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世说新语两则2
- 格式:pdf
- 大小:1.67 MB
- 文档页数:9
七年级上册语文《世说新语》二则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代文学家刘义庆所撰写的一本以言语为主要内容的散文集,收录了当时社会上的各种言谈,展示了人物性格、社会风俗和时代特点。
以下是其中的两则:
一则:有一天,王羲之去拜见高僧,心想要获得高人的指导。
当王羲之到达寺庙时,僧人正端坐于蒲团之上,无所言语。
王羲之等待了很久,终于忍不住开口询问:“大师,请您告诉我写好字有什么诀窍?”僧人却径直回答:“神清气爽,心平气和。
”王羲之听后恍然大悟,意识到写字不仅仅是手的动作,更重要的是心态和气质。
二则:当时曹操在位,他的心腹大臣司马懿为人忠诚聪明,因此备受曹操器重。
有一天,曹操突然问司马懿:“你钦佩哪种人?”司马懿立刻回答:“钦佩铜墙铁壁之气的人。
”曹操听后大笑,并解释道:“不对,我为你稍作补充,钦佩能够得罪我的人。
”司马懿闻言后恍然大悟,意识到曹操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地位,正是因为他能够容忍并借力于那些勇于得罪他的人。
通过这两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人们对文化修养和处事之道的追求。
写字不仅仅是技巧,更需要内在的修养和心态;在处理人际关系中,容忍和包容他人的不同观点也许能带来更多机遇和智慧。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世说新语》是一本收录了晋朝文学家刘义庆所编撰的语录类著作,内容涉及了晋代社会风貌、人物品格和交际方式等方面,对于了解古代社会文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下面将介绍七年级上册语文《世说新语》中的两则内容:一、《近臣》——“杀人不是父母,禽兽不如。
”1.1 何为近臣?在古代社会中,皇帝身边的官员称为近臣,他们直接侍奉在皇帝左右,对于国家政务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和决策权。
1.2 “杀人不是父母,禽兽不如”意味着什么?这句话体现了古代人们对于近臣身份的看重和其应尽的责任。
它意味着近臣要谨守职责,以忠诚、正直的态度为国家社稷谋福利,不得为了私利而伤害他人,更不能辜负人民的期望和皇帝的信任。
二、《文声》——麦中根刻刽2.1 何为“文声”?在《世说新语》中,“文声”是指人的文采和为人之声誉,具体含义是指一个人或一种行为所传达出来的卓越品质和美好形象。
2.2 麦中根刻刽的故事麦中根是东汉末年的一位文学家,他立志学问,著文认真。
刻刽是当时的一种惩罚方式,将罪犯的名字刻在光草的竹片上,这样的惩罚可以让人永远铭记罪犯的耻辱。
以上两则《世说新语》的内容为我们呈现了古代我国社会风貌和人物品格。
通过学习和理解其中的故事,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和人文风貌,也能够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借鉴古代人的智慧和品格,成为更好的人。
世说新语中的两则内容,给我们带来了古代社会风貌和人物品格的深刻理解。
这些故事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古代的伦理道德和人文风貌,也可以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为我们提供借鉴和启示。
我们来谈谈《近臣》中的故事和内容。
在古代社会中,近臣是皇帝身边的官员,他们的地位尊贵,对国家政务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和决策权。
这也意味着他们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杀人不是父母,禽兽不如”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近臣,他们要以身作则,忠诚为国家效力,不能为了私利而伤害他人,更不能辜负人民的期望和皇帝的信任。
这也提醒我们,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身为公职人员或领导者的我们,应该秉持公平正义,以身作则,对待他人要真诚宽容,不得违背伦理道德,不得利用职权谋求私利,更不能伤害他人的利益。
世说新语二则课堂笔记《世说新语二则》是七年级上册语文中的两则故事,分别讲述了两位名人的言行举止和思想观念。
下面是我整理的课文笔记,供您参考:一、文章内容第一则故事《咏雪》讲述了谢太傅在寒冷的冬天举行家庭聚会,与子侄们讨论诗文。
忽然下起了大雪,谢太傅借此机会考查子侄们的才华,问他们雪像什么。
最后谢道韫的回答得到了谢太傅的赞赏。
第二则故事《陈太丘与友期行》讲述了陈太丘和朋友约定出行,但朋友未能按时到达。
陈太丘只好先行离开,但他的儿子陈元方却坚持等待朋友。
当朋友到达时,友人感到惭愧并向陈元方道歉。
陈元方以其良好的礼仪和正直得到了友人的赞赏。
二、重点词句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重点句子)2、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重点句子)3、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重点句子)三、问题探究4、谢道韫的比喻“未若柳絮因风起”为什么得到了谢太傅的赞赏?答:谢道韫的比喻将雪比作柳絮,既表现了雪的轻盈飘逸,又表现了其美丽可爱。
同时,这个比喻也体现了谢道韫的才华和文学素养,因此得到了谢太傅的赞赏。
5、陈元方为什么坚持等待朋友?这表现了陈元方的什么特点?答:陈元方坚持等待朋友是因为他认为朋友应该遵守约定的时间,这是基本的社会礼仪。
这表现了陈元方的正直、守信和有礼的特点。
6、友人面对陈元方的责问时为什么会感到惭愧并道歉?这表现了友人的什么特点?答:友人面对陈元方的责问时感到惭愧并道歉是因为他意识到自己没有遵守约定时间,没有做到应有的诚信和礼仪。
这表现了友人的知错就改、勇于承认错误的特点。
四、拓展延伸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遵守约定的时间,做到守时守信。
