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派系
- 格式:docx
- 大小:15.81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佛教的宗派及中心思想教从汉代传入中国以后,到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翻译讲学、从萌芽到成熟的阶段,当时的派别就有十一种;直到唐代才正式形成宗派,计大乘八宗,小乘二宗(又有史家将小乘的俱舍归入法相宗,成实归入空宗,故一般只提八宗).大乘八宗,其中慈恩宗、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贤首宗),多偏于教理的发挥、解说;禅宗、密宗、净土宗、律宗,偏于行持,重在讲行,教理方面就不如前面四宗广繁.在历史上又将禅宗称为宗下、宗通,将经教称为教下、说通.现将各宗派分别介绍如下:慈恩宗:又名法相宗、唯识宗。
讲法相唯识,主要经典为《华严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
三论宗:又名空宗、无相宗、中观宗。
讲般若,讲空。
依龙树菩萨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菩萨的《百论》等立宗。
天台宗:又名法华宗。
以《妙法莲华经》为宗旨,《大智度论》作指南,《大般涅槃经》为扶疏,《大品般若经》为观法。
智顗的天台三大部:《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是该宗的根本典籍。
华严宗:以《华严经》为根本典籍,故名。
又因实际创始人法藏号贤首,也称贤首宗.以发挥“法界缘起”的思想为宗旨,又称法界宗。
律宗:因着重研习及传持戒律而得名.实际创始人为唐代道宣。
因依据五部律中的《四分律》建宗,也称四分律宗。
复因道宣住终南山,又有南山律宗或南山宗之称.净土宗:以普贤菩萨为始祖,主张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因其中国初祖慧远曾在庐山建立莲社提倡往生净土,故又称莲宗。
实际创立者为唐代善导。
该宗所依经典为三经一论:《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世亲菩萨的《往生论》。
密宗:又作真言宗、瑜伽宗、金刚顶宗、毗卢遮那宗、开元宗、秘密乘.此宗以毗卢遮那成佛经,金刚顶经等为依.立十住心,统摄诸教,建立曼荼罗,三密(身、口、意)相应,即凡成圣。
其不思议力用,惟佛能知,非因位所能测度,故曰密宗。
禅宗:又称佛心宗、达摩宗、无门宗。
指以菩提达摩为东土初祖,探究心性本源,以期“见性成佛”之大乘宗派.该宗所依经典,先是《楞伽经》,后《金刚经》、《六祖坛经》为其根本典籍。
藏传佛教是分为⼏⼤派藏传佛教是分为⼏⼤派?藏传佛教,是佛教的⼀⽀,俗称喇嘛教。
主要传播于中国藏族和蒙古族地区。
它兴起于公元10世纪后期。
13世纪中叶以后,得到元朝(1271-1368年)中央政府的扶植,并由西藏传⼊蒙古地区。
藏传佛教的特点主要是:历史上曾长期实⾏政教合⼀制度,深受政教合⼀制度的影响;多数藏族群众信仰佛教,普通教徒虔诚度⾼;具有较强烈的神秘⾊彩,尤其是活佛转世制度是藏传佛教所特有的;注重实修;教派众多,藏传佛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教派,主要的有: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格鲁派。
⼀、藏传佛教的派别仅就藏传佛教的称谓⽽⾔,也极其繁多,除教内的喇嘛以外,多数⼈都难以明辨。
因此,在藏传佛教的称谓上曾出现⼀些不⼤确切的俗名,在社会上产⽣了⼀些不良影响。
