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 格式:doc
- 大小:497.00 KB
- 文档页数:11
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一、单选题近年来,我国有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心化现象。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带来()A.土地资源浪费B.农业发展水平提高C.城乡协调发展D.农村老龄化程度降低2.读“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部分资料图”,回答下题。
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我国人口增加7 390万人,比1990~2000年减少了约5 600万人,年均增长率降低了0.5个百分点,说明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已经进入() A.高—高—低模式B.高—低—高模式C.低—低—低模式D.低—高—低模式下图是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图,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3.四国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A.①B.②C.③D.④抚养比又称抚养系数,是指人口中的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
下表示意1964-2010年我国某市各年龄段人口比重的变化。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4.1964~2010年该市人口特点是()A.人口老龄化程度先加重后趋于减轻B.人口总抚养比出现了大幅度上升C.老年人口抚养比呈上升趋势D.人口增长模式还未完成向现代型的过渡读图回答下列三题。
5.1991年至1992年,该城市的人口增长率是()A. 16.7%B. 14.3%C. 0.9%D. 1.2%6.江苏比西藏能承载更多人口,这说明江苏比西藏()A.资源利用条件更优越B.生活消费水平更高C.交通运输条件更便捷D.人均生存空间更大著名学者邦奇等为了揭示世界人口的分布状况,创建了人类大陆图。
即在地图上取消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人口密集的地区,面积较大的人口密集区称人类大陆。
世界上共存在四个人类大陆,分别是东亚和东南亚大陆、南亚大陆、欧洲大陆、北美东部大陆。
下图为“世界人类大陆图”的一部分。
据此回答下列两题。
7.②大陆与④大陆()A.人口都以自然增长为主B.人口都以机械增长为主C.②大陆人口以自然增长为主,④大陆人口以机械增长为主D.②大陆人口以机械增长为主,④大陆人口以自然增长为主自然条件长期稳定地影响人口的分布,短期内影响人口流动的主要是社会经济因素。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知识点总结思路分析:知识点总结:一、人口迁移1.概念:人口居住地发生长期或永久改变的人口移动,称为人口迁移。
2.条件(与人口移动的区别)(1)改变居住地。
(2)改变居住地需持续一段时间(通常为一年)。
(3)跨越一定的行政界线。
3.人口机械增长(1)含义:人口迁移引起的区域人口数量变化。
(2)影响:区域人口机械增长率为正时,该区域为人口净迁入区;区域人口机械增长率为负时,该区域为人口净迁出区。
(3)人口机械增长率:在一定区域、一定时间内(通常为1年)净迁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又称人口净迁移率。
计算公式:人口机械增长率=年内迁入人口数−年内迁出人口数×100%年平均人口数4.人口自然增长:指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人口的自然增长数,即一定时期内的人口出生数减去人口死亡数。
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内出生人口数−年内死亡人口数×100%年平均人口数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数量变化是由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共同决定的。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推拉理论该理论认为,人口迁移的动力是由迁出地的推力(排斥力)与迁入地的拉力(吸引力)共同构成。
(1)推力因素:战争、自然灾害、环境污染、贫困等。
(2)拉力因素:收入、教育、工作、食物、城市生活、和平、医疗。
值得注意的是人口迁移往往不是由单一因素引起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种有意识的主观行为。
可分为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等。
①自然因素气候、水资源、土壤和矿产资源等都会影响人口迁移。
②经济因素区域间经济差异越大,越能影响人们迁移。
如人们从发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
③政治因素国家的政策法规、军事也能影响人口迁移。
如巴西将首都迁至内陆的巴西利亚导致的人口集聚。
④社会文化因素婚姻、文化差异、宗教信仰在一定程度能影响人口迁移。
如唐人街、印巴分治导致的穆斯林和印度教徒的迁移。
三、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1.国际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1)19世纪以前特点:以集团性、大规模移民为主。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的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10年来人口增长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劳动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人口变化的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工业革命以后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今后变化趋势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增长缓慢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中国水平较低增长缓慢人口基数大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人口增长人口问题历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人口增长过快史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儿童比重过大轨增长减缓阶段——人口增长缓慢迹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6、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7、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记忆]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
