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 格式:ppt
- 大小:6.15 MB
- 文档页数:13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一.放电现象问题:什么是放电现象?有哪些种类?带电物体失去电荷的现象叫做放电.常见的放电现象有以下几种:1.接地放电地球是良好的导体,由于它特别大,所以能够接受大量电荷而不明显地改变地球的电势,这就如同从海洋中抽水或向海洋中放水,并不能明显改变海平面的高度一样.如果用导线将带电导体与地球相连,电荷将从带电体流向地球,直到导体带电特别少,可以认为它不再带电。
(如果导体带正电,实际上是自由电子从大地流向导体。
这等效于正电荷从导体流向大地。
)生产中和生活实际中往往要避免电荷的积累,这时接地是一项有效措施.2.火花放电当高压带电体与导体靠得很近时,强大的电场会使它们之间的空气瞬间电离,电荷通过电离的空气形成电流.由于电流特别大,产生大量的热,使空气发声发光,产生电火花.这种放电现象叫火花放电.火花放电在生活中常会遇到.干燥的冬天,身穿毛衣和化纤衣服,长时间走路之后,由于摩擦,身体上会积累静电荷.这时如果手指靠近金属物品,你会感到手上有针刺般的疼痛感。
这就是火花放电引起的.如果事先拿一把钥匙,让钥匙的尖端靠近其他金属体,就会避免疼痛.在光线较暗的地方试一试,在钥匙尖端靠近金属体的时候,不但会听到响声,还会看到火花.在一些工厂或实验室里,存在大量易燃气体,工作人员要穿一种特制的鞋,这种鞋的导电性能很好,能够将电荷导入大地,避免电荷在人体上的积累,以免产生火花放电,引起火灾.二.雷电和避雷问题雷电属于哪一种放电现象?电荷分布与放电的关系?1.通常情况下空气是不导电的,但是如果电场特别强,空气分子中的正负电荷受到方向相反的强电场力,有可能被“撕”开,这个现象叫做空气的电离。
由于电离后的空气中有了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空气就可以导电了。
空气电离后产生的负电荷就是电子,失去电子的原子带正电,叫做正离子。
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导体上的静电荷总是分布在表面上,而且一般说来分布是不均匀的,导体尖端的电荷特别密集,所以尖端附近空气中的电场特别强,使得空气中残存的少量离子加速运动。
第一章电第一节生活中的静电现象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能够使物体带电,举例: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头发和梳子彼此吸引塑料梳子摩擦后吸起碎纸片冬季脱毛衣时会看见火花并听见的啪啪声、打雷干燥的季节用手触摸门的金属把手,会有触电的感觉…………….不属于静电现象:干电池使灯泡发光利用太阳能热水器烧水通电后电视机播放节目…………….2.、静电存在于咱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中,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和非生物3、为何感觉不到静电?物质同时具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数量相等,彼此抵消,所以物体不显示带电。
4、当带同种电荷的轻小物体靠近时会彼此排斥,当带异种电荷的轻小物体彼此靠近时会彼此吸引。
5.电路:由用电器、电源、导线、电器元件等连接而成的电流通路。
第二节点亮小灯泡一、小灯泡的结构(有两个连接点)二、用一段导线、一节干电池点亮小灯泡的连接方式一路点是:电流从电池的正极动身,从一个连接点进入、通过灯丝从另一个连接点出来回到负极。
(两个连接点别离与电池正、负极相连,且有电流通过灯丝)3、电池是一种便携式的电源。
铜帽一端称为正极(有突出),锌壳一端是负极(平,略有凹陷)。
4、短路是指电池的两头被导线直接连接起来,不通过用电器。
对电池有害。
五、学会判断各类连接方式可否使小灯泡发光,而且挑选出短路。
参照作业本第3页。
六、发电厂通过导线输送到各家各户的是220V的交流电,不同于咱们利用的直流电的干电池,所以咱们不能直接用家里、学校插座里的电做实验。
7、调查各类用电器,明白它们是用何种电?(交流电仍是直流电)交流电:电视机、电冰箱、电扇……直流电:遥控汽车、手电筒……第三节简单电路一、画简单电路图提供材料:1个电池盒、1节电池、1个小灯泡、1个灯座、2根导线实物图简单电路图(注意与实物图的区别,各部份是怎么画)二、在一个简单电路中,电源、导线、用电器是必需的。
3、与电路中导线的作用功能相似的是自来水管第四节电路出故障了一、电路出故障致使灯泡不亮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连接问题(连接处松了)、灯泡坏了、电池没电、导线问题…2、电路检测器实际上就是由一个完整的简单电路改装的,增加了一根导线。
生活中静电现象的例子
1. 取下毛衣或毛绒玩具时,手会感觉到静电的震动。
2. 在干燥的天气里,梳头会使头发带上静电,头发会自然地升起来,产生许多小电弧。
3. 在移动塑料袋或塑料膜时会听到啪啪声,这是由于静电在表面相互跳跃所引起的。