如将藏传佛教称为"喇嘛教"、格鲁派称为"黄教"、萨迦派称为"花教"、噶举派称为"⽩教"、宁玛派称为"红教",以及将僧职夏奥称为"铁棒喇嘛"等等。
随着社会各界与藏传佛教界的交往⽇益增多和学术界对它的深⼊研究,过去流传的⼀些不⼤妥切的藏传佛教称谓逐渐得到纠正。
但是其中的个别俗名迄今仍不时在许多书籍或报刊上沿⽤。
故笔者拟⾸先对藏传佛教的宗派称谓作⼀介绍。
这不仅有利于尽快确⽴藏传佛教诸教派的正确统⼀的称谓,⽽且将有助于⼈们从整体上认识藏传佛教。
⾸先,藏传佛教这⼀总称谓在教内外、国内外必须确定下来,不容随意更改任意命名。
藏传佛教这⼀称谓是相对于汉传佛教、南传佛教等不同佛教⽀派⽽⾔的,⽆论是区域上的区别,还是语系上的异同,都能在这⼀称谓中得到体现。
因此,藏传佛教是通过藏语⾔流布在以青藏⾼原为主要区域的佛教⽀派的最准确⽽科学的称谓。
⽽"喇嘛教"中的"喇嘛"⼀词,在藏语⾥最初是从梵⽂" "(gu-ru,固茹)⼆字的义译⽽来的,意为"上师"或"导师",⼀般指佛学知识渊博并收徒传教的⾼僧⼤德。
汉语系佛教宗派简表藏语系佛教宗派简表世界佛教论坛由两岸三地佛教界发起于2005年,其宗旨是为世界佛教徒搭建一个交流、合作、对话的高层次平台,为中华佛教界提供一个宽阔的大有作为的舞台,更为海峡两岸佛教交流提供良好契机。
宗旨:为热爱世界、关爱生命、护持佛教、慈悲为怀的有识之士,搭建一个平等、多元、开放的高层次对话、交流、合作的平台。
原则:遵循佛陀的伟大教诲,无论南传北传、出家在家、教内教外,皆可平等参与;无论显教密教、真谛俗谛、世出世法,皆圆融无碍。
理念:一粒种子可以长出一片森林.一种观念可以唤醒一群迷惘的心灵一个论坛则可以播撒无数的种子与观念。
人心安宁、世界和平.就在我们的心念之间。
目标:面对这个并不安宁的世界,"世界佛教论坛"要为全球吹来一股和风、带来一团和气。
"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就是要争取人类的一个"新六和"的愿景.即"人心和善,家庭和睦,人际和顺,社会和谐,人间和美,世界和平,最终共同致力于一个和谐的世界。
"宣言:时惟佛诞吉日,普天同庆。
各国大德群贤,云集香江;赏紫荆之幽香,品文化之多元。
秉承佛陀遗教,广开法筵;再启佛教论坛,共沾法益。
万物莫不仗缘而生,世界咸依共业所感。
当今时代,世有不平,生态失衡;人有不和,行止乏仪;心有不安,贪欲不止。
故和谐世界之建设,须从心开始,和合众缘,当同愿同行。
虚空有尽,行愿无穷;随愿所成,行愿合一。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故与会大德同发六愿,共倡六行:愿人心和善,惜缘护生,同行感恩。
愿家庭和乐,亲情稳固,同行奉献。
愿人际和顺,沟通互助,同行结缘。
愿社会和睦,各得其所,同行包容。
愿文明和谐,彼此欣赏,同行尊重。
愿世界和平,化怨为友,同行分享。
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和合众缘,同愿同行。
佛教中有哪些著名的门派?一、南传小乘佛教1.上座部佛教:上座部佛教源于南传佛教,是佛教中最古老的一个门派。
上座部佛教强调个人的修行和解脱,注重戒律的遵守。
2.南传大乘佛教:南传大乘佛教在南传佛教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强调普度众生的悲愍心和观音菩萨的救渡。
二、北传大乘佛教1.天台宗:天台宗是中国佛教中的一个重要门派,创始人为智者普贤。
天台宗注重修行的具体方法和实践,强调修持“菩提心”和观察心境的清净。
2.真言宗:真言宗是北传大乘佛教中的一个重要门派,以密咒修行为特色。
真言宗强调声音和语言的力量,在修行中使用咒语来实现道教的境界。
3.禅宗:禅宗是北传大乘佛教中的一个重要门派,强调直接领悟佛性,超越言语,靠瞑想和禅修来达到解脱的境界。
三、藏传佛教1.格鲁派:格鲁派是藏传佛教中最大、最有影响力的一个派别。
