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西南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整理与复习》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2
整理与复习-西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前言四年级是学生数学学习阶段的重要阶段,在数学的学习上,需要加强基础知识的扎实性,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解决问题、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掌握数学的基本语言、符号和初步的数学知识,能熟练地进行简单数学计算。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西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的教材编写者们,在教学上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兴趣和特点,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以形象的图形、图表等具体的形式给学生呈现出来,丰富了数学教育的内涵,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况下逐步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本文将围绕教材内容进行整理与复习。
希望能够帮助到学生,提高其数学学习效果。
二、数的认识数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孩子们应该在四年级时建立起对数的初步认识。
简单介绍数的定义和表示方法,例如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等,并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在数的认知上,授课人员可以采用图片、展示等形式让学生进行认知,通过展示、手写数字等,让学生逐渐了解不同数字的含义。
三、数的计算数的计算是数学中最基本的知识,掌握运算方法是数学学习的关键,四则运算是基础,账算、排队、分类整理等也是数的计算。
需要让学生掌握加减乘除运算及其运用,学会运用运算法则,掌握多个数同时运算的方法。
从小学的加减乘除开始,学生逐渐被带入到更复杂的数学计算中。
在这个过程中,应重点强调数学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几何图形在四年级数学学习阶段,学生需要掌握几何图形的名称和基本特点,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几何图形。
逐步引导学生从实物或图形中认识几何图形,了解各种几何图形的名称及基本特点,并掌握几何图形的正误判断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图形认知能力。
五、时间和物资时间和物资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两个方面,需要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去认识,掌握日常的时间计算和物资花费计算方法。
学生需要学会判断时间先后顺序、认识时间的单位,并掌握简单的加减计算方法。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教学内容教材第22页相关的内容。
教学提示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把握。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让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把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能正确读亿以内的数。
2、在熟练把握多位数的数位顺序表的基础上,能够依照数级正确地写出多位数,通过讨论与交流,总结出多位数的写法。
3、让学生在经历比较两个多位数大小的过程中,利用万以内数大小的比较方法类推出比较亿以内数大小的方法。
学会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数。
4、把握数字编码的差不多特点,学会运用数字进行简单的编码。
5、能正确使用运算器进行大数的运算。
过程与方法:在复习整理中,感受分类、极限、估量等数学思想,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把握一些整理知识的方法,养成及时整理所学知识的好适应。
感受数与生活的紧密关系,并进展数感。
感受大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爱好。
重点、难点重点:万以上数的读法和写法;万以上数的大小比较;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数;数字的编码;用运算器运算。
难点:中间有0的万以上数的读法;明白得数位和计数单位的意义;探究读数、写数的方法。
教学预备教师预备:多媒体运算器学生预备:运算器一、回忆本单元知识师和学生交流:第一单元的内容我们差不多全部学完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一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引导学生说出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万以上数的认识、万以上数的读法、万以上数的写法、万以上数的大小比较、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数、省略万或亿后面的尾数、数字的编码、用运算器运算。
依照学生的回答板书本单元所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整理与复习)二、复习万以上数的认识及万以上数的读写法1、复习万以上数的认识。
师和学生交流: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计数单位、数位的有关知识。
预设1: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这些差不多上计数单位。
小学数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课《整理与复习》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1、在数学活动中整理单元知识,进一步理解乘法口算、笔算等计算方法的联系。
2、能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计算,发展学生的数感。
3、培养学生自觉整理数学知识的习惯和能力。
2学情分析这是四年级上期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单元整理与复习。
通过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乘法口算、估算、笔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本次整理复习就是综合运用学过的方法,在具体的需要计算的问题情景中,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计算教学难点:正确计算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1【导入】课堂引入师:孩子们今天我们将按男女分组进行一次计算比赛,每组完成4道题,请你帮老师把下面8道题分成两组。
