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溪镇农业标准化生产初探
- 格式:pdf
- 大小:143.10 KB
- 文档页数:2
2022“返家乡”实践活动心得体会“返家乡”实践活动又将谢下帷幕,你收获了什么?是时候进行一个全面的总结了。
那么实践心得有什么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22“返家乡”实践活动心得体会,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2022“返家乡”实践活动心得体会(一)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农村税费改革、乡镇财政体制改革、乡镇机构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农村医疗及教育体系改革、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以及我省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为目标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这一切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由于寒假时间有限,而且我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从事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占全县从业人员的73.5%,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未来几年我县广大农民增收的主要手段,因此我把对调查的深入了解的方向定为前面提到的我县第一类农村——平原村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走访了我县茶叶产业结构调整进程中的典型——新兴乡,并访问了政府有关工作人员。
一、新兴乡茶叶产业化经营的现状新兴乡经过几年的农业结构调整和筛选培育,形成了以茶叶为主的具有特色优势的农业主导产业。
已有茶叶基地一万多亩,产值0.4亿元,高效茶园亩产值超万元。
全乡90%以上农户均从事茶叶产业,其中有10%左右的农户办起了茶叶加工企业,而手工作坊式的加工户更是遍地开花。
该乡的茶青市场__年交易量达6900吨,交易额4140万元,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茶青交易市场之一。
品牌意识逐渐深入人心,规模较大的企业普遍重视品牌建设,努力树立本企业品牌。
而在这方面,政府也给予大力扶持,连续几年投入上百万打造品牌,松阳银猴系列绿茶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其系列标准经过多次修订后,已开始申报省地方农业标准。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从__年开始起步,运作还比较松散。
通过茶叶产业的经营,该乡农民人均收入较之传统农业有很大提高,达4388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
现代农业近年来,江苏省泰兴市充分发挥农村资源比较优势,积极培育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加快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有力提升了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水平,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方式和实现路径。
本文通过对泰兴市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现代高效农业的现状、路径的调查与分析,提出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为各地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提供借鉴。
一、现状及路径“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是农村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它是对以村、镇为基本单元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模式的一种表述。
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推进,要求经济发展走专业化、规模化的路子,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这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正是适应这一规律逐步发展起来的,并成为世界各国加快农业和农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举措。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泰兴市初步形成了以新街、黄桥、河失、张桥等镇的设施园艺,珊珊镇西芹,宣堡镇经济林果,虹桥镇特水养殖,黄桥镇生猪养殖,古溪镇家禽养殖等为代表的“一镇一业”,以姚王镇桑木村苗木、黄桥镇果园村葡萄、元竹镇沿泰村芦笋、张桥镇西桥村银桑套种等为代表的“一村一品”,对促进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1年,该市新街镇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黄桥镇被确定为江苏省农业现代化示范镇,黄桥镇祁巷村、姚22农村财政与财务2013年第8期王镇桑木村被评为江苏省现代农业示范村。
全市新增高效农业面积10.6万亩、设施农业2.7万亩,畜禽规模养殖比重同比增长6.5%,各类现代农业园区达到16个;实现农业增加值39.2yf L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047元,比上年增长18.3%。
通过调查、分析,泰兴市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主要有以下几条路径:——科学谋划,规划引领是前提。
立足全市实际,研究确定了农业“双五”发展规划(即全市l O O万亩耕地,其中50万亩发展优质稻麦,50万亩发展高效农业),制订了《高效规模农业发展规划》,合理划分功能区域,落实产业布局安排,实行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生产,引导各乡镇以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为重点,以区域传统产业为基础,逐村制定发展规划,着力实现差别发展、错位竞争。
