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9监督分类
- 格式:doc
- 大小:1.32 MB
- 文档页数:7
1. 选取研究区数据(512×512),通过目视解译建立分类系统及其编码体系根据实习要求,在遥感影像上确定并提取出了12种地物,分别是居民点、砾石、道路、河流、水稻田、水浇地、水库、裸地、工业区、滩地、林地。
同时确定土地的覆盖类型、编码以及色调。
居民点Town 砾石gravel desert道路Road 水稻田paddy land水浇地irrigated land 水库reservoir裸地barren land 工业区industrial area滩地shoaly land 林地forest草地grassland 河流stream2. 按照监督分类的步骤,在影像上找出对应各个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参考图斑,利用ROI工具建立训练区,给出各个类别的特征统计表。
加载512*512影像,右击Image窗体,选择ROI Tool,进行ROI采集,在Zoom中选择样本区,根据地物的情况选择point、polyline、polygon方式建立训练区。
3. 计算各个样本之间的可分离性。
说明哪些地物类型之间较易区分,哪些类型之间难以区分。
ROI Tool中选Options的统计训练区可分性Compute ROI Separability,选择中卫影像,点击确定,选择所有训练区,统计J—M距离和分散度。
4. 监督分类:利用最大似然法完成分类。
①具体步骤:Classification |Supervised| Maximum Likelihood,在Set Input File对话框中导入影像。
在打开的对话框中选Select All Items,其中Set Probability Threshold设为NO,Output Rule Image设为No,选择保存路径。
②根据分类的情况修改监督分类后的地物的颜色等信息。
具体操作:在监督分类影像中的Image上选择Overlay |Classification,点击“Supervised”,选择Option |Edit class colors/name 等来修改地物的名称和颜色5. 分类精度评价,从随机采集100~200个样本点,并确保每一类别不少于10个样本;进行分类精度评价,得到分类混淆矩阵,计算Kappa系数,并对结果进行解释。
监督分类第一步:类别定义/特征判别根据分类目的、影像数据自身的特征和分类区收集的信息确定分类系统;对影像进行特征判断,评价图像质量,决定是否需要进行影像增强等预处理。
这个过程主要是一个目视查看的过程,为后面样本的选择打下基础。
启动ENVI,打开待分类数据。
以(landsat8为R:TM Band 5,G: TM Band 4,B:TM Band 3)(landsat5:4、3、2波段)真彩色合成波段组合显示。
通过目视可分辨地物为:lindi、caodi、gengdi、luodi、building、daolu、water(分两类)七大类。
每一类,根据需要再增加,如lindi1、lindi2、lindi3,这样需要分9类。
第二步:样本选择(1)在图层管理器Layer Manager中,待分类图层上右键,选择"New Region Of Interest",打开Region of Interest (ROI) Tool面板,下面学习利用选择样本。
1)在Region of Interest (ROI) Tool面板上,设置以下参数:ROI Name:lindiROI Color:图1.1 Region of Interest (ROI) Tool面板上设置样本参数七类样本颜色设置如下:(深绿色)(0,128,0)(浅绿色)(0,196,0)(红色)(255,0,0)(蓝色)(0,0,255)(浅紫色)(187,140,187)(粉红色)(255,0,255)(褐色)(255,175,29)(黄色)(255,255,0)2)默认ROIs绘制类型为多边形,在影像上辨别林地区域并单击鼠标左键开始绘制多边形样本,一个多边形绘制结束后,双击鼠标左键或者点击鼠标右键,选择Complete and Accept Polygon,完成一个多边形样本的选择;3)同样方法,在图像别的区域绘制其他样本,样本尽量均匀分布在整个图像上;4)这样就为林地选好了训练样本。
