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梁山好汉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反对招安?
- 格式:docx
- 大小:4.42 KB
- 文档页数:2
评价宋江招安范文宋江招安是《水浒传》中的主要事件之一,也是整个故事发展的关键转折点之一、在此之前,宋江作为一个非常英勇、聪明的军事将领,率领着一支强大的夜叉山贼团队,在山中进行反抗。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宋江最终决定放弃山寨,选择招安,投降朝廷。
对于宋江招安的评价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站在不同的角度来看,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
从道义角度来看,宋江招安逃避了对社会的责任,他本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领导者,他有能力带领群众为正义而战斗,但是由于朝廷的迫害和个人的利益,他选择了投降朝廷,背离了自己的初心。
尽管招安可以保全自己和团队的生命安全,但他放弃了对社会公正和道义的坚守。
从战略角度来看,宋江招安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已经有很多先锋将领陆续被击败,宋江面临着朝廷军队的全面围剿。
招安可以为宋江和他的同伴们争取更好的生存条件和发展空间,避免了被消灭的风险。
此外,宋江知道自己的团队已经过大,要在长期的战争中存活下去很困难,因此招安也可以避免内部分裂和敌对势力的崛起。
从政治角度来看,宋江招安是一个政治妥协的表现。
宋江知道自己是无法与朝廷抗衡的,他选择向朝廷屈服,保全自己的生命安全。
他深知在朝廷招安的过程中可能会被消除政治上的异己,但他还是愿意冒这个险。
在招安后,朝廷任命宋江为奉行官,给予了他权力和地位。
这也是宋江接受招安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实际效果来看,宋江招安对于水泊梁山的人们是一个灾难。
招安之后,许多梁山好汉被朝廷追杀或者流放,部分被编为官军,失去了自由和尊严。
这与他们原来的理想和目标背道而驰。
招安后,梁山失去了原来的力量和庇护,水泊梁山山寨被毁,许多遗孀和孤儿陷入困境。
对于梁山来说,宋江的招安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综上所述,宋江的招安在不同的角度有着不同的评价。
从道义角度来看,宋江招安背离了自己的初心和义务,是一个品格上的失败。
从战略和政治角度来看,招安是一个明智和妥协的选择,可以保证生命安全和实现一定的政治利益。
然而,从实际效果来看,招安对社会和群众并没有带来真正的福祉,反而给水泊梁山的人们带来灾难。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论《水浒传》的招安问题学 部 人文学部学科门类 文学专 业 汉语言文学学 号 2010473165姓 名 李昂指导教师 韩田鹿装订线 河北大学工商学院河北大学工商学院2014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2014年5月27日论《水浒传》的招安问题摘要《水浒传》的接受招安、众多好汉陨落的结局令无数人扼腕叹息,关于招安的相关争论也从未停止过。
是对是错?是福是祸?招安这个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就能回答的问题。
从文本来看,梁山水寨的自身情况、故事的发展其实已经隐隐约约昭示了招安的结果。
而从大的历史文化背景来看,也可以看出时代的必然性,诞生于这个时代的梁山水寨有着其必然的归宿。
换句话说,梁山好汉接受招安的结局乃是一开始就决定了的,并不是个人力量能够左右的。
结合文本和历史文化背景两个方面来看,梁山水寨的接受招安的结局的必然性有着诸多的因素,涉及到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种各样的复杂的原因的交织最终构成了招安这一结果。
本论文将从文本、历史文化环境两个方面展开,分析多方面的因素,来综合讨论《水浒传》中的招安问题,以揭示招安结局的必然性。
关键词:招安;主观原因;客观原因;作者意图On the " Water Margin" amnesty issueABSTRACT" Water Margin" to accept amnesty , many heroes fall of so many people sighed with regret the outcome , the debate about the relevance amnesty have never stopped . Is right or wrong ? Is a blessing or a curse ? This question is not so simple amnesty able to answer. From the text , the Liangshan kiosk itself ,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ory is already clear vague results amnesty . From the grea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you can see the inevitability of age, was born in this era of Liangshan kiosk has its inevitable fate . In other words , the outcome of Liangshan heroes accept the amnesty but decided the outset , not personal power can be so. Combining text a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wo ways, Liangshan kiosk accept the inevitability of the outcome of the amnesty has many factors involved in all aspects and all levels , a variety of complex interwoven reasons which ultimately constitute amnesty a result. From the text of the paper , two aspects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 