格鲁派注重各种仪式和仪轨,推崇上师制度,并强调修行者通过功德来实现解脱。
2.宁玛派:宁玛派是藏传佛教中的一个重要门派,创始人为蓝毗尼。
宁玛派强调特殊的灌顶仪式和实修方法,注重超越言语和思维来直接体悟佛性。
3.萨迦派:萨迦派是藏传佛教中的一个重要门派,创始人为萨迦耶钵须。
萨迦派融合了各个佛教教派的要素,注重修持黄教法门和密宗法门。
同时,修行者需要通过师徒传承来获得真正的教诲。
四、未知门派是一些未被广泛传播的佛教门派,对其了解甚少。
在佛教中,有许多门派各有特色,体现了佛教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每个门派都有其独特的修行方式和教义,供不同的修行者选择和信仰。
无论是个人解脱修行还是广度众生,佛教门派都提供了不同的道路和指引,使人们能够接触到不同的佛法修行方法,从而悟透心灵的平静与智慧。
无论是南传小乘佛教、北传大乘佛教还是藏传佛教,每个门派都对人类的精神追求做出了巨大贡献,使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佛教的智慧和艺术。
五教是哪五个
中国佛教的五教,也称五宗教,分别是梵宗,菩提宗,理宗,智宗和唯识宗。
传统意义上,五宗指的是五个主要佛教宗派,每一宗派都有其特色。
梵宗的核心教义是保持觉悟,注重实践。
它的智慧奉行尊崇千年经典藏经之旨,而且极力普及般若心经。
菩提宗以释迦牟尼佛为根本,是以发菩提心为主要教典,其特点是励志修行,发展大乘佛教。
理宗把经义解释为佛法之理,注重对佛法理论的研究,是佛教思想的精英流派,并主张读诵及传播佛经。
智宗的教义和诠释都侧重智慧,强调佛性的体现,以及合理、客观探究宇宙智慧秩序的道理。
唯识宗以思想家、诗人、文学家著称,是将智慧融入实际生活实践的流派。
主旨是通过对对佛性定义的哲学探讨,将佛教从理论上介绍给他人。
五教之间,有着共同的基点'佛法',但各自都有其特点。
而这五大流派,又会统称为“中国佛教”,在西方还被称为“中国道教”。
五教不仅改变了当时的宗教思想,影响了许多未来的宗教派别,还成为了中国和日本佛教学说的代表性。
可以说,中国佛教的五教是传统宗教思想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影响了地域文化和实践,还极大地改变和影响了中国社会全面文明的发展方向。
中国佛教的五教,将永远留在中国宗教文化的舞台中,成为中国佛教的核心精神。
佛教分几大宗派,各自有什么特色?天台宗天台宗,中国佛教宗派。
因创始人智顗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
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故亦也称法华宗。
以《妙法莲华经》为宗旨,《大智度论》作指南,《大般涅盘经》为扶疏,《大般若经》为观法。
智顗的天台三大部,是该宗的根本典籍。
此宗的主要思想是实相和止观,以实相阐明理论,用止观指导实修。
该宗是中国佛教最早创立的一个宗派。
它集合南北各家义学和禅观之说,加以整理和发展而成一家之言,当时得到朝野的支援和信奉,对隋唐以后成立的各宗派多有影响。
元明以后,该宗学者往往兼倡并净土,形成'教在天台,行归净土'之风。
该宗在汉族地区虽几经兴衰,但仍廷续至今不绝。
三论宗三论宗,中国佛教宗派。
隋吉藏创立。
因依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等三论立宗,故名。
此宗所依经典,自罗什、僧肇、僧朗相承以来,就以《大品》、《法华经》、《华严经》为宗依。
至法朗又加《涅盘经》。
即有4部大经,所以隋唐诸三论师的传记中每每有'四经三论'或'四论三经'之说。
此外《维摩经》、《仁王经》、《金刚般若经》、《胜鬘经》、《金光明经》等,也都有较详细的疏解。