同时,在待人接物方面,我们也应该注重礼仪和诚信,做到言行一致。
在文学表达方面,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形象地表达事物特征和情感体验。
《世说新语》二则教案一、教学内容分析《<世说新语>两则》包括《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两篇段位。
这两篇课文虽然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较为浅显,而且有一定的故事性,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容易。
《咏雪》写东晋谢家子弟咏雪的故事,勾画了古人家庭教育、家庭文化生化的画面,两代人在富有文化气息的交流中透出一种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
《陈太丘与友期》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写了“礼”与“信”的重要性,表现了陈元方的聪明机智、正直不阿。
积累文言词语,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本课作为学生初中所学第一篇古文,在第一册乃至初中文言文学习中都有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并翻译出来,记住重点解词意思。
2.分析文章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3.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三、教学重难点1.熟读课文并翻译出来,记住重点解词意思。
2.分析文章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咏雪导入新课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古代小说和现代小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
《世说新语》在众多志人小说中以语言简练、辞意隽永著称,对后代笔记体作品的影响颇大。
全书共八卷,按内容分为36门。
《咏雪》这一则被编入书中“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这一则被编入书中“方正”一门,“方正”,即正直不阿,为人正派,是一种好品格。
目标一1.朗读(1)先自己轻声朗读一遍课文。
无奕(yì)(2)然后学习对子互相给对方朗读一遍。
(一人朗读,另一人要看着书,用心听,并将对方读得不准确、不流畅的地方标记下来,告诉对方。
)(3)各自反复朗读,纠正自己读得不准确、不流畅的地方。
《世说新语》二则(期行,乘船)原文和译文原文:《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友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乘船》: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之,王欲舍所携之人。
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在中午,中午过了没有到,太丘放弃等他走了,走后不久,那朋友就到了。
陈太丘的儿子元方当时年龄是七岁,正在门外嬉戏。
客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回答说:“等您很久不到,已经走了。
”友人便怒道:“真不是人!跟人约了同行,弃我而走。
”元方说:“您和我父亲约的是中午。
中午不到,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儿子吗父亲,就是无礼。
”友人惭愧,下车牵他的手,元方进门不理睬。
华歆和王朗一同躲避灾难,有一个人想和他们同乘一条船,华歆就为难他,(不让他上船),王朗(对华歆)说:\'船还有位置,为什么不给他上呢?\'后面的敌人(向那人)追了过来.(这时)王朗就想抛下带着的那个人.华歆说:\'我之所以怀疑正是因为这样啊.既然已经答应他让他上船,怎么可以现在抛下他呢?\'因此,就当什么事都没有发生那样.世人就以这件事来平定华歆、王朗的(品质)好坏.。
初中语文世说新语二则摘要:一、世说新语简介二、世说新语二则的具体内容1.第一则:陈太丘与友期行2.第二则:陈元方候袁公三、两则故事中的文化内涵与启示1.第一则:诚信的重要性2.第二则:尊敬长辈与正直品行四、世说新语二则对初中语文教育的意义1.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理解2.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与价值观3.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与阅读能力正文:世说新语是我国古代一部脍炙人口的文学名著,该书以短小精悍、寓意深刻的故事,展示了古代人们的生活、智慧和品行。
初中语文课程中选取了世说新语中的两则故事,让学生们从中领略古人的智慧,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世说新语这部书。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内容涉及当时名士的言行、轶事、寓言等。
书中所载故事既有教育意义,又具有趣味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这两则故事的具体内容。
第一则故事名为“陈太丘与友期行”,讲述的是陈太丘与友人在出行前约定时间,但友人未按时到达,陈太丘独自前行的故事。
故事中,陈太丘的友人失约,但陈太丘并未因此而生气,而是表示理解并继续前行。
这则故事体现了诚信的重要性,教育我们要守信用,不要因为别人的失约而耽误自己的事情。
第二则故事名为“陈元方候袁公”,讲述的是陈元方在袁公来访时,因父亲去世而表现出的尊敬长辈与正直品行。
故事中,陈元方在得知父亲去世的噩耗时,仍然坚守礼节,以礼待人,体现了他正直品行的一面。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要尊敬长辈,正直为人,面对困境时要有坚定的信念。