4. 在皮肤与衣服之间摩擦时,产生摩擦电荷,手臂几乎可以感受到静电的紧张和麻刺感。
5. 当人们走动或脱衣服时,由于摩擦,鞋带会被吸起来。
6. 在冬天使用毛毯时,毛毯上会产生大量的静电,摩擦声和小火花都会产生。
7. 在混合不同材料的衣服时,会产生许多静电,产生摩擦声和小火花。
小学科学41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教案:小学科学41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目标:1. 了解什么是静电,掌握静电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能够描述和解释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并理解其原因。
3. 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通过实验探究静电现象的产生和消除方法。
教学准备:1. 静电现象的实物示例:塑料梳子、气球、塑料薄膜等。
2. 实验材料:小纸片、悬挂球等。
3. 教学辅助工具:PPT、白板、黑板、笔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一下是否曾经碰到过发生静电的情况,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
2. 引出问题: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时候会感到电击一样的刺痛?这与什么有关呢?Step 2:呈现静电现象(15分钟)1. 使用梳子梳头或摩擦气球,让学生观察和描绘梳子与头发或气球之间发生的现象。
2. 分析静电现象:为什么梳子或气球摩擦后会有静电?(接触电子的转移)3. 让学生自己尝试摩擦梳子或气球,并触摸物体,观察是否发生静电现象。
Step 3:探究静电现象(20分钟)1. 制作实验装置:使用小纸片和悬挂球,固定小纸片在桌上,并将悬挂球靠近小纸片。
2. 让学生预测当他们轻轻触碰小纸片时,悬挂球会朝哪个方向运动。
记录预测结果。
3. 学生实验:轻轻触碰小纸片,观察悬挂球的运动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4. 总结实验结果:为什么触摸小纸片后,悬挂球会被吸引或者排斥?(电荷的相互作用)5.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时候我们碰到金属物体会感到电击一样的刺痛?Step 4:生活中的静电现象(30分钟)1. 通过PPT展示或板书生活中的常见静电现象,如摩擦气球粘在墙上、摩擦塑料薄膜吸附纸屑等。
2. 引导学生分析每种静电现象的原因,让他们尝试解释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现象。
Step 5:探究消除静电(20分钟)1. 呈现一个问题:当我们摩擦梳子或气球时充电,如何消除这种静电呢?2. 分析可能的方法:使用金属导体接触梳子或气球,通过导体的导电性将静电释放到大地。
一、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科学概念: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能够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能够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根据已有知识,使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实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教学难点:理解正负电荷;教学过程:一、体验静电现象;1、引入: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2、体验静电现象;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二、理解电荷;1、不一样的电荷;1)静电既然存有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理解正电荷和负电荷;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2、让电荷流动起来;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正静电。
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
要形成电流就必须使电荷流动起来,需要具备动力,需要形成电路。
二、点亮小灯泡科学概念:1、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2、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