《智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是此宗的根本论典,除《智论》外,吉藏均有注疏。
关于此宗的专着如《大乘玄论》、《法华玄论》、《净名玄论》、《二谛章》、《三论玄义》等皆是此宗的要典。
诸法性空的中道实相论,为此宗的中心理论。
法相宗法相宗,中国佛教宗派。
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而得名。
又因强调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亦称唯识宗。
由于创始者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常住大慈恩寺,故又称慈恩宗。
主要奉古印度大乘佛学瑜伽一系学说,其所依经典,即以《瑜伽师地论》为本,以《百法明门论》、《五蕴论》、《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杂集论》、《辨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大乘庄严经论》、《分别瑜伽论》等十论为支的所谓'一本十支'为主要典籍。
中国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云南傣族等地区的上座部佛教)。
汉传佛教,是以地理位置划分的佛教派别,流传于中国,为北传佛教中的一支,主要以大乘佛教为主。
自藏传佛教出现后,南传、北传佛教两支的划分渐渐退出,取而代之的是南传佛教、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划分法。
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同属大乘佛教,而汉传佛教还包含了小乘佛教的宗派。
中国最早的寺庙河南洛阳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
藏传佛教,或称藏语系佛教,又称为喇嘛教,是指传入西藏的佛教分支。
藏传佛教是以大乘佛教为主,其下又可分成密教与显教传承。
中国藏传佛教最早的寺庙甘丹寺是格鲁派六大寺院之首,而且是最早的一座。
它与哲蚌寺、色拉寺合称“三大寺”,甘丹寺建于明永乐七年(1409年),位于拉萨以东40公里处,达孜县境内,黄教创始人宗喀巴15世纪在藏地推行宗教改革,甘丹寺便是他亲自建立的格鲁派第一座寺院。
南传佛教,又称上座部佛教。
是指现在盛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及我国云南省傣族地区等的佛教。
它是部派佛教中的一个派系。
中国南传佛教最大的寺庙勐泐大佛寺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州府景洪市城郊,是中国最大南传佛教寺庙。
勐泐大佛寺是在古代傣王朝的皇家寺院“景飘佛寺”的原址上恢复重建的,“景飘佛寺”是傣族历史上一位名叫拨龙的傣王为纪念病故的王妃南纱维扁而修建,据史料记载:“景飘佛寺”始建于明代,是南传佛教象征十二版纳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版纳佛教活动的重要场所。
释迦牟尼常被称为“佛”或“佛陀”,意为“觉”、“智者”。
汉语中没有相对应的词汇,古代的翻译家只好用音译,世俗将“佛”列为神,而它的本意却被淡忘。
在汉地佛教(大乘佛教)、藏传佛教(密宗)和云南上座佛教(小乘佛教)三大流派中,对于佛的认识存在着差别: 上座佛教把释迦牟尼看成是人间的导师,是人不是神。
中国汉传佛教八大宗派的特点浅谈??八大宗派的特点可以用一偈浅而概之:密富禅贫方便净,唯识耐烦嘉祥空。
传统华严修身律,义理组织天台宗。
首先:“密富禅贫方便净”这句中说明了三大宗派的修持特点。