九项技术监督常态化管理细则2008-12-1 发布2009-1-1 实施神华神东电力公司店塔电厂设备技术部发布目录1 总则 (1)2管理对象 (1)3管理程序 (1)4职责 (1)5检查与评价 (2)6附则 (2)1总则:1、为进一步推动九项技术监督工作,确保九项技术监督工作安全、稳定、有效开展,特制定本细则。
2、本着全过程、全方位监督的原则,及时发现隐患,有效处理,保证机组安全稳定运行,同时向电网输送安全、高效、合格的电能。
2管理对象:1.电测、绝缘、继电保护、电能质量、节能、环保、金属、热工、化学等九项技术监督。
2.九项技术监督体系内人员均应严格执行本细则。
3管理程序店塔电厂成立九项技术监督领导小组,在总工领导下开展工作,成员如下:组长:周维国成员:张维忠、张振斌、艾宏飞、李鹏强、刘志雄、侯正侠、潘文雅、孙巍1、九项技术监督成立技术监督三级网络,三级网络成员职责见“技术监督实施细则”。
2、各技术监督专工为本专业的归口管理者,负责监督本细则的执行。
3、技术监督第三级网络成员严格执行本细则,并将结果报监督专工。
4、技术监督三级网络成员必须有定期工作台帐,并及时更新完善。
5、此细则为“九项技术监督实施细则”子制度,如与“九项技术监督实施细则”相冲突,按“九项技术监督实施细则”执行。
4 职责4.1总工4.1.1担任本细则负责人4.1.2指导九项技术监督工作的开展。
4.2设备技术部经理4.2.1协助总工管理九项技术监督工作,向员工推广本细则,审查本细则执行的有效性。
4.2.2组织制定本细则执行的程序和操作规范,协调该细则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
4.3各专业主管4.3.1担任本细则执行人4.3.2负责对本细则工作开展进行监督。
4.3.3组织本专业员工进行培训,严格执行本细则的有关规定4.3.4提出对本细则的改进建议4.4技术监督三级网络成员:4.4.1在专工领导下开展工作4.4.2严格执行本细则,开展九项技术监督定期工作。
实习目的和内容1 .选取研究区数据(512X512或者1024X1024),通过目视解译建立分类系统及其编码体 系2 .按照监督分类的步骤,在影像上找出对应各个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参考图斑,利用ROI工具建立训练区,给出各个类别的特征统计表。
3 .计算各个分类类别之间的可分离性,整理成表格。
说明哪些地物类型之间较易区分,哪些类型之间难以区分。
4 .监督分类:利用最大似然法完成分类。
5 .分类精度评价,从随机采集100〜200个样本点,并确保每一类别不少于10个样本;进行分类精度评价,得到分类混淆矩阵,计算Kappa 系数,并对结果进行解释。
6 . 分类后处理(clump —sieve —majority)。
运用ISODATA 方法进行非监督分类:预先假定地表覆盖类型为30类,迭代次数选为15,由 系统完成非监督分类;然后进行类别定义与合并子类,最后进行结果的精度评价。
原理和方法1、监督分类:监督分类是在分类前人们已对遥感影像样本区中的类别属性有了先验知识, 进而可利用这些样本类别的特征作为依据建立和训练分类器(亦即建立判别函数),进而完 成整幅影像的类型划分,将每个像元归并到相对应的一个类别中去。
换句话说,监督分类就 是根据地表覆盖分类体系、方案进行遥感影像的对比分析,据此建立影像分类判别规则,最 后完成整景影像的分类;2、可分性度量:本次实习主要涉及J —M 距离和变换分散度,都是一种特征空间距离度量方 法,是指影像特征矢量与各个类中心的距离,变换分散度是 TDivercd=[1-exp(-Divercd/8)],J —M 距离 J=2*(1-e-B);3、最大似然分类法:在两类或多类判决中,假定各类分布函数为正态分布,并选择训练区, 用统计方法根据最大似然比贝叶斯判决准则法建立非线性判别函数集,计算各待分类样区的 归属概率,而进行分类的一种图像分类方法。
4、混淆矩阵:从随机点位上获取地面参考验证信息,并与遥感分类图进行逐像元比较,然 后将结果归纳到混淆矩阵,进而完成混淆矩阵分析。
国家电网公司供电企业档案分类表1.编制修改说明《供电企业档案分类表(6~9大类)》1991年由原能源部制定并印发实施,对于规范供电企业档案分类和提高档案管理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随着电网建设的发展,该表已不能完全适应供电企业档案分类工作的需要。
国家电网公司在广泛征求基层档案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意见的基础上,组织有关专家对该分类表进行了修订。
