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曼彻斯特解码器
- 格式:ppt
- 大小:364.50 KB
- 文档页数:10
曼彻斯特解码原则+125K EM4100系列RFID卡解码源程序分析曼彻斯特解码原则1.曼彻斯特编码曼彻斯特编码(Manchester Encoding),也叫做相位编码(PE),是一个同步时钟编码技术,被物理层使用来编码一个同步位流的时钟和数据。
曼彻斯特编码被用在以太网媒介系统中。
曼彻斯特编码提供一个简单的方式给编码简单的二进制序列而没有长的周期没有转换级别,因而防止时钟同步的丢失,或来自低频率位移在贫乏补偿的模拟链接位错误。
在这个技术下,实际上的二进制数据被传输通过这个电缆,不是作为一个序列的逻辑1或0来发送的(技术上叫做反向不归零制(NRZ))。
相反地,这些位被转换为一个稍微不同的格式,它通过使用直接的二进制编码有很多的优点。
曼彻斯特编码,常用于局域网传输。
在曼彻斯特编码中,每一位的中间有一跳变,位中间的跳变既作时钟信号,又作数据信号;从高到低跳变表示"1",从低到高跳变表示"0"。
还有一种是差分曼彻斯特编码,每位中间的跳变仅提供时钟定时,而用每位开始时有无跳变表示"0"或"1",有跳变为"0",无跳变为"1"。
对于以上电平跳变观点有歧义:关于曼彻斯特编码电平跳变,在雷振甲编写的<<网络工程师教程>>中对曼彻斯特编码的解释为:从低电平到高电平的转换表示1,从高电平到低电平的转换表示0,模拟卷中的答案也是如此,张友生写的考点分析中也是这样讲的,而《计算机网络(第4版)》中(P232页)则解释为高电平到低电平的转换为1,低电平到高电平的转换为0。
清华大学的《计算机通信与网络教程》《计算机网络(第4版)》采用如下方式:曼彻斯特编码从高到低的跳变是0 从低到高的跳变是1。
两种曼彻斯特编码是将时钟和数据包含在数据流中,在传输代码信息的同时,也将时钟同步信号一起传输到对方,每位编码中有一跳变,不存在直流分量,因此具有自同步能力和良好的抗干扰性能。
曼彻斯特解码原则+125K EM4100系列RFID卡解码源程序分析曼彻斯特解码原则1.曼彻斯特编码曼彻斯特编码(Manchester Encoding),也叫做相位编码(PE),是一个同步时钟编码技术,被物理层使用来编码一个同步位流的时钟和数据。
曼彻斯特编码被用在以太网媒介系统中。
曼彻斯特编码提供一个简单的方式给编码简单的二进制序列而没有长的周期没有转换级别,因而防止时钟同步的丢失,或来自低频率位移在贫乏补偿的模拟链接位错误。
在这个技术下,实际上的二进制数据被传输通过这个电缆,不是作为一个序列的逻辑1或0来发送的(技术上叫做反向不归零制(NRZ))。
相反地,这些位被转换为一个稍微不同的格式,它通过使用直接的二进制编码有很多的优点。
曼彻斯特编码,常用于局域网传输。
在曼彻斯特编码中,每一位的中间有一跳变,位中间的跳变既作时钟信号,又作数据信号;从高到低跳变表示"1",从低到高跳变表示"0"。
还有一种是差分曼彻斯特编码,每位中间的跳变仅提供时钟定时,而用每位开始时有无跳变表示"0"或"1",有跳变为"0",无跳变为"1"。
对于以上电平跳变观点有歧义:关于曼彻斯特编码电平跳变,在雷振甲编写的<<网络工程师教程>>中对曼彻斯特编码的解释为:从低电平到高电平的转换表示1,从高电平到低电平的转换表示0,模拟卷中的答案也是如此,张友生写的考点分析中也是这样讲的,而《计算机网络(第4版)》中(P232页)则解释为高电平到低电平的转换为1,低电平到高电平的转换为0。
清华大学的《计算机通信与网络教程》《计算机网络(第4版)》采用如下方式:曼彻斯特编码从高到低的跳变是0 从低到高的跳变是1。
两种曼彻斯特编码是将时钟和数据包含在数据流中,在传输代码信息的同时,也将时钟同步信号一起传输到对方,每位编码中有一跳变,不存在直流分量,因此具有自同步能力和良好的抗干扰性能。