“密富”告诉我们,在八个宗派里面,如果要学密宗的话,在经济上必须是富有的。
密宗也称为“密教”“秘密教”“真言乘”“金刚乘”等。
由于自称授法身佛大日如来深奥秘密教旨的传授,为真实言教,这种真言奥秘,若不经灌顶和秘密传授,不得任意传习,及显现于人,因而得名。
又由于他修习在密想应,又称“瑜伽密教”。
密教本是公元七世纪以后,印度大乘佛教的一些派别(中观,瑜伽)与婆罗门教——印度教相结合的产物,很快就传入中国,成为中国佛教的一个宗派。
那为何称为“密富”呢?因为密宗的坛场要布置的非常精致庄严,道具的打造材料非金即银,或者是铜质的铸造,样式很多,并且要样样齐全。
修持作法,每次都要花相当的时间,对于上师更要有优厚的供养,所以要如法学密,经济上必须富裕,时间上相当空闲的人才好修学。
“禅贫”是不是说禅很贫穷呢?非也。
禅宗是中国化最为典型的中国佛教宗派。
主张用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而得名。
又由于自称传佛心印,以觉悟众生心性的本原佛性为主旨,故又称为“佛心宗”。
他渊源于印度佛教,而形成于传统文化之中,于隋唐时正式创立,到唐未五代时达极盛,宋元以后仍继续流传发展。
那什么叫“禅贫”呢?如果你想学禅宗,没钱不要紧,因为禅者的修行生活,无论山林,水边,茅蓬,只在双腿一盘,就可参禅了。
古代禅宗祖师大德们,有的常年居住在山林里,吃的是野菜杂果,穿提粗布麻衣,虽然生活是这样的清贫淡泊,但是他们的禅定之乐是无穷的。
“方便净”讲的是净土宗的修持特点。
净土宗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而得名。
该宗倡导简易的念佛法门,故又有“念佛宗”之称。
相传东晋慧远大师曾在庐山邀集僧俗成立白莲社,发愿往生西方净土,慧远大师因此而被奉为净土宗“初祖”,净土宗也因此而称“莲宗”。
藏传佛教的五大派別整理在西藏,不管走到哪里都有大大小小的寺庙参观,与不同装束的喇嘛擦肩而过,可是就是这些看似大同小异的寺庙和喇嘛却有着大不同。
如果你对藏传佛教稍有了解,或者稍微翻阅资料看看,就会知道藏传佛教其实有很清晰的派别之分。
藏传佛教主要有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苯教等前期五大派和后期的格鲁派等。
派别差异是因不同师承、不同修持教授、所据不同经典和对经典的不同理解等佛教内部因素和不同地域、不同施主等教外因素而形成众多派别。
藏传佛教派别之速览:噶当派创建于1056年。
藏语“噶”指佛语,“当”指教授。
通俗说法是用佛的教诲来指导凡人接受佛教道理。
噶当派的奠基人,是古格时期从印度迎请过来的著名佛教大师阿底峡,该教派以修习显宗为主,主张先显后密。
噶当派由于教理系统化、修持规范化,因而对藏传佛教其他各派都有重大影响。
噶举、萨迦派的一些重要僧人都向噶当派学习。
而格鲁派则是直接在噶当派的基础上建立的,故有“新噶当派”之称。
此外,藏传佛教中一切大论的讲说,也都源于噶当派。
15世纪时格鲁派兴起后,因格鲁派是在噶当派教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原属噶当派的寺院,都逐渐成了格鲁派的寺院,噶当派从此在西藏隐灭。
格鲁派(黄教)格鲁,藏语意为善律,是藏传佛教中形成最晚的一个教派。
创建于1409年,是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宗喀巴在推行宗教改革过程中形成的教派。
由于此派戴黄色僧帽,故又称为黄教。
它是宗格巴大师于15世纪初创立的,1409年在大昭寺举行的大法会,标志着格鲁派的创立,是藏传佛教各大教派中最后兴起的一个。
它一兴起就迅速取代了其它各教派的地位,成为后期藏传佛教的唯一主角,在西藏社会发展史上,它具有任何教派都无法达到的重要地位。
