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手术器械的处理
- 格式:ppt
- 大小:4.33 MB
- 文档页数:45
手术器械的清洗流程手术器械的清洗是手术室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正确的清洗流程不仅可以保证手术器械的卫生安全,也可以延长器械的使用寿命。
下面将介绍手术器械的清洗流程及注意事项。
首先,清洗前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在进行清洗之前,需要对使用过的器械进行分类整理,确保每一种器械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清洗。
同时,要准备好洗涤剂、清洗器具、清洗槽等清洗工具,并且要保证这些工具的清洁卫生,以免造成二次污染。
清洗器械时,首先要进行粗清洗。
将使用过的器械放入清洗槽中,加入适量的清洗剂,浸泡一段时间后,使用刷子或者清洗器具对器械进行表面的清洗,去除器械表面的大部分污垢和残留物。
接下来是细致的清洗工作。
将经过粗清洗的器械再次放入清洗槽中,使用清洗器具对器械进行细致的清洗,特别是一些细小的器械,要确保每一个角落都能够被清洗到,以免留下细菌或者污垢。
清洗完毕后,要对器械进行充分的冲洗。
使用清水对清洗过的器械进行充分的冲洗,确保清洗剂和污垢都能够被彻底冲洗掉,不留下任何残留物。
最后,对清洗过的器械进行消毒处理。
将清洗干净的器械放入消毒器具中进行消毒处理,确保器械的表面能够被彻底消毒,杀死所有的细菌和病毒。
在整个清洗流程中,需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首先要注意清洗剂的选择,要选择对器械无腐蚀性的清洗剂,以免损坏器械。
其次要注意清洗工具的清洁卫生,避免二次污染。
另外,要确保清洗过程中的水质干净,避免因水质问题而造成清洗不彻底。
总的来说,手术器械的清洗流程非常重要,正确的清洗流程可以保证手术器械的卫生安全,对患者的手术安全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在进行手术器械清洗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清洗流程进行,确保每一个细节都能够做到位,不留下任何隐患。
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风险评估及应急预案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是一种常见的眼科手术,旨在通过使用超声波将混浊的晶状体组织溶解并抽吸出来,从而恢复患者的视力。
虽然该手术的风险较小,但作为医生和手术团队,我们应该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有所准备,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性。
首先是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
医生在初诊时应仔细评估患者的病史、眼部状况以及其他与手术相关的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压等。
这些因素可能会增加手术的风险并导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医生需要根据评估的结果来决定是否进行手术以及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手术方案。
其次是制定应急预案。
手术团队应该准备充分,以应对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
首先是准备紧急抢救设备,如呼吸机、除颤器、氧气等。
其次是确保所有手术器械和设备的正常运行,并进行定期的检修和维护。
同时,手术团队应该进行演练,以熟悉应急程序和协调配合。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和手术团队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手术进展情况。
如果患者出现异常情况,如呼吸困难、血压波动等,医生应立即采取措施,包括暂停手术、进行适当的抢救和治疗等。
同时,手术团队应及时汇报情况并协调其他医疗资源,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稳定。
术后,医生应仔细观察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并及时处理所有的并发症。
一些常见的并发症包括术后感染、术后眼压升高、内隐匿性出血等。
医生应对这些并发症有足够的认识,并及时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
总之,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作为一种常见的眼科手术,需要医生和手术团队对患者的风险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情况,及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