工具软件实训报告项目名称:曼彻斯特编解码器指导老师:系科:专业:姓名:学号:目录:一:实训要求 (3)二:实训原理 (3)三:实训思路 (4)四:实训步骤 (4)五:原理图、仿真结果图以及结论分析 (5)1.曼彻斯特编解码器(实现16bit数据的编解码) (5)1.1曼彻斯特编解码器电路原理图: (5)1.2模块详解 (6)1.3仿真图以及分析 (10)六:个人总结 (11)一:实训要求(1)通过学习原理图输入设计的方法掌握使用工具软件Quartus Ⅱ设计小型数字电路;(2)查阅文献,了解曼彻斯特编解码器的基本原理,并提出在Quartus Ⅱ软件环境下用VHDL进行仿真的方案。
(3)完成设计对编码器的要求:能够对输入的16bit数据进行曼彻斯特编码,输入有时钟、使能、16bit并行数据、写信号等;输出有编码结束和曼彻斯特编码信号(都为1位信号)等。
(4)完成设计对解码器要求:能够把输入的串行曼彻斯特码解码成原先的并行数据,输入有时钟、曼彻斯特码输入(1bit)、使能信号等,输出有提取的同步时钟信号、解码完成(1bit),并行数据(16bit)等。
二:实训原理曼彻斯特编码,也叫做相位编码(PE),是一个同步时钟编码技术,在以太网媒介系统中,被物理层使用来编码一个同步位流的时钟和数据。
它的每一个数据比特都是由至少一次电压转换的形式所表示的。
在曼彻斯特编码中,每一位的中间有一跳变,位中间的跳变既作为时钟信号,又作为数据信号。
按照曼彻斯特码在IEEE 802.4(令牌总线)以及IEEE 802.3 (以太网)中的规定,本次实训将从高电平到低电平的跳变表示“0”,从低电平到高电平的跳变表示“1”。
三:实训思路以下为曼彻斯特编解码器的实现框图:有上图可知,此次的曼彻斯特编解码电路包括三个部分:信号产生部分、编码电路部分和解码电路部分。
其中,信号产生部分用来产生一个循环的16位二进制数据编码作为普通的信号输入;编码部分则将输入的信号编码为曼彻斯特码,然后输出显示;解码部分负责将获得的曼彻斯特码解码成普通的二进制数据编码。
曼彻斯特编码算法详解一、引言曼彻斯特编码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针对模拟信号的编码方式。
它是由英国科学家弗雷德里克·威廉·汤姆林森(Frederick William Tomlinson)在1880年代后期发明的。
由于其简单性、鲁棒性和兼容性,曼彻斯特编码在许多应用中都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包括以太网和许多类型的数据通信系统。
二、工作原理曼彻斯特编码的原理是将每一个比特的周期划分为两个相等的时间段。
每个时间段又被进一步划分为两个相等的子时间段。
然后根据比特的值,在这个时间段内,信号会有一个跳变或者没有跳变。
如果比特是1,那么在下一个时间段内,信号会有一个跳变;如果比特是0,那么在下一个时间段内,信号不会有一个跳变。
这种跳变既包含了比特的信息,也作为同步的信号使用。
三、编码规则以下是曼彻斯特编码的基本规则:将每个比特拆分成两个时间间隔,第一个时间间隔代表该比特的值(1或0),第二个时间间隔代表该比特值的相反值。
1. 比特1:信号在一个时间段内保持稳定,然后在下一个时间段内跳变。
2. 比特0:信号在一个时间段内保持稳定,然后在下一个时间段内保持与前一个时间段相同的状态(即不跳变)。
四、优点和应用曼彻斯特编码有以下优点:1. 自同步:由于每个比特的开始都有跳变,所以接收器可以通过检测这个跳变来实现位同步。
2. 错误检测:由于每个比特都被编码为两个不同的电平,所以可以很容易地实现错误检测。
如果接收到的比特与发送的比特不同,那么可以立即发现错误。
3. 简单:曼彻斯特编码的实现非常简单,只需要一个电压比较器和一个触发器就可以实现。
曼彻斯特编码广泛应用于以太网、令牌环等网络技术中。
此外,它还被用于数字音频和视频传输、硬盘驱动器、射频识别(RFID)等领域。
五、缺点尽管曼彻斯特编码有许多优点,但它也有一些缺点:1. 效率低:由于每个比特都被编码为两个电平,所以曼彻斯特编码的效率比其它一些编码方式(如二进制或不归零制)低。
曼彻斯特解码原则+125K EM4100系列RFID卡解码源程序分析曼彻斯特解码原则1.曼彻斯特编码曼彻斯特编码(Manchester Encoding),也叫做相位编码(PE),是一个同步时钟编码技术,被物理层使用来编码一个同步位流的时钟和数据。
曼彻斯特编码被用在以太网媒介系统中。