学修并重、讲修并重的学风使其成为藏传佛教中影响最大的派别,又因最晚出现,它几乎吸取了以前诸藏传佛教的各个教派的各种教法,如有名的萨迦十三金法,噶举的大手印,宁玛的密修马头明王,噶当的十六明点(又称“十六滴”),夏鲁的时轮金刚,觉域的断法教授等等。
中国的佛教禅宗--五家七宗五家七宗我国南宗禅各派的总称,又称五派七流。
即临济宗、曹洞宗、沩仰宗、云门宗、法眼宗等五家,加上由临济宗分出的黄龙派和杨岐派,合称为七宗。
禅宗自初祖菩提达磨,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之后,分为六祖慧能的南宗禅及神秀的北宗禅。
此中,北宗禅主张渐悟,不久即衰落;南宗禅主张顿悟,在中唐以后渐兴,成为禅宗主流,而传衍出五家七宗诸派。
中国禅宗的禅法至晚唐五代出现五家宗派,进入了兴盛时期,高度的发展必然造成宗派分歧的情况。
其时,南怀让一系就出现有临济宗、沩仰宗两家,青原行思一系分出了曹洞宗、云门宗和法眼宗三家。
唐宋时期尤以临济宗和曹洞宗为盛,有“临天下,洞一隅”之说(洞,指曹洞宗。
禅宗五宗七派只有这两宗还比较完整,其他的都渐渐失传了)。
初祖达摩在传法二祖慧可的偈语中说:"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偈中的一花五叶,所指就是六祖慧能的南宗顿教禅法这一枝花,发出了后来的五家之叶。
尔后临济宗下又衍生出黄龙派和杨歧派,会同前面的五宗合称五家七宗。
各家宗派的门风各有特色,接引学人的手法各自不同,传承自成完备的体系。
其中沩仰、法眼二宗在宋元时代相继断绝衰微,临济、曹洞与云门三宗则延续至今。
尤以临济宗的杨歧派门庭繁茂,于宋代五祖法演以后几乎囊括了临济宗之全部道场,至今后嗣仍灿若繁星,成为中国汉地佛教的主流。
临济宗:中国禅宗"五家"之一,属"南辙"大系。
创始人为唐代希运禅师(?-867),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山的黄檗寺时暂露端倪,因子黄檗山成为佛教临济宗的祖庭圣地。
希运(?-857),少时在家乡福建福清县随师出家。
之后,参谒名师,得奉新百丈山怀海禅师(720-814)正传,唐开成年间(836-840)到宜丰黄檗山驻锡,宣讲自己所悟得的禅宗新法,四方僧侣趋往问法者甚众。
僧徒义玄(?-867)从希运学法33年,之后往镇州(河北正定)滹沱河畔建临济院,广为弘扬希运所倡启的禅宗新法。
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下)作者:魏道儒来源:《百科知识》2009年第13期禅宗禅宗是中国佛教各宗派中影响最大的一派,法系至今传承,并且流传到世界许多国家。
由于本宗以禅来概括其全部教理和修行实践,故名。
因为奉菩提达摩(也作磨)为中土始祖,也称“达摩宗”,又因自称“传佛心印”,被称为“佛心宗”,或简称“心宗”。
还因为自称与“教门”(华严、天台、唯识等)有区别,称为“宗门”。
后世公认的中土传承是初祖菩提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慧)能。
其中,菩提达摩和惠能受到格外尊崇。
达摩是南印度人,出家之后悉心研究大乘佛教,学识渊博。
中年之后,他立志来中国传教。
大约刘宋(420~478)末年,他渡海来到中国南方,此后又辗转渡江北上,在北魏传禅授徒。
他曾在河南少林寺面壁9年,提出“理入”和“行入”的修禅方法。
“理入”要求舍伪归真,解决思想认识问题。
“行入”要求按佛教的某些规定修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践问题。
他特别强调“藉教悟宗”,就是把佛教经典(教)作为手段,通过壁观修禅,达到心与超言绝相的真如(宗)相契合的境界。
在高僧林立的南北朝时期,菩提达摩只是众多来华传教的印度僧人之一,既没有显赫的地位,也没有辉煌的业绩,知名度是很一般的。
但是,从中唐以后,伴随着禅宗的崛起,佛教界逐渐公认禅宗不是中国产生的,而是达摩从印度传过来的。
