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学:第五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 格式:ppt
- 大小:704.50 KB
- 文档页数:69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离不开健全有序的宏观调控体制。
我国的经济正向纵深发展,研究与借鉴西方经济学中有关宏观调控的理论,对于指导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既然说到宏观调控,我们首先要明白的是宏观调控是什么。
宏观调控亦称国家(政府)干预,是指国家(政府)从经济运行的全局出发,按预定目标通过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经济法规等对市场经济的运行从总量上和结构上进行调节、控制的活动,是政府对国民经济的总体管理。
而社会主义经济的宏观调控有其必要性。
凯恩斯认为,要克服经济危机就应当由国家来进行宏观调控。
他说:“最聪明的办法还是双管齐下。
一方面设法由社会来统制投资量……同时用各种政策来增加消费倾向。
”经济危机涉及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其表现也多种多样,但其实质是无效供给过多、有效需求不足。
当经济发生衰退时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抑制经济衰退;而当经济膨胀时则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来挤压泡沫;即“逆风向而行事”。
这样,国家通过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周期性波动的幅度,以延长经济景气阶段及缩短衰退的时间,实现“调控周期的收益”,使得经济更趋于平稳,就业更为充分,国际收支更趋于平衡。
当出现市场竞争失败、市场功能有缺陷、信息不充分、市场不能完全实现公正的收入分配等现象时,就是出现了所谓的市场失灵。
顾名思义,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不能按人们的意愿而有效地配置资源。
另外,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是市场经济的固有弊端。
而这些必须发挥宏观调控的巨大作用。
只有实施宏观调控才能保证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和宏观经济总量平衡,更好地解决社会公平问题。
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有了初步发展,市场体系还很不完善,市场机制难以真实反映社会成本和利益,难以成为评估和选择投资项目的依据,与市场经济配套的有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
人均收入水平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水平低,国际竞争力差,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但是物价持续上涨,出现了结构性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强劲,但产能过剩的矛盾尖锐。
1.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⑴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市场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并产生消极影响。
⑵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不仅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而且需要有国家的宏观调控。
只有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才能克制市场的种种缺陷,把“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结合起来,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2.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3.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宏观调控手段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宏观调控的手段各有所长,各具特色,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的体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⑴经济手段
①含义:是指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
②内容:税收、信贷、利率、汇率,产品购销,产业政策等多种手段。
③作用:运用经济手段对市场经济进行调控,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⑵法律手段
①含义:是指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②作用:运用法律手段可以有效地维护经济活动参加者的合法权利,调整社会经济关系,规范生产经营者的活动和市场秩序,保证经济的正常运行。
第三,行政手段。
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调整经济活动。
注:行政手段的优点在于直接、高效,缺点在于易出现滥用权力行为,因此须必要时采用之。
国家宏观调控,应当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是指国家通过政策手段对整个经济体系进行调整和管理的行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国政府依然扮演着重要的宏观调控角色。
本文将分析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宏观调控,探讨其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
一、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实行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如“拨乱反正”、精准扶贫、抗击经济危机等,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这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在宏观调控中也存在许多问题。
二、宏观调控存在的问题1.政策调控普遍存在滞后性政策制定需要相对长的时间,而经济变化往往是瞬息万变的,从政策制定到实施往往需要一段时间,导致政策实施效果滞后。
2.政策资源缺乏协调性不同的政策之间存在着联系和互动,有时经济政策之间会产生冲突,无法协调起来,导致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3.政策目标与经济现实不相符政策目标与实际经济现实不相符合也是宏观调控常见问题之一。
有时候政策制定者过于理想化,而现实经济运行却可能偏离预期,导致政策效果达不到预期。
三、应对措施1.注重政策的前期研发和后期评估加强政策评估和调研,收集和分析经济数据,及时调整经济政策。
在政策实施后也要进行定期的评估,纠正不足和偏差。
2.加强政策的系统化和协调性政策之间需要有相互衔接和互相协调的关系,政策之间的冲突需要尽量避免和减少。
各部门需要加强沟通和协调,依照国家发展的方针指导各方面的工作。
3.强化市场的主体作用在宏观调控中,坚持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引导市场规范运行,促进市场资源优化配置,使市场调节与政策调节相结合,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宏观调控。
四、结论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宏观调控已成为一个复杂而且关键的问题。
因此,需要加强政策制定和实施的有效性,提高政策调控的科学性,而且协调各种资源采取一系列合理的政策手段,以保证中国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师初级经济基础学习笔记——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重点及典型例题分析:(一)市场经济与宏观经济调控1.宏观经济调控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了解)2.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含义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是指社会主义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为实现宏观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对国民经济总体活动进行的总体调节和控制。
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主体是国家,对象是国民经济总体活动,并通过对市场调控来实现。
3.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和实行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包括互相联系的三个方面:(1)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职能;(2)对国有资产管理和营运的职能;(3)国家承担社会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职能。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是交由人民政府来实施的。
政府在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时,以实现国民经济综合平衡为目标,以间接调控为主要管理手段。
宏观调控的必要性:(1)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2)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要求。
