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3.47 MB
- 文档页数:57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卡尔.罗杰斯是当代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对国外60、70年代的教育改革运动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
与传统教育中教学的主要特征——指导性相反,罗杰斯根据“自我学说”理论,形成了一种比较激进、用于促成个体“自我实现”的教学策略——非指导性。
《美国教育家百科全书》中的非指导性的定义为:“时常用于咨询、小组治疗和心理治疗的的一种方法,他借鉴于他或她的自我反省活动以及(或者)反应,使个体重组、改组或者改变态度与行为。
非指导性技术在性质上是情感的:以个体受她或他的情感约束这个假设为基础;此外,它建立在这样一个假设上:形成自由表达情绪和情感所凭借的表现手段和替代物,形成接受的行为,并且减少内心冲突,通过这种活动,个体会更好的理解自己。
她或他将在器官适应上有所裨益。
”教学中的非指导性策略的原型,是罗杰斯在心理治疗实践中形成的“非指导性技术",后来,他几乎原封不动的把这一技术“嫁接”于课堂环境之中,形成了他的:“非指导性教学”。
非指导性方法是建立在罗杰斯对人的下述信念之下的:人具有非常优异得先天潜能,教育无需也不应该用指导性的方式向学生灌输什么,这样做会压抑潜能的自然实现,适得其反。
教育只要为学生潜能的发展提供一个宽松、和睦的心理环境,使之能在“内驱力”的本能驱动下自动的形成,充分得形成。
第二,人无时无刻不处在动态的变化之中。
他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人是一个流程,而不是一团固定的材料;是不断变化着的潜能之星座,而不是一组稳定的特征”。
这样,教育就不可能按照一组预定的程序、利用外部的要求向学生施教,不能“指导”学生如何想,如何做,而必须顺学生内心心理体验变化之自然。
罗杰斯认为,在教育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无外乎两种类型。
一种是认知学习,它可以用行为主义的S--R 学习理论(即刺激--反应学习理论)来解释。
认知学习受到“外部强制力”的制约,重记忆,因而没有什么意义。
另一种是经验学习,他以学习的经验生长为中心,以学生的自发性和主动性为学习动力,把学习与学生的愿望、兴趣、需要有机的结合起来,因而是一种趣味盎然的、有意义的学习。
人本主义疗法的理论与方法摘要:人本主义疗法,基于人本主义理论而创立,认为人的本性是好的,人是有理性的,在适当的环境下,会努力朝向潜能充分发展的方向前进。
因此,应当注重提供良好的咨询气氛,给来访者以真诚、无条件的尊重和准确共情,调动来访者自身的潜力,开放内在的自己和外在的经验世界,从而迈向自我实现的境地。
人可以独立自主、自我引导自己的生活,无须凭借心理分析和行为指导即可有效地解决自己的问题。
咨询的中心应是最大限度地发掘来访者自身的潜能和积极能动作用,依靠自己的努力来解决心理问题。
关键词:人本主义疗法理论方法一、人本主义疗法的理论概述(一)人本主义治疗模式的概念人本主义疗法也称来访者中心疗法(client-center therapy),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向上趋势,治疗者只要对病人关心,给予温暖和鼓励,发挥他们内在的潜力,完全有能力作出合理的选择和自救。
该治疗模式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Rogers C,1902~1987)于1940年代创立,强调调动患者(来访者)的主观能动性,发掘其潜能。
不主张给予疾病诊断,治疗则更多地是采取倾听、接纳与理解,即以患者为中心或围绕患者做心理治疗。
1974年,罗杰斯又进一步发展,改称为人本疗法(personal-center therapy),更强调以人为本,而非患者或来访者,进一步突出被治者为正常人、为心理发展过程中潜能未尽发挥或暴露的阶段性逆遇或问题,治疗本身就是指导被治者认识和了解自我、发挥潜能。
由此形成了社会工作领域重要的治疗模式。
(二)人本主义疗法的基本理论人本主义治疗模式最重要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一是人都有自我实现的倾向。
罗杰斯认为,人天生就有一种基本的动机性的驱动力,他称之为“实现倾向”。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成功,能够得到自己价值的实现。
二是个体拥有机体的评价过程。
个体在其成长过程中,不断与现实发生着互动,个体不断地对互动中的经验进行评价。
这种评价不依赖某种外部的标准,也不借助于人们在意识水平上的理性,而是根据自身机体上产生的满足感来评价,并由此产生对这种经验及相联系的事件的趋近或回避的态度。
关于人本主义理论的理解与实践作者:清莲若颖我接触心理学有两年了,从一开始蜻蜓点水的浏览到日渐深入的学习,发现古人所言“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实乃至理。
心理学虽不及天文地理、数理化等立学悠久,却也在这百来年间发展兴盛,各种理论流派层出不穷。
在最近所接触的几个流派中,我对于人本主义流派颇感兴趣。
人本主义理论是美国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创立。
人本主义反对将人的心理低俗化、动物化的倾向,强调爱、创造性、自我表现、自主性、责任心等心理品质和人格特征的培育。
马斯洛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积极倡导人的潜能的实现。
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罗杰斯,同样强调人的自我表现、情感与主体性接纳。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必须创造出一个积极的成长环境。
而在心理疏导与治疗方面,马斯洛非常重视有三点:坦诚交流、同理心、无条件积极关注。
