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话剧简史
- 格式:ppt
- 大小:473.00 KB
- 文档页数:16
一、中国话剧的起源话剧是泊来的西方戏剧品种,较之源远流长的中国戏曲艺术,它则是后起之秀,伴随着中国社会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被中国人引进的西方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被中国人不断地吸纳和改造,从而实现了创造性的转化。
中国话剧有别于中国传统戏曲,它不以歌舞演故事,而是以对话、形体动作和舞台布景创造真实的舞台视觉。
但在艺术精神上,同中国的传统戏曲乃至中国的文学艺术建立了内在而深厚的联系。
它已经把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转化具有现代性和民族特色的中国戏剧样式,成为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组成部分。
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西方戏剧是涌入中国之时,中国传统的戏曲也经历着变革思潮的冲击,掀起一股戏曲改良的热潮,遂有了“时事新戏”,已溶入了话剧的形式。
1899年,上海圣约翰书院的中国学生编演了一出名为《官场丑史》的新戏,演出方式同传统经曲迥然不同,其中一些情节是从传统戏曲中化用过来,为后来以文人演剧活动奠定了基础。
所以,人们把学生演时事新剧作为中国早期话剧的先驱。
二、中国话剧的萌芽改良的中国戏曲,虽对西方戏剧有所借鉴,但还不是真正的话剧。
学生演剧,虽有些接近话剧,也只能看作是中国话剧的准备,一般戏剧史学家把1907年春柳社在东京上演的《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作为中国话剧史开端的标志。
李叔同、欧阳予倩诸人创办的春柳社于1907年春,在东京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的名剧《茶花女》的第三幕,获得了在东京的中外人士的称赞。
他们的演出“全部用的是口语对话,没有朗诵,没有加唱,还设有独白、旁白”。
这种演出形态,可以说已是话剧。
不久,又演出了根据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的话剧《黑奴吁天录》。
此剧在内容上很有现实性,采用分幕方法,以及对话的动作演绎故事的特点,有接近生活真实的舞台形象,确立了中国前所未有的新剧形态,即后来才定名的话剧艺术形态。
三、文明戏的脚印文明戏是当时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的产物,是中国话剧的一种“不中不西,亦中亦西,不新不旧,亦新亦旧,杂糅混合的过渡形态”。
话剧的起源与发展
话剧是一种移植到中国的外来戏剧形式,中国话剧由于社会变革需求应运而生。
话剧原本是西方舶来品,英语名为Drama,最初中文译名曾用过新剧、文明戏等名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话剧的起源与发展的知识,欢迎阅读。
话剧的起源
话剧艺术,一般是指以话和动作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
在欧洲各国,话剧被通俗称为戏剧。
戏剧的英文为drama、theatre,这源于
希腊的剧场--theaton,意即“观看的场所”。
戏剧艺术最初是由古代人的祭典和巫术仪式等活动演化而来。
后来逐渐发展为有文学、表演、导演、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成分组成的综合艺术。
其一般通过人物、情节、场面、冲突等表现一定的立意或主题,展现艺术魅力。
中国早期话剧于1907 年在日本新派剧的直接影响下产生。
当时
称新剧或文明戏。
中国留日学生团体春柳社于东京演出《茶花女》(第三幕)和《黑奴吁天录》。
至今,中国话剧已经走过了百年历史。
1928 年,这种新剧由中国早期戏剧活动家洪深定名为话剧。
话剧的发展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当西方戏剧涌入中国之时,中国传统的戏
曲也经历着变革思潮的冲击,掀起一股戏曲改良的热潮。
遂有了“时事游戏, 已融入了话剧的形式。
1899 年,上海圣约翰书院的中国学生编演了一出名为《官场丑史》的游戏,演出方式同传统经曲迥然不同,其中一些情节是从传统戏曲中化用过来,为后来以文人演剧活动奠定了基础。
所以,人们把学生演时事新剧作为中国早期话剧的先驱。
中国话剧的第一个繁荣期是五四前后的十年。
这一时期中国话剧。