通过这两则故事,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化的内涵与智慧。
诚信、尊敬长辈、正直品行等都是我们今天仍然需要学习和传承的品质。
世说新语二则在初中语文教育中的意义不容忽视。
首先,学习这两则故事可以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其次,通过分析故事中的文化内涵与启示,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与价值观。
最后,世说新语二则的故事具有较强的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他们的语文素养与阅读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8、《世说新语》二则课文内容:《世说新语》两则包括《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行》。
《咏雪》一文在《世说新语》中被编入“言语”门。
文章客观地叙述了谢家子弟“咏雪” 一事的始末,表明了太傅对谢道福才气的赞赏,作者未加一句评论,但意图很明显。
《陈太丘与友期行》在《世说新语》中被编入“方正”门。
方正即“正直不阿”,为人正派的意思。
本文记叙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的故事,表现了陈元方年纪虽小,却聪敏、识大体、义正辞严的个性。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掌握部分字词在特定语境中的意思。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3、能背诵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
2、理解文中人物形象。
3、学习课文以叙述为主、叙中有议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深入体会古人家庭文化生活雅趣,学习古代少年的智慧。
教学重点:1、把握课文语言简练、辞意隽永、以叙述为主的特点。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1、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的评价。
2、元方最后“入门不顾”的做法是否失礼仪。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课时安排:2课时(一篇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陈太丘与友期行》导入,揭题让学生畅谈该做什么样的人导入并揭题。
一、自渎课文,初知1、对照注释,理解字词,疏通文意。
2、组织小组讨论、解决字词句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在巡视中酌情指导。
二、复述课文,注意情节的完整和故事的核心内容,其余学生点评。
三、师生互动,研讨课文,背诵课文1、学生质疑。
2、教师帮助归纳所提问题。
(可能有的问题)(1)“日中”这种说法是否科学?古代没有精确的定时仪,怎么判断迟到?(2)友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3)元方有怎样的性格特点?(4)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3、学生展开讨论。
(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出示省去标点的原文,学生试读、试背。
《世说新语》二则翻译及赏析《世说新语》二则选自南朝宋刘义庆编著的《世说新语》,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陈元方和周拜访名士袁绍和李元礼的故事。
下面是对这两则故事的翻译和赏析。
一、《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行》翻译: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
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
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
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到,他已经离开了。
”朋友便生气地走开了。
元方回到屋里,父亲的同县姓吕的人刚好来到,责备元方的父亲说:“和人相约出行,怎么能丢下别人自己走呢?”元方的父亲既使元方回去而自己还没有回来,于是离开了。
赏析:这篇短文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的对话。
先写客人无礼在先,不守信约;再写陈氏父子不卑不亢,礼貌对答;最后写客人自觉羞愧。
全文写怒写悔,曲折有致。
同时,客人最后怒而“去之”,这一结果也客观上强化了作者对礼的重要性的阐述。
二、《世说新语·咏雪》翻译: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不久,雪下得大了,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侄子谢朗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谢道韫说:“不如说— 1 —是柳絮因风起。
”(谢太傅大笑)(按:差可拟人和柳絮舞姿遒劲)赏析:《咏雪》营造了一种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气氛。
这也是千百年来一直能引起人们共鸣的原因。
“公大笑乐”评价道韫的比喻有如神助妙合人意,“此笑乐”中的“笑”既包含着对兄妹三人无拘无束、充满家庭气氛的“言谈”而产生的逗趣,也包含着对自己侄子“言语道出”的嘉许。
作者有意高扬女才子谢道韫,作为名门才女,“神情疏朗,有林下之风”的优雅风度随着着笔。
谢道韫风雅兴奋观赏雪景之高致情调亦透显无遗。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