷氏的信,证明“差序格局”受雷氏理论影响,又有所创造。
的学说影响最为显著”,其后引用费氏的信属于引用论证,要证明的是费氏学说受雷氏影响;而选项中“又有所创造”不是引用此信的目的。
】B.第二段运用比较分析法,肯定费氏的学术贡献,辨明费氏对其他学说的借鉴之处。
【第二段在比较中辨明了费氏与雷氏、摩尔根学说的关系。
费氏对雷氏学说有借鉴,且有不同于雷氏学说的创造;费氏受摩尔根学术研究影响,应用其学术研究方法做出了自己的学术贡献。
故选项B陈述正确。
】C.第三段列举多个事实材料,证明“差序格局”概念的产生深受当时中国学者启发。
2018年莆田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试卷(A卷)语文本试卷共10页,22题。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司法智慧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孕育的产物,对中国传统司法文明的演进起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其人道性、正义性更是具有历久弥新的价值。
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儒家、法家是两个影响深远的学派,其司法智慧也对司法实践影响颇巨,而且在今日仍有重要借鉴价值,可为现代司法改革提供有价值的精神资源和制度资源。
“德主司法”是指以道德精神主导司法,它体现了儒家学派的司法智慧。
儒家道德有着丰富的内容,但大略言之,以“仁道”为核心和主流。
“仁道”,即仁爱之道,强调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特别是重视人的生命价值,这与现代的人道主义理念也有相通之处。
应该指出,儒家的仁道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积极影响,此种影响亦及于传统司法制度,如“录囚”“直诉”“赦宥”“存留养亲”“死刑覆奏”“死刑监候”等,无不体现了一定的仁道精神。
虽然封建司法制度在整体上仍然偏于严酷,但上述制度的创设却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其严酷性,而显示了某种人道温情。
“德主司法”既然是让道德主宰司法,当然要求司法人员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或者说必须具备人道情怀,儒家经典提倡的“好生之德”就是例证,它要求司法人员必须尊重人的生命价值,绝对不可嗜血成性,无视人的生命尊严,靠“刑杀”树威。
在儒家看来,一切反仁道的司法活动都应受到道义的谴责。
另外,司法人员还应当具备“敬”“慎”之类的道德素质,严肃认真、小心谨慎地对待司法活动,让每一个案件都经得起法律和历史的检验。
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还!2018-2019年高考备考2018年莆田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试卷(A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中国传统司法智慧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孕育的产物,对中国传统司法文明的演进起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其人道性、正义性更是具有历久弥新的价值。
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儒家、法家是两个影响深远的学派,其司法智慧也对司法实践影响颇巨,而且在今日仍有重要借鉴价值,可为现代司法改革提供有价值的精神资源和制度资源。
“德主司法”是指以道德精神主导司法,它体现了儒家学派的司法智慧。
儒家道德有着丰富的内容,但大略言之,以“仁道”为核心和主流。
“仁道”,即仁爱之道,强调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特别是重视人的生命价值,这与现代的人道主义理念也有相通之处。
应该指出,儒家的仁道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积极影响,此种影响亦及于传统司法制度,如“录囚”“直诉”“赦宥”“存留养亲”“死刑覆奏”“死刑监候”等,无不体现了一定的仁道精神。
虽然封建司法制度在整体上仍然偏于严酷,但上述制度的创设却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其严酷性,而显示了某种人道温情。
“德主司法”既然是让道德主宰司法,当然要求司法人员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或者说必须具备人道情怀,儒家经典提倡的“好生之德”就是例证,它要求司法人员必须尊重人的生命价值,绝对不可嗜血成性,无视人的生命尊严,靠“刑杀”树威。