曼彻斯特编码提供一个简单的方式给编码简单的二进制序列而没有长的周期没有转换级别,因而防止时钟同步的丢失,或来自低频率位移在贫乏补偿的模拟链接位错误。
在这个技术下,实际上的二进制数据被传输通过这个电缆,不是作为一个序列的逻辑1或0来发送的(技术上叫做反向不归零制(NRZ))。
相反地,这些位被转换为一个稍微不同的格式,它通过使用直接的二进制编码有很多的优点。
曼彻斯特编码,常用于局域网传输。
在曼彻斯特编码中,每一位的中间有一跳变,位中间的跳变既作时钟信号,又作数据信号;从高到低跳变表示"1",从低到高跳变表示"0"。
还有一种是差分曼彻斯特编码,每位中间的跳变仅提供时钟定时,而用每位开始时有无跳变表示"0"或"1",有跳变为"0",无跳变为"1"。
对于以上电平跳变观点有歧义:关于曼彻斯特编码电平跳变,在雷振甲编写的<<网络工程师教程>>中对曼彻斯特编码的解释为:从低电平到高电平的转换表示1,从高电平到低电平的转换表示0,模拟卷中的答案也是如此,张友生写的考点分析中也是这样讲的,而《计算机网络(第4版)》中(P232页)则解释为高电平到低电平的转换为1,低电平到高电平的转换为0。
清华大学的《计算机通信与网络教程》《计算机网络(第4版)》采用如下方式:曼彻斯特编码从高到低的跳变是0 从低到高的跳变是1。
两种曼彻斯特编码是将时钟和数据包含在数据流中,在传输代码信息的同时,也将时钟同步信号一起传输到对方,每位编码中有一跳变,不存在直流分量,因此具有自同步能力和良好的抗干扰性能。
计算机通信网实验一 曼彻斯特编码与解码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曼彻斯特编解码原理;2.了解如何利用曼彻斯特的时钟特征实现收/发时钟同步及其实现方法。
二、预习要求1.复习曼彻斯特编解码原理; 2.复习软件Maxpluss Ⅱ的使用方法。
三、实验原理1.编码原理在曼彻斯特编码方式中,每一位的中间有一个跳变,位中间的跳变为时钟,也作为数据。
从高电平到低电平的跳变表示数据“1”(称为“1”跳变)。
从低电平到高电平的跳变表示数据“0”(称为“0”跳变)。
因此发送时钟必须在发送数据位的中间进行采样,即发送时钟TxC 的频率应为数据TxD 频率的两倍。
2.解码原理解码可通过解码器来实现,解码器从曼彻斯特码中分离出接收数据RxD 与接收时钟RxC 。
具体方法是:解码器从曼码中分别提出“1”跳变和“0”跳变信号,但需区分位中跳变与位间跳变,前者是表示数据的跳变,后者是当数据中有连续“1”信号或连续“0”信号时产生的不反应数据特征的无效跳变。
解码器提取位中跳变后,可将其转换为二进制1212(1)D触发器在编码中的作用。
(2)D触发器的时钟信号为何用2TxC?2.解码电路(1)图中如何提取Mc中的“1”跳变和“0”跳变信号的,试解释4个非门和YH1的作用。
(2)八位移位寄存器的作用是取得延迟信号,用于封住YF门以便除去无效的位间跳Q)的输出,是否可选择用其它输出?为变。
延迟时间应如何选取?为何选用第七位(7什么?(3)移位寄存器的时钟为什么要用8TxC(TxC的8倍频信号),如选用16TxC或4TxC 将会如何?八、实验报告要求1.绘制编解码电路图(给定或自行设计均可);2.描绘8TxC、TxC、Mc、A、B、B’、C、D、Q G1、Q G2、RxD、RxC各点信号波形图;3.回答思考题。
一种RFID的曼彻斯特解码技术
康文广;王辉映
【期刊名称】《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
【年(卷),期】2010(000)012
【摘要】对射频芯片输出的数据进行解码是射频卡应用系统中的关键问题.通过分析EM4095的工作原理和EM4100的编码机制,得出射频芯片输出64位曼彻斯特码的特点,并给出了软件实现算法.利用中断捕获脉宽的方法进行解码,不但硬件接口简单,而且解码速度快,准确率高,同时也为曼彻斯特解码算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总页数】3页(P20-22)
【作者】康文广;王辉映