analyzing various factors, to a comprehensive discussion "Water Margin " in the amnesty issue amnesty to reveal the outcome of inevitability.Keywords : amnesty; subjective reasons; objective reasons; the author's intention目录引言 (1)1 从文本探究 (1)1.1 宋江其人 (1)1.2 保国安民的理念 (3)1.3 梁山水寨自身的情况 (4)1.4 作者之想 (6)2 历史文化大环境 (7)2.1 梁山泊起义的大背景 (7)2.2 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9)2.3 从农民起义的历史来看 (10)结论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4)引言对于《水浒传》的内容讨论,自《水浒传》问世以来不绝如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宋江整天想招安梁山上到底多少人支持招安?导语:宋江是招安的“核心人物”,吴用也想招安,但他想卖个好价钱,卢俊义也是愿意招安的,这从他最后和燕青的话别中可以看出来。
其他原本是朝廷宋江是招安的“核心人物”,吴用也想招安,但他想卖个好价钱,卢俊义也是愿意招安的,这从他最后和燕青的话别中可以看出来。
其他原本是朝廷军官,因失陷了军马被宋江裹挟上山的将领,如呼延灼、秦明、关胜、徐宁等人则无非是争个官大官小罢了。
如果有可能捞个大官,他们当然愿意;但如果得到的官职比上山前还小,他们多半不愿意。
因而在招安的问题上,他们有可能成为“骑墙派”。
也就是当招安的时机不成熟,对方给出的价码很低时,他们有可能投“反对票”;反之,即投“赞成票”。
事实是,当朝廷第一次派陈太尉上山招安时,恰好是这些原本体制内的军官最先料到结局。
林冲道:“朝廷中贵官来时,有多少装么,中间未必是好事。
”关胜道:“诏书上必然写着些唬吓的言语,来惊我们。
”徐宁又道:“来的人必然是高太尉门下。
”实际上朝廷在最后授职时,除了宋江、卢俊义、吴用、关胜等十二员正将勉强算是升迁外,其余偏将都只是得了个虚衔“武奕郎”,另授“诸路都统领”,大概是个“上校旅长”。
以武松、鲁智深为代表的原二龙山将领,再加上黑旋风李逵,构成了梁山上反对招安的“激进派”谱系。
武、鲁二人经历大体相似,加上他们自身对朝廷的认识,使他们对招安路线很反感。
李逵本是宋江的心腹,但他顽童式的嗜杀性格,加上天生的受不住管束,使他对招安有着近乎本能的抵触。
因而每次提到招安,总是这三人站在“反对派”的最前沿。
在庆祝梁山英雄排座次的“重阳节联欢晚会”上,由宋江作词、乐生活常识分享。
怎么评价宋江的招安?
宋江自幼熟读经史,忠孝节义之类的名教观念,已经成为桎梏着他的头脑的精神枷锁,总认为当朝皇帝是被奸臣蒙蔽了,明显的表现了他的忠君思想,所以即使冒天下之大不韪为晁盖等人通风报信,却又认为“如此之罪,是灭九族的勾当。
虽是被人逼迫,是非得已,于法度上却饶不得”(第二十回)。
宋江口头上的忠于朝廷和实际行动上的背叛朝廷是受其忠孝节义的名教观念束缚中的一对矛盾。
它的两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斗争,共同作用了宋江的选择。
从梁山的客观实际来看,招安前夕,梁山的形势相当复杂,宋江迫于形势作出了招安的选择。
宋江是书中的一号主角,无论上梁山前还是上梁山后,他都不是个反朝廷的人。
先前,他得知晁盖等人劫了生辰纲后,不是大喜,而是大吃一惊,认为他们是犯了“逆天大罪”。
你们弟兄抬举宋江,倒要陷我于不忠不孝之地,万劫沉埋他被刺配江州,路过梁山泊时,花荣他们要杀了押送他的人,请他上山,他不肯,说:“这个不是。
若是如此来挟我,只是逼宋江性命。
我自不如死了!”说着就要自刎。
作者对宋江是肯定的,宋江死后,作者称赞他是“千古英雄”,并说宋江最后呆过的地方,那里的“百姓感念宋江仁德,忠义两全,建立祠堂,四时享祭。
”。
从梁山好汉的构成看招安结局的必然性摘要:本文把梁山英雄分为五类利益群体,并说明其性格特点。
正因为英雄之间存在利益和影响力的差异,不同利益群体对梁山未来发展的看法各异。
但是梁山好汉的实际战斗力不具备与朝廷对抗的能力,再加上在梁山具有绝对影响力的利益群体倾向于招安,因此接受朝廷的招安是最合理的选择。
实际上,对”反奸臣不反皇帝”的英雄好汉来说,招安也是实现他们梦想的可行之路。
关键词:水浒传;招安;梁山;悲剧梁山好汉各个嫉恶如仇、性情豪爽,却又讲究江湖道义。
但是”逼上梁山”是个万般无奈的选择,”梁山”是各个好汉人生选择的底线。
虽然各位好汉上了梁山,但对于自己的未来却没有慎重考虑,只是希望宋公明哥哥能带给自己一个好未来。
显然,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风险,何况宋江本身就没有打算带领众英雄创造一个轰轰烈烈的未来。
梁山好汉因为道义聚在一起,但是仍然无法摆脱江湖人的众多习性,比武功、比能力、比江湖影响力,但是来自不同阶层的英雄总是有先天的差别。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梁山英雄虽然多达108位,但实际上众英雄主要来自五类社会利益群体。
第一类利益群体是以卢俊义、史进、柴进等好汉为代表的富裕地主阶层,梁山好汉中约有10位属于这一类。
这类英雄的特点是经济条件好,受过良好的儒家教育,喜欢舞刀弄枪。
九纹龙史进用了半年时间向王进学会了十八般武艺,十分精熟。
同时,他们为人十分仗义,喜欢结交天下的江湖义士。
可以给江湖豪杰提供住宿实物,或提供钱财。
江湖名声非常好,有很强的号召能力。
施耐庵形容小旋风柴进是”仗义疏财欺卓茂,招贤纳士胜田文”。
用好汉石勇的话说就是”老爷天下只让得两个人,其余的都把来做脚底下的泥”,石勇所说的两个人之一就是柴进。
第二类利益群体是以关胜、呼延灼、索超等好汉为代表的朝廷武官,梁山好汉中约有20位属于这一类。
这批好汉不仅武艺高强,还有统领军队冲锋作战的能力。
这类英雄基本上是在宋江带领梁山英雄征讨州县过程中被俘,然后受到宋江的替天行道的”大义”感召加入梁山。
作者: 倪以还;贾允修
出版物刊名: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23-28页
主题词: 革命派;地主阶级;农民起义军;正确路线;农民革命;革命事业;两条路线斗争;历史教
训;统治地位;无产阶级专政
摘要: <正> 轰轰烈烈的梁山农民革命事业被钻进革命队伍的地主阶级代理人宋江及其一
伙搞垮了。尽管宋江所推行的投降主义路线在梁山起义军中占了统治地位,但这条路线自始至终
遭到坚持农民革命立场的李逵等农民英雄的抵制和反对。我们分析李逵革命派与宋江投降派之
间的两条路线的斗争,不仅可以认清投降派宋江的真面目,认识到以李逵为代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揭秘历史是招安葬送了梁山众兄弟吗?
