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静功——筋经门内功
- 格式:rtf
- 大小:45.84 KB
- 文档页数:2
内功四经原文内功经第一内功之传,脉络甚真。
前任後督,行气滚滚。
井池双穴,了劲循循。
千变万化,不离乎本。
得其奥妙,方叹无垠。
龟尾升气,丹田练神。
气下於海,光聚天心。
既明脉络,次观格式。
头正而起,肩平而顺。
胸出而闭,背平而正。
足坚而稳,膝屈而伸。
裆深而藏,肋平而张。
既明格式,下言气窍。
气调而匀,劲松而紧。
缓缓行之,久久功成。
先吸後呼,一出一入。
先提後下,一升一伏。
内收丹田,气之归宿。
吸入呼出,勿使有声。
下收谷道,上提玉楼。
或坐或立,吸气於喉。
发意送下,渐至底收。
升有升路,肋骨齐举。
降有降所,气吞俞口。
既明气窍,再详劲诀。
通、透、穿、贴、松、悍、合、坚。
曰通,劲之顺也;曰透,劲之速也;曰穿,劲之连也;曰贴,劲之络也;曰松,劲之涣也;曰悍,劲之萃也;曰合,劲之一也;曰坚,劲之转也。
按肩以练步,逼臀以坚膝。
圆裆以坚胯,提胸以下腰。
提颏以正项,贴背以转手,松肩以出劲。
折天柱以下气,瞻合骨以立门。
横劲坚劲,变之分明,横以坚济,坚以横用。
五气朝元,周而复始。
四肢元首,收纳甚妙。
(练神练气,返本还元。
)天地交泰,水升火降。
头足上下,交接如神。
静生光芒,动则飞腾。
(气胜形随,意劲神同。
以神帅气,以气帅形,形随气腾。
)劲诀既详,下言调气。
每日清晨,或坐或立,闭目钳口,细调呼吸,一出一入,皆从鼻孔,而少时气定,遂吸气一口,默想真气自涌泉发出,升於两肋,自两肋升於前胸,自前胸升於耳後,渐升於泥丸百会穴;降气时,默想真气由泥丸降至印堂,至鼻,至喉,至夹脊,透至前心,沉於丹田。
丹田气足,自能复於尾闾,达於夹脊,上升泥丸。
周而复始,从乎天地循环之理也。
纳卦经第二头颈效法乎乾,取其刚坚纯粹。
足膝效法乎坤,取其镇静厚载。
肩背宜於松活,是以巽顺之意。
裆胯又宜措紧,须现兑泽之情。
胸欲练起,艮山相似。
肋有呼吸,震动莫测。
坎离为水火之象,水济火,火济水。
心肾为水火之脏,水宜升,火宜降。
神运经第三练形而能坚,练精而能实,练气而能壮,练神而能飞。
青城派上兀九段功青城派内功上元功,是在中元功练习纯熟(约卜天),感身心受益后,即可加修此功。
上元功共分九式,主修督脉之气。
古真谓:“子欲不死,修昆仑”,此亦即玄门中之修昆仑法也。
其动作亦极简易平实,而功效则无穷,惟以行之有恒为最要。
此于初九段同,皆系养生日用功夫也。
前述中元功,皆系卧式为主用;本篇所述上元功,则系以坐式为主用。
不谙跏跌坐者,采方便坐亦可。
惟必须用硬凳,其高度以使膝以上之大腿,能与膝齐为度。
然究以跏跌坐为殊胜,故以逐日徐徐行之,渐次加长时间,并先用半跏跌坐(半盘坐),而渐至用全跏跌(双盘坐)为宜。
跏跌坐,坐床上亦可行之。
中元功毕,休息片时,以息心宁神养气颐真后,不可贪睡。
以此时易生睡意,多有于不知不觉之间,而悍然入睡乡者,道家修定,有炼睡魔之诀法,并切戒贪睡荒功,即以行静定之功,待心无一念时,即易睡去也。
没有睡意,即宜坐起行功,不必久休也。
本功主在昆仑及背部,兹分述之如左:第一段:跌坐片时,待心定神怡时,即用两手互搓极热,以两掌心擦左右两腰俞穴(又称背精门),约 十数次(宜袒上衣,使肉贴肉,皮贴皮为要)。
再搓再 擦,共行九至 名擦内肾法。
并以“神宜随手,心不外驰”为诀,此 则以下各段均然也。
第二段:两手互搓板热,并擦尾闾穴,上下行之, 下行以手指擦至尾骨止,行时间手即分,下行至尾闾穴时,两手又并。
每擦 热一次,约擦摩数十次,共行九至 为双擦尾闾夹脊法。
此二段功,可壮内肾,祛腰疾, 实髓充神,助阳生第三段:两手结三昧印(右手掌仰放左掌上,两 大拇指相拄),背脊竖极直,而行摇转玉颈之法。
其法先将头向前下俯,自左向右转次,左右偏弯四次为度。
此为双擦腰俞穴法,又 上行以两掌能擦至夹脊关」 四次为度。
此精,亦即外修督脉法也。
次,复自右向左转次。
然后十二次,再前后俯仰以两手十指捏揉全部玉颈(此法乃运动颈神经丛、甲 状腺,并防食道癌及甲状腺肿瘤等诸病)第四段;用两手捧头,O指张开,大拇指在后脑上,余四指在前脑大脑部,指头微微用劲,由前向后 捏拿整个昆仑玉劲,自额上发际起,及后脑接近颈际止,均匀捏拿按揉之。
王庆余青城筋经门内功静功主要作用是“炼内”,即对人体内部进行修炼。
历代养生家对“静”之含义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从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练功方法。
虽然如此,但对于“入静”在练功、养生中的重要作用,他们的认识却是基本一致的。
人体是复杂的,又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变化着,并保持着相对的平衡和协调。
如果阴阳不调,气血不畅,经络不通,势必引起人体的异常,甚而百病丛生,乃致夭折。
实践证明,通过“意”和“气”的修炼,能使阴阳得以平衡,气血得以调和,经络得以疏通,真气得以充沛,人体得以协调,对疾病的防御能力自然日益增强,从而达到祛病延年之功效。