课件出示:700×30 436×25 120×40 250×30210×30 804×34 900×60 792×37学生尝试分组,并说出理由。
2【活动】知识复习1、出示第一种分类方法(口算与笔算)。
A:700×30 120×40 210×30 900×60B: 436×25 250×30 804×34 792×37如果这样分类,公平吗?说说你的理由。
生说出理由:A类口算比B类笔算简单。
引导学生复习口算的方法 700×30 900×60回顾整百数乘整十数的方法;120×40 210×30回顾几百几十数乘整十数的方法2、出示第二种分类方法。
6、整理与复习⏹教学内容教材第59页相关的内容。
整理和复习。
⏹教学提示引导学生查找学习中的缺漏。
并通过回顾整理使单元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先设计回忆呈现,查漏补缺的环节使知识清晰、系统化。
再通过拓展延伸,升华提高,增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让学生能正确的运用购物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和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以及做工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等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促进学生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理解。
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做工问题,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三位数乘两位数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1、复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复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3、根据数量关系式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运用数量关系式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一、回顾本单元知识师和学生交流:第四单元的内容我们已经全部学完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一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引导学生说出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解决实际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本单元所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整理与复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解决实际问题)二、复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多媒体出示120×30= 240×40= 31×130= 510×20= 110×40=学生口算,并回忆一下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预设: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后看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多少个0,就在乘得数的末尾添加几个0。
第2 课时整理复习(二)练习内容:西师版小学数学课标教材四上第94页第4~7题及补充练习题。
练习目标:1.通过基本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自主尝试与合作学习,学生能在综合练习中学会分析、归纳、交流,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练习过程:一、谈话入题,提出目标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对这个单元的知识点进行了系统的复习,这节课我们将在一些练习中提高咱们的计算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信心吗?二、进入练习(一)基本练习1.听题笔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117÷39 780÷30 713÷23抽生板演,其余齐练,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94页第4~7题。
(1)学生尝试完成第4题,再同桌交流想法,然后师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解题过程。
(1581—744)÷93= 837÷93 ……(1581—744)=837 求的是到达延安还要行的路程。
= 9(时)答:列车还要9时才能到达延安。
(2)学生独立完成第5题,集体订正。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本题中的隐含条件:1年有12个月,解决第(2)问要求青岛港20个月的吞吐量能达到多少万吨必须先求出平均每月的吞吐量。
(3)鼓励学生独立完成第6题,再同桌交流算法,在全班交流中师引导学生明白此题有多余条件(飞船飞行时距地面343千米)和隐含条件(1天24时),并理解第(2)问的解题过程。
第①问:300÷30=10(千克)第②问:60×24÷90=1440÷90 …… 60×24=1440 求的是一天共有多少个小时。
=16(周)(4)第7题。
学生尝试解决,再组织交流算法。
第①问:(341+196+279)÷3=816÷3=272(封)第②问:279÷31=9(封)(二)综合练习(小黑板准备练习题)1.口头判断正误。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能力目标:让学生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的迁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中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积的末尾应写在什么位置上。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激情导入孩子们,在今天上课之前,请孩子们仔细看大屏幕上的题,你们会计算吗?大屏幕呈现45×12谁来列竖式计算出结果呢?你们计算对了吗?这是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我们让他来说说它的计算过程。
说的很清楚,值得表扬!你们是这样想的吗?这是我们三年级学过的内容,现在稍作改动,你还会吗?板书145×12这两道题有什么区别?这节课,我们就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基础上讨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明确目标请看今天的学习目标:(1)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2)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我们找一名同学来读今天的学习目标。