术后,医生还需要继续关注患者的恢复情况,并进行必要的治疗和处理。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手术风险并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白内障相关质控标准和疗效判定标准
白内障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治疗和质控标准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白内障手术的质控标准。
白内障手术的质控标准通常包括术前评估、手术技术、术后管理等方面。
在术前评估中,医生会进行眼部检查,评估患者的眼部状况和手术风险。
手术技术方面,质控标准通常包括手术操作规范、器械消毒和手术环境等方面的要求。
而在术后管理中,包括对术后并发症的处理、术后视力恢复情况的评估等。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白内障手术的疗效判定标准。
白内障手术的疗效判定主要包括手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方面。
一般来说,手术后视力的恢复情况是评定手术疗效的重要指标,术后视力应该能够达到一定的标准,比如术后视力能否达到驾驶标准等。
此外,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是评定手术疗效的重要指标,包括术后感染、视网膜脱落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总的来说,白内障手术的质控标准和疗效判定标准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术后康复至关重要。
医生和医疗机构需要严格遵守相关标准,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体验和术后效果。
白内障围手术期的感染预防与控制作者:冯小成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年第12期【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围术期白内障患者感染的预防及控制。
方法择取我院2012.05——2013.05期间眼科的200例白内障手术患者作为临床研究的参考对象。
结果组200例患者,通过严格的预防措施和控制,无1例患者发生感染的现象,手术切缘通过3天细菌培养,仅1例患者发生细菌生长。
结论在围术期对白内障患者进行感染预防,能够使术后眼内发生感染的机率得到有效的控制。
【关键词】白内障;围术期;预防;控制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263-02白内障手术治疗后的眼内炎是一种比较少见却十分严重的并发症,会对患者视力产生致命性的影响,甚至还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
因此,规范手术操作管理,在围术期做好感染的预防,不但可以减少患者手术后发生感染的机率,还会对医疗安全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
为了能够更好的总结及推广围术期白内障患者的感染预防及控制的方法,现针对我院2012.05——2013.05期间眼科的200例白内障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择取我院2012.05——2013.05期间眼科的200例白内障手术患者,均实施超声乳化或是小切口无缝线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治疗。
其中女性患者103例,男性患者97例。
年龄均在61-82岁之间,平均年龄(69.83±4.65)岁。
全部患者均没有对手术治疗影响术后愈合的其他慢性疾病。
1.2 方法1.2.1 术前预防及控制准备:术前对患者既往史、身体状况以及检查报告进行详细的了解,并做好相关记录。
术前3天滴入0.3%浓度的氧氟沙星,每天滴4-5次。
指导患者正确的使用方法。
术前1天,冲洗泪道及结膜囊,术前30分钟,冲洗泪道及结膜囊,降低泪道及结膜囊中的细菌量,部分患者修剪眼睫毛,预防感染的发生。
手术室准备:术前1个小时,把净化空调机开成低速运转的状态。
眼科白内障手术器械清洗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改进措施【摘要】目的探讨眼科手术器械清洗质量的影响因素,并制定改进措施。
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我院眼科2021年9-12月10套白内障手术包共150件眼科器械,其中17件存在清洗不合格问题,称为不合格组。
收集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相关资料和操作考核标准的考核数据,采用多因素logstis回归分析影响因素。
结果多因素logstis回归分析显示:机洗、预处理不到位、清洗质量监测办法(目测+镜检)、清洗剂不合格是影响眼科手术器械清洗质量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消毒供应室制定器械质量改进制度,确保操作规范,提高眼科手术器械清洗质量。