关于这三点,我发现在日常与亲朋好友的交往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若再结合上面所说的爱、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积极倡导人的潜能实现,我们真的可以帮助到很多人。
在很多时候,我们其实已经自觉不自觉的运用着这些技能了。
下面,我就说说自己实践的一个例子。
我有个11岁的小表弟,因为舅舅舅妈做生意太忙,没时间照顾他,妈妈在他还小的时候就把他带在身边。
大约不是亲生,管教起来有些顾忌,所以妈妈并不像严格对待我般管教他,以至于表弟非常不听话。
加上舅舅舅妈因为不能常在儿子身边照料,便是以亏欠的心态来纵容他,他就更加肆无忌惮的玩闹起来。
妈妈后来也觉得不行,开始对他严格管教,但是他这个性子要想转变也非一朝一夕。
因为他不听话,我们几个做姐姐哥哥的被他闹腾了几次之后,基本上都出离了愤怒,最后干脆对他视而不见了。
而他正处在一个希望获得关注的年龄段,我们这种相当于冷暴力的方式,致使他以更多出格的方式来吸引我们的注意,但我们依然无视,加速了这种恶性循环。
到后来,小表弟基本上跟我们对着干了。
我们让他向东,他直接向西。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一、来源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流派。
它一方面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看作是动物或机器;另一方面也批评认知心理学虽然重视人类的认知结构,但却忽视人类情感、态度、价值等对学习的影响,认为心理学应该探讨完整的人,强调人的价值,强调人有发展的潜能,而且有发挥潜能的内在倾向,即自我实现倾向。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为基础,其代表人物有马斯洛和罗杰斯,罗杰斯对学习问题进行了专门的论述。
二、目标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的潜能、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强调把自我实现、自我选择和健康人格作为追求的目标。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学习理论从全人教育的视角阐释了学习者整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发展人性;注重启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与经验,肯定自我,进而自我实现。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关注的是如何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学习者从自己的角度感知世界,发展对世界的认识,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
人本主义重视的是教学的过程而不是教学的内容,重视的是教学的方法而不是教学的结果。
三、马斯洛的学习理论1.自我实现的人格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格形成发展、扩充成熟的驱动力。
所谓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就是“人对于自我发挥和完善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他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
正是因为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物体的潜能才得以实现、维持和增强。
人格的形成是源于人性的自我压力。
人格发展的关键在于形成和发展正确的自我概念。
自我的正常发展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无条件的尊重和自尊。
2.内在学习论马斯洛认为,外部学习是一种单纯依靠强化和条件作用的学习。
它的重点是灌输而不是理解,属于被动的、机械的、传统的教育模式。
马斯洛批判传统的学习是一种外在学习,学习活动不是由学生决定的,而是由教师强制的。
马斯洛认为,理想的学校应该反对外部学习,提倡内部学习。
人本主义心理学也称“现象学心理学”,20世纪50—6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和革新运动。
反对行为主义环境决定论和精神分析生物还原论思想,主张研究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创造力及自我实现等,故号称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理论:(1)人性本善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人性观、动机理论和人格理论的基础。
(2)需要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动机理论。
(3)自我实现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基本理论的核心。
包括自我实现的内涵(完满人性与个人潜能的实现)、自我实现的两种类型(健康型超越型)、15条人格特征和高峰体验等。
(4)以人为中心的疗法,旨在提供一种良好的心理氛围,调动来访者内部资源进行自我理解和自我矫正,以达心理健康。
(5)教育改革论是人本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内容。
开展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重视教人胜于教书,强调有价值的经验学习和过程的学习方式,建立真诚互信的师生关系,以达到培养能适应变化和懂得如何学习的人。
(6)超个人心理学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流派。