导语:《水浒传》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四大名著之一,成书于元末明初之际,经过六七百年的传播,其中的故事已是人尽皆知。
几百年的时间里,人们对《
《水浒传》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四大名著之一,成书于元末明初之际,经过六七百年的传播,其中的故事已是人尽皆知。
几百年的时间里,人们对《水浒传》的理解可谓是数不尽数,各种说法层出不穷,即使到了今天,很多人在谈起《水浒传》的时候对其中的很多人物还是评价不一,比如晁盖和宋江这两个形象,对于招安的看法等等。
如果仔细琢磨一下又会发现,招安这个想法其实远在宋江坐上头把交椅之前就已经开始酝酿了,具体又是什么时候呢?第一次明确说出来,应该是在降服呼延灼的时候,那又是什么时候开始有这想法的呢?恐怕还得往前推,从他上梁山的那日。
说到这里很多人不禁开始感叹,如果不招安的话,那梁山众好汉就不会那么惨了,但是仔细想想,真的会那样吗?宋江主张招安,晁盖反对招安,真是招安葬送了梁山众兄弟吗?下面咱们就从晁盖和宋江这两个形象着手来分析一下其中的道理。
晁盖:绿林草莽的带头大哥
晁盖大哥在他们村儿是个神人,他居住的村子叫东溪村,溪的对岸还有个村子叫西溪村,很久之前的时候西溪村里闹鬼,村民就用青石雕刻了一个石塔放在村里,把鬼怪都惊到了东溪村,这下晁盖大哥不干了,太欺负人了,于是他就跑到西溪村用双手把那座青石塔托到了东溪村,于是得个外号“托塔天王”。
晁盖第一次露面是在第十四回,赤发鬼刘唐来约他一起去抢劫(劫生辰纲),说到这里问题就来了,刘唐与晁盖之前并不相识,为什么要找他啊?因为这人名气大,仗义疏财,
生活常识分享。
如何看待水浒中的招安水浒中的招安是指梁山英雄们在面临困境时,接受官府的招抚并归降于其旗下的一种行为。
招安在整个《水浒传》中起到了重要的转折作用,对于这一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评价。
一方面,招安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在整个故事中,梁山英雄最初是在正义斗争的目标下团结在一起的,但随着情节的发展,他们面对的困境逐渐加深。
无论是因为官府的重兵围剿,还是因为内部的矛盾和纷争,原本团结一心的梁山英雄逐渐分崩离析。
他们面临的选择只有两个,一是孤军奋战,可能面临被围剿的风险;二是接受招抚,暂时避免被官府追捕,同时也能过上相对平稳的生活。
在这样的情况下,招安成为了他们的无奈之举,是为了保护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安全和利益。
另一方面,招安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妥协和背叛。
梁山英雄们原本是为了正义的事业而战,他们一直以反抗官府的腐败和不公为己任。
然而,一旦接受了招安,他们就成为了官府的工具,变成了打压他们曾经的战友和同志的工具。
这种转变不仅使得他们的形象受到了质疑,也令他们心理上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和内疚。
尤其是一些领导者,如宋江等人,他们曾经是梁山众英雄的领袖和骨干,然而却因为招安变成了千古乌鸦嘴,成为了背弃和背叛的象征。
此外,招安也引发了许多思考,如权利与信任的关系。
《水浒传》中的招安是通过官府的招抚政策实现的,即官府给予梁山英雄一定的官职、封爵和土地,让他们成为官府的臣子。
然而,这种招安能够带来真正的权力和尊重吗?官府是否真的会信任并重用这些曾经反抗自己的英雄呢?在整个故事中,招安后,官府的操纵和对待梁山英雄的态度并不一致,有的官员信任他们,给予重用,识英雄重其力而不伐其短,而有的官员则对他们始终抱有疑虑和不信任。
这也引发了人们对于权力与信任关系的深思。
综上所述,水浒中的招安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评价。
无论是作为无奈的选择,还是妥协和背叛,招安都对梁山英雄们的命运和形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招安也引发了一些关于权力、信任和忠诚的思考,令人不禁反思人性和道德的价值。
浅论《水浒传》的“招安”古典名著《水浒传》作为我国的一份优秀文化遗产,对后世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
书中有许多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地方。
在此,仅就其中的“招安”问题作一些思考。
对于“招安”,历来众说纷纭,有的说是《水浒传》是赞扬“招安”的书,有的说是批判“招安”的书,还有的认为是歌颂和批判皆而有之的。
那我们要如何评价“招安”呢?根据马克思的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来看,任何历史问题都不能孤立的来看待,而应该把它放到具体的历史大环境中去才能客观的、全面的、理智的去拨开层层历史的重雾而揭示其本质。