在儒家看来,一切反仁道的司法活动都应受到道义的谴责。
另外,司法人员还应当具备“敬”“慎”之类的道德素质,严肃认真、小心谨慎地对待司法活动,让每一个案件都经得起法律和历史的检验。
“责任司法”意味着司法人员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出了错案必须承担责任。
在法家思想中,“责任司法”的理论源于责任行政的理论,因为当时的司法权与行政权不分家。
责任行政的理论要求行政执法主体必须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为此,秦朝制定了完善的监察制度,对行政执法进行严密的监察,对执法主体的违法行为进行追究。
2018 届福州市高中毕业班五月份适应性练习语文试卷第 I 卷阅读题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互联网的发展是无国界、无边界的, 利用好、发展好、治理好互联网必须深化网络空间国际合作, 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但有一些人对网络空间主权存在模糊认识。
有人认为, 主权具有天然排他性, 强调网络空间主权与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精神相冲突, 将导致全球互联网碎片化;有人认为, 网络空间主权与网络自由相对立, 一些国家出于维护网络空间主权的需要设立防火墙, 会阻碍信息的自由流动。
这些观点事实上并没有正确把握尊重各国网络空间主权与发扬互联网精神、维护网络自由的关系, 不利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网络空间主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信息社会, 网络信息技术已渗透到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网络安全与国家安全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从这个角度说, 网络空间主权无疑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尊重和维护各国网络空间主权, 就是尊重和维护各国的国家安全、国家主权以及国家核心利益。
正因如此, 以窃取他国公民甚至国家领导人通讯信息为主要目的的“棱镜计划” , 不仅被视为对他国网络通讯自由的侵犯, 而且被视为对他国国家主权的侵犯。
因此, 认为网络空间不应该存在主权, 并不利于全球互联网治理。
主权国家是全球互联网治理的主要力量。
传统的国家主权确实具有天然排他性, 它对内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性, 对外具有不可侵犯的独立性。
与之相反, 网络空间具有全球性和开放性, 强调信息共享、通讯自由等。
这也是一些人排斥网络空间主权的理由。
但是, 在看到互联网发展无国界、无边界的同时, 我们也要认识到当今全球互联网治理的主体仍然是主权国家。
如果一味强调网络互联互通与网络自由, 忽视甚至不承认各国的网络空间主权, 各主权国家在全球互联网治理中就会丧失话语权、主导权, 就无法承担起治理主体的职责和义务。
因此, 维护全球互联网秩序、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必须承认和尊重各国的网络空间主权。
2018年莆田市初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试卷语文(满分 :150分 ; 考试时间 :120分钟 ) 注意 :本试卷分为“试题”和“答题卡”两部分 , 答题时请按答题卡中的“注意事项”要求认真作答 , 答案填涂或写在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
一、积累与运用 (20分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2分 )(1)采菊东篱下, 。
(陶渊明《饮酒》 )⑵ , 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3)可怜身上衣正单 , 。
(白居易《卖炭翁》 )(4)沉舟侧畔千帆过 , 。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⑸ , 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6)山重水复疑无路 , 。