农田排灌系统生态化改造工程目前,推进农田排灌系统生态化改造主要通过推动农田退水净化试点工程,通过科学布局建设废水收集池、生态调蓄塘、生态拦截沟渠、生态护坡等工程,实现农业面源的有效治理。
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最重要的就是灌排设施的建设,确保能灌能排,旱涝保收。
农田灌排系统生态化改造的目标就是在保证耕地粮食生产产能的前提下,通过灌排单元内的水系及灌排设施的合理规划和排水系统的生态化改造,提升对农田排水中氮、磷等的拦截净化及循环利用水平,减少农田面源污染排放。
由于地形地势的差异,丘陵区和平原水网区农田灌排系统也有所不同,生态化改造中均应遵循因地制宜、生态处理、循环利用的总体原则,对已有灌排水系(沟渠、塘堰、河浜)进行疏通连接,充分利用泵、闸等对水资源进行科学调度和管理,促进农田排水在灌排单元内的有效蓄滞与循环利用,并尽量优先利用塘浜对降雨初期产生的高浓度农田地表径流进行汇集后循环灌溉,尽量不外排。
如南京江宁汤山生态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充分发挥其地势高程差,农田排水汇流到沟渠,进入区域内的河浜,通过闸控制其向外河的排放,并利用提水泵站将其提升至区域内高处的鱼塘, 然后通过管道自流灌溉至稻田,从而实现了农田内部用水的循环。
而地处平原河网区的武进新康村,在高标准农田建中,通过建设地表径流汇集池,利用提水泵站将排水提升至荷花生态净化塘中,不仅实现了农田排水的汇流净化,还打造了生态景观。
此外,排水系统生态化改造工程宜在原有排水系统基础上进行生态化改造提升,尽量不额外占用土地,保证排水通畅的同时采用相应技术措施对农田退水进行净化后再排放至水体。
可采用的技术包括生态田填、农田排水促沉净化装置、生态沟渠、生态净化塘等。
一、相关工程案例(1)武进区某高标准生态农田建设试点案例。
该高标准生态农田建设试点位于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新康村,试点总面积约8 7万m 2o为打造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样板区,试点区域于2 0 1 7年启动了农田排水系统生态化改造,并于2 0 2。
2024年烟叶收购站工作总结一、工作背景及任务在2024年,我所在的烟叶收购站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面对国内烟叶行业的不断调整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我团队在上半年确定了清晰的工作目标:提高采购效率、优化烟叶质量、提升客户满意度。
以下是我对我们团队在这一年的工作总结。
二、采购效率在采购效率方面,我们实施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我们通过与烟农签订长期合作协议,确保了供应的稳定性。
与此同时,我们推行了绿色采购政策,鼓励烟农使用有机肥料和生态农业技术,提高烟叶的品质和产量。
此外,我们引入了一套先进的物流管理系统,实现了协同作业和信息共享,提高了烟叶采购的效率。
通过以上种种措施的实施,我们的采购效率在2024年有了明显的提升。
三、烟叶质量在烟叶质量方面,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确保烟叶的质量。
首先,我们建立了一个严格的烟叶质量监控体系,对烟叶进行全面的检测和评估。
我们对烟叶进行了分类和分级,针对不同的烟叶品种和规格,采取了不同的采购和处理方式。
同时,我们还组织了一系列的培训和学习活动,提升员工对烟叶质量的认识和把控能力。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我们在2024年达到了预期的烟叶质量目标。
四、客户满意度在客户满意度方面,我们始终把客户的需求放在首位,努力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我们通过建立客户档案,了解客户需求和偏好,确保了采购的烟叶符合客户的要求。
同时,我们积极参与行业展览和展销会,与客户面对面交流,了解市场动态和行业趋势,为客户提供更准确的市场信息和决策支持。
此外,我们还加强了与客户的沟通和反馈机制,及时解决客户提出的问题和意见。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我们在2024年获得了更高的客户满意度。
五、团队建设在2024年,我们团队全面加强了团队建设。
我们组织了多次团队活动,增强了团队凝聚力和合作精神。
同时,我们注重培养员工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组织了各种培训和学习活动。
此外,我们还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
农民增收工作总结农民增收工作总结范文(精选10篇)一段时间的工作在不知不觉间已经告一段落了,回顾这段时间的工作,理论知识和业务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提高,来为这一年的工作写一份工作总结吧。
我们该怎么去写工作总结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农民增收工作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农民增收工作总结篇120xx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镇对农民增收工作高度重视,切实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加强协调,采取农林牧渔业并举,全方位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全镇农民收入得到较快提高。
现将工作自查总结如下:一、农民增收基本情况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9015元,至20xx年底,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11269元,与20xx年同比增长25%。
二、主要做法20xx年,我镇重点围绕农民外出务工工资性收入、林业、渔牧业、种植业及第三产业发展等方面,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收入较快提高。
(一)抓好种植业结构调整促增收。
立足我镇实际,因地制宜改种市场需求旺、效益较好的特色农作物。
通过抓示范、调结构,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稳定粮食生产。
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超级稻等为主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改造低产田、提高栽培技术和复种指数,狠抓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单产,增加总产。