对“招安”这一问题也必须这样。
一、宋江等梁山好汉受“招安”的原因。
(一)由于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不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是辽、金等国贵族与宋朝人民的矛盾,所以,“招安”是时代的要求。
两宋是我过历史上的一个外患频繁的时期,辽金入侵,蒙古族的入主中原,广大汉族人民受到入侵的民族贵族和地主阶级的双重压迫,在这种情况下,宋王朝的统治者却奉行“求和”政策。
自己过着莺歌燕舞、穷奢极侈的生活,完全不管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广大人民。
面对内忧外患的现实,一些有志之士只好铤而走险,聚众起义。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数的起义人民对于当朝统治者是抱着拥护的态度,这种情况类似清代的义和团的“扶清灭洋”的口号。
在《水浒传》中就有这种“人心思宋”,誓死不降异族的思想,宋江在辽使劝降时就说过“纵使宋朝负我,我忠心不负宋朝”的话。
由此可见,“招安”在当时的确是比较为社会所肯定的。
广大人民宁愿受宋朝汉族地主阶级的统治,也不原受外族的欺凌。
宋朝再腐败软弱,也是一个先进的封建王朝,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
金人,元人武力再强大也是一个刚从氏族社会转化而来的尚保存着奴隶制残余的落后氏族。
作为一个先进的民族,遭受落后民族的奴役,如此民族奇耻,凡是有自尊心的人们无不义愤填膺,摩拳擦掌,痛心疾首地发出“驱除鞑虏,收复失地,还我河山”的呼声!因此,起义军接受招安,和统治阶级共同抗击外敌,正是一种顾全大局的行为。
朝廷忒不将人为念——梁山招安之谜(之二)上回我们说到,鲁智深在菊花会上对招安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说道:“只今满朝文武,多是奸邪,蒙蔽圣聪,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杀怎得干净?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
”于是,宋江就借着鲁智深的话题,同众头领说道:“众弟兄听说:今皇上至圣至明,只被奸臣闭塞,暂时昏昧,有日云开见日,知我等替天行道,不扰良民,赦罪招安,同心报国,青史留名,有何不美!因此只愿早早招安,别无他意。
”那么,梁山众头领听了宋江的这番解释之后,又是作何反应的呢?小说写道,梁山众头领听了宋江的这番解释之后,“众皆称谢不已”,并没有一个人提出反对意见。
至于众头领为什么“当日饮酒,终不畅怀”,那也只是因为李逵在酒席间的这一闹,影响了众人喝酒的情绪。
而与反招安的说法,完全是搭不上边的。
那李逵在菊花会上的言行,也根本不是为了反招安。
李逵之所以会这样做,只是与宋江两人合演了一场双簧而已。
目的就是为了立威,明纪律,以便步调一致地“共存忠义于心,同著功勋于国”。
可见,在梁山的菊花会上,并不存在着反招安的斗争。
(二)李师师家。
这是在小说第七十二回。
宋江以看元宵灯会为名,潜入东京,寻求招安门路。
于是,就有了宋江夜探李师师这一节故事。
小说写道,宋江在李师师家喝了几杯酒后,就乘着酒兴,写了一首乐府词,递给李师师看。
词里写道:“借得山东烟水寨,来买凤城春色。
”“六六雁行连八九,只待金鸡消息。
义胆包天,忠肝盖地,四海无人识。
”可是,李师师将乐府词反复看了几遍,却不晓其意。
宋江正要把“心腹衷曲之事”告诉李师师的时候,不期道君皇帝却从地道里过来了。
于是,宋江就与柴进、燕青三个人躲在暗处,商量是否就此向道君皇帝告一道招安赦书。
正在这个关键节点,那李逵却闹了起来。
小说写道,只见杨太尉揭起帘幕,推开扇门,从外面走了进来。
见了李逵,杨太尉就喝问道:“你这厮是谁?敢在这里?”那李逵也不回应,提起把交椅,就望着杨太尉劈脸打来。
除了招安,梁山还有出路吗?对《水浒传》不甚了解的人都会有这么一个疑问——宋江拥有107位好汉,底下又有那么多士兵,为什么非要选择招安?为什么不推翻宋朝呢?推翻宋朝,他们有那个实力吗?这个还真有。
在小说里,宋江确实拥有推翻宋朝的兵力。
别的不说,就说他带着梁山好汉北征辽国,要不是朝中奸臣收了辽国的贿赂,宋江真的就把辽国给灭了。
这当然只是文学作品的杜撰,在历史上,完全没有这档子事。
所以,宋江不推翻宋朝肯定不是因为实力,而是其他的因素。
古往今来,造反的出路无非两个,一是反得彻底,称孤称王、开朝换代;二就是招安归顺、重回正路。
对于梁山来讲,他们面前的路也是这两条。
梁山和王庆、田虎、方腊最大的不同是,他们攻陷城池,只是抢夺粮食财宝;而后三者却不一样,人家打下一座城池就不走了,而是以此为根据地,不断壮大。
晁盖在时是这样,宋江继任后也是这样。