综观古今中外,凡长寿者一般总能经常保持平和宁静的心境、乐观豁达的情绪。
静,是养身处世之宝。
有些武功出神入化者,他们都可以做到心清意静,从而可以感觉到一般人所感觉不到的东西,考虑到一般人所考虑不到的情况,这可能由于深层的意静发挥了人的潜在本能。
由于人们对此不理解,就把这些武功高人奉为“圣者”。
一个“静”字,其力之伟,其用无穷,与生命息息相关。
故研习养生之道的武家,必明“静”之道。
这里所说的“静”是指精神状态的安静。
这种静与自然睡眠和一般休息的静不同,它是觉醒状态下的一种特殊的安静状态,即主动的内抑制状态。
它通过一定的姿势、呼吸、意守等手段,达到“外静内动,静中有动”,是一种特殊的修炼。
动与静又是相对的,所以,静(内静)是练功的前提。
不静,难有好动。
静功就是通过肢体的外静达到内动,即“外静内动,静中有动”。
青城派筋经门静功主要有四种:一、腹式呼吸静坐法坐功是最基本的静功法。
无论道教、佛教都讲究打坐,并以此作为修炼的重要课目,即可见其作用。
坐前准备:选择安静的场所打坐,每天两次,最好于黎明前和夜晚寂静时。
打坐前先将窗户打开,使室内空气流通(冬天注意保暖)。
静坐在凳子或床上均可,须以坐得舒服自然为好。
宽松衣带,使气机不滞。
静坐姿:1.面向南,端坐在凳子上,两脚平放于地,右脚向右平移约一尺,小腿与大腿成90°,双手手心向下成阴掌,自然放于双膝上,肘下垂。
!"#$%&%’#()*+·,--.年·第!期·中国道教!上接"#页$"#$胡道静、陈耀庭、段文桂、林万清等:《藏外道书》(第%&册),成都:巴蜀书社,’(()年,第’*%&页。
"#%周星:《境界与象征:桥和民俗》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年,第’%+页。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修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第)"(页,第))’页。
"()"(*熊明:《建筑美学纲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年,第,*页、第)(页。
"(%"(’汉宝德:《中国建筑文化讲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年,第’,)页、第’,)页。
(作者单位:湖北省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史系$$$$$$$$$$$$$$$$$$$$$$$$$$$$$$$$$$$$$$$$$$$$$$$$$’(",年我在吉林省梨树县读小学六年级时,得先父玉清公之方外好友、全真龙门派十七代传人华教行!亦名教兴$道长之垂青,传授我道门的入手功夫“内功十二段锦”,打下了气功修炼的坚实基础,)*多年来,我勤习不辍,受益匪浅。
至今虽已年逾古稀,仍耳聪目明,神清体健,行动轻灵,思路敏捷,好似壮年。
现特将此功整理出来,供功友们参研、学习。
功谱《功议》: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
叩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
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
微摆撼天柱,赤龙搅水津。
鼓漱三十六,神水满口匀,一口分三咽,龙行虎自奔。
闭气搓手热,背摩后精门。
尽此一口气,想火烧脐轮,左右辘轳转,两脚放舒伸-叉手双虚托-低头攀足顿。
以候神水至,再漱再吞津。
如此三度毕,神水九次吞,咽下汩汩响,百脉自调匀。
河车搬运毕,想发火烧身。
金决十二段,子后午前行。
古传内功易筋经十二势易筋经内功心法全文易筋经十二式应当为十二势。
很多武侠小说都将《易筋经》描写为修练上乘内功的武术秘笈。
根据金庸在《笑傲江湖》,易筋经初为达摩所著。
达摩涅盘后,二祖慧可带着仍不理解的佛经与易筋经群访高僧,虽佛理明白,但武学仍无法透彻。
后,隋末唐初于长安大道上,遭遇一个武功高强的青年畅谈三天三夜,终于明白个中道理。
后来那青年成为唐朝开国将领卫国公李靖,而《易筋经》也自此发扬光大。
少林易筋经少林易筋经是一种健身目的十分明确的武术套路。
“易”的含义即变易、活动、改变,引伸为增强之义;“筋”指筋脉、肌肉、筋骨;“经”为方法。
因此,“易筋经”从字面上理解即活动筋骨,以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方法。
实际上,它更是一种十分经典的气功功法。
易筋经共计十二势,其预备式为:两腿开立,头端平,目前视,口微闭,调呼吸。
含胸,直腰,蓄腹,松肩,全身自然放松。
第一势:韦驮献杵第一势。
两臂曲肘,徐徐平举至胸前成抱球势,屈腕立掌,指头向上,掌心相对(10厘米左右距离)。
此动作要求肩、肘、腕在同一平面上,合呼吸酌情做8-20 次。
诀曰: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剑,心澄貌亦恭。
第二势:韦驮献杵第二势。