陆游《游山西村》 )(7)伤心秦汉经行处 , 。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8)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孟子《生于忧患 , 死于安乐》 )(9)后值倾覆 , , ,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出师表》 )(10)《雁门太守行》中运用典故 , 表达了诗人忠君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怀的句子是 : , 。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 安徒生 ,19世纪丹麦童话作家 , 代表作有《皇帝的新装》《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白雪公主》等。
B.序 , 文体名 , 一般用以陈述创作主旨、创作经过等。
《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
C. 下列文章按写作年代排列 , 依次为 :《马说》《桃花源记》《儒林外史》《岳阳楼记》。
D. 始龀 , 指七八岁 ; 加冠 , 指二十岁 ; 不惑之年 , 指三十岁 ; 而立之年 , 指四十岁3.阅读下面的文字 , 按要求作答。
(6分 )站在古村 , 一股厚重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 只是静静地①(A.端详 B. 打量 ), 所有的青瓦已声泪俱下 , 两千多年的时光,② (A.记忆 B. 记载 ) 着你艰难而清贫的足迹。
宋、明、清的烟雨 , 在这里留下水墨,在这里留下传奇 , 在这里留下华彩。
2018年福建省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查测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的“差序格局”,被认为是中国社会学的一个基本理论概念,它有多个思想或学术来源。
“差序格局”受到多种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其中受美国社会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和人类学奠基人摩尔根的学说影响最为显著。
费氏在1948年9月1日写给雷氏的信中曾表示:“我读了你的《乡土社会》一文,而且实际上,在我的中文新书《乡土中国》中采用并发挥了你的思想。
”费氏与雷氏都认为乡土社会基本上由亲属关系构成,亲属关系可向外扩展至所有的社会关系。
但费氏的“差序格局”与雷氏的“向外扩展”又有所分别,雷氏论及的是“个人处于多重家族关系聚结中的某一特定位置”,而费氏认为亲属关系“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实际上,费氏提到的以自己为中心的亲属记认体系,同摩尔根的亲属制度研究有关。
在摩尔根看来,每个人即自我,以自我为中心点,周围形成一个亲属圈亦即亲属群体。
摩尔根的亲属制度理论用于人类学实地调查,其基本途径是亲属称谓体系研究。
费氏受过人类学训练,在“江村”调查中,运用这种研究法绘制了当地的亲属称谓体系图表。
该图表所呈现出的“蜘蛛的网”,就是“差序格局”的形象化体现。
“差序格局”的形成与当时中国学术界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关系。
费氏的“差序格局”有多个内容,既有李树青的三个“主义”,尤其是其中的“自我主义”,也有潘光旦的“伦”“格局”“推或扩充”论。
李树青和费氏都对“自我主义”有所论述,主要是针对当时中国人“贫病愚私”中“私”的问题作出的回应。
潘氏深入研究儒家社会思想,他对“伦”的分析和考据(如“沦”指水的纹理)则成为费氏“同心圆波纹”的来源。
他还对“人伦差等”进行辨析,并提出人作为有自我意识的主体,各自有其“格局”。
有学者指出,费氏根据潘氏的研究提出“差序格局”几乎是水到渠成的。
【题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临近高考,校园内四处可见励志标语,诸如“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十年磨一剑,今朝试锋芒”“要成功,先发疯,下定决心往前冲!”……近日,某中学一位老师在高考誓师大会上提出,教育是为了树人而不是养狼,加倍的奋发和努力,不是为了“多拿一分,干掉千人”。
请你以高三学生的身份,谈谈对以上现象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雷人标语背后的反思每年高考临近,各种高考冲刺标语开始盛行于校园。
“吾日三省吾身,高否?富否?帅否?否,滚去学习”、“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高考标语的变化令人目不暇接。
2000年前后的标语多是“努力拼搏”、“高考必胜”、“永不言败”等,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高考标语多是“梅花香自苦寒来”之类的,传统而含蓄。