修订后的分类表保持了原分类表的基本框架,对原分类表的目录号(代号)进行了扩充,增补、调整了部分类目(如:增加了“工程监理、质量监督、设备监造”类目,将运行维护、检修类目设置从8大类调整至9大类,竣工图的分类按设计院出图的专业划分进行了调整,增设了“7科学技术研究”类的3级类目),完善了类目注释,使分类表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便于档案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掌握使用。
2.适用范围本分类表适用于供电企业“电力系统生产、调度”,“科学技术研究”,“基本建设”,“设备仪器”类(以下简称6~9大类)档案的分类。
3.术语和定义3.1企业档案指企业在研发、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各种形式的文件。
3.2代码一个或一组有序的、易于人与计算机识别和处理,表示特定事物(或概念)的数字、字母、汉字及其它符号。
3.3档号用来固定档案排列顺序,反映档案内容,由具有特定含义的三组以上代码组成。
3.4目录代号案卷目录的编号,为档号第一组代码。
注:为保持档案分类体系的一致,本表档号的第一组代码借用了文书档案管理中“目录号”的名称,用以标识档案的形成或完成年度、建设项目的类型和顺序号等,称之为“目录代号”。
3.5类具有某种共同属性(或特征)的事物(或概念)的集合。
3.6档案分类根据档案的来源、时间、内容、特点、形成和相互联系,将档案区分为不同类别的逻辑方法。
3.7类目是一类在性质上具有某种(或某些)共同属性的事物的总称,用来表示一类事物的概念。
是档案分类的基本单位,是构成档案分类表的主要成分。
监督分类(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监督分类比非监督分类更多地要用户来控制,常用于对研究区域比较了解的情况。
在监督分类过程中,首先选择可以识别或者借助于其他信息可以断定其类型的像元建立模板,然后基于该模板使计算机系统自动识别具有相同特性的像元。
对分类结果进行评价后再对模板进行修改,多次反复后建立一个比较准确的模板,并在此基础上最终进行分类。
监督分类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建立模板(训练样本)、评价模板、确定初步分类结果、检验分类结果、分类后处理、分类特征统计、栅格矢量转换。
1.建立模板(训练样本、定义分类模板Define Signatures)ERDAS IMAGINE的监督分类是基于分类模板(Classification Signature)来进行的,而分类模板的生成、管理、评价和编辑等功能是由分类模板编辑器(Signature Editor)来负责的。
在分类模板编辑器中生成分类模板的基础是原图像和(或)其特征空间图像。
第一步:显示需要分类的图像在视窗Viewer中显示图像aaa.img第二步:打开分类模板编辑器(两种方式)①ERDAS图标面板菜单条:Main →Image Classification → Classification菜单→ Signature Editor菜单项→ Signature Editor对话框②ERDAS图标面板工具条:点击Classifier图标→Classification菜单→Signature Editor菜单项→ Signature Editor对话框从上图中可以看到分类模板编辑器由菜单条、工具条和分类模板属性表(CellArray)三大部分组成。
第三步:调整分类属性字段Signature Editor对话框中的分类属性表中有很多字段,分类名称(将带入分类图像)分类颜色(将带入分类图像)分类代码(只能用正整数)分类过程中的判断顺序分类样区中的像元个数分类可能性权重(用于分类判断)不同字段对于建立分类模板的作用或意义是不同的,为了突出作用比较大的字段,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
影像的分类可分为监督与非监督分类。
监督分类器根据其原理有基于传统统计分析的、基于神经网络的、基于模式识别的等。
本专题以ENVI的监督与非监督分类的实际操作为例,介绍这两种分类方法。
有以下内容组成:∙ ∙ ●非监督分类∙ ∙ ●监督分类∙ ∙ ●分类后处理非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也称为聚类分析或点群分类。
在多光谱图像中搜寻、定义其自然相似光谱集群的过程。