两足分开,与肩同宽,足掌踏实,两膝微松;两手自胸前徐徐外展,至两侧平举;立掌,掌心向外;两目前视;吸气时胸部扩张,臂向后挺;呼气时,指尖内翘,掌向外撑。
反复进行8-20 次。
诀曰:足指挂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第三势:韦驮献杵第三势。
两脚开立,足尖着地,足跟提起;双手上举高过头顶,掌心向上,两中指相距3厘米;沉肩曲肘,仰头,目观掌背。
舌舐上腭,鼻息调匀。
吸气时,两手用暗劲尽力上托,两腿同时用力下蹬;呼气时,全身放松,两掌向前下翻。
收势时,两掌变拳,拳背向前,上肢用力将两拳缓缓收至腰部,拳心向上,脚跟着地。
反复8-20 次。
诀曰: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着地立身端。
力周腿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
舌可生津将腭舐,鼻能调息觉心安。
武林秘籍《内功四经》《内功四经》⼜名《内功真传》,作者不详成书年代也不详。
清代郎琊⼈王南溪整理注释并传于世。
此书⾃南溪之徒宗景房公开后,数百年间影响甚微,鲜为⼈知。
后此书流⼊形意门中,⽽促成宋⽒形意之名震武林,⾄此才书因拳显、名因⼈重,《内功四经》才真正成了”内功圣经”。
近年来《内功四经》频频见诸书刊,武林⼈⼤都奉若神明,但是迄今为⽌,《内功四经》的⽂字⼀起没有⼈⽤⽩话译读,其内功的练法也⼀直没有见⼈⽤⽩话详加说明。
与此情况相伴的是⼆⼗⼏年来中国武林似未闻有哪门拳学⽤此《内功真传》来指导⾃⼰的学术实践,似乎也未闻哪个⼈⽤此《内功真传》练成了绝顶内功。
⼀、《内功四经》原⽂1、内功经内功之传,脉络甚真;前任后督,⾏⽓滚滚;井池双⽳,了劲循循。
千变万化,不离乎本,得其奥妙,⽅叹⽆垠。
龟尾升⽓,丹⽥练神,⽓下于海,光聚天⼼既明脉络,次观格式;头正⽽起,肩平⽽顺,胸出⽽闭,背平⽽正,⾜坚⽽稳,膝屈⽽伸,裆深⽽藏,肋平⽽张。
既明格式,下⾔⽓窍:⽓调⽽匀,劲松⽽紧,缓缓⾏之,久久功成。
先吸后呼,⼀出⼀⼊;先提后下,⼀升⼀伏;内收丹⽥,⽓之归宿,吸⼊呼出,勿使有声。
下收⾕道,上提⽟楼,或坐或⽴,吸⽓于喉,发意送下,渐⾄底收。
升的升路,肋⾻齐举;降的降所,⽓吞俞⼝。
既明⽓窍,再详劲诀:通、透、穿、贴、松、悍、合、坚。
⽈通,劲之顺也;⽈透,劲之速也;⽈穿,劲之连也;⽈贴,劲之络也;⽈松,劲之涣也;⽈悍,劲之萃也;⽈合,劲之⼀也;⽈坚,劲之转也。
按肩以练步,逼臀以坚膝,圆裆以坚胯,提胸以下腰,提颏以正项,贴背以转⼿,松肩以出劲。
⽈横劲,⽈坚劲,变之分明,横以坚济,坚以横⽤五⽓朝元,周⽽复始,四肢元⾸,收纳甚妙。
练神练⽓,返本还原,天地交泰,⽔升⽕降,头⾜上下,交接如神。
静⽣光芒,动则飞腾,⽓胜形随,意劲神同。
以神帅⽓,以⽓帅形,形随⽓腾。
劲诀既详,下⾔调⽓:每⽇清晨,或坐或⽴,闭⽬钳⼝,细调呼吸,⼀出⼀⼊,皆从⿐孔,⽽少时⽓定,遂吸⽓⼀⼝,默想真⽓⾃涌泉发出,升于两肋,⾃两肋升于前胸,⾃前胸升于⽿后,渐升于泥丸百会⽳;降⽓时,默想真⽓由泥丸降⾄印堂,⾄⿐,⾄喉,⾄脊背,透⾄前⼼,沉于丹⽥。
少林易筋经动静功祁美娟《易筋经》版本之多,将近百种,虽类别较杂,然皆有所长,各有其妙。
我有幸得民间拳家赠送《神勇动静功》资料,师告诉我说此原为少林易筋经中之一步精进功,能进一步提高功力,过去极少传人,历来被视为不传之秘,望珍之。
自此我如获至宝,从未示人,经勤练验证,确有不凡功效。
所赠资料是据旧抄本译文,实不可多得的藏本。
这部分功法流传范围不广,为了挖掘祖国传统武术遗产,故整理出来,供同道参考。
行内壮功至积气充盈,当须行下部功法,令任督二脉相通,百日自然气充周身,且可随意顺逆运行,此时功夫虽有所成,然而还需继续修习,再行动静功法诸势,方能算作坚壮,内壮外坚,神勇俱全。
一、动静入四肢论 此段功夫早已失传,故此后人以推拉等八势做为引真气入四肢的方法。
但八势只能起到引气入手足皮肉之中的作用,却不能引气入骨髓之内。
其原因在于真气动则外行,静则内运。
所以需用十段静功将气运入骨髓,再用十八段动功将气充于皮肉之中。
再用追杵坚其外,以丸药助其内,用洗药刚其皮肤,以练手功练其指梢。
如按顺序行之,初功后1年通任督、易筋膜,2年内实骨髓外易皮肉,3年可内外合一而成,成无形之邪不能侵、有形之物不能伤的金刚之体。
二、静功十段 凡是练习静功十段法者,每日早晨先须内服下“通灵丸”64丸,等待片刻,大约药丸入胃将化之时,开始行功;用鼻吸气,贯注于行功之处,以意运气从骨髓中行去。
切记千万不可使拙力,如果一使拙力,就与动功没有什么区别了。
刚开始练习十段功时,每段数息,渐渐增加,可焚香记时,每段一寸香,加至两寸香为止。
每日行功3遍,功毕则行打洗神通,如此行满10个月功成。
丸药每日只在早晨行功时服1次,余2遍则可不必服。
一呼一吸为一息,呼吸定要细匀缓,一寸香时约24息计。
第一段韦驮捧杵 意想尾闾上第二节,气从背上起,直通至指端。
第二段独立金刚 意想项后,以意领气,气从足心起,到两肘梢,绕膻中经印堂通头顶,下行到手,再归丹田。
第三段降龙 意想顶后风府穴,以意领气,从腹起,上到单手;然后单手缓缓下放,气归丹田。
庞明先生在推出直腿坐功法前后,让秘书组整理过“内功经”“十二大劲”“筋膜论述”等。