禅宗在古印度的祖师传承,也逐渐编制出来,就是所谓从摩诃迦叶到达摩的“西天二十八祖”。
所以,达摩的地位不断提高,关于他的各种神话传说也不断涌现出来。
到北宋时期,推崇达摩达到了顶峰,他被认为是正宗佛法的唯一传播者,在佛教中的地位仅次于释迫牟尼,可以与孟子在儒家中的地位相提并论。
实际上,禅宗是印度佛教与中国本土思想经过长期冲突、融合的产物,并不是达摩一个人从印度照搬照抄过来的。
格外尊崇达摩,是禅宗为了证明自己是正宗。
禅宗基本理论的真正奠基人是六祖惠能,这是他受到格外尊崇的原因。
惠能生于唐贞观十二年(638),逝世于先天二年(713)。
大众根本部 较为世人所推崇,有争论说此为大乘佛教的原型 中观派一一空宗,发扬了《大般若经》中空的思想,认为世界上的 一切事物以及人们的认识甚至包括佛法在内都是一种相对的、依存 的关系(姻缘、缘会)一种佳节的概念会名相(假名),无实体无 自性 唯识派一一有宗,传说其祖师是弥勒, 如来藏派 大乘宗 二论宗、天台宗、发向纵、华严宗、净土宗、禅宗、密 宗、律宗、摄论宗、十地宗、法华宗
小乘宗 俱舍宗、 成实宗
印度佛教派系
上座部 先出家者即为上座,比较重律
汉传佛教
日本佛教
藏传佛教
部派佛教
(因戒律见解不同而分 )
大乘佛教
世出世法,皆无实体,但有假名。
世间法从颠倒而生烦恼,由烦恼生业,由业生果报,果报是苦,出世间法是由道生,修道所生道果即为涅盘。
十如是名如是相,名如是性,名如是体,名如是力,名如是作,名如是因,名如是缘,名如是果,名如是报,名如是本来究竟。
一念之间,三千诸法(每一法界摄取其他法界,则有百法界,每一法界各具十如,则成千如法界,千如法界个含摄“三世间”,故成三千世界,又称三千诸法)同时俱足。
十法界一一地狱、恶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
天台宗一一十如是,一念三千,一心三观(一颗能观之心,空(空观)、假(假名假观)、中(中道观)三谛)一切皆法,皆有真如实相。
三论宗一一世出世法,皆因缘和合而生
华严宗一一宇宙万法,有为无为,色心缘起,互相依持,相即相入,圆融无碍,如因陀罗网,重重无尽。
西藏五大教派简介西藏五大教派简介宁玛派(红教)宁玛派是藏传佛教始祖莲华生大士所创立的宗派,俗称「红教」。
藏文「宁玛」的意思是「老派」,或「旧译派」,有别于后来其他祖师创立的「新译派」(白教、花教、黄教)。
莲师在印度等地,尽得显密佛法大成,在各地大转法轮,度化了无数众生。
并为保存教法,训练了许多译师,又从印度延请三藏法师,取来完整的显密经典,译注成藏文。
另一特点是除了心意传承、表徵传承、口耳传承外,还有「库藏」传承。
莲师已成就的弟子,发愿转世为取库藏大师,适时取出预藏的教法,以利乐众生。
宁玛派佛法的理论与实践,以广博而言,从初发心到证虹身成佛,灿然完备;修持上注重实修,精简直接,直击心要,以瑜珈士即生取证为主。
宁玛派的超胜证悟法门是「大圆满」,有祖师说: 「大圆满法为心印、表徵、口耳三种传承祖师之心要,空行母之心血,九乘中之最上乘者为净恶业之水,铲除罪障之刀,谁得此法皆起满足之心,如得摩尼宝」,「大圆满乃自性当体流露,立地了悟,是最高超速成圆满的法门,一切如来所说法,无不流入大圆满海中,有如登高山顶远眺十方,得此法其他九乘教法都能了然」。
其下半部「顿超」(藏文「脱噶」),修成时肉身化成彩虹光身,是不共的特殊深奥法门.格鲁派(黄教)格鲁派是西藏佛教四大教派之一,“格鲁”的意思是“善规”。
格鲁派传承的教法以印度大德阿底峡尊者及其弟子所传承的迦当派教授为基本骨架,深受迦当派清净学风影响,故常被称作“新迦当派”。
在金刚乘方面,格鲁派依循西藏佛教后弘时期翻译的“新译密续”(佛所传授的金刚乘经典称作“续”T antra)。
格鲁派传承是由西藏历史上最杰出的一位大圣哲“法王宗喀巴”开创的。
宗喀巴大师教法中,强调清净戒律是修行基础堪称一大特色。