[记忆]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时期人口变化特点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措施:发达国家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记忆)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特点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记忆]口诀:欧(北)美摩登全“现代”,亚非拉发展忙“过渡”,发展中国家占多数,世界只好先“过渡”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记忆]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 [记忆]迁移原因特点迁移路线二战前1.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2.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开辟1.从旧大陆到新大陆2.从已知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地区1.洲人到美洲、非洲2.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3.东亚、南亚人被招到美洲二战后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2.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工人增加(外籍工人)1.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2.南亚、南欧、非洲人到西亚打工3.南欧、非洲人到西欧世界人口迁移口诀:二战前,旧到新,一去不返乡二战后,发展到发达,打工挣钱回故乡4、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记忆]5、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2007年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必修二第一章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四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人口增长率下降状态的人口增长情况图,回答1~2题。
1.图中所统计的起始年份的人口总数约为:A.40万 B.2000万 C.200万 D.2340万2.人口增长的快慢主要取决于:A.死亡率的高低 B.出生率高低C.生产力水平高低 D.人口总数多少3.右图中的“★”表示某国人口年龄构成状况,其中65岁以上人口的比重约是A.43% B.30% C.23% D.50%4.中国和印度是两个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美国和日本是两个人口最多的发达国家。
表格资料表明,那时A.美国能源利用效率最高B.日本能源利用效率在降低C.印度能源利用效率及发展趋势均优于我国D.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低于其他三国读图回答5—7题:5、图中a所示国家可能是A.印度B.新加坡C.美国D.德国6、图中表示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可能是A.①B.②C.③D.④7、图中a所示国家,取得独立的方式是A.武装斗争B.政治运动C.议会斗争D.军事政变8、目前人口与环境的主要矛盾集中体现在A.环境污染严重,B.人口增长过快 C.人口素质太低D.森林破坏严重性别比是研究人口的重要指标之一,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平均每100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口数量。
右图示意四种人口性别比例曲线。
读图回答9~10题。
9.2000年-2010年,人口性别比较为合理的是A.①B.②C.③D.④10.若图中曲线②代表珠江三角洲工业区的性别比例,那么造成上世纪末该地性别比较低的主要原因是A.重工业发达,大量男性劳动力迁入B.不同性别残废率不同造成的C.改革开放后,大力发展加工业,大量女性劳动力迁入D.当地民俗造成的11、下列表中国家,人口密度最大的是国家代号 A B C D国家名称中国日本印度尼西亚印度面积(百平方千米)96000 3777 19045 29747人口(万)129533 12650 20930 9981012、下图是世界小麦输出方向、石油运输方向、19世纪以前世界人口迁移方向、铁矿石运输方向示意图,叙述正确的是A.①石油②人口③铁矿④小麦B.①人口②石油③小麦④铁矿C.①小麦②人口③石油④铁矿D.①铁矿②人口③小麦④石油13、下图为世界人口增长转变图,据图回答下题。
在①②③④四点中,能代表产业革命至20世纪70年代期间的世界人口增长的状况是A.①B.② C.③ D.④14.行政区域界线常被用来区分是否发生人口迁移。
图中A、B和C是三个不同地区。
其中常被认为是人口迁移的是(图1-28)A.a1→b1B.a1→a2C.b1→b2D.c1→c215.1910年到1939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出国从事工商业的人数达396人,占总注册数的83.7%,导致此时乡民出国谋生数量大增的原因有①国内社会长期动乱(或军阀混战) ②一战期间大量华工出国③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④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和平等交往加强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读城市化进程和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曲线两幅图,完成16—18题。
图1—3016.该国人口达到顶峰的时期为A.①B.②C.③D.④17.下列各国中,人口发展情况与图示类型一致的是A.埃及B.中国C.德国D.新加坡18.当前,该国城市化进程所处的阶段是A.ⅠB.Ⅰ和ⅡC.ⅡD.Ⅲ我国某校高三(2)班学生进行家族人数统计,结果是:我辈269人,父辈524人,祖辈106人。
图2中的点表示不同阶段人口增长状况。
据此回答19-20题。