并说不懂筋膜,练习直腿坐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神意去相合外三合的气机变化,进而使之混元。
现在想来,用混元整体理论作指导,练什么姿势都可以成为形神桩。
下面是内功经等四部和内功十二大力法共五篇文章内功经卷一山左琅琊王溪注解海右珠山宗景房恭阅内功经卷,脉络甚真。
内功之要第一要知脉络,脉络不知,勉强用之,无益有损。
前任后督,气行滚滚。
任脉起于承浆,直下至阴前高骨;督脉起于尻尾,直下由夹脊上泥丸,过印堂至人中而止。
井池双穴,发筋循循。
井者井肩穴也,肩头分中也,池者曲池穴也,肘头分中,此周身发筋之所也。
千变万化,不离其本,得其奥妙,方叹无垠。
本者自然之真气也,用功之久,方得其妙。
龟尾生气,丹田炼神。
尾骨尽处也,用力向上翻起,真气自然上升矣。
脐下一寸二分,丹田穴也,用功时存元神于此处耳。
气下于海,光聚于(天)心。
小腹正中为气海,额上正中为天心,形光于外也。
既明脉络,次观格式。
格式者入门一定之规也,不明此即脉络变空谈耳。
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胸出而闪。
头正起项壮面身顺肩活,背面平正,胸出身微有收敛,此式中真窍也。
足坚而稳,曲膝而伸,裆深而藏、肋开而张。
足忌动,膝用力,前阴后缩两肋开,气调而匀,筋松而紧。
出气莫令耳闻,筋必先松而后紧,缓缓而行之。
先吸后呼,一出一入;先提后下,一升一伏。
内有丹田气之归缩,吸入呼出,勿使有声,提者吸气之时,存想真气上升。
至项,下者真气落下也,伏着觉周身之气渐小,坠于丹田。
龙蜇虎卧,潜伏也,下收谷道,上提玉楼,或立或坐,吸气于喉。
以意送下,渐至海底,收者惧气泄也。
提玉楼者,耳后高骨也,使气往来无阻碍也,不拘坐立,气自喉,以肺心也,气虽聚于丹田,存想气沉至底方妙。
升有升路,肋骨齐举,降有降路,所俞口气路。
气升于两肋,骨缝极力开张,向上举之,自然得窍,降时必有俞口,以透入前心,方得真路。
既明气窍,再详筋诀,曰通筋之顺也,曰透骨之速,通透往来无碍也,伸筋拔力以和。
易筋经内外经之十二大劲汇宗十二大劲功夫,亦称易筋经内外经之外经,不知道起源于何时,光绪年间,有梁世昌讲述于友人处见到《易筋经图说》一书,内中有易筋经外经即十二大劲的练法,后宣统三年,由梁士贤编辑出版的《全图易筋经》中,内容附有三套功夫,第一套功夫即是十二大劲功夫,周述官在编辑其《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中亦转载了《易筋经图说》中的内容。
后因传播故,大江南北,不少武者都传习这套练法,号称可得大力大劲,正如《易筋经外经图说.外壮练力奇验图》中言:此练力练气运行易筋脉之法也。
务须严谨有恒,戒酒色。
日夜行五、六、七次,工无间断,食饭四、五顿。
专心练习至百日,能长千觔之力,此指少壮者言也。
即软弱无力之人,亦可练至五六百斤。
倘年老精气不足者,肯如法操练,日行二三次,亦能健食延年,除一切疾病。
真神妙也。
余气体素弱,中年多病。
适于友人处见《易筋经图说》一书,朝夕按图练气,不数月间,果觉身体舒畅,诸病全消。
年叨八旬以外,谓非此书之功力欤!因志数言,以信来者。
山左梁世昌谨识。
又广东许崇书撰文其父亲之师伍魁传授的一套功夫,亦是十二大劲功夫之支流,言道:此法通过练功之后,上肢增力,不增肌肉。
其藏力在于筋骨而不在于肌肉。
据传伍师傅力气很大,能把一头牛推倒在地。
但他却是个瘦骨嶙峋的人。
此法简单易学,运动量不大,练功一趟,即便是老弱妇孺,也不觉疲累。
且如能坚持不懈,天天锻炼,上肢力气增大甚快;如能在熟练的基础上,结合气功的“意守丹田,以意导气,以气推力,握时吸气,松时呼气”,还能治疗上肢的风湿性痹痛。
而后期更有诸位前辈对这套功夫情有独钟,今就由各种面世之文加以整理说明,以使学者能够汇宗总览,不至于偏颇,如能有所得,有所益,则不负易筋经经义堂传播之责任。
今人一清散人陈太平先生,对易筋经功夫有独到的经验,尤其对十二大劲(易筋经外经)的练法有精深的研究和标准的传承,特转载其对十二大劲(易筋经外经)的看法:易筋经的外经并非是肌肉训练,四十九下一下比—下紧,虽然可以使肌肉得到一定的训练,但不免会给自身产生一定的僵硬。
内功四经内功经释文及诠释内功四经,又称《内功四经注解》,是一部关于内功修炼的中医经典著作。
该书由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所著,旨在为修行者提供系统全面的内功修炼指导。
内功四经分为《内功四经注解》和《内功四经原文》两部分。
其中,《内功四经注解》是对于《内功四经》的详细解读和注解,而《内功四经原文》则是《内功四经》的原文。
在阅读《内功四经》时,应当注重对原文的深入理解,以便于更好地领悟内功修炼的内涵。
内功修炼旨在通过呼吸调整、身体运动和意念三种方式,以达到调和身体内部气息,从而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在《内功四经》中,以内功修炼入手,可令人体内部潜能得到充分发掘,达到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功效。
在修炼内功过程中,应当注重呼吸的调整。