在大师以前存在许多对金刚乘的邪见和有误的修持,致使有人认为密法的修持与守护清净的别解脱戒如水火般相互矛盾。
大师破斥了此类邪见。
他不仅自己严持戒律,还对戒律做出了非常清晰和详尽的阐释,并为表明对根本戒律一一别解脱戒的尊重,特别选戴黄帽,因为黄色象征着戒律与增长。
西藏五大教派简介宁玛派(红教)宁玛派是藏传佛教始祖莲华生大士所创立的宗派,俗称「红教」。
藏文「宁玛」的意思是「老派」,或「旧译派」,有别于后来其他祖师创立的「新译派」(白教、花教、黄教)。
莲师在印度等地,尽得显密佛法大成,在各地大转法轮,度化了无数众生。
并为保存教法,训练了许多译师,又从印度延请三藏法师,取来完整的显密经典,译注成藏文。
另一特点是除了心意传承、表徵传承、口耳传承外,还有「库藏」传承。
莲师已成就的弟子,发愿转世为取库藏大师,适时取出预藏的教法,以利乐众生。
宁玛派佛法的理论与实践,以广博而言,从初发心到证虹身成佛,灿然完备;修持上注重实修,精简直接,直击心要,以瑜珈士即生取证为主。
宁玛派的超胜证悟法门是「大圆满」,有祖师说: 「大圆满法为心印、表徵、口耳三种传承祖师之心要,空行母之心血,九乘中之最上乘者为净恶业之水,铲除罪障之刀,谁得此法皆起满足之心,如得摩尼宝」,「大圆满乃自性当体流露,立地了悟,是最高超速成圆满的法门,一切如来所说法,无不流入大圆满海中,有如登高山顶远眺十方,得此法其他九乘教法都能了然」。
其下半部「顿超」(藏文「脱噶」),修成时肉身化成彩虹光身,是不共的特殊深奥法门.格鲁派(黄教)格鲁派是西藏佛教四大教派之一,“格鲁”的意思是“善规”。
格鲁派传承的教法以印度大德阿底峡尊者及其弟子所传承的迦当派教授为基本骨架,深受迦当派清净学风影响,故常被称作“新迦当派”。
在金刚乘方面,格鲁派依循西藏佛教后弘时期翻译的“新译密续”(佛所传授的金刚乘经典称作“续”Tantra)。
格鲁派传承是由西藏历史上最杰出的一位大圣哲“法王宗喀巴”开创的。
宗喀巴大师教法中,强调清净戒律是修行基础堪称一大特色。
在大师以前存在许多对金刚乘的邪见和有误的修持,致使有人认为密法的修持与守护清净的别解脱戒如水火般相互矛盾。
大师破斥了此类邪见。
他不仅自己严持戒律,还对戒律做出了非常清晰和详尽的阐释,并为表明对根本戒律一一别解脱戒的尊重,特别选戴黄帽,因为黄色象征着戒律与增长。
(上座部 先出家者即为上座,比较重律
大众根本部 较为世人所推崇,有争论说此为大乘佛教的原型 中观派——空宗,发扬了《大般若经》中空的思想,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以及人们的认识甚至包括佛法在内都是一种相对的、依存的关系(姻缘、缘会)一种佳节的概念会名相(假名),无实体无自性 唯识派——有宗,传说其祖师是弥勒, 如来藏派 大乘宗——三论宗、天台宗、发向纵、华严宗、净土宗、禅宗、密宗、律宗、摄论宗、十地宗、法华宗 小乘宗——俱舍宗、成实宗 汉传佛教
日本佛教
藏传佛教
黄 花 红 白
世出世法,皆无实体,但有假名。
世间法从颠倒而生烦恼,由烦恼生业,由业生果报,果报是苦,出世间法是由道生,
修道所生道果即为涅盘。
十如是——名如是相,名如是性,名如是体,名如是力,名如是作,名如是因,名如
是缘,名如是果,名如是报,名如是本来究竟。
一念之间,三千诸法(每一法界摄取其他法界,则有百法界,每一法界各具十如,则
成千如法界,千如法界个含摄“三世间”,故成三千世界,又称三千诸法)同时俱足。
十法界——地狱、恶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
天台宗——十如是,一念三千,一心三观(一颗能观之心,空(空观)、假(假名假观)、中(中道观)三谛)一切皆法,皆有真如实相。
三论宗——世出世法,皆因缘和合而生
华严宗——宇宙万法,有为无为,色心缘起,互相依持,相即相入,圆融无碍,如因
陀罗网,重重无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