主张心理学者应关心人的价值与尊严,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反对贬低人性的生物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
其观点与近代心理学两大传统流派——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心理学有分歧,在西方称为心理学的第三种力量。
但作为一个学派它缺乏公认的强有力的领导人。
因此被认为不是一个体系严谨的学派,而是一种同观点学者的广泛联盟。
其创始人是A.马斯洛,后来的主要代表人物是C.罗杰斯。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凡是有机体都有一种内在倾向——以有助于维持和增强机体的方式发展自身的潜能,这就是机体潜能说。
人的机体除具有一般生物潜能外,还有心理潜能。
心理潜能也有求得发展的内在倾向。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自我实现论就是指人有这种尽其所能的内在倾向。
人本主义心理学也称“现象学心理学”,20世纪50—6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和革新运动。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学派。
由于其观点不同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和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故被成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为马斯洛、罗杰斯等。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为基础的。
人本主义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无条件积极关注”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主张心理学要研究对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
持人本主义学习观的人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探究自己情感,学会与教师及班集体成员的交往,阐明自己的价值观和态度,实现自己的潜能,以达到最佳境界的过程。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一) 学习与教育的结果在学习结果上,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的目的和结果是使学生成为一个完善的人,一个充分起作用的人,即使学生整体的人格得到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当代最有用的学习是学习过程的学习,即让学习者“学习如何学习”,而学习的内容是次要的。
因此,人本主义提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潜能得到发挥,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加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和工作为目的。
(二) 学习的分类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根据学习对学习者的个人意义,将学习分为无意义学习和意义学习两大类。
罗杰斯认为,无意义学习类似于心理学上的无意义音节的学习。
在他看来,所谓无意义学习,就是指所学的材料是没有个人意义的,不涉及情感或个人意义,与完整的人无关,仅涉及经验积累和知识增长。
这类学习只涉及心智,是一种“在颈部以上(from the neck up)”发生的学习。
而意义学习则是指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它涉及学习者成为完整的人。
这种学习不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使个体全身心投入其中的学习。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意义学习主要包括四个要素:第一,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即学习者整个人(包括情感和认知两个方面)都投入学习活动;第二,学习是自我发起的,即便是推动力或刺激都来自外界,要求发现、获得、掌握和领会的感觉也都是来自内部的;第三,学习是渗透性的,即它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乃至个性都会发生变化;第四,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因为学生最清楚这种学习是否满足了自己的需要,是否有助于弄清他们想知道的东西、明了自己原来不清楚的某些方面。
第三节⼈本主义学习理论第三节⼈本主义学习理论⼀、理论产⽣背景:⼈本主义⼼理学是20世纪五六⼗年代在美国兴起的⼀种⼼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
⼈本主义的学习与教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是与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20世纪三⼤教学运动之⼀。
⼆、⼈本主义的⽬标和内涵:1、⽬标:⼈本主义的⽬标是要对作为⼀个活⽣⽣的完整的⼈进⾏全⾯描述。
⼈本主义⼼理学家认为,⾏为主义将⼈类学习混同于⼀般动物学习,不能体现⼈类本⾝的特性,⽽认知⼼理学虽然重视⼈类认知结构,却忽视了⼈类情感、价值观、态度等最能体现⼈类特性的因素对学习的影响。
在他们看来,要理解⼈的⾏为,必须理解他所知觉的世界,即必须从⾏为者的⾓度来看待事物。
要改变⼀个⼈的⾏为,⾸先必须改变其信念和知觉。