呼吸调整要求我们细致观察自己的呼吸,不仅要关注呼气,还要关注吸气。
通过调整呼吸,我们可以更好地观察自己的身体状态,以此调整身体偏差。
同时,内功修炼还要求我们进行身体的运动。
身体运动有助于我们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使身体得到充分锻炼,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在《内功四经》中,以内功四桩——桩功、势功、形功和意功四种功法来进行身体锻炼。
桩功是利用静止不动的方式,培养身体静止之功。
势功是通过模拟战争场景,让身体模拟出各种动作,以达到训练身体反应能力的效果。
形功是利用身体的各种姿态,配合呼吸和桩功,以达到改善身体气血运行、调节身体功能的作用。
意功则是通过精神念想,让身体得到调整。
意功与桩功、势功、形功四种功法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内功修炼的神奇功效。
在修炼内功过程中,我们还需注重意念的培养。
意念是我们体内之气,是我们通过修炼内功所能够感知到的。
通过精神念想,我们可以调整身体内部气息,让身体得到充分锻炼。
总之,《内功四经》是一部关于内功修炼的中医经典著作,为修行者提供了系统全面的内功修炼指导。
在阅读《内功四经》时,应当注重对原文的深入理解,以达到更好地修炼内功、延年益寿的效果。
内功四经《内功四经》传统武术内功的修炼理论。
内劲是内气通过贯穿相互对立的一阴一阳两条经脉循环流注而产生,循经过穴由近及远层层传导,如小周天功,内劲是内气通过贯穿任督二脉循环流注而产生,然后经曲池过肩井双关凝于手部而表现出巨大的能量的。
内气循经络运行,在各个不同的部位凝聚;内气凝聚的部位不同,作用效果不同,体态变化影响内气变化,内气变化影响心态变化,脊椎上拔则内气上升,腹膈下沉则内气下降,内气凝聚于头脑则应变莫测,内气凝聚于丹田则心平气和,等等。
《内功真经》真本全书王南溪注解宗景房参订《内功四经》作为专门论述武学内功修炼的典籍,因一代形意宗师宋世荣之着力推崇而倍受武林人士关注。
而目前社会上所见的《内功四经》诸本,因各有增删,不成系统,故使后学者难窥全貌。
现河北邯郸市“原传武学传播中心”,慨然将其所藏之《内功四经》真本全书抄本公之于众,希望能对广大读者全面、客观地认识这一武学文献有所助益。
抄本原文约四万余字,篇首目录载明:一卷内功经;二卷纳卦经;三卷神运经、大力注解、合战八门;四卷地龙经、散门正局、散门变局、散门总局、散门杂评、制胜八诀。
关于此书之来历,宋氏形意拳传人任尔琪(1877————1945)曾在其所撰之《内功四经原跋》中简述说:“此书得自清初,总宪王公得于水底石函之中”。
而在这册《内功真经真本全书》由王南溪所撰的“前序”和宗景房所撰的“后序”中,则详细叙述了此书的这段经历及王南溪苦心孤诣参研此书之经过。
王南溪说:“内功四经”余祖总宪公任江西时所购也。
公殁后迄今百余年,未有知此书作何用也。
甲子余于不意中得之于藏之楼,开卷茫然,几于懈怠,后费尽心思钻研数年,乃知此书为武技之宗派,而功夫真传也。
”宗景房说:“余之友南溪子,其祖为清初总宪,督抚江西,泊舟清江,见有商人舟覆,拯货水底,获一石函,中有二书,公欲视之。
商人呈公阅视之,一曰剑丹,一曰内功。
内功之书正四篇,一曰内功经;二曰纳卦经;三曰神运经;四曰地龙经,后记云:‘贞观二年三月十五日录’,公以重价购之。
筋经内功心法以内功为本,外功为用内为兼修体用和一是上乘武功的基本特征之一。
今将少林绝学《易筋经》的内功修炼法做一较为详细的整理和介绍。
意在为读者朋友们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强身健体工夫。
一,日精月华后天的万事万物虽然具有各自不同的的特性和表象。
但先天的统一性使他们之间保持着互通互化的关系。
正因为这样古今中外的修行家莫不注重借助天地万物所呈现的信息和释放的能量对自己的功力进行有效的提升和本质的超越,就是古人所说的“以天炼人,以物炼人”的本义所在。
太阳和月亮是地球外围的两大能量宝库,它们无时无刻不在向四面八方的宇宙空间辐射这不同性质的能量(日经月华)这此“超级”能量一旦被修行者真正的采取运化和运用,那么它们是以修持者变成“超人”而顺利地就自己的需要一切甚深功德。
但是具体的采取方法历来就是以个秘密很少有人知道,而且即使知道,若无恒心与毅力,同样无法完成这段修行。
现在将《易筋经》的关于日经月华的采取方法告诉大家。
望朋友们不懈的努力以便顺利地达到自己美好愿望。
一。
时间,地点与行功姿势采取提议的精华(日精)时间要在农历每月初一的早上这个时候,日月初次交合精气久蓄,生机无限,采取月亮的精华时间最好在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这个时候。
月亮如金水满盈华气正旺。
采取如果初一,十五天气不适,可以在初二,初三和初十六,十七等日子。
如果错过这三朝三募之期,日经月华即渐亏损,不宜再采取应待下月再取。
地点应选取空气清新,行人稀少,噪音低,地势较高而又宽敞的地方。
如山坡,屋顶,庭台,院庭等处。
这些地方安静而又不阴冷,通达而又不荒凉。
真合练功之用。
练功时,以坐势为主,立势为辅,坐即盘腿而坐,单盘,双盘,任其自便。