它不必对影像地物获取先验知识,仅依靠影像上不同类地物光谱(或纹理) 信息进行特征提取,再统计特征的差别来达到分类的目的,最后对已分出的各个类别的实际属性进行确认。
目前比较常见也较为成熟的是ISODATA、K-Mean和链状方法等。
遥感影像的非监督分类一般包括以下6个步骤:图1 非监督分类操作流程1、影像分析大体上判断主要地物的类别数量。
一般监督分类设置分类数目比最终分类数量要多2-3倍为宜,这样有助于提高分类精度。
本案例的数据源为ENVI自带的Landsat tm5数据Can_tmr.img,类别分为:林地、草地/灌木、耕地、裸地、沙地、其他六类。
确定在非监督分类中的类别数为15。
2、分类器选择目前非监督分类器比较常用的是ISODATA、K-Mean和链状方法。
ENVI包括了ISODATA和K-Mean方法。
ISODATA(Iterative Self-Orgnizing Data Analysize Technique)重复自组织数据分析技术,计算数据空间中均匀分布的类均值,然后用最小距离技术将剩余像元进行迭代聚合,每次迭代都重新计算均值,且根据所得的新均值,对像元进行再分类。
K-Means使用了聚类分析方法,随机地查找聚类簇的聚类相似度相近,即中心位置,是利用各聚类中对象的均值所获得一个“中心对象”(引力中心)来进行计算的,然后迭代地重新配置他们,完成分类过程。
3、影像分类打开ENVI,选择主菜单->Classification->Unsupervised->IsoData或者K-Means。
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共9项)第一项:农业机械维修监督检查一、监督检查对象全市范围内从事农业机械维修经营的农业机械维修者。
二、监督检查内容(一)农业机械维修者是否取得合法有效的《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是否在经营场所醒目位置悬挂。
(二)农业机械维修者是否能保持设备、设施、人员、质量管理、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等技术条件符合开业条件要求。
(三)农业机械维修者是否超越范围承揽无技术能力保障的维修项目。
(四)农业机械维修者是否使用不符合国家技术规范强制性要求的农业机械维修配件,是否承揽已报废农业机械维修业务。
(五)农业机械维修者是否按规定填写维修记录和报送年度维修情况统计表。
三、监督检查方式(一)对农业机械维修者开展不定期的日常监督检查。
(二)根据上级部门安排或投诉举报情况开展监督检查。
四、监督检查措施查阅资料,现场核查、查验进货和维修记录等方式,严格监督检查其法定责任和义务。
(一)要求监督检查对象提供《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农业机械维修人员职业资格证书。
(二)要求被检查单位提供农机维修配件进货记录、农业机械维修记录、年度维修情况统计表等资料。
(三)进入监督检查对象经营场所实地查看维修设备、设施、人员、质量管理、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等技术条件,实地检查农业机械维修配件。
(四)责令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停止违法行为,履行法定义务。
五、监督检查程序(一)制定检查计划。
明确检查目的、检查对象、检查内容、检查时间、工作要求等。
(二)实施现场检查。
监督检查时,必须有至少两名执法人员参加,并出示有效证件,对监督检查的情况和处理结果予以记录,并由被检查单位负责人签字确认。
(三)检查结果反馈。
检查工作完成后,将检查情况进行汇总,向被检查人反馈。
(四)整改落实。
督促被检查人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对整改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并做好记录。
六、监督检查处理(一)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轻微能立即纠正的,应现场监督立即整改。
(二)对检查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符合立案条件的,按照行政处罚程序进行处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