⼈本主义者特别关注学习者⾃⼰的个⼈知觉、情感、信念和意图,认为它们是导致⼈与⼈的差异的“内部⾏为”,因此他们强调要以学⽣为中⼼来构建学习情景。
2⼈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内涵⼈本主义核⼼的思想就是认为⼈性来⾃⾃然,⾃然⼈性即⼈的本性,反对将⼈的⼼理低俗化、动物化,强调⼈是⾃然实体⽽⾮社会实体。
这同以往的精神分析学派和⾏为主义学派相对⽴,因此也被称作⼼理学中的第三思潮。
三、代表⼈物及学说1.马斯洛的⾃我实现论马斯洛认为⼈类⾏为的⼼理驱⼒不是性本能,⽽是⼈的需要,他将其分为两⼤类、七个层次、好像⼀座⾦字塔,由下⽽上依次是⽣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需要,审美需要、⾃我实现需要。
⼈在满⾜⾼⼀层次的需要之前,⾄少必须先部分满⾜低⼀层次的需要。
第⼀类需要属于缺失需要,可到起匮乏性动机,为⼈与动物所共有,⼀旦得到满⾜,紧张消除,兴奋降低,便失去动机。
第⼆类需要属于⽣长需要,可产⽣成长性动机,为⼈类所特有,是⼀种超越了⽣存满⾜之后,发⾃内⼼的渴求发展和实现⾃⾝潜能的需要。
满⾜了这种需要个体才能进⼊⼼理的⾃由状态,体现⼈的本质和价值,产⽣深刻的幸福感,马斯洛称之为“顶峰体验”。
人本主义兴起于20世纪中期的美国,继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之后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A. H. Maslow, 1908—1970)、罗杰斯(C. Rogers, 1902-1987)等,其中对心理辅导影响最大的是罗杰斯的来访者中心疗法。
在罗杰斯看来,个体有能力帮助自己实现个人成长,并为自己找到健康的生活目标和方向,个体之所以出现病态是因为受到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偏离自我实现方向。
因此罗杰斯倡导在咨询过程中充分尊重来访者,通过温暖和谐气氛的创造,使来访者感受到咨询师的关爱、理解与尊重,在放松的体验中吐露被压抑的情感,正视自己,达到自我成长。
一、人本主义的基本理论(一)人性观和精神分析相比,人本主义对人性持积极的态度,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罗杰斯相信人一出生就有“自我实现”的潜能,每个人都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取向,而且这种取向是富有建设性的,是朝向自我实现的。
因此在心理咨询中,只要给来访者提供适当的心理环境和气氛,他们就能产生自我理解,改变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产生自我导向的行为,并最终达到心理健康的水平。
(二)机体评价过程罗杰斯提岀的学说倾向于把人作为一个有机体来理解。
人类个体对自己的体验或者经验,有一种天生、内在的机制或者手段,罗杰斯称之为“机体评估过程”。
它作为一种反馈系统使个体能调节自己的经验,达到维持、增长、完善和发挥生命潜力的目的。
个体在其成长过程中,不断地与现实发生着互动,个体不断地根据自身机体上产生的满足感来评价互动中的各种经验,并由此产生对这种经验及相联系的事件的趋近或回避的态度。
罗杰斯认为,个体自身的满足感是与自我实现倾向相一致的。
当符合别人价值标准的经验不符合自己的愿望时, 个体为了保持自我对环境的适应,可能为了符合别人的期望而否认和改变自己的价值。
一旦自我概念不是由个人有机体的评价过程来定义,而是把别人的价值当作自己的价值、自己真实的感受受到压抑时,自我概念和经验之间就发生了不和谐,个体就会感到烦恼、紧张、焦虑,进而出现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
人本主义心理学简介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心理学新思潮,也称为现象学的心理学(Phenomenological Psychology)。
它重视研究人的本性、动机、潜能、经验以及价值。
到了60、70年代,迅速形成与发展起来,成为西方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之一,也成为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反响巨大、影响深远。
•第一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一、康布斯的学习理论1、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就是营造一种自由学习的氛围,使整个校园成为更有挑战、但却充满自由、活泼、兴奋、关怀、支持而不具威胁的学习情境2、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源泉.3、學習一事含有兩種意義(Combs, et al.,1971):其一,學到一種新知識;其二,該知識使個人產生了新意義。
4、教育的目的絕不只限於教學生知識或謀生技能,更重要的是針對學生的情意需求(affective need),使他能在知(知識)、情(情感)、意(意志或動機)三方面均衡發展,從而培養其健全人格。
5、成功的教學不是在於教師教給學生多少知識,而是在於教師能啟迪學生使知識個人化,從而獲得意義。
二、马斯洛的学习理论(一) 教育目的:"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目的--人的目的,人本主义的目的,与人有关的目的,在根本上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形成,是人种能够达到的或个人能够达到的最高度的发展。
"•1、自我实现的定义不断实现潜能、智能和天资,定义为完成天资或称之为天数、命运和禀性,定义为个人内部不断趋向统一、整合或协同动作的过程。
对一个人来说,自我实现意味着他更真正地成为了他自己,更完善地实现了他的潜能,更接近了他的存在核心,成了更完善的人。