身体平正,目视东方周身放松。
心平气和,精神集中双手互握轻轻放在腿根或腹前。
采取方法:1日经月华采取的时间不同,但是采取的方法相类。
因此在此一并介绍,首先,按上文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合适的地点面向(日月)盘腿而坐,闭目养神,使杂念减少,注意力相对集中,待心平气和神轻意爽之后缓缓地作三次深呼吸,吸气可以不管,吐气时应意想体内的各种污浊之气,被尽数吐出,吸气用鼻。
作者: 石岩 裴书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搏击
页码: 63-64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2期
主题词: 青城 内功 中元 筑基 《悟真篇》 精气神 道家 功法
摘要:青城派功夫属道家内功,据传创自青城丈人,据薛道光注《悟真篇》云:”张紫阳仙翁遇青城丈人,授金液还丹之妙道”。
是则张紫阳亦曾师事之也。
青城派功法入门下手即以清静为宗,以虚无为体,以简要为用,以平实为功;力主自最上乘起修,修上乘则中、下二乘自亦兼举两得。
笔者所修炼中元功、上元功即为道家动静双修之上乘功法,寓神奇与高明于简易平实中,融气功与按摩于一炉,内健精气神于五脏六腑,外健筋骨皮及四肢百骸,可自然打通任督二脉.。
筋经功·筋经十四式以武学打开世界正文筋经十四式是筋经功重要功法之一。
它受'内壮神勇'、'外壮神勇'的启发,注重内外兼修。
全功共有十四个式子,故名筋经十四式。
它有一个特点,无论做完十四式的哪个式子,都要做一次过渡式,然后才能接着做下面的动作。
换句话说,十四式的每个式子都是在过渡式的基础上进行的。
为此,在介绍十四式的具体动作之前,首先要介绍过渡式。
过渡式∶ 过渡式在筋经功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不做过渡式,此功只能达到一半功效,所以练功者不要怕麻烦,务必按要求去做。
1.以上一个式子的最后动作为基础,两掌同时外翻,掌心向上,朝上提至两胯间,然后两掌向左右分开,两腿也同时向左右横跨半步,宽度与肩同,再睁开眼睛,但仍然合齿、舔腭(如图1)。
2.两眼平视,用鼻吸气,两手经左右两侧上举,掌心向上(如图2、3)。
3.举过头顶掌心相对(如图4)。
4.微曲双肘,将手腕倒下,闭气,真照头额顶(如图5)。
5.将两手下压至天突穴,指尖相对,掌心向下,呼气(如图6)。
6.双手移压至卡骨下(如图7)。
过渡式各个式子对内气运行和呼吸都是有要求的。
图1时吸气,将气从双后腿外侧沿着脚三阳经至闾尾穴集中成一股气流,再沿着脊柱两侧向上升至双肩夹脊关,就到了图2的动作;图3、4的动作要求内气沿着三阳经达到双手外劳官穴,此时闭气;图6的双手移动至天突穴时才呼气;图6将气从天突穴用意念引人膻中,至丹田分两腿内侧沿三阴经直至双脚涌泉穴,如此循环进行。
图5、6、7是用意念将气从中丹田压往下丹田。
当气穿过涌泉穴时,在图7的基础上双掌向外翻。
虽然每个式子做完以后都要做过渡式,但有的要把过渡式的6个动作都做完,有的却只做大部分,所以为了便于学习,凡每式做完,需做过渡式的地方,我们只用过渡式1、2、3、4、5、6、7图代表该图的动作,至于具体动作就不再赘述了。
第一式∶预备式 面向南方,两脚自然并拢,全身自然放松,头顶上如有一根绳子拴着向上提;突然空发一口气,将体内的浊气吐尽,然后口鼻同时一吸一呼3次;双目微闭,吻唇,合齿,舌尖轻舔上齿龈;双肘曲垂于体侧,双手指尖触于两大腿外侧微曲;用鼻自然呼气,意存丹田,默数48拍时间(如图1)。
道门内功十二段锦(2012-06-28 07:48:06)转载▼分类:儒释道标签:健康道门内功十二段锦资料来源:中国道教作者:刘彦骅1946年我在吉林省梨树县读小学六年级时,得先父玉清公之方外好友、全真龙门派十七代传人华教行(亦名教兴)道长之垂青,传授我道门的入手功夫“内功十二段锦”,打下了气功修炼的坚实基础,50多年来,我勤习不辍,受益匪浅。
至今虽已年逾古稀,仍耳聪目明,神清体健,行动轻灵,思路敏捷,好似壮年。
现特将此功整理出来,供功友们参研、学习。
功谱《功议》: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
叩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
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
微摆撼天柱,赤龙搅水津。
鼓漱三十六,神水满口匀,一口分三咽,龙行虎自奔。
闭气搓手热,背摩后精门。
尽此一口气,想火烧脐轮,左右辘轳转,两脚放舒伸,叉手双虚托,低头攀足顿。
以候神水至,再漱再吞津。
如此三度毕,神水九次吞,咽下汩汩响,百脉自调匀。
河车搬运毕,想发火烧身。
金决十二段,子后午前行。
勤行无间断,万病化为尘。
登仙无歧路,长寿益终生。
第一段锦: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
方法:盘脚坐在蒲团上(或特制的大方凳上,臀部要用垫子垫高2~3厘米,也可以在毯上,或床上)。