中国早期话剧发展历程中国早期话剧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在此之前,中国的戏剧艺术主要以戏曲形式为主,而话剧是一种西方引进的新兴艺术形式。
首次引进国内的话剧演出可追溯到1896年的上海。
当时,一些西方传教士将欧洲的话剧作品引入中国,并在中国演出。
这种形式的创作和表演方式受到了一些知识分子和年轻人的青睐,开始在中国流行。
早期的话剧演出主要以外国文化为基础,内容多为外国原作的翻译或改编。
最早的中国话剧作品《雷雨》诞生于1919年,由郭小亭创作,该剧以中国社会现实为题材,开创了中国话剧本土化的先河。
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话剧表演和创作开始蓬勃发展。
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成为话剧的中心,各地的剧团开始纷纷成立。
上海话剧团成立于1925年,是中国第一支具有稳定演出规模的话剧团体。
在1920年代和1930年代,中国的话剧进入了繁荣时期,创作和演出水平大幅提高。
许多知名作家、导演和演员加入话剧创作队伍,为中国话剧的艺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到了1949年以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话剧受到了政治的影响。
在此期间,话剧主题多为宣传党和政府的理念,内容偏向于政治和社会问题的讨论,对创作和表演形式也有一定限制。
尽管如此,中国的话剧在这一时期仍然有所发展。
上海话剧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等大型剧团继续在相对自由的创作环境下推出了一批优秀的作品,其中一些成为中国话剧历史上的经典之作。
总体而言,中国早期话剧的发展经历了从引进到本土化的过程,起初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后来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表演形式和创作理念。
这一时期的话剧为后来中国话剧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中国话剧概述中国的戏曲艺术有着800年以上的历史,由南宋戏文、金元杂剧、明清传奇、近代地方小戏直到现代新戏曲,不断地发展蔓延。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一批有进步思想的戏曲艺术家,对京剧的内容和演出形式进行改革,使之适应先时代的要求。
曾经流行一时的时装新戏,乃是对中国戏曲进行改革的尝试。
在旧剧改革和西方戏剧的双重影响下,20世纪初出现了学校演剧活动。
1907年在东京由中国留日学生组织的春柳社、同年在上海成立的春阳社、1909年天津南开学校剧团等所演的“新剧”,被认为是中国话剧发端的标志。
春阳社于1908年上演的《迦茵小传》,被认为是中国第一次成型的话剧演出。
1910年以后新剧被称为“文明戏”,多是用幕表的形式,只有剧情大纲,由演员即兴编演。
在这前后,这种戏剧形式还有“爱美剧”、“白话剧”等名称。
1928年,戏剧家洪深提议把它定名为“话剧”,意在使之与中国戏曲、歌剧、舞剧、哑剧等相区别。
中国话剧只有约八、九十年的历史,它形成于20世纪初,在“五四”运动前后已臻成熟。
此后,一般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标志,分为现代当代两个时期。
中国现代戏剧以广泛吸收西方现代戏剧的众多流派为起点,在社会运动和革命斗争的浪潮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传统。
“五四”作为中华民族一次强大的思想文化运动,使广泛介绍西方文化(包括文学、戏剧)成为历史的要求。
由于社会改革的需要,中国文化界首先推崇、介绍的是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
以翻译出版易卜生的剧作为前导,在20年代曾创作一批社会问题剧,从婚姻、家庭的角度揭示现实的社会问题。
在20年代,西方现代派戏剧也被介绍到中国,并对不少作家产生深重的影响,出现多种流派广泛探索的局面。
宋春舫曾介绍过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和未来主义的剧作和理论。
田汉曾倾心于西方的新浪漫主义,他的早期作品有浓重的象征主义色彩。
郭沫若曾特别推崇德国的表现主义剧作,他早期取材于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的剧作,也具有表现主义的特点。