3.预期效果通过刚才的表现,我相信你们一定能达成今天的目标,你们有信心吗?二、民主导学1.任务呈现请看任务一师:根据题目中的数学信息,如何列算式呢?生:145×12师:为什么要这么列算式呢?生:火车每小时行145千米,从该城市到北京用了12小时,求该城市到北京的距离,就是求12个145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师:你的表达很清楚,让大家一听就懂。
谁来说一下145×12大约是多少呢?生1:150×12=1800生2:150×10=1500生3:145×10=1450师:看来145×12的积大约在1500至1800之间,更接近于1800.那么145×12的准确答案是多少呢?面对新问题,我相信同学们各有高招,现在进行小组讨论,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方法准确的算出计算结果来。
整理与复习(第1课时)教学内容P43的第1题和第2题及练习九的第1-5题。
教学目标能熟练、迅速地进行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及利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重难点通过复习,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一、确立知识结构1、揭示复习内容及要求。
能熟练、迅速地进行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及利用计算器计算。
2、整理知识。
(1)看书回忆,学会整理。
(2)反馈讨论:说说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单元知识提纲。
3、这节课,我们重点复习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及利用计算器计算。
二、构建认知网络,突破重点,难点。
1、做P43的第1题。
①学生填空,教师巡回检查,有针对性的批改。
②校对反馈。
2、做P43的第2题。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教师巡回指导中差生。
三、课堂作业。
做练习九的第1-5题。
第1题,指名学生看教师的卡片说得数。
第2题,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第3题,学生先独立帮助小动物们找朋友,同桌交流,教师做最后的评议。
第4题,学生独立作业。
教师巡视指导中差生。
第5题,先指三名学生说错误在哪里,然后在黑板上帮忙批改过来。
四、总结反思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整理与复习(第2课时)教学内容P43的整理与复习的第2题和练习十一的第6-9题及星号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能口述加法的运算定律,熟练的用以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重难点能口述加法的运算定律,熟练的用以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一、回忆整理1、复习提问:这一单元我学习了什么内容?(指名回答)2、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你们能把这部分知识整理出来吗?二、复习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
1、基本训练(看数凑百,凑千)。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2.5整理与复习 | 西师大版(2012)设计意图本设计旨在运用整合的方法,对数学2.5章节中四年级上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整理与复习,助力学生加深理解和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除法的定义和符号2.学会在1-100范围内进行整除和余数运算3.掌握问题中余数的计算方法4.能够进行简单除法口算能力目标1.能够正确理解并运用余数概念2.能够与同伴进行简单数学计算3.培养勇于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意识情感目标1.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兴趣2.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和帮助3.培养学生勤奋好学和积极向上的品质教学内容1.学生之间相互进行除法口算练习2.教师板书讲解除法的定义和符号3.学生借助数轴进行余数运算4.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余数计算实际问题教学流程步骤一:除法基础练习让学生两两分组进行除法口算,掌握除法基础。
每组学生进行完10道口算后,换另外一个同伴进入练习环节。
步骤二:讲解除法定义和符号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出除法的定义和符号,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基本意义。
步骤三:余数计算讲解让学生在数轴上理解余数的基础,然后进行一些简单的余数计算。
同时鼓励学生自己尝试动手画数轴。
过程演示:4除以3余1,可以在数轴上找到4和3,然后在极限边上,标出0, 1, 2点。
因为4可以分成1个3和1个1,所以余数是1。
步骤四:余数计算实际问题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应用余数概念进行计算。
比如:班里有60个学生,每张课桌可以坐3个学生,问审核证需要多少张桌子。
解题思路:60÷3=20,说明有20张桌子,但是最后还剩下了相应的一些学生,所以需要余数的计算。
60÷3的余数是0,说明刚好分完,所以需要20张桌子。
教学方法1.合作探究法2.讲解法3.问题解决法教学评估1.笔试评估:在测验中测试学生对除法和余数的理解和掌握情况2.课堂表现评估: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表现和提问,评估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整理与复习⏹教学内容教材第37页相关的内容。
⏹教学提示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加减法的关系和加法运算律,加法与减法的互逆关系,加法的意义及两个加数与和之间的相互关系,减法的意义及被减数、减数与差之间的关系以及一个数加(减)接近整十整百的数的简便运算进行系统的掌握。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从学生的生活情景出发让学生去亲历、感受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运用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懂得用字母表示的意义。
4、一个数加(减)接近整百的数的简便运算。
5、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应用进行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1、在自主探索中使学生理解减法的运算性质。
2、在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比较、归纳、概括能力得到培养。
3、在学生学习加法运算定律的过程中,培养其数学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掌握一些整理知识的方法,养成及时整理所学知识的好习惯。
