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31 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
- 格式:ppt
- 大小:9.66 MB
- 文档页数:33
三一文库()/高一〔高一地理知识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知识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更多最新信息请点击●从容说课要使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就要先让学生了解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教学中可通过一段录像来引出这一问题,选取的地区应具有典型性和鲜明性(如西双版纳或内蒙古草原),引导学生分析景观录像中各地理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因就是地理要素间不是简单的汇集,而是各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通过教材P93活动,以生物为例,说明地理环境的要素通过与其他的要素之间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改变了其他要素的性质,从而改变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
在理解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之后,又从三个方面诠释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不能把地理要素彼此割裂开来,而应充分认识到各要素之间的密切联系,统筹考虑,避免不合理的利用给生态带来不良的后果。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使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中要充分考虑各地理要素的关系,避免牵一发而动全身。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分析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思想,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统筹考虑。
●教学重点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因。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具有统一性。
4.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方法和意义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方法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虑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方法如下。
(1)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
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
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的“一发”是指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环境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的因果关系。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对生产、生活的警示意义及应采取的措施(1)警示意义从空间上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客观现实;从时间上看,自然地理环境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因此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否则会使环境因子发生一系列的异常,造成各种各样的灾害。
如对“沙尘暴”的长期研究表明,由于盲目开垦农牧过渡地区的草原,破坏了植被,使地表土层疏松,加上强劲的冬季风影响,导致我国西北、华北地区近年来沙尘暴天气发生频率增加。
(2)人类应采取的措施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要用动态的、联系的、立体的、综合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而且应预测受人类活动影响后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
因此,“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三峡水利枢纽”等工程建设都要考虑对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影响导致的其他要素的变化,并做出综合评价。
班级: 姓名: 小组: 组 课型: 备课人: 审批人: 备课日期: 授课日期: 二批时间: 等级评价:
答案: 任务一:
表现一:每一个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互相作用。
表现二: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表现三: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任务二:
1.风化,物质,植物矿物,质地
2.化学元素,养分
任务三:
1.寒冷气候条件下,土壤冻结时间长,微生物分解作用非常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气候还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2.
3.东北黑土,有机质含量高,肥力强
任务四:
1. 有机质,肥力
2. 草地较高,因为草类根系茂盛集中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则根系的集中程度递减,从而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有机质;树木根系分布很深,直接提供给土壤表层的有机质不多,主要以落叶形式
将有机质归还到地表。
任务五:
3.填写以下表格:
4.黄河三角洲冲积土、江南丘陵红壤、青藏高原寒漠土
5.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积极影响:培育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等。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消极影响:由于违反自然成土过程的规律,人类活动也造成了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等。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是什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交换;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交换。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三、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什么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表现在地理环境是由性质不同的各种要素(地形、气候、水、生物、土壤等)组成的;每种要素不是以单一形态而是以多种形态存在;地理环境是大小不同的各种形态单位的有规律的组合。
自然地理环境是什么
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环境整体(系统)。
根据其受人类社会的冲击和干扰的程度不同,可分为:天然环境(原生自然环境)、人为环境.
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互相渗透、互相制约和互相联系的整体。
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高考地理中如何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在高考地理的学习中,“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理解这一概念对于我们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把握地理现象的本质具有关键意义。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简单来说,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指的是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就好比一台复杂的机器,每个零部件都有其独特的功能,但只有它们协同工作,机器才能正常运转。
地理环境也是如此,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要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比如,大气的变化会影响到水的循环。
当大气中的水汽增多,可能会带来更多的降水,而降水又会影响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位,进而影响到土壤的湿度和河流的流量。
反过来,水的变化也会对大气产生影响。
大面积的水域可以增加空气湿度,调节气温。
再看岩石和土壤。
岩石经过风化、侵蚀等作用逐渐形成土壤,而土壤的性质又会影响植被的生长。
在某些地区,岩石富含特定的矿物质,形成的土壤也具有相应的特性,从而决定了能够生长的植物类型。
生物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影响着大气的成分。
同时,动物的活动也会对植被和土壤产生影响。
比如,食草动物的觅食可能会影响植被的分布,它们的排泄物又可以为土壤提供养分。
那么,为什么地理环境会具有整体性呢?这是因为地理环境中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
物质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不断流动和转化。
例如,碳元素在生物与大气之间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进行交换,在生物与土壤之间通过分解作用和吸收作用进行转移。
能量则通过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水循环等过程在各要素之间传递和转化。
这种整体性在不同的地理区域和地理过程中都有明显的体现。
比如,在热带雨林地区,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使得植被茂盛,生物种类丰富。
丰富的植被通过蒸腾作用增加了大气湿度,进一步加强了降水,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思考
根据材料一,结合教材相关内容思考:在这种干旱环境下的植被、地貌、土壤以及河流的状况如何?体现出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哪一个特征?