坐法可采用单盘或双盘,轻闭两眼,排除心中一切杂念和不良信息。
坐姿要求脊梁挺,腰最好微向前塌,双手握固静思,自然调息,神不外驰。
握固:抱拇指而握,令神不外驰,以固精气。
静思:静心息虑,精神内守。
第二段锦:叩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
方法:上下牙齿轻轻相叩36次,同时以两手十指交叉,抱住后脑,此时两手掌紧掩耳门,呼吸9次,气息微微,不使有声,与叩齿同步进行。
叩齿有固齿的作用,抱住后脑有集中思想的作用。
昆仑:《黄庭外景经》云:“子欲不死修昆仑。
”梁丘子说“昆仑者头也”。
第三段锦: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
方法:上式毕,呼吸9次。
放下所叉之手。
两手掌掩在两耳处,食指叠于中指之上随即用力滑下,弹在后脑上,如击鼓之状,左右食指同时弹24次,轻重要适度。
武法机要第一部分:内家功夫的标志,六个方面的武学能力表现:一、高寿:看看历代武当,青城的内家习练者便知,习练一派功夫的前辈普遍高寿,说明功夫好。
二、内壮:请君看看秦鹤岐和小说中王润章的功夫。
(注意:平江不肖生不但是小说家,更是杜心武、刘百川等的好友,并且在湖南组织过国术会,出版过武术专注,其小说里对武术的描写很多是真实的)三、发劲:懂劲,粘劲,听劲,乃至炸力无断续,乃至浑身轻轻一颤就能把人弹飞,等等都是内家劲力,特点有穿透性,黏沾性!发力能在一瞬间产生强大的支撑力与穿透力,此即炸劲、透力,超强的渗透力,电击力,能真正以内家功力取胜,要真正练出内家功力。
炸力无断续,整体爆发力,即发力者中心线不位移,而将对方击倒或击出丈外。
三是浑圆爆发力,即含生物电的击力。
这种力在整体爆发力的基础上再加上电击性,专门击打对方体内深处,包括大脑中枢神经。
凡被此力击打过的人,当即昏懵,如遭电击,双颊苍白,绵软无力。
交手者,绝大多数均一个照面便被击垮,不能再战。
四、内养:举个例子:真正练内家的可以同大力士搭手一上午而气不喘,力愈长。
若是实战或推手没到五十分钟就满嘴白沫,气喘吁吁,那还叫什么内家功夫!五、反应:远远超过平常人的反应速度!六、速度:内家武学的关键标志还有反应与速度!一个是动作快,电光石火,人动拳到,内家之快;一个是反应敏捷,不管对方拳棒有多快,皆能避之。
能够空手对兵刃,这才说明反应与本能攻击达到了高手的程度。
为什么是本能攻击?因为在实战中,闪电般的攻击,是没时间让你迅速大脑做出怎样怎样的反应或攻击途径的,在那一刹那只有本能的攻击,不用大脑指挥的有效攻击才是真功夫!搏击时套路的花拳绣腿或攻防招式全没用,因为你反应不过来,用那招也记不清,就是记清也用不上,对方可不按套路来!而且在面对兵刃的一刹那,功力也是次要的,先反应过来并作出超级速度的躲闪以及反击最急迫,最重要,其次才是一击必杀的功力!假设一条狗"嗖"地向你扑来,理论上你一闪,一脚踢在它肚子上。
青城静功——筋经门内功
静功主要作用是“炼内”,即对人体内部进行修炼。
历代养生家对“静”之含义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从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练功方法。
虽然如此,但对于“入静”在练功、养生中的重要作用,他们的认识却是基本一致的。
人体是复杂的,又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变化着,并保持着相对的平衡和协调。
如果阴阳不调,气血不畅,经络不通,势必引起人体的异常,甚而百病丛生,乃致夭折。
实践证明,通过“意”和“气”的修炼,能使阴阳得以平衡,气血得以调和,经络得以疏通,真气得以充沛,人体得以协调,对疾病的防御能力自然日益增强,从而达到祛病延年之功效。
综观古今中外,凡长寿者一般总能经常保持平和宁静的心境、乐观豁达的情绪。
静,是养身处世之宝。
有些武功出神入化者,他们都可以做到心清意静,从而可以感觉到一般人所感觉不到的东西,考虑到一般人所考虑不到的情况,这可能由于深层的意静发挥了人的潜在本能。
由于人们对此不理解,就把这些武功高人奉为“圣者”。
一个“静”字,其力之伟,其用无穷,与生命息息相关。
故研习养生之道的武家,必明“静”之道。
这里所说的“静”是指精神状态的安静。
这种静与自然睡眠和一般休息的静不同,它是觉醒状态下的一种特殊的安静状态,即主动的内抑制状态。
它通过一定的姿势、呼吸、意守等手段,达到“外静内动,静中有动”,是一种特殊的修炼。
动与静又是相对的,所以,静(内静)是练功的前提。
不静,难有好动。
静功就是通过肢体的外静达到内动,即“外静内动,静中有动”。
青城派筋经门静功主要有四种:
一、腹式呼吸静坐法
坐功是最基本的静功法。
无论道教、佛教都讲究打坐,并以此作为修炼的重要课目,即可见其作用。
坐前准备:选择安静的场所打坐,每天两次,最好于黎明前和夜晚寂静时。
打坐前先将窗户打开,使室内空气流通(冬天注意保暖)。
静坐在凳子或床上均可,须以坐得舒服自然为好。
宽松衣带,使气机不滞。
静坐姿:1.面向南,端坐在凳子上,两脚平放于地,右脚向右平移约一尺,小腿与大腿成90°,双手手心向下成阴掌,自然放于双膝上,肘下垂(图1)。