一、中国话剧的起源话剧是泊来的西方戏剧品种,较之源远流长的中国戏曲艺术,它则是后起之秀,伴随着中国社会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被中国人引进的西方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被中国人不断地吸纳和改造,从而实现了创造性的转化。
中国话剧有别于中国传统戏曲,它不以歌舞演故事,而是以对话、形体动作和舞台布景创造真实的舞台视觉。
但在艺术精神上,同中国的传统戏曲乃至中国的文学艺术建立了内在而深厚的联系。
它已经把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转化具有现代性和民族特色的中国戏剧样式,成为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组成部分。
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西方戏剧是涌入中国之时,中国传统的戏曲也经历着变革思潮的冲击,掀起一股戏曲改良的热潮,遂有了“时事新戏”,已溶入了话剧的形式。
1899年,上海圣约翰书院的中国学生编演了一出名为《官场丑史》的新戏,演出方式同传统经曲迥然不同,其中一些情节是从传统戏曲中化用过来,为后来以文人演剧活动奠定了基础。
所以,人们把学生演时事新剧作为中国早期话剧的先驱。
二、中国话剧的萌芽改良的中国戏曲,虽对西方戏剧有所借鉴,但还不是真正的话剧。
学生演剧,虽有些接近话剧,也只能看作是中国话剧的准备,一般戏剧史学家把1907年春柳社在东京上演的《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作为中国话剧史开端的标志。
李叔同、欧阳予倩诸人创办的春柳社于1907年春,在东京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的名剧《茶花女》的第三幕,获得了在东京的中外人士的称赞。
他们的演出“全部用的是口语对话,没有朗诵,没有加唱,还设有独白、旁白”。
这种演出形态,可以说已是话剧。
不久,又演出了根据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的话剧《黑奴吁天录》。
此剧在内容上很有现实性,采用分幕方法,以及对话的动作演绎故事的特点,有接近生活真实的舞台形象,确立了中国前所未有的新剧形态,即后来才定名的话剧艺术形态。
三、文明戏的脚印文明戏是当时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的产物,是中国话剧的一种“不中不西,亦中亦西,不新不旧,亦新亦旧,杂糅混合的过渡形态”。
中国话剧发展历程5篇范文第一篇:中国话剧发展历程中国话剧发展历程19世纪末20世纪初移植到中国的外来戏剧样式。
为与传统舞台剧、戏曲相区别,被称为话剧。
中国话剧大体经历了以下5个发展阶段。
新剧时期:1906年,受日本“新派”剧启示,留日学生曾孝谷、李叔同等组织春柳社。
1907年在日本东京演出《茶花女》、《黑奴吁天录》。
同年,王钟声等在上海组织“春阳社”,演出《黑奴吁天录》,这就是“话剧在中国的开场”。
这种以对话为主要手段的舞台剧被称为新剧,后又称文明戏。
以后10年间,上海、北京、天津、南京、武汉先后出现文艺新剧场、进化团、南开新剧团、新剧同志会等一批新剧团体,演出《热血》、《共和万岁》、《社会钟》等剧目,受到民众热烈欢迎。
辛亥革命失败后,新剧逐渐衰落。
这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欧阳予倩。
爱美剧时期: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胡适、陈独秀、傅斯年等人对新剧启发民众觉悟的力量给予特别的关注,推崇介绍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
1919年胡适发表的独幕剧《终身大事》是他们主张的代表。
同时,陈大悲、欧阳予倩等人响亮地提出“爱美剧”——非职业戏剧的口号,先后成立民众剧社、辛酉剧社、南国社等戏剧团体;《获虎之夜》、《名优之死》(田汉),《三个叛逆的女性》(郭沫若)、《一片爱国心》(熊佛西)、《泼妇》(欧阳予倩)、《一只马蜂》(丁西林)等一批优秀剧目诞生,为中国话剧建立了重要的文学基础。
1922年留美专攻戏剧的洪深回国参加戏剧协社,针对文明戏的不良习气,从剧本、舞台纪律、导演制建立等方面大胆改革,推行男女合演,从而形成完整的话剧艺术体制。
1925年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戏剧系成立,为话剧人材的培养提供了一块阵地。
田汉主持领导的南国艺术运动,最能体现20世纪20年代新兴话剧的精神。