至20xx年底,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5440亩,与20xx 年同比增885亩,增长1.48%;总产量7362吨,与20xx年同比增263吨,增长2.56%。
按当年价计算,20xx年粮食产值2129万元,同比增12.64%,实现农民人均年增收100元。
二是抓好银杏种植基地示范建设。
自去年县委、县政府"211"工程实施以来,镇党委、政府紧扣城乡统筹发展这一主题,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以银杏产业种植为主导产业,培育发展生态农家乐和特色生态养殖,促进农民增收。
全镇按照"三园一基地"(精品采叶园、精品采果园、精品观光园、优质育苗基地)和"公司+业主"、"公司+基地"、"公司+农户"的模式发展银杏产业。
中山市人民政府关于中山市沙溪镇星宝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启动调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山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2.06.30•【字号】中府函〔2022〕224号•【施行日期】2022.06.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中山市人民政府关于中山市沙溪镇星宝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启动调整的批复沙溪镇人民政府:你镇《关于申请开展沙溪镇星宝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的请示》(中沙府〔2022〕15号)收悉。
经研究,批复如下:一、依据《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你镇申请启动《中山市沙溪镇星宝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的程序符合法定程序,按照《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若干指导意见(暂行)的通知》有关要求,原则同意启动《中山市沙溪镇星宝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调整后规划成果命名为《中山市沙溪镇星宝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简称《控规》),报批成果以报批年份标明版次。
二、上述《控规》调整过程中,要充分核实用地功能调整地块的权属情况和片区公共服务设施情况,重新核算并高标准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道路系统。
要做好与已出让建设用地合同约定规划条件的衔接,不得随意改变用地性质、容积率等强制性规划条件。
三、你镇应尽快会同市自然资源局组织编制上述《控规》调整方案,认真贯彻《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若干指导意见(暂行)的通知》有关要求,在《控规》调整过程中不得占用基本农田,不减少总绿地规模,确保上述调整与我市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三规合一”成果、城市生态控制线划定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一致,在下阶段做好过渡期内本次控规调整与现有空间规划的一致性处理,确保规划各项内容符合《中山市城乡规划技术标准与准则》要求。
四、上述《控规》调整方案要进一步完善公共设施、市政设施、道路系统及绿地系统规划,并按法定程序对调整后方案进行审查报批。
泰兴市种植业标准化工作的现状及发展对策泰兴市农技推广中心陈浩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产品、农业技术以及信息的相互交流和交换的频繁,农业标准化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提高农业标准化的发展水平,已成为提升一个国家、地区农业发展层次,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措施。
胡锦涛总书记2007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41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解决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必须加快实施农业标准化。
温家宝总理提出,优势农产品的标准化建设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
泰兴市农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党和政府关于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指示精神,在农业标准化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通过组织领导、技术指导、典型先导等一系列措施,使泰兴农业逐步走上了标准化、规范化生产的轨道。
但与农业市场化、国际化的要求和人民群众对安全农产品的迫切需求相比,我市农业标准化工作还有一定的差距。
为了进一步提高指导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针对性和行政决策的有效性,我们就种植业标准化工作,对部分种植大户、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涉农企业进行了调研,提出推进我市种植业标准化工作的发展对策,为我市发展种植业标准化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推动我市种植业标准化工作的发展。
一、建设现状1、组织管理网络已初步建成。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原泰兴市农业局就成立了“泰兴市农药化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和“泰兴市种子管理站”,专司全市生产用农药、化肥、种子等农业投入品的监测管理工作。
2001年,泰兴市市级机关机构改革,原泰兴市农业局和原泰兴市多种经营管理局合并成“泰兴市农业局”。
为了强化全市种植业标准化工作,在机构设臵时,市农技推广中心新设立了“农产品质量建设办公室”,负责全市种植业标准化工作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及技术指导工作。