19、关于我辈、父辈和祖辈出生时期该地区人口再生产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我辈出生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B.祖辈出生时期人口出生率较低C.我辈出生时期人口死亡率较高D.父辈出生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20、关于该校所在地区人口增长或人口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A.目前该地区的人口增长状况处于阶段ⅢB.该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经历了Ⅳ—Ⅲ—Ⅱ—Ⅰ的过程C.目前该地区青壮年劳动力明显不足D.目前该地区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2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稳定性B.我国人口承载最高应控制在15亿C.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有组织的)人口迁移D.新中国成立至80年代中期,我国人口净迁出省是辽宁、山东、上海、四川22.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死亡率既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又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B.自然因素特别是气候、水、土壤等对死亡率影响较为明显C.环境污染程度较低的地区能保持人口死亡率在较低水平D.影响人口死亡率的最主要因素是气候、水、土壤等自然因素23.我国人口与某些资源之间的矛盾表现在A.目前,人均可耕地不足世界人均的1/5B.耕地总数和人均可耕地存在继续减少的趋势C.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已达极限D.淡水资源严重不足,有些地区已出现地下水枯竭迹象24.以下现象呈负相关的是A.人口出生率与人口自然增长率B.交通和通讯的发展与人口迁移规模、范围C.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迁出量D.妇女受教育程度与生育子女数下表是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江苏省某市迁入人口年龄及性别统计表”。
据此回答25-26题25.该市迁入的人口特征有A.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B.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C.以青壮年人口为主D.与该市原有人口年龄构成相似26.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有A.缓和了当地就业紧张的局面B.制约了该市经济发展C.增加了该市被抚养人口D.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最近深圳市提出“速度深圳”向“和谐深圳”、“效率深圳”转化。
据此完成21-22题:27.下列措施有利于建设“和谐深圳”的是:A.扩大城市规模 B.进行合理功能分区C.增加城市绿地 D.改造旧城区,建设别墅群28.建设“效率深圳”正确的做法是:A.引进外资,大力发展加工工业 B.科技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C.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D.技术革新,降低能耗,提高资源利用率29.有关人口增长对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加大B.只要有先进技术,人口增长就不会使环境恶化,反而使环境能够供养更多的人口C.人口数量的增长,客观上要求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因此造成对环境的污染是必然的D.不能说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人口数量的增长30.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许多发达国家先后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用人口迁移的拉力和推力来解释,下列选项中属于拉力和推力的分别是A.城市中心区环境质量下降B.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C.城市中心区萎缩,乡村人口回升D.城市和乡村存在着密切的产品和服务上的联系2007年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必修二第一章练习题班级: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成绩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80分)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计8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三峡移民搬迁虽然十分艰苦复杂,但也存在着诸多有利条件。
从土地资源看,三峡工程淹没耕地、园地2.83万公顷,而库区荒山草地尚有103万公顷。
此外,库区现有耕地中60%约50万公顷属中低产田。
从宏观上看,资源开发、移民开发以及由于三峡工程建设所带动的各种产业,可以拓展足够环境容量来安置库区移民……(1)请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库区潜在的环境人口容量在哪里?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峡移民应坚持( )A.就近后靠,就地安置B.两条腿走路,就地安置为主,远迁、外迁为辅C.坚持一次补偿的方针D.实行开发性移民方针(3)三峡工程建设,必然带动库区经济发展,请举出应运而生的第二、三产业的名称:例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读我国1982年人口年龄金字塔图(纵坐标表示年龄组别,塔底横坐标表示某一年龄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结合历史知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A处外凸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处内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处外凸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处内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口年龄构成的这种较大的波动,给社会经济会带来哪些问题?33.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18分)⑴说出A、B两国的名称。
⑵孟加拉国和尼日利亚同属于低安全度国家,资源安全状态优于其他5个人口大国。
说明两国各自拥有的资源优势。
⑶日本属完全低安全度国家,其资源环境有何特点?⑷中国资源环境问题还较突出。
为确保未来资源环境安全的稳定性,请提出相关建议。
34、读下面的“奴隶贩子‘三角贸易’”航线示意图,回答各问:(1)先后进行奴隶贩卖的欧洲殖民国家是A.英国、西班牙、葡萄牙、法国B.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C.西班牙、葡萄牙、法国、英国D.英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2)欧洲奴隶贩子从事贩卖奴隶的活动,多半采取三角航程,图中①为出程,②为中程,③为归程。
当时乘帆船来往一次约半年时间,可以做三笔生意,发三笔横财,真是一本万利而充满血腥的买卖。
但是在这一三航线的选择上,是很科学和合理的,请用风向和洋流的知识解释其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