1924~1930年先后上演了不少反帝反封建剧目,培养了陈凝秋、陈白尘、赵铭彝、郑君里、张曙、吴作人等一批艺术骨干。
1929~1931年欧阳予倩主办广东戏剧研究所,出版《戏剧》刊物,组织演出《怒吼吧,中国》等几十个剧目。
808话剧史论摘要:一、话剧史概述二、话剧发展的关键时期三、中国话剧的流派与特点四、话剧创作与表演技巧五、当代话剧的挑战与机遇六、展望未来话剧的发展正文:一、话剧史概述从古至今,话剧作为一种重要的表演艺术,在全球范围内拥有悠久的历史。
它起源于古希腊,经过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繁荣,逐渐发展为现代话剧。
在我国,话剧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那时的文艺青年们将这一艺术形式引入中国,并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话剧。
二、话剧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中国话剧史上,有几个关键时期对话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世纪初,话剧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与新文化运动紧密结合,起到了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
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现实主义话剧达到高峰,以“样板戏”为代表,成为政治宣传的重要手段。
改革开放以来,话剧开始多元化发展,各种实验话剧、小剧场话剧纷纷涌现,呈现出繁荣景象。
三、中国话剧的流派与特点在中国话剧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多个具有代表性的流派。
现实主义话剧关注社会现象,以真实反映生活为特点;浪漫主义话剧强调情感表达,具有浓厚的诗意;荒诞派话剧则以荒诞、非理性的表现手法,探讨人生意义。
此外,话剧还表现出浓厚的地方特色,如北京话剧、上海话剧等。
四、话剧创作与表演技巧话剧创作涉及剧本、导演、表演、舞美、灯光等多个方面。
一个成功的话剧作品,需要具备紧凑的情节、深刻的主题、鲜明的个性。
在表演方面,演员需注重角色性格的刻画,同时把握好语言、动作、表情等表现手法。
此外,舞美、灯光等舞台效果的运用,对于营造氛围、展现剧情也至关重要。
五、当代话剧的挑战与机遇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话剧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商业竞争加剧、观众审美疲劳、演出场地受限等。
但与此同时,话剧也迎来了新的机遇。
互联网的普及为话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来源,同时也为话剧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
此外,国家政策对文化产业的扶持,也为话剧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六、展望未来话剧的发展在未来,话剧的发展将更加注重创新与传承。
简述中国现代话剧的诞生
一、话剧的萌芽、诞生:
现代话剧是在西方话剧的影响下萌芽诞生的,和我国传统的戏曲分属于两种不同的戏剧表演体系。
1.文明戏或新剧阶段(萌芽阶段)
二十世纪初,在日本新剧的影响之下,中国部分留日学生曾孝谷、李叔同等人组织了我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他们在日本先后演了《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两部话剧,标志了现代话剧运动的开始。
2.“爱美剧”阶段(初创阶段)
1921年5月,五四文学革命后最早的话剧社团“民众戏剧社”成立于上海,由郑振铎、欧阳予倩、陈大悲、沈雁冰、熊佛西等十三人发起,并发表宣言,明确了戏剧的“为人生”而创作的任务,5月,该社创办《戏剧》月刊,这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专业性戏剧杂志。
民众戏剧社主要做两个方面的工作:
(1)抨击传统旧戏和堕*落的文明戏;
(2)提出戏剧理论建设的问题,主要是针对戏剧商业化、庸俗化的弊病,大力倡导“非营业性质的,提倡艺术的新剧”,即陈大悲倡导“爱美剧”。
二、早期话剧剧本创作大致分为三类:
1.探讨社会问题的剧作。
2.历史题材的剧作。
3.追求戏剧趣味的剧作。
中国话剧的发展历程一、早期话剧中国话剧起源于清末民初,当时被称为“新剧”或“文明戏”。