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重点:1、从学生的生活情景出发让学生去亲历、感受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懂得用字母表示的意义。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应用进行简便计算。
难点:1、运用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计算的灵活性,增强自觉运用定律、性质的意识。
3、在自主探索中使学生理解减法的运算性质,一个数加(减)接近整百的数的简便运算。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一、回顾本单元知识师和学生交流:第二单元的内容我们已经全部学完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一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引导学生说出本单元学习的内容: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一个数加(减)接近整十或整百的数的简便运算。
《万以上数的认识》——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回忆与整理,熟练的运用数位顺序表正确的读、写大数,灵活的运用数的改写和省略的知识解决问题。
2、在交流共享中巩固大数的相关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提高自我整理的能力。
3、在梳理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对数的读、写、比较等知识进行回顾与综合训练。
教学难点: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
一、揭示课题我们刚刚学完了《万以上数的认识》,这节课我们一起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与归纳,一起来学习——整理与复习。
二、归纳整理1、师:在本单元,你学会了哪些知识?预测……师: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准确,他们为我们总结了本单元的知识点,但这里面又包含了许多的小知识点,那我们今天就采用比赛的方式对万以上的数进行整理与复习。
2、宣布比赛流程(1)小组合作,归纳整理(2)展示成果,汇报交流(3)知识竞赛,巩固知识3、开始整理师:这么多知识太凌乱了!我们可以用结构框图、表格、树形树等形式,把这一单元所学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找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可以加深理解。
我知道你有这个实力来梳理知识点,和小伙伴合作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大屏幕出示学习提示:首先,小组内商量、确定整理方式;然后,组长做好分工,积极合作共同制作图表,适当地举例子;接着,看着图表分别说一说学到的知识;最后,准备台前汇报。
小组合作整理知识,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成果,汇报交流小组展示交流,其他小组学生从整理方法、整理结果等方面评议展示的优点缺点。
组织汇报: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学习成果。
预设:A组:大家请欣赏,我们小组是用列表的方法来整理这单元所学的知识点的。
大家觉得我们的整理知识的方法怎么样?谁还有补充?有什么好的建议吗?B组:同学们请看,我们小组是用画知识树的方法来整理这单元所学的知识点的。
C组:同学们请看,我们小组是画了这样一个知识结构图,下面我给大家解释一下,还请各位提出宝贵意见。
《加减法的关系和加法运算律的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内容:小学数学西师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加减法的关系和运算律的整理与复习。
一、教材、学情分析:1、《加减法的关系和加法运算律的整理与复习》是西师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本单元内容是学生学了三年加减法后的一个总结,提出了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罗列出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归纳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减法的性质。
本单元的学习为后面学习乘法交换律、结合律,除法的性质打下了基础。
因此,本单元内容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2、学情分析我班学生学习完本单元后,在运用加减法之间的关系时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还不能灵活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比如凑整一类的题还存在问题。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形成技能,达到灵活应用的目的。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单元知识的回顾和整理,渗透归纳推理的数学思想,并初步掌握整理的方法。
情感与态度:使学生逐步养成自觉整理的习惯,体验整理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使学生能梳理单元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熟练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使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便运算,提高计算的准确率和熟练程度。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和对学生本单元的易错题进行了收集。
学生准备:课前自主整理本单元的内容。
五、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归纳等活动,让学生掌握单元整理的方法并对单元知识重难点进行突破。
六、教学流程(一)回顾知识,引入课题孩子们,我们刚刚学习了加减法的关系和加法运算律。
今天,我们来对这个单元的内容进行整理与复习(板书整理与复习)。
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那些内容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主题图)(二)小组交流,展示整理作品1、小组内交流展示孩子们昨天回家,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了单元的知识点,请大家在小组内展示一下你整理的成果,进行互相评价和补充。
西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46:整理与复习一、教学目标1.整理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强化概念理解。
2.确定学生学习成果,为下一阶段的教学作铺垫。
3.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整理与复习数学四年级上册所学内容,包括数字、计算、几何、实践等。