各乡(镇)配备了农产品质量监管员,村配备了农产品质量协管员。
涉农企业配备了农产品质量内检员。
全市建立了一支由市、镇、村、种植大户和涉农企业组成的农业标准化工作队伍。
至此,泰兴市种植业质量标准工作网络体系已经形成。
㊀㊀2022年第63卷第2期197收稿日期:2021-09-15基金项目: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示范创建( 一县一品一策 )重大专项(ZJNY2020001)作者简介:戴芬(1973 ),女,浙江江山人,副研究员,学士,主要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品质调控研究工作,E-mail:28716999@㊂通信作者:杨华(1972 ),男,浙江绍兴人,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工作,E-mail:yanghua@㊂文献著录格式:戴芬,赵学平,褚田芬,等.浙江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实践与探索[J].浙江农业科学,2022,63(2):197-200.DOI:10.16178/j.issn.0528-9017.20212999浙江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实践与探索戴芬,赵学平,褚田芬,王强,杨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研究所,浙江杭州㊀310021)㊀㊀摘㊀要:我国已进入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阶段,农产品优质化生产是目标导向㊂本文围绕新 三品一标 中的标准化生产,根据浙江省多年来实施 一品一策 一县一品一策 所取得的成效进行总结分析,研究提出特色小宗作物产业通过全产业链标准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及措施㊂关键词:农产品;标准化;一县一品一策;浙江省中图分类号:F322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0528-9017(2022)02-0197-04㊀㊀农业标准化生产是新时期我国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安全优质农产品 产出来 和 管出来 的关键措施,是农产品品牌打造的根本基础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12月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品种培优㊁品质提升㊁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㊂新 三品一标 概念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标准化生产是农产品质量优质化和消费安全化的最重要的保证措施㊂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包括两个环节:一是要科学合理地制定标准,二是要认认真真地宣传贯彻标准[1]㊂2015年,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开展 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质量安全管控(简称 一品一策 )工作,即针对一个特色农产品,在其全产业链质量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和主要风险因子评估的基础上,通过用药风险评估提出用药指南,并结合其他绿色防控和安全生产措施,形成一套质量安全管控策略,最后在基地实施㊂2019年,该项目与原有的 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建设 合并,强化项目实施标准化,制订出全国第一个农产品全产业链标准综合体,并探索现代农业综合标准化途径,全面提升深化为 一县一品一策 项目㊂本文分析了2015年以来,浙江省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发展的历程及所取得的成效,为进一步推进质量兴农㊁绿色兴农㊁品牌强农,促进新时期农业农村农产品优质化发展提供参考㊂1㊀浙江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现状1.1㊀浙江省特色农产品生产现状㊀㊀浙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拥有多样性的生物种类,农业产业门类齐全㊁特色农产品丰富,许多精品农产品已成品牌㊂特别是特色小宗作物,由于其种类多㊁面积大㊁产值高㊁效益好,是浙江省26个山区海岛县(市㊁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如杨梅㊁草莓㊁茭白㊁铁皮石斛㊁杭白菊㊁浙贝母等,全省产值近1000亿元㊂几个主要品类的产业规模及在全国中的占比列于表1㊂表1㊀2019年典型特色农产品的产业现状产品名称种植面积/hm 2产量/万t 产值/亿元杨梅8876761.84(25.0)46草莓613014.25(4.5)20茭白2853367.85(40.0)20铁皮石斛23332.59(>70.0)40杭白菊40000.50(90.0)5浙贝母20000.40(90.0)9㊀㊀注:()内数据为占全国总量的百分率,单位为%㊂㊀㊀随着浙江省农业产业的发展,十三五期间特色产业的发展已逐渐趋于稳定㊂根据2020年浙江省统计年鉴,以水果产业为例,2017 2019年的年人均水果产量在127.20~132.81kg,同时水果面积及产量也已趋于稳定(表2)㊂在这平稳发展的198㊀㊀2022年第63卷第2期㊀㊀表2㊀2017—2019年浙江省统计年鉴水果生产情况种类201720182019果园面积/hm 2产量/万t 果园面积/hm 2产量/万t 果园面积/hm 2产量/万t 合计325100751.29323480743.62321520744.11柑橘91450186.7988230183.7288560183.40梨2218038.862144038.272032038.09桃子3093044.963124046.673116047.75杨梅8896058.448899060.738870061.84枇杷133307.86138708.72143009.16柿子69305.6767605.6565005.71果用瓜-293.30-285.70-283.70其他71940115.4272950114.1671910114.45㊀㊀注:-代表数据缺失㊂时期,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消费需求,农产品生产必须走优质化㊁绿色化㊁品牌化路线,以达到在竞争中实现优质优价,实现农产品自身价值㊂1.2㊀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㊀㊀浙江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气候温暖㊁光照充足㊁雨水充沛,既适宜农作物生长,又适宜病虫发生危害㊂农作物和病虫害多样性丰富,导致喷施农药成为防治病虫害的必要手段㊂在2015年之前尽管浙江省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普遍稳定向好,但也存在着较高的风险隐患㊂主要表现在:科技支撑与监管手段少,针对特色小宗作物及其质量安全方面的研究基础差㊁监测数据缺㊁监管手段少,导致安全生产技术缺少㊁检验监测方法缺乏㊁相应标准规范缺失;防治有害生物的合法用药少,由于在特色小宗作物上登记的农药很少,甚至没有,而根据我国‘农药管理条例“,农药必须在某种作物上取得登记后才能使用,因而特色小宗作物生产中普遍存在着 