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信息窗一帮妈妈整理衣服学第二单元信息窗1分类与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3
第二单元信息窗1——帮妈妈整理衣服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实践活动,理解衣服分类的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衣服分类的方法和运用。
2.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衣服分类的方法和运用。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课件展示各种衣服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衣服的特点。
然后请学生帮忙将这些衣服进行分类,由此引出课题——帮妈妈整理衣服。
2. 探究新知(1)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对衣服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的理由。
(2)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总结出衣服分类的方法。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分类方法,对家里的衣服进行实际操作。
3. 巩固练习出示一些衣服的图片,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的理由。
4. 拓展提高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分类方法解决。
5. 课堂小结让学生谈谈在本节课中学到了哪些知识,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请学生回家后,帮助妈妈整理衣服,并运用所学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了衣服分类的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课件、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第二单元:妈妈的小帮手---分类与比较单元备课一、教学内容1、按指定标准和自定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2.比较事物的大小、多少、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
二、教学重难点单元重点:1:通过观察、操作,能按指定标准或自定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2:会比较物体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宽窄、粗细、厚薄等。
单元难点:3: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分类、比较的简单数学问题,并能初步汇报和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能按制定标准或自定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并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等。
2、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3、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分类、比较的简单数学问题,并能初步汇报和交流自己的想法。
4、经历分类、比较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
四、教材分析分类和比较都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学生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在今后的认数与计算、认识图形、简单的统计等学习活动中,经常会用到分类的思想和方法,学生在第一单元已经学习了比较数的大小,具备了初步的比较意识,为本单元进一步学习比较高矮、长短、粗细等打下了基础。
本单元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是,选取学生熟悉的家庭生活场景为基本素材,通过帮妈妈整理衣服和存放衣服的活动,启发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中学习分类比较,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本单元设有两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是“帮妈妈整理衣服”,通过母子对话引出“怎样整理”的问题,感受分类的必要性。
第二个信息窗是“帮妈妈放衣服”,通过妈妈与小明的对话,启发学生利用经验或其他方法,学习比较“厚薄”、“长短”“长短、多少、大小、轻重、粗细、高矮”等。
在“我学会了吗?”栏目中比较“远近”和“宽窄”,达到扩展巩固的目的。
五、教学措施1.本单元提倡的学习方式是联系生活经验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第二单元信息窗1 帮妈妈整理衣服第一课时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青岛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衣服的款式、材质和颜色,掌握物品分类的基本方法,并学会使用语言进行描述和交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辨物品的能力和分类的能力,提高运用语言进行简单交流的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养成整理家务的好习惯,让学生感受帮助家人所带来的快乐,感受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衣服款式、材质和颜色的认识。
2.物品分类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观察分辨物品的能力和分类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师备课笔记和教案。
2.学生作业本。
3.一些衣服、鞋子等物品。
四、课程设计1. 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今天的主题内容:“帮妈妈整理衣服”。
引导学生指出自己在家里会做的事情,让学生感受到帮助家人的快乐和重要性。
2. 学习(25分钟)a. 听读教材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听读教材中的内容,要求学生记住衣服的款式、材质和颜色。
同时,向学生讲解物品分类的基本方法,即按照相同的品种或特征将物品归类。
b. 分组活动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在桌子前列出分类清单,情景模拟,整理出妈妈衣柜里的衣服、裤子、鞋子等物品,并按照款式、材质和颜色进行分类。
同时鼓励学生相互协作、互相帮助。
3. 总结(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物品分类的好处,例如可以方便地查找物品,有助于避免混淆物品等。
同时,要求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巩固记忆。
4. 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在家里找出属于家人的几件衣服和鞋子,按照款式、材质和颜色进行分类,要求学生把整理好的物品照片拍下来,准备下节课上交。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听读教材、分组活动、总结和布置作业等教学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培养了学生观察分辨物品的能力和分类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进行简单交流的能力。
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但在分组活动环节的组织和管理还需要进一步改善,以便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