2.在整理过程中,教师提供必要的引导,并加强对重要知识点和难点的讲解。
三、教学方法1.整理概念和知识点,强化基础。
学生将所学的概念和知识点以文字、图表等形式进行整理和归纳,教师进行点拨和指导。
2.练习和运用。
学生通过与同伴讨论、解题、举例等方式,将所学知识点运用到实际中,进行巩固和提高。
3.合作学习。
教师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互相帮助和交流,共同完成整理和复习任务。
四、教学过程设计阶段一:整理复习(20分钟)1.请学生整理四年级上册所学的数字和计算知识点,并向同桌介绍;2.请学生整理四年级上册所学的几何知识点,并向同桌介绍;3.请学生整理四年级上册所学的实践知识点,并向同桌介绍;4.教师对学生的整理情况进行点拨,强化重点知识点的概念理解。
阶段二:练习运用(30分钟)1.教师提供练习题,并要求学生自行解决和答题;2.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并帮助彼此解决问题;3.教师进行指导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阶段三:合成运用(30分钟)1.请学生将数字、计算、几何、实践四个知识点进行合成运用,并将结果告诉同桌;2.学生通过对同桌的合成运用进行讨论和分析,发现其中的联系和问题;3.教师进行点拨和指导,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阶段四:反思总结(10分钟)1.教师请学生对整个整理和复习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2.学生对个人的收获和不足进行总结,并互相交流;3.教师进行点评和反馈,以期下一次教学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整理与复习的教学设计,学生加强了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培养了合作学习、综合运用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加减法的关系和加法运算律》——整理与复习【教学内容】: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加减法的关系和加法运算律》的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加深对加减法关系和加法运算律的理解。
能运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能根据题目特点和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算法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来观察和思考数学知识,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比较和交流,加深加减法关系和加法运算律的理解,能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合理、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
1、(:79、598、21、279)同学们,请看屏幕,这里有四个数,如果从它们中任意选两个数出来配对进行计算,你准备怎么配?2、(三个算式)我们来口算一下答案,为什么这么配对呢?(这样配对可以把两个数凑成整十、整百数)。
3、小结:这样的过程叫做凑整。
(板书:凑整)4、现在老师将你们配对好的第一个算式进行扩充,看谁最快口算出答案来?可以站起来抢答。
5、先变出:2657921,你为什么这么快?你怎样算的?(计算过程),原来你是简便计算的,你简算的依据是什么?(:加法结合律)。
6、小结:同学们对数的感觉真好,不但观察到数据可以凑整(板书:数据),还从算式的结构特点(板书:结构)发现它们可以运用运算定律来进行简算。
(板书:定律)7、(先写好:加减法的关系与加法运算律)。
引入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整理和复习第二单元《加减法的关系与加法运算律》(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二、寻找联系。
1、我们在第二单元学习的加法运算律,除了有加法结合律之外,还有什么?(加法交换律)其实还顺带学习了减法的性质。
2、请大家认真观察一下这三个运算律,从等号的左边到右边,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现在请小组交流一下。
3、哪个组来汇报一下?(1)加法交换律:位置改变、符号不变、数据不变、结果不变(2)加法结合律:顺序改变、符号不变、位置不变、数据不变、结果不变(3)减法的性质:顺序改变、符号改变、位置不变、数据不变、结果不变4、它们三个的不变的是什么?(数据不变、结果不变)变了的是什么?(位置改变、顺序改变、符号改变)如果位置改变就用了交换律,如果顺序改变就用了结合律,如果顺序和符号都改变就用了减法的性质。
小学数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整理与复习》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梳理,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加减法的关系及加法运算律的理解,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能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通过在回顾复习的过程中培养归纳、整理能力。
3、在复习的过程中培养数学交流能力,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
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2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34人,其中男生16人,女生18人。
从这些学生单元测试来看,他们对知识的掌握仍存在一些问题,对概念的理解过于片面,运用欠灵活,单元知识能过关,但综合能力较差,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比较浮躁。
做题马虎,还有极个别学生缺乏自信心。
3重点难点
重点:能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难点: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出示教材第43页情景图,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知道本单元的知识有哪些呢?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生1:我知道了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生2:我学会了加法运算律,并知道了怎样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
2【讲授】二、师生互动,巩固旧知
出示教材“整理与复习”第1题。
1、根据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填空。
师:“同学们有信心独立完成吗?”
生:“能!!”
师:“声音够洪亮,那赶快做一做,边做边思考,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加减法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想出来的同学可以高高的举起你的手来!”
2、小组内交流后集体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