所以,待在梁山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这只是权宜之计,并不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什么偏偏选择招安,而不造反呢?这当然取决于宋江本人的价值观。
在原著里,宋江是一个对皇帝对朝廷极其忠心的人,他说过:宁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
宋江不愿意造反,这在情理之中,毕竟他是一个饱读圣贤书的人。
可除了宋江以外,其他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很多人有一种错觉,认为梁山反对招安的人就一定支持造反,其实是错的。
梁山上99%的人都不支持推翻宋朝。
当宋江借着重阳节赏菊唱出“望天王降诏,早招安”的愿望时,武松这么说:“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冷了弟兄们的心!”李逵更是直接骂娘:“招安,招安,招甚鸟安!”而且还一脚把桌子踢碎。
鲁智深对招安也持反对的意见:“只今满朝文武,多是奸邪,蒙蔽圣聪,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杀怎得干净?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
”其他人对招安的态度也不一定就是支持,但在书里,这三人是站出来的直接反对者。
鲁智深和武松只是反对招安,并没有提出一个可以代替的计策。
比如,大家认为应该走的那条革命道路。
谈谈《水浒传》中招安与反招安的斗争——兼与否定招安的同志商榷吕致远【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3页(P91-93)【作者】吕致远【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正文语种】中文关于《水浒传》中所描写的招安问题,是研究《水浒传》的核心问题。
因为招安问题是《水浒传》的中心情节,若没有招安这个中心情节,也就没有了《水浒传》。
所以研究《水浒传》就必须研究招安问题;若否定招安问题,就是对《水浒传》的否定,也是对作者施耐庵的否定。
若是这样,《水浒传》不就成了反面教材,哪里还能有在文学史上璀灿夺目的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水浒传》!遗憾的是还有不少同志一方面认为,《水浒传》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另方面又认为“宋江是投降派”,而《水浒传》是宣扬“投降主义”的作品。
殊不知此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岂能同时存在于一部书之中吗?是矛则矛,是盾则盾,岂能有矛盾之诮!《水浒传》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历来在学术上很少见到否定招安的文章。
可是在多年的《水浒传》学术研究会上,在私下谈论中都经常听到。
尤其是在“文革”中把《水浒传》批得一塌糊涂,因此《水浒传》中的招安问题到底应当如何认识,则是研究《水浒传》的核心问题。
笔者就以此文请教于诸家。
一、关于招安问题的提出在《水浒传》第三十二回中,当武松血溅了鸳鸯楼,杀了张督监、张团练和蒋门神之后,为了躲灾避难,经在十字坡开店的张青、孙二娘夫妇指引,武松决定上二龙山投鲁智深与杨志入伙。
武松在路过孔太公庄时与结义兄长宋江又见了面。
当武松告别宋江,准备上二龙山投鲁智深、杨志入伙时,宋江这样对武松说道:“兄弟,你只顾自己前程万里,早早的到了彼处。
入伙之后,少戒酒性。
如果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撺掇鲁智深、杨志投降了。
日后但是去边上,一刀一枪,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
我自百无一能,虽有忠心,不能得进步。
兄弟,你如此英雄,决定做得大事业,可以记心。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宋江接受招安绝非下下策不招安只会更惨
导语:相信广大朋友对梁山接受招安一事一直耿耿于怀,梁山好汉啸聚山林岂不快哉?然而,如果仔细分析,梁山不接受招安只会死得更惨,也需要为宋公
相信广大朋友对梁山接受招安一事一直耿耿于怀,梁山好汉啸聚山林岂不快哉?然而,如果仔细分析,梁山不接受招安只会死得更惨,也需要为宋公明正名了。
在当时那种环境,背景下,其实诏安几乎可以说是唯一善终的途径。
很多人觉得不接受招安,继续盘踞梁山为上策。
然而招安才是上上策,理由如下:
1、人心问题
梁山伯108名好汉,其中有至少有一半是宋江以招安的名义劝进来的。
如五虎将中的关胜,秦明,呼延灼,董平。
虽然说这些人在梁山伯山上也是唯宋江是首,但不可否认的是。
这些人都是受过很好家教的人,儒家思想可谓深入人心。