材料二显示黄土高原地区的哪一自然要素发生变化?引起变化的原因有哪些?这一要素的变化给黄土材料二中的这一要素的变化会对黄河下游地区带来什么影响?说明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具有哪一特
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
例如,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乃至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如下图所示。
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B.地壳运动
D.岩浆活动
下列地区的地理环境与③时期的地理环境类似的是()
B.天山山脉南北两侧
D.安第斯山脉南段东西两侧。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指地球表面上的各种自然要素在相互作用中形成具有统一性和整体性的地理环境体系。
地球上的自然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生态系统。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大气圈和水圈的相互影响大气圈和水圈是地球上两个最主要的自然圈层,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非常密切。
大气圈中的温度、湿度和气压等因素影响着水圈水汽的凝结和降水,从而影响了地表的水文循环。
2. 地壳运动和地貌形态的变化地球上的地壳板块在不断运动,地壳运动也带动了地貌形态的变化。
地壳运动还引发了地震和火山等地质灾害,对地理环境造成了影响。
3. 气候与植被的相互作用气候是植被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不同的气候条件对植被的类型和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
植被的分布又会影响气候的形成和变化,形成气候与植被的相互作用关系。
4.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不同的生物在生态系统中起着不同的作用,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完整的生态系统。
生物的相互依存、互利共生,维持着整个地球生态平衡。
二、地域分异地域分异是指地球上不同区域之间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而表现出的各种特征和规律。
地域分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气候分异由于地球自转、公转等因素导致不同地区的气候不同。
赤道地区气候炎热湿润,而极地地区气候寒冷干燥。
气候分异会影响到生物的分布和人类的生活方式。
2. 土壤分异土壤是地球表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地区的土壤类型和质地各有特点。
土壤的养分含量、排水性等特征对植被的生长和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
3. 地貌分异地球上的地貌形态千奇百怪,由于地质构造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地貌特征各具特点。
山地、平原、盆地等地貌类型各具特色,对当地的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4. 经济发展分异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分布和经济条件不同,导致了地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第二章3.2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整体性的含义:自然地理环境是________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________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
2.整体性的表现(1)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______的改变。
(3)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对____________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1.成土母质与土壤(1)成土母质:指岩石经过________作用后形成的结构疏松的____________。
(2)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关系: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____________和植物矿物2.气候与土壤(1)直接影响: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的________和热量交换,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________ __ 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2)间接影响:气候通过影响________________、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3.生物与土壤(1)生物是土壤____________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
(2)不同的____________,所形成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也是不同的。
4.地形与土壤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1.意义:对我们利用自然资源、修复____________和改善环境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2.二者的关系探究点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探究材料】教材第70页,图3-4(如下)“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
1.填出图中序号代表的自然环境要素名称: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
2.你认为保护斜坡①处的土壤不被水冲走的最好办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自然地理地理要素:大气或气候、河流水文、岩石、生物、土壤、地形地貌等。
二、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特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特点:1、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相互联系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会产生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整体性功能,这是单个地理要素所不具有的。
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变化是统一的,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如我国西北地区,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要素共同构成了西北独特的荒漠环境。
3、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分析思路1、如何描述某地的自然地理特征2、进行“一果多因”或“一因多果”的推理典型例题:藏波罗花是青藏高原特有的草本植物,生长在海拔3 600—5 000米的高山沙质草甸和砾石垫状灌丛的山坡上。
它是一种喜光、耐寒冷和贫瘠的一年生或多年生植物。
气候是影响藏波罗花光合作用和生长的重要条件。
藏波罗花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南部山区和山谷中。
下图是“青藏高原自然区分布图”。
据图完成下面三题。
3.在图示①②③④四个区域中,藏波罗花最有可能广泛分布的是A.①B.②C.③D.④4.藏波罗花最适合开花的时间是( )A.12月至次年2月B.4—5月C.6—7月D.8—10月5.在藏波罗花集中分布区,藏波罗花的大量繁殖会导致( )A.风化作用减弱B.生物生产量提高C.大气降水增多D.土地退化加重平潭是福建省一个岛县,当地盛传“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的民谣。
当地人就地取材,利用岛上丰富的花岗岩作为建筑材料,建造如下面右图所示的石头房屋,名为石头厝。
其独特的造型是海岛居住文化的“活化石”。
据此回答3.石头厝的特征及其对应功能正确的是( )A.房屋低矮——便于保温 B.屋顶缓——防暴雨C.窗户小——防外敌 D.石头压瓦——防大风4.结合平潭的地理特征,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地降水少主要是由于沿岸寒流降温减湿B.该地适宜发展的产业有渔业、风电、旅游业C.该地主要房屋建材是岩浆喷出冷却凝固而形成的D.由于台湾山脉的阻挡,该地夏秋免遭台风灾害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