少药可用 ,甚至 无药可用 ,但为了保障产量又无法不用农药,最后导致农民在实际生产中 滥用药 乱用药 (表3);质量安全风险隐患高,如2015年前草莓多种农药残留检出率可高达60%[2]㊂表3㊀2015年浙江省特色农产品上实际用药种类与登记用药情况产品名称实际生产中使用农药种数登记农药种数浙贝母>500铁皮石斛>301杭白菊>602杨梅>505茭白335草莓>6014葡萄>10(杀虫剂)1(杀虫剂)蜂产品>30(常用杀螨剂和杀菌剂)3(杀螨剂)1.3㊀浙江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现状与问题1.3.1㊀浙江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历程㊀㊀建国初期,浙江省以粮棉油为主,主要侧重于种子种苗和少数统购产品的质量标准㊂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农产品发展以多种作物为主,经济作物类标准逐渐占据了主要地位,蚕桑㊁蔬菜㊁畜禽㊁柑橘等特色产品的标准逐步出现㊂省级地方标准制定了嵊县花猪㊁江山白羽乌骨鸡㊁浙东白鹅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种,对丰富当时人们的 菜篮子 ,满足当时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起到了指导作用㊂无公害食品行动实施以来,浙江省积极制定了浙产特色农产品从产地环境㊁种子种苗㊁生产技术㊁采收加工等生产过程的标准体系,省级标准数量迅速增加㊂随着国家和行业标准的逐渐完善,省级农业农村标准也进入了清理整顿阶段㊂截至2019年9月,全省现行有效省级地方标准255项,涵盖了种植业㊁畜牧业㊁水产渔业㊁美丽乡村等领域,省级农业地方标准向引领先进技术方向发展,成为国家行业标准的有效补充和指导浙江省农业农村发展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撑[3]㊂1.3.2㊀浙江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存在的问题㊀㊀浙江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存在以下两个问题㊂一方面是农业农村标准化发展与实际需求的契合度有待提升㊂如种植业领域的标准是目前省级地方标准中数量最多的,主要以浙江省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技术规程为重点,如杨梅㊁莼菜㊁枇杷等,但也存在部分标准标龄过长㊁缺少新品特色类产品的安全用药㊁采收初加工等环节的技术标准;二是现有标准复杂,难以操作㊂现行标准数量多且不同标准之间交叉重复,在缺乏专业人员指导的情况下,标准使用者难以掌握相关的标准,以葡萄为例,目前我国葡萄生产有关标准共278项,其中产品类地方标准36项,生产技术类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分别为4项和109项,占葡萄生产相关标准的大部分,但在标准实施中,很少有葡萄生产主体可以直接套用现有的标准进行生产㊂2㊀浙江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推进及成效2.1㊀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实施的总体情况㊀㊀2015年,针对特色农产品中存在的质量安全风险隐患,浙江省首先从每年的质量安全监管重点 两梅(莓),即杨梅和草莓开始,提出 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质量安全风险管控 行动,即 一品一策 项目㊂2016 2018年, 一品一策 项目在杨梅㊁草莓㊁葡萄㊁茭白㊁茶叶㊁铁皮石斛㊁杭白菊㊁浙贝母㊁蜂蜜㊁禽肉㊁禽蛋等11个农产品中实施㊂到2020年为止,在15个县(市㊁区)按照 特色或主要农产品+规模生产主体+标准化 的实施路径,开展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及标准体系推广应用,形成 一县一品一策 ,产品增加了蜜梨㊁桃(包括黄桃和水蜜桃)㊁猕猴桃㊁枇杷㊁柑橘(包括胡柚和甜橘柚)㊁芦笋㊁湖羊等(表4)㊂表4㊀第二阶段产品及县市的分布情况产品分类产品名称相关县(市㊁区)水果蜜梨余杭区㊁海宁市柑橘庆元县(甜橘柚)㊁常山县(柑橘)葡萄富阳县枇杷兰溪市㊁莲都区㊁宁海县杨梅文成县㊁乐清市㊁仙居县桃吴兴区(黄桃)㊁南湖区(水蜜桃)㊁嘉善县(黄桃)茶叶类黄茶缙云县㊁德清县㊁天台县蔬菜芦笋平湖县花菜瑞安县畜禽鸡蛋江山市湖羊长兴县2.2㊀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实施的主要举措及成效2.2.1㊀开展特色农产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㊀㊀针对农产品种养殖全过程中质量安全管控不规范㊁违法使用禁限用药物和非法添加物㊁农兽药残留超标等突出问题和重点环节,开展肥料和土壤中重金属㊁叶面肥和农药中隐性成分监测,明确上述危害因子的来源和污染程度进行危害因子风险评估,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技术支持[4]㊂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排查研究,加大农产品监督抽查力度㊂以隐患排查和监测数据分析为基础,强化历年风险监测结果的对比分析和风险评价,加强特色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预警研究及管控措施研究[5]㊂2.2.2㊀风险评估及安全用药建议研究㊀㊀在对特色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潜在隐患进行排查及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开展用药建议研究㊂遵循药物使用 必要性㊁安全性㊁合法性 