里面已经娶了妻的人还好,没有娶媳妇的当时真的可谓是悲剧,试想一下,有谁会把自己的女儿送上梁山。
即使老百姓都知道,他们都很仁义,都是好汉,但在儒家思想盛行的朝代,不可能有人会嫁给“贼寇”。
而且当时很多大将的家眷父母都在山上,其实我想梁山上对李逵有意见的不在少数,而且阮氏兄弟和刘唐都跟随晁盖为一伙,鲁达和武松至交,燕青也只跟随卢俊义,跟其他人不温不火。
长久下去,定会人心涣散。
2、粮食问题
这个问题几乎是致命的。
据书中记载,到招安的时候,梁山伯算上
生活常识分享。
梁山泊的好汉们起义反抗朝廷是因为他们受到官府的迫害与不公正对待他们希望能够脱离苦海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梁山泊的好汉们起义反抗朝廷是因为他们受到官府的迫害与不公正对待,他们希望能够脱离苦海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
梁山泊,位于中国北方山区,是一个以梁山为中心的山脉群,地势险要。
在宋朝时期,梁山泊是一个聚集了许多被官府迫害和不公正对待的人的藏身之地。
这些被迫害的人不堪忍受官府的欺压,纷纷聚集在梁山泊,希望能够通过起义反抗朝廷,脱离苦海,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
梁山泊的好汉们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有士兵、农民、工匠等。
他们中的许多人是因为家庭贫困、生活困顿,被迫加入盗匪团伙。
然而,在担任官府的时候,他们往往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和迫害。
一些好汉们曾经执法廉洁,但由于官员的腐败和私心,被迫离职或被开除,无处可去。
梁山泊成为了他们的最后庇护之地。
在梁山泊,好汉们建立了一个相对正义的社会秩序。
他们根据规则和纪律,进行组织和管理。
梁山泊的首领是宋江,他具有极高的领导能力和政治智慧。
在他的带领下,梁山泊的好汉们打击官府腐败的同时,也为民众做了很多好事,保护百姓免受苦难。
他们不仅偷富济贫、救苦救难,而且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官员的纠正。
梁山泊的好汉们起义反抗朝廷并不是为了造反,而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为了给受到压迫和迫害的人们一个希望,一个奋斗的机会。
他们反抗的目的是改革现存的不公平制度和压迫人民的官府。
他们希望能够通过起义,为自己和后代创造一个脱离苦海、过上安定幸福生活的机会和空间。
然而,梁山泊的好汉们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
他们不仅需要面对朝廷派来的大军和各种攻打梁山的势力,还需要与其他山寨进行合作或对抗。
他们还需要面对内部矛盾和冲突,调节利益关系和权力平衡。
在这个过程中,梁山泊的好汉们必须保持团结,坚持信仰和原则,才能最终取得胜利。
梁山泊的好汉们起义反抗朝廷是因为他们受到官府的迫害与不公正对待,他们希望能够脱离苦海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
如何看待水浒中的招安? 四大名著都是非常写实的书,仔细看满满都是现实中的智慧。太祖说过,他看水浒是当政治教科书看的,看三国水浒不仅要看军事、外交,还要看组织。更有人说过,建国前我党历次山头斗争都能在水浒中找到原型。所以不贴近现实看,以龙傲天的思维看,太可惜了。 梁山聚齐一百单八将后,有且只有三条路可走:推翻宋朝夺位、维持现状、招安。 纵观中国历史,任何一个新王朝想灭亡统一中原的旧王朝,除了在中央篡权外,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中的一个:极度腐败、民不聊生、军阀混战。 秦末,民不聊生;汉末,军阀混战;西晋末,军阀混战;隋末,民不聊生,军阀混战;唐末,民不聊生,军阀混战;北宋末三个都不占,所以即使首都被异族攻破了,也能跑到南方延续一百五十多年;元末,极度腐败,民不聊生;明末,极度腐败,民不聊生;清末,极度腐败,军阀割据。 不诏安,梁山有希望得天下吗? 很多人觉得宋江奴性太重,要是想当皇帝早打下东京了;更多人觉得一百单八将个个天神下凡,所向无敌。 其实不带主角无敌的思维惯性看书,会发现梁山打个祝家庄、曾头市都费死个劲,祝家庄打了三次,没有登州系突然到来去当卧底,几乎打不下来。打曾头市第一次梁山大哥都挂了。 打大名府也费死个劲。打高唐、青州、东平、东昌,相对轻松,但也是费了番力气,硬啃下来的。 为啥打州府反倒要比打村寨、地方民团轻松呢? 从慕容贵妃的兄弟任青州知府,高俅的兄弟任高唐知府,蔡京的儿子任钱粮丰厚的江州知府,女婿坐镇军事重镇北京大名府,可以窥出,宋朝资源已经被官僚瓜分的严重了,任人唯亲,宋朝已经比较腐败了。注意是比较腐败,不是极度腐败。 腐败的结果就是,想升官、发财,不看工作成绩看关系;上头拨给基层人员以及底层老百姓的好处,全被官僚给吞噬,比如元末明末,朝廷拨下来的赈灾粮食银两被层层卡拿,发到老百姓手里也就剩一堆米壳了。