2、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马斯洛通过对大学生的抽样调查以及对历史上和当代著名学者、文艺家和政治领袖等进行个案研究,概括出自我实现者的15种人格特征。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观、教学设计模式胡丽芳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主要观点人本主义心理学是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A.Maslow 和罗杰斯。
1、马斯洛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他是智商高达 194的天才 ,伟大的先知。
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提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我们熟知他是因为他提出了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
其心理学理论核心是人通过“自我实现” ,满足多层次的需要系统,达到“高峰体验” ,重新找回被技术排斥的人的价值,实现完美人格。
按马斯洛的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
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高到低。
它们是:自我实现尊重需求社交需求(包含爱与被爱, 归属与领导安全需求生理需求。
1 、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 生存所必须的基本生理需要,如对食物,水和睡眠和性的需要。
2 、安全需要 (safety need 包括一个安全和可预测的环境,它相对地可以免除生理和心理的焦虑。
3 、爱与归属的需要 (love and belongingness need 包括被别人接纳、爱护、关注、鼓励、支持等,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参加团体等。
4 、尊重需要(esteem need 包括尊重别人和自尊重两个方面。
5 、自我实现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包括实现自身潜能。
著名的哲学家尼采有一句警世格言——成为你自己! 马斯洛在自己漫长的生命历程中,不仅将毕生精力致力于此,更以独特的人格魅力证明了这一思想,成功地树立了一个具有开创性的形象。
《纽约时报》评论说:“马斯洛心理学是人类了解自己过程中的一块里程碑” 。
2、罗杰斯 ,美国心理学家。
当代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之一。
罗杰斯长期从事咨询和心理治疗的研究。
人本主义心理学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其创始人为马斯洛和罗杰斯,由于其兴起是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心理学之后,又称为现代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但第三势力的所谓并不妨碍它成为当今最有市场的心理学流派之一。
一、基本观点及兴起原因人本主义心理学自产生起便讥讽精神分析心理学为不正常人的心理学;行为主义是低级动物和婴幼儿的心理学。
它不但主张心理学应研究正常的人,而且更应强调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如热情、信念、生命尊严等内容。
它主张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而不是将人的心理肢解为不能整合的几个部分。
基于其理论的特点,人本主义心理学对于教育领域中的学习研究和看法,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异彩,让人耳目一新。
与传统的注重研究学习的性质、动机和学习后的迁移、保持等内容的学习理论不同,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并不认为上述内容是值得研究的,因为在它看来,进行上述内容研究的学习理论都是站在第三者的位置上的。
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根本看法是认为学习理论应是从学习者本身立场和意义出发,而不是以任何观察者的立场来描述学习的。
也就是说只有对个人有意义的学习材料进行学习,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而一切与学习者个人意义无关的学习,只相当于艾宾浩斯实验中的对无意义音节的背诵。
与此观点相映衬,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有一个基本假设:每一个正常的人犹如一粒种子,只要能给予适当的环境,就会生根发芽、长大并开花结果。
每个人在其内部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潜能。
[1]而学习就是这种天生的自我实现欲的表现,也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当中的生成(becoming)。
基于这种观念,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重点,便是研究如何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学习者从他自己的角度来感知世界,如何发展个人对世界意义之形成,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
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看来,真正的学习关系到整个人,而不仅仅是为学习者提供材料。
真正的学习经验能够使学习者发现他自己独特的品质,发现他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特征。