(3)是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合理有效运行的需要。
(4)是使微观经济活动符合宏观经济目标的需要。
(二)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方式和手段1.宏观经济调控基本目标的含义宏观经济调控目标是由宏观调控任务决定的,是由若干具体目标组成的一个目标体系。
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和经济结构优化,是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目标。
2.不同宏观经济调控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1)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和经济结构优化;(2)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实现充分就业和收入分配公平。
各项宏观经济调控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它们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目标体系。
国家要完成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任务,必须使各项宏观调控目标同时实现;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情况下,国家对各项宏观调控目标的侧重点是可以有所不同的。
3.宏观经济调控的方式和手段宏观经济调控的方式: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
直接调控就是国家用行政手段和指令性计划,直接对微观经济单位而不通过市场机制来进行的宏观调控。
高中政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学的宏观调控)教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学的宏观调控)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宏观调控的含义、必要性、目标;掌握宏观调控的手段。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经济现象,逐渐具备透过现象看本质,精确把握事物的共性和根本特性的辩证思维能力。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宏观调控的相关知识,感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宏观调控方面的优势,认同国家宏观调控的重大举措,坚决社会主义信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难点)宏观调控的手段。
三、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商量法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国经济软着陆〞的图片,引出宏观调控,从而导入本节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1.含义宏观调控,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和操纵。
2.原因教师:请同学们依据漫画“假〞“欺〞何时休,思考一个问题:国家为什么要进行宏观调控学生商量,交流。
师生在商量、交流的根底上得出以下结论:(1)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市场调节不是X的;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2)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3.目标过渡语:国家进行宏观调控,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呢接下来我们看宏观调控的目标。
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请同学们分析2022年政府工作汇报的内容,思考一下这些分别表达了宏观调控的什么目标4.手段过渡语:国家如何进行宏观调控呢接下来我们学习宏观调控的手段。
请同学们分析以下三个案例,分别指出在案例1、案例2、案例3中国家运用的宏观调控的什么手段案例1:2022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
总理指出今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创新宏观调控方法,加强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统筹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和产业、投资、价格等政策工具,采取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应侧结构性改革举措,为经济开展营造良好环境。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调控是指国家采取政策手段,调整和控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量和结构,达到宏观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在这样的经济模式下,政府对经济的作用较小,但仍具有重要的调控责任。
一般来说,宏观经济调控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农村政策、产业政策等,其中,货币政策是最为重要的。
具体而言,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整利率、信贷政策、增加或减少流动性等手段,调控经济总量和稳定经济增长。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财政政策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国家可以通过积极的财政投资政策,加大对基础设施、环保、科技等领域的投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促进经济稳定。
另外,产业调控也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方面。
国家可以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和计划,引导各个行业和地区产业的发展,同时支持优势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最后,农村政策也非常重要。
农村经济在中国经济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因此,政府要关注农村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民的增收。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财政支持、改革农村土地制度等方式,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摘要:我国宏观调控体系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健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宏观调控体系随着经济发展与改革的不断推进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特点,尽管这些特点在以往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还是很难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变化,不断显现出其中的缺点。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一个全新的宏观调控体制来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关键词:宏观调控体制;市场经济;体制创新 一、宏观调控的内涵 宏观调控就是对宏观经济的调节和控制,所谓调控,就是施控主题通过一定的调节和控制行为使一个系统的实际运行轨迹和运行状态符合或达到所设定的理想轨道和期望状态。
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是宏观调控对象,它是反映和说明其有关经济总量和结构。
宏观调控的目标有三种特征,向量特征、集合量特征和预计量特征,同时它又有多元性特征。
西方国家把宏观调控看作稳定化政策或宏观经济政策,是为了缓冲经济短期波动的公共政策,为了把产出与通货膨胀同长期水平相接近。
二、宏观调控体制的发展过程 宏观调控体制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前高度集中化的计划经济时期,政府运用行政手段对市场进行直接控制。
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之后至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期间,中国经济由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宏观调控的核心手段虽仍是政府干预,但货币政策等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间接手段也逐步纳入到宏观调控的框架中。
第三阶段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至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并且市场机制不断发挥基础性作用。
宏观调控更加注重运用货币政财政政策等间接调控方式,不断减小对行政干预手段的依赖。
为了保证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是提高调控主体的调控能力。
调控主体在宏观调控中居于主导地位,掌提着调控的主动权,其调控能力的高低强弱和宏观调控的成效有着正相关的关系。
尽管调控能力不是无限的,但随着调控能力的提高或强化,调控主体所获得的能力限度空间就会愈益扩大,实现目标的可能性也就必然增加。