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眼科专业技术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临床上眼科医疗器械应用率也在不断升高[1-3]。
眼科手术精细复杂,可操作空间小,因此眼科手术器械均小巧、精致、价格高昂,因此要对术后的使用过的器械进行有效清洗,对医院供应室提出很高的要求。
清洗质量不合格,导致返工再次清洗,不但增加了供应室护士的工作量,也会因此造成器械的磨损,增加器械报废的风险及频率。
为了提高眼科手术器械的清洗质量,减少器械再次清洗的几率,随机抽取我科2021年9-12月中10套白内障手术包共150件眼科器械进行清洗质量监测,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利于随机抽样的方法,将我院2021年9-12月在我科进行白内障手术后需清洗消毒的眼科器械10套共150件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维纳斯剪-直头10件,维纳斯剪-弯头10件,直有齿镊子10件,无损伤镊子10件,直平台镊子10件,角平台镊子10件,撕囊镊10件,眼科剪10件,虹膜恢复器-双头10件,开睑器10件,角膜剪-弯头10件,吃针钳-弯头10件,囊膜剪-弯头10件,球形止血器10件,人工晶体-圆弯头10件,经检测发现有17件不符合《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和《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相关标准[4],将其纳入器械清洗不合格组。
白内障手术操作规范及质量控制标准一、白内障手术操作规范(一)术前检查。
1.视功能检查:光感、光定位、裸眼视力和矫正视力。
2.测量眼压:手术眼的眼压应当在正常范围。
如果同时合并青光眼,应当作为复杂病例考虑。
3.外眼检查:应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进行检查,除外眼部和毗邻部位感染性病灶和活动性炎症。
4.毛角膜检查:应用裂隙灯显微镜进行检查。
应用角膜曲率计检查角膜曲率。
对于曾做过内眼手术、患有角膜变性、青光眼、葡萄膜炎等眼病或年龄过大者,应尽量进行角膜内皮显微镜检查。
5.晶状体检查:应用裂隙灯显微镜进行检查,了解晶状体混浊程度和混浊位置,判断是否与视力损害程度相符。
必要时散瞳后再行检查。
6.尽可能了解眼后节情况,以便除外影响术后视功能恢复的眼病。
如怀疑有黄斑部病变或视神经病变,则白内障手术预后差,应当在手术前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并按规定记录在病历上。
如条件允许应进行相干光断层扫描((OTC)检查并给予后节疾病治疗建议O7.应用眼科A型超声扫描仪测量眼轴长度。
应用B型超声扫描仪了解眼内情况。
8.测算拟植入的可折叠人工晶状体屈光度。
9.冲洗双眼泪道,了解双眼泪道是否通畅,有无黏液脓性分双'物溢出。
如果患者任何一眼合并慢性泪囊炎,则须治愈后方可行白内障手术。
10.了解全身情况,进行血压检查、胸透或胸片、心电图检查,除外影响手术的一些严重疾病。
高血压患者应当使用药物控制血压后再行手术。
糖尿病患者在术前应当将空腹血糖控制在8mom1.∕1.以下后进行手术。
11.检测血常规、尿常规、感染性疾病筛查(包括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空腹血糖。
(二)手术患者选择标准。
1.种类型的白内障患者,其最好矫正远视力应当低于0.3。
对于最好矫正远视力≤0.1的白内障患者应当优先作为手术对象。
2.对于成熟期或接近成熟期的白内障患者,应当具有5米光感,光定位准确,红绿色觉正常。
3.伴有下列情况的患者称为复杂病例,应当在条件较好的眼科专科医院或三级综合医院眼科实施手术:(1)晶状体半脱位或全脱位者。
白内障手术中硬晶体与折叠晶体有什么区别把浑浊的晶状体粉碎吸除后,需要植入人工晶体患者术后才能看得清楚。
折叠晶体的材料是软性的,手术中可以用显微器械进行折叠,缩小面积,通过更小的手术切口植入到眼内。
手术切口越小,恢复越快,术后的反应也越轻,术后视觉质量更高。
传统硬晶体由于材料是硬性的,手术中不能折叠缩小,手术切口相对较大,切口的大小是折叠晶体的两倍。
术后恢复相对较慢,视觉质量不及使用折叠晶体的术后质量。
白内障手术中硬晶体与折叠晶体有什么区别把浑浊的晶状体粉碎吸除后,需要植入人工晶体患者术后才能看得清楚。
折叠晶体的材料是软性的,手术中可以用显微器械进行折叠,缩小面积,通过更小的手术切口植入到眼内。
手术切口越小,恢复越快,术后的反应也越轻,术后视觉质量更高。
传统硬晶体由于材料是硬性的,手术中不能折叠缩小,手术切口相对较大,切口的大小是折叠晶体的两倍。
术后恢复相对较慢,视觉质量不及使用折叠晶体的术后质量。
白内障手术中硬晶体与折叠晶体有什么区别把浑浊的晶状体粉碎吸除后,需要植入人工晶体患者术后才能看得清楚。
折叠晶体的材料是软性的,手术中可以用显微器械进行折叠,缩小面积,通过更小的手术切口植入到眼内。
手术切口越小,恢复越快,术后的反应也越轻,术后视觉质量更高。
传统硬晶体由于材料是硬性的,手术中不能折叠缩小,手术切口相对较大,切口的大小是折叠晶体的两倍。
术后恢复相对较慢,视觉质量不及使用折叠晶体的术后质量。