让你当兵打起仗来,能不能升官全看你关系是谁,没关系再勇敢往前冲也不会升官,甚至死了该发给老婆孩子的抚恤金都要被侵吞。你说谁会舍命前冲,不是能躲就躲。当兵的打起仗来就这德性,当官的也就不敢惹事啊,能跟梁山井水不犯河水最好。所以很多人认为,梁山这么多次跨越好多州县的军事行动,装扮成官军就没被发现并侵袭他们太假了,其实这恰恰是真实的地方。 而梁山、祝家庄、曾头市、方腊这些新兴的集团还没有开始腐化。没有人敢侵吞装备、粮草、士兵饷银等,并且勇敢前冲,立下功绩就能升官。自然不缺勇猛向前的人,因为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不缺乏以命博富贵的人。所以战斗力要强于已经腐败的官军。 极度腐败也必将导致民不聊生——官僚集团贪婪地无节制地压榨底层,破坏高层拨给底层的好处。 但我们从水浒传中看,武大郎一个卖炊饼的也能租得起两层楼,郓哥靠卖水果过的还不错,穷苦渔民阮小五有闲钱、闲心去赌博,远远还没到那种满地饿殍、卖儿卖女,民不聊生的地步。 有人说中国古代老百姓是最能忍的,能有口饭吃我就不反你,只有到了没饭吃不造反只能饿死,造反还有点希望活下去的时候,才去造反。其实这是实话。 孙子曾经曰过:“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城之灾也”。又曰过:“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秦末,元末,明末,已经到了民不聊生的地步,所以陈胜、刘福通、李自成振臂一呼,一大片响应的,因为活不下去的太多了。到一个地就能得到大量兵源,并可以调用当地的物资,很容易就能席卷一大片,做到“全国为上”。 而以水浒中以及历史上当时宋朝的状况,显然达不到这点。势力最大的方腊也仅占了四百州中的八个州。 要想得天下,只能一个城一个寨地攻城硬啃,杀敌一千,自损七八百,六七百,五六百地啃,这一点在跟方腊你死我活的对决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你可能说当百姓太贫苦,上梁山了就能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所以想当强盗的老百姓一定不少。但只要仔细看看书就知道这完全是异想天开。看看强盗是怎样分配战利品的: 便叫掌库小头目,每样取一半守贮在库,听候支用;这一半分做两分,厅上十一位头领均分一分,山上山下均分一分。 十一个头领分四分之一,七八百普通强盗分四分之一,你个普通强盗还想大块肉大碗酒,想啥呢。并且过的还是刀尖舔血,明天就可能挂了的日子。强盗收入又不稳定,哪天没有余粮了,先苦的也是普通强盗。有人可能还会说,当普通老百姓容易受欺压,当了强盗就逍遥快活了。说这话的缺乏常识,什么人最受欺压?当然是兵营里的小兵。何况,地主欺压你可能还用文斗,毕竟还有法律约束不能太过了;强盗大哥欺压你很可能直接把你剁了,黑旋风哪天心情不爽砍了你,你有啥脾气? 所以打下来一个地方,愿意上梁山当强盗的老百姓并不多,梁山的兵力增加主要靠各小山头的加盟,与降将带领的兵马。 极度腐败还容易导致体制内部的人,底层无法上升到中层,中层无法上升到高层,因此不好好干活混日子,精力都用在怎么掏空国家上,让政府职能无法正常运行,甚至想投靠反政府势力。 体制内想当强盗的多吗?所谓逼上梁山,多数都是像秦明一样,被梁山弄的家破人亡,然后被迫上了梁山。这里把上梁山的体制内的分为两种,一种是非被梁山逼上来的,一种是被梁山逼上来的。 天罡中的军官有几个是非被梁山逼上来的呢。林冲算一个,这是无故被体制内逼的,并且有本事的一个。鲁智深虽然仗义,但做事太毛糙,镇关西对他毕恭毕敬怕成那样,他让他放金翠莲走,他敢说个不字?他非要把人打死,只能从军官变成逃犯。花荣属于宋江的铁杆粉丝,宋江指哪,他打哪。杨志是个官迷,纯粹是脑子不好使才不得不当强盗的,这点在他押送生辰纲时表现的淋漓尽致——他想让军士化妆成挑夫好不引人注目,但想不引人注目,那就别人怎样你就怎样啊。别人趁凉走,他非趁热走。你说他们是富人吧,连车都用不起,贩枣子的都能用的起推车,用车能大量节省厢军力气,并可自带酒水。你说他是穷人吧,杨志,老都管,俩虞侯几乎没啥负重,穷人哪舍得这样闲置劳力。杨志这样装的神不神鬼不鬼的,想不注意他们,实在太难了。管理能力也差的一逼——弄的寥寥十几个厢军都明着不听他的了。总而言之,杨志纯粹一个能打的废物,被强盗接收了。 徐宁是被胁迫上梁山的,关胜、秦明、呼延灼、董平、张清、索超都是想打梁山立功,好在体制内升迁。 十一个军官,一个被体制内逼迫,一个犯事,一个不合格次品,七个被梁山逼迫当强盗。可以看出,完全没到体制内对政府极度失望,进而政府丧失机能的地步。 并且,宋江跟武松分手时,武松说“久后受了诏安”,宋江说“久后去边上,一枪一刀博个封妻荫子”,可以看出当时的士人普遍对进了体制能升迁有相当的信任,愿意跟着体制混。 若是军阀混战的话,梁山完全有发展的空间:这个军阀来打可以跟另一个军阀结盟,或者趁别的军阀打,自己发展。哪个军阀要跟梁山火拼时也得大有顾忌。但水浒传里完全没有军阀割据的迹象,中央政府完全可以调动全国的兵力、人力、财力、物力。