不过短短十余年,高考标语愈发展现出白热化的意味。
这是不能不察觉的变化,变化里蕴藏着某种社会情绪。
“发狠”与“拼命”型的高考标语虽然还是在励志,不过显然,它表达出的更是一种围观者正在洞见的现实:“拼爹”横行、社会板结程度加剧的当下,尽管教育成本在逐年攀升,大学生的就业处境也越来越艰难,但高考仍然是“最不坏的选择”。
因为它遵循的是一整套相对公平的选择机制,整体上是“分数前人人平等”。
正因为如此,高考愈加成为下层青年改变命运的不二选择。
他们不能不“发狠”,不能不“拼命”。
然而,即便高考为“最不坏的选择”,它改变命运的功能也正在弱化。
换言之,就算有高考,普通学生也可能越来越拼不过“高帅富”。
这一方面,早已被关注。
譬如,重点大学中的农村学生越来越少,其所占比例的下降速度令人瞠目结舌;再譬如,不同类型中学的教育差距在变大,城市与农村的教育裂痕在日益扩大。
一些身处教育资源薄弱地区的学生,他们其实早就注定了要被别人在高考中远远地抛下。
如果连上大学都在变得机会不均等,又如何能在社会竞争中“胜出”?以上的种种事实,让激昂的高考标语略显苍白。
福建省莆田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智能通讯设备虽然方便快捷、乐趣多多,但问题也接踵而至....,很多老年人反映手机字小看不清,软件操作复杂不会用。
②80后外卖小哥雷海为在中央电视台第三届《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中首当其冲....,在2018年4月4日晚的总决赛中一举夺冠。
③精于谋划小圈子的人,拉帮结派,编织自己的关系网,以使自己左右逢源,如鱼得水,到头来却是作茧..自缚..,害了自己。
④作为“天眼之父”,中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的发起者及奠基人,南仁东教授被追授为“时代楷模”可谓实至名归....。
⑤母亲薄氏卧病期间,汉文帝刘恒不顾自己帝王的身份,常常目不见睫....,衣不解带,亲自侍奉母亲,为她亲口尝汤药。
⑥南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亭台、拱桥、雕塑等景观设计,与整个公园的风格浑然一体....,体现了建筑设计方的独到匠心。
A. ①③⑥B. ①②⑤C. ③④⑥D. ②④⑤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作为以服务公众为主的教育资源,现代博物馆应该充分发挥其社会服务职能,不仅要鼓励寻常百姓常来参观,更要让学者精英来雅玩品鉴。
B. 回归祖国怀抱20年以来,香港特别行政区已然成为成功践行“一国两制”,“一国两制”在实现祖国统一等方面彰显出无与伦比的生命力。
C. 针对廉价药短缺问题,专家建议,制定全国统一的廉价药品目录,并建立廉价药品浮动定价制度,在保障企业利润的同时合理控制药价。
D. 《舌尖上的中国》讲述的河南三门峡的“穿山灶”,可同时放置七口锅,蒸煮炖焖并且保温,能很快做出十碗席,是一种十分高效的烹饪方式。
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对于任何一种文化传统来说,如何协调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关键问题。
晚清至20世纪,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大规模接触伴随着侵略、殖民与长时间的冷战,这些历史事实增加了问题的复杂程度。
福建省莆田市2018届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题注意:本试卷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请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2018年莆田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试卷(B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对于任何一种文化传统来说,如何协调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关键问题。
晚清至20世纪,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大规模接触伴随着侵略、殖民与长时间的冷战,这些历史事实增加了问题的复杂程度。
尽管如此,多数人愿意认为,五四新文学运动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成功范例。
五四新文学不仅改变了古典文学的传统形式,而且,相当多的作家动手译介域外文学,使各种西方文化元素逐渐汇入中国文学的表述体系。
这开辟了汉语白话文学的新阶段——“现代文学”。
之所以认定这是一次成功的文学转换,首要的标志是:相对于先秦至晚清的中国古典文学,汉语白话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