2. 或坐于床,仍面向南方。
将左脚垫在右大腿下,左脚跟轻置于会阴处,右脚放在左腿上,这叫单盘腿坐;再把左脚从下扳上搁在右腿上,这叫双盘腿坐。
无论单盘、双盘均可。
左手背平放在右手心上,两手重叠,手心向上,横置丹田处。
女子则右手背放在左手心上。
也可以右手成三清太极手,即食指掐在拇指尖上,竖掌,掌根置于左手劳宫穴,左手横放于丹田上(图2)。
3.调息:坐好后不要吸气,而是突然吐出一口气,尽量吐尽体内浊气,然后口鼻同时一吸一呼3次,咽下,以补丹田呼出之气。
同时,唇齿合,舌尖轻抵上腭,微合双目,身体宜平直,脊柱要正,含胸拔背,胸部可微前倾,自然平稳地端正而坐。
坐时垂肩、坠肘,全身放松,背不靠物,头顶项竖。
呼气时稍快一些,吸气时略慢,但呼气时须呼尽,吸气时须吸足。
吸气时,小腹慢慢鼓起,呼气时,小腹随之收缩,如此循环往复,呼吸匀、深、细、长。
4.意守:呼吸调顺后,两眼微闭,从眼缝中内视鼻尖,默想从人中经承浆、天突、华盖、紫宫、膻中、中脘、气海、关元诸穴到达中极。
然后,将注意力集中于脐下小腹(关元与中极附近),排除杂念入静,内视小腹。
约二周左右,会感觉有气流入于小腹并发热,谓之“气贯丹田”。
二、逆式呼吸静坐法
1. 导引。
以腹式呼吸静坐到丹田发热后,就可以进行逆式呼吸静坐的练习,即改变呼吸方法。
这种方法是吸气时逐渐放松,小腹慢慢鼓起,肛门微收。
但要纯任自然,无丝毫勉强,要用鼻呼吸。
吸气以意念导引体内产生的热流,使之冲破尾闾关,沿着督脉向上引,令其穿过命门、夹脊,过玉枕,上百会,经上鹊桥向下经人中降至任脉,再由承浆、华盖、膻中,七坎直达丹田。
呼吸周而复始,以上为打通任督二脉,即为小周天。
2.收功时,须慢慢散意。
这时,意想气从全身的毛孔向外放出,约1~3分钟。
然后可微微摇动身体,手掌互相摩擦,直至掌心发热后,两掌心贴于面部,上下摩擦面部24次。
然后轻放双足,两手扶在双膝上,再向前缓缓伸直,静待片刻后,再慢慢起立。
三、卧功
青城派筋经功又叫如意卧、吉祥卧。
这种功法看似简单,但如能长期坚持下去,很有好处,无其是老年人和体弱多病者,最为适合。
《太清调气经》云:“服气功余暇,取静室无人,散发脱衣。
”早晚静时解松衣扣,作好卧前准备后,端坐于床上。
坐好后不吸气,而是突然空吐一口气,吐尽体内浊气,再口鼻同时一吸一呼3次。
合唇齿,舌尖轻抵上腭,双目微闭,由鼻缓缓吸气,一口咽下,以补丹田呼出之气。
向怀中屈膝收双腿,两脚涌泉穴相对,两手心向上(图3)。
静默片刻,两手从左右同时分开,上举至头顶,将左手的劳宫穴平压在头顶的百会穴上,右手之劳宫穴重叠在左手的外劳宫穴上(女子右手在下,左手在上),然后平心调息。
自然呼吸,鼻进鼻出,略坐片刻(约3~5分钟)(图4)。
手足保持原状,顺势向后倒下,仰卧,仍然保持坐的姿势,约5分钟。
身体向右翻转,左右手掌同时向下移动,贴着左太阳、右太阴抚摩,沿脸颊下移,至右手小指的指腹贴放在太阳穴上,无名指、中指、食指靠拢与掌面贴在脸颊上,大拇指的指尖、内侧贴靠在耳垂下的夹车穴后的凹下处;左手顺左肋下移放在股骨头下,左大拇指外侧掐在左手食指的商阳穴上;右腿屈,左腿伸,自然呼吸,鼻进鼻出,意守丹田20分钟(图5)。
开始练此功时,易入睡,练一段时间后,全身发热出汗,可从20分钟增加至一小时左右,一般练30~40分钟即可。
每日起床前、晚睡前练功。
卧时将被盖好,以免受凉。
四、站桩功
青城筋经功的站桩功又叫浑元桩,站此桩可使精气神旺盛,又练筋骨,习武者大都以站桩为基。
1.姿势:面南站立,右脚向右横跨半步,两脚距离与肩同宽。
2.调息:长吐一口气,排除体内浊气,沉肩,坠肘,全身放松,口鼻同时一呼一吸3次。
合唇齿,舌尖轻抵上腭。
双脚以前脚掌为轴,脚跟各向左右移成内八字,身体重心移到双脚外侧,脚趾抓地。
双膝稍屈,鼻呼鼻吸(图6)。
3.意守:双目微闭,留一线之缝,内视鼻尖,意想丹田,两手成莲花掌,双手虎口相对,两臂慢慢抬至胸前,肘关节稍下垂(图7)。
此时意想怀抱大树(如松柏树),头顶蓝天,直耸云霄;脚踏大地,巍然而立;背靠大山,四周弥漫着松柏树的清香……身心有如雨过天晴,感到无比轻松愉快。
练站桩功的时间最初为5分钟,逐渐增加到半小时以上。
如腿疲劳,要坚持一会,才能收到功效。
4. 收功:慢慢睁眼,松齿,开唇,翻掌,两手在丹田处交*,左手劳宫穴对准丹田按在小腹上,右手劳宫穴对准左手的外劳宫穴重叠地放在丹田上。
女子相反,右手劳宫穴对准丹田按在小腹上,左手劳宫穴对准右手的外劳宫穴,重叠地放在丹田上。
双脚并拢,松舌,吞津,默数20~80拍,仍意想丹田(图8)。
撤手,双手同时四指并拢,大拇指外侧指尖掐住食指甲根外侧的商阳穴上。
两手下垂至两大腿外侧,意守丹田24拍时间。
两手掌心相合,用力摩擦使之发热,然后两手中指沿鼻两侧由下而上擦推,上至额部,下至面颊,这样可使面部气血畅通。
站桩结束漫步活动一下,如感到全身酸麻,可自我按摩或拍打四肢。
以上就是坐、卧、站四种静功。
坐、卧、站功各有其特点和相应的生理作用。
站桩功调和气脉、强身,导引气血,有一定益处,但易疲劳,初学者不宜久站,尤其重病、身弱的人,不宜行站桩功。
卧功较舒适,易于松弛诱导入眠,体弱者极为适合。
坐功为初学者首先采取的练功姿势,它兼具了站、卧二功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