虽然战斗力不如梁山,但可以开爆兵流,熬也能熬死湖心岛上的几万兵。或者对梁山周围实施坚壁清野政策,耗他的粮食也能靠死他。 当然,或许有人说,梁山为啥不去攻城略地发展势力啊。梁山之所以能几次抵挡官军围剿,很大原因是他们的兵将都集中在一起,并且占据梁山泊有利地势,还可以陆上打不过了往水里跑。梁山啃个民团都那么费劲,要是好不容易打下来个城池,再分兵去占,离的太远隔着八百里水泊又难以相互救应,犯了分兵大忌。到时候占领城池的将领如果是秦明、卢俊义等这样被梁山弄的家破人亡被迫当强盗的将领,忠诚度就很难说了。能占早就占了,非不想,实弊大于利也。 所以说,想打下东京夺鸟位根本就没戏。 那在梁山上保持现状可不可以呢? 要是把一百单八将除了戏份多的主角外,都当成推动情节发展的符号,那是有可能的。但水浒是一部很写实的书,每一个人都会为自己的利益考虑。 就算在一个科室里,每人也为了争夺利益勾心斗角。你要把利益分配错了,或者他该得的待遇没给,升职顺序搞的不好,再老实的人也敢跟你撕破脸对着干。 何况,一百多个刀尖舔血的强盗,有把人肉当家常便饭的极品人渣,有横行乡里惯了的土豪,有能打的大将,有声望极高的贵胄,有性烈如火的,有阴险歹毒的 ,哪个都不是任你揉捏的。就算让你管十几个张口哥们,闭口义气的普通混混,你能让他们不随便惹事,不相互闹事,积极砍人吗? 并且梁山还分为宋江嫡系,晁盖系,江州系,三山系,卢俊义系,降将系,登州系,饮马川系等等派系。能维持大家不内讧,共同奋斗,太难了。所以太祖说宋江能把这么多派系领导在一起,很了不起。 打劫多了人都不敢走这条道了,所以越来越困难。随着宋朝围剿的力度增大,攻城抢粮也越来越困难。任何团体,资源不够分的时候,就是内讧不可避免的时候。 并且,有几个真心想当一辈子强盗,不想招安的呢。 还是拿天罡来说。很多人认为穆弘、穆春上梁山很轻松随意,跟着宋大哥就开开心心上梁山了。其实,你要设身处地想一想,就知道这是绝绝对对不可能的。穆弘原来是什么身份,揭阳三霸之一,揭阳镇上的保护费归他收,说不让谁住,没一家店敢收留。这何等的地位,镇上哪个有头有脸的人见了他不得恭恭敬敬的,想吃什么吃什么,想喝什么喝什么,想玩什么玩什么,想睡女人,一群美女排队等着。这样的生活你不要,高高兴兴地去个湖心岛上,当个受军事管制的强盗,过刀尖舔血的日子去了,可能吗? 只是宋江这样的江湖大哥,在他地盘上要被砍头,他不去救以后江湖朋友问责起来,没法交代。所以跟着李俊作作营救的样子(满城都知道什么时候砍,就他们不知道,该砍了还在城外准备救)。结果真遇到了被梁山营救出来的宋大哥,只能跟着宋大哥打江州军,无为军了。打了江州,不跟宋大哥走,也得跟了。 还有卢俊义这样的土豪,被弄的家破人亡。李应被骗去梁山,家被烧成白地。 还有柴进,殷天赐要他搬的时候,他说”便是叔叔卧病,不敢移动。夜来己是身故,待继了七了搬出去。” 并没有不愿意搬,更没想打死殷天赐,这时李逵冲出来把他打死,柴进不想上梁山也得上了。说梁山想害柴进吧,显得有点白眼狼。但是你认为你们市里的首富,远近闻名受人尊敬,会为了一套别墅被人霸占去,就家业也不要了砍了这人,从此去当劫匪操刀砍人吗? 有人说李应、穆弘没啥武艺排名太高不合理,其实带家产入伙的土豪排名都不低,就像后世太平天国的韦昌辉一样。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梁山好汉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反对招安?
导语:在《水浒传》中,宋江当上梁山的寨主之后于是就积极向朝廷靠拢,之后他本人不惜冒着危险为了招安大计亲临当时的北宋都城开封活动关系,只为
在《水浒传》中,宋江当上梁山的寨主之后于是就积极向朝廷靠拢,之后他本人不惜冒着危险为了招安大计亲临当时的北宋都城开封活动关系,只为能得到朝廷的认可。
然而熟读《水浒传》的朋友知道,宋江当初提出招安大计之时,有很多梁山好汉是反对的。
那么宋江这一条为弟兄考虑的招安大计为何为遭到很多人反对呢?他们这些反对招安的人又是什么想法呢?
小编总结了这些人的心态,总共有三种,一种是逼反不愿意招安,一种是愤世嫉俗不愿意招安,最后一种是匪性不改不愿意招安。
首先我们来看逼反不愿意招安的最典型的梁山好汉,那就是林冲。
林冲当初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可谓是混过官场的人,只因为自己的娘子长有几分姿色被高衙内惦记,就被高俅等人步步紧逼,非置于他于死地不可。
林冲上梁山完全是被当局逼反的,所以他甚至当时官场的黑暗,高俅等人是不会容下他们这批人的。
下面我们来说下第二种愤世嫉俗不愿意招安的梁山好汉,这类人以鲁智深为代表,鲁智深以前做过提辖,也是一个地方官员,但是他生性嫉恶如仇,因此看不惯当时镇关西霸占民女,就将镇关西活活打死。
如果作为百姓来看,我们说鲁智深也未尝不是一个好官,但是在当时的社会出现很多不公平的现象是很正常的。
鲁智深的这种嫉恶如仇就显得很种愤世嫉俗了。
他也知道自己不适合在官场上混,因此对于接受朝廷招安做官自然就是很排斥的了。
最后我们来说一下匪性不改不愿意招安的梁山好汉,这一种不愿意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