其代表人物是李叔同、汪仲贤等人,他们通过引入西方戏剧的元素,创立了中国的早期话剧。
在那个时期,话剧被视为一种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旨在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二、新文化运动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话剧开始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发展。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文化革命,旨在推广民主、科学和自由的思想。
在这个背景下,话剧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达形式,被用来宣传新思想和新观念。
在当时,曹禺、郭沫若等人的作品成为了中国话剧的经典代表。
三、抗战戏剧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话剧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话剧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宣传工具,用以鼓舞民众的士气和宣传抗日思想。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话剧作品,如《雷雨》、《日出》等。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同时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四、建国后的改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话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话剧被视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的话剧作品,如《茶馆》、《智取威虎山》等。
同时,中国话剧也开始了自身的改革和创新,如尝试采用不同的舞台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等。
五、改革开放至今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话剧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中国话剧也因此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发展。
在这个时期,中国话剧出现了许多新的表现形式和风格,如实验话剧、荒诞派话剧、肢体戏剧等。
同时,中国话剧也更加注重与国际接轨,积极参与国际戏剧交流和合作。
总的来说,中国话剧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过程。
在未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话剧有望得到更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中国话剧的发展历程与现状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话剧也在不断地创新和进步。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话剧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一、中国话剧的发展历程中国话剧始于20世纪初期,当时的话剧多以翻译外国剧本为主。
直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话剧才开始有了自己的创造。
经过多年的积淀和发展,中国话剧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有了飞速的发展,开创了“四个第一”的新纪元:第一部全民剧《白毛女》,第一个话剧院——中国人民戏剧院,第一个话剧创作基地——中国话剧家协会和第一部话剧教材《话剧创作技巧与方法》。
在中国有很多话剧流派,如左联派、草地派等。
其中,尤以抗战时期的崛起最为显著。
安又琪的《黄土地》、蒋光慈、冯雪峰的《午夜巴黎》等作品历久弥新,成为了中国话剧历史上的经典之作。
二、中国话剧的现状中国话剧在不断地创新和进步。
它不仅是文化传承,也是人们的一种精神享受。