这丝毫不存在贬低中国古典文学的意思。
中国古代批评家就曾经深刻地指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及其评价依据。
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学都将受到文学传统与现实世界纵横坐标构成的不同压力。
强调来自纵轴的文学传统,还是追求更大限度地再现当代的现实世界?现实主义的宗旨显然是后者。
这时,所谓的创新可以表述为,一种再现当代现实的企图改变了文学传统的发展方向。
这同时划出了一个区分的标准:如何辨别鲁迅式的“盗火者”与“言必称希腊”的崇洋分子?尽管二者都对西方文化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但是,“盗火者”的宗旨是探索民族的独特道路,力图“师夷长技以制夷”;相反,崇洋分子热衷于将民族历史纳入一个普遍的模式,使之成为西方文化逻辑的具体例证。
如果说,五四时期的“盗火者”曾经将西方文化视为现代性的启蒙,那么,现今的历史语境中,中国文化业已成为更重要的思想资源。
中国文化浩如烟海,门类繁杂,一批饱学之士始终专心致志地从事清理和阐释工作。
然而,正如马克思所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只有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负有的历史使命,人们才能更为深刻地理解这一批饱学之士的学术贡献。
泉州市2018届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查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对资源的保护与治理是经济学所关心的问题之一。
对此,一般有两种传统思路,一种是将公共资源私有化,以市场自身的机制使资源得到保护和有效率的利用。
另一种则是对出现问题的领域,强调政府治理,以克服外部性、搭便车等现象。
然而现实中,两种对策也会面临力有不逮、弊端重重的局面。
比如,管理者会受到部门预算、政策和个人利益的约束;同时,他们对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缺少最切实、最一致的利益关联。
而且,管理者既然并不是资源的直接利用者、相关者,就会受制于信息的相对缺乏。
因此,政府治理的效率和成本往往不甚如意。
另一方面,在有些场合,私有化资源的成本极为高昂,或者出于资源自身的特点,几乎不可能成功,如海洋等公共资源就很难为私人所有。
更深入的经济学研究认为,公共资源保护不应该只有非此即彼的两种对策。
在可以建立排他性,从而可以确权的私有化资源之外,那些容易被搭便车者利用的资源,可以按照竞争性分为两类,即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
过往的案例研究表明,仅仅是使用上不具有排他性的公共物品,无论是运河,灯塔,烟火,农业所需的蜜蜂,都未必不能以市场方式提供。
而公共资源不但使用上不具有排他性,还易于为个人所消耗,比如海洋渔业、草原牧地、森林、地下水等等。
理论上,在自然状态下,因为人们预期其他人会消耗资源,所以自己也无激励保护性使用资源,结果就是使用者过度使用资源,最后导致资源耗尽,即成为公地悲剧。
但实际上,当地社区往往也会自发形成保护机制,通过文化和习俗保护当地使用者所赖以为生的资源。
新制度经济学学者,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研究表明,不可忽视当地自治、自发生成规则的重要性。
因为当地社区成员较为固定,成员之间相互拥有资源使用者的特征信息,并能够形成长期的反复的博弈,从而演化出较为稳定的合作模式。
2018年莆田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试卷(A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中国传统司法智慧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孕育的产物,对中国传统司法文明的演进起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其人道性、正义性更是具有历久弥新的价值。
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儒家、法家是两个影响深远的学派,其司法智慧也对司法实践影响颇巨,而且在今日仍有重要借鉴价值,可为现代司法改革提供有价值的精神资源和制度资源。
“德主司法”是指以道德精神主导司法,它体现了儒家学派的司法智慧。
儒家道德有着丰富的内容,但大略言之,以“仁道”为核心和主流。
“仁道”,即仁爱之道,强调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特别是重视人的生命价值,这与现代的人道主义理念也有相通之处。