白内障手术中硬晶体与折叠晶体有什么区别把浑浊的晶状体粉碎吸除后,需要植入人工晶体患者术后才能看得清楚。
折叠晶体的材料是软性的,手术中可以用显微器械进行折叠,缩小面积,通过更小的手术切口植入到眼内。
手术切口越小,恢复越快,术后的反应也越轻,术后视觉质量更高。
传统硬晶体由于材料是硬性的,手术中不能折叠缩小,手术切口相对较大,切口的大小是折叠晶体的两倍。
术后恢复相对较慢,视觉质量不及使用折叠晶体的术后质量。
白色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撕囊技巧目的:探讨白色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撕囊方法。
方法:对76例76只眼,应用一种手法撕囊。
向前房内注入黏弹剂,在上方用截囊针截开晶状体前囊约2 mm,用囊膜剪在晶状体前囊截囊口两端呈钝角剪开前囊膜约2~3 mm,再用撕囊镊夹持前囊右侧角逆时针完成撕囊。
结果:76只眼白色白内障应用此方法环形撕囊均获成功,成功率为100%,超声乳化手术顺利完成。
结论:在白色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应用截囊联合剪切撕囊简便、安全、有效,其可显著提高白色白内障连续环形撕囊的成功率,便于掌握和应用。
白內障超声乳化手术相对于传统的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而言,具有手术切口小、组织损伤轻、安全性好、恢复快、无需等待白内障成熟才施行手术等优点在临床得到广泛开展。
而连续环形撕囊术是手术顺利完成的关键步骤之一[1]。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白内障患者不断增多,其中白色白内障患者占有相当比例。
白色白内障是指晶状体皮质白色混浊或晶状体核硬化混浊,在手术显微镜下缺乏眼底红光反射,以致难以区分晶状体前囊膜和皮质的白内障[2]。
由于眼底红光反射缺失,前囊膜与其下方皮质的对比度差,撕囊过程中不易辨认撕囊轨迹,易向周边部撕裂而不易被发现,导致撕囊失败,影响后续手术操作[1]。
为解决白色白内障撕囊困难的难题,在白色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笔者应用截囊联合剪切两侧囊膜再撕囊的方法,显著提高了白色白内障连续环形撕囊的成功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2年6月-2013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成熟期及过熟期白色白内障病人76例(76眼)。
男39例(39眼),女37例(37眼);年龄32~92岁,平均(66.7±12.6)岁;术前视力:光感~眼前指数/10~30 cm;角膜内皮细胞密度:1179~3220/mm2,平均(2296.17±418.01)/mm2;晶状体核分级:Ⅲ级核20只眼,Ⅳ级核55只眼;眼压均在正常范围。
液氮冷疗机在白内障手术后康复中的应用研究引言:白内障是一种常见的眼睛疾病,会影响到患者的视力和生活质量。
目前,白内障手术是最常见的治疗方法,而液氮冷疗机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白内障手术后的康复过程中。
本文将详细探讨液氮冷疗机在白内障手术后康复中的应用,包括原理、效果、副作用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
液氮冷疗机原理:液氮冷疗机是一种特殊的治疗装置,利用液氮的低温特性来进行冷冻治疗。
在白内障手术后,患者的眼部组织需要适当的冷却,以减轻炎症反应和促进组织的康复。
液氮冷疗机通过将液氮制成冷凝物,然后将冷凝物沿着手术眼部缓慢滑动,使眼部温度降低到恰当的范围,从而实现对眼部组织的冷却。
液氮冷疗机在白内障手术后康复中的效果:炎症控制:白内障手术后,眼部组织容易发生炎症反应。
液氮冷疗机能够有效地控制眼部炎症的发生和发展,减轻患者的不适感,并加速伤口的康复。
疼痛缓解:白内障手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眼部疼痛的情况。
液氮冷疗机的冷却效果可以缓解眼部组织的疼痛感,提高患者的术后舒适度。
康复加速:液氮冷疗机能够促进眼部组织的康复过程。
冷却能够收缩血管、减少组织水肿,从而加快切口愈合和组织修复。
液氮冷疗机的副作用:尽管液氮冷疗机在白内障手术后康复中有诸多好处,但也存在一些副作用需要患者和医生注意。
冰焦痕:过度的冷却可能会导致冰焦痕的形成,破坏表皮和表面组织。
因此,在使用液氮冷疗机时,医生需要特别小心操作,避免对眼部组织造成伤害。
不适感:部分患者在接受液氮冷疗后可能会出现短暂的不适感,如眼部酸痛或灼热感。
这些不适感通常会在数小时内消失,不会对患者的康复产生长期影响。
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液氮冷疗机在白内障手术后康复中的应用也有望得到更多的发展和改进。
自动化技术:目前,液氮冷疗机的操作需要由医生手动控制温度和时长等参数。
但未来可能会出现自动化的液氮冷疗机,通过预设程序来进行治疗,减少人为操作的难度和误差。
创新设计:随着对于液氮冷疗机需求的增加,制造商将不断提升产品的设计和性能,使其更加方便患者使用和医生操作,同时减少与其他治疗器械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