三性原则[6],在农药推荐使用时执行以下原则:(1)生产必需,防治有效㊂选择生产上必需使用防治效果好的农药,避免因防治效果差而导致乱用和滥用现象㊂(2)安全为先,风险最小㊂选择微毒或低毒的农药㊂根据农药的毒性分级,采用以低毒农药为主,必要时选用少量中等毒性农药;对国内人群的膳食暴露风险进行评估,选择急性风险与慢性风险在20%~30%以内的农药;同时排除国内外报道有风险的农药品种㊂(3)登记农药优先㊂优先考虑已登记的农药品种㊁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已制定了残留限量标准的农药㊁美国或欧盟登记使用的农药㊂(4)避免多残留发生㊂优先选择单剂产品进行防治;提倡交替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品种,降低病虫抗药性㊁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风险[7]㊂2.2.3㊀风险管控技术集成与标准制定㊀㊀围绕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风险因子以及关键控制点,结合用药指南㊁有害生物绿色防控㊁秸秆覆盖㊁化肥减量㊁秸秆处理等新技术,集成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控策略,并将其转化为地方标准㊁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等㊂建立产前㊁产中㊁产后各环节关键技术和管理标准,使农产品在生产全过程都有相应的标准可遵循㊂2020年发布标准11项,包括省级地方标准2项,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学会团体标准5项,其他团体标准4项㊂发布了草莓㊁葡萄㊁水禽㊁浙贝母㊁铁皮石斛等11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措施㊂2.2.4㊀标准实施与落实㊀㊀精准施策,需要考虑各主产县(市㊁区)的环境及小气候㊁栽培特点,提出适用的管控措施㊂通过风险评估㊁标准研制㊁产业调研㊁专家一对一服务等方式,对各主产区农产品安全生产进行量身打造,因地制宜提出全产业链安全风险管控措施㊂如草莓提出 三大关键措施十项技术 [8],杨梅提出 四大关键措施十项技术 [9],吴兴黄桃提出 八大关键技术 等,并制作成标准化模式图,方便示范区主体使用㊂2.2.5㊀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㊀㊀创新标准化方式,将管控措施做成 一品一200㊀㊀2022年第63卷第2期策 管控技术科普动漫丛书,并将全产业链管控技术集成动漫小视频,利用 一品一策 公众号进行标准解读㊁小视频宣讲㊂并与各县(市㊁区)联合,加强标准模式图上墙,统一标识标牌,加强示范基地标准化建设,结合不同时节农事活动,采用 线上 线下 相结合的形式,不定期开展风险管控策略和生产技术标准等宣传培训㊂编制并免费发放标准模式图㊁风险管控手册㊁管控明白纸等通俗易懂㊁方便实用的标准宣传和培训资料㊂2020年 线下 开展技术培训44场次,3600余人㊂ 线上 技术培训和对接23余次,培训1500余人,促进标准的落地使用㊂通过实施,各县(市㊁区)规模主体标准化率达70%以上,并100%全覆盖区域内生产主体㊂2.2.6㊀ 一品一策 取得的成效㊀㊀通过借鉴国外HACCP体系,构建基于全产业链危害农产品质量的关键控制点及控制措施,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控制,以达到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目的,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由末端控制向风险控制转变㊁由经验主导向科学主导转变㊁由感性决策向理性决策转变㊂ 一品一策 行动的推行,使浙江省特色产业在生态㊁经济和社会效益中均取得显著成效㊂根据2018年绩效评价结果显示,示范区内农产品的品质和价格得到了市场认可,草莓㊁杨梅㊁茭白等产品的效益平均增加10%左右,葡萄㊁杭白菊㊁铁皮石斛等产品的效益平均增加15%以上㊂示范基地草莓每500g平均售价高于普通草莓2元,扣除增加的成本后,每667m2增收达1000元以上㊂经过生态环境影响的风险评估,推荐使用低风险农药取代盲目乱用药,示范基地草莓质量安全水平呈现 一高三下降 现象,即安全水平增加,农药检出率㊁检出数㊁残留量均大幅下降㊂关键技术被部省列为主推技术,受到示范县(市㊁区)主体热烈欢迎㊂3㊀建议3.1㊀进一步扩大 一县一品一策 产品范围㊀㊀种植业方面,列入小宗作物登记用药少的产品如茼蒿,生产中农药残留难以控制的产品,如豇豆㊁韭菜㊁芹菜等[10]㊂养殖业方面,将农产品的范围增加到水禽以及水产品等,以提升浙江省养殖产业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㊂3.2㊀进一步加强 一县一品一策 标准体系构建㊀㊀ 一县一品一策 作为省部主推技术,建议进一步打造 一县一品一策 品牌建设,加强 一县一品一策 相关标准的梳理,开展 一县一品一策 标准体系构建,便于打造可学㊁可看㊁可复制的示范点建设,进一步加强浙江样板的引领作用㊂3.3㊀进一步加强 一县一品一策 农产品品质提升㊀㊀ 一县一品一策 项目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产品效益㊂农产品品质提升工作是今后 一县一品一策 的工作目标㊂通过对省内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分析及挖掘,找出其特色指标,促进浙江省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加强品牌的宣传,促进产品优质优价㊂一县一品一策 是新形势下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式的转型升级,下一步将继续推进标准化示范县市创建,以各县(市㊁区)示范基地的建设为载体,加强地方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构建,并围绕县域主导特色产业,以农产品优质化生产为导向,打造农产品全产业链生产标准综合体,实现精准施策,全面促进浙江省质量兴农㊁绿色兴农㊁品牌强农的乡村振兴工作㊂参考文献:[1]㊀金发忠.农产品安全优质化实现路径研究:基于浙江省一品一策 探索实践调查[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8(5):3-6.[2]㊀吴声敢,赵学平,杨桂玲,等.浙江省农业团体标准‘大棚草莓安全用药指南“解读[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11):1718-1720,1723.[3]㊀邬赟燕.浙江省农业农村标准化发展现状与思考[J].浙江农业科学,2020,61(11):2197-2199,2204. [4]㊀孙彩霞,于国光,赵学平,等.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精准管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浙江省 一品一策 的实践与探索[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20(5):49-52.[5]㊀虞轶俊,陈凯,吴声敢,等.