从话剧的多元化、话剧演员的表演力,到话剧的文化内涵、话剧舞台设计,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近年来,中国话剧的类型和趣味已逐渐向年轻人的需求倾斜。
不同于以前大量的历史剧和爱情剧,新型话剧开始涉及更多的生活领域,比如《起跑线》、《春娇与志明》等以家庭情感为背景的作品。
同时,不少话剧在情感上加入了科技元素,从而吸引了更多年轻观众。
话剧演员在表演技能上也在不断创新。
他们不再仅仅是故事中的角色,而是让观众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情感萦绕。
同时,演员要做到的不仅是表面上的演技,还有他们的体能、音乐、文字等多方面的要求。
在话剧的文化内涵上,中国也倾向于更多地展示风土人情和本土文化。
比如《阿Q正传》、《茶馆》等中国经典文学作品都是将诗情画意、韵味十足的中国文化融入到了话剧作品中。
话剧舞台设计方面也与时俱进,运用了先进的科技手段,如如投影、CG技术,使演出更加生动、震撼。
此外,配合舞美设计的音乐更能体现出每个场景的氛围,从而加强了话剧舞台的艺术感染力。
总的来说,中国话剧在不断地发展、进步中,如今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精品。
中国话剧史(一)1、1899年圣诞节这一天,上海圣约翰书院里,学生正在演出外语课本中的英语剧,这次演出被认为是中国人在本土演出话剧的开始。
黑奴吁天录一百年前,一个名叫"春柳社"的中国留学生团体,在日本东京上演了两出戏剧,一出名为《茶花女》,另一出名为《黑奴吁天录》,这两出戏剧在内容和形式上完全区别于中国传统的戏曲,在借鉴西方戏剧和日本新派剧的基础上,演变成一种全新的艺术样式,后来被称为话剧。
1907年因此被定为中国话剧元年,然而,比这个时间还要早半个多世纪,伴随着侵略者的枪炮声,话剧这种由西方戏剧艺术演变而来的舶来品,就已经进入了中国人的视野。
兰心大剧院1866年,开埠23年的上海已经初显繁荣,这一年,在上海的公共租界里,英国人修建了一座剧院,取名兰心,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座西式剧院。
兰心大剧院建成后不久,一个名叫A.D.C的英国业余剧团开始在这里上演西方戏剧,他们每年要公演3到4次,每次3天,全是夜场,由于兰心大剧院由外国人经营,观众自然都是各国租界里的侨民,而且全部用英语演出,所以几乎与中国社会隔绝。
顾文勋(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戏剧研究所副教授):在兰心剧院演戏基本上也是他们自我娱乐,演给自己侨民看的,所以对于普通中国人来说,可能基本上没有怎么看。
但是也有少数的,当时上海的一些知识分子,看过他们的演出。
郭富民(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教授):(外国)侨民的这个演剧在很长时间对中国的社会没有影响,或者几乎没有影响,也没有引起民众的注意。
这个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我们国家在近代,很长时间人觉得演戏是很低贱的,觉得是比方说外国人要是他们弄个剧团在这里演剧,他不觉得这是值得注意的事情,所以整个社会也不注意它。
当时一个名叫徐半梅的中国人看过A.D.C剧团的演出,而他后来也成为中国早期话剧的活动家,他在《话剧创始期回忆录》中感叹到:"假使当时有部分人能对这个剧团加以注意,以它作参考品,那说不定中国的话剧,可以早十年产生"。
中国话剧史中国话剧已有百年的历史。
百年来,它已成为中国封建王朝走向衰亡的见证,成为近代中国深重苦难的见证,成为中国的志士仁人为追求民族独立和自由奋起抗争的见证,也成为今日繁荣和发展的见证。
百年来沧桑巨变,百年来名作如林,百年来已完成从舶来品向中国特色的传衍渐变。
话剧,已成为中国人的一种主动的挚爱的文化选择。
一、话剧的起源二、萌芽期的话剧三、文明戏的脚印四、“五四”运动与话剧的形成五、话剧的确立六、田汉及南国社七、渐渐走向成熟八、曹禺三部曲及其他名家名作九、职业剧团的出现十、抗战初期的演剧活动十一、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及其他名作十二、新中国初期的话剧十三、新时期话剧十四、开放的戏剧世界十五、享誉世界的剧院十六、话剧的奖项十七、中国话剧的风貌注:本篇是“十至十七”十、抗战初期的演剧活动1937年7月,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七七事变”燃起了抗日怒火,中国话剧界人士以戏剧为武器,投入全民抗敌的历史洪流。
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话剧成为中国诸多艺术种类中,最活跃,最繁荣,最具现实性、战斗性和民众性的艺术。