应该指出,儒家的仁道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积极影响,此种影响亦及于传统司法制度,如“录囚”“直诉”“赦宥”“存留养亲”“死刑覆奏”“死刑监候”等,无不体现了一定的仁道精神。
虽然封建司法制度在整体上仍然偏于严酷,但上述制度的创设却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其严酷性,而显示了某种人道温情。
“德主司法”既然是让道德主宰司法,当然要求司法人员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或者说必须具备人道情怀,儒家经典提倡的“好生之德”就是例证,它要求司法人员必须尊重人的生命价值,绝对不可嗜血成性,无视人的生命尊严,靠“刑杀”树威。
在儒家看来,一切反仁道的司法活动都应受到道义的谴责。
另外,司法人员还应当具备“敬”“慎”之类的道德素质,严肃认真、小心谨慎地对待司法活动,让每一个案件都经得起法律和历史的检验。
“责任司法”意味着司法人员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出了错案必须承担责任。
在法家思想中,“责任司法”的理论源于责任行政的理论,因为当时的司法权与行政权不分家。
责任行政的理论要求行政执法主体必须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为此,秦朝制定了完善的监察制度,对行政执法进行严密的监察,对执法主体的违法行为进行追究。
根据当时的体制,司法权只是行政权的一部分,因此,对行政权的监察也包括了对司法权的监察,监察主体如果发现司法人员存在徇私枉法、司法不公问题,自然会对其加以惩戒。
可以说,监察制度是当时司法责任制得以确立的前提。
秦朝的司法责任制具有开创性,其法典《秦律》中规定的“不直”“纵囚”“失刑”等罪名就是例证。
“责任司法”也是一种“治吏”司法,法家提倡“明主治吏不治民”,要求将整治官员作风纳入法治化轨道。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吏”是当时的底层官员,数量庞大,又与民众有着广泛的接触,其作风如何直接影响到官府在民众中的形象,也直接关系到民众的利益诉求与社会的和谐稳定。
因此,法家才将治国的重点和政治的起点放在“治吏”上。
(摘编自崔永东《传统法律文化孕育的司法智慧》)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传统司法智慧的人道性、正义性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孕育的产物,具有历久弥新的作用。
B. 儒家思想以“仁道”为核心,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这与现代人道主义理念深相契合。
C. “录囚”“直诉”等法律制度的存在,说明我国封建司法制度是人性化的,充满温情的。
D. 法家倡导“治吏”的一个原因是官员们的行为作风直接关乎民众的利益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主要从儒家、法家入手,论述了它们所蕴含的司法智慧对后世司法实践产生的深远影响。
B. 二、三两段从儒家思想对传统司法制度的影响、司法人员的道德要求、执法态度三个层面展开论述。
C. 文章引用了儒、法两家的相关思想和许多古代司法制度中的罪名名词,使得论述有理有据。
D. 第四段以秦朝的监察制度为例,论证了法家的“责任司法”对中国传统司法文明的演进起到促进作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如果不借鉴儒家和法家传统的司法智慧,中国的现代司法改革就可能走许多弯路。
B. 司法人员只要具备“敬”“慎”的素质,就能使每个案件经得起法律和历史的检验。
C. 如果不是受到法家的责任行政理论的影响,那么秦朝就不会制定完善的监察制度。
D. “德主司法”与“责任司法”分属中国司法进程中的两个不同方面,无所谓优劣。
【答案】1. A 2. B 3. B【解析】1.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B项,“这与现代人道主义理念深相契合”错误,原文为“这与现代的人道主义理念也有相通之处”。
C 项,“说明我国封建司法制度是人性化的,充满温情的”错误,原文为“一定程度上稀释了其严酷性,而显示了某种人道温情”。
D项,“官员们”错误,应是“底层官员们”。
2.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B项,“三个层面”错误,“执法态度”也属“道德要求”层面。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阅读材料是一篇小论文,所以要明确文章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法法。