【作者单位】珠海优特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珠海,519070;珠海优特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珠海,519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11
【相关文献】
1.一种基于CPLD的曼彻斯特编解码器设计 [J], 杜敏社;赵文波;黄德东
2.一种基于同相正交环的数字曼彻斯特解码方法 [J], 王岳松;孔韬
3.一种基于反相对称调制的曼彻斯特码解码系统 [J], 萧宝瑾;程江亮
4.一种基于 DDFS 技术的曼彻斯特码时钟提取及解码电路 [J], 钱莹晶;张仁民
5.一种基于时钟提取的曼彻斯特编解码设计 [J], 宋一丁; 王振华; 田巧红; 马志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物联网RFID-编码与调制物联网RFID-编码与调制1.简介在物联网中,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物品的追踪和管理中。
RFID系统由读取器和标签组成,其中读取器通过无线电波与标签进行通信。
编码与调制是RFID技术中关键的部分,它决定了RFID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2.编码技术编码技术用于将数据转换为RFID标签可以识别和处理的形式。
常用的编码技术包括以下几种:2.1.Manchester 编码Manchester编码是一种常用的数字编码技术,它将每个输入比特位转换为两个时间间隔相等的信号。
其中一个信号表示逻辑高电平,另一个信号表示逻辑低电平。
ler 编码Miller编码是另一种常用的编码技术,它将每个输入比特位转换为三个时间间隔相等的信号。
Miller编码通过改变信号的相位来表示逻辑高和逻辑低。
3.调制技术调制技术用于将编码后的数据转换为能够在无线电波中传输的信号。
常用的调制技术包括以下几种:3.1.ASK(Amplitude Shift Keying)ASK调制是一种简单的调制技术,它将数据转换为不同幅值的无线电信号。
通过改变信号的幅值,可以表示不同的数据。
3.2.FSK(Frequency Shift Keying)FSK调制是一种调制技术,它将数据转换为不同频率的无线电信号。
通过改变信号的频率,可以表示不同的数据。
4.法律名词及注释●RFID: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通过射频信号进行远程物品识别和追踪的技术。
●编码:将数据转换为特定形式的过程,以便在RFID系统中进行识别和处理。
●调制:将编码后的数据转换为能够在无线电波中传输的信号的过程。
5.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1.RFID标准文档2.编码与调制实验报告3.RFID系统示意图。
rfid解析规则
在RFID系统中,数据的解析规则主要取决于所使用的编码方案。
例如,曼彻斯特编码是一种常用的编码方式,每个周期(两个相邻的相同电平)内必是跳转电平(01或10),而起始位和结束位也是固定的。
此外,阅读器读取到的数据需要通过CRC校验码进行验证,以确保数据的正确性。
具体到RFID标签的解析,其规则主要遵循EPC编码标准。
EPC 标签使用的是96位的EPC码,其中包括一个32位的序列号和64位的对象标识符。
序列号由制造商分配,用于唯一标识制造商和产品类型,而对象标识符则用于唯一标识单个产品。
在实际应用中,RFID阅读器读取标签数据后,需要按照相应的解析规则将数据解码成有意义的信息。
例如,在物流和供应链管理中,RFID技术可以用于跟踪和追踪物品的位置和移动情况,而解析规则则是将这些信息转换为可理解和使用的格式的关键。
总之,解析规则是RFID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使得RFID技术能够在各种应用中发挥其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