其发展特点是:现实主义的深化,历史剧的兴盛,讽刺喜剧的崛起,并形成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
“七七事变“后,在上海上百人参与演出了大型话剧《保卫卢沟桥》,场面宏大,气势昂扬,传达了人民誓死抗敌的心声,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意志。
上海沦陷后,戏剧界人士迅速组成了13个抗日救亡演剧队,除少数几个留沪坚持对敌斗争外,多数都奔赴祖名地,宣传抗日。
创造了许多短小而通俗的演剧形式,如街头剧、茶馆剧、游行剧、活报剧、灯剧和傀儡剧等,使得戏剧同广大民众结合在一起。
著名的《放下你的鞭子》等,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行。
重庆成为陪都,绝大多数的表演团体和演艺人士来到这里,1938年10月,举行了第一届戏剧节,组织了25个演剧队到街头、镇上演出,连续7个晚上公演抗敌戏剧,被誉为中国话剧史上的空前盛举。
中国话剧的足迹不仅走遍全中国,而且涉及到东南亚、香港一带。
中国话剧的起源及发展历史清末时期中国话剧始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春柳社:一个以戏剧为主的综合性艺术团体。
1906年冬由中国留日学生组建于日本东京。
创始人李叔同(息霜)、曾孝谷。
先后加入者有欧阳予倩、吴我尊、马绛士、谢抗白、陆镜若等人。
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话剧的奠基和发端。
清宣统二年(1910年)传入辽宁。
宣统二年,同盟会员刘艺舟(木铎)由关内来到辽阳,演出了新剧《哀江南》和《大陆春秋》。
同年5月到奉天,与戏曲艺人丁香花、杜云卿等人联合,先后在鸣盛茶园演出抨击封建专制的新剧《国会血》,日本领事馆为此提出抗议,奉天市政当局屈于压力,下令禁演。
民国时期民国元年(1912年),上海同盟会会员苗天雨、冯迪汉率团到辽阳市广德茶园(辽阳大观楼),演出话剧《波兰亡国惨》、《民国魂》等。
话剧传入辽宁之后,各地爱好者纷纷组织话剧演出活动。
民国5年(1916年),大连的陈非我发起组织话剧社,并任社长,社员大多是该市商绅及报馆、学校各界文化人士,演出的剧目有趣味剧《醉鬼捉奸》,正剧《青楼侠妓》、《湘江泪》、《猛回头》、《异母兄弟》等。
民国11年(1922年),抚顺青年会附设小学于抚顺西戏楼演出《恶姻缘》、《逆伦案》等。
民国14年,欧阳予倩到大连、沈阳等地给当地戏剧界和爱好新剧的青年演讲平民艺术,传播现代话剧。
沈阳中共党员地下工作者张光奇(女)和女师同学被吸收参加“奉天青年会”组织的话剧团,演出话剧《秋瑾和徐锡麟的故事》、《孔雀东南飞》、《谁之罪》、《求婚》等。
欧阳予倩还与张光奇同台演出《少奶奶的扇子》、《回家之后》等。
同年2月,欧阳予倩应大连中华青年会邀请,讲演《中国戏剧改革之途径》。
辽宁各地均组织业余话剧团体,演出十分活跃。
民国15年2月,大连正式成立爱美剧社。
这是辽宁第一个较正规的话剧团体,社长马殿元、副社长王权祥、导演部主任吕馥棠。
民国16年(1927年)5月,爱美剧社应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之邀,为筹备平民教育基金,于基督教青年会大礼堂(在今民主广场)演出,上演反映家庭和社会矛盾的悲剧《千秋遗恨》等话剧。
中国话剧简述
中国话剧作为中国古老的传统戏剧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它普遍流行于华北地区,起源于南非乞力马扎罗的女话曲,然后由北方的农民解释和发展,最终形成了今天的中国话剧。
中国话剧以宋、金、元、明三代的经典文学话剧为基础,结合了非文学戏剧的元素和当地民间传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是反映大众价值观的文化向度。
中国话剧的表现形式有歌舞、讲话等多种形式。
文学作品型的话剧主要有叙事剧、对联剧、对白剧等,而台词表现形式主要有童话剧、题词剧、笑剧等。
其中,叙事剧是中国话剧最主要的类型,以叙事和表演为主,通过艺术性的手法来叙述故事,使观众更深入地认识作品内容。
中国话剧在文学性和艺术性上,充分体现了中国儒家伦理思想和中国民间正义精神。
它注重演员之间的民间情谊和人物之间的礼义情谊,在故事情节的设计中注入了中国人的家庭教育和社会道德意识,从而实现文学性、艺术性和社会教育性的完美结合。
中国话剧在当今社会受到越来越多欢迎,不仅是本地粉丝和演出团体的最爱,也是众多艺术家及全球观众的宠爱。
它以其特有的魅力,不断给我们带来视听上的愉悦和艺术上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