答题时注意判断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此题选项C论证方法归纳错误。
3.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B项,关系成为。
“只要……就……”错误。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红皮鸡蛋蓝月桌子上,一篮子红皮土鸡蛋干净亮泽。
这是乡下的二娘送来的,她说土鸡蛋虽不是什么稀罕物,养人。
二娘其实是郑其的二婶。
在郑其5岁的时候,一个嗜血的黄昏,郑其的父母被一辆酒驾拖拉机当场撞死。
郑其的奶奶经不住打击,也随着去了。
尚不懂事的郑其就由二婶抚养,从此,郑其唤二婶二娘。
二娘有一子叫郑虎,小郑其一岁。
两孩子亲兄弟一样,只是郑虎调皮,不爱学习,上树掏鸟蛋,下河摸鱼,偷果子摘瓜,因这没少挨二娘的笤帚。
每当这时候,郑其就站出来为郑虎求情。
郑其不厌其烦地帮郑虎补课,终于两人一先一后都考上了高中。
但二娘却犯了难,郑其的二叔原本就患有类风湿关节炎,这期间突然加剧了,关节变形,根本不能下地劳作,一家子重担全压在二娘身上,如今两孩子的学费成了难中之难。
郑其说,二娘,让虎子上吧。
一向和蔼的二娘唬了脸,这事二娘心里有数,你只管好好读书。
郑其不敢吭声了。
结果郑虎辍学跟着村里的包工头出去打工。
郑其说这怎么可以?二娘说,虎子不是读书的料。
你安心读书,咱们郑家出你这个状元,我也跟祖上有交代了。
说完从怀里掏出一包红皮鸡蛋,让他晚上读书饿了吃。
郑其含着泪花看瘦削的二娘匆匆离去,鸡蛋还是热的,二娘几乎是跑着来的啊!二娘的红皮鸡蛋一直陪着郑其政法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当上法院院长。
郑虎也很争气,由于头脑灵活,自己拉起了施工队,当上了小包工头。
村人都劝二娘跟着儿子享福去。
二娘说,乡下挺好,城里不能养鸡,买来的鸡蛋都不好,听说有啥……啥安来着……二娘,叫三聚氰胺。
对,对对对。
二娘乐得脸满都是褶子。
每次二娘送来鸡蛋就匆匆走了,任凭郑其怎么挽留都不肯多留,说乡下一大堆事情呢。
今天,二娘破例坐了会儿,嘴巴动了动,结果什么也没说,颤巍巍站起了身,说回了。
郑其蓦然间发现二娘老了,脸色枯槁,满头白发,背佝偻得厉害……二娘……郑其的一声呼唤,二娘颤了下身子,泪陡然滑落,说,其娃,虎子的事情,你该咋办就咋办吧。
目送二娘离去,郑其眼睛发涩。
心里暗骂,虎子啊虎子,你浑啊!虎子犯的事不轻。
那天,郑虎正因一笔工程款没有到账心烦,一个民工闯进来,说家里老母有病,急需用钱,要郑虎结清前面拖欠的工钱。
郑虎不耐烦地起身就走人,谁知道民工扯住他的衣服不放。
郑虎火往上涌,就把民工一顿拳脚。
不幸的是,那人本来就患了脑瘤,只是一直没被发现,拳脚之下,受伤诱发一命呜呼了。
民工的老母一纸状书把郑虎送进了监狱。
郑虎泪流满面,说,哥,你这回一定要帮我呀!千不看万不看,你看在咱娘份儿上,你总不能让咱娘没有儿子吧。
而且……就算我不打他,他也说不准哪天就死了……你给我住嘴!事到如今,你居然还一味为自己开脱!郑其气得脸都白了,心像撕裂一样疼。
要说郑虎的案子,要帮也不是没有可能,毕竟那位民工本身有病,但是……郑其的眼前不断交替出现着两张老妇人的脸,都是白发苍苍,都是皱纹纵横……一个是受害民工的老母亲,另一个是二娘。
郑其伸手拿起一个红皮鸡蛋,却似有千斤之重,手也不禁颤抖起来,啪地掉落在地,顿时四分五裂……郑其看着地上的狼藉,打了一个哆嗦,他一松手就可以把好好的鸡蛋打破,那么他再一松手呢……他连夜赶去了乡下,他要和二娘好好谈谈……二娘正在灶前忙碌,看到他来,说,你来得正好。
一会这些鸡蛋煮好了,你带给虎子,他好多年没吃我煮的鸡蛋了……你对他说,娘说的,人命不分贵贱,该还的必须还。
二娘……郑其眼里涌出了泪花。
(有删节)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截取主人公生活中的一个短时片段,按时间顺序叙事,其中两次插叙,使现在和过去交织,延展了小说叙事时空,曲折生动。
B. 小说前半部分写二娘对郑其的养育、造就之恩,后半部分写二娘支持郑其秉公办案,主要目的是为了刻画二娘质朴、明理的形象。
C. “鸡蛋还是热的,二娘几乎是跑着来的啊!”时隔多年,郑其依然记得二娘给自己送鸡蛋的这个细节,说明他也是个顾念情义的人。
D. “今天,二娘破例坐了会儿”,她原是为郑虎说情来的,但“结果什么也没说”,反映出人物内心的复杂斗争,使人物显得立体、真实。
5. 小说中两处画横线部分写郑其呼唤“二娘……”分别表现了郑其怎样的心理?6. “红皮鸡蛋”在小说多次出现,起到什么作用?【答案】4. B 5. (1)第一处表现了郑其在情与法之间矛盾纠结的痛苦心理。
(2)第二处表现了郑其对通达事理的二娘的感激和敬意。
6. (1)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小说叙事集中。
(2)推动情节发展。
二娘说它“养人”引起了郑其对二娘的恩情的回忆;打破鸡蛋引起他心理的警惕——松手会坏了原则、操守,于是他连夜赶去乡下,要和二娘好好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