浙江省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安全风险管控模式研究[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8(1):49-51.[6]㊀杨桂玲,虞轶俊,陈凯,等.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安全风险管控研究进展[J].浙江农业科学,2018,59(9):1505-1508,1518.[7]㊀吴声敢,赵学平.草莓全产业链质量安全风险管控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7.[8]㊀赵慧宇,刘银兰,王祥云,等.浙江茭白农药残留质量安全现状㊁隐患及对策[J].浙江农业科学,2018,59(3):504-506.[9]㊀杨桂玲.杨梅全产业链质量安全风险管控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7.[10]㊀戴德江,沈瑶,沈颖,等.浙江省特色作物安全用药整体解决的实践与思考[J].农药科学与管理,2015,36(12):1-7.(责任编辑:王新芳)。
中山基塘农业的现状与出路前言中国自古是农业大国,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重视“三农”问题。
珠三角目前成为全国经济发达地之一,工业强镇、工业立镇成为其发展纲领,农业成为工业的发展的服务对象继续做贡献。
中山的农业面临既要满足本地巨大人口的基本需求又要具有进入港澳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因此,农业生产的问题要重新从全盘和长远考虑,怎样让原来的基塘农业模式再展雄风,继续发挥其在新的形势下的优势呢?基塘农业的辉煌被称为“世界工厂”的珠三角地区在改革之前是靠农业称雄厚全省甚至全国的,农产品无论是产量还是种类是其他地方无可比拟的,其中有一种生产模式是特有的,那就是基塘农业,它是珠江三角洲人民智慧杰作,由于珠三角河网众多,地势低洼,土地不肥沃,农民以水产养殖为主,在这种自然条件下,综合利用与养鱼有关的条件,充分发挥一石多鸟的作用,创造的一种以鱼塘为主体的独特的农业生产方式,具体是鱼塘的塘基上种桑、种蔗、种果树等,与鱼塘结合分别称为桑基鱼塘、蔗基鱼塘、果基鱼塘。
基塘互相促进,以桑基鱼塘最典型。
这是珠三角地区具有独特的生态农业,立体农业,饮誉一时。
俗谚:桑茂,蚕壮,鱼肥大;塘肥,基好,蚕茧多。
基塘模式的生产将桑、蚕、鱼三者结合,可节省饲料及肥料费用。
利用水患严重的低洼地,挖地成塘,堆泥成基。
塘中养鱼,基堤以塘泥为肥料种植作物。
作物又可作为饲料,如此塘基互养,形成良性“水陆互养”。
塘鱼、蔬菜、瘦肉型猪、家禽、优质水果、花卉等产品不但可以充分满足本地消费,并大量出口港澳,运销内地。
今天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其作用集中反映在四个方面,一是“集约”,即集约经营土地精细,体现出技术、劳力、物质、资金整体综合效益,规模产生效益;二是“高效”,即充分挖掘土地、光能、水源、热量等自然资源的潜力,同时提高人工辅助能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三是“持续”,即减少有害物质的残留,提高农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质量,增强农业后劲,不断提高土地(水体)生产力;四是“安全”,即产品和环境安全,体现在利用多物种组合来同时完成污染土壤的修复和农业发展,建立一种天然的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观。
作者: 张秀玲
作者机构: 河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出版物刊名: 社会科学战线
页码: 44-49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6期
主题词: 美式现代农业模式;弊端;理性标准;适度
摘要:美式现代农业模式一直被国人视为农业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其所带来的生产能力虽令世界惊喜,但其蕴涵的危机也日益凸现:暴力耕作耗尽土壤肥力,致农作物品质下降;单一栽培致病虫害加剧、生物多样性丧失;专门化经营致环境污染、人类健康受威胁。
所有这些都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因此我们不能照搬该模式,要结合自己的国情重新认识并制定农业现代化的标准。
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应用适度的农业科技,生态化的种植、养殖、加工布局,适时适地适度的规模化经营,以“五型社会”为指导等,这些才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现代化标准。
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关于报送2023年市人大专题调研报告有关办理意见的函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公布日期】2024.04.24•【字号】沪农委〔2024〕101号•【施行日期】2024.04.2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法制工作正文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关于报送2023年市人大专题调研报告有关办理意见的函松江区人大:按照“沪府办提〔2024〕002816”的要求,我委会同市有关单位对2023年市人大代表专题调研报告中的《关于乡村振兴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以松江石湖荡镇为例》作了认真研究,现将有关办理意见答复如下。
此函。
附件:关于对《关于乡村振兴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的办理意见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2024年4月24日附件关于对《关于乡村振兴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的办理意见按照“沪府办提〔2024〕002816”的要求,我们会同市相关职能部门对2023年市人大代表专题调研报告中的《关于乡村振兴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以松江石湖荡镇为例》(以下简称“调研报告”)作了认真研究。