[2]依此,与众不同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同时代的特有环境和教育领域中的独特困境相融合,对整个教育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一、人本主义心理学概述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得美国。
由马斯洛创立,以罗杰斯为代表,被称为除行为学派与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学上得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与其它学派最大得不同就是特别强调人得正面本质与价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得问题行为,并强调人得成长与发展,称为自我实现。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一)自然人性论认为人性来自自然,人生来不具有生理得、安全得、尊重得、归属得、自我实现得等各种不同得基本需要,这些基本得需要就就是人性。
(二)自我实现人格理论认为自我实现得需要就是人格形成与发展得核心动力。
自我实现得需要就就是人追求自我潜能得以实现与发挥得欲望与倾向,也就就是“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她就必须成为什么,她必须忠于自己得本性”(三)来访者中心疗法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疾病患者往往形成了歪曲得、消极得自我概念,心理治疗得目得就就是帮助患者建立良好得、积极得自我概念,即自由地实现自我潜能。
需要三个基本条件:(1)无条件得积极关注(2)真诚一致(3)移情得理解二、人本主义得学习观(一)学习得目得与过程人本主义心理学者认为,教育得目得绝不只限于教授知识或谋生技能,更为重要得就是针对学生得情感发展,使她们能在知识、情感、动机诸方面均衡发展,从而培养其健康人格。
学习得目得与结果就就是使学生成为一个完整得人,一个具有高度适应性与内在自由性得人,一个充分起作用得人,也就就是使学生整体人格得到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教育得宗旨与目标应该就是促进人得变化与成长,培养能够适应变化与成长得人,即培养学会学习得人。
人本主义心理学者认为,学习就是在一定条件下自觉挖掘其潜能,自我实现得过程。
(二)有意义得学习罗杰斯认为学习可分为无意义学习与有意义学习。
无意义学习指只涉及心智而不涉及感情或个人意义得学习,就是一种“颈部以上发生得学习”因而与完整得人得成长无关。
所谓有意义得学习,不仅仅就是一种增长知识得学习,而且就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都融合在一起得学习,就是一种使个体得行为、态度、个性及对未来行为方针选择发生重大变化得学习。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学观人本主义心理学派提出的教学观点和主张,尤其是因发展了心理治疗体系而闻名的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不仅对传统的教学理论发出了强力的挑战,也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思考。
其基本内容如下:1、强调人的因素和“以学生为中心”学校教学的基本目的是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激发自己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和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价值观和态度体系,从而使学习者能够自己教育自己,最终把他们培养成为人格充分发挥作用的人.罗杰斯在描述他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的特征时,经常使用“意义学习”这个术语。
他认为,意义学习提倡对知识的灵活理解,而不是消极地接受。
在这种学习中,要求学生能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行安排适合自己的情境;提出自己的问题,确定自己的学习进程;关心自己的选择结果。
此外,罗杰斯还用“自发的经验学习”描述他所提倡的这种学习类型.其特征为:(1)它使整个人沉浸于学习中—-躯体的、情绪的和心智的(2)教学的方向来自学生(3)它产生学生不同的行为和态度(4)根据学习者而不是教师的学习活动作出评价3、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并增强适应性罗杰斯认为,知识是否被掌握,所学的知识是否系统,对学生来说并不是举足轻重的.教学过程的重心是“学会学习”.在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信息和个人成长,这些将使他们更加建设性地对付“现实世界”.而这根本不是凭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就能实现的。
传统教学,只是教给学生一些一成不变的很快就会陈旧过时的事实材料,并不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因而使学生不能有效地对付社会变动的严峻挑战。
罗杰斯主张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促进变化、改革和学习。
变化是确立教育目标的根据,而对这种变化的适应取决于学习过程,而非静态的知识。
所以,应该把学生培养成“学会如何学习的人”,“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从而成为能顺应社会要求“充分发挥作用"的人.4、倡导学生的自我评价人在一生中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外部评价,它们左右着人们的行为和生长方向.在教学过程中,罗杰斯对这种外部评价模式持反对态度,从而倡导学生的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