《调研报告》对松江石湖荡镇“农文旅”融合发展情况作了全面总结和详尽分析,提出了以政策协同保障“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广度”、以产业发展支撑“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深度”,以人才建设带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速度”,以树立典型提升“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知名度”等建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现将办理意见反馈如下。
近年来,上海对标对表党中央要求和市委、市政府部署,把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作为战略考量,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强化政策引领,规划先行,通过横向协作,市级多部门联合出台一系列政策,打出一套“组合拳”,有效形成合力。
同时积极搭建平台,注重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各类农业农村资源整合利用,扩大品牌影响力,对于持续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全县农业农村工作基本情况一、农业发展的资源情况潼南是全国百个产粮大县、全市4个粮食生产重点县之一,是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蔬菜)生产示范县、全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和全国百个产肉大县之一,是全市的农机化示范县和蚕桑、笋竹、小杂粮生产基地县,是全市最大的鳜鱼繁殖基地,被国家农业部列为鳜鱼苗种繁育基地。
一是土壤肥沃。
境内地貌以浅丘陵为主,海拔在300-500米之间,成土母质主要是沙溪庙组、遂宁组、蓬莱组和老冲积坝地。
全县现有耕地面积80.21万亩,其中:田43.67万亩、山土36.54万亩。
涪、琼两江贯穿全境,流域冲积坝地约20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4.93%),土质肥沃,适合农业种养业发展。
二是气候适宜。
属四川盆地中部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宜耕。
年日照1228小时,太阳辐射全年80.8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气温17.9℃,年平均降雨量为991毫米,适合多种生物生长和繁衍,全县仅栽培和家养生物资源品种就多达1000多种。
三是水源丰富。
涪、琼两江贯穿县境,流程达194公里,涪江年径流总量达145.2亿立方米,琼江年径流总量为8.39亿立方米。
有大小溪河73条,呈树枝状排列。
有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16座、小(二)型55座。
四是生态良好。
境内空气清新,森林覆盖率达28%,城镇绿化率达32%,无空气、土壤、水质等污染,是重庆的一方“净土”,适合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五是劳动力资源丰富。
全县农业人口81.7524万人,有农村劳动力47.2206万人,其中剩余劳动力21.3万余人,农业人口平均耕地近1亩。
二、农业主导产业的基本现状近几年来,先后实施了农业发展“十大基地建设”、“三沿战略”、七个农业产业化建设、“三大主导”产业建设和“四百工程”建设。
目前,蔬菜、畜牧、林果、粮油、水产、蚕桑等成为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要产业。
一是蔬菜产业。
我县从1995年开始发展蔬菜产业,全面推行无害化生产,于1999年底建成全市首个万亩级的桂林无公害蔬菜基地,2001年、2002年柏梓无公害蔬菜基地和新胜无公害蔬菜基地又先后通过市级验收,2002年潼南通过农业部验收并审定为全国首批无公害农产品(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2003、2004年又连续两年被授予“全国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先进县”称号。
教育局富民增收工作总结标题大全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教育局富民增收工作总结标题大全篇1今年以来,我局在县委、县政府坚强领导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和中央、省、市、县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始终坚持以粮食安全为前提,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以改革添动力,以法治作保障,抓重点、破难点、增亮点,全面完成了各项年度目标任务。
一、以“保供增收”为核心,农村经济在攻坚克难中持续增长(一)粮油产量稳定增长。
按照“稳面积、攻单产、保供给”的发展思路,以示范片建设为引领,以科技为支撑,以高产创建为抓手,以增产增收为目标,高标准建成了杨柏—诺江镇—三溪、诺江镇—长坪—空山、诺水河—涪阳—陈河3个玉米高产示范片,全县春玉米种植面积38万亩(地膜玉米25万亩);建成了以火炬唐村坝、三溪金碑村为中心的2.13万亩水稻高产示范片,示范带动全县种植水稻28万亩;建成了以民胜新场村为中心的小麦万亩示范片,全县小麦种植面积18.5万亩;建油菜标准生产示范区2.15万亩、集中育苗亩,示范带动全县种植优质油菜21.97万亩。
全年农作物总播面.77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8万亩,总产量38.27万吨,超目标任务0.39万吨。
油菜籽播种面积21.97万亩,产量3.3万吨,超目标任务0.07万吨。
(二)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一是食用菌产业。
按照“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强化资源要素配置,提升“银耳”金字品牌。
围绕“一带两园五区”食用菌产业带,大力实施银耳“倍增计划”,食用菌产业基地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断提高。
全县食用菌种植面积6万亩,种植规模达5.2亿袋(其中:段木银耳1.2亿袋、木屑银耳0.5亿袋、段木木耳1亿袋、香菇1.5亿袋、其它食用菌1亿袋),产量21万吨(鲜品),产值22.7亿元。
二是茶叶产业。
围绕“一带三片”茶叶产业带,突出“高山、生态、富硒”,巩固提升了龙虎山、火天岗、苏家坪、文峰金山、烟溪文家河等6个茶叶万亩示范区,新建了永xx县坝、文胜文溪口茶叶万亩示范区,新建茶园3.5万亩,改造低产茶园2万亩,培育无性系良种茶苗基地亩,全县茶园面积达27.1万亩,其中,投产茶园17万亩,良种茶园面积21.5万亩,机修机剪面积15万亩,绿色防控23万亩,为全市茶叶产业“